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历史系《635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厦门大学历史系《635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厦门大学历史系《635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页
厦门大学历史系《635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页
厦门大学历史系《635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部分厦门大学635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1年厦门大学635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1999年厦门大学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厦门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2000年厦门大学考古学概论考研真题2000年厦门大学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1999年厦门大学中国考古学考研真题第一部分厦门大学635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2011年厦门大学635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李济答:李济(1896~1979),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他从1924年开始从事田野考古,为中国最早独立进行田野考古的学者。1929年,李济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后被选为第一届院士,主持和组织了一些重要遗址的发掘,注意培养田野考古人才,使安阳殷墟等发掘方法科学化。1949年,他主办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其考古学著作有《殷墟器物甲编:陶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集》、《中国文明的起源》、《安阳》等。2.金石学答: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传世或零星出土的铜器、石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用以证经补史。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兴盛,研究对象为古代的铜器、石刻、甲骨、简牍、封泥、印章、瓦当等。其资料多靠传世或未经科学发掘出土获得,局限于对器物的考证和考据。考古学在中国确立后,金石学为其有机组成部分。3.北京猿人答: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7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用下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的双手相似。北京猿人大约在6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近40万年。到约20万年前,北京猿人才离此而去。4.大汶口文化答:大汶口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1959年发现于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泰山周围地区,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4300~前2500年。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另有骨、蚌器。陶器特征明显,以泥质红陶、夹砂红陶为主,也有灰、黑陶、鬶、觚形杯等为典型器,黑陶器十分精致。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发达,发现大量粟和家畜遗存,渔猎经济占一定比例。氏族有公共墓地,中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墓及随葬品悬殊的现象。大汶口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5.简牍答:简牍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主要书写材料,后被纸代替。以竹、木制成,竹制者称“简”,木制者称“牍”或“札”,习惯统称“简”,数片编在一起称“策”或“册”。其上文字皆毛笔墨书,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竹简。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已发明四五百年的纸质文献所取代,简牍作为主要的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时间长达千余年。

6.吴城文化答:吴城文化分布于江西北部,最初发现于清江吴城,其时代基本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相当。吴城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比较密切,但也有其自身特点。硬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特别发达;在生产工具上,马鞍形陶刀最具特色;在铸铜业方面,用石范铸造是其主要特点,已发现了斨、凿、斧、刀、镞的石范,这是中国铸范工艺中的另一形式。在吴城文化的陶器和石范上,还发现了文字和刻划符号,但大都不能识读。吴城文化族属未定,1989年,在江西省新干县发现一座商代大墓,出土青铜器480多件,墓葬规模之大、出土文物数量之多与中原的殷商王陵相当,因而墓主人可能是南方某方国的最高统治者。7.广州汉墓答:广州汉墓是西汉中期的诸侯王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1983年发掘。南越王墓为一座“凿山为藏”的石室墓,采用竖八凿洞的方法构筑而成。平面呈“士”字形,墓室按照“前朝后寝”规格布局,共分7间。墓内随葬品丰富,品类繁多,出土金银、铜、铁、陶、玉、琉璃、漆木、竹等遗物1000余件,其中以“文帝行玺”金印和“丝缕玉衣”最具价值。“文帝行玺”金印以及“赵眜”玉印,证明了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王墓的形制结构和葬俗在西汉石室墓中最为突出和独特,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二、简答题1.试述考古动物学及其研究方法。答:(1)考古动物学的内涵

