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髓炎的分期和治疗策略_第1页
距骨骨髓炎的分期和治疗策略_第2页
距骨骨髓炎的分期和治疗策略_第3页
距骨骨髓炎的分期和治疗策略_第4页
距骨骨髓炎的分期和治疗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22距骨骨髓炎的分期和治疗策略第一部分距骨骨髓炎概述 2第二部分根据病灶累及范围分期 4第三部分急性期:抗生素治疗 7第四部分亚急性期:手术治疗 10第五部分慢性期: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12第六部分抗生素选择: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 14第七部分手术治疗:清创、引流、固定 16第八部分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9

第一部分距骨骨髓炎概述关键词关键要点【距骨骨髓炎概述】:

1.距骨骨髓炎是一种罕见的感染,通常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

2.该疾病可能会导致骨组织坏死和关节损伤,可能导致残疾。

3.距骨骨髓炎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发红和发热。

【距骨骨髓炎的病因】:

距骨骨髓炎概述

距骨骨髓炎是一种罕见的骨感染,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距骨血运差,容易发生骨髓炎。距骨骨髓炎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骨坏死、关节破坏,甚至截肢。

流行病学

距骨骨髓炎的发病率约为0.2-0.5/10万人,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高峰年龄为5-15岁。

病因

距骨骨髓炎的病原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60%-80%。其他病原体包括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解剖学

距骨位于足中部,是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距骨周围有丰富的肌肉、韧带和血管。距骨血运差,容易发生骨髓炎。

临床表现

距骨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多样,起病可急、可缓。急性起病者多有发热、寒战、局部疼痛、肿胀,患肢活动受限。慢性起病者多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患肢活动受限,可伴有窦道形成。

诊断

距骨骨髓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距骨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多样,起病可急、可缓。急性起病者多有发热、寒战、局部疼痛、肿胀,患肢活动受限。慢性起病者多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患肢活动受限,可伴有窦道形成。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见距骨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和骨髓水肿。CT检查可显示距骨骨质破坏的范围和程度。MRI检查可显示距骨骨髓水肿和脓肿形成。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

治疗

距骨骨髓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和支持治疗。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治疗是距骨骨髓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克林霉素等。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清创术、骨髓钻孔术、截骨术和关节置换术等。

*支持治疗: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镇痛和抗炎治疗等。

预后

距骨骨髓炎的预后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患者预后良好。晚期诊断和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差,可导致骨坏死、关节破坏,甚至截肢。第二部分根据病灶累及范围分期关键词关键要点距骨骨髓炎一期

1.病灶局限于距骨某一区域,尚未累及整个骨骼。

2.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活动受限,但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3.影像学检查常能发现骨质破坏,但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尚不明显。

距骨骨髓炎二期

1.病灶累及整个距骨,但不累及周围的关节或肌腱。

2.症状通常较一期更严重,疼痛加剧,肿胀和压痛更广泛,活动受限更明显。

3.影像学检查显示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更为明显,软组织肿胀更加明显。

距骨骨髓炎三期

1.病灶累及距骨周围的关节或肌腱。

2.症状通常更严重,疼痛剧烈,肿胀和压痛广泛,活动受限明显。

3.影像学检查显示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明显,软组织肿胀广泛,关节或肌腱受累可见异常。

距骨骨髓炎四期

1.病灶累及整个距骨,并已累及周围的组织,如皮肤、肌肉和肌腱等。

2.症状极度严重,疼痛剧烈,肿胀和压痛广泛,活动受限严重。

3.影像学检查显示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广泛,软组织肿胀明显,周围组织受累可见明显异常。

距骨骨髓炎五期

1.病灶已扩散至整个足部,甚至更远部位。

2.症状极度严重,疼痛剧烈,肿胀和压痛广泛,活动受限严重,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和体重减轻等。

3.影像学检查显示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广泛,软组织肿胀严重,周围组织广泛受累。

距骨骨髓炎的治疗策略

1.根据病灶分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一期骨髓炎通常采用抗生素治疗,二期至四期骨髓炎通常采用手术治疗,五期骨髓炎通常采用截肢治疗。

3.手术治疗包括切开引流、清创术、骨移植术和植骨术等。

4.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距骨骨髓炎的分期和治疗策略

#根据病灶累及范围分期

距骨骨髓炎根据病灶累及范围可分为四期:

一期:骨髓炎局限于距骨骨髓腔内

*症状:患者常有距骨部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可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X线检查:早期X线片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距骨骨髓腔内骨质破坏,骨小梁模糊,骨皮质增厚,骨膜反应等。

