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及护理_第1页
中医用药及护理_第2页
中医用药及护理_第3页
中医用药及护理_第4页
中医用药及护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中医用药及护理目录一、中药的性能与用法二、方剂的组成与剂型三、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第2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中药分布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第3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4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一节中药的性能与用法第5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中药的性能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方面,统称为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第6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三)归经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使其系统化,这样便形成了归经理论。第7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有毒与无毒 1.指药物的总称。关于毒的含义,在医籍中,常指药物的偏性而言。所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2.指毒性或副作用。书中药物的性味下所标“有毒”、“小毒”、“大毒”、“剧毒”等,是指这些药物有大小不等的毒性或副作用,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第8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内容。(一)配伍1.相须2.相使3.相畏与相杀4.相恶5.相反

第9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用药禁忌用药禁忌是指临床用药时,必须注意在某种情况下,不宜使用某些药,或在服用药时不宜吃某些食物等问题,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影响药效。它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第10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1.配伍禁忌前面“配伍”中已提到,有些药物合用后,能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要避免应用,如:(1)“十八反”(2)“十九畏”2.妊娠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以致堕胎的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3.服药禁忌俗称忌口,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第11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剂量剂量,亦称中药常用量,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单味药物的成人一日量,方剂中各药物的相对量和制剂的实际服用量。

第12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二节方剂的组成与剂型第13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一)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有严格的原则性。前人总结为“君、臣、佐、使”,现代称“主、辅、佐、使”。其具体含义是:第14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君药(主药)即针对主病、主证或主要病因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2.臣药(辅药)含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主证或主要病因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兼证或次要病因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含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方中某些药物的毒性,或能制约方中某些药物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使药含义有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协调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三是矫味药,即矫正药物味道,便于服用的药物。第15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原则,在具体应用中,根据辨证立法的需要,以精简有效为原则,灵活应用,不一定君、臣、佐、使一应俱全。第16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方剂的组成变化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特别是在选用成方时,应根据病证的变化、体质的强弱、年龄性别的差异、四时气候、生活习惯的不同,在具体选择药物,确立配伍关系、药量大小,以及剂型服法时,灵活应用,随证加减化裁,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其变化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加减的变化和剂型更换的变化。上述三种变化虽各有特点,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适应更复杂的病情。因此,在临床上具体应用时,三种变化可分别单独使用,亦可合并使用,甚至可数方相合,加减化裁使用。第17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方剂的剂型

方剂的剂型,是指方药的制剂形式,即根据病情需要或药物特点,将药物配伍组成方剂后,将其制成一定的制剂形式。中医临床常用的剂型有:(一)汤剂(二)散剂(三)丸剂(四)丹剂(五)膏剂(六)酒剂(七)糖浆剂(八)片剂(九)冲剂(十)针剂第18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三节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第19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中医用药“八法”通常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护理人员掌握用药“用法”有利于辩证施护的顺利进行。第20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是一种疏散表邪,促使人体微微出汗,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汗法所用药物以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的解表药为主组成,本类药物大多气味芳香,故不宜久煎,以免损失药效。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应避免发汗过多,因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对于多汗、热病伤津、久患疮疡、失血及阴虚发热等,一般不用,以免劫伤阴血。第21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护理方法】1.应用汗法时,应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遍身滋滋微汗为最佳,不易过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若汗出太多,则易耗气伤津,甚至导致亡阴、亡阳。2.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药宜武火快煎,服药时温度适宜;药后可加饮热稀粥、热水、热饮料等,以助药力;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促其发汗。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黏滑、酸性和生冷食物。第22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药后加强病情观察,重点观察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出汗部位和汗量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5.汗出时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汗止后及时更换衣被,并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6.病位在表,药后无汗者,可针刺大椎、曲池穴,以透邪发汗,不可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热反更甚。7.服发汗解表药时,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防止汗出太过。第23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吐法及护理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第24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护理方法】1.涌吐药作用迅速凶猛,易伤胃气,应中病即止。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及孕妇慎用或忌用。2.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3.服药应小量渐增,采取二次分服法,以防涌吐太过或中毒。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服。4.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呕吐。呕吐时协助患者坐起,并轻拍患者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不能坐起者,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并注意观察病情,避免呕吐物吸人呼吸道。第25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撤换被污染的衣被,整理好床单,并叮嘱患者避免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复感外邪。6.吐而不止者,可服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冷开水解之。若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理: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服用藜芦可用葱白汤解之;服用稀涎散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服用瓜蒂散可用麝香0.03—0.06g开水冲服解之。若吐后气逆不止,宜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第26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下法及护理下法,亦称泻下法,是通过运用泻下药,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以治里实证的一种治疗方法。第27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护理方法】1.泻下剂以攻伐为主,过则易伤正气,用时应中病即止,对年老体虚患者、孕妇及产后津亏引起的便秘更应慎用。2.服药期间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3.药后注意观察排泄物的性状、量、色及次数,若泻下太过而致虚脱,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配合救治。第28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寒下药适用于里实热证,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忌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5.温下药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药宜取连续轻泻,于饭前温服。6.润下药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之证,药宜早、晚空腹服用。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7.逐水药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此类药有毒而峻猛,易伤正气,所以体虚、孕妇忌用,有恶寒表证者不可服用。第29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和法及护理和法,亦称和解法,是采用和调的方法,以和解少阳寒热、协调脏腑功能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病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根据不同的病证,常采用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三类和解药。第30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护理方法】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及辛辣之品。2.服和解少阳药后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象以及出汗情况。服小柴胡汤时忌食萝卜,因方中有人参,而萝卜可破坏人参的药效;服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4小时服用。3.服调和肝脾药应配合情志护理,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提高治疗效果。4.服调和肠胃药时应注意观察腹胀及呕吐情况,并注意观察排便的性质和量。5.小柴胡汤以柴胡为主药,服药时忌同时服用碳酸钙、维丁胶性钙、硫酸镁、硫酸亚铁等西药,以免相互作用产生毒副反应。第31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温法及护理

