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基础模块上册-中职语文同步诗歌及文言文全解全析(高教版2023)_第1页
《无衣》基础模块上册-中职语文同步诗歌及文言文全解全析(高教版2023)_第2页
《无衣》基础模块上册-中职语文同步诗歌及文言文全解全析(高教版2023)_第3页
《无衣》基础模块上册-中职语文同步诗歌及文言文全解全析(高教版2023)_第4页
《无衣》基础模块上册-中职语文同步诗歌及文言文全解全析(高教版20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无衣》文章导读《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原文再现《无衣》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袍:长袍,即今之斗篷。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同仇:共同对敌。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作:起。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行:往。知识要点一、背景探寻春秋末期以前,西戎经常侵扰边境,周王朝及诸侯国都卷入这场持久战中,而毗邻戎的秦国更是首当其冲。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秦地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的军中歌谣。二、常识积累1.了解《诗经》《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诗经》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2)《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3)《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4)赋,即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5)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6)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阅读鉴赏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明确]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答:[明确]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3.“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答:[明确]不好。“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充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一层意思。4.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么写?答:[明确]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作用有二:(1)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2)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名句默写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同对付敌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3)《无衣》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和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无衣》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无衣》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1)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2)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3)修我甲兵与子偕行(4)岂曰无衣与子同裳(5)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同步精练1.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2.对《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章的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们同心协力、团结互助的情景。B.“戈矛”“矛戟”都是古代的长柄武器,“甲兵”指铠甲和兵器,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突出了将士的勇猛。C.这首诗是秦国的军中歌谣,节奏整齐,便于歌唱,表达了士兵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D.这首诗各章形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这是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第一、二节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使语气更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第三节诗的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景,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袍”“同泽”“同裳”,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B.“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反映出了战士们积极备战的高昂热情。C.“与子偕作”一句中,“作”是“起”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一起奔赴前线,共同杀敌。D.这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中所独有的矫健爽朗的风格,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5.朱熹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C.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昂的基调。D.这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7.全诗从结构上体现了《诗经》中的哪种艺术技巧?“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错。“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与前两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表达的感情相同,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故选C。2.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B.“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错误,“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而“戈矛”“矛戟”“甲兵”是写将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情形,不存在比喻,也并没有言他物。故选B。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错误。与前两节情感相同,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故选C。4.C5.(1)重章叠句。反复强调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2)问答句式。“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3)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与子偕作’……表明诗中的战士们一起奔赴前线,共同杀敌”错误,“与子偕作”,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才是奔赴前线。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由原文“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可知,诗歌使用重章叠句,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矫健爽朗的战歌,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反复强调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2)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以一句“岂曰无衣”发端,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疆场的爱国主义激情;接下来对问句的回答“与子同袍”“与子后泽”“与子同裳”,则有力地表现出在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秦国军民不分你我、同心应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的质朴民风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3)“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诗句,富有强烈的动作性和形象性,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并以“赋”的表现手法加以强调,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6.A7.(1)重章叠唱(句)。(2)递进关系(层进关系)。(3)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这是发出号召,统一思想。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是说“我与你一同行动起来”。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就展现出了诗歌行文的思路,便于情节的展开,使情感层层推进,形成了一种参差美。【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分析错误,这是曲解了诗意,诗中并没有表达“痛苦”,而是有一种“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的激昂”的意思。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对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1)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重章叠唱,反复咏唱。(2)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要统一思想;“与子偕作”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意思上层层递进,思路清晰。(3)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