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许正中:京津冀为何竞争不过珠、长三角_第1页
对话许正中:京津冀为何竞争不过珠、长三角_第2页
对话许正中:京津冀为何竞争不过珠、长三角_第3页
对话许正中:京津冀为何竞争不过珠、长三角_第4页
对话许正中:京津冀为何竞争不过珠、长三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十个区县新近公布了其十二五期间所谓人口调控数据,让人们看到这座城市对于未来五年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率的一些担忧和思考及对策。但作为京津冀经济圈中心城市,北京此举也让人们疑惑:调控人口增长,真的有利于实现本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吗?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近些年来的趋势,人们已经看到,珠三角异军突起,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被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极;浦东新区的开发,长三角城市圈拔地而起,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极。从环渤海地区的建设已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来看,由京津冀地区组成的所谓“环渤海经济圈”,应该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据称,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目前已经形成京津冀都市圈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但这个梦想要变成现实,还要走怎样的路?与其他两大经济圈相比,为什么京津冀经济圈的竞争力始终有些落后?摆在眼前的最现实问题是什么?《华夏时报》记者1月12日邀请曾向中央领导提出了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战略构想,并得到了支持的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许正中先生发表看法。控制人口增长必然导致发展滞后《华夏时报》:您怎样评价人口数量增长的趋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是否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和挑战?许正中:世界银行去年有一个报告就提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认为市场在塑造着世界经济地理。我们都知道,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大城市群。中国不仅已出现大城市群,未来很有可能出现星云级城市群,即连绵5000万到一亿人口的城市带。我们看到,全球分布在离海岸线70公里以内的人口,占全部人口60%以上。在中国,过去有观点认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三大经济圈将支撑整个中国GDP的60%到80%。其实这是必然的,但也有必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必须“调控”这些地区人口增长?我认为,人为控制这些地区人口增长或流动,必然带来经济的损耗。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慢的国家,是俄罗斯,其人口流动不足1%。所以,人为控制人口流动的数量和速度,这是不行的。现代经济有三个很重要的特点:人口聚集、专业化分工、距离缩短。环渤海或京津冀联动经济带,我过去称之为高技术产业带,其中人口有大量高端技术人员,从海淀区出发,可看到京津冀经济带已有18到19个技术开发区签订协议,承诺增加相互之间技术人员的流动。这必然带来很大经济收益。我记得仅京津之间牵涉信息技术方面的贸易自由化,一年增加贸易额度就达1000多亿元。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所谓调控人口增长,第一,控制得了吗,显然不行。第二,强制调控,必然导致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总是要流动,产业发展不可能光要高端人口,没有低端人口就难以形成合理的产业生态。显然也不行。随着该地区城际高铁的开通,沿着京津唐高速公路和京津高速公路,必然形成大的城市带,而大城市通常都是2500万人口的规模。京津已是地区双核城市,而滨海新区,已形成事实上的多核异构的连绵城市。未来有可能在多核异构的城市间展开争夺极点,在相互竞争中展露成功。我们还看到,中国人口增长的基数,主要在农村,而不在城市。控制人口的增长现在看来未必要寄希望于计划生育政策,因为已可以通过人口的流动,大量降低人口总数的增长。比如,这么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所降低的人口增数,并没有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省通过城市化所降低的人口增数多。所以,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而控制人口增长,必然要增加很多约束条件,也就必然会打破本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华夏时报》:区域政策基于国家战略要求与地区实际需要的有机统一,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区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地区竞争力,推动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多年来,其城市周边地区贫穷状况为何一直难以像珠三角、长三角那样有根本改变?许正中:这是一个实质性问题。京津两地其实都可以从传统农业社会直接进入现代知识社会时代中,这要求两地必须把所有生产要素都纳入到现代产业体系里,十二五已明确提出中国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但过去农业与工业与知识产业之间,相互不联动。那怎么办?比如搞创意产业,可以考虑发展创意农业,这样农业生产力的浓缩问题解决了。这要求充分放开,比如远郊县政策与北京市区政策完全一样,来北京的人与北京原居民所享受的政策完全一样,问题立刻得到解决。但我们看得出来,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每一次的产业发展,其推动政策,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都要对外来人口设置门槛,而一设门槛,大家就都有意见,然后就取消推动政策,于是接着就出现关联增长的问题。所以,只有产业之间的融合与联动,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才能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生产力的浓缩和转移。由此观察京津两地经济发展,其内部生产力没有得到浓缩,也没有相互融通,而人员的流动,是解决经济增长问题的最活跃要素。近三十年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流动性几乎决定了经济的竞争力。地方权力竞争远远超过经济竞争《华夏时报》:中国目前已形成的三大经济圈,人口密度不断增强,但这些地区也是中国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地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三大区域经济圈为了能在未来发展中取得优势,正在进行着一场角逐。而与其他两大经济圈相比,为什么京津冀经济圈的竞争力整体来看始终有些落后?京津冀为何竞争不过珠三角、长三角?许正中:我认为,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权力进入市场。地域之间的分割,尚未形成标准化政府。我在《滨海新区打造经济增长第三极》这本书里,已提到这个问题。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是在同一个省级政府的领导之下进行。其地区之间的合作,主要由于香港经济的辐射,深圳、珠海和广州三角的拉动,然后还有东莞、中山等几个小虎的竞争。这样的内部竞争、集体向外的动力机制,使该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在长三角地区,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一海独大,但已形成了经济增长体,而其他地区的经济与其形成互补,在经济的长期互补过程中,解决了受权力制约的问题。京津两地,一向是地方权力竞争远远超过经济竞争。当然,其权力竞争背后也是经济竞争。比如,当初北京选出海口,选的是唐山,而不选天津;北京产业转移,是向唐山转移,也不往天津转移。因此直到今天,京津两地产业互补性尚没有形成。由于权力竞争的介入,京津两地区域经济的竞争机制不畅,流动不充沛,从而没有形成平面结构,而是形成立体结构,权力人为进入打了个楔子。随着京津城际高铁的开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但问题存在的根本还没有彻底割除。当然,两个城市之间经济的融合,必然有一个向高端攀升的问题。现在,中央已经明确,天津主要搞制造业,北京主要搞高新技术和创意产业。但在这样的异构化格局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有的时候可以扩散到深圳,其与深圳之间的关联比与天津之间的关联还要紧密,这表明无论如何努力加速两地经济融合,很多历史形成的问题,比如文化的认可程度,政策的一致化程度,在这些条件上,一时难以有根本改变。我当时就提出,京津两地能否首先通过实现电话号码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