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语文期中考试卷班级:姓名:座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必须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否则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即使暂时实现也很难持久。正如宋代耿延年在总结信州铅山铜场兴衰的原因时指出:“惟务与民共利,经久可行。不欲专利于官,而有害于民;不欲取办一时,而贻患于后。”入中也是如此。官府依据入中法招募商人入纳粮草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钱或金银、盐、茶、香药等,“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

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商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谓之买扑。宋代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官府所定竞标价必须适中,即一方面竞标者以这一竞标价承包后,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承包利润;另一方面,官府作为招标者,以这一竞标价转让经营权后可以尽可能地获取财政收入最大化。这就是“承扑者无破败之患,而官入之利有常而无失也”。换言之,竞标价不能太高,否则竞标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另一方面,如竞标价太低,官府作为招标者无法从转让经营权中获得财政收益,同样,这种买扑承包也没必要存在。

宋代的入中法能较长久地实行一段时期,其基础也是官商双方共利双赢。如有一方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就会中止双方的平等自愿合作。入中法中政府得到的好处甚多,既通过卖茶获利。更重要的是又可通过商人解决沿边军需供给难题。而对于商人来说,则可获得较丰厚的商业利润。

相反,入中法的失败,其关键原因就是大量茶引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商人只好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正如文彦博指出的:“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

宋初以来的矿冶业,不问冶户冶炼的多寡,必须按照国家硬性规定的矿税课额缴纳。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难以探明矿藏量,如果实行课额制,很难准确保持官府与坑户、冶户之间共利双赢的合作平衡点,使双方的平等合作关系失去坚实的基础。到王安石变法期间,与召募制相结合的分成制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二八抽分制。如绍兴七年,朝廷同意“金银坑场并依熙丰法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使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共利双赢找到了一个“经久可行”的平衡点。尤其对于后者来说,避免了因生产不足但课额不减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坑户、冶户的再生产获得了一定的保证。

宋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官民平等自愿合作关系时,重视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如在出让坑冶坊场经营权时,注意根据各州买扑坊场历届课利的增减情况,酌中确定一个课利钱数额。作为本届承包的最低价。南宋政府出卖、出租官田宅时,要求立价“量度适中估价,务要公当,不致亏损公私”,并严防官吏在估产立价中营私舞弊。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用兵西北,商人到沿边地点入纳粮草换取茶引,但手中持有的大量茶引因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这是入中法失败的关键原因。

B.在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买扑承包中,如果官府竞标价定得低,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

C.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分成制,允许坑户依法采矿、冶户自备物料冶炼,官府只抽取二分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矿业的再生产。

D.宋代的二八抽分制与召募制相结合,恢复了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平等合作关系,也重新找到了共利双赢“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只有共利双赢,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持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在总结铜场兴衰原因时,耿延年也指出了这一点。

B.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宋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获取财政收益,做到“有常而无失”,就必须在转让经营权招标时确定适中的竞标价。

C.宋朝初期,政府主要考虑国家的财政收益,硬性规定缴纳矿税课额,很难保证官府和坑户、冶户的利益,也影响了宋代矿冶业的发展。

D.为了严防官吏因营私舞弊而致公私双方的利益受损,南宋政府在进行出卖、出租官田宅等经济活动时,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推行入中法,政府收获甚多。政府发放钞引让商人兑换茶叶,从中获利;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商人之力,解决边境军需供给难题。

B.入中法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顺利实行,是以官商共利双赢为基础。对商人而言,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不会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C.二八抽分制是宋政府与矿冶业主之间的利润分成制度,它最大的优点是在课额不减的情况下,避免了因生产不足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

