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_第1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_第2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_第3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_第4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血液学

1.胚胎造血期特点:中胚叶造血期:2~9周,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

血中心;肝脏造血期即胚胎发育的第6周到第7个月;骨髓造血期从胚胎3个月

开始,到8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造血干细胞在体内可长期地重建造血,而早期造血祖细胞只能短期重建造血,

晚期造血祖细胞则完全丧失重新造血的能力。

3.在造血正调控因子中,属于早期造血因子的是多系集落刺激因子。

4.T细胞可产生IL-2-IL-5因子,不能产生IL-1因子。

5.正常人无效造血可占总造血的1%。

6.区分造血干细胞和早期造血祖细胞的依据是细胞表面标志。

7.肿瘤坏死因子a对祖细胞具有抑制和激活两种效应。

8.造血干细胞只进行不对称有丝分裂。

9.转化生长因子B参与造血的负向调控,阻止细胞进入S期,维持造血干、祖

细胞处于非增殖状态。

10.从出生到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5岁后,红骨髓脂肪化由远

心端向近心端发展。健康成人红骨髓约占骨髓总量的50%o

11.青春期后逐渐萎缩的里吧器官是胸腺。

12.骨髓穿刺的常用部位是骼骨、胸骨、胫骨,成人最理想的骨髓穿刺部位是骼

骨后上棘。

13.骨髓增生标准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值为1:20时,属于增生活跃。

14.对增生极度减低的骨髓片,可计数100个有核细胞。

15.正常骨髓中,粒细胞系统中比例最高的是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大约20%。

16.正常骨髓分裂象中常见于早幼及中幼阶段,约占有核细胞的1%,增殖过高

的骨髓分裂象约占有核细胞的5%o

17.正常骨髓分裂象中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平均各约10%O

18.细胞核形态异常改变的是Pelger-Huet异常,其它为胞质异常。浆细胞中有

Russel小体。

19.胞质丰富的原始阶段细胞是原始浆细胞。

20.核染色质呈粗大网状且排列紧密的是原始巨核细胞。

21.在正常骨髓象中,在1.5cmX3.0cm的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数量

最少的是原始巨核细胞。

22.骨髓涂片中出现火焰细胞的是浆细胞系统。

23.粒细胞系统中,体积最大的阶段是早幼粒细胞,体积大于原始粒细胞是血细

胞发育成熟演变规律中的特例。

24.颗粒常覆盖在细胞核上的是嗜碱性粒细胞。

25.胞质中出现紫红色非特异性嗜天青颗粒的是早幼粒细胞;细小的、分散均匀

的灰尘样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的是单核细胞。

26.原发性染色体异常也称为标记染色体。

27.成熟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高:再生

障碍性贫血、感染、急淋和慢淋,其他降低。

28.可以被过碘酸氧化并形成双醛基的物质是含乙二醇的多糖类物质。

29.区别过碘酸-雪夫反应阳性结果+和++的红色颗粒数量是10个。

30,过碘酸-雪夫反应可辅助诊断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正常幼红细胞和红细胞均呈

阴性反应,而发病时可呈阳性反应。

31.过碘酸-雪夫反应阳性: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症;过碘酸-雪夫反应阴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

血和白血病等疾病。

32.血细胞内的碱性磷酸酶水解基质液中的a-磷酸蔡酚时,所需的PH值环境是

9.4~9.6。

33.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碱性磷酸酶染色积分值减

低,但在类白血病时,NAP积分值明显增高,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增强,甚至中性晚幼粒细胞也呈阳性反应。

34.NAP试验中除成熟粒细胞外,呈阳性反应的细胞是巨噬细胞。

35.NAP可用于鉴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前者积分值升高,

后者无明显变化。

36.醋酸AS-D蔡酚酯酶染色中红细胞系统的反应特点是:早期幼红细胞可呈阳

性反应,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程度逐渐减弱,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37.酸性磷酸酶染色时,可被酒石酸抑制的是淋巴瘤细胞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8.巨核细胞可呈阴性反应的化学染色是碱性a丁酸蔡酚酯酶染色。

39.能鉴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化学染色是碱性a丁酸蔡酚酯酶染色和酸

性磷酸酶染色。

40.恶性组织细胞病有时需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区分,可采用碱性a丁酸蔡

酚酯酶染色,前者阳性,但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也可借助过氧化酶染色辅助鉴

别,前者阴性,后者弱阳性。

41.铁染色时,骨髓小粒中的铁术语细胞外铁。

42.区分遗传性和继发性铁粒幼性贫血的是发病年龄,前者多发于青少年,后者

多发于中老年;人体内铁主要经胆汁、尿液排出。

43.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铁蛋白;当体内铁负荷过重时,以

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

44.铁吸收率的正确范围是10%~35%o

45.骨髓细胞核质发育不平衡的是:①缺铁性贫血(核老质幼)②巨幼细胞性贫

血(核幼质老)。

46.氟化高铁血红蛋白吸收峰在540nm处。

47.成年男性贫血标准是Hb<120g/L,Hct<41%

48.根据Hb浓度确定贫血:重度为30~60g/L,极重度为小于等于30g/L,常合并

贫血性心脏病。

49.缺铁性贫血的细胞外铁阴性,细胞内铁明显减少,铁粒幼细胞小于15%,转

铁蛋白饱和度<15%,红细胞游离原口卜咻大于0.9Pmol/Lo

50.缺铁性贫血缺铁早期Hb、网织红细胞数量、铁吸收率、总铁结

合力及铁幼粒细胞均正常。

51.早期缺铁性贫血时,有贫血,血清铁减低,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此时可见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52.缺铁性贫血时骨髓象显示红系明显增生,以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为主。

而铁粒幼红细胞骨髓象中中幼红细胞为主。

53.中幼和晚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铁颗粒成为铁粒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中出

