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2.3.5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探究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例7.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中的应用。例8.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具有保护视力的意识。二、本章概述本章主要讲述透镜对光的作用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应用为主要线索。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例如: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以及人的眼睛和眼镜。三、知识结构眼睛和眼镜眼睛和眼镜科学态度与责科学态度与责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生活中的透镜透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生活中的透镜透镜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态度与责任显微镜和望远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第一节透镜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节“透镜”,本节课单独设立并处于本章之首,彰显出本节课知识的基础性、独立性、完整性,既是对上一章光的折射知识的应用,又是后续知识“透镜的应用”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透镜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开展本节课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观察现象、分析概括、推理论证、归纳总结等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究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科学思维水平。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光现象具有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在经历过平面镜成像和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过程,对光的可逆性、对称性等性质具有初步的认识,而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透镜知识的学习是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基础上加大了探究深度,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物理观念)2.探究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用平行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科学探究)3.利用凸透镜获得平行光,体会对称性思想;分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规律。(科学思维)4.通过实验探究学会探究合作意识,养成学习物理的兴趣。(科学态度与责任)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2.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难点:1.理解会聚、发散;2.会作透镜特殊光线光路图。五、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情境导入:不可思议的火灾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和解开谜底的愿望,投入本课的学习。通过观察与亲身体验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并总结出凸凹透镜两者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与模拟玻璃球的切割,让学生对透镜的球面有直观的体验,有效的减小了学习的难度。通过小实验亲身体验凸透镜光线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通过实验和图文构建更多的感性认识,加深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理解。六、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视频——播放消防队员扑救森林大火。【激趣质疑】画外音——这是2006年8月发生在重庆的一场森林火灾,这场大火仅6个小时就燃过500多亩。但是,你知道引起这场火灾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吗?竟然是一瓶没有喝完的矿泉水!生:(议论质疑)半瓶没喝完的矿泉水能有这么大的破坏性吗?【导入课题】待学生议论后,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想知道一瓶矿泉水为什么会闯下这么大的祸吗?要解决这个困惑,学习今天的知识你就能理解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的第一节——透镜。(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感受火灾的无情和不可思议的火灾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和解开谜底的愿望,投入本课的学习。)活动二:新课学习自主探究(一)透镜的种类师:由透明物质制成的光学元件统称为透镜。如玻璃、水晶、石英、树脂、塑料等材料都是制作透镜的材料。【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的哪个地方或哪个方面观察到使用了透镜?生:近视眼镜、老花镜、照相机的镜头、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几种透镜【提出问题】图片上的透镜形状都一样吗?生:不一样。【探究活动】实验台上有4个透镜,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或用手触摸,找出有什么不同,概括出它们的特征。