语文(三)-2023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_第1页
语文(三)-2023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_第2页
语文(三)-2023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_第3页
语文(三)-2023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_第4页
语文(三)-2023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contents(三)文言文阅读(翻译)……………01文言文阅读(简答题)…………33诗歌阅读(鉴赏形象类)……………62诗歌阅读(鉴赏语言类)……………89诗歌阅读(鉴赏技巧类)……………109文言文阅读(翻译)考情分析考情分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侧重于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与表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综合考查文言文基础、语法知识、文化素养以及思辨能力的题型。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主观题,其中,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其中,以前者为主。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需要考生不断扩大积累、强化训练。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2)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忌断章取义。高考预测高考预测在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这道试题上还会是难易相间的,就是两道翻译句子的试题,不会都难或者是都容易,也会重视对句式和词性转换的考查。应试技巧应试技巧一、十种简易法:文言文翻译题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换: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译: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10.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二、解题流程:审、读、答,精准突破1、精准审题:审出得分点语句翻译的审题环节相当重要,不可忽视。其审题的关键不在题干上,而在译句上。审读译句时,一要审句子特征,二要审得分点。审读句子特征,先从句子本身看,看它是叙述句还是议论句、疑问句(抒情句很少),如是疑问句,还要进一步看是一般疑问句还是反问句。再从句子内部看,是一般叙事性句子还是人物语言句,如果句子太长,像课标卷所选句子很长,还要看由几个小句子组成。再从句子外部看,看译句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上下句各是什么。审读最关键的还是要审出得分点,只有审出得分点,才有得分的可能。这一点只有从多角度审读,才能牢牢锁定得分点。①从文言知识点看,实词主要放在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及疑难词上;虚词主要放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上,尤其是高频虚词以、之、其、为、乃等;特殊句式主要放在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上。②从命题人角度看,主要在三个层面设得分点:字词层面,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层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语意层面,语意通顺,语气一致。③从批改实践看,主要是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及省略的句子成分(因为省略关乎语意通顺);3~4个关键词语,1处特殊句式,1~2处文意通顺。④从答题者角度看,翻译时难住你的地方,可能就是采分点。在动手翻译之前,必须具有强烈的审题意识。2、精准阅读:代词入句,代句入段在完成精准审题的两项任务后,接下来就是精准阅读了。首先要细读句子,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谓语动词是哪一个,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如何,尤其要把作为得分点的关键实词、虚词代入句子中来确定其义。这叫“代词入句”读法。然后是“代句入段”读法,就是将译句代入其所处段落中去读,看看该句在语意和语法上与上下文有无关联,有怎样的关联。如在语意上,该句与上下句构成怎样的叙事链、说理层次;在语法上,该句是否与前后句有对称关系等。在翻译习惯中,考生一般只重视对句子本身的细读,却忽视了把译句代入段中细读,而这一点往往决定了疑难词语的准确翻译及语意是否通顺。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需要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语境习惯。(关于语境问题,将在下一任务中详细展开)3、精准答题(翻译):得分点译到位(一)关键词语要准确译出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是句意准确的基础,且关键词语是最重要的赋分点所在,所以需要特别关注,需要在备考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言词库。文言文关键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在平时的备考或日常阅读、用语中会有相关涉及,可有备而来。而难度最大的是句中某些陌生的关键词语,有的考生遇到此类词语的无奈之举是把原字照搬,眼睁睁看着分数溜走而无能为力。面对此类陌生的关键词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予以攻克。(1)根据词义和语境相呼应的特点,推测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文言词语一般有多个意思,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表现特有的意义,语境对语义具有限定作用。据此,把握特定的语境可以推测某词语在语境中特有的意义。因此,翻译语句时首先要找出与需翻译的句子相关联的上下文,从句意整体的角度确定句中字词的含义。在文言文翻译命题中,所选句子很少与文言文其他题目选项关联的句子重合。在文言文总字数不变的情况下,各题目关联句子的独立性,决定了各题目关联的句群一般范围较小。利用这个特点,有助于确定与需翻译的句子所关联的前后文,缩小前后文范围,提高对语意理解的准确度。在一个相对独立闭合的语境中去理清前后文的关系,把握可能是顺承、因果、对比、转折、条件、假设等语境条件,有助于考生准确推测关键词语的意义。如2018年全国卷Ⅱ“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中的难点词语“荐”的意义,很多考生的第一反应是“推荐”,但根据句内因果关系,因为“百姓思念王涣恩德”,所以“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且“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这样可以推测出“荐”的含义是“祭祀”,而非“推荐”。