D.在出让坑冶场坊经营权、核计应征数额时,宋政府重视承包商的利益,根据各州历届买扑课利的增减情况,酌定了一个适中的承包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一)文言文阅读(19分)彭乘字利建,益州华阳人。少以好学称州里,进士及第。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乘独西望,怅然曰:“亲老矣,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翌日,奏乞侍养。居数日,授汉阳军判官,遂得请以归。久之,有荐其文行者,召试,为馆阁校勘。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天禧初,用寇准荐,为馆阁校勘,改天平军节度推官。预校正《南史》、《北史》、《隋书》,改秘书省著作佐郎,迁本省丞、集贤校理。恳求便亲,得知普州,蜀人得守乡郡自乘始。普人鲜知学,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服除,知荆门军,改太常博士。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出知安州,徙提点京西刑狱,改夔州路转运使。会土贼田忠霸诱下溪州蛮将内寇,乘适按郡至境,大集边吏,勒兵下山以备贼,贼遁去。因遣人间之,其党斩忠霸,夷其家。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累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领吏部流内铨、三班院,为群牧使。既病,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卒,赐白金三百两。御史知杂何郯论请赠官,不许,诏一子给奉终丧。初,修起居注缺中书舍人,而乘在选中,帝指乘曰:“此老儒也,雅有恬退名,无以易之。”及召见,谕曰:“卿先朝旧臣,久补外,而未尝自言。”对曰:“臣生孤远,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帝颇嘉之。乘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生业。聚书万馀卷,皆手自刊校,蜀中所传书,多出于乘。晚岁,历典赞命,而文辞少工云。(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少以好学称州里称:扬名B.乘适按郡至境适:适逢C.因遣人间之间:离间D.无以易之易:改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明彭乘”雅有恬退名”的一组是()(3分)①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②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③恳求便亲,得知普州④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⑤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⑥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彭乘担任汉阳军判官很长时间以后,有人举荐他言行出众,召入考试,得任馆阁校勘,他坚决拒绝,要求回家乡。B.彭乘有一段时期在京城任职,他恳求朝廷给予方便,以照顾父母,于是得任普州知州,蜀人担任故乡长官就是从他开始的。C.当地贼人田忠霸勾结下溪州蛮将大肆入侵,彭乘大规模地召集边境官吏,率领军队下山迎头痛击敌人,取得胜利。D.彭乘收集了一万多卷图书,都亲自刊校,蜀中所流传的书,许多都出于彭乘(之手)。晚年,掌管朝廷文诰,但文辞不够精巧。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乘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生业。(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江夏别宋之悌①李白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注】①宋之悌:为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之。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是说宋之悌所往之地的清澄江水,遥遥地与碧海相通。若空,极言江水之澄澈。B.颔联由对方将往之处回到眼前分别之处。千里之别原是悲哀的,此处不言“悲”而言“兴”,并用“一杯”与“千里”相对。既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派,又含有无可奈何的情绪。C.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悲凉凄切,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特别是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D.尾联是说作者一生从不流泪,现在却因为朋友的离去而泣涕不止。诗人如此动情,可能是出于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E.这首诗的感情跳跃性很大,前三联飘洒有想,基调豪迈;尾联顿折,感情沉郁。这就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9.“兴在一杯中”的“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0、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屈原《离骚》中“,”两句,表明作者即使遭受分解肢体的酷刑也不改心志。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器物的破裂与兵器的撞击声来表现音乐高昂激越的两句是“,”。

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劝学》用“”中心主旨句证明了这一点。《师说》韩愈用“,”两句辩证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关系,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观点相似的。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来自《氓》的两句诗是“,”6)《虞美人》中心主旨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7分)

麦地

袁有江

老人披一件脏兮兮、蓝白相间的校服,站在雨棚下盯着他。老人脚边放着一个瘪下去的尿素袋子。稍远处有个小化粪池。

临近家门时,他发现走错了路,在离前面村庄百米左右的地方。窄窄的水泥路,突然齐崭崭地断了。没腿肚子的麦苗,隔断了归途。

他沿着麦地间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老人走去。

大叔你好,在忙着给麦子撒肥料呢?

乖乖,我看你那车怕是过不来了。这边路没修通。

这块小麦是你家的吧?长得真好。大叔是好把式啊。

听口音,你就是我们这的人吧?刚从外地回来?

后天清明了。很久没回来,我不知道这路不通。

你是哪庄上的?

袁家湾的。

哦,那就在我们庄后头。老人掖了掖披在身上的衣服问,清明回来上坟?

