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天津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1页
2016年天津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2页
2016年天津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3页
2016年天津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4页
2016年天津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11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

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

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上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惬(qi4)意撕(si)杀狩(sh(5u)猎金

榜题(ti)名

B.好(zh。)本角(jue)逐茗(an)装戳

(shi)犊情深

C.筵(ydn)席偌(ru6)大着(zhdo)陆前

便(ju)后恭

D.娼(kui)然毗(pi)邻装帧(zh&n)噤

(jin)若寒蝉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

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字形要结合词义来识别。

A项,撕杀一一厮杀,“撕”,本义指扯裂,是指用手使东西(多

为薄片状的)裂开或离开附着处,如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撕

心裂肺等;而“厮”字,除了常见的名词用法外,还有个副

词用法。作名词时,其本义是指做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

如厮舆之卒、厮徒十万等等。另外还有一个意思是指对人轻

视的称呼,如“兀那厮,靠后!”“厮”字还有个副词用法,

意为“互相”,如厮混、厮抬厮敬(互相抬举,互相尊敬)、

厮守等。

B项折本sh6折[zhQ]L翻转,倒腾:〜腾。〜跟头。〜个儿。

折[zh6]l.断,弄断:〜断。〜桂(喻科举及第)。〜戟沉

沙(形容惨重的失败)。2.幼年死亡:夭〜。3.弯转,屈

曲:曲〜。转〜。周〜。〜中(对不同意见采取调和态度。

亦作“折衷”)。4.返转,回转:〜返。5.损失:损兵〜

将。6.挫辱:~磨。挫〜。百~不挠。7.减少:〜寿(减

少寿命)。〜扣。8.抵作,对换,以此代彼:〜合。〜价(把

实物折合成钱)。9.心服:〜服(a.信服;b.说服)o10.戏

曲名词,杂剧一本分四折,一折等于后来的一出:〜子戏。

11.判决:〜狱。折[shd]l.断,绳子〜了。2.亏损:〜本

生意。3.姓。按装一一安装按:提手旁,义为用手找一个目

标点下去,就一下。安:是个过程,可以是手动或是机器自

动完成。

C项着陆zhu6。着[zhu6]l.穿(衣):穿~。穿红〜绿。〜装。

2.接触,挨上:〜陆。附〜。不〜边际。3.使接触别的事

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眼。〜笔。〜色。〜墨。~力。〜

想。〜意(用心)。4.下落,来源:〜落。5.派遣:〜人

前来领取。6.公文用语,表示命令的口气:〜即施行。着[zh

ao]l.接触,挨上:〜边。上不〜天,下不~地。2.感受,

受到:〜凉。〜急。〜忙。〜风。〜迷。3.使,派,用:别〜

手摸。4.燃烧,亦指灯发光:〜火。灯〜了。5.入睡:躺

下就〜。6.用在动词后,表示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打〜了。

没见〜。着[zhao]l.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法。〜数。

一〜儿好棋。2.计策,办法:高〜儿。没〜儿了。3.放,

搁进去:〜点儿盐。4.应答声,表示同意:这话〜哇!〜,

你说得真对!着[zhe]l.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

持续:走〜。开〜会。2.助词,表示程度深:好〜呢!3.助

词,表示祈使:你听〜!4.助词,用在某些动词后,使变成

介词:顺〜。照〜办。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

记Ao

【技巧点拨】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语体色彩

等记忆。1.多音字有不同的含义,往往有着不同的读音。2.不

同的词性,读音往往不同。3.有的多音字在口语和书面语中

的读音是不一样的。例如:“折”,可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

法,把语义范围窄的记住。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

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

析的关键。比如“撕”和“厮”两字。②音辨法。有些形近

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按”和

“安”。③义辨法。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意思辨析正

误。如“厮”有“互相”之意,而“撕”没有。④联想法。

有些字形相近,意思也相近的一组成语,可以采用联想记忆

法,记住其固定搭配。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或

者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

的内心,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

过纸面,这样就是懂得草书了。

A.抑扬顿挫凝重波动淌B.顿

挫缓急凝重波澜涌

C.抑扬顿挫厚重波澜淌C.顿

挫缓急厚重波动涌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情况。词语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与语境合不合、对象修饰当不当、