考古动物学,又称“骨骼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它是一门对古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考古动物学通过研究遗址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渔猎和家畜饲养业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状况,以及居址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气候。(2)考古动物学的研究方法①对于动物群的研究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全都属于野生动物。通过对动物群的特征、组合与更替,以及对其中的绝灭动物属种与现代属种的对比及比例统计,可有助于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及划分地层。②对于种类的分析分析出土动物的种类,还可以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情况。③对于动物骨骼的研究全新世早期,家畜在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研究这一时期遗址中的动物骨骼,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通过对世界各地区遗址中出土的兽骨的对比研究,还可以究明各种家畜饲养业在地域上的发展和传播,从而了解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野生动物骨骼与家畜骨骼的数量统计和比重研究,可以推断出渔猎经济与畜牧经济在当时人类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如果墓葬中发现的动物遗骨及骨制品所用骨料不属本地区所产的动物,则可以据此推断当地居民和外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与交换关系。2.简述兵马俑坑的布局特点及其价值。答:(1)兵马俑坑的布局特点①概况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外城墙以东1225米处,1974年春,西杨村一批村民打井时发现,当年陕西省文物考古部门开始发掘,探出总面积126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的俑坑,编为1号坑。1号坑试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现武士俑500个,车马4乘。1976年在1号坑坑北探出2号坑,2号坑西探出3号坑,并在2、3号坑之间发现4号坑。②1号坑1号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60米、东西210米,深4.5~6.5米,面积12600平方米,东、西两边各5个斜坡门道,f—JN内发现车辙。已发掘部分发现武士俑500个,俑高1.75~1.85米,皆身着铠甲或战袍或执弩、弓,负矢箙,执矛、刀、戟,佩剑。有战车6乘,陶马24匹。据排列密度,估计全坑有6000兵马俑。1号坑是步兵、车兵混合编组的军阵。坑四周是回廊,东西两端是列队守卫的步兵,东端长廊排列三列横队弩兵俑,共204个,皆执弓负箙,不着铠甲,着战袍,面朝东。第一列横队中间及左右两端各有一铠甲武士俑,右端铠甲俑腰配铜剑,可能三人是东廊前锋卫队的指挥者。南北侧廊侧翼卫队各二队,外侧一列分别面南、面北(即朝向外),内侧一列面向东(朝前),皆为执弓战袍俑。西端回廊—N后卫面向西,也是朝外。中间有9个过洞,以隔墙间隔,每洞4列纵队,为披甲执戈、矛等长兵器的俑,连同南北两边廊内侧的二路武士俑共38路纵队,皆面向东。过洞军列中有战车相间,共6乘。这是当时军阵的实际反映。③2号坑2号坑在1号坑东端北20米。平面呈曲尺形,东西两边分别有4和5个斜坡门道,北边2个,共11个,不含门道东西最长96米,南北最宽84米,总面积6000平方米。此坑为步兵(含弩兵)、车兵、骑兵、车骑兵

结合的四个军阵混合编组,发现116件骑兵鞍马俑。目前该坑大部尚为棚本覆盖,估计整坑可出武士俑900多个,马俑470多个,木质战车80余辆,有大量青铜兵器。④3号坑3号坑在1号坑北25米,2号坑之西125米。平面呈凹字形,东西17.6米、南北21.4米、深5.2~5.4米。此坑未经焚烧,系自然塌陷。发现战车1乘,车后武士俑4个,南面铠甲武士俑42个,北面铠甲俑22个,共68个。南、北两面武士俑沿四周相向排列,可能是兵马俑军阵的指挥部,但未发现将军俑。⑤4号坑4号坑在2号、3号之间,是尚未建成的空坑,未见任何文物,总面积4608平方米,深4.8米,可能是由于公元前209年农民起义爆发而被迫停工后废弃。(2)兵马俑坑的价值①历史价值兵马俑坑不但出土俑的数量巨大,而且涉及的兵种齐全,阵列整齐,形象地再现了当时阵列和装备的情况,是研究秦代军队阵列的可靠资料。②艺术价值陶俑的制作体现出非常高的制陶技术,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俑大小同真人真马,制作复杂。兵俑的身份不同,装束不同,是研究秦代服饰的重要资料。秦俑的制作,以塑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入窑烧制,烧成绘彩,工艺复杂。烧结的温度约为1000℃,高温烧结不变形,至今坚硬如青石,击之有声。制作的俑形态各异,面目、表情各不