是啊。大叔,我记得以前这庄上有条跑客车的石子路,还在吗?他朝庄上望去。一条灰白的路梢,隐没在不远处一栋平房的后面。

在倒是在,就是被拉沙车轧坏了,烂得不像样。

应该也还能过车吧?他目测着路的宽度。大叔,我急着要赶回家吃饭。想从你家麦地借过行不?轧掉的麦子,我补你钱。

车开不过来吧?麦子深,地又潮,会陷在里面。老人看看麦地,你只有倒回去了。

大叔,我的是越野车,底盘能升高的。要是陷在里面,我自己负责。

要是陷在里面,这块地就祸害了。

弄坏的麦子我全赔。好不好?

老人看看麦子,又看看他,一脸的为难。

你不能倒回去从那边路走吗?

路窄,也怕遇到车。估计倒回去就下午了。就算您老帮个忙,钱我先给你。反正你种麦子也是为了卖钱嘛。

老人目测着车到他跟前的距离,走到麦地边,抓了一把泥土,在手心里碾磨着。你看,土都是湿的。车会陷在里面的。

稀薄的雾纱渐渐散去,阳光普照下来。娘该在家等急了,本来说好回家赶午饭的。兄弟姐妹们今天都来家里,专等着和他一起吃午饭。他正想着,娘的就打来了。娘说一桌人都在等他开饭。他跟娘说,我马上就到。

接完,他看着老人说,大叔,损坏你多少麦子我赔多少。他掏出钱包,数了一千元钱往老人手里塞。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他将钱硬塞进老人的口袋。

大叔你穿校服啊?

小孙女的。老人尴尬地笑笑,丢了可惜,挡挡寒。

大叔,你的孩子们清明没回来?

呵呵,等我死了,他们就回来给我上坟喽。

您小孩都在外干大事,忙着呢。他捏着车钥匙,开始心急火燎起来。

大叔。您就行个好吧。我娘打催我了。

唉。你去开吧。老人摸摸口袋里的一沓钱,想着孙女一学期的生活费够了。他又看看那些水绿葱嫩的麦苗说,你尽量走直点,不要轧掉多了。

他启动车子,升高底盘。眼前的麦地,让他突然有种莫名的兴奋。自打买了这辆越野车,他还从来没越过野地。他打到四驱模式,一档,将轰鸣着的路虎开进了麦地。厚重宽大的轮胎。摧枯拉朽地压倒麦苗。车后现出两条轨道般的辙。

他穿越麦地时,老人赤着脚也下了麦地,跟在他车旁边,不停地冲他喊,慢一点,轻一点。那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像在呵斥一头闯进麦地的野猪。

总算过来了。他停下车,拿出一包烟,想送给老人。

老人出神地看他刚刚压过的车辙,突然喊住他,你不能走!轧掉太多了。

老人快步走进麦地,蹲在车辙前。他颤抖着青筋暴突的手,从泥土里扶起一根压扁的麦苗。接着又扶起另一根……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像是在扶起一个个刚被车撞到的娃娃。

大叔。我们不是事先说好的吗?他递过烟。

老人没接他的烟,自顾自地咕隆着,不兴这样祸害庄稼的,你赔我麦子……老人干瘪的眼窝里,慢慢蓄满了泪水。他扶着几根压扁的麦苗,半晌不语。

要不然,我再多给你点钱。反正你种麦子是要卖钱的。

老人终于哆嗦着站起来说,我伺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糟蹋了。真心疼啊。老人抹了一把鼻涕,干笑着说,是我答应的。不怪你。你回家吧。都怪我自己。我真混。

清明节的下午。细雨迷蒙。一位披着雨衣的老人,循着车辙,找到了他家门口。他出门一看,正是前天轧过他麦地的老人。老人是来还他钱的。老人说,那些麦子,我一棵棵扶过。一大半都能在这场雨里活过来。小孙女的生活费儿子寄来了。这钱我不能收你的。老人说完。将一沓包在塑料纸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手心,转身走了出去。