生: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总结】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课堂练习】1.说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生:属于凸透镜的是(ABC);属于凹透镜的是(EFG)【回扣引入】没喝完的矿泉水符合哪类透镜的特征?生:凸透镜。因为半瓶水水面是平的,中间厚,边缘薄。(设计意图:通过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二)主光轴、光心【创设情境】展示一个大的透明塑料球。如果可以切割,你能切出一个凸透镜或一个凹透镜来吗?生:能。描述切割方式。a、c、d、e是凸透镜,b凹透镜。师:同学们结合分割图和实验台上透镜镜片,仔细观察透镜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课件展示】师:阅读课本第90页、91页“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内容,结合图片认识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设计意图:通过模拟玻璃球的切割,让学生对透镜的球面有直观的体验,减小对凸透镜主光轴理解的难度。)(三)透镜对光的作用师:透镜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其他领域,那么透镜对光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就来通过探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来解答这个问题。【探究活动】:【体验实验】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相同吗?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简易判断凹、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否相同的步骤:(1)在距离桌面20cm高处,用LED手电筒照桌面,观察光斑的大小。(2)在桌子和手电筒分别之间放置凸凹透镜看光斑的大小有什么变化?(3)此实验说明了什么?LED手电筒照桌面放置凸透镜后放置凹透镜后探究结论:由放置凸透镜后的光斑变小了,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由放置凹透镜后的光斑变小大了,说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小实验,体验到凸透镜光线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呈现会聚的光路吗?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探究活动】: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使用平行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入射,易于观察透镜对光线的折射规律。平行光的获取,使用三支平行固定的激光笔,用三束平行光束来模拟平行光。2.调节三只激光笔的光束,使光束平行于主光轴入射。观察透镜对光线的折射光路。3.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实验】总结探究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凸透镜也叫做会聚透镜,凹透镜也叫做发散透镜。(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自主分析交流能力,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四)焦点焦距重复上面的实验,把器材放在白纸上,在白纸上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测量这个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师: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2页“焦点和焦距”的相关内容,学习焦点的定义和焦距的定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探究,建立多知识的理解,顺利构建知识。)师: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请同学们设想一下,怎样能使凸透镜的另一侧也呈现一个焦点?生: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三只平行激光笔放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平行主光轴入射,纸上能够得到一个焦点。师:凸透镜左右两边的焦距相等吗?生:通过测量这个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和另一侧的焦距相等。师:小时候玩过用爷爷奶奶的老花镜在阳光下烤着火柴或纸片吗?请看屏幕。【课件展示】1.凸透镜向日取火。2.用水透镜取火种。师:同学们能否理解了半瓶没喝完的矿泉水为什么能引发火灾了吗?生:能。半瓶没喝完的矿泉水相当于凸透镜,在阳光下焦点恰好在松软干燥的草上,时间较长就会引燃干草引发火灾。(设计意图:通过回扣引入情境,达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同时呈现课堂设计的完整性和完美。)师:我们了解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凹透镜有焦点吗?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简称为焦点。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也用“f”字母表示。师:凸透镜的焦距越短,对光的会聚作用会怎样呢?凹透镜的焦距越短,对光的发散作用又会怎样呢?生:凸透镜的焦距越短,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凹透镜的焦距越短,对光的发散作用越强。(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和图文理解,构建更多的感性认识,对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学习有较大的帮助。)七、课堂练习1.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焦距越小,对光的折光本领就越强