相同,是重要的地下雕塑艺术的宝库。③应用价值俑坑出土的青铜兵器皆制作精密,表面大多作过铬盐氧化处理,表层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防腐能力强。出土青铜剑多80厘米以上,2号坑出土一批青铜剑,长86厘米,光滑锋利,有的剑身共有8个棱面,棱面间误差不足一根发丝。1号坑第一过洞出土的一把剑当时被俑压弯成45度角,取出后一瞬间恢复常态。1号坑出土的16件铍,两面布满不规则云头状花纹,与器表的金相组织融为一体,与越王勾践剑的菱形花纹工艺相似。这些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在冶金工艺中至今仍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兵马俑坑的朝向对于秦陵朝向的确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兵马俑坑是我国的一笔厚重的文化财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三、论述题1.论述东南沿海地区(闽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内涵。答:(1)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①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石器多打制,磨制石器很少;打制石器多采集和渔猎工具,反映其经济生活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农牧业经济很不发达。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制陶业不发达。②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磨制石器和陶器才得到相应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磨制石器中出现了东南沿海颇具特征的有

段石锛、有肩石锛、有肩石斧;陶器中产生了轮制的灰、黑陶,以及少量的袋足炊器;民俗方面出现拔牙习俗。这些共同特征,是这一广大地域内各种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结果。(2)贝丘遗址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遗址,即“贝丘遗址”。台湾、福建等地区,有广阔的海滩,可供石器时代的人们采集软体动物。这些地区的内陆地带的河湖中也有可供采集的软体动物(螺、蚌)。当时的人们将采集来的螺、蚌等软体动物作为食物。人们将食剩的软体动物的介壳丢弃在住所附近,贝壳堆积成丘,故称“贝丘遗址”。贝丘遗址中发现的磨制石器和陶器都很少。石器多为打制的尖状器(俗称“蠓蛎啄”),这是一种采集软体动物的工具(挖掘软体动物)。这种工具的较多的发现,说明这种类型的新石器文化,其经济生活是以采集和捕捞为主,农业经济不发达。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被命名为一种考古学文化的有:福建省闽江下游的昙石山文化,台湾的大岔坑文化、圆山文化、牛骂头文化、麒麟文化等。2.试论中原地区汉代墓葬的演变和随葬品的内涵变化。答:(1)中原地区汉代墓葬的演变①土坑竖穴木椁墓土坑竖穴木椁墓主要流行于西汉早、中期,中期以后逐渐为横穴砖室墓取代。上卿、郡太守至县令,多使用中型木椁墓,墓圹边长5~10米,单棺或双棺,椁室分割为三四个椁箱,随葬铜、漆礼器以及日用器、俑类等数十件,少数用偶车马。下层官吏、中小地主和少数富裕农

民一般使用边长2~5米、两椁箱以下的单棺小型木椁墓,随葬品以鼎、盒、壶等陶器为主。无官的庶民使用单棺土坑墓,随葬少量陶器,葬品或置于壁龛之中。处于社会最下层的贫民用大小仅可容身的土坑为墓室,瓦棺或无棺,无葬品或只有一两件陶罐或铜钱。在木棺的构造上,西汉棺仍以榫卯拼接,东汉则普遍使用铁钉。②西汉洞室墓洞室墓又称土洞墓,战国早期最早在渭河流域出现,中期普及到洛阳一带,秦汉时期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大量流行并延续到以后各代。洞室墓以长方形竖井(有的口大底小)或斜坡为墓道,以设于墓道底部一边的横穴式土洞为墓室,前部一侧或两侧往往设有耳室或小龛,放置随葬物品,是中小型墓中的一个地方类型,在北方地区,它同竖穴土坑墓同时并行,但在关中地区,洞室墓是西汉墓葬的主流形式,在较大规模的洞室墓中也使用木椁,一般为一棺一椁,很少分隔椁箱。西汉早期以木板或土坯封门,中晚期多以条砖封门,并且开始在洞室内做砖券墓室,代替原来的木椁墓。③空心砖墓西汉时期,空心砖墓在中原、关中较为普遍,中原地区以河南洛阳、郑州、新郑、密县、巩义、禹州为中心,广见于河南十多个县市,邻近的晋南一带也有发现。空心砖墓继承了战国晚期和西汉早期洞室墓的传统,不同的是以竖井为墓道,在横穴内用空心砖砌墓室,早期多平顶单棺空心砖,后期多双棺空心砖合葬墓,顶部为坡顶,前壁有门洞,模仿生人住宅,砖面上印有花纹、图案。洛阳西汉后期个别墓还有彩色壁画,题材有天象、四神、神话人物及历史故事。④小砖墓