(略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老人衣着,表现了老人的贫穷和节俭;写老人“盯着他”,说明“他”的行为引起了老人的注意。这为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B.老人的儿子得知麦地的事后就急忙寄来女儿的生活费,使老人得以返还人家的一千元,维护了尊严,说明他很了解父亲,对父亲很孝顺。

C.小说以“麦地”作为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创设了特定的活动背景;“麦地”也象征故园,以此激发读者对家乡的思念。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老人扶起被压扁的麦苗的细节可以看出,老人把对孩子的爱完全寄托在麦苗上,因而痛恨祸害麦苗的“他”。

E.老人和“他”之间的故事,表现了两辈人对待庄稼不同的情感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生活现状,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2)小说在刻画“他”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老人还钱作为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1分)

永远的丰碑

金涛

“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这番对史蒂芬•霍金的评价,用在高士其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高士其1925年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翌年夏天,转入芝加哥大学化学系。1927年入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1928年,高士其在实验时不慎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严重后遗症,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医学博士课程,并加入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公共卫生学会。

高士其于l930年秋学成归国,但他已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从事科学研究了。于是,这位细菌学家从此离开了实验室,用手中的笔与读者交流,开始了科普创作的生涯。

自1935年发表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以来,高士其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我们的抗敌英雄》《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相继出版。高士其认为:“好的科学小品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点燃理想的灯和希望的火花;培养读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阔眼界,启发思想,引导他们幻想未来,激励他们向科学技术进军。”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科学小品在科学文艺中的地位。这种小巧玲珑、随笔式的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融科学知识与社会人文于一体,深入浅出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

高士其对科普创作特别是科学文艺的巨大贡献之一,是率先倡导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理念,开创了科学诗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这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创新。

高士其对科学诗的探索,对于广大的科普作家来说,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是,科普创作也如艺术创作一样,贵在创新。这里最重要的是科普形式的创新,切忌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诸如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诗等,都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善于从其他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创造出别开生面的作品。科普创作往往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内容的陈旧而需要不断更新,这是所有的科普作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高士其的科普作品也不例外。但是,高士其的有些作品却有着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客观的事实。当“非典”肆虐之时,他早期的作品如《菌儿自传》,以极为生动的笔调揭露这些危害人类的“小魔王”的真面目,引起人们对于病菌、病毒的高度警惕,使很多初次接触其作品的年轻读者感到亲切。

抗战时期,高士其以笔为武器,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高士其曾说过:“我写这些科学小品,以抗战救亡为主题。一方面,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一方面,唤起民众保卫祖国,保卫民族。”l937年高士其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奔赴延安投入革命的洪流。

高士其对中国科普界的重大影响,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坚强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支撑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献身于向大众传播科学的事业。我有幸多次见过高老,他永远是那样和蔼可亲,眸子里闪动着慈爱的光芒,尽管他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却用文字,用他的行动,关爱中国的科普事业,关心年轻一代科普作家的成长。

高士其胸襟广阔,热情似火,善于团结所有热心科普事业的人,也宽待与自己学术观点不同的人。他深知中国的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普队伍,他向党中央建言成立中国科普研究所。他的一切努力,绝不是以科普之名谋个人之私利,都是出自发展壮大中国科普事业的公心。

不论是文学家还是科普作家,都是以作品奉献社会,以作品与读者心灵沟通,而不是像鲁迅当年批评的那种拿不出一本像样的作品,却像奴隶总管那样作威作福、鞭笞他人的空头文学家。高士其是科普作家的领头人,也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高士其在我的心目中是永远的丰碑,是中国科普界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由美国留学回来,在上海贫病交加时,发表的第一篇著名的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没有用真实姓名“高仕錤”,而是用了一个新的笔名“高士其”。他说道:“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李宗浩《永远的高士其》)

②进入到科普信息化时代,加强受众的研究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科普方式应该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王大鹏《为受众量体裁衣的科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高士其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学习期间,因实验时不慎感染甲型脑炎病毒,无法正常从事科学研究,于是开始了科普创作生涯。