现铁颗粒称为铁粒红细胞。

54.由于造血原料利用障碍导致的贫血是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55.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以出现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

56.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时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水平常占幼红细胞15%以上。

57.叶酸缺乏症血象中粒细胞出现巨型杆状核和核分页过多,5叶者大于5%或6

叶者大于1%。

58.叶酸经叶酸还原酶作用变为四氢叶酸,它具有转运“一碳团”如甲基、甲酰

基等作用。

59.血液透析可导致叶酸丢失过多。

60.急性再障贫血的骨髓增生程度多为增生减低,三系血细胞减少。

61.再障时,骨髓病理组织检验显示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容积比降低,小于0.34。

62.再生障碍危象表现为慢性溶血者突发全血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减少。

63.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B地中海贫血,临床分为轻型(杂合子型)、

微型、中间型、重型等。

64.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常见靶形红细胞增多。

65.获得性物理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行军性血红旦白尿症。

66.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涂片中常见有核和嗜多色性红细胞。

67.溶血性贫血急性发作期,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一般是2%~4%。

68.红细胞寿命(51CrTl/2)在溶血存在时应<25天。

69.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分五型:蚕豆病、药物致溶血性贫血、感

染诱发溶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70.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分为水肿细胞型、干细胞型,其依据是红细胞内

Na、K离子浓度。

71.细胞镰变试验(HbS病)所用试剂是偏重亚硫酸(Na2s205)。

72.PHN的筛选/排除试验是Rous试验,确诊试验是Ham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

验)。

73.筛选/排除试验选用PK荧光斑点试验,可能的溶血性贫血是啥咤-5'-核甘酸

缺乏症;用热变性试验的是血红蛋白病;Heinz小体生成试验用于丙酮酸激酶缺

乏症或血红蛋白症;Ret试验用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用于急

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74.冷凝集素综合症的抗体型别为IgM。

75.与M0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在形态上类似的是ALL-L2,都为形态较小,也

可较大,胞质少,无颗粒和Auer等。

76.Phi。小体染色可辅助鉴别M2a与ALL。

77.M3有短而粗的Auer小体,数条或数十条呈束状交叉排列。

78.AML-M3最容易并发DIC。

79.M4EO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80.M5a骨髓原单核细胞280%;M5b原始单核细胞<80%,原始和幼稚单核细

胞>30%。

81.M6血涂片及骨髓中幼红细胞常见的形态学变异是巨幼样改变。

82.M7未成熟型主要增多的巨核细胞是原始巨核细胞。

83.特有的遗传学标记:M2:t(8,21)(q22,q22);M3:t(15,17)(q21,

ql2)及PML-RAPa融合蛋白;M4E0:Inv(16)(pl3,q22);慢粒:t(9,22)

(q34,qll)及Ph染色体。;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11,14)(ql3,

q32);T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nv(14)(qll,q32);多毛细胞白血病:del

(14)(q22,q23)o

84.CML常出现的融合基因是BCR-ABL;AML-M3常出现的融合基因是PML-RAPa;

AML-M2b常出现的融合基因是AML-MTG8。

85.AML-M3敏感免疫学标志:CD33;AML-M5敏感免疫学标志:CD14;AML-M7

敏感免疫学标志:CD41o

86.AML-M1POX染色原始细胞阳性率正确的是>3%。

87.AML-M2原始粒细胞PAS染色结果应为阴性反应。

88.粒-单核细胞共有的标记是CDllb、CD31~CD36>CD64和CD68。

89.M6型白血病的红血病期以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为主;红白血病期血象以

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为主。

90.红白血病期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和粒系(或单核系)细胞呈

恶性增生。

91.巨核细胞白血病时血片中可见小巨核细胞,形态类似于淋巴细胞。

9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起源于克隆性增殖性疾患的造血干细胞,其白细胞总数显

著增高。

93.慢性粒细胞一一慢性期:原始细胞W10%;加速期原始细胞210%;急变期

外周血原始粒+早幼粒230%,骨髓中原始粒+早幼粒250%o

94.绝大多数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B细胞型(95%)。

95.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特点:PAS染色阳性。

96.B细胞特异性抗原有CD19、CD20、CD2B、CD5、HLA-DR、Smlg等,而T细胞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主要表面标记是CD2、CD3、CD4、CD6、CD8,而CD5阴

性。

97.CD7为出现早、且贯穿表达整个T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CD19是鉴别全B细

胞敏感又特异的指标;CD10是诊断common-ALL必须标记;CyCD22检测早期B

细胞来源的急性白血病特异而有敏感;CD14是单核细胞所特有的。

98.浆细胞白血病时,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的浆细胞应该大于20%,这是与多发

性骨髓瘤鉴别的主要区别。

99.关于MDS的FAB分类中,被WHO删除的类型是RAEB-T。

100.MDS时髓系细胞表面抗原及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CD3、CD4细胞减少,

CD4/CD8比值减低或倒置。

101.MDS骨髓活检显示,聚集成簇并位于骨髓中央的细胞是原始粒细胞和早幼

粒细胞。

102.有助于早期诊断MDS的巨核细胞类型是小巨核细胞。

103.骨髓异

常增生综合症其骨髓中铁粒幼红细胞常增多。

104.霍奇金病的骨髓组织活检可将R-S细胞阳性率提高至9%~22%o

105.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诊断依据是病理学检查。

106.浆细胞病包括多发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不包括浆细胞白血病。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大量增多的单克隆巨球蛋白是

107.lgMo

108.浆细胞白血病骨髓象:浆细胞成熟程度和形态极不一致,形态较小,核仁

明显,核染色质致密。

109.48%~60的患者骨髓穿刺呈“干抽”样见于多毛细胞白血病。

110.证实多毛细胞白血病最可靠和有效的手段是扫描电镜超微结构检查。

111.骨髓增生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

化等,不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11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时血红蛋白浓度应达到男性>180g/L,女性>170g/L。