B.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焦距越小,对光的发散作用就越小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且都是实焦点

D.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2.小明将水滴滴在透明玻璃纸上,透过水滴观察报纸上的字,发现字变大了,这个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如图甲所示。通过“嫦娥一号”把它带到太空中,水滴由于不受重力,会变得如图乙所示,则在太空中,该水滴透镜(

)A.焦距不变 B.焦距会变长

C.对光线偏折能力增强 D.对光线偏折能力减弱3.小明同学要测凸透镜的焦距,当光屏上的光斑不是最小最亮时,测的焦距为L,则该透镜的实际焦距为(

)A.大于L B.小于L

C.等于L D.有可能大于L,有可能小于L4.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它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______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透镜.5.如图所示,S'是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凸透镜左侧焦点F。要求:

(1)画出点光源S;

(2)补充入射光线;

(3)画出反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八、板书设计第1节透镜一、透镜的分类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二、主光轴、光心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三、透镜对光的作1、凸透镜:会聚作用。焦点、焦距2、凹透镜:发散作用。焦点、焦距九、教学反思这节课我采用了“多循环—小反馈”的教学模式,首先在引入上运用视频,一个没喝完饮料瓶引发的火灾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通过学习透镜的知识再回扣引入视频,首尾呼应。对于每一循环的新授知识,趁热打铁,及时反馈、矫正,既能随时巩固,又能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是运用体验教学法,知识的构建在学生的亲历上、体验上。教师讲的很少,学生做的更多。在利用教具探究光的会聚、发散的活动中,有的组配合不好。以后教学中合作探究活动要多加开展、更加规范。另外,透镜对光的作用的作图是本节难点,特殊光线作图还要多多训练。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一、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尤为密切,虽然学生头脑中都有丰富、具体、生动的感性知识,但学生对生活中的透镜的了解和分析、归纳、对比的思维培养还不是很深入。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已经有较浓的兴趣,也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之前事先布置学生自制照相机模型。课上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实验器材给学生观察、实验探究,不仅巩固了其原理,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教学目标1.掌握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特点,并利用成像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了解实像和虚像,能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征。(物理观念)2.通过学习照相机的结构及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科学思维、科学探究)3.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以及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积极性。(科学态度与责任)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模拟照相机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得出它们成像的特点。五、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情境导入:通过欣赏镜头美景和摄像机记录的精彩瞬间,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价值,由此引入新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成像原理;同时为深入理解成像特点奠定基础。利用制作简易照相机的器材,制作一架简易的投影仪,观察成像特点,进而学习投影仪的结构与成像特点。利用马三立老先生的相声引入放大镜的学习,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特点。通过实验和具体的光路使学生理解实像与虚像的成因。六、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镜头”留下美景,同时也记录了世界。请同学们欣赏“镜头之美”:(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镜头美景和摄像机记录的精彩瞬间,让欣赏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价值,由此激发学习热情。)同学们,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照留纪念。你们想了解照相机吗?又想了解它的那些知识?活动二、新课学习(一)照相机1.介绍照相机:①用课件展示照相机,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光圈控制进光量,快门控制胶卷什么时候感光….②介绍照相机如何成像,以及如何冲印照片?教师:同学们看,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那么在胶卷上会成一个像。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结构使学生了解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为理解原理做好铺垫。)2. 制作模型照相机: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器材制作简易的照相机。其次,模拟照相机成像。以小组为单位,调试模拟照相机,步骤:(1)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调节相机,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2)探究: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注:此处只重过程方法,不重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3.探讨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师:同学们,请总结一下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强调物距大于像距)(由于学生,通过自制照相机的成像观察实验,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很理解。)生: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光实际到达了胶片处,所以成实像。4.照相机的拓展认识:(1)从照相机取景框上看到的像为什么是正立的像?(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照相机的成像光路图使学生认识在取景框和底片上所成像的不同。)(2)认识摄像机、摄像头的成像特点和数码相机。(播放《照相机的发展简史》使学生对数码相机有初步的认识)(二)投影仪问题:照相机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像,通过观察照相机成像原理图思考,能否利用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提示:观察照相机成像光路图,结合光的折射时的光路可逆性。演示实验:自制投影仪模型请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构造,找到凸透镜镜头,投影片通过镜头成像。其次,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师:同学们,在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通过以上观察同学们认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什么?(强调物距小于像距)生: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像距大于物距;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上面的操作对投影仪成像建立了直观的认识,很容易得到成像规律。)(三)放大镜通过观看马三立老先生的相声引出:放大镜师:同学们了解生活中的放大镜吗?它是一种什么透镜?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师:(试一试)同学们,用手摸一下桌面上的放大镜,并用放大镜观察书上字。生:放大镜是凸透镜,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师: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相当于放大镜的作用?(球形鱼缸里的鱼为什么“变大”了;水珠下的叶脉为什么“变粗了”?)(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放大镜”现象;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四)实像和虚像1.实像的形成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2.虚像的形成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光路使学生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都是实际光线到达形成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七、课堂练习1.“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它们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甲图,手影--光的直线传播--成倒立缩小实像B.乙图,倒影--光的反射--成正立等大虚像C.丙图,摄影--光的折射--成倒立缩小实像D.丁图,投影--光的折射--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探测器与“战神”小行星擦身而过,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探测器上的照相机先后拍摄了一组照片(镜头的焦距不变).对此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小,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小B.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小,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大C.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大,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小D.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大,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大3.如图所示,手表的表壳上靠近旋钮处有一个透明的玻璃“凸起”,透过它可以看到一个较大的日历数字,那么这个玻璃“凸起”相当于一个

