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辽西联合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辽西联合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辽西联合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辽西联合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辽西联合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出自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定盒文集·续集·尊史》。历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得失的总结,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所以,“出乎史,入乎道”,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返回历史中去把握。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①。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化形式,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天地涵养万物,同生共存;追求和而不同,与邻国的关系处理上讲究“协和万邦”;强调君子慎独、自强不息等。现今世界中,在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统一、解决国际冲突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了超强的整合价值,其和谐、合作的优势,更能发挥包容、平衡的作用。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②。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人精神谱系,是人优秀品质的象征。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深层次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次实现了大国和平发展,这背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酝酿成长——这种文明不再以争夺、战争、消灭、殖民作为国家间的竞争模式,而是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根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具有超越性的方案,必将在当下及未来彰显出更大的内驱力和凝聚力。对这种未来性怀有自信和自觉,正是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摘编自师英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材料二:“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一语出自宋代学者曾巩所撰的《南齐书目录序》。以古视今,不难发现古代深厚博大的史学积累为当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传统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汲取、品味与借鉴。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其一,求“大”。南宋朱熹曾言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意味着研读历史首先要立意高远,关怀宏大。无论治史还是治国,皆须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大方向,提炼大命题,把握大脉动。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体例覆盖各类型,大构思方成就大手笔,无怪乎清代学者赵翼道:“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参照当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毫无疑问是至为关键的课题。其二,贵“通”。先立其大,再贯乎通。具体而言,所谓“通”,首先要“博通”,即大量搜辑考察各类尤其一手材料或原始遗迹,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贯通”,即综合研究有关材料或遗迹,通过归纳概括引出结论;再次为“通识”,即注重在综合贯通中求得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会通”,既把天、地、人作为整体,又将天道、地道、人道联系起来、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思维与整体意识。这种思维意识对中华文明探源过程启示很大。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绝非一人、一学科、一团队、一时代之事,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久久为功,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其三,崇“德”。可大可通,于是历史自然显露出德之光辉,我们的文明亦因之可亲可久。对待人类的文明历史,要能不抱偏见,不做武断,不凭主观,不谋私利,不求速达,这样我们那些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才能如玉石般温润可亲,似高山般坚韧可久。要求“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这〖提示〗我们在进行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注重揭示与阐释自身优秀的思想元素和文化基因,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求其大者,贵其通识,崇尚德性,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展现既有史学传统之重光,并赋予其新意,这正是“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的深厚意蕴所在。(摘编自王学斌《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清代龚自珍认为研究历史是掌握大道重要前提。B.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而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C.无论治史还是治国,都需要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D.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可以借鉴中华民族的某些悲画意识,也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强的整合价值,其他势能发挥包容、平衡作用。B.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是对乒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性的自信自觉。C.材料二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法来论证研读历史要求“大”。D.不抱偏见、不谋私利地对待一国的文明历史,有益于该国文化精髓的传播。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龚自珍《定盒续集》卷二《古史钩沉论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B.司马迁《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C.