113.骨髓纤维化外周血图片中常见的异形红细胞是泪滴状红细胞。

114.多发性骨髓瘤血象中,红细胞常见“缗线状”排列。

11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骨髓象特点:偶有“干抽”现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巨核细胞增多,各系各阶段比值及形态大致正常,骨髓铁减少或消失。

116.恶性组织细胞病最为突出和首发的症状为发热。

117.粒细胞缺乏症的骨髓象表现为:成熟阶段中性粒细胞明显减低和缺乏,但

可见原始和早幼粒细胞,表明粒细胞系成熟障碍。

118.类白血病患者的骨髓象显示为增生活跃。

11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液中存在嗜异性抗体,属于IgM,2~3周滴度达到

最高。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属于增生活跃。

120.血小板a颗粒中含有vWF;致密颗粒中含有ADP;溶酶体颗粒中含有胶原

酶。

121.血小板a颗粒特有的蛋白是血小板球蛋白(B-TG)和血小板第四因子

(PF4)o

122.属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指标是5-羟色胺。

123.纤溶酶原活性增高表明纤溶系统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124.a2纤溶酶主要功能是与纤溶酶结合形成等分子复合物,从而灭活纤溶酶,

减少引起纤溶亢进,表现为出血倾向,呈导致DIC。

125.D-二聚体可鉴别原发性纤溶症和继发性纤溶症,它是后者的特有代谢物。

126.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

中增高。D-二聚体增高多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等继发纤溶亢进,

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127.血浆D-二聚体增高的病理条件是纤维蛋白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128.PAI-1的主要作用是t-PA和u-PA结合形成不稳定的复合物,使其失去活性。

129.血友病患者筛选试验中发生延长的凝血时间是APTTo

130.PT为外源凝血途径的筛选试

验;APTT是内源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TT检测的是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或

外周血中肝素及肝素样抗凝物质;BT反映的是毛细血管和血小板的相互作用;

诊断FVLeiden突变采用的试验是活化蛋白C抵抗(APCR)试验。

131.接触凝血因子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径。

132.在体内,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FV。

133.血管壁单层内皮细胞中含有各种细胞器,其中特有的细胞器是棒管状小体。

134.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机制特点:对FXa的抑制活性相对增强,而对口la的

抑制活性相对减弱。

135.FXa活性用于监测低相对分子量肝素,活性维持在0.5~4.0个抗因子Xa/ml。

136.外源凝血途径特点:组织因子(TF)进入血液,活化FVD;内源凝血途径:

所需凝血因子全部源自血液,主要涉及FXD、FXI、FIX、FVIIo

13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口I、FVD、FIX、FX;接触凝血因子:FXfl,F

XI;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Fl、FV、FWI、FXIIIo

138.抗凝血酶可与FXa、FXIIa、FXIa、FlXa结合而这些酶失去活性。

139.蛋白C系统包括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TM)及活化蛋白C抑制

物。

140.血浆总蛋白S包括游离蛋白S以及C4Bp-PSo

141.纤溶酶原抑制剂(PAI)可t-PA以1:1比例结合,使其失活;a2-AP与PL

以1:1结合抑制PL活性。

142.采用凝血酶作用于待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的方法是Clauss法(凝固法)。

143.凝血酶时间观察的是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后形成纤维蛋白丝所需时

间。

144.一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包括出血时间和束臂试验;二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管壁检查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和血浆6-酮-前列腺素Fla;抗凝物质测定包括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等。

145.抗凝血酶缺乏可导致静脉血栓;继发性纤溶亢进发生于血栓形成之后;继

发性低凝状态多发生于DIC后期;血管性血友病的发病原因是由VWF缺陷所致。

146.狼疮样抗凝物质增多会导致血栓形成。

147.如血浆中存在狼疮抗凝物质,则应延长的血浆凝固时间是APTT。

148.抗凝治疗中,如怀疑肝素抵抗,可测定抗凝血酶。

149.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是指纤溶酶活性增强,降解纤维蛋白原。

150.纤维蛋白原减低见于肝硬化,因其由肝细胞合成。

151.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纤维酶原活性时,需向受检血浆中加入链激酶和

发色底物,生成对硝基苯胺(PNA)。

152.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胶乳凝集法中,血清FDP和乳胶颗粒上的抗体结合

所需浓度为25Pg/ml。

153.DIC诊断中最为敏感的指标是血清FDP测定。

154.抗凝治疗中,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试验指标是APTT。

155.PT是检测口服抗凝药的首选指标,应用口服抗凝药时使PT维持在正常对照

值的1.5~2.0倍,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为宜。

156.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阴性见于DIC晚期。

157.临床上有出血而APTT和PT正常时,应首先怀疑遗传性因子VIII缺乏症。

158.在使用大剂量肝素时,既可获得最佳抗凝疗效又无严重的出血风险的APTT

测定值范围应是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5~2.5倍。

159.血友病A、B均为性连锁隐性遗传病;而血管性血友病除UN亚型和III为常

染色体隐形遗传病外,其余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60.血友病患者筛选试验中发生延长的凝血时间是APTTo

161.抗栓酶治疗的监测指标是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

162.红色血栓又称静脉血栓;白色血栓(灰色血栓)又称动脉血栓。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一)粒细胞系统

1.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u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

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u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

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

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myelocyte):10~18u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

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

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

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u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

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u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

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

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metamyelocyte):10~16u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

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

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metamyelocyte):10~16um,核形及结构

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metamyelocyte):10~14um,核固缩呈肾形,

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stabgranulocyte)

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stabgranulocyte):10~15um,核凹

陷程度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呈带状弯曲,核

染色质粗糙呈块状;胞浆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stabgranulocyte):11~16um,

核与中性杆状相似;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basophilicstabgranulocyte):10~12um,核

呈模糊杆状;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granulocyte)