镜,透过它看到的实际上是日历数字的

立的

(填“实”或“虚”)像。4.如图所示,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屏幕上可以看到______、______的像。投影仪上有一块平面镜,它的作用是______使像能够投射到屏幕上。5.二维码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________(选填“反”或“折”)射;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_镜,二维码图案通过手机镜头成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八、板书设计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一、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倒正大小虚实照相机倒立缩小实投影仪倒立放大实放大镜正立放大虚二、虚实像的成像原理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2.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九、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的“生活中的透镜”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光现象,但是学生并没有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从认识生活中的照相机入手经历简易照相机的制作以及成像实验。通过直观具体的实验和行为使学生自主的总结成像特点,完美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知光线的到达,为学生理解虚实像的原理做好了铺垫。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物距的改变造成了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改变,也为第三节的研究奠定了伏笔和基础。由于课堂时间紧迫,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组装简易的照相机;而是利用了其余小组的作品,所以亲身体验效果较差,建议将简易照相机放到课下制作完成。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第1节“透镜”和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三、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学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物理观念)2.学习从物理现象、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科学思维)3.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科学探究)4.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养成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科学态度与责任)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2.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五、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以“蝴蝶杯显影”这一神奇现象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合作探究,建构知识: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最终通过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呼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蝴蝶杯显影的原因,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六、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模拟实验】蝴蝶杯显影过程加酒加酒【设疑】蝴蝶杯,古代饮器之一,以杯中“酒满蝶显,酒干蝶隐”的奇特视觉效果而千古流传,被世人美誉为“千金之宝”。注入酒后的蝴蝶杯为什么会显示出蝴蝶栩栩如生的画面呢?(设计意图:以“蝴蝶杯显影”这一神奇现象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动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一)提出问题【复习提问】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各有何特点?2.它们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何不同?【引导分析】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在使用时条件不同,使得成像结果不同:照像机是拍摄远处物体,使远处物体成缩小的像在胶片上;投影仪是将物体放的较近,而在较远处的屏幕上成较大的像;放大镜是将物体放得最近,它可以成比物体更大的像。可见,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及各自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关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为学生的合理猜想提供依据)(二)猜想与假设【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猜想】聆听学生猜想,对学生的猜想做出评价。生:根据已有知识提出猜想:物距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更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三)设计实验猜想的正确与否需要实验进行证明,下面我们共同设计实验,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器材主要有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师:如何利用所给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的关系呢?请说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生:改变物距大小,观察不同物距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引导点拨】本次探究,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都有哪些呢?请大家讨论并分析。1.如何保证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生: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演示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并要求学生调节。2.如何找到像的位置?生:点燃蜡烛,使蜡烛位于凸透镜前某一位置,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取下光屏,直接用眼透过凸透镜观察。【演示2】(1)点燃蜡烛,移动光屏找到蜡烛烛焰清晰的像确定像的位置,并要求学生找到像的位置。(2)移近蜡烛,取下光屏,直接用眼透过凸透镜观察虚像,并要求学生观察虚像。3.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数据?【指导】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删减和补充,并强调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的注意事项:(1)实验记录表格应有表头,能体现出所有需要记录的数据、现象以及实验次数。(2)实验记录表格中有关测量的数据应标明单位。(参考表格)实验次数物距u/cm像的性质像距v/cm正、倒大、小虚、实12(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实验注意事项以及需要记录的现象和数据,解决实验中会影响学生实验的难点或疑惑点,为学生分组实验的成功扫清障碍。)(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温馨提示】1.改变物距时,可使蜡烛由远及近逐渐靠近凸透镜来改变物距。2.为使实验结论更全面,更具普遍性,请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观察物距不同时的成像情况,且使蜡烛在凸透镜前的位置分布均匀一些。3.观察u=10cm,u=20cm时的成像情况,并将物距、像距及成像性质记录在表格中。