褒贬色彩当不当、适用范围当不当、谦敬对象当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

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

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多用来形容说话的声音;有时也形容乐声。顿挫缓急:“顿挫”指诗文、绘画、

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3“缓急”比喻事情有主要、次要、紧急、缓慢的区别。凝重:动

词,浓重、端庄;庄重。一般表示神态的动词。厚重:厚重指丰富而贵重。波澜:比喻事情的起伏变

化。波动:像波浪那样起伏不定;不稳定。涌:水由下向上冒出来。淌:流下。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文段话题是关于书法的,第一处根据“墨迹浓淡枯腴”选用“顿挫缓急”。第二空“如山”,

可见是墨迹书写给人的感觉,选“凝重”。第三处根据“抚摸得到搏动”“跌宕错落,奔走踊跃”,

而且对象是“内心”,情绪变动,所以搭配“'波澜”。第四处根据“蓬勃之势潮水般地”选用“涌”。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o

【技巧点拨】词语的考查,重点在语境,易混词语。词语重点考

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

的能力。同义或近义词既要注重实词,又要重视虚词,特别

要注意从去年开始出现的一些意义虽并不那么相近却较易混

淆的“准同义词”的选择。1.语感法。要求听准、听清楚、

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

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自己的语

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如“凝重”和“厚

重”的选用。2.正确释义法。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

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

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

例外)。如“抑扬顿挫”和“顿挫缓急”。3.望词生义法。

在遇到自己不能准确解释,或确定选择的时候,不妨可以用

“望词生义法”。顾名思义,望词生义就是看到词语,根据

自己在平时的构字、用词地学习和领悟中,估计和推测该词

的意义和用法。如“涌”和“淌”。“波动”和“波澜”4.联

想想象法。如果所给选项中,有的词语很不容易区别或很难

理,就可以把词语中比较费解的语素,通过联想或想象的方

式进行组词或造句。而且,组的词或造的句是我们生活中耳

濡目染的,人人皆知的。这样可以化难为易,把抽象变为具

体,把知识联系生活。自然,做题就不是很困难了。5.排除

带入法。排除,即把最不可能的干扰选项排除掉,再把相似

的两项带入句子,综合运用以上的各种技巧,最终选出答案。

3.下列各句考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前,来自京津翼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

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

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

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

业。

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

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

终方案。

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

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

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B项“围绕以……为重点”句

式杂糅。C项”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了……”“形成最终方案''中途易辙。D项“它的亩美情趣和艺

术品位”“是““奇前''主宾搭配不当。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D项,经过压缩即可

发现,“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奇葩”主宾搭

配不当。C项”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了……”“形成最终

方案”,中途易辙。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

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

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

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

中,验证其当否。比如B项,就是将“围绕……”和"以……

为重点”两句糅合到一句中。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

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

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

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

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

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

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干问的是“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首

先找出句中表示年龄的词,然后根据积累的文学常识来判断,因为是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难度降

低。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②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豆蔻年华:少女十三四岁。

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加冠”男子二十。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知

天命”五十左右;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

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

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不惑”《论

语•为政》“四十而不惑”o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选择D»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

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

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

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

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

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

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

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

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

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

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

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

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

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

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

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

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

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

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

“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

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

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

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

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

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

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

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

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

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

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

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

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

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

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

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

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

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

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

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

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

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

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

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

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

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

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

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

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

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

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

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

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

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

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

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6.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蓼的一项是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

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

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

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

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

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7.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

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

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

和文化水平比较姐姐家,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

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

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答案】

5.C

6.B

7.D

【解析】

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

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把选项与文章中的相关语段对比分析,找出细微的不同。C项“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

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冶、经济、家庭等的需

要“,可见文化消费只是文化活动的一种,在概念范围上前者小于后者,而选项把两者范围等同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

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

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理解

概括,概括的时候将文中的概念范围混淆。

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

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

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

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

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

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

错误。B项“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

消费品位”说法错误,根据文章第四段“但是消费者有了某

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

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

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

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可见选项内涵不准。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