B.高士其早期的作品《菌儿自传》至今仍能赢得很多年轻读者的喜欢,就是因为它以生动的笔调揭示了“非典”病毒危害人类的真面目。

C.作者引述当年鲁迅对作威作福、鞭笞他人的空头文学家的批评,反衬出高士其作为一名科普作家的谦逊,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高士其”这一笔名始于他发表第一篇科普作品《细菌的衣食住行》,从他对笔名的解说,可以看出其淡泊名利、不慕权贵的个性。

E.本文评价高士其有三种方式:一是借用对其他人的评论从正反两面来评价,二是结合他的言论来评价,三是直接评价其作品和品行。

(2)高士其科普创作取得成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义工联盟中,他不仅是发起人、带头者,更是义工精神的实践者、坚守者,时时处处都,亲力亲为。

②不管日方如何、绞尽脑汁、变换手法宣传自己的错误立场,都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这一基本事实。

③他地寻求国画艺术的发展道路,多方探索,力求变化创新,在挥毫泼墨中抒发画家丰富的思想感情。

A.处心积虑苦心孤诣殚精竭虑B.处心积虑殚精竭虑苦心孤诣

C.殚精竭虑处心积虑苦心孤诣D.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处心积虑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通过海丝之路走向海外的潮汕人,在一杯功夫茶之后,美美地回味那“九曲回肠、心旷神怡”,故乡的一草一木也由此映人眼帘。

B.新《广告法》规范了原《广告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了公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些广告乱象,在制度层面更加完善、健全、合理。

C.造成“提笔忘字”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

D.阳光学校继承了《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教育思想,于2014年提出了“率性教育”的理念。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力模糊;而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A.所以,处于噪声环境中长时间地活动,就很容易使人出现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B.因此,人如果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就很容易出现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C.所以,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对于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的人来说,是很容易产生的。

D.因此,对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来说,时间长了,就很容易产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磷是有关生命和思想的物质。骨头里含有磷,它决定着骨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使脑细胞正常地工作。食物里缺乏磷,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怪不得身体衰弱的人和康复期的病人,要服用含磷的药物。磷不但人需要,其他生物也需要。在开口狭窄的港湾里撒上磷的化合物,就会使细小的水藻和别的微生物很快繁殖生长,鱼的繁殖率也就提高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一、(9分)

1.B【解析】B项整合了第2段的有关内容,对买扑承包的经营行为进行转述,原文说竞标价太高低,“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转述说竞标价低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过于绝对,逻辑上不成立。因此B项是错误的。

2.D【解析】D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整合和推断,“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的目的是为了“不致公私亏损”,而非“严防官吏营私舞弊”;只有“严防官吏营私舞弊”,才能“估价适中,立价公当”。二者是条件关系,而非目的关系。因此D项的理解分析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3.C【解析】C项对第5段中二八抽分制的相关内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转述,其中“最大的优点”夸大其辞,“课额不减”是弊端之一,不是优点;在实行二八抽分制时,课额已经调整,而非“课额不减”。因此C项是错误的。

二、(40分)

(一)(19分)

4.(3分)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目,可从各项不同的停顿点入手,然后用排除法得出答案。第一处断旬,“帝”是主语,领起以下各句,故在“不经涉学”前断正确。排除C、D。比较A、B,不同的是“人”字前后的断句。根据语意,“人”应为“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故应在“人”前断开。排除B,选择A。文言文1、AC【解析】A项,“宋之悌所往之地的清澄江水”错,应是眼前离别之地江夏;C项,“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悲凉凄切”不准确,上句写送别时天气晴朗,用美景反衬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2、答:(1)对友人被贬千里之外的遭遇的同情与担忧之情。(2)以江海可相通和千里共杯酒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之情。(3)在分别之际的泪雨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极度难舍之情。【解析】这里分析“兴”所蕴含的情感,要注意结合前后诗句进行分析。“人分千里外”,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被贬千里之外的遭遇的同情与担忧之情;“遥将碧海通”以及“兴在一杯中”,以江海可相通和千里共杯酒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之情;“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在分别之际的泪雨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极度难舍之情。(二)(11分)

