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3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粮食征收制’一般译作‘余粮收集制’,不过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郑异凡认为()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解析:选B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材料可知,A项对“余粮”的解释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严重超出农民承受范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后来被固定粮食税取代,故C项错误;“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说明政府没有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故D项错误。2.(2018·滨州调研)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粮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B.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C.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 D.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解析:选B材料说的是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说新经济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说明是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的,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而实施的,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3.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苏联()A.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B.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解析:选B根据材料“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4.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 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 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有些人不能理解,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时遇到阻力,故C项正确。5.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解析:选D材料中的三位苏共早期的领导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实际都是将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故D项正确。6.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是()A.重工业的高速增长 B.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C.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注重思想政治说教解析:选A材料“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体现了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理念,这既是一种优先发展更是一种牺牲其他行业的高速发展,故A项正确。7.下表为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单位千个)1.657.085.9233.3243.7集体化比重(占农户总数百分比)0.13.923.671.493.0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不详4.933.687.499.1上表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A.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 B.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C.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 D.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解析:选C材料中强调的集体农庄的个数与集体化程度,并未说明解决粮食危机的问题,故A项错误;集体农庄下,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数据,1918~1937年中迅速提升,说明存在急于求成的特点,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8.“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解析:选C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与材料中“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任何商品”相符,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C项正确。9.(2018·河南名校联盟联考)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解析:选D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在此之前已经提出,因此不具有开创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美苏争霸苏联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提出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口号说明当时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质的弊端认识不充分,故D项正确。10.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C.注重了调整工农业比例 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解析:选D利用国家采购制并非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是解决因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农民积极性低的问题,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是对其进行的小修小补,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仅是农业方面的措施,并未牵涉工业方面或者工农业比例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可知这一制度部分承认了市场的作用,故D项正确。11.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70年代后半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速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体制的弊端日益严重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农业C.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D.“冷战”对峙消耗了苏联国力解析:选A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导致国家经济下滑,改革失败,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故B项错误;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是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冷战”对峙消耗了苏联国力是影响苏联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不是70年代后半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速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1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很强的设计和规划。但不幸的是,从习惯于以华丽空洞政治概念和口号标榜政绩、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此材料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方案不够成熟,推行改革过于轻率B.进程缺乏规制,导致改革混乱失控C.立场摇摆不定,丧失改革的主导权D.指导思想错误,导致改革失败解析:选A“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表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前瞻性,方案不够成熟,过于轻率,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当时两国国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中国实行的“一五”计划是在苏联援助下,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且中国吸取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措施;苏联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第二自然段综合分析。第(2)问,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综合概括中国完成“一五”计划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影响。答案:(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或答: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2008年我国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现代以来中美苏经济建设方面内容的目录摘编。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探索与失误三、国民经济的劫难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二、经济体制改革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18课罗斯福新政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目录主题内容,以时序为基本标准修改并说明理由。(要求: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明确,符合历史事实。)(12分)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概括目录主题。根据材料以“现代以来中美苏经济建设”来概括,如:现代以来中美苏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其次,根据题目要求,以时间为序,对目录加以修改。如以“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为顺序进行整编。第三,根据题目要求说明理由,主要以发生时间,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述。答案:示例主题:苏美中三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修改: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