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

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

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

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

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

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

命制的选项,将文中“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

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的信息理解成“消费者具备一定

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偷换概念。

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A项

“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说法错误,根据第一段“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

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

费”推断。B项“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说法欠妥。原文第三段“消费者经过多次对

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

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推断选项“商人不懂绘画,没有

文化消费品位”判断错误。C项“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说法错误,可根据原文第二

段“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推断。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

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

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

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

细微的差别。选项A"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理解错误。理解为“毫无差别”,说法绝对化;B项,把文中

“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说法武断;C项,无

中生有。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李台州传[宋]杨

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

宗质而修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

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

必也蜀—?”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

地大声号呼,日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

之,必宽警之,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

<0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嗨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

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日:“官

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日:

“某皇恐,上忤阿婆,愿等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

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

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

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

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日:“然。”

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

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侔,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

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

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L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

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

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

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

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

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

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

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

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亚建的一项是

A.生宗质而惟靖康之乱罹:遭遇

B.愿霁怒霁:停止

C.除知台州除:罢免

D.终身纱恨饮:含着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一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A.焉乃于者B.乎其以者

C.乎乃以也D.焉其于也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

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

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

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

不爱者/独何心欤?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李台州“至孝”的

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①⑤⑥D.②④⑥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颂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达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

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

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

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

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0小题,共114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

乎?(3分)

【答案】

【答案】

8.C

9.C

10.B

11.A

12.B

13.(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

样,始终没有找到。(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

主客之礼待她。(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

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想通吗?

【解析】

8.试题分析:除:授予官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

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

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

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

现象。此题中的“除”解释为“罢免”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9.试题分析:此题中③前面是“负”后面是“归”,是两个动词,应是表承接的词语,;“焉”做语气词

一般放到句首,由此排除AD,②中前后句应该是条件关系,用"其''无法衔接前后文,由此排除B。

【考点定位】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和意义,此题注意“焉”和“以”的用法,然后分析所给语

句前后的关系。

10.试题分析:注意全后句的语意关系,重点注意“失母”“求

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

结构。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

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

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

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

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

分析。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

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

11.试题分析:③不能反应“至孝”,⑥与“李台州”无关。

【考点定位】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

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

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

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

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此题是人物是“李台州”,

品质是“至孝”,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③不能反应“至孝”,

⑥与“李台州”无关。排除这两项,自然得到答案。

12.试题分析:“素来”错误。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

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

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

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

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

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

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

题选项B“素来”错误,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13.试题分析:重点词语:“轶”“竟”“揖”“以”“若”“兹”

“谓”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

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此题中的“轶”“竟”“揖”“以”“若”“兹”“谓”

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

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

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

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

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

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

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环境之美、

闲适之情。

【解析】(D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说

明理由。重点注意从炼结构和炼意、炼境的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Do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

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

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

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

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手法,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

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

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

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

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

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

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

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

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的分析注意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中的

重点词语入手分析,此题是王维的诗歌,表明情感的词语就

是“闲”,所以从词语的角度很难找到突破口,因此要从抒

情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是借景抒情,因此从景物的特

征分析为“闲景”,进而分析表达的情感为“闲心”和“闲

情”。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O(贾谊

《过秦论》)

(2)既窈窕以寻壑,o(陶渊明《归去

来兮辞》)

(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

道难》)

(4),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o(苏轼《定

风波》)

15.(5分)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亦崎岖而经丘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4)吴楚东南诉

(5)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崎岖”"拆""蓑''这几个字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

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

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

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

“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

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

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

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

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

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

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

的油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

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

地贴近本质:mother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

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

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

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做为标尺,

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

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

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

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

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

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

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

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俨然敞开,堆积的珠

宝付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

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

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

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

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

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

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

荒野;鹰击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

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

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结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

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

排列衔接时看,遍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

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

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

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

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

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

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的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

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

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

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

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

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

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

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第,

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

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

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

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

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

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想通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

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

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晰,或者宛转迷离,

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

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

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

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

《光明日报》,有删节)

16.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7.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18.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8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

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

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

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

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

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

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

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答案】

16.(4分)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

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17.(5分)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18.(8分)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