8.(5分)颈联主要从侧面来描写江涨之景。借助高鸟发愁、老龙受困,从侧面突出江水上涨后江面变阔以及江水激荡高涌之势。

(答出主要从侧面来描写的,给1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

9.(6分)本诗表现的情感,有寄迹天涯之愁,更有与友人同观江涨之景的舒畅。身在“天边”,客居他乡,面对江涨壮阔、雄伟的奇景,作者心胸豁然开朗,心情变得愉悦;远离京城有朋友相伴共赏壮景,倍感欣慰。

【诗歌鉴赏】诗歌首联照应题目中的“观江涨”,描写一夜雨后,江水猛涨的状态,江水波涛汹涌冲向远处的山峰。颔联,描写江水之大,驿亭像盖在江水上一样,整个巴郡都能够听到江水冲激堤岸的声音。前两联主要从正面描写江水之大、之猛。颈联,使用拟人的手法,写高飞天宇的鸟十分发愁,江水冲击的泥沙困住了老龙。这两句诗从侧面突出江水上涨后江面变阔以及江水激荡高涌之势。尾联,写作者的处境,客居他乡,面对江涨壮阔、雄伟的奇景,作者心胸豁然开朗,心情变得愉悦;远离京城,有朋友相伴共赏壮景,备感欣慰。

【原味翻译】一夜急雨后南江水暴涨,波涛汹涌冲击远方连峰。孤独的驿亭就像盖在波涛上一样,整个巴郡都能听到江水冲激堤岸的声音。高飞天宇的鸟儿也害怕如此迅猛的江水,就连老龙也被江水冲击的泥沙困住。虽然客居他乡,但能够与朋友一起看如此的美景,怎不让人心胸豁然开朗。

1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老人的儿子得知麦地的事后就急忙寄来女儿的生活费……说明他很了解父亲,对父亲很孝顺”在文中没有根据。C项,…麦地’也象征故园,以此激发读者对家乡的思念”有误,文章以“麦地”为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人和“他”对待麦子的不同态度。D项,“老人把对孩子的爱完全寄托在麦苗上”错误,老人这样对待被压倒的麦苗,主要表现的是对自己劳动的尊重,对粮食的珍惜。

(2)(6分)①有故园之情。清明记得回家扫坟,还记得从前的路。②习惯按交易规则处理事情。给一千元钱要求老人让“他”的车通过麦地,把庄稼简单地视同商品。③漠视庄稼,不理解老人对庄稼的感情。把越野车开进麦地感到兴奋,碾过麦地不顾老人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时,要注重把握人物的具体做法、语言、心理等。文中的“他”是一位开越野车的人,清明节回家扫墓,因为路的问题,与老人商量从老人的麦地里轧过去,并给了老人一千元钱,体现出“他”是一个孝顺的人,有着故园情感,同时也是一个按照规则行事的人。在碾轧老人麦地时,“他”利用越野车的性能,毫不怜惜地碾轧老人的麦子,说明“他”对麦地、麦苗的不珍惜,不理解老人对麦地、麦苗的情感等。

(3)(6分)①出乎读者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老人的还钱改变了事情的结局,能引发读者对老人迟迟不伸手接钱等细节的回忆,品味情节艺术的巧妙。②强化老人的宽厚淳朴的性格。老人在清明节下午就急切地把冒雨钱当面送还给“他”,并做解释。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还钱说明了老人让“他”的车开过麦地不是为了钱,深化了小说“在商品化的进程中,生活在农村的农人身上的传统优秀品质更显珍贵”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注重把握这样的结尾对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表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从人物塑造方面来说,体现了老人的淳朴、善良,解释了老人当初收“他”的钱不是贪财,而是为了孙女上学的生活费,当自己的儿子寄回来孙女的生活费后,老人就把钱还给了“他”;从情节结构方面来说,这样的结尾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从小说表达主题方面来说,这样的结尾主要表现老人对麦子的珍爱而不只是为了钱,以此体现出老人淳朴善良的品格等。

12.(11分)(1)(1)答E给3分,答D给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学习期间……于是开始了科普创作生涯”错误,文中说高士其完成了博士课程回国后才开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