(设计意图:为使实验结论能够顺利得出,给予学生实验适当的提示及要求。)【进行实验】下面请同学们使蜡烛位于凸透镜前的不同位置,调节光屏分别找到像,观察像的性质,并将对应的物距、像距及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分别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内。【成果展示】在学生实验结束后,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小组的实验数据。【收集数据】1.在实验过程中,你都观察到了哪些不同正倒、大小、虚实的像?2.当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不同时,所对应的物距、像距分别是多少?(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合作探究意识;多组实验总结成像性质,收集的数据更多,数据分析更具说服力。)(五)分析和论证【点拨引导】由收集的数据可知,物距大小在一定的范围内成像的性质相同,在不同范围内成像的性质不同,如何界定物距大小的范围呢?物理学中,通常以凸透镜的焦距(f)为参考标准,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界定物距的范围。(设计意图:诱导学生思考物距大小的界定,给出焦距作为标准,引导学生比较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数据分析】同学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f=10cm)请同学分析收集的实验数据,比较物距(u)与焦距(f)的大小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当u=f时,能得出怎样的规律?2.当u<f时,能得出怎样的规律,像和物位于凸透镜同侧还是异侧?3.当u=2f时,能得出怎样的规律,像和物位于凸透镜同侧还是异侧?4.当u>2f时,能得出怎样的规律,像和物位于凸透镜同侧还是异侧?5.当f<u<2f时,能得出怎样的规律,像和物位于凸透镜同侧还是异侧?6.分析物距处于不同焦距范围内时,像距(v)与焦距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分析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全面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规律提升】用PPT课件播放凸透镜成像的Flash动画,模拟物距不同时的成像情况及凸透镜成像的动态变化规律。(设计意图:在已有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利用Flash动画模拟实验现象,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进一步理解。)(六)评估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影响了实验的正常进行或影响了实验结论的正确得出,对该实验你还存在哪些疑问,请组内交流并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想想做做】1.当u=f时,凸透镜为什么不成像?有什么应用?(物体在焦点上,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故不成像,可获得平行光。)2.某同学实验时用白纸遮住了部分透镜,还能成完整的像吗?像有什么变化?(通过实验观察知:仍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3.某同学实验时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心,可以将蜡烛怎样移动?(通过实验观察可知:蜡烛向上移动。)(设计意图:提出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让学生通过分析或实验来解决,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活动三、释疑解惑【蝴蝶杯显影释疑】1.结构2.显影原理(a)没酒水时,蝴蝶图片在凸透镜的焦点上。(b)注入酒水后,酒水和凸透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增大了凸透镜的焦距,使蝴蝶图片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c)蝴蝶杯显影光路图。(设计意图:呼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蝴蝶杯显影的原因,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七、课堂练习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两倍焦距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像.现改变物距,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当物距为原来一半时,移动光屏,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B.当物距为原来一半时,移动光屏,光屏上能成清晰的正立、放大的像C.当物距为原来两倍时,移动光屏,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D.当物距为原来两倍时,移动光屏,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2.如图,移动支付迅猛发展的时代,扫码支付逐渐普及。用手机扫码支付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商店里贴在墙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要位于镜头一倍焦距以内C.二维码通过镜头成倒立、缩小实像 D.手机远离二维码时,所成的像会变大3.如图所示,在发光的灯泡附近放置一凸透镜,在远处的墙壁上出现了灯丝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像的亮度比灯丝暗B.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C.如果将凸透镜靠近灯泡则可以在墙壁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如果将凸透镜远离灯泡则可以在墙壁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0cm时,能成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2)实验一段时间后,随着蜡烛燃烧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3)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蜡烛适当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4)移动图乙光屏直至清晰后,若蜡烛与光屏位置对换,则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倒立、______实像;(5)当蜡烛放在28cm刻度处,能成倒立、______实像。5.阅读短文,解答问题。如图甲是长征火箭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现场场景,火箭的总长度为58m,火箭点火后竖直向上作直线运动,图乙为监控系统间隔2s拍摄到的火箭升空过程中带有比例标尺的位置照片。为使火箭搭载的飞船更轻巧更坚硬,其外壳和部分零件由钢制改为钛铝合金。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后绕地球运转,在此过程中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完成了如图丙所示的水球实验,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通过水球我们可以看到她所形成的倒立的像。神十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人向着征服太空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1)在太空中聂海胜感觉周围一片寂静,这是因为声音___________,但他能看到漆黑的夜空中悬挂的美丽地球,这是因为地球在____________(选填“发出”或“反射”)光。(2)依据图乙照片上的比例标尺可推算:在这2s内火箭升空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完成后,以神舟十号飞船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的运行速度为___________m/s。(3)关于通过小水球看到女航天员王亚平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该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B.该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C.幻灯机是根据这一成像特点制成的

