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_第1页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_第2页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_第3页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_第4页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

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

七年级教科书代数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

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

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

低这个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

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

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

来理解有理数的相关问题。数轴不但是学生

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

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

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

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

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

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

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能够用数轴上的点

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

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

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准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

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

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

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

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

定很深刻,很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

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

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

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

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思维特

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

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个生理心理特

点,一方面要使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

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

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

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

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到数学课

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思维特征,

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

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

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

深刻,很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

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

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

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

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

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

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

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

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

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

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温故知新,激发情走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使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

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

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

因为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

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

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个数学模型,于是

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用5表示。(2)零下15十

用-15表不。(3)0℃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

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

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

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

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

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

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

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

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

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

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

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

与方便所作,因为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

分,所以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

延伸。)

(3)选择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

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

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

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

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

相同。)

因为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

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画完数轴

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

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

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

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

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

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

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理解过

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

哪些不是,为什么?(原题略)

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

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

接触学生,理解学生,注重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准确

理解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

(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

导,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

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

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动学生的

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

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

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

过度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准确概念的理

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使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能够表示

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

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

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

展开。

安排课本23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

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1)

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能够加深对数轴的理

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

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能够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

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

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

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

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

性让一个同学板书)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

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

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

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

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

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

活使用,形成一定的水平。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

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

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

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

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

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

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为面向全体

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与温度计类似,

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

大小关系如何?(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

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来说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

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

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

效果,我理解到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

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

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

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有理数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了负数产生的

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

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

相反意义的量。

2.水平目标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

的想象水平、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分析解

决问题的水平;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

,,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情感目标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思想

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

惯。

二、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

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

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

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重点: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方"彳去.

及)初一年最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

概念的理解水平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

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

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

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并利用计算

机和投影胶片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为四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负数;

(二)联系对比,突出重点;

(三)课堂练习,即时反馈;

(四)总结提升,渗透德育。

在引入部分,我通过介绍数的产生与发

展,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原始社会,从打猎记数开始,首

先出现自然数,经过漫长岁月,人们用数

“0”表示没有,随着人类的持续进步,在丈

量土地实行分配时,又用小数使测量结果

更加准确。使同学们感到,数的每一次发

展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随之提问:同学们小学都学过哪些

数?

为了给下节课讲述有理数概念及分类作

好铺垫,我把学生们答出的数归类为整数

和分数。那么小学学过的这些数能否满足社

会生产生活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呢?