①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segmentedgranulocyte):10~14u

m,核呈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全断开,常分2~5叶,核染色质已浓

集呈粗的小块状,染深紫红色;胞浆丰富,内含淡红色均匀细小颗粒。

②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eosinophHicsegmentedgranulocyte):11~16

um,核多分2叶,核染色质结构与中性分叶核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均匀一致

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basophilicsegmentedgranulocyte):10~12u

m,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胞浆分布有少量大小不等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二)红细胞系统

①原始红细胞(pronormoblast):15~20um,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呈钝

角状或瘤状突起,核呈圆形,居中或偏位,约占细胞体的4/5左右,核染色质呈

颗粒状较原粒细胞粗而密集,核仁厂3个不等,且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呈浅

蓝色或暗蓝色;胞浆量少,染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无颗粒。

②早幼红细胞(eariynormoblast):10~18um,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

的2/3以上,核染色质颗粒有浓集现象,较原红细胞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胞

浆量增多,染不透明蓝色或深蓝色,边缘可见瘤状突起。

③中幼红细胞(polychromaticnormoblast):8~15um,核圆形,约占细

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呈条索状或块状,中间有明显空隙,如压碎饼干样或打

碎墨砚感,无核仁;胞浆量相对较多,浆内由于已合成不等量的血红蛋白,可染

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④晚幼红细胞(orthochromaticnormoblast):7~10um,核圆形居中或

偏位,占细胞的1/2以下,核染色质致密聚集成结构不清的紫黑色团块状,无核

仁;胞浆量较多,因已合成大量血红蛋白,常染浅灰红色或浅红色。

⑤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7.2~7.5um,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而成,是尚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瑞氏染色为多嗜性红细胞,用煌焦油蓝活体染色后在细胞

内可见蓝色细颗粒或呈线状或网状结构。

⑥红细胞(erythrocyte):正常红细胞平均为7.2um,呈双面微凹之圆盘状,

中央较薄,染色浅,边缘较厚,染色深,呈粉红色,无核。

(三)单核细胞系统

①原始单核细胞(monoblast):15~20“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大圆

形或类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结构,核仁1~3个;胞浆量较其它原始

细胞丰富,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或有伪足状突起。

②幼稚单核细胞(promonocyte):15~25um,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易见扭

曲、凹陷、切迹等改变,核染色质较原始单核细胞粗糙疏松,核仁可有可无;胞

浆浅灰蓝色,不透明,可见细小颗粒。

③单核细胞(monocyte):12~20um,核形态常不规则,有肾形,马蹄形,

“S”形,分叶状,笔架形等,核染色质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纹状结构,无核仁;

胞浆量较多,染不透明的灰蓝色,可见细小红色颗粒。

(四)淋巴细胞系统

1.原始淋巴细胞(lymphoblast):10~18u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呈圆形或

椭圆形,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仁1~2个;胞浆量少,呈淡蓝色,透明,无颗

粒。

2.幼稚淋巴细胞(prolymphocyte):10~16um,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仍

较细致,核仁可有可无;胞浆量较少,淡蓝色,偶见有少许红色颗粒。

3.淋巴细胞(lymphocyte)

①大淋巴细胞:12~15um,核圆形稍偏于一侧,核染色质排列紧密均匀,

深紫红色;胞浆量相对较多,染透明淡蓝色,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的红色嗜天青颗

粒。

②小淋巴细胞:6~9um,核相对较小,呈圆形,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

结构不清楚,染深紫红色;胞浆极少,似裸核样,如可见则呈淡蓝色,一般无颗

粒。

(五)浆细胞系统

1.原始浆细胞(plasmablast):14~18u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圆形,占细

胞的2/3以上,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紫红色,核仁2~5个;

胞浆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无颗粒。

2.幼稚浆细胞(proplasmacyte):12~16um,胞体多呈椭圆形,核圆形或椭圆

形,占细胞的1/2,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较原浆细胞粗糙紧密,开始聚集,染

深紫红色,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多,深蓝色或紫蓝色或呈蓝色火焰状,不透

明,有时可有空泡及少数嗜天青颗粒。

3.浆细胞(plasmacyte):8-15um,核明显缩小,圆形,占细胞的1/3以下,

偏于一侧,核染色质浓集成块状,常排列呈车轮状,无核仁;胞浆量丰富,染蓝

色或紫蓝色,不透明,有时有泡沫感,浆内可含有小空泡及/或少量嗜天青颗粒,

偶见胞浆中有较大的红色或淡蓝色透明的球状物,称Russell小体,是球蛋白聚

集而成。

(六)巨核细胞系统

1.原始巨核细胞(megakaryoblast):15~30um,胞体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大,

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较其他原始细胞粗,呈粗网状或细条索状结构,染

深紫红色,核仁2~3个,淡蓝色,不清晰,不规则;胞浆量较少,不均匀,不规

则,染深蓝色,无颗粒。

2.幼稚巨核细胞(promegkaryocyte):30~50um,外形不规则,核亦不规则,

有重叠,可扭转呈肾形或分叶状,核染色质呈粗颗粒或粗网状或局部浓集呈小块

状,排列紧密,核仁可有可无;胞浆量增多,常有伪足状突出,染蓝色或浅蓝色,

在近核处出现或多或少的很细小红色嗜天青颗粒。

3.巨核细胞(megakarycyte)

①颗粒型巨核细胞:40~70um,可达lOOum,外形不规则,核较大,形态

不规则,多呈分叶状,核染色质较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紫红色,无核仁;