D.若王亚平远离水球,像会变小(4)制作钛铝合金零件时采用先进的3D激光打印技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金属钛和铝先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然后按零件形状重新结晶。八、板书设计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u像距v像的特征应用正倒大小虚实位置变化规律u>2ff<v<2f倒立缩小实像异侧物近像远像变大照相机u=2fv=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求焦距f<u<2fv>2f倒立放大实像异侧投影仪u=f不成像,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平行光源u<f正立放大虚像同侧物远像远像变大放大镜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总是异侧倒,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九、教学反思创设物理情景新奇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热情,使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堂学习更高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搜集数据,分析论证,到交流与合作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合作研究问题,动手操作和利用实验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够很好的分享别人的探究成果,激发学生全程参与、乐在其中。探究实验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不再限制物距的范围或成像的性质进行实验,使学生实验更加开放。通过学生大量的实验数据,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利用不同焦距凸透镜验证成像规律,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环节,由于学生的光学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还较弱,有些学生进行这样相对复杂的探究实验还存在很多困难,故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深入到学生中去,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的指导,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进入探究情景中开展探究活动。在实验数据分析及得出结论环节,由于实验数据较多,分析归纳的数据、现象较复杂,故需教师准确引导,应杜绝教师分析学生记录的现象发生。第四节眼睛和眼镜一、教材分析《眼睛和眼镜》是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眼睛怎样看世界,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课题。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涉及到物理学科的知识,还涉及到生物学科的知识。它是学生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同时也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学科发展理念的体现。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生物课程中对眼睛的结构从生理角度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学生已经进行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因此学生具备关于眼睛生理学方面的知识,这为该节课的教学活动展开奠定了基础。但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比较短,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本节内容是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贴近学生生活。加入动手实验的验证的环节,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教学目标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物理观念)2.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原因的了解,学会如何保护眼睛和矫正视力,使学生具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科学态度与责任)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难点:晶状体调节对于成像的影响。五、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引出本节课课题《眼睛和眼镜》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引出本节课课题《眼睛和眼镜》新课学习:通过回顾照相机成像原理,了解正常的眼睛的成像情况,然后再进一步了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知识拓展:了解眼镜的度数计算方法以及如何爱护眼睛,远离近视。六、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公益广告《美丽中国》视频。【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要感谢自己的眼睛,是它让我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画卷;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成像的吗?这节课就来学习《眼睛和眼镜》。活动二、新课学习(一)眼睛【提出问题】:1、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照相,照相机能成一个怎样的像?2、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呢?引导学生认识眼睛的结构【出示眼球模型】:教师演示模拟眼睛成像实验我们的眼球像是一架照相机。特别说明:晶状体、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一个光屏。凸透镜焦距越短,凸透镜使光线偏折的程度越大,会聚本领越强;眼睛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凸透镜”的焦距,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像。【自主学习】:什么是近点?什么是远点?什么是明视距离?生: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10cm处。明视距离为25cm,为预防近视,读写时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这个距离。(二)近视眼成因及矫正【师生互动】:请一个视力正常的同学,一个近视眼的同学(近视眼的同学摘掉眼镜)上台。教师出示印有成语的卡片,从两位同学眼前开始,每念一个成语后退一步,逐步后退。从活动中引出近视眼的外在表象。(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的环节,让学生体会近视眼的表象以及近视眼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提出问题】: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实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眼镜、白纸板。【实验过程】:1.取一个凸透镜,蜡烛、光屏和近视眼镜。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并摆好,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得到一个蜡烛的缩小实像。我们用白纸板模拟眼睛的视网膜,实验表示正常眼看物体时,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像。2.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此时蜡烛的实像不再落在光屏上,光屏上蜡烛的像变得模糊,用另一张白纸在光屏前移动,可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实验模拟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近视眼视网膜的前方。3.用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视力。这时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眼睛,可以看到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蜡烛像。结论: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会和感受,加强对近视的形成和矫正这一知识的理解。)【课件模拟】: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成因:晶状体太厚(太凸,焦距太小),折光能力太强,远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三)远视眼成因及矫正除了近视眼之外还有一种眼病----远视眼,有同学看见老人串针线或读书看报时的情景吗?谁能想象一下说说远视眼的感受?【教师引导】:请学生类比近视眼的形成及矫正的方法来讨论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自主学习】: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自主学习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设计意图:一方面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触类旁通能力,另一方面节省课堂时间,做到了“会而不讲”,“难处释疑”。)【课件模拟】: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成因:晶状体太薄(太扁平,焦距太大),折光能力太弱,近物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矫正方法:佩戴凸透镜活动三、知识拓展(一)眼镜的度数眼睛近视或远视以后应配带眼镜来矫正,怎样选择一幅合适度数的眼镜呢?透镜焦距f的大小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所以可用焦距f的倒数表示透镜的这种折光本领,叫做透镜的焦度Φ,即Φ=1/f,式中f的单位是m,Φ的单位是m-1。平时我们说的度数就是透镜的焦度Φ乘100的值。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二)眼睛的保护近视眼的问题在我们中学生中越来越普遍,也引起了社会更多的关注。“爱护眼睛,远离近视”是我们健康用眼的主题。【发散讨论】不管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提问:你知道哪些不良用眼习惯?关于预防近视眼,你有什么建议?(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能正确保护眼睛预防近视,改正在生活中不良用眼习惯。)七、课堂练习1.如图是小明戴上眼镜前和戴上眼镜后观察远处帆船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出小明视力存在的问题以及所戴眼镜的镜片类型是(