语境是变化的语境,词语是多义的词语。根据语境之实际,确定词语之意义,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句意的本原,符合句意内部构成的逻辑关系,符合翻译文句要求“信、达、雅”中最基本的“信”的特点,即真实合理。(2)根据汉字形和义相结合的特点,推测关键词语的意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汉字是属于表义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因而“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必要了解汉字字形的构造”。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之说,许慎《说文解字·叙》以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而六书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最大,且形声字的“形旁”对字义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分析形声字的字形结构有助于了解字的内在意义,如:①从“彳、辶、讠、忄”者与人的行为有关;②从“犭、鸟、虫、马、牛、羊、豕”者与动物有关;③形旁从“刂、矢、弓、矛、戈、斤”者与兵器有关等。汉字形义一体的特点对推测具体语境中汉字的意义有重要的启示,适合作为推测文言文翻译中难点词语意义的方法。如2019年江苏卷中一个译句: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其中“蹀躞”是个难点,此时可根据“足”形旁推测应与“走”有关,再结合前面“可致千里”语义对比,就可以推断出“小步慢走”之意了。(二)句法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既然句子要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后的句子就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要求句子成分须完整,句子成分的搭配和语序要正确。在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中,句子主干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修饰成分由定语、状语、补语组成,且主谓宾定状补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个排列顺序是:(定语)主语+[状]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但这只是规范稳定的句法模式,并不是每一句都完全以此为准,还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言文的句子是具体、灵活、变化且富有个性的,句子的原生结构也不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因为文言文句子有其表意的习惯,有为行文精练而出现的成分的省略或隐藏,有在古汉语习惯下而使用的文言特殊句式等。基于此,文言语句翻译要求句子成分所在位置符合现代汉语语法所规定的位置,以达到句之“达”。这要求特别注意文言文句子中的倒装现象,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其次,注意补充主谓宾定状补中的省略成分,省略的要素须补全,以达到句之“完”。而其中,省略现象是文言文常见的现象。微言大义、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是文言文的魅力之一,但同时也加大了准确阅读文言文的难度。最常见的情况是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直接导致事件中心对象或施动者的隐藏,要准确翻译句子就必须准确翻译主语。全国卷的文言文考查也常从句子主语准确把握的角度命题。如:2017年全国卷Ⅰ“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补充主语应为“(弘微)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弘微)事继亲之党,(弘微)恭谨过常”;2018年全国卷Ⅱ“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中省略了主语“任峻”,应为“任峻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在落实词语与句式准确翻译的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翻译后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合理性,尤其注意是否符合事理的顺承、因果的呼应、前后的对比、句意的转折、条件与结果等,这样才能避免写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三)文意保证通顺文言语句翻译固然要准确译出得分点,但得分点以外的词语、句子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译对了句子大意,但没有译出得分点,徒劳而无功;译出了得分点,但译错了原句大意,同样不能得满分。因此,翻译时还要保证文意通顺。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符合事理逻辑,即符合古人的生活实际,符合文章语境的意义指向;二是语句通顺,即译句符合现代汉语的造句规范。一般而言,在翻译过程中要避免以下情况:1.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专有名词,不可硬译,不可乱译。如古人对名字的省写,在前文出现姓名后下文就省写,只称名或字,这时就不可当作一个正常实词来硬译;又如一些官职、地名、器物名词完全照抄即可,大可不必去硬译。当然,这有待平时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备考场之需。2.需要意译的地方,如古人一些委婉的说法,使用了修辞手法,却依然用直译的方式硬译。凡是感到直译不通的地方,就可以适当考虑一下意译。3.与原句的语气及感情色彩未保持一致。如原句用的是反问语气,翻译时成了陈述语气,导致原意大变等。4.译出来的句子不合乎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如文白混杂、有语病等。真题回眸真题回眸典例1【2020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减粜,减价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2)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典例2(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0.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角的项是()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答案】10.B11.A12.B13.(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