胞浆量丰富,染粉红色,夹杂有蓝色,内含大量细小红色颗粒,常聚集呈簇,但

无血小板形成。

②产板型巨核细胞:40~70Pm,可达lOOum,形态大致与颗粒型巨核细胞

相似,唯有不同的一点是胞浆内充满细小的红色颗粒及数量不等的血小板。

③裸核型巨核细胞:是产板型巨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

仅剩一个细胞核,称之为裸核。

4.血小板(platelet):胞体很小,2~4um,呈圆形、椭圆形,逗点状,不规则

形,中心部位有细小紫红色颗粒,无细胞核,涂片上血小板常三五成群堆集出现。

(七)其他细胞

1.组织嗜细胞(tissuebasophiliccell):又称肥大细胞(mastcell),12~20

um,呈圆形,椭圆形,梭形,三角形等,核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

核染色质模糊,结构不清;胞浆充满圆形、大小一致的深紫色嗜碱性颗粒。

2.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8~22um,形态极不规则,多呈梭形,核呈圆

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呈网状,多无核仁;胞浆量少,染淡蓝色,边缘常模糊不

清,常沿核长轴的两侧或一端呈尾状伸出,可有细小紫红色颗粒。

3.纤维细胞(fibrocyte):胞体较大,不规则,多为长尾形,核圆形或椭圆形(1~

数个),核染色质呈或细或粗的网状结构,核仁1~2个,不清晰,成熟者无核仁;

胞浆丰富,多在细胞两端,染淡蓝色,边界模糊,内含纤维网状物及少许嗜天青

颗粒。

4.成骨细胞(osteoblast):胞体较大,20~40um,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单个

或多个成群分布,核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细胞一侧,核染色质排列呈粗网状,

染深紫红色,核仁可有1~3个;胞浆丰富,染深蓝色或灰蓝色,边缘常呈模糊云

雾状。

5.破骨细胞(osteoclast):胞体巨大,60~100um,形态不规则,颇象巨核细胞,

核小、数量较多,3~100个不等,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大致相等,边缘清晰,彼

此独立,无核丝相连,随意排列,核染色质呈粗网状,几乎每个核都有一个蓝色

核仁;胞浆丰富,染淡蓝色或浅红色,含大小不等的紫红细小颗粒。

6.脂肪细胞(fattycell):30~50u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小,形状不规

则,常被挤压在一边,核染色质呈细致密网状,无核仁;胞浆内充满大量空泡。

7.组织细胞(histiocyte):胞体较大,20~50um,形态多样,一般呈圆形或椭

圆形及不规则形,核可有圆形,椭圆形,肾形,核染色质呈疏松网状结构,核仁

2~4个不等;胞浆多少不一,染色也常不一致,有深蓝,淡蓝,灰蓝色等,边缘

多不规则或不清楚,无颗粒或含有少量或细或粗或粗细不一的嗜天青颗粒,可有

空泡或含异物等。

8.吞噬细胞(phagocyte):不是一种独立的细胞,而是胞浆内含有吞噬物质的

一组细胞的总称。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有单核细胞、组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纤维细胞等。吞噬细胞的形态极不一致,由吞噬物的类型及吞噬物的多少而定。

其胞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一个核,有时为双核,核常被挤压至一侧,

核染色质较疏松,核仁可有可无。胞浆多少不一,淡蓝色或淡红色,常有空泡,

并有数量不等的吞噬物,吞噬物有空泡、色素、颗粒、有核细胞、红细胞、血小

板、碳核、细菌等。有时吞噬细胞成堆存在。

第二节异常血细胞形态学(4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各种异常血细胞形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血细胞形态在病理情况下,可在胞体、胞核、胞浆等方面发生异常改变。

(一)粒细胞系统形态异常

1.白血病时粒细胞改变

①胞体:大小不等、畸形。

②胞浆:Auer小体,颗粒粗大、增多。

Auer小体:是在细胞浆内出现结构均匀一致的红色细棒状小体。产生原因是嗜

天青颗粒融合而成。常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浆内。

③胞核:畸形、切迹、折叠、凹陷、扭曲、分叶等。如急淋时核易破碎,核分裂

象增多。

④核浆比:增大、发育不平衡(M2b)。

⑤核仁:大、数量增多、亦可不清楚。

2.巨大粒细胞:可见于中、晚、杆、分阶段。常见巨晚幼、巨杆状。

①形态特征:与同期相比,胞体大、核大、核染色质较同阶段细胞细致。

②形成原因:核酸代谢障碍。

③常见疾病:巨幼贫、M6、MDS、M2b、抗叶酸类药物治疗后。

3.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分5叶以上,常见于巨幼贫、严重感染恢复期。

4.粒细胞中毒变性改变

①中毒颗粒:胞浆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紫黑色或深紫红色。见于严重感

染、大面积烧伤等。

②空泡:浆或核内空泡。见于严重感染。

③杜勒小体(Dohle):蓝斑,在细胞浆内直径约l~2um的蓝色区域。见于严重

感染,肝硬化等。

④核变性:核固缩、核肿胀、核碎裂、核溶解。见于严重感染。

(-)红细胞系形态异常

1.巨幼红细胞

①形态特征:与同期细胞相比,胞体大、核大、核染色质细致、排列疏松“幼核

老浆”。

②产生原因:核酸代谢障碍。

③常见疾病:巨幼贫、M6、MDS、抗叶酸治疗后等。

2.低色素性红细胞

①形态特征:与同期细胞相比,浆量少、嗜碱性、着色偏蓝,核染色质无明显异

常改变“幼浆老核”。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明显扩大。

②产生原因:Hb合成障碍(不能说缺铁)。

③常见疾病:IDA、Hb病、慢性感染性贫血等。

3.红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不整: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4.球形红细胞:V6.4um,中心淡染区明显缩小或消失。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

胞增多症。

5.椭圆形红细胞:横径/长径<0.78。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6.靶形红细胞: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地贫等。

7.嗜多色性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染灰蓝色或浅灰色。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