恩格斯说:“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D.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圈内国家有极其深刻的影响。”4.请在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以提炼出这两段的分论点。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道和治史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C3.D4.①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须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意思答对即可)5.①材料一论述重心是“治史”“把握大道”的具体做法,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等。(怎么做)②材料二论述重心是中国史学致用传统的三大特质,即“求‘大’”“贵‘通’”“崇‘德’”。(是什么)〖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B.“因而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强加因果。原文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选项前后不是因果关系。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材料二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法”说法错误,“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运用举例、引用的论证方法,没有使用对比论证。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欲知大道,必先为史。D.论述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史学无关。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可知这一段主要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阐述的,可以填: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可知,主要从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方面来阐述,可以填:须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材料二第三段“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可知,材料一论述重心是“治史”“把握大道”的具体做法,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等。是从“怎么做”的层面阐述的。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其一,求‘大’”第三段“其二,贵‘通’”第四段“其三,崇‘德’”可知,材料二论述重心是中国史学致用传统的三大特质,即“求‘大’”“贵‘通’”“崇‘德’”。是从“是什么”的层面阐述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麝香蔡测海天快亮了,雪地反而变得暗起来,失去了晚上那种给人毛茸茸的、暖乎乎的感觉。黎明的雪地里真冷,她打了个寒颤。小花鹿安详地看着她,目光柔和,它窜出几步,又一回头,那眸子像是要诉说什么,然后它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森林里。百合像小花鹿一样转了转眼珠子,她小时候听巴普(爷爷)说过,鹿是山里的吉祥神,它能引人离开凶险,摆脱困境,巴普好几次在森林里采药迷了路,都是鹿给引出来的。百合念完高小,后来又到县卫校培训班学过几个月,她不信神,但她相信巴普的话,巴普是个德高望重的老草医,是山里的活神仙。百合这样判断:小花鹿去的方向正是枪响的方向。哦,小花鹿,你真乖!你是来领百合出山哩!百合不觉得痛,也不觉得累了,她到附近的几棵野棕树上剥下几片棕片来,包住那些擦破了衣服的地方。然后她还给躺着的麝香敷了一些药,把他叫醒,扶起来,互相搀着往前走去。深深的腐枝败叶上,盖着一层薄薄的雪,小花鹿的足迹辨不清,只留下一个个凹陷,一点接一点地伸向密林深处。他们依稀记得,昨晚的枪声是从那个方向传来的。其实,他们在昨晚听到的只是森林的回声,正好和枪响的方向相反,已经被克寨人从户口簿上除名的一男一女,正在向另一个世界走去。起风了,树叶子轻轻地动起来,每一片树叶都发出好听的声音。微风像是长出好多嘴唇,含起一片片树叶,吹奏起木叶曲来,渐渐地越来越响,轻柔的木叶曲变成了山洪的呼喊,变成了狼吼虎啸,树摇晃起来,整个森林摇晃起来。他们像跌落在山洪里的两片叶子,颠簸着,挣扎着,他们踩在厚厚的落叶上,比烂泥地更难走。他们一步一滑地扶住一棵棵树,向前移动。风时而把他们向左边一推,时而又把他们向右边一摇,把他们当成小草和树枝一样戏耍。对大自然的暴力,他们先是恼怒,然后彻底地屈服了,只顾粗粗地喘着气。哦,真是累死人!他们完全迷失了方向,来到一棵大树下,百合怔怔地,两眼一眨不眨地看着不远处的一棵树,那棵树后面又是一棵树,再后面是密密匝匝的许多树,真像一道没有边际的栅栏,在这栅栏里,他们像等候宰割的羊。这就是森林!两颗温热的泪珠从她那冰冷的脸上爬下来,她好像一下子落进了无底的窟窿,看不见克寨,看不见木楼,看不见木楼上那四季不断的炊烟。人要是只鸟儿多好啊!山神爷呀!我要回去,回克寨,回木楼!森林又渐渐地暗下来。他们来到一个山洞口,她和他互相望一眼,停下来,然后钻进洞去,里面有些潮,但很暖和,从里往外直冒热气儿。他们从洞口的大树下抱回许多树叶,像兽类做巢一样,铺了一个地方,两人躺下,肚子就叫起来,两个人都觉得又饿又渴。麝香起来走到洞口,抓了一把雪就往口里塞。“放下!有毒!不要命了吗?”百合在他身后呵斥起来。洞口的树上有两只松鼠追来追去,麝香抬头望着它们,然后往两只手上吐了口唾沫,一下一下很吃力地爬上树去,百合看着他把手伸进一个树洞,大把大把地掏着什么往衣袋里装。一会儿麝香溜下树来,气喘吁吁地来到百合身边,从衣袋里掏出一大堆栗子和榛子来。两个人毫不客气地吃着从松鼠的仓库里借来的东西。洞外有夜鸟的扑翅声,猫头鹰在嗬嗬地笑,远处有一种什么不可名状的声音传来,有一个大大的黑影子堵住了洞口,他俩吓得把嘴巴都捂起来了,不一会儿,那大大的、黑乎乎的东西从洞口缩回去,在外面转了几圈,走了,树林子里一阵哗哗地响。夜,这茫茫的森林的夜,像怪兽的血盆大口,仿佛要把什么都吞进去似的,他们把身子缩得很小很小。“赶紧睡吧,明天接着赶路。”她悄悄地说。他们互相鼓励着,带着忐忑,带着希望,沉沉地睡去,他们相信一定会走出这渺无人烟的森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德高望重巴普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鹿能把人引出森林,是老人家多年与森林打交道的经验总结。B.麝香受的伤很重,之前一直躺着,昏迷不醒,百合给他敷了些草药后,全靠百合一人支撑,两人才能勉强走路。C.伸向密林深处的小花鹿的足迹已经辨不清,只留下一个个凹陷,和昨晚寻找他们的克寨人的枪声方向一致。D.百合爬上树,把手伸进一个树洞,掏出松鼠窝里一大堆栗子和榛子,装进口袋,两人暂时有了一点东西充饥。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快亮了,雪地反而变得暗起来”,这一环境描写,营造出森林里寒冷萧瑟的氛围,也预示着主人公走出森林的艰难。B.文章只是简单地写“堵住了洞口的大大的黑影子”,并没有做细致描写,但这种写法却恰到好处地制造了紧张的气氛。C.文中把“茫茫的森林的夜”比喻成“怪兽的血盆大口,仿佛要把什么都吞进去似的”,真切地烘托出迷路人的恐慌心理。D.小说对百合、麝香两人作了细致刻画,特别是两人在困难面前一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两人的信心和勇气。8.小花鹿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9.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描写生动传神,请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答案〗6.A7.D8.