(2)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D.“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中“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对秦国施有恩惠”,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形容词,妥当,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2)“绝”,动词,断绝;“乃”,副词,才;“广从”,纵横。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名校预测名校预测预测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23届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黙,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髃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旘,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韂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节选自《史记·滑稽侯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B.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C.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D.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尺,最初的尺指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原文中的含义与之相同。B.题凑:古代天子的椁制,也赐用于大臣,椁室用大木累积而成,木头皆内向为椁盖,上尖下方,犹如屋檐四垂,称题凑。C.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中国祭祀等级中,诸侯用少牢,上大夫用特牲,下大夫、士用特豚,皆有脯醢醴酒。D.封,本义是种树,古代诸侯受命建国后,即在所封疆土的边界上培土种树,文中是指楚庄王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赐给孙叔敖的儿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是楚国的乐工。身高八尺,能言善辩,常用委婉幽默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讽谏效果颇佳。B.优孟用“欲擒故纵”的方式,顺着楚王的意思,要求厚葬死马,接着顺势推出荒诞结果,使楚王恍然醒悟。C.楚庄王认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让他做楚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天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对自己的后代不闻不问。D.优孟由孙叔敖一事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马病肥死,使髃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预测2【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太平兴国八年,太宗召坦等谓曰:“诸子生长深宫,未知世务,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简,各宜勉之。”乃以坦为益王府翊善。坦性木强固滞。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上尝诫之曰:“元杰知书好学,亦足为贤王矣。少不中节,亦须婉辞规讽,况无大故而诋讦之,岂裨赞之道邪?”顷之,左右乃教王诈称疾不朝。太宗日使视疾,逾月不瘳,甚忧之,召王乳母问状,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居常不得自便,王不乐,故成疾。”上怒曰:“吾选端士,辅王为善。王不能用其谏,而又诈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尔辈为之谋耳。”因命捽至后苑,杖之数十。召坦慰谕曰:“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卿但如是,勿虑谗间,朕必不听。”王薨,改卫尉少卿,判吏部南曹。他日因事得对,上以其旧人,召升殿与语。坦言及故府,意短诸王而称己之敢言。坦退,上谓侍臣曰:“坦在宫邸,不能以正理诲谕,事有微失,即从而扬之,此卖直取名耳。”景德初,求补郡,俾知邓州。转运使表其治状,诏嘉奖之。大中祥符初,复知光州。二年,卒,年七十五。(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B.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C.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D.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第,是指科举考试及第。科举考试及第在古代还可以说登科、登进士第。B.“汝等皆朕所慎简”中的“简”之选拔,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相同。C.薨,是死的一种说法。一般针对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大臣。D.判,官制用语。即以他官兼代某职,称判某职或判某职事,以低官兼掌高职曰判。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宗认为皇子们生长在皇宫中,不谙世事,需要有德行的贤士加以教导,于是选择姚坦等人担任教导皇子的职务。B.益王耗费巨资建成假山,召集宾客置酒观赏,只有姚坦觉得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太宗听闻后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C.益王的随从唆使益王诈病不上朝,想以此赶走姚坦,却被太宗察知。太宗非但没有责怪姚坦,反而惩治了始作俑者。D.姚坦在益王去世后仍然说益王的坏话,并标榜自己敢于直言,这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与嘲讽。皇上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18.文中说姚坦的性格“木强固滞”,你认为是什么意思?这一性格特点体现在哪些事情上?预测3文言文阅读【江西省丰城市丰城中学2023届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征为度辽将军。先是羌虏数出攻钞张掖、云中诸郡,百姓屡被其害。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延熹二年,迁河南尹。时羊元群罢北海郡,臧罪狼藉,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司隶校尉应奉上疏理膺曰:“夫忠贤武将,国之心膂。窃见李膺执法不挠,诛举邪臣,肆之以法,众庶称宜。膺著威幽、并,今三垂蠢动,王旅未振。乞原膺,以备不虞。”书奏,乃免其刑。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诏膺入殿,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及遭党事,帝怒,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膺等颇引宦官子弟,宦官惧,请帝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后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时侍御史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第五十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B.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C.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D.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青州刺史”和“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迁”字含义不同。B.“其见慕如此”和“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中的两个“见”字含义不同。C.“司隶何愆”和“匪我愆期”(《诗经·氓》)两句中的“愆”字含义相同。D.“去将安之”和“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两句中的“安”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严厉明察,做官疾恶如仇,发现违法犯纪者严惩不贷,当他将担任青州刺史时,那些贪官污吏一听到消息就吓得心惊胆战、弃官而去。B.鲜卑、羌虏最初肆意进犯,劫掠汉朝百姓,但听到李膺将镇守边境的消息后,无不震惊恐慌,立刻就归服了朝廷,把抓走的人全都送了回来。C.张朔被处死,其兄长张让在皇帝面前诉冤,皇帝就召李膺入宫予以责备,但听了李膺的辩解后,认为他说的有理,说他无罪,放他出了宫。D.李膺等人被抓进黄门北寺狱之后,在受审时供出许多宦官子弟,宦官们因此感到害怕,就请求皇帝大赦天下,于是李膺被放回了老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见李膺执法不挠,诛举邪臣,肆之以法,众庶称宜。(2)膺免归乡里。后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名师押题名师押题押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永明十一年,孝文帝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离于明堂左阁,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拓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隆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徒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秋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拓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拓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注】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有删改)[注]旧人,指鲜卑族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堂: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是古代帝王宜明政教的地方,在此举行朝会、祭祀、选士等大典。B.筮,中国古代用蓍草占卦,或者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诗经·氓》里有“尔卜尔筮”。C.武: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他亲率大军于牧野之战灭商,建都镐京。国号大周,谥号武王。D.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出自《仪礼·士丧礼》:“主人哭拜,稽颡成踊。”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想迁都到洛阳,担心大臣们不愿意听从,于是商议大举讨伐齐,想借此胁迫大臣们南迁。B.对孝文帝商议大举讨伐齐之事,包括尚书、任城王拓跋澄在内,大臣们开始的时候并不支持。C.大臣们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迁都洛阳后,态度便全都由阻止而改为支持了。D.鲜卑族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人再敢说话,迁都计划最终得以确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2)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14.孝文帝为什么在明堂上大动肝火呢?请简要概括。押题2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贞观五年,李百药为太子右庶子,时太子承乾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百药作《赞道赋》以讽焉。太宗见而遣使谓百药曰:“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作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朕选卿以辅弼太子,正为此事,大称所委,但须善始令终耳。”因赐厩马一匹,彩物三百段。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贞观十三年,太子右庶子张玄素以承乾颇以游畋废学,上书谏曰:“今苑内娱猎,虽名异游收,若行之无恒,终亏雅度。”承乾不纳。十四年,太宗知玄素在东宫频有进谏,擢授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时承乾尝于宫中击鼓,声闻于外,玄素叩阁请见极言切谏乃出宫内鼓对玄素毁之遣户奴伺玄素早朝阴以马挝击之殆至于死是时,承乾好营造亭观,穷极奢侈,费用日广,玄素上书谏曰:“从善如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必是招损,古人云,‘苦药利病,苦口利行’,伏愿居安思危,日慎一日。”书入,承乾大怒,遣刺客将加屠害,俄属宫度。承乾以务农之时,及系书等现,不分志个上书谏,承乾大怒,遣刺客张师政、丝于承基就念条之,时,工母成,托算为屋事三入格入共第,见志宁寝处苦庐,竟不忍而止。及承轮败,太宗知其事,深勉劳之。(摘编自《贞观政要•卷四•规谏太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玄素叩阁请见/极言切谏/乃出宫内鼓对玄素毁之/遣户奴伺玄素/早朝阴以马挝击之殆/至于死