多见于溶贫、失血性贫血等。

8.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瑞氏染色后在红细胞浆中有蓝黑色细小颗粒存在。表示

骨髓再生加速。铅中毒时多见。

9.裂红细胞:即红细胞碎片。可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贫、DIC及损伤性。

10.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①豪-周小体(Howoll-Jolly,s):属核残余物。可见于巨幼贫、溶贫、脾切除后、

铅中毒等。

②卡波环(Cabot,sring):可见于铅中毒、巨幼贫等。

(三)淋巴细胞形态异常

1.异型淋巴细胞:分浆细胞型、单核细胞、幼稚型。可见于出血热、传单及其

它病毒感染。

2.原、幼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形态异常

1.恶组:多形性、多核异组。

2.急单、类单核细胞白血病反应等。

3.戈谢细胞(Gaucher):戈谢病。

4.尼曼-皮克细胞(Niemann-pick):尼曼-皮克病。

(五)巨核细胞系统形态异常

1.幼巨产板:ITP。

2.小巨核:大小与成熟淋巴细胞相似,形态不规则,有伪足突起,核染色质浓

集,无明核仁。可见于白血病、MDS等。

3.巨大血小板: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症。

第二章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制片方法(1学时)

掌握:制片及染色的基本方法。

了解:染液及缓冲液的配制方法。

一、骨髓制片

1.第一次骨髓穿刺患者,骨髓涂片8张以上或将所抽骨髓液全部涂完,同

时涂外周血

片4张。

2.复查病人,骨髓涂片4张,同时涂外周血片2张。

二、脱落细胞制片

1.一般包块穿刺,涂片1〜2张。

2.胸腹水及尿液标本,取50ml以上离心(3000r/分)10分钟,取沉淀物

涂片2张。

3.脑脊液标本,将全部送检物离心(3000r/分)沉淀,取沉淀物涂片1张。

4.痰液标本,取可疑部分涂片3〜5张。

第二节血细胞及脱落细胞瑞氏-姬姆萨染色(1学时)

一、试剂

1.瑞氏染色液:称1克瑞氏染粉,加入1瓶甲醇(分析纯,约500ml)中混

匀,室温放

置3个月后应用或每天混匀1次,放置室温连续7天后应用o

2.姬姆萨染色液:称0.5克姬姆萨(吉氏)染粉,加入33ml丙三醇(甘油,分

析纯)中混匀,放56℃水浴箱中3小时以上,中间混匀3〜

5次,取出冷确至室温,再加入33ml甲醇(分析纯)中,

混匀即可应用。

3.磷酸盐缓冲液(PH=6.4〜6.8):磷酸二氢钾(无水,分析纯)5克

磷酸氢二钠(含12.出0,分析纯)5克

蒸播水10000ml

溶解混匀备用

4.姬姆萨染色液一磷酸盐缓冲液混合比例:姬姆萨染色液约2〜3ml,加磷酸盐

缓冲液约30〜40ml混匀即可应用。每天上下午各新鲜配制1

次。

二、染色方法

1.血或骨髓涂片在瑞氏染色液中固定5〜8秒钟。

2.放入姬姆萨染色液一磷酸盐缓冲液混合液中染色15〜20分钟,慢性粒细胞

白血病患者

涂片染色30分钟,取出凉干或用滤纸吸干即作镜下观察。

第三、四节血象及骨髓象检验分析步骤(2学时)

掌握:血象检验结果及骨髓象检验结果的正常值,正常骨髓象的正常形态特征。

熟悉:常见血液病的临床表现及血象、骨髓象的形态学改变特征。

了解:其他系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异常形态。

(一)血象检验

1.在做骨髓穿刺的同时须做血象检验

⑴BRC、RC、WBC、PLT计数。

⑵涂片染色观察。

①红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②白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③血小板形态及数量有无异常。