为了体现负数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我选

择了三个学生较熟悉的例子,用计算机显

示动画效果,采取形象化教学。

(计算机)比如零上5。(3,它比0。(3高

5℃,可记作5℃,而零下5℃比0℃低

5。(3,怎么表示呢?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

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

怎样表示二者的海拔高度?又如向东走3

米与向西走3米、收入50元与支出50元

等等。还能够联系抗洪实际,让学生思考

怎样用数学来区分高区警戒水位1米与低

于警戒水位1米呢?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

实行积极的思维参与,兴致勃勃的参与学

习活动,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

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进入角色。

以上实例说明,小学学过的那些数不

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数的局限也防碍了

数学自身向前发展。如小学遇到0・2、3・5

这类题我们束手无策。以上种种矛盾及不

便我们如何解决呢?使学生感到数的扩充

势在必行,扩充的根源是社会生产生活的

需要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既然小学学

过的数不能满足需要,我们需要引出新的

数。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零下5℃,

比(TC低5。匚那么有没有比0还上的数

呢?此时,负数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

学生顺利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负数自不过

然的引出了。接下来讲解正、负数的定义

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取联系对比

的方法,始终不脱离小学所学知识。在给

出正、负数的定义时,我采取比较轻松的

态度,尽量避免使概念复杂化:小学学过

的大于零的数就是正数,负数就是在正数

前面加上一个号。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

难学。在讲述正、负数的表示法、读法后,

强调这里的“是性质符号,虽然与表

示运算符号的加号、减号涵义不同,但又

能完全统一,所以形式上是一样的。在学

运算时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温度计上观察0℃以上的温度用正

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表示,

说明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是正

数与负数的界限。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

不是负数。0是非正非负的中性数。对于0

的理解,我们小学知道,0表示没有,又

知道0的一些性质:0不能作除数、0乘以

任何数都得0等。其实,0不但仅表示没

有:比如:0℃并不是没有温度,水位线

定为0米并不是没有高度。在实际意义中,

0是用来表示基准的数,比如海平面、警

戒水位等。所以,0是一个实际存有的数

量,它比所有正数都小,又比所有负数都

大。当然,0的内涵还很丰富,我们将在

以后陆续学到。

以上对数0表示量的意义的分析,实际

上能够协助学生加深对负数的理解和理

解。正数、0、负数的大上关系在学生的头

脑中初步形成,也为下一节课讲述有理数

分类打下基础。

在此选择课本练习1让学生口答,巩固

对正、负数的理解。并把课本例1作为练

习给出。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正、负数的特

征,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为了突出正、负数的意义这个重点,就

要突出它的实践性。那么,与引入部分呼

应,有了负数以后,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就迎刃而解了。零上5℃可记作5℃或

+5℃,零下5。(2可记作・5。(3;珠穆朗玛峰

海拔8848米,吐鲁番盆地海拔455米;收

入50元记作+50元,支出50元记作・50元

等等。同学们观察、正、负数所表示的两

个意义正好相反的量,叫做具有相反意义

的量。有趣的是,在千世界中,有上就有

下,有升就有降,有收入就有支出,有赢

就有亏损。所以,上仍相反意义的量是普

遍存有的。正、负数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

能表示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加深

学生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请学生

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总结出具有

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1)意义相反。(2)

同一种量。并解释相反与相异的区别。比

如向东走3米向北走3米就不是具有相反意

义的量。并通过以下练习加以巩固。

因为用负数表示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很

不习惯,是理解上的难点,如何讲解难点

呢?在此要向学生渗透相反意义所隐含的

辩证关系。

“十:”・,,作为性质符号有着更深层的

涵义: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同

意义,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反

意义,如:前进+5米,表示真正前进5

米,前进・5米,表示后退5米,那么,后退

・5米就表示前进5米。并通过课本例2加以

■K

为了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及对具有相

反意义的量的理解,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

习:

图中所示是一个零件的剖面图。用

q)30±0.07表示轴直径的误差范围,说明±0.07

的意义。

因为学生第一次见到这种标注误差的

方法,很难回答。我采取铺垫式启发,先

讲解;”这是一个直径为30mm的轴,在

制作过程中允许产生尺寸上的误差,既能

够大些也能够小些,但不许超过一定的范

围,如此标准谁能说出它的意义?”这时,

学生就会根据正、负数能够表示具有相反

意义的量这个特点回答出色).07表示比

30mm大0.07mm,-0.07表示比30mm小

0.07mmo这样使学生把正、负数与实际问

题联系起来,加深了对正、负数意义内涵

的理解。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让更多的学生参

与进来,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发现不足,教

师即时得到反馈,检查教学效果,采取相

对应措施。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用

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

题的好习惯。学生的练习分出了梯度,让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升,有助于贯彻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组练习在实行中,

实行后,都要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

生举手,加以统计,即时纠错及再讲解,

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练习题目的多

少与难易。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通过语

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告诉,发挥评

价的增益效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

语气、神态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

响。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通

过有形的精神状态如眼神等所表现出来的

无形思维状态加以感知,随时捕捉反馈信

息、,对自己的讲课进程作出相对应的调整,

快、慢、停、转应用自如。

在本节课的小结部分,首先小结本课重

点与难点,然后向学生提问:你知道是哪

个国家最早使用负数吗?负数最早记载于

中国的《九章算术》中,比国外早一千多

年。借此向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并布置思考题及作业,目的是把正、负数

与第一章所学代数式联系起来,加深对正、

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

我理解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会

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的学习习惯,更要重视教学生做人,才能

真正讲出一堂好课,真正成为一名好教师。

“认识角”说课稿

陶积文(兰炼二小)

一、说教材和教学目标

“理解角”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

68-71页的教学内容,它是以后学习垂线,

平行线以及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重要基础。教

材有层次地指导学生实行角的初步理解。先

要求学生观察课本、三角板、钟面上的时针

和分针、张开的剪刀等生活中常见的角,即

静态中的角,最后要求学生用两根小棒做活

动角,即动态中的角。在学生有了丰富的角

的感性理解基础上,初步抽象出角的概念。

这样的编排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

学生从静态到动态中看到角的形成过程,为

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和如何画角打下基础。

根据教本对二年级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要

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结合生活情境初步理解角,知道角的各

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②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

比较角的大小。

③让学生在理解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来

源于生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探索角

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水平和抽象思维水

平。

教学重点: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依据: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

验及他们的认知规律和这部分内容在小学

数学教学内容中所占的位置。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

依据:因为几何教学本身是小学低年级

教学的难点,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理解和

掌握,要通过思维才能实现,而思维是建立

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角的大小比较是几何

形体的理解的基本要求,所以也是本节课的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钟面、三角板、红领

巾、扇子、两个颜色大小不同的角、两根硬

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二、说教法与学法

'建构京义教堂观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

与理解,都不是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设计

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

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知识的。我以教材

呈示的知识结构为依据,根据低年级学生的

认知规律,把多媒体同直观演示法、启发引

导法等教法结合起来,加以整合使用,使之

相互补充,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我努力使我从“教学的主宰”转为“合作学习

中的首席”,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

改进自己的“教”来促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变。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估计、分析、