)A.远视眼,凸透镜

B.近视眼,凹透镜

C.远视眼,凹透镜

D.近视眼,凸透镜2.据专家介绍,12至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主要原因如下:(1)长时间用眼不注意姿势或者休息。(2)长时间玩游戏、上网、玩手机、看电视等原因引起近视。下列四幅图中,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是(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3.每年的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如图表示某两人看物体时的光路图,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甲需要配戴______镜,乙需要配戴______镜.4.小义用小气球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如图,甲表示正常眼睛的晶状体,在实验中测得其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丙的形状:(1)分别测量它们的焦距,测得焦距大于10cm的是____;(2)当眼睛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将由甲变为____;(3)模拟近视眼要用____,很多近视患者佩戴“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若某镜片的中心厚度为0.05mm,则此镜片的边缘厚度____0(4)当将近视眼镜如图丁放置后,光屏上本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要使在光屏上的像变清晰,光屏应向____移动。(选填“左”“右”)八、板书设计第四节眼睛和眼镜1.眼睛结构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底片。2.近视眼(1)成因: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方。(2)矫正:戴凹透镜3.远视眼(1)成因: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后方。(2)矫正:戴凸透镜4.预防近视九、教学反思这节课之前我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探究实验的设计,还有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各种问题,应该说“功夫用在课下”的观念落到了实处。实验器材是充分了,但是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学生知识的落实也是参差不齐的,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出现还是多种多样,有来自学生的,也有我自已准备不足的。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掌握不熟,学生在分析眼睛是如何看清物体时,对于“睫状体放松时,可看清远处的物体;睫状体收缩时,可看清近处的物体”,学生就难以理解,尤其是逻辑思维不强的学生就更不知是怎么回事了。知识梳理过程中,新的知识已经形成,应注意与其他学科(比如生物学)的融合。比如讲过眼睛的成像原理后,有的学生会问:物体通过眼睛后成在视网膜上的是一个倒立的实像,但是人的感觉却是正立的实像,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用光学成像原理去解释,人的大脑已习惯了这种视觉感受。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一、教材分析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该章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因此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的拓展,是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看物体。本节内容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要求。学习本节知识对学生加深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开阔眼界,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都有益。同时对创造学中的“组合法”有一个浅显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了一定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但本节的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难,对二次成像不好理解。为了克服本节学习障碍,能达到基本认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及成像原理的目的,初步认识“组合方法”的神奇效果,在本节的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动手探究活动和“模型”制作来完成学习目标。三、教学目标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并知道其成像原理;知道影响视角大小的因素。(物理观念)2.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尝试应用已知的规律解释其成像原理,获得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科学思维)3.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态度与责任)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难点:知道视角的含义及影响因素。五、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观看细胞结构与遥远的星系等现象,引出课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观看细胞结构与遥远的星系等现象,引出课题。通过借助显微镜实物以及成像光路图,掌握显微镜的物镜与目镜的成像情况。通过借教学课件以及成像光路图,掌握望远镜的物镜与目镜的成像情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视角,利用课件了解视角及视角大小的影响因素。在探索宇宙环节,了解到伽利略望远镜和哈勃望远镜以及宇宙中的星系。六、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展示】微小而精致的雪花,简单而有趣的细胞;遥远而神秘的星系。这一切仅凭我们的眼睛是无法看清的,之所以能够看到是因为人类借助了一双更神奇的“眼睛”---显微镜和望远镜。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看到这些现象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知识。(设计意图:激趣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动二、显微镜【实物展示】结合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点拨】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焦距较大;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焦距较小。显微镜就是利用这两个凸透镜来帮助人眼看清微小物体的。(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学生实验观察能力)【课件展示】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光路图【引导】通过分析显微镜的两次成像特点,讨论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在成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我们学过的那种光学仪器相似?生:物体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又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总结】显然,显微镜是通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作用,使人眼看清楚物体的。(设计意图:通过成像情况的理论分析,养成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活动三、望远镜显微镜可以通过把微小物体二次放大的方法帮助我们看清楚近处微小的物体,那么对于远处(例如:距离我们几亿光年的星体)的物体我们需要借助哪种神奇的“眼睛”帮助我们看清楚呢?【课件展示】望远镜,认识望远镜的基本结构【点拨】常见的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焦距较小;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焦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