*治疗:早期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可选择头孢唑啉、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广谱抗生素。同时给予消炎止痛药物、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如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清创、引流、植骨等。

二期:骨髓炎累及距骨骨皮质

*症状:患者疼痛加重,肿胀明显,压痛范围扩大,活动受限加重,可伴有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X线检查:可见距骨骨皮质破坏,骨髓腔内骨质破坏更为明显,骨皮质增厚,骨膜反应加重,可有死骨形成。

*治疗:早期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可选择头孢唑啉、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广谱抗生素。同时给予消炎止痛药物、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如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清创、引流、植骨等。

三期:骨髓炎累及距骨关节软骨

*症状:患者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活动完全受限,可伴有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X线检查:可见距骨关节软骨破坏,距骨与相邻骨骼之间关节间隙消失,骨破坏加重,死骨形成。

*治疗:早期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可选择头孢唑啉、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广谱抗生素。同时给予消炎止痛药物、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如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清创、引流、植骨、关节置换等。

四期:骨髓炎累及距骨周围软组织

*症状:患者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活动完全受限,可伴有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X线检查:可见距骨骨质破坏严重,死骨形成,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

*治疗:早期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可选择头孢唑啉、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广谱抗生素。同时给予消炎止痛药物、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如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清创、引流、植骨、截肢等。第三部分急性期:抗生素治疗关键词关键要点【急性期:抗生素治疗】

1.在诊断出距骨骨髓炎急性期时,应立即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感染的病原体决定,一般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或青霉素类药物。

2.抗生素治疗的疗程应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调整,一般为4-6周。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定期接受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及监测副作用。

3.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负重活动,以促进感染的恢复。

【抗生素的选择】

#急性期:抗生素治疗

1.抗生素的选择

#1.1抗生素治疗的原则

*早期应用:在距骨骨髓炎的急性期,应尽早开始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防止进一步扩散。

*经验性治疗:在病原体明确之前,应根据距骨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资料,选择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联合用药:经验性治疗时,通常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调整用药:当病原体明确后,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1.2抗生素的种类

*第一线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

*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克林霉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

*二线抗生素: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万古霉素。

*利福平。

*磺胺类抗生素。

2.抗生素的剂量和用法

#2.1抗生素的剂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成人常用剂量为每天2-4g,分2-4次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

*抗厌氧菌药物:成人常用剂量为每天1.2-1.5g,分3-4次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成人常用剂量为每天1-1.5g,分2-3次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成人常用剂量为每天0.2-0.4g,分2次口服。

*万古霉素:成人常用剂量为每天2-4g,分2-4次静脉滴注。

*利福平:成人常用剂量为每天0.6-1.2g,分2-3次口服。

*磺胺类抗生素:成人常用剂量为每天1-2g,分2-4次口服。

#2.2抗生素的用法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通常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

*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克林霉素通常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通常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通常口服。

*万古霉素:通常静脉滴注。

*利福平:通常口服。

*磺胺类抗生素:通常口服。

3.抗生素治疗的疗程

*急性期的抗生素治疗疗程通常为2-4周。

*如果感染严重或累及骨骼,抗生素治疗疗程可能需要延长至6-8周。

*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抗生素治疗的副作用

#4.1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是抗生素治疗最常见的副作用,通常在停药后即可缓解。

*伪膜性肠炎:这是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可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肝毒性:一些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可引起肝毒性,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等症状。

#4.2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是抗生素治疗最常见的过敏反应,通常在停药后即可缓解。

*哮喘、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是较严重的过敏反应,需要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治疗。

*过敏性休克:这是最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

#4.3神经毒性

*头晕、耳鸣、视力模糊: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最常见的神经毒性反应,通常在停药后即可缓解。

*周围神经病变:这是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最常见的神经毒性反应,可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等症状。

#4.4肾毒性

*肾功能不全、少尿、无尿: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最常见第四部分亚急性期:手术治疗关键词关键要点【距骨亚急性期延迟闭合的诊断】:

1.病史:起病缓慢,疼痛加重,活动受限,肿胀,皮肤红肿发热,压痛,叩痛。

2.影像学检查:X线片示骨密度减低、骨皮质中断、骨破坏、骨膜反应、骨髓水肿。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

【距骨亚急性期延迟闭合的治疗】:

#亚急性期:手术治疗

概述

亚急性期距骨骨髓炎是指距骨骨髓炎从急性期向慢性期过渡的时期,通常发生在感染发生后2-4周。此时,感染已经扩散至距骨的髓腔,并可能导致骨质破坏和骨坏死。亚急性期距骨骨髓炎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目的是切除感染组织、清除死骨、重建骨缺损并预防进一步的感染。