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采用温里祛寒药以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温通经脉,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第32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护理方法】1.使用温里剂,须辨证准确,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且中病即止,以免助火。对于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证,服本方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苦寒之品,或热药冷服,以免病势拒药而不纳。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法护之,忌生冷寒凉。3.服温中祛寒药,如理中丸时,应在服药后饮热粥少许,有微汗时避免揭衣被。4.服温经散寒药后应注意保暖。5.服回阳救逆药时,昏迷患者可给鼻饲法用药;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血压、脉象及四肢回温的病情变化。如服药后患者汗出不止,厥冷加重,烦躁不安,脉细散无根等,为病情恶化,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积极配合医生抢救。第33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六、清法与护理

清法,亦称清热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使邪热外泄,以清除里热的一种方法。第34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护理方法】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室温、衣被、饮食、服药等均宜偏凉。2.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多食蔬菜水果类及维生素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西瓜汁、梨汁等生津止渴之品。3.汤剂宜取汁凉服或微温服。4.服药后需观察病情变化,如服白虎汤后,患者体温渐降,汗止渴减,神清脉静,为病情好转。若患者服药后壮热烦渴不减,并出现神昏谵语、舌质红绛,提示病由气分转为气营两燔;若药后壮热不退而出现四肢抽搐或惊厥者,提示热盛动风,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救治措施。5.苦寒滋阴药久服易伤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添加温胃、和胃药;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者慎用,或减量服用;孕妇忌用。第35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七、消法及护理消法,亦称消导法,即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以使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治法。第36页,共4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护理方法】1.消导之剂,要根据其方药的气味清淡、重厚之别,采用不同的煎药法。如药味清淡,临床取其气者,煎药时间宜短;如药味重厚,取其质者,煎药时间宜延长。2.服药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过饱,婴幼儿应注意减少乳食量,必要时可暂时停止喂乳。3.汤剂宜在饭后服用,与西药同服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如山楂丸味酸,忌与胃舒平、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以免酸碱中和,降低药效。4.应用消食导滞剂,应观察患者大便的性状、次数、质、量、气味及腹胀、腹痛、呕吐情况等。若泻下如注、次数频繁或出现眼窝凹陷等伤津脱液表现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应用消痞化积药,应注意患者的局部症状,如疼痛、肿胀、包块等,详细记录瘕块大小、部位、性质、活动度、有无压痛、边缘是否光滑。5.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年老、体弱者慎用;脾胃虚弱或无食积者及孕妇禁用。第37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