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_第1页
《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_第2页
《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_第3页
《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_第4页
《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生:很危险。(大家笑)师笑着问:为什么啊?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生齐答:不会。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师:谁说的?生:爱因斯坦。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二、介绍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同学都有哪些了解?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生:我们学过他写的《京口瓜洲》师:你能背吗?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生: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师:这很好,我们学生课后一定要多读多背,积累多了,语文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对于王安石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生:好象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师:你能讲讲吗?生:王安石当了宰相,就去变法了,好象还和司马光有仇(大家笑)师笑着问:有什么仇呢?生摇头,其它同学摇头表示不知道。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找书本,也可以去请教历史老师。下节课再来告诉我吧。师补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三、诵读练习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生朗读。师:你能给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吗?生(笑):读得不错。师:具体点。生:声音比较大。师:还有吗?生:能读出感情。师:同学们来评评?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感情真挚。生:我感觉她读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够准确。师:哦?详细点。生:我认为最后一段应该读得慢一点,才能体现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读得很大声,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点高兴的样子。师: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应该是……生:幸灾乐祸。师:对。你们说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生齐答:惋惜。师:那就应该读得委婉一点。还有吗?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即书读四句的即应读“及”音,她读成了“记”;还有一个地方她也读错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应该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她读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师:很好,你听得很认真。读文章除了要咬字准确外,还应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篇。生齐读。师:大家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四、字词积累师:你们在自读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生:我们小组不知道“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有谁能给他们帮忙吗?生:因为“宾客”是名词,“当宾客”是动词。这和“不耻下问”的“耻”的翻译是一样的。师(带头鼓掌):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学生齐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知识化成自己的能力。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学生讨论,查找。生:我们认为还有“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师:好。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其它同学就没有机会了。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内容抄到积累本中,牢牢记住。还有问题吗?生: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师(笑):你们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的不信任吧。其实我已经给同学们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生:(尴尬地摇头)师:有谁能帮助他们吗?生: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种的,就不翻译。师:“之”的用法很复杂,但上面的四种用法已经足够解决这篇文章遇到的问题。不信,你再看看?生:老师,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替书写工具……师:对。读书就要善于动脑筋,要学会积累,学会分类记忆。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词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摇头示意。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师:那好。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篇。谁?生上台复述(内容略)师:你们说他复述得怎么样?生:很流利,声音也比较大。生: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讲方仲永写诗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动。生: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样子,看了很想笑。生: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师: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几个阶段呢?你能概括吗?其他同学也都认真想想。生: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写他小时候写诗的天才?师:你用了“天才”一词?为什么?生:因为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书写工具,就能写诗。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呢?生:“书”其他同学反对:应该是“即”师:为什么?生:“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想。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生:“指物作诗立就”的“立”。师:对。从这两个字,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小时候的仲永是一个天才。接下去。生:第二个阶段是写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生:“不能称前时之闻”师:好。那第三个阶段呢?生:第三个阶段是他二十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师:证据?生:“泯然众人矣”师:“泯”是什么意思?生:消失。师:这里指什么消失?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师: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生齐答:“不使学”师:为什么“不使学”生:“父利其然也”师:这说明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是一个很愚昧的人。师: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师:对。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生:惋惜。生:哀伤。师: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谁带一个头?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大家笑)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大家笑)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六、结束语:今天的语文课就要结束了。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教学反思: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王安石变法”,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伤仲永》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读音、词义。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4.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5.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法。2.合作讨论法。3.竞赛法【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1、简介作者王安石:北宋

家、

家、

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

,其中“伤”是

意思,表达作者

之情。2、文章首段记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所安排的两条线索是:①

②3、父“不使学”的客观原因是(用原文答):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二、反复熟读课文(一)掌握以下字词:隶(

)

扳(

)

谒(

)

邑(

矣(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二)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1、仲永/生五年2、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3、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传/一乡秀才/观之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9、余闻之也/久10、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翻译全文:[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重点词语]

[译文]四、重点词语归纳(1)解释带点的字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2)一词多义其其诗以养父母其文理皆可观者父利其然其受之天如此其贤也彼其受之天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以钱币求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卒之为众人:

于舅家见之:

于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①邑人奇之:以……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五、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齐读1、2段,思考问题:(1)

第一段哪些表现能看出方仲永天资聪慧?(2)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3)

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齐读第3段,思考问题:(5)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6)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7)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8)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9)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0)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六、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七、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l.本文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4.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