④有无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2、作用

⑴提供思路

①一系减少:HbI、WBC及PLT正常一单纯贫血。

WBCI、Hb及PLT正常一粒细胞减少或缺乏。

PLTIHb及WBC正常一ITP。

②二系减少:Hb及PLTlWBC正常一ITP、急白、MDS、巨幼贫。

③三系减少:Hb、PLT及WBC均I-AA、急白、巨幼贫。

⑵提供诊断依据

①骨髓象相似,血象有区别

如:球形RBCtiGFf骨髓红系t、血象有核红t、球形RBCt。

IDA------------»骨髓红系t、血象无有核红、RBC中心淡染区扩大。

②血象相似,骨髓象不同

如:AA------------血象三系I、骨髓巨核细胞I及无白血病细胞。

非白血病性白血病血象三系I、骨髓有白血病细胞。

MA--------------血象三系I,骨髓粒系、红系、巨核系均有巨幼变。

③血象有明显变化、骨髓无变化

如:传单>血象淋巴细胞t、异淋f(>10%)、骨髓无变化。

传淋----------血象淋巴细胞f、异淋I、骨髓无变化。

④骨髓有变化、血象无明显变化

如:戈谢病------骨髓有戈谢细胞、血象无明显变化。

尼曼-皮克病--------►骨髓有尼曼-皮克细胞、血象无明显变化。

(-)骨髓象检查

凡疑有血液系统或并发血液系统疾病均应作骨髓穿刺检查

1、适应症

①检查血常规有问题:血象增高、减少。

⑵临床体征有不明原因贫血、出血、发热、骨痛、肝脾淋巴结肿大。

2、禁忌症

①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②晚期妊娠作骨穿检查要慎重。

③小儿及不合作患者不宜作胸骨穿刺术。

3、标本采集:一般由临床医生作。

⑴采集部位:胸骨、脊突、骸骨、胫骨粗隆(2岁以下小儿)。

⑵采集质量保证

①无菌、严防感染。

②死亡病例应在30分钟内完成。

③量不能多,一般不超过0.2ml,否则导致血稀(混血),影响判定诊断。

④对某些疾病采取多部位穿刺可提高诊断率。如转移癌、骨髓瘤等在病变或骨痛

部位穿刺其阳性率

较高;如AA多部位穿刺有利确诊。

⑶涂片质量保证

①推片时角度太大、太快都使涂片厚,反之则薄。

②先涂血片、后涂骨髓片。

③骨髓抽太多,制片人应将剩骨髓液的玻片斜立,用棉花在斜面的底部吸去部分

血液,再行涂片,底片不能丢。

④作好标识:姓名、血片(B)、骨髓(M)。

⑤涂片中前3张涂片,对估计PLT量较好。

⑷判定骨髓取材满意的几项指标

①抽吸骨髓时病人有特殊的痛感。

②骨髓液及涂片均可见骨髓小粒(骨髓渣)和脂肪滴。

③显微镜观察涂片可发现骨髓特有细胞。

④含有大量幼粒幼红细胞,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血片中的比值。

⑸干抽的概念:是指非技术错误或穿刺位置不当而抽不出骨髓液或只得到少量血

液。其常见疾病有:

①原发性或继发性骨髓纤维化。

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细胞过于浓集。如:白血病、真红。

③骨髓增生减低:AAo

④肿瘤骨髓浸润:恶淋、MM、转移癌等。

4、检验的方法及步骤

(1)低倍镜观察

①取材、涂片、染色情况:采用“良好”、“尚可”、“欠佳”等标准进行评价。

②判定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分五级:

增生极度活跃:平均约1:1

增生明显活跃:平均约1:10

增生活跃:平均约1:20

增生减低:平均约1:50

增生极度减低:平均约1:200

③观察涂片尾部及边缘有无大的或成群(团)的异常细胞,同时计数全片巨核细

胞。

(2)油镜观察

①选择部位:在涂片体、尾交界处,选择细胞分布比较均匀处。

②有核细胞分类计数:可根据增生程度确定分类总数

增生减低及极度减低:分100或200个细胞。

增生活跃:分200或500个细胞。

增生明显活跃及极度活跃:分500个细胞。

③观察细胞形态

粒系:中毒颗粒、空泡、有无巨幼变粒细胞、Aure小体等。

红系:幼红细胞及成熟红细胞有无异常变化。

巨核系:小巨核、幼巨产板、巨大血小板、估计血小板量。

④注意有无寄生虫。

⑤判定低倍镜下观察到的异常细胞性质。

(3)计算结果

①根据分类结果计算出各系统及各阶段细胞的百分率。

②计算粒红比值:粒细胞系总和/红细胞系总和。

(4)填写报告

①根据骨髓象分类结果,按报告单要求逐项进行填写。

②做好骨髓象所见的形态特征描述。

(5)骨髓报告分析及意见

①取材、涂片、染色情况:良好、尚可、欠佳。

②骨髓增生程度,粒:红=?:?。

③粒系:

④红系:

⑤淋巴系或单核系:

⑥全片巨核细胞数,根据血小板分布估计其量是多、正常、少。

⑦有无寄生虫。

⑧血片分类及所见进行描述。

⑨写出诊断意见:根据血象、骨髓象和细胞化学染色所见,结合临床资料,提出

具体诊断意见或供参考的意见。诊断意见分为以下几种:

肯定性诊断:骨髓有特异性变化,临床表现又典型者,如各种白血病、MA、MM、

转移癌、戈谢病、尼曼-皮克病等。

支持性诊断:血象、骨髓象有形态改变,可解释临床表现,如IDA、AA、溶贫等。

可疑性诊断:骨髓象有部分变化或出现少量异常细胞,临床表现又不典型,可能

为某种疾病的早期或前期或不典型病例者,如难治性贫血等,要结合临床、作相

应的检查,并动态观察

其变化。

排除性诊断:如临床上怀疑ITP的患者,其骨髓中血小板易见(不少),巨核细

胞无成熟障碍,即可排除ITP的可能性。

形态学描写:骨髓有些改变,但提不出上述性质诊断意见,可简述其形态学变化

的主要特点,并建议作动态观察,尽可能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⑩填写报告日期并签名。

5、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

①由于细胞形态变化多种多样,故观察细胞时不能根据某一、二个特点就轻易作

出肯定性诊断或否定性诊断,要全面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作出判断。

②同一病人的骨髓涂片,可因制作涂片不佳(太厚、太薄)、染色不好、选择分

类或观察的部位不当均易导致判断错误。

③观察细胞形态要认识到血细胞的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对各系细胞划分

为若干阶段是人为划分的,在实际观察中常会遇到一些细胞既有上一阶段的某

些特征,又有下一阶段的某些特点,由于血细胞是向成熟方向发育,故一般遇

此情况归入下一阶段。

④对于个别介于两系统之间的细胞难以判断时,可采用大数归类法(即将此类难

以判断的细胞归入细胞多的细胞系)。如在红系较多的骨髓片中,将介于浆细

胞与幼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归入红系细胞;介于原粒细胞与原淋巴细胞之间的细

胞,一般情况原粒细胞较原淋巴细胞易见,故应归入原粒;如为急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的病人,应归入原淋巴细胞。切忌在急性白血病骨髓象中分出多种原始

细胞(如原粒、原单、原淋都有)的现象。

⑤急性白血病时,各系统原始细胞在理论上虽各有特征,但有时及为相似,很难

鉴别,这时应注意观察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成熟细胞,并与其比较,同时要

结合细胞化学染色、血象细胞形态等综合考虑,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

⑥有时可见到难以识别的细胞,可参考涂片上其他细胞后作出判断,如仍不能确

定可归入“分类不明细胞”,但不宜太多,若有一定数量,则应通过细胞化学

染色、集体阅片或会诊等方法弄清类别。

⑦骨髓涂中巨核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而外周血象中血小板数正常时,则往往是

由穿刺凝固或涂片凝固所致。

⑧作骨髓细胞学检查时,应同时作血象细胞学检查,这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化疗

后疗效判断。

(三)判定骨髓计数值的高低

根据骨髓各系统各阶段细胞的计数值与其相应的X±SD的离散程度进行判

断。

计数值:在X±1SD以内视为正常

在X—1SD以下视为减低

在X+1SD~2SD之间视为增高

在X+2SD以上视为明显增高

从第五节起以下的实验课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辅导。

第五节大致正常骨髓象(4学时)