手术适应证

亚急性期距骨骨髓炎的手术适应证包括:

1.感染范围广泛,累及整个距骨或距骨的大部分;

2.出现骨质破坏或骨坏死;

3.伴有脓肿形成或窦道形成;

4.经保守治疗2-4周后,感染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5.患者有糖尿病、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感染难以控制。

手术方式

亚急性期距骨骨髓炎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

1.切开引流术:适用于感染范围较小、无骨质破坏或骨坏死的患者。手术中,医生会在距骨上切开一个切口,清除感染组织和坏死骨组织,并放置引流管以引流脓液。

2.刮治术:适用于感染范围较广、有骨质破坏或骨坏死的患者。手术中,医生会使用刮匙将感染组织和坏死骨组织刮除干净,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然后放置引流管。

3.植骨术:适用于距骨骨质破坏或骨坏死范围较大,需要重建骨缺损的患者。手术中,医生会使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填充骨缺损,并用钢丝或螺钉固定。

术后处理

亚急性期距骨骨髓炎手术后,患者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复发。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应根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定。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测感染情况和骨缺损的愈合情况。

并发症

亚急性期距骨骨髓炎手术的并发症包括:

1.感染复发;

2.骨缺损愈合不良;

3.距骨不稳;

4.距骨关节炎;

5.足部畸形。第五部分慢性期: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关键词关键要点【慢性期:保守治疗】

1.保守治疗的适应症:慢性距骨骨髓炎,病变范围较小,无明显的骨皮质破坏,无窦道形成,全身情况良好。

2.保守治疗的方法:

-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静脉滴注或口服,疗程4-6周。

-局部治疗:清创换药,保持创面清洁,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功能锻炼:避免负重,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慢性期:手术治疗】

#距骨骨髓炎的分期和治疗策略

慢性期: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慢性距骨骨髓炎通常在急性期治疗后残留的感染,或由于未能及时或充分治疗而导致的感染持续存在。慢性期可分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

1.保守治疗:

慢性距骨骨髓炎的保守治疗包括以下几种:

(1)抗生素治疗: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经验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青霉素、喹诺酮类、万古霉素等,疗程一般为4-6周,根据临床情况可适当延长或调整。

(2)制动和抬高患肢:建议患者使用石膏或支具制动患肢,并抬高患肢以促进消肿和减轻疼痛。

(3)局部治疗:局部护理包括清创、引流、换药等,以清除坏死组织、脓液和异物,促进创面愈合。

(4)物理治疗:在感染控制后,可以进行物理治疗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2.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进展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

(1)清创术:切开引流术、清创术或死骨切除术,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建立引流通道,促进创面愈合。

(2)骨移植或骨瓣移植:在清除坏死骨组织后,使用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移植或骨瓣移植,以填补骨缺损,促进骨愈合。

(3)关节融合术:当距骨骨髓炎导致关节破坏严重时,可考虑行关节融合术,以稳定关节,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第六部分抗生素选择: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关键词关键要点抗生素选择:青霉素类

1.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治疗距骨骨髓炎的一线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穿透生物屏障能力强,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2.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等,其中青霉素G适用于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引起的距骨骨髓炎,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适用于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青霉素敏感细菌引起的距骨骨髓炎,哌拉西林对青霉素酶有较强的耐药性,适用于对青霉素酶产生较强的细菌引起的距骨骨髓炎。

3.青霉素类抗生素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药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抗生素选择:头孢菌素类

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治疗距骨骨髓炎的二线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包括头孢呋辛、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其中头孢呋辛适用于对头孢菌素敏感的细菌引起的距骨骨髓炎,头孢克肟适用于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头孢菌素敏感细菌引起的距骨骨髓炎,头孢曲松、头孢他啶适用于对头孢菌素酶产生较强的细菌引起的距骨骨髓炎。

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药情况调整用药方案。抗生素选择: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

对于距骨骨髓炎患者,抗生素治疗是关键。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1.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治疗距骨骨髓炎的首选药物。青霉素类抗生素对大多数引起距骨骨髓炎的细菌都有效,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常用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包括:

*青霉素G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青霉素V

2.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是治疗距骨骨髓炎的常用药物。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大多数引起距骨骨髓炎的细菌都有效,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常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

*头孢唑林

*头孢曲松

*头孢他啶

*头孢西丁

3.抗生素的剂量和用法

抗生素的剂量和用法应根据患者的体重、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原菌的类型等因素确定。一般来说,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剂量为每日2-4克,分次口服或静脉注射。