①随着小花鹿的出现,天色亮了起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②两人沿着小花鹿的足迹走,推动了情节发展。③小花鹿安详的神态、柔和的目光,给百合以安慰和希望。④小花鹿具有象征性,代表着生机和希望,给人鼓励和安慰。9.①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写出了森林的声音和动态,渲染出一种恐怖气氛,衬托出百合、麝香二人内心的恐慌。②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森林恶劣的环境,为后文写二人在林间艰难行走做了铺垫。③这段环境描写,能表现出二人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对人物的精神面貌起到反衬作用。〖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麝香受的伤很重,之前一直躺着,昏迷不醒”“全靠百合一人支撑,两人才能勉强走路”错,原文第三段写到“然后她还给躺着的麝香敷了一些药,把他叫醒,扶起来,互相搀着往前走去”,由此可知,原文并未写麝香的伤势如何,只是写他正在躺着;而且是把麝香叫醒,扶起来,互相搀扶着前行,并非是全靠百合支撑二人才能走路,因此选项表述与原文信息不符。C.“和昨晚寻找他们的克寨人的枪声方向一致”错,原文第四段中“他们依稀记得,昨晚的枪声是从那个方向传来的。其实,他们在昨晚听到的只是森林的回声,正好和枪响的方向相反”,据此可知,小鹿足迹留下的凹陷延伸的方向和枪声的方向正好相反。D.“百合爬上树”错误,结合“洞口的树上有两只松鼠追来追去,麝香抬头望着它们,然后往两只手上吐了口唾沫,一下一下很吃力地爬上树去,百合看着他把手伸进一个树洞,大把大把地掏着什么往衣袋里装。一会儿麝香溜下树来,气喘吁吁地来到百合身边,从衣袋里掏出一大堆栗子和榛子来”,可知并不是百合爬上树,而是麝香爬上树。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小说对百合、麝香两人作了细致刻画”错,文章着重细致刻画环境,对人物着墨并不多。虽然原文中对二人有动作描写,如“她到附近的几棵野棕树上剥下几片棕片来,包住那些擦破了衣服的地方。然后她还给躺着的麝香敷了一些药,把他叫醒,扶起来,互相搀着往前走去”,但只是一些基本的动作描写,并未进行细描细化;而对环境的描写是非常精细,如“微风像是长出好多嘴唇,含起一片片树叶,吹奏起木叶曲来,渐渐地越来越响,轻柔的木叶曲变成了山洪的呼喊,变成了狼吼虎啸,树摇晃起来,整个森林摇晃起来”,写出了森林中风吹动树叶的响声产生过程和特点,细腻形象。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结合“天快亮了,雪地反而变得暗起来,失去了晚上那种给人毛茸茸的、暖乎乎的感觉……小花鹿安详地看着她,目光柔和,它窜出几步,又一回头,那眸子像是要诉说什么,然后它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森林里”可知小鹿出现的时间段正是天亮起来的时候,因此也交代了时间的变化;结合“哦,小花鹿,你真乖!你是来领百合出山哩!百合不觉得痛,也不觉得累了……然后她还给躺着的麝香敷了一些药,把他叫醒,扶起来,互相搀着往前走去。深深的腐枝败叶上,盖着一层薄薄的雪,小花鹿的足迹辨不清,只留下一个个凹陷,一点接一点地伸向密林深处”可知两人沿着小花鹿的足迹走,推动了情节发展;“小鹿”作为出现在森林中的灵动的动物,作者给予了细腻的特写镜头,如写小鹿“安详地看着她,目光柔和,它窜出几步,又一回头,那眸子像是要诉说什么”,它神态安详,目光柔和,依依不舍好像有很多的话要对百合说,给处在困境中的百合带来了很大的安慰和希望;文中写百合她小时候听巴普(爷爷)说鹿是山里的吉祥神,能引人离开凶险、摆脱困境,因此她认为小鹿足迹的方向,就是枪声出现的方向,相信小鹿会带着他们走出茫茫的大森林,所以小鹿的出现象征着“路”的出现,带来了绝处逢生的希望,极大地鼓励和安慰了百合的心,增强了她走出困境的信心和力量。【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听觉和视觉描写:文中写森林中的风“吹奏起木叶曲来,渐渐地越来越响,轻柔的木叶曲变成了山洪的呼喊,变成了狼吼虎啸”,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风吹过森林产生声音的过程,以及声音由小到大的具体动态,渲染出森林中风吹木叶凄清旷远的恐怖气氛,衬托出文中百合、麝香二人身处大森林四顾苍茫,内心万分恐慌的状态;又写“树摇晃起来,整个森林摇晃起来”,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风对森林的影响过程,一开始看到的是一棵树动起来,然后是整个森林的摇动,写出风力的猛烈状态,更好地烘托了当时森林中环境的恶劣。比喻和拟人手法:文中写“轻柔的木叶曲变成了山洪的呼喊,变成了狼吼虎啸”,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森林中风吹树木的声音比作了滔滔山洪的巨大响声,与撼人心魄的狼的吼叫和老虎的长啸,生动形象写出了大森林中的风声的特点,渲染力恐怖的气氛;又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像是长出好多嘴唇,含起一片片树叶,吹奏起木叶曲来”,赋予风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森林的动态,写出了环境的特点,为后文写二人在林间艰难行走做了铺垫。环境描写的作用:从感官的角度和修辞手法方面对森林中的风进行了细腻形象的描摹,写出风力的巨大和风吹动森林发出声音的过程,风越猛烈,风声越响,越反衬出二人在艰难处境中那种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因此,这段描写对人物的精神面貌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辛亥,皇帝即阼,谒高庙。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壬子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前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上曰:“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菑,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菑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固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选自《史记·孝文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B.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C.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D.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阼,“阼”,本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文中“即阼”,就是登上阼阶主持祭祀,意指皇帝登基。B.壬子,古代用10天干、12地支相配纪年纪月纪日,经过计算,2023年为癸卯年。文中“壬子”用来纪年,应为“辛亥”后一年。C.“适见于天”的“适”和《石钟山记》里“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义相同。D.股肱,本义是大腿和胳膊,常组成“耳目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文中即为此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文帝认为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则,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而主管官员也赞同了汉文帝的看法。B.汉文帝认为出现灾异现象是上天在谴责自己无德,于是他恳请臣子帮助自己找出过失,并要求他们直言进谏来补正自己的疏漏。C.汉文帝认为治理天下要打通途径,让大臣能随时说真话,百姓因愚昧无知而诅咒皇帝或者诽谤朝廷,一律不予审理,不予治罪。D.汉文帝即位以来,建议撤销卫将军统辖的军队,让太仆掌管的马匹只留下一部分够自己使用,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2)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14.