掌握:血象检验结果及骨髓象检验结果的正常值,骨髓各系统各阶段细胞的正常

形态特征,正常骨髓象报告的书写方法。

熟悉:其他系细胞的正常形态。

一般符合列情况者,可视为大致正常骨髓象。

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2.粒红比值:2~4:lo

3.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比值在正常范围,形态无明显异常。

①粒系:约占40~60%,其中原粒V2%,早幼粒V5%,中性中幼粒8%~12%,中

性晚幼粒10%~15%,中性杆状核15%~20%,中性分叶核12%~20%,且杆状〉

分叶,嗜酸<5%,嗜碱VI%。

②红系:约占20%~25%,原红VI%,早幼红<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

约占10%,形态无异常。

③淋巴细胞系:约占15~25%,均为成熟淋巴细胞,原幼淋巴细胞小儿偶见。

④单核及浆细胞系:各<4%。无原幼单及原幼浆细胞。

⑤巨核系:通常在1.5义3cm的涂片膜上,可见7~35个巨核细胞。其中原巨0或

罕见,幼巨0~5%,颗粒巨10~27%,产板巨44%~60%,裸核0~30%。血小板

易见,呈堆存在。

⑥其它细胞: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如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破骨细

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等。

⑦核分裂象少。

⑧无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⑨各系细胞形态正常。

第六节临床血液生化和血细胞化学

一、细胞化学染色(4学时)

掌握:NAP染色、铁粒染色、POX染色方法、结果判定、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NAP染色、铁粒染色、POX染色方法的试剂配制。

了解:NAP染色、铁粒染色、POX染色方法的。

(一)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钙钻法

1.原理细胞内的碱性磷酸酶在PH9.2~9.8时,将底物B-甘油磷酸钠水解,产

生磷酸根,后者与其质液中的钙离子作用形成磷酸钙,再与硝酸钻起反应,形成

磷酸钻,最后与硫化钱作用形成硫化钻黑色沉淀定位于胞浆中。

2.试剂

(1)备用试剂:①95%乙醇②2%CaCl2③2%硝酸钻④1%硫化镂⑤B-甘油磷

酸钠⑥Tris-HCI缓冲液(PH9.5):Tris6g溶于400ml水中,加0.1MHCI80ml,调

PH9.5,加水至500ml

孵育液(每次必须新鲜配制):缓冲液

(2)Tris20ml,2%CaCI2

20ml,B一甘油磷酸钠200mg。

3.方法

(1)新鲜血片用95%乙醇固定lOmin,取出,自然干燥。

(2)将孵育液放入45℃水浴箱中先预温5min后,再放入涂片孵育30min,取出

涂片(不冲洗)立即放入2%硝酸钻中5min,取出用自来水充分冲洗干净。

(3)放入1%硫化镂溶液(每次必须新鲜配制)中2min,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用核固红复染30min。

4.结果

阳性:中性粒细胞胞浆内有棕黑色沉淀。

阴性:中性粒细胞胞浆内无棕黑色沉淀。

5.正常参考值

成人:积分80分左右。

儿童:因年龄而异。

6.临床意义

(1)细菌:积分球菌tt>GN杆菌,病毒减低或无变化。但NAP积分正常/1,

不能除外细菌感染。

(2)慢粒II,类白t〜tto

(3)ALLf,ANLLl。

(4)AAtt,PNH正常/l。

(5)恶组II,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t-tto

(6)增性红细胞增多症t,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正常。

(7)激素治疗后NAPt»

(8)妊娠期NAPto

7.质量保证

(1)孵育液、1%硫化锭每次实验必须新鲜配制。

(2)Tris-HCI缓冲液的PH应控制在9.2~9.8之间。

(3)温度应严格控制在45℃左右(上下不超过1℃)。

(4)涂片在孵育液中准确温育30分钟。

(5)涂片从孵育液中取出时不能冲洗,应直接放入硝酸钻,否则实验失败。

(6)涂片从硝酸钻中取出时应用自来水冲洗3分钟,否则涂片太脏,结果不好

观察。

(7)每次染色必须作对照。

(二)铁染色

1.原理骨髓小粒中的含铁血黄素称细胞外铁,其中的三价铁与分子中的蛋白

质结合不牢固,经稀盐酸处理后而游离,并能在酸性亚铁氧化钾溶液中产生普鲁

士蓝反应。细胞内铁也可用此法显示。根据反应的强弱了解骨髓中铁的含量。

2.试剂

(1)酸性亚铁氧化钾溶液

200g/L亚铁氧化钾溶液5份

浓盐酸1份

取200g/L亚铁甄化钾溶液置于试管中,缓缓滴加浓盐酸,边滴边摇匀,至

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加200g/L亚铁氟化钾溶液,亦边滴边摇匀,至白色沉

淀消失为止,备用。

(2)2g/L核固红一硫酸铝溶液

取硫酸铝2g溶于100ml蒸储水中,再加入核固红0.2g,置37℃水浴中1小

时,并随时振摇,使溶解,过滤后使用。

3.方法

(1)选髓粒丰富的骨髓片,用甲醇固定10分钟。

(2)髓片上滴满酸性亚铁氧化钾溶液,染色30分钟。

(3)用蒸储水冲洗后,用核固红复染20分钟。

4.结果判断

幼红细胞内出现蓝绿色颗粒为阳性。

5.正常参考值

正常:细胞内铁>20%,细胞外铁+~++。

IDA:细胞内铁<15%,细胞外铁阴性。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