4.抗生素治疗的疗程

抗生素治疗的疗程应至少持续至症状消失后2-4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更长的疗程。

5.抗生素治疗的副作用

抗生素治疗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包括:

*恶心、呕吐、腹泻

*皮疹、瘙痒

*头痛、眩晕

*过敏反应

如果患者出现任何副作用,应及时就医。

6.抗生素治疗的注意事项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抗生素。

*患者应在饭前半小时或饭后一小时服用抗生素。

*患者在服用抗生素期间应多喝水。

*患者在服用抗生素期间应避免饮酒。

*患者在服用抗生素期间应避免服用其他药物,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第七部分手术治疗:清创、引流、固定关键词关键要点手术治疗:清创、引流、固定

1.清创:清除病灶、坏死组织,最大程度减少感染源,为引流创造条件。

2.引流:建立引流通道,引流脓液和坏死组织,减少感染风险。

3.固定:使用合适的内固定装置,保持患肢稳定,保护受损组织,促进骨折愈合。

手术时机选择

1.急性感染期:一般选择早期手术治疗,尽快清除感染源,防止感染蔓延。

2.慢性感染期:一般选择在感染得到一定控制后进行择期手术,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3.合并神经或血管损伤:应尽快手术治疗,以确保神经或血管功能的恢复。

手术方式选择

1.开放手术:直接暴露感染部位,进行清创、引流、固定等操作,适用于感染范围较广、组织破坏较严重的情况。

2.微创手术:通过小切口或针眼,使用专用器械进行清创、引流、固定等操作,适用于感染范围较小、组织破坏较轻的情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术后抗感染治疗

1.全身抗生素治疗:根据引起感染的细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控制感染。

2.局部抗生素治疗:在清创、引流的基础上,局部应用抗生素,提高抗生素浓度,增强杀菌效果。

3.抗感染治疗时间:一般需要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直至感染得到完全控制。

术后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等,有助于恢复患肢的功能。

2.作业治疗:包括日常活动训练、职业训练和手功能训练等,有助于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3.心理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康复。外科治疗:清创、引流、固定

对于晚期距骨骨髓炎,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外科治疗的目标是清除感染病灶,防止感染扩散,稳定距骨,促进骨愈合。

#手术步骤

1.切开

根据感染的范围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常用的切口包括:

*内侧纵切口:适用于距骨内侧感染。

*外侧纵切口:适用于距骨外侧感染。

*前外侧纵切口:适用于距骨前外侧感染。

*后外侧纵切口:适用于距骨后外侧感染。

2.清创

切开皮肤和软组织后,暴露距骨感染病灶。使用刮匙、冲洗器等器械彻底清除感染组织,包括坏死骨、脓液、肉芽组织等。

3.引流

在清创后,放置引流管,以引出残留的脓液和渗出液,防止感染复发。引流管通常放置在感染最严重的部位,并与负压引流器连接。

4.固定

清创和引流后,需要对距骨进行固定,以稳定骨骼,防止感染扩散。常用的固定方法包括:

*经皮螺钉固定:在距骨上钻孔,植入螺钉,然后将螺钉与石膏托或支具连接。

*外固定架固定:在距骨周围安装外固定架,以稳定骨骼。

*石膏托或支具固定:对于轻度感染,可以使用石膏托或支具固定距骨。

#术后处理

术后早期,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减少肿胀和疼痛。术后1-2周,患者可以开始下地行走,但需要使用拐杖或助行器。术后6-8周,患者可以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手术并发症

手术治疗距骨骨髓炎可能发生以下并发症:

*感染复发: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在感染严重或患者免疫力低下时。

*骨坏死:由于感染或手术损伤导致距骨局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骨坏死。

*骨关节炎:感染或手术损伤导致距骨关节面破坏,导致骨关节炎。

*神经损伤: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距骨周围的神经,导致足部麻木或疼痛。

*畸形愈合:感染或手术损伤导致距骨畸形愈合,影响足部功能。第八部分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关键词关键要点早期诊断

-1.病史与临床表现:距骨骨髓炎早期常表现为距骨部位疼痛、肿胀、发热等症状,患者行走或负重时疼痛加重。

-2.影像学检查:早期距骨骨髓炎X线表现较轻微,可能仅表现为距骨骨小梁破坏,随着病情进展,骨破坏逐渐加重,可见骨质疏松、骨皮质破坏、骨髓腔扩大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血培养可能阳性,可帮助明确病原体。

早期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早期距骨骨髓炎应早期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应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糖肽类等。

-2.手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