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19.(4分)BC

【解析】

1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应

先找到“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这一段的内容,然后看这一段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从结构

上看这一段与上下文以及标题的关联。题干涉及的内容在倒数第六段,这一段写自己迷路时的惊慌以

及看到人家时的安定,用这个来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安全感,这是内容上的作用;“望见了村头一户

人家的屋檐”与标题中的“屋檐”呼应,同时引出下面的议论。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段落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

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

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

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

构上。内容上是指写了……,表现了……;结构上是指段落

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段落之间的关系。另外,要注意根据提

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

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

确的角度,就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比如本题,

题干只是说“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里应包括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同时题干中也把该

段所写的内容告诉考生了“回忆童年迷路”,考生就可以思

考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这是考查学

生鉴赏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比如修辞角度、

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出角度等等。一般先从修辞角

度思考,“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抉

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

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

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船,最渴望

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

流”,“就像”一词提示学生划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然后赏析比喻的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

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特色的能力。此类题目首先

要到文中找到涉及的句子,然后回顾鉴赏的角度,再分析划

线的句子有无这些方面的特点。最后答题的时候要按照如下

思路进行:先指明手法技巧,然后分析句中该技巧是如何使

用的,最后分析该种技巧的效果。比如本题,文中所给的句

子中有一个明显提示手法的词语“就像……”,这说明从修

辞角度来看,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然后联系比喻修辞的效

果进行分析即可。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既为“多重”,

可见答案不止一点,思考的时候应多角度进行。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到写母语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理

解其意蕴。与多年未见的少年伙伴相见,母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因为母语,我们认知这个世界;借

助母语,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情感,描述景物;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

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因为母语,我们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

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要审准探究点,即探究什么,

是探究标题、句子含意还是文本的艺术特性。比如本题,是

探究“母语的多重意义”,明确了探究点,就知道了探究方

向,知道了应从哪些层面或角度去探究,既是探究母语的多

重意义,就应该到文中找到写母语的内容。探究的方法如下:

(1)因形悟神法散文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

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2)见微

知著法它要求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

(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3)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

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4)“内引外联”法此法类

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

又要联系生活、社会及自己的知识积累有所拓展,有所联系,

有所发现。此法多用在“谈谈你的看法或理解”或“联系生

活(社会)谈谈你的看法”这类探究题中。答题要注意:①

符合答题要求:a.观点要明确;b.理由要充分(充分展现

探究过程);c.分析要紧扣文本;d.表达要清晰,有层次。

19.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本的内容,又考查文

章的技巧,同时还涉及文章的主旨。B项,“是说母语宜于意

会,难以言传”有误;C项,“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

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有误。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既考查内容,又考查方法和主旨的题目,考生

需要做出的储备更多一些。首先要了解文章常用的技巧有哪

些;然后再与文本进行对照。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

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

主要内容。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进

行比较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两项“。B项“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有误;文中

使用这两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母语的动人魅力;C项,“旨

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这是考查

作者安排素材的意图。

六、(12分)

20.下面是今人根据李商隐《夜雨寄北》译写的一首新诗,请从

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120字左右。(9分)

(1)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结构、语言等)对新诗

加以简评。

(2)请你以李明的名义,给XX诗刊编辑部写封信,推荐这

首诗。(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会有一天,我跟你说起今夜的雨,

弥漫的水气,浸润了远来的家书。附:

窗外的池塘,秋水涨满,

我在想,你是怎样写下了我的称呼,

夜雨寄北

故乡好远阻隔着千山万水

[唐]李商隐

归期迷茫,日日在手指间飘忽。

君问归期未有期,

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

巴山夜雨涨秋池。

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好在啊,好在还有记忆汇总西窗的烛光,

它摇曳在眼前,摇曳在今夜的巴蜀。

【答案】(1)角度明确言之成理语言简明流畅或(2)理由

充分语言得体格式正确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所给的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120字左右”。题目给了两个问题,一是选择角度

对新诗加以简评,二是给编辑部写信推荐这苜诗。对于第一问,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角度,比如“意

象”“意境”“结构”“语言”,考生只要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