B.玄素叩阁请见/极言切谏/乃出宫内鼓对玄素毁之/遣户奴伺玄素早朝/阴以马挝击之/殆至于死

C.玄素叩阁请见/极言切谏/乃出宫内鼓对玄素毁之/遣户奴伺玄素早朝/阴以马挝击之殆/至于死

D.玄素叩阁请见/极言切谏/乃出宫内鼓对玄素毁之/遣户奴伺玄素/早朝阴以马挝击之殆/至于死11.下列之殆文至中于加死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典坟是“三坟五典”的省略说法,是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书籍,也泛指各种古代书籍。

B.储贰是储副,太子,“贰”字与《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也”中“贰”字不同。

C.游畋废学“游”指出游,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息交以绝游”中“游”字相同。

D.勉劳的“劳”字与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字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太子承乾虽嬉戏过分,但还是注重学习的,这与李百药的讽谏规劝关系很大,由此,太宗称赞了尽心尽职的李百药并给予了赏赐。

B.太子右庶子孔颖达犯颜直谏,却受到太子乳母的指责,但是孔颗达毫不畏惧,直言自己深受国恩,虽死无憾,因而谏诤得更加激切。

C.太宗皇帝识大体、明大义,对李百药等劝谏太子的臣子没有丝毫责备,有的采纳他们的意见,有的好言抚慰,有的给了相应的赏赐。

D.李承乾对臣子们的劝谏十分反感,不但不采纳改过,反而派人用殴打、刺杀等手段报复劝谏的臣子们,最终导致自己被废黜的结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

②从善如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必是招损。14.于志宁和张玄素对太子李承乾劝谏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押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沃衍,一名斡烈,赐姓兀林答,朔州静边官庄人。少尝为北边屯田小吏,会大元兵入境,朝命徙唐括族内地,沃衍留不徙,率本部族愿从者入保朔州南山茶杞沟,有众数千,推沃衍为招抚使,号其沟曰府,故残破镇县徒党日集,官军不能制。又与大兵战,连获小捷。朝廷遣人招之,沃衍即以众来归。时宣宗适南迁,次淇门,闻之甚喜,遂以为武州刺史。武州屡经残毁,沃衍入州未几,而大兵来攻,死战二十七昼夜不能拔,乃退,时贞祐二年二月也。既而朝廷以武州终不可守,令沃衍迁其军民驻哥岚州,以武州功擢为本州防御使。俄升寄岚为节镇,以沃衍为节度使,仍诏谕曰:“卿于国尽忠,累有劳绩。今特升三品,恩亦厚矣,其益励忠勤,与宣抚司辑睦以安军民。”沃衍自奉诏即以身许国,曰:“为人不死王事而死于家,非大丈夫也。”兴定元年春,上以沃衍累有战功,赐今姓。元光元年正月,遥授中京留守。六月,进拜元帅右监军,仍世袭纳古胡里爱必剌谋克。二年春,北兵游骑数百掠延安而南沃衍率兵追之战于野猪岭获四人而还俄而兵大至驻德安寨复击走之正大二年,进拜元帅左监军,遥领中京留守。三峰山之败,沃衍走钧州。其部曲白留奴、呆刘胜既降,请于大帅,愿入钧招沃衍。大帅质留奴,令胜入钧见沃衍,道大帅意,降则当授大官。沃衍善言慰抚之,使前,拔剑斫之,曰:“我起身细微,蒙国大恩,汝欲以此污我耶!”遂遗语部曲后事,望汴京拜且哭曰:“无面目见朝廷,惟有一死耳。”即自缢。部曲举火并所寓屋焚之,从死者十余人。沃衍死时年五十二。(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六十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北兵游骑数百掠延安而南/沃衍率兵追之/战于野猪岭/获四人而还/俄而/兵大至/驻德安寨/复击走之/

B.北兵游骑/数百掠延安而南/沃衍率兵/追之战于野猪岭/获四人而还/俄而/兵大至/驻德安寨/复击走之/

C.北兵游骑数百掠延安而南/沃衍率兵/追之战于野猪岭/获四人而还/俄而/兵大至/驻德安寨/复击走之/

D.北兵游骑数百掠延安而南/沃衍率兵追之/战于野猪岭/获四人而还/俄而/兵大至驻德安寨/复击走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赐姓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杨沃衍因屡立战功被皇帝赐姓兀林答。

B.屯田是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政府利用这种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C.诏在先秦指上级给下级的命令,秦汉以后则专用于帝王向下属或大众的命令。

D.拜原本为一种礼节,另有拜见、授官等意。“进拜元帅右监军”是“拜见”之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沃衍被推为首领,受招率众归顺朝廷。杨沃衍本为屯田小吏,元军入境时未按朝廷要求迁徙内地,带领数千人与元军作战并获小胜,后接受招纳。