东汉时期小砖墓流行全国,中原、关中地区的空心砖墓消失。西汉中后期小砖墓(砖室墓)首先流行于中原、关中地区,东汉时期遍及全国各地,与竖土坑墓一起成为最常见的墓葬类型。⑤壁画墓西汉晚期,随着砖室墓的逐渐普及,壁画墓例也开始多见起来,目前所见壁画墓70座左右,主要为东汉时期,属于西汉晚期的例子也十分有限。在地区分布上,壁画墓只见于长江以北,以河南洛阳最为集中,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安徽等地有零星发现。河南画像砖墓主要集中于南阳、郑州、洛阳一带。南阳画像砖墓又以新野最为集中,湖北与南阳临近的地区也有发现。这里的画像砖墓以小砖筑墓室,一般为带有斜坡墓道的单室、并列双室或三室墓,画像砖为空心砖和实心大砖,用作墓的门柱和门楣,或镶砌于墓壁之上,墓顶以大型砖搭成两面坡形,时代为西汉中晚期。(2)随葬品的内涵变化①概况战国到西汉,西汉到东汉,人们的丧葬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之中,由于砖、石墓的兴起,墓葬结构日益模仿生人地上住宅的布局形式,同时厚葬成风,稍具规模的墓葬,随葬品种齐全,数量众多,举凡地上生活所用之物,都可见诸地下,既有实用物品,也有模型明器,如各种器皿、食品、衣物、武器、装饰品、书籍、钱币、印章、车船以及仓、灶、畜、禽等各种明器和俑类。②西汉时期西汉墓葬中使用漆器的数量增多,青铜器减少,而且也不作为礼器使用,中小型墓中一般不出青铜容器。西汉早期墓同战国晚期的联系较

多,随葬品器皿的基本组合为鼎、盒、壶,开始使用仓、灶、井等模型明器。晚期葬品组合一般是鼎、盒、壶、奁、耳杯、勺以及仓、灶、井、猪圈、房屋等,模型明器的数量明显增多,新莽时期开始就基本不用鼎与盒了。③东汉时期东汉前期,杯、盘、案、勺等生活用器类的明器极为流行,其他模型明器的种类增多,从中期开始,房屋、楼阁、碓房、猪圈、水田、池塘及各式人俑和鸡、狗动物俑的流行成为东汉墓中葬品的显著特色,楼阁多为3层,也有多至4层、5层者。由于模型名器数量、种类大增,一些贵重、实用的器物如铜器、漆器等减少。模型明器、动物俑、人俑的流行,增添了东汉墓中的生活气息,反映了东汉地主庄园经济的繁荣,富贵之家也日益把自己的庄园当作统治堡垒,建筑具有攻击和防御功能,庭院深深,院落四周有角楼供嘹望,有的楼阁上布置持弓待射的武士。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随葬品观念的改革,他们认为,将庄园中的全部动产和具有生产意义的不动产都制成象征性的陶质明器纳入墓中,比那些数量有限的珍贵器物更有意义,它们可以增殖,生生不息。这是葬品方面的一次大的变革。

1999年厦门大学考古学通论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0分)1.金石学2.考古学文化3.贝丘遗址4.石器5.悬棺葬6.动物考古学7.放射性碳素断代(C14)8.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