请简要概括孝文帝“止露台,衣绨衣”的用意。〖答案〗10.C11.C12.B13.(1)如今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使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因他们而被定罪,甚至被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2)现在法令中有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的罪行,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过失。14.①便利民众,不烦扰百姓;②不能有辱于先帝;③为天下人做榜样。〖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比这事情更重要。现在农民辛勤地从事农业生产却还要交纳租税,使得务农和从事商业手工业没有区别,本末不分,这恐怕是由于鼓励农耕的方法还不完备。应当免除农田的租税。“农”是主语,“天下之本”是谓语,形成判断句,主谓之间断开,排除BD;“租税”与“赋”是修饰关系,共同作“有”的宾语,定中短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C.错误。通“谪”,责备,谴责;往,到。意义相同。句意:上天的谴责在天象上表现出了灾异现象。/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并要求他们直言进谏来补正自己的疏漏”错误,文中“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是要求“推举能直言极谏的人来补正自己的疏漏”。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论”,治罪;“坐”,因……定罪;“收帑”,没为官奴婢。(2)“罪”,罪行;“尽情”,完全说真话;“无由”,没有办法。【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可知,便利民众,不烦扰百姓;结合“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可知,不能有辱于先帝;结合“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可知,为天下人做榜样。参考译文:辛亥年,文帝正式即位,祭拜高祖庙。右丞相陈平改任左丞相,太尉周勃任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任太尉。诸吕所剥夺的原齐、楚两国的封地,全部归给齐王和楚王。壬子年十二月,文帝说:“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如今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使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因为他们而被定罪,甚至被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希望你们再议论议论吧。”主管官员都说:“百姓不能自治,所以制定法令来禁止他们做坏事。无罪的亲属连坐,和犯人一起收捕判罪,就是要使人们心有牵挂,感到犯法干系重大。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还是依原来的做法不加改变为宜。”文帝说:“我听说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再说治理百姓引导他们向善,要靠官吏。如果既不能引导百姓向善,又使用不公正的法令处罚他们,这样反倒是加害于民而使他们去干凶暴的事。又怎么能禁止(犯罪)呢?(这样的法令,)我看不出它有哪些适宜之处,请你们再仔细考虑考虑。”官员们都说:“陛下给百姓以大恩大惠,功德无量,这不是我们这些臣下所能想得到的。我们遵从诏书,废除拘执罪犯家属、收为奴婢等各种连坐的法令。”前元十一月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十二月十五日又发生了日食。文帝说:“我听说,天生万民,为他们设置君主来抚育治理他们。如果君主不贤德,施政不公平,那么上天就显示出灾异现象,告诫他治理得不好。十一月最后一天发生日食,上天的谴责在天象上表现出了灾异现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呢!我能够侍奉宗庙,以这微小之躯依托于万民和诸侯之上,天下的治与乱,责任在我一个人,你们众位执掌国政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对下不能很好地治理抚育众生,对上又牵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辉,以致发生日食,我的无德实在太严重了。接到诏令后,你们都要认真想想我的过失,以及你们知道的、见到的、想到的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恳请你们告诉我。还要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来补正我的疏漏。(趁这机会)官吏们要整顿好各自所担任的职事,务必减少徭役和费用,以便利民众。我不能使惠德及于远方,所以怕外族侵扰边境为非作歹,因此边疆的防务一直没停止。现在既然不能撤除边塞的军队,却还要命令军队增加兵力来保卫我吗?应该撤销卫将军统辖的军队。太仆掌管的现有马匹,只需留下一些够用就可以了,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文帝说:“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置进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用以打通治国的途径,招来进谏的人。现在法令中有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的罪行,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过失。这还怎么能招来远方的贤良之士呢?应当废除这样的条文。百姓中有人一起诅咒皇帝,约定互相隐瞒,后来又负约相互告发,官吏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有其他不满的话,官吏又认为是诽谤朝廷。这些实际上只是小民愚昧无知而犯了死罪,上述做法我认为很不可取。从今以后,再有犯这类罪的,一律不加审理不予治罪。”文帝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比这事情更重要。现在农民辛勤地从事农业生产却还要交纳租税,使得务农和从事商业手工业没有区别,本末不分,这恐怕是由于鼓励农耕的方法还不完备。应当免除农田的租税。”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杳杳寒山道寒山①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备注〗①寒山,唐代诗僧,又称寒山子。传为贞观时人,一说大历(唐代宗年号)时人,隐居始丰(今浙江天台)西之寒岩。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写“寒山”“冷涧”,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杳杳”言山路深暗悠远,“落落”言涧边寂寥空旷。B.诗歌颔联书写山中鸟鸣声欢快热闹,虽然没有人来人往,但并不显落寞,“啾啾”呈现有声之境,“寂寂”描摹无声之境。C.诗歌颈联描写山中气候,用寒风、深雪表现出周围环境的冷峻,“淅淅”写风的动态之感,“纷纷”写雪的飞舞之状。D.诗的最后两句与唐代诗人太上隐者《答人》的“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淡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16.这首诗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通篇句首使用叠词,具有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如“杳杳”“落落”等;②语言浅白如话、通俗易懂:如“常有鸟”“风吹面”“雪积身”等;③语言冲淡静穆,别具古淡深远之境。