B.杨沃衍多次获战功,不断受到皇帝提拔。杨沃衍被金宣帝任命为武州刺史,与元军殊死作战二十七昼夜后元军撤退。皇帝因他忠于国家而下诏嘉奖。

C.杨沃衍获皇帝赐姓,更加受到皇帝重用。杨沃衍先担任后兼任中京留守。担任中京留守期间,曾追击南下抢掠的数百元军,并打跑了安德寨的元军。

D.杨沃衍拒诱不降元,自缢而死以报国恩。杨沃衍战败后逃到钧州,他的家奴有两人投降元军,其中一人来劝降,被他以剑砍斫;他壮烈地以死殉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朝廷遣人招之,沃衍即以众来归。时宣宗适南迁,次淇门,闻之甚喜,遂以为武州刺史。②沃衍自奉诏即以身许国,曰:“为人不死王事而死于家,非大丈夫也。(5)杨沃衍是怎样践行了他做“大丈夫”的志向的?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简要说明。预测1★【答案】10.A

11.A

12.C

13.(1)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2)楚国相国孙叔敖坚持廉洁的操守到死,现在妻子儿子穷困到靠背柴卖糊口,清官也不值得做呢!【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他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模仿孙叔敖的行止举动、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按照上下文意思推导,“衣冠”为名词,指衣服帽子,作为“为”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D。“岁余”是强调模仿言行的时间,是时间状语,独立成句,排除B。是优孟为楚庄王敬酒,不是楚庄王给优孟敬酒,所以“前为寿”的主语是“优孟”,排除C。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最初的尺指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原文中的含义与之相同”错误。“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咫稍短于尺。原文中是长度单位。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楚庄王庄王认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又责怪庄王对自己的后代不闻不问”错误。结合“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分析,“我妻子说千万不要干,楚国的相国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做楚国的相国,忠正廉洁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连插下锥子的土地也没有,穷困到靠背柴出卖来维持生活。一定要像孙叔敖那样,倒不如自杀”,优孟借妻子之口责怪庄王对孙叔敖的后代不闻不问。“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庄王误认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病”,因……病死;“丧”,给……办丧事;“葬”,埋葬。(2)“持”,坚持;“妻子”,妻子儿子,妻子老小;“足”,值得。参考译文:优孟原先是楚国的歌舞艺人。身高八尺,富有辩才,常常用谈笑方式婉转进行规劝。楚庄王的时候,他有一匹被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锦绣做的衣服,把它安置在雕梁画栋的房子里,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马因得了肥胖病死了,要臣子们给马治丧,想用棺椁盛殓,依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周围近臣劝止他,以为不能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敢于因葬马的事谏诤,就杀死他。”优孟听到这件事,走进殿门。仰天放声大哭。庄王很吃惊,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珍爱的,凭力量巨大的楚国,有什么得不到的,却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微薄了。请用安葬君主的礼仪安葬它。”庄王说:“为什么?”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楩、枫、豫、樟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的题凑,发动战士给它挖掘墓穴,以至年迈体弱的人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代表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代表在后面守卫,盖一座庙宇用牛羊猪祭祀,拨个万户的大县供奉。各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呢。”庄王说:“我的过失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这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让我替大王用对待六畜的办法来安葬它。筑个土灶做外椁,用口铜鬲当棺材,用姜枣来调味,用木兰来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光作衣裳,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肠里。”当时庄王就派人把死马交给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别让天下人长久传布这件事。楚国相国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个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病危将死,嘱咐他的儿子道:“我死后,你一定会穷困。到那时,你去拜见优孟,说你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他的儿子穷困到背柴出卖,路上遇到优孟,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弥留之际,嘱咐我贫困了就去找优孟。”优孟说;“你不要远往他处。”优孟把孙叔敖的衣服和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行止举动、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和亲近大臣都分别不出来。楚庄王举行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楚庄王大惊,以为是孙叔敖复活了,想请他做相国。优孟说:“请让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天以后再来就任相国。”楚庄王允许了。三天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说:“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我妻子说千万不要干,楚国的相国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做楚国的相国,忠正廉洁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连插下锥子的土地也没有,穷困到靠背柴出卖来维持生活。一定要像孙叔敖那样,倒不如自杀。”接着唱道,“住在山野耕田受苦,难以得到温饱。出外做官,本身贪赃卑鄙的,不顾耻辱,积了钱财。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怕受贿枉法,为非作歹,犯下大罪,自己被处死,家室也遭诛灭。贪官哪能做呢!想做个清官,奉公守法,尽忠职守,到死不敢做坏事。清官又哪能做呢!楚国相国孙叔敖坚持廉洁的操守到死,现在妻子儿子穷困到靠背柴卖糊口,清官也不值得做呢!”于是庄王在优孟面前表示了歉意,就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用来供奉孙叔敖的祭祀。后来传到十代没有断绝。优孟的这种智慧,可以说是能够抓住时机了。预测2【答案】14.C

