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检测(十二)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1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检测(十二)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2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检测(十二)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3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检测(十二)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4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检测(十二)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检测(十二)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46年初,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写道:“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这一言论()A.拉开了美苏冷战序幕 B.导致了两个德国形成C.宣告了美苏关系破裂 D.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解析:选D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故A项错误;材料中“分裂德国”仅是乔治·凯南的个人看法,不可能因其个人看法导致两个德国的形成,故B项错误;杜鲁门主义宣称“遏制共产主义”,宣告美苏同盟关系破裂,故C项错误;乔治·凯南作为苏联大使馆参赞,其主张影响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故D项正确。2.推动下表中所列美国对外政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时间事件1947年5月22日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并由杜鲁门总统签署成为法律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英国等12国外长云集华盛顿举行北约签字仪式A.美苏结束了战时同盟关系B.欧洲是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地区C.美国力图全方位包围苏联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解析:选B表中所列的美国对外政策基本上是围绕欧洲。美国的欧洲政策主要是服务于美国的利益,美苏结束战时同盟关系不是影响美国对欧洲政策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美国的对外政策围绕欧洲,是因为欧洲是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地区,故B项正确;表中反映的是美国把欧洲作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不能体现“全方位”,故C项错误;二战后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达到可以与美国匹敌的程度,美国并没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故D项错误。3.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解析:选D根据材料分析,该措施是美国对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援助为手段,政治控制为目的,对抗苏联,“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不属于客观作用,故A项错误;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是雅尔塔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援助的是西欧,所以客观上推动西欧依附美国,东欧依附苏联,故D项正确。4.1947年7~8月,苏联为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帮助东欧经济发展,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史称“莫洛托夫计划”。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它的产生背景是冷战加深、对抗加剧B.它割裂了世界市场,使世界经济呈现半球化C.它主要目的是反击美国为首的“关贸总协定”D.它一定程度防止了美国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渗透解析:选C1947年10月“关贸总协定”签订,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5.(2018·武汉调研)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商,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其主要目的在于()A.重建世界经济秩序 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C.扶植德国对抗苏联 D.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解析:选C材料中“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商,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体现的是主张加强同德国的经济联系,故A项错误;此举有利于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结合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扶植德国对抗苏联,以服务于冷战的需要,故C项正确;这一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6.1962年赫鲁晓夫在给肯尼迪的信中说:“美国已公开走上了粗暴违反联合国宪章、违反在公海上自由航行的国际准则和采取反对古巴与苏联的侵略行动的道路……无疑,我们也不能承认美国有控制那些对古巴加强自己防御能力至关重要的武器的权利……我希望美国政府能谨慎从事,放弃你们正在采取的可能给世界和平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行动。”这段材料反映了()A.当时美国已经侵略古巴与苏联B.赫鲁晓夫认为古巴所拥有的武器是用于防御C.苏联军事力量已经超过美国D.在美苏争霸时期美国最终妥协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当时美国并没有侵略古巴与苏联,故A项错误;“……对古巴加强自己防御能力至关重要的武器的权利”,说明赫鲁晓夫认为古巴所拥有的武器(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是用于防御,故B项正确;在当时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优势,苏联之所以在古巴部署导弹就是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地位,故C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苏联最终妥协,故D项错误。7.(2018·泉州质检)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新亚洲政策,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但不要“发号施令”。同时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这表明()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深刻变化B.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C.美国顺应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D.美国亚洲政策出现根本转折解析:选B根据“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可知美国与西欧、日本仍然是合作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可以看出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故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但仍然是两极格局,故C项错误;尼克松的新亚洲政策仍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核心,只是方式有所改变,不“发号施令”而已,故D项错误。8.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解析:选B1964年,此时欧洲走向联合,反映了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法国战后经济恢复,坚持独立外交政策以摆脱美国的影响,故B项正确。9.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C.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解析:选D20世纪70年代美苏推行霸权主义,因而60年代的只针对西方国家的反帝反殖的斗争目标不适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因而调整为反霸权主义,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了斗争目标,故D项正确。10.1949年联邦德国建国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联邦德国对外政策的转变()A.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B.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C.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D.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解析:选B美苏冷战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故A项错误;材料中联邦德国对外政策的转变说明当时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B项正确;从1949年到1969年,苏联对外政策并未作出调整,故C项错误;从二战后到1991年两极格局一直存在,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11.下表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宗旨)的演变概况(节选)。由此可知该组织()时间章程(宗旨)1959年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经济合作”1962年首次对欧洲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1988年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1991年成立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A.符合苏联与东欧经济发展规律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不断扩大C.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弱化D.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解析:选C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东欧的经互会成员无一例外地采用的都是斯大林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这种体制从长远来看是不符合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阵营并没有因为经互会的建立而有所扩大,故B项错误;根据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内容的变化可以推知经互会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在逐渐弱化,故C项正确;“(经互会的演变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12.有学者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B.中美关系的发展以俄罗斯为出发点C.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D.中俄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说明三国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故C项正确;A、B、D三项本身说法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策设计人员选择对西欧的援助,作为美国关注的第一个课题,这并不表明他们忽视其他紧迫和严重的问题,也并非他们毫不考虑从全世界范围协调长期政策的使命。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材料二甚至在哈里·杜鲁门领导下的美国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仍作为同盟国进行对德国的战争时,1945年杜鲁门就曾秘密地向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准备对苏联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华盛顿对于战争的存在没有任何多愁善感,这无非是一门生意,一门表面被温和地冠以“美国世纪”之名,实则是建立无可匹敌的美国统治地位的生意。材料三显然,伴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1月决定不派苏联坦克开入东德不断扩大的反政府起重机正在拆除勃兰登堡门前的一段柏林墙非暴力烛光抗议运动,听任象征分隔东西欧“铁幕”的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了。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破产了。(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12分)(2)两极格局以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而告终,美国看似是美苏争霸的胜利者,但历史证明美国也不是两极格局的完胜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3分)解析:第(1)问,“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是因为二战后西欧主要国家经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美国通过援助西欧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遏制共产主义,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此外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美国的头号对手,欧洲是双方争夺的关键地区。第(2)问,美国不是两极格局的完胜者是因为两极格局瓦解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增强使得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的方向发展,没有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标,此外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依然是世界上重要的大国,对美国形成牵制作用,对美国形成制约作用。答案:(1)说明:二战结束后,美国把苏联确定为自己最大的敌人,西欧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美苏都把西欧做为其战后角逐的关键地区;二战过程中西欧主要国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美国援助西欧是为了控制利用其以对抗苏联,达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这也是美国二战后长期的既定方针。(2)原因:在美苏两极对峙中,西欧、日本的迅速崛起,强烈冲击了美国的霸权,美国没能实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进而成为世界霸主的美梦;苏联虽然解体,但俄罗斯做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不失为一个大国,美国只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存在,但却没有达成它世界霸主的美梦;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14.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的崩溃和欧洲的衰落并没有带来世界的高度一体化,反而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时代。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做出反应,冷战因此而生。对此,苏联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而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针对争论,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美)认为冷战既非美国也非俄国的过失,它是大国之间利益上的碰撞,是苏联的独裁共产主义与美国的民主理想之间的冲突。可以说,关于冷战谁该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中外学者的争论一直未停息。——据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