〖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书写山中鸟鸣声欢快热闹”错误。结合诗中“杳杳”“落落”“寂寂”等叠词可知,此诗整体风格为幽冷清寂,诗中“啾啾”并非欢快热闹之声,应指凄切尖细的声音。所以“欢快热闹”说法错误。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首诗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井然不乱。“常有鸟”,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风吹面”,风刮向我面门;“雪积身”,雪洒落在我身上;“不见日”,见不到阳光;“不知春”,不知道有春天等,这些语言明浅如话,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通俗易懂。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语言冲和、淡泊、平淡、质朴等,别具古淡深远之境。(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了比喻手法指出统治者必须重视民心向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杜牧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过渡,巧妙地将对阿房宫的描写由整体外观转到内部的具体建筑。(3)“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二川溶溶流入宫墙(3)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着,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①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②这会不会是幻觉?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③这两句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④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18.上面文中四处画波浪线位置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 B.② C.③ D.④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两处“荒凉”含义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选文第3自然段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请找出任意两种,并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18.C19.第一个“荒凉”,形容沙漠,指人烟稀少没有生气。第二个“荒凉”,形容人生,指与石油工人们斗志昂扬、朝气蓬勃截然相反的毫无理想斗志,无所作为。20.示例:对比手法,把雅丹地貌与沙漠进行对比,突出石油开采工作的艰难,赞美工人们不畏艰辛的精神;把石油工人开采的艰难、天然气运输的困难与人们使用燃气灶的便利轻松进行对比,突出石油工人们的伟大贡献。拟人,赋予天然气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天然气运输过程的漫长,以天然气急急奔走的状态写出石油工人们为人们做贡献的急切心理,讴歌工人们的贡献精神。〖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这两句是直接完整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内。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第一个“荒凉”,修饰“沙漠”,是形容自然环境,根据文中油田所处环境沙漠、雅丹地貌可知,是指人烟稀少而没有生气。第二个“荒凉”,修饰人生,从文中石油工人们“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等可知,石油工人们有理想、有斗志,并坚强地克服一切困难开采出石油和天然气,故而此处的“荒凉”是指因缺少理想和斗志而无精打采,毫无作为。【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及艺术效果的能力。对比,“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通过和沙漠对比,写出此地环境的艰难,突出石油工人们工作的艰辛。拟人,“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赋予天然气人的特征,形象地写出天然气输送的艰难和急于为人们做贡献的心理。联想,“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通过眼前的天然气开采现场,联想到远方亲友们转动燃气灶开关时的景象,把石油工人们艰辛的工作与人们便利的生活联系起来,更能打动人心。长短句错落,“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翻山越岭,渡江跨河”,短句紧促有力,展现了石油工人们工作的勤劳艰辛,天然气输送到东部的路途遥远却不能熄灭其急于为人做贡献的热心;“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长句富有表现力,抒发作者对石油工人们开采出天然气便利人们生活的敬佩、喜悦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1(木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_______①______。“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_______②______,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经过大量长期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______③_______,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是各种“手机病”的发生②眼科才是灾区③上网是一把双刃剑22.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眼睛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造成患者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可知,前后内容构成了转折关系,要填入的内容应是手机的弊端,再从后文看,谈到的是各类“手机病”,故可以填入“是各种‘手机病’的发生”。第二空,结合后文“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可知,填入内容是关于手机对眼睛的损伤,对应“相对于骨科”,这个科室应该是眼科,可以填入“眼科才是灾区”。第三空,此处上承上网的害处,下对应“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可知是说上网是一把双刃剑,是有利有弊的剑,故可以填入“上网是一把双刃剑”。【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语序不当,“大量长期”应改为“长期大量”;二成分残缺,“会发生眼底黄斑病”前添加主语“眼睛”。三句式杂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视觉细胞损伤”应改为“严重的会造成患者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或“严重的会使患者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受损伤”。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出自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定盒文集·续集·尊史》。