15.D

16.B

17.(1)益王年少贪图安逸享乐,姚坦就用很难听的话骂他,益王很鄙视他的为人,从此姚坦常常宣扬他的事情。(2)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把它用绳络缀结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18.(1)“木强固滞”的意思是质朴刚强、固执不变通。(2)这一性格体现在:不畏权势,敢于直谏,如直言益王造的假山是“血山”;说话刻薄,不懂婉讽,如直接说益王的坏话而不会用委婉的话规劝他。【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益王很惊讶,问他原因,姚坦说:“我在田间时,看见州县的官吏督促交税,抓了人家的父子兄弟,送到县里鞭打,流血遍身。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税筑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催科”是催缴赋税的意思,“见州县催科”是动宾结构,意思完整,与后文“捕人父子兄弟”是两件事,其后应断开,排除AD;“捕人父子兄弟”,“人”修饰“父子兄弟”,“人父子兄弟”作“捕”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以低官兼掌高职曰判”错误。应该是以高官兼掌低职。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太宗听闻后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错误。原文是“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太宗毁的是自己正在造的假山,而非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逸豫”,闲适安乐;“丑诋”,用很难听的话骂人;“鄙”,鄙视,看轻;“暴扬”,宣扬。(2)“子”,你;“以为”,把……制成;“瓠落”,很大的样子;“蓬心”,比喻心窍不通,知识浅薄,不能通达事理。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木强固滞”,“木强”,质直刚强;“固滞”,固执不变通。“木强固滞”的意思是质朴刚强、固执不变通。由“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可知,直言益王造的假山是“血山”,可见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谏。由“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可知,直接说益王的坏话而不会用委婉的话规劝他,可见他说话刻薄,不懂婉讽。参考译文:姚坦,字明白,是曹州济阴县人。开宝年中期,凭借《尚书》考中进士,调补为将陵尉。太平兴国八年,太宗征召姚坦等人,对他们说:“各位王子生长在皇宫中,不谙世事,需要有德行的贤士加以教导,让他们每天都能听到忠孝的道理。你们都是我谨慎选拔出来的贤士,大家一起努力吧。”于是任命姚坦为益王府翊善。姚坦性格质朴刚强、固执不变通。益王曾经在府中修建了一座假山,花费了数百万钱,假山建成后,召集宾客僚属饮酒庆祝,一起观看,而姚坦却独自低着头。益王强迫他看假山,他说:“我在这里只看到血山,哪有什么假山!”益王很惊讶,问他原因,姚坦说:“我在田间时,看见州县的官吏督促交税,抓了人家的父子兄弟,送到县里鞭打,流血遍身。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税筑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当时太宗皇帝也在修建假山,还没完成,听到姚坦的话之后马上命人停止修建。益王年少贪图安逸享乐,姚坦就用很难听的话骂他,益王很鄙视他的为人,从此姚坦常常宣扬他的事情。皇上曾经告诫姚坦说:“元杰会读书好学习,也就足以成为贤王了。他年轻不懂事,也需要用委婉的话规劝他。况且没有大过却去攻讦责骂他,这哪里是辅助他成长的方法呢?”没过多久,益王的侍从就教益王假装称病不上朝。太宗每天派使者查看病情,过了一个月都没有痊愈,心里非常担忧,就召见益王的乳母询问情况,乳母说:“益王本来没有病,只是因为姚坦的约束,在家里经常不能自由行事,益王很不开心,所以成了病。”皇上生气道:“我选拔正直的人,辅助益王让他变好。益王不能采用他的谏言,反而装病,想让我罢去正直的人来让自己方便,怎么可能做到呢。况且益王年纪小,一定是你们这些人替他谋划的。”于是命人将乳母拉到后苑,打了几十廷杖。然后召见姚坦劝慰他说:“你身处王府,能够凭借正气做事,被小人嫉恨,是很不容易的。你只管这样做,不用考虑别人的谗言挑拨,我一定不会听的。”益王死后,姚坦改任卫尉少卿,兼吏部南曹。某日姚坦因事被获准当面奏对,皇上因为他是旧臣,召他上殿和他交谈。姚坦说到他在益王府时的事情,话语中有诋毁各位王爷的意思,并称自己敢于直言。姚坦退下后,皇上对侍臣说:“姚坦在王宫,不能用正确的道理教导王子,王子有一点轻微的过失,他就到处宣扬,这是在卖取正直的名声啊。”景德年初,姚坦请求补郡县之职,皇上让他担任邓州知州。转运使上表奏陈他的政绩,皇上下诏嘉奖他。大中祥符年初,又担任光州知州。大中祥符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预测3【答案】10.C