交流、整合等方法结合个人思考和合作交流,

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知角,从而达到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促动知识内化。

因为这个部分数学活动多,所以我按照

“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做角并

理解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的越大

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

化对角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分为三部分

实行)

(一)导入新课

出示实物剪刀、大三角板,红领巾,这

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上面有我们

今天要一起来理解的一个好朋友——角,以

前你们见过角吗?谁能在这些实物上找到

这个好朋友?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唤

起学生原有的关于角的经验,直接点题,引

导学生动脑找角,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探究,建立表象:由实物抽象

出角的图形,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多媒体出示平面图形)我们已经学过

好多的平面图形,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吗?它们上面有角吗?你们能找到吗?{引

导学生动手找角}下面我们一起来找角。(多

媒体演示)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总结出本节

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即时纠正学生

可能出现的“三角形就是角”的错误理解。

2.观察找角,巩固表象:引导学生说

出生活中见到的角。

同学们都理解了“角”这个朋友,那么

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上

有角?

即时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密

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丰富对角的

表象积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3.动手做角,强化表象:我们已经理

解了角,同学们能不能动手做一个角呢?以

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漂亮?

分组探究,既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又

给学生以展示平台,在求同存异中共同提炼

学生成果,进一步巩固对角的理解。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最漂亮的两个

角,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这两个角有区别

吗?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

4.自学讨论,突破难点:角的大小比

较.

(1)出示教具钟面,转动时针和分针,

让学生指出哪里是角?角是如何变化的?

进一步确认角是有大小的,而且时针和分针

张开得小角就小,张开得大角就大。

(2)既然角是有大小的,如何比较它们

的大小呢?看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力量大,能

找出比较多的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老师充分参与,

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即时引导,允许每一

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尊重每一个

学生的发现,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

上,在自主学习中完成内在的知识建构。

(3)讨论交流,突破难点:各小组代表

汇报探究成果,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比较角的

大小的方法,上台展示。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破本

节课难点,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5.实践新知,形成技能:下面,老师

要和同学们一起实行一个竞赛:先用纸折两

个角,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谁大谁

小?有信心胜过老师吗?

实践是理解的源泉,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

操作,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本节课

的难点得以升华。

(三)巩固练习

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既巩固深化

了知识,又符合学生阶梯形的认知规律。

1.教材的“想想做做”。

2.延伸拓展:长方形有几个角?一张长

方形纸剪掉一个角后,会变成几个角?

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体

系达到完美、统一。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何收获?

通过课堂小结,主要把本课所讲内容给予

概括和重温。这样容易使重点知识更为突出,

使学生从思想上形成一种准确的有条理的概

念及清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所学内容更为深

刻的理解和掌握。

总来说之,教学不是给予,在本节课中,

我依照新课标、新理念,将课堂的权力给予

学生,凡是学生能挖掘出来的,决不包办代

替,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这样不但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激活

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的创

新意识和实践水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就

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不足之处,请各位老

师和评委多多指正。

四、说板书设计:

认识角

顶,/、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

梯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和芸(兰炼一小)

一、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74—75页的内

容。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几种基本图

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后面要

学习的“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所以,

它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依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准

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

推理水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

4.在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培养学

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使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

式。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梯形

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微机辅助教学,以

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

法、讨论法、练习法,让学生全面、全程的

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激发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

学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

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

察、讨论、动脑、动口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

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

发展和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本课实行了如下设

计:

(一)情景引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

先提问:同学们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猴

年,所以小猴非常高兴,瞧,今天他请了三

个小伙伴小猫、小鸭子和小老虎来家里做

客,并送给每人一个漂亮的梯形。拿到梯形

后小动物们就开始争论谁的梯形大。谁也争

不出结果就来问小猴:“你送我们的梯形哪

个最大呢?”小猴看来看去犯起了愁。同学

们你们想帮小猴解决这个难题吗?我引导

学生说出通过比面积就能够知道哪个梯形

最大。然后出示几种图形,复习以前学过的

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设疑:那大家会

计算梯形的面积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一下。(设计意图:用同学们喜欢的小故事

和恰当的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的过渡到新

知识的学习中,同时也引入了课题。)

(二)探究新知

].合作操作

协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

公式地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分小组仿照三

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梯形转化成已

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学

生在合作操作前我给予适当的引导,目的

是:为学生的操作指明思考方向。然后让学

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自己动手拼一拼,摆

一摆。(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动手操作,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

在操作中我只参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

性,自主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2.展示汇报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操作情况,并肯定学生

爱动脑筋。这样能够促动学生创新精神和探

索水平的培养。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基本拼

法,我用课件演示一遍。(设计意图:通过

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

想。)

3.探索公式

结合学生拼出的图形,出示思考题,让学

生分小组讨论,并推导和总结出梯形面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