历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得失的总结,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所以,“出乎史,入乎道”,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返回历史中去把握。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①。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化形式,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天地涵养万物,同生共存;追求和而不同,与邻国的关系处理上讲究“协和万邦”;强调君子慎独、自强不息等。现今世界中,在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统一、解决国际冲突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了超强的整合价值,其和谐、合作的优势,更能发挥包容、平衡的作用。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②。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人精神谱系,是人优秀品质的象征。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深层次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次实现了大国和平发展,这背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酝酿成长——这种文明不再以争夺、战争、消灭、殖民作为国家间的竞争模式,而是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根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具有超越性的方案,必将在当下及未来彰显出更大的内驱力和凝聚力。对这种未来性怀有自信和自觉,正是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摘编自师英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材料二:“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一语出自宋代学者曾巩所撰的《南齐书目录序》。以古视今,不难发现古代深厚博大的史学积累为当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传统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汲取、品味与借鉴。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其一,求“大”。南宋朱熹曾言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意味着研读历史首先要立意高远,关怀宏大。无论治史还是治国,皆须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大方向,提炼大命题,把握大脉动。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体例覆盖各类型,大构思方成就大手笔,无怪乎清代学者赵翼道:“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参照当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毫无疑问是至为关键的课题。其二,贵“通”。先立其大,再贯乎通。具体而言,所谓“通”,首先要“博通”,即大量搜辑考察各类尤其一手材料或原始遗迹,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贯通”,即综合研究有关材料或遗迹,通过归纳概括引出结论;再次为“通识”,即注重在综合贯通中求得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会通”,既把天、地、人作为整体,又将天道、地道、人道联系起来、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思维与整体意识。这种思维意识对中华文明探源过程启示很大。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绝非一人、一学科、一团队、一时代之事,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久久为功,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其三,崇“德”。可大可通,于是历史自然显露出德之光辉,我们的文明亦因之可亲可久。对待人类的文明历史,要能不抱偏见,不做武断,不凭主观,不谋私利,不求速达,这样我们那些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才能如玉石般温润可亲,似高山般坚韧可久。要求“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这〖提示〗我们在进行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注重揭示与阐释自身优秀的思想元素和文化基因,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求其大者,贵其通识,崇尚德性,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展现既有史学传统之重光,并赋予其新意,这正是“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的深厚意蕴所在。(摘编自王学斌《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清代龚自珍认为研究历史是掌握大道重要前提。B.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而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C.无论治史还是治国,都需要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D.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可以借鉴中华民族的某些悲画意识,也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强的整合价值,其他势能发挥包容、平衡作用。B.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是对乒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性的自信自觉。C.材料二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法来论证研读历史要求“大”。D.不抱偏见、不谋私利地对待一国的文明历史,有益于该国文化精髓的传播。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龚自珍《定盒续集》卷二《古史钩沉论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B.司马迁《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C.恩格斯说:“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D.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圈内国家有极其深刻的影响。”4.请在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以提炼出这两段的分论点。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道和治史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C3.D4.①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须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意思答对即可)5.