11.C

12.B

13.(1)我私下里看到李膺执行法令,不屈服于权势,诛杀和弹劾奸邪之臣,用法律制裁他们,百姓都认为应该。(2)李膺被赦免回到乡里。后来抓捕被牵连的党人,乡人对李膺说:“你可以离开。”【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我到任已经满了十天,私下里害怕因为迁延时间而犯了过错,没有料到竟然获了迅速办事的罪。我确实知道自己的罪责,马上就该被处死。我特意请求再给我五天时间,让我能够消灭元凶巨恶,回来接受鼎烹镬煮,这才是我活下来的愿望。“惧以稽留为愆”,“以稽留为愆”,“以……为……”,固定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衅责”,同义连用,罪责之意,作“知”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分别是“升迁”和“贬谪”的意思。B.分别是“被”和“我”的意思。D.都是疑问代词“哪里”的意思。C.“含义相同”错误,分别是“罪责”和“耽误”的意思。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听到李膺将要镇守边境的消息后,无不震惊恐慌,立刻就归服了朝廷”时态错了。原文是“自膺到边”,是李膺到了边疆后,不是一听到李膺将要镇守边境就归服了朝廷。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窃”,私下;“挠”,屈服;“宜”,应该。(2)“免”,赦免;“钩党”,被牵连的党人;“去”,离开。参考译文:李膺字元礼,是颍川郡襄城人。被举荐为孝廉后,受司徒胡广征召任职,后来升任青州刺史。当地郡守县令畏惧他的威严英明,大多听到风声就弃官逃走。因为公事被免官,回到纶氏县居住,教授的学生常有上千人。荀爽曾经前往拜见李膺,趁机替他赶车,(回来之后,高兴地)说:“今天竟然能够给李君赶车了。”李膺就像这样被人敬慕。永寿二年,鲜卑进犯云中郡,朝廷征召李膺担任度辽将军。在这之前,羌虏多次出兵攻打劫掠张掖、云中各郡,百姓多受其害。自从李膺到达边境,全都听到消息就惊恐归服,原先抓走的男女,全都送回到边塞关下。延熹二年,调任河南尹。当时羊元群从北海郡罢官回家,贪赃枉法,声名狼藉,郡府厕所里有奇巧物品,就用车装载了带回家。李膺上表想要查办他的罪,羊元群贿赂了宦官,李膺反而被判诬告罪发配到左校服苦役。司隶校尉应奉上奏章为李膺申诉说:“那些忠臣武将,是国家的依靠。我私下里看到李膺执行法令,不屈服于权势,诛杀和弹劾奸邪之臣,用法律制裁他们,百姓都认为应该。李膺在幽州、并州一带享有威名,如今三方边境敌寇蠢蠢欲动,朝廷军队尚未奋起。请求宽恕李膺,来防备不测之祸。”奏章呈上去后,朝廷就免去了李膺的刑罚。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令,贪婪残暴,不行正道,听闻李膺十分严厉,怕被治罪而逃回京城,藏在由数木合成的空心柱中。李膺了解到这情况,带领吏卒打破柱子,抓住张朔,交付洛阳狱。听完供词,立刻就杀了他。张让向皇帝诉冤,皇帝下诏让李膺进殿,用不先请示就诛杀罪犯的说辞责问他。李膺回答说:“从前孔子担任鲁国司寇,上任七天就杀了少正卯。如今我到任已经满了十天,私下里害怕因为迁延时间而犯了过错,没有料到竟然获了迅速办事的罪。我确实知道自己的罪责,马上就该被处死。我特意请求再给我五天时间,让我能够消灭元凶巨恶,回来接受鼎烹镬煮,这才是我活下来的愿望。”皇帝扭头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罪,司隶有什么罪?”就让他出去了。等到遇到抓捕党人的事,皇帝发怒,把李膺等人押到黄门北寺狱。李膺等人供出了许多宦官子弟,宦官们害怕,请皇帝大救天下。李膺被救免回到乡里。后来抓捕被牵连的党人,乡人对李膺说:“你可以离开。”李膺回答说:“我已经六十岁了,死生有命运安排,我离开将要到哪里去呢?”于是就到了诏狱。被拷打至死。当时侍御史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门生,但是没有在名册上,所以没有受到处罚。景毅就说:“本来认为李膺贤能,派儿子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没有录牒而漏掉削去功名、夺去官籍的处罚,就苟且偷安了呢!”于是自己上表免官回乡。押题1【答案】10.D

11.B

12.C

13.(1)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朝、汉朝国家兴隆的原因。(2)不平凡的事,本来是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做什么)。