①材料一论述重心是“治史”“把握大道”的具体做法,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等。(怎么做)②材料二论述重心是中国史学致用传统的三大特质,即“求‘大’”“贵‘通’”“崇‘德’”。(是什么)〖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B.“因而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强加因果。原文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选项前后不是因果关系。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材料二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法”说法错误,“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运用举例、引用的论证方法,没有使用对比论证。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欲知大道,必先为史。D.论述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史学无关。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可知这一段主要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阐述的,可以填: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可知,主要从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方面来阐述,可以填:须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材料二第三段“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可知,材料一论述重心是“治史”“把握大道”的具体做法,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等。是从“怎么做”的层面阐述的。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其一,求‘大’”第三段“其二,贵‘通’”第四段“其三,崇‘德’”可知,材料二论述重心是中国史学致用传统的三大特质,即“求‘大’”“贵‘通’”“崇‘德’”。是从“是什么”的层面阐述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麝香蔡测海天快亮了,雪地反而变得暗起来,失去了晚上那种给人毛茸茸的、暖乎乎的感觉。黎明的雪地里真冷,她打了个寒颤。小花鹿安详地看着她,目光柔和,它窜出几步,又一回头,那眸子像是要诉说什么,然后它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森林里。百合像小花鹿一样转了转眼珠子,她小时候听巴普(爷爷)说过,鹿是山里的吉祥神,它能引人离开凶险,摆脱困境,巴普好几次在森林里采药迷了路,都是鹿给引出来的。百合念完高小,后来又到县卫校培训班学过几个月,她不信神,但她相信巴普的话,巴普是个德高望重的老草医,是山里的活神仙。百合这样判断:小花鹿去的方向正是枪响的方向。哦,小花鹿,你真乖!你是来领百合出山哩!百合不觉得痛,也不觉得累了,她到附近的几棵野棕树上剥下几片棕片来,包住那些擦破了衣服的地方。然后她还给躺着的麝香敷了一些药,把他叫醒,扶起来,互相搀着往前走去。深深的腐枝败叶上,盖着一层薄薄的雪,小花鹿的足迹辨不清,只留下一个个凹陷,一点接一点地伸向密林深处。他们依稀记得,昨晚的枪声是从那个方向传来的。其实,他们在昨晚听到的只是森林的回声,正好和枪响的方向相反,已经被克寨人从户口簿上除名的一男一女,正在向另一个世界走去。起风了,树叶子轻轻地动起来,每一片树叶都发出好听的声音。微风像是长出好多嘴唇,含起一片片树叶,吹奏起木叶曲来,渐渐地越来越响,轻柔的木叶曲变成了山洪的呼喊,变成了狼吼虎啸,树摇晃起来,整个森林摇晃起来。他们像跌落在山洪里的两片叶子,颠簸着,挣扎着,他们踩在厚厚的落叶上,比烂泥地更难走。他们一步一滑地扶住一棵棵树,向前移动。风时而把他们向左边一推,时而又把他们向右边一摇,把他们当成小草和树枝一样戏耍。对大自然的暴力,他们先是恼怒,然后彻底地屈服了,只顾粗粗地喘着气。哦,真是累死人!他们完全迷失了方向,来到一棵大树下,百合怔怔地,两眼一眨不眨地看着不远处的一棵树,那棵树后面又是一棵树,再后面是密密匝匝的许多树,真像一道没有边际的栅栏,在这栅栏里,他们像等候宰割的羊。这就是森林!两颗温热的泪珠从她那冰冷的脸上爬下来,她好像一下子落进了无底的窟窿,看不见克寨,看不见木楼,看不见木楼上那四季不断的炊烟。人要是只鸟儿多好啊!山神爷呀!我要回去,回克寨,回木楼!森林又渐渐地暗下来。他们来到一个山洞口,她和他互相望一眼,停下来,然后钻进洞去,里面有些潮,但很暖和,从里往外直冒热气儿。他们从洞口的大树下抱回许多树叶,像兽类做巢一样,铺了一个地方,两人躺下,肚子就叫起来,两个人都觉得又饿又渴。麝香起来走到洞口,抓了一把雪就往口里塞。“放下!有毒!不要命了吗?”百合在他身后呵斥起来。洞口的树上有两只松鼠追来追去,麝香抬头望着它们,然后往两只手上吐了口唾沫,一下一下很吃力地爬上树去,百合看着他把手伸进一个树洞,大把大把地掏着什么往衣袋里装。一会儿麝香溜下树来,气喘吁吁地来到百合身边,从衣袋里掏出一大堆栗子和榛子来。两个人毫不客气地吃着从松鼠的仓库里借来的东西。洞外有夜鸟的扑翅声,猫头鹰在嗬嗬地笑,远处有一种什么不可名状的声音传来,有一个大大的黑影子堵住了洞口,他俩吓得把嘴巴都捂起来了,不一会儿,那大大的、黑乎乎的东西从洞口缩回去,在外面转了几圈,走了,树林子里一阵哗哗地响。夜,这茫茫的森林的夜,像怪兽的血盆大口,仿佛要把什么都吞进去似的,他们把身子缩得很小很小。“赶紧睡吧,明天接着赶路。”她悄悄地说。他们互相鼓励着,带着忐忑,带着希望,沉沉地睡去,他们相信一定会走出这渺无人烟的森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德高望重巴普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鹿能把人引出森林,是老人家多年与森林打交道的经验总结。B.麝香受的伤很重,之前一直躺着,昏迷不醒,百合给他敷了些草药后,全靠百合一人支撑,两人才能勉强走路。C.伸向密林深处的小花鹿的足迹已经辨不清,只留下一个个凹陷,和昨晚寻找他们的克寨人的枪声方向一致。D.百合爬上树,把手伸进一个树洞,掏出松鼠窝里一大堆栗子和榛子,装进口袋,两人暂时有了一点东西充饥。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快亮了,雪地反而变得暗起来”,这一环境描写,营造出森林里寒冷萧瑟的氛围,也预示着主人公走出森林的艰难。B.文章只是简单地写“堵住了洞口的大大的黑影子”,并没有做细致描写,但这种写法却恰到好处地制造了紧张的气氛。C.文中把“茫茫的森林的夜”比喻成“怪兽的血盆大口,仿佛要把什么都吞进去似的”,真切地烘托出迷路人的恐慌心理。D.小说对百合、麝香两人作了细致刻画,特别是两人在困难面前一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两人的信心和勇气。8.小花鹿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9.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描写生动传神,请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答案〗6.A7.D8.①随着小花鹿的出现,天色亮了起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②两人沿着小花鹿的足迹走,推动了情节发展。③小花鹿安详的神态、柔和的目光,给百合以安慰和希望。④小花鹿具有象征性,代表着生机和希望,给人鼓励和安慰。9.①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写出了森林的声音和动态,渲染出一种恐怖气氛,衬托出百合、麝香二人内心的恐慌。②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森林恶劣的环境,为后文写二人在林间艰难行走做了铺垫。③这段环境描写,能表现出二人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对人物的精神面貌起到反衬作用。