14.(1)在明堂时孝文帝大动肝火是害怕大臣们争抢发言,阻止了他迁都大事,所以他才声色俱厉;(2)孝文帝发怒是为了吓唬那些文武百官罢了,让大臣们不再反对他迁都一事。【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于此”作“迁都”的补语;“王公”作主语,“以为”作谓语,“何如”作宾语,故应在“王公以为何如”前后停顿,排除BC。“今者兴发不小”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不小”作“兴发”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动”做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断句后,疏通语意为: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但是师出无功而返,你们让后人怎么看我呢?如果不想继续南下征战,就要把都城迁到洛阳,你们认为怎么样?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筮,中国古代用蓍草占卦,或者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错。筮,用蓍草占卦。卜,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大臣们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错。并非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孝文帝率兵伐齐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迁都洛阳,根据“安定王拓跋休等相帅如右”可知,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都站到右边,表示反对,所以,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迁都洛阳。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宅”,以……为宅,迁都城;“经略”,经营治理;“所以”,……的原因;“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判断句。(2)“非常”,不平凡的;“断”,决断;“何”,什么。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文中“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的意思是在明堂时我非常愤怒,是害怕大臣们争抢发言,阻止我的大事,所以才声色俱厉,是想吓唬那些文武百官罢了。据此概括为:在明堂时孝文帝发怒的原因是他害怕大臣们跟着拓跋澄,争先恐后发言,阻止他迁都洛阳大事;孝文帝大动肝火的目的只是吓唬那些文武百官罢了,让大臣们不敢再发表意见,发怒是为了堵住大臣们反对迁都的嘴巴而已。参考译文:永明十一年,孝文帝将要迁都洛阳,他担心大臣们不愿意听从,于是商议大举讨伐齐,想借此胁迫大臣们南迁。孝文帝在明堂左阁休息,派太常卿王谌为他占卜起兵的吉凶,占卜的结果是“革”,孝文帝说:“‘商汤和周武王革命,是响应上天而又顺应百姓的举动。’是大吉大利的卦象。”文武百官都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现在出兵去讨伐未征服的地区,可占卜的卦象是商汤和周武王革命,恐怕不全部是大吉之兆。”孝文帝严厉地说:“爻辞说‘大人物的变革像老虎一样’你为何说不吉?”拓跋澄说:“陛下称帝已经很久了,为何现在说像老虎一样变革!”孝文帝变脸发怒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你是想让我军的士气低落吗!”拓跋澄说:“虽然国家是归您所有,可是我是国家的大臣,怎么可以知道危险而不说出来!”过了很久孝文帝才气消,说:“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有什么关系!”孝文帝回到皇宫后,征召拓跋澄入宫觐见。孝文帝迎上去说:“关于此前‘革’卦之事,现在还想跟您讨论一下。在明堂时我非常愤怒,是害怕大臣们争抢发言,阻止我的大事,所以才声色俱厉,是想吓唬那些文武百官罢了,我想您明白我的意思。”然后,孝文帝屏退侍从对拓跋澄说:“现在我想做的这件事,确实不容易。但是魏国从北方地区崛起后,南迁平城,这是有利于武力征伐的地方,而不利于文教治国。如今我想改革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个想法真的太难实现。所以我决定把都城迁移到中原地区,您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朝、汉朝国家兴隆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和贪恋原有的风俗习性,我这样做一定会使北方人震惊骚动,怎么办?”拓跋澄说:“不平凡的事,本来是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良。”六月丙戌日,孝文帝下令修筑黄河大桥,准备率军渡河南下。秋季九月戊辰日,孝文帝渡黄河,庚午日,到达洛阳。丙子日,下诏各路大军继续向南进发。丁丑日,孝文帝身着战袍,手执马鞭,骑马出城,随行的文武百官全都在他的战马前跪拜。孝文帝说:“我们的军事战略已经决定,现在命令各路大军前进,诸位还想说什么呢?”尚书李冲等说:今天的军事行动,是天下人都不愿意的,只有陛下一个人想做。臣下不知道陛下您独自前行,将要去什么地方?臣下们有劝谏的意愿却找不到劝谏的言辞,所以斗胆冒死前来请命。”孝文帝说:“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但是师出无功而返,你们让后人怎么看我呢?如果不想继续南下征战,就要把都城迁到洛阳你们看怎么样?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都站到右边,南安王拓跋桢向前一步说:“想建立大功勋的人不要与众人商议。今天陛下如果停止继续南伐的想法,迁都洛阳,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愿望,是全天下百姓的幸事。”文武百官都大呼万岁。当时的鲜卑族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有人再敢说话,于是迁都洛阳的计划就确定下来了。押题210~14.【答案】B、C、A、、【解析】(1)“伺”的对象是“玄素”,但不是等他,而是等他早朝,应是“遣户奴伺玄素早朝”,排除AD;“殆”是副词,修饰“至于死”,要连在一起,排除C。译文:张玄素敲宫门求见太子,极力劝谏。太子气急败坏,把宫中的鼓拿出来,当着张玄素的面毁掉。他又派奴仆等张玄素上早朝的时候,暗中用马鞭子袭击他,差点将他置于死地。

故选:B。

(2)C.“相同”有误,文句“游畋废学”大意是“喜欢打猎,荒废了学业”,“游”是“游玩”之意,“息交以绝游”大意是“屏绝交游活动”,“游”字的意思是“交游”。

故选:C。

(3)A.“太子承乾虽嬉戏过分,但还是注重学习的,这与李百药的讽谏规劝关系很大”分析有误,从原文“嬉戏过度,百药作《赞道赋》以讽焉”李来看,百药讽谏规劝的是太子游乐嬉戏过分的事,和太子注重学习没有关联。

(4)①数:多次;亏:违背;侈纵:奢侈放纵;日甚:一天比一天厉害。译文: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奢侈放纵一天比一天厉害。

②尚:尚且;逮:到、及;饰:掩饰;拒谏:拒绝规劝。译文:(一个人)从善如流,尚且担心达不到要求,如果掩饰过错,拒绝规劝,必然会招来损失。

(5)原文“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大意是“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奢侈放纵一天比一天厉害。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写了《谏苑》共二十卷对他进行劝谏”,于志宁是从数亏礼度和虚耗民力角两个度进行规劝;从原文“太子右庶子张玄素以承乾颇以游畋废学,上书谏曰”“承乾好营造亭观,穷极奢侈,费用日广,玄素上书谏曰”可知,玄素从游畋废学和穷极奢侈两个角度进行规劝。

答案:

(1)B

(2)C

(3)A

(4)①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奢侈放纵一天比一天厉害。

②(一个人)从善如流,尚且担心达不到要求,如果掩饰过错,拒绝规劝,必然会招来损失。

(5)于志宁从数亏礼度和虚耗民力角两个度进行规劝;张玄素从游畋废学和穷极奢侈两个角度进行规劝。

参考译文:

贞观五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