〖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麝香受的伤很重,之前一直躺着,昏迷不醒”“全靠百合一人支撑,两人才能勉强走路”错,原文第三段写到“然后她还给躺着的麝香敷了一些药,把他叫醒,扶起来,互相搀着往前走去”,由此可知,原文并未写麝香的伤势如何,只是写他正在躺着;而且是把麝香叫醒,扶起来,互相搀扶着前行,并非是全靠百合支撑二人才能走路,因此选项表述与原文信息不符。C.“和昨晚寻找他们的克寨人的枪声方向一致”错,原文第四段中“他们依稀记得,昨晚的枪声是从那个方向传来的。其实,他们在昨晚听到的只是森林的回声,正好和枪响的方向相反”,据此可知,小鹿足迹留下的凹陷延伸的方向和枪声的方向正好相反。D.“百合爬上树”错误,结合“洞口的树上有两只松鼠追来追去,麝香抬头望着它们,然后往两只手上吐了口唾沫,一下一下很吃力地爬上树去,百合看着他把手伸进一个树洞,大把大把地掏着什么往衣袋里装。一会儿麝香溜下树来,气喘吁吁地来到百合身边,从衣袋里掏出一大堆栗子和榛子来”,可知并不是百合爬上树,而是麝香爬上树。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小说对百合、麝香两人作了细致刻画”错,文章着重细致刻画环境,对人物着墨并不多。虽然原文中对二人有动作描写,如“她到附近的几棵野棕树上剥下几片棕片来,包住那些擦破了衣服的地方。然后她还给躺着的麝香敷了一些药,把他叫醒,扶起来,互相搀着往前走去”,但只是一些基本的动作描写,并未进行细描细化;而对环境的描写是非常精细,如“微风像是长出好多嘴唇,含起一片片树叶,吹奏起木叶曲来,渐渐地越来越响,轻柔的木叶曲变成了山洪的呼喊,变成了狼吼虎啸,树摇晃起来,整个森林摇晃起来”,写出了森林中风吹动树叶的响声产生过程和特点,细腻形象。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结合“天快亮了,雪地反而变得暗起来,失去了晚上那种给人毛茸茸的、暖乎乎的感觉……小花鹿安详地看着她,目光柔和,它窜出几步,又一回头,那眸子像是要诉说什么,然后它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森林里”可知小鹿出现的时间段正是天亮起来的时候,因此也交代了时间的变化;结合“哦,小花鹿,你真乖!你是来领百合出山哩!百合不觉得痛,也不觉得累了……然后她还给躺着的麝香敷了一些药,把他叫醒,扶起来,互相搀着往前走去。深深的腐枝败叶上,盖着一层薄薄的雪,小花鹿的足迹辨不清,只留下一个个凹陷,一点接一点地伸向密林深处”可知两人沿着小花鹿的足迹走,推动了情节发展;“小鹿”作为出现在森林中的灵动的动物,作者给予了细腻的特写镜头,如写小鹿“安详地看着她,目光柔和,它窜出几步,又一回头,那眸子像是要诉说什么”,它神态安详,目光柔和,依依不舍好像有很多的话要对百合说,给处在困境中的百合带来了很大的安慰和希望;文中写百合她小时候听巴普(爷爷)说鹿是山里的吉祥神,能引人离开凶险、摆脱困境,因此她认为小鹿足迹的方向,就是枪声出现的方向,相信小鹿会带着他们走出茫茫的大森林,所以小鹿的出现象征着“路”的出现,带来了绝处逢生的希望,极大地鼓励和安慰了百合的心,增强了她走出困境的信心和力量。【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听觉和视觉描写:文中写森林中的风“吹奏起木叶曲来,渐渐地越来越响,轻柔的木叶曲变成了山洪的呼喊,变成了狼吼虎啸”,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风吹过森林产生声音的过程,以及声音由小到大的具体动态,渲染出森林中风吹木叶凄清旷远的恐怖气氛,衬托出文中百合、麝香二人身处大森林四顾苍茫,内心万分恐慌的状态;又写“树摇晃起来,整个森林摇晃起来”,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风对森林的影响过程,一开始看到的是一棵树动起来,然后是整个森林的摇动,写出风力的猛烈状态,更好地烘托了当时森林中环境的恶劣。比喻和拟人手法:文中写“轻柔的木叶曲变成了山洪的呼喊,变成了狼吼虎啸”,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森林中风吹树木的声音比作了滔滔山洪的巨大响声,与撼人心魄的狼的吼叫和老虎的长啸,生动形象写出了大森林中的风声的特点,渲染力恐怖的气氛;又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像是长出好多嘴唇,含起一片片树叶,吹奏起木叶曲来”,赋予风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森林的动态,写出了环境的特点,为后文写二人在林间艰难行走做了铺垫。环境描写的作用:从感官的角度和修辞手法方面对森林中的风进行了细腻形象的描摹,写出风力的巨大和风吹动森林发出声音的过程,风越猛烈,风声越响,越反衬出二人在艰难处境中那种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因此,这段描写对人物的精神面貌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辛亥,皇帝即阼,谒高庙。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壬子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前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上曰:“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菑,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菑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固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选自《史记·孝文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B.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C.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D.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阼,“阼”,本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文中“即阼”,就是登上阼阶主持祭祀,意指皇帝登基。B.壬子,古代用10天干、12地支相配纪年纪月纪日,经过计算,2023年为癸卯年。文中“壬子”用来纪年,应为“辛亥”后一年。C.“适见于天”的“适”和《石钟山记》里“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义相同。D.股肱,本义是大腿和胳膊,常组成“耳目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文中即为此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文帝认为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则,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而主管官员也赞同了汉文帝的看法。B.汉文帝认为出现灾异现象是上天在谴责自己无德,于是他恳请臣子帮助自己找出过失,并要求他们直言进谏来补正自己的疏漏。C.汉文帝认为治理天下要打通途径,让大臣能随时说真话,百姓因愚昧无知而诅咒皇帝或者诽谤朝廷,一律不予审理,不予治罪。D.汉文帝即位以来,建议撤销卫将军统辖的军队,让太仆掌管的马匹只留下一部分够自己使用,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2)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14.请简要概括孝文帝“止露台,衣绨衣”的用意。〖答案〗10.C11.C12.B13.(1)如今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使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因他们而被定罪,甚至被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2)现在法令中有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的罪行,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过失。14.①便利民众,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