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热考主题五货币与赋税制度【课件】(45张)_第1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热考主题五货币与赋税制度【课件】(45张)_第2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热考主题五货币与赋税制度【课件】(45张)_第3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热考主题五货币与赋税制度【课件】(45张)_第4页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热考主题五货币与赋税制度【课件】(45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考主题五货币与赋税制度[主题综述]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交流与商品交换的重要媒介。中国货币由海贝、金属向纸币演进,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货币制度;近现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货币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地调整。赋税制度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社会,国家统治长治久安的重要一环,中国古代体现在赋役制度的逐渐完善,现代中国体现在关税与个人所得税日渐完善,而关税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基层治理、世界贸易相互依赖与摩擦等热点角度,高考重视对中外货币制度、赋税制度的命题考查。[重点归纳](1)最初货币可能是海币。(2)大约在商朝后期,出现铜铸币。(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使用布币、刀币、圜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4)秦朝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此后长期沿用。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一)古代1.货币形制的统一2.纸币的使用(1)宋代——交子:商品经济发展,铜钱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为辅币,与铜钱并行。(2)元代:纸币为单一流通货币,称为“钞”。元末滥印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3)明代:恢复铜钱、纸币并行使用的货币体制。3.白银货币: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晚清时期,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二)近代1.民国初期:沿用清朝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1935年币制改革:禁止白银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以四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法币贬值,最终崩溃。 (2)1948年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贬值速度更快,各地拒用金圆券,民间自动重新启用银元,国民政府又发行银元券,未摆脱失败命运。3.解放区币制改革:解放战争顺利进行,形势发展急需一种统一货币以代替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货币。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人民币地位稳定,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管仲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认为“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主张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抓住“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的相互作用,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对材料主旨理解准确的是(

) A.肯定市场调节作用

B.注重对赋税制度的变革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D.强调变革经济基础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管仲主张“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以达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故选C项;题干主要论述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来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没有肯定市场的调节作用,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赋税制度改革及变革经济基础的相关内容,排除B、D两项。答案C2.中国纸币的起源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北宋民间商人在商品流通中使用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合券取钱,即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由此可见(

) A.商人注重构建纸币的“防伪”功能 B.汉唐政府制定诚信经营章程 C.纸币起源于政府对经济控制的减弱 D.纸币在宋代是主要流通货币解析据题干可知,交子的两张券合得起来才能交钱说明宋代商人防伪意识提高,在纸币交易时注重查验真伪,故选A项;“白鹿皮币”是汉武帝为打击诸侯而设定的,与经营章程无关,排除B项;纸币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生,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度无关,排除C项;纸币“交子”仅在部分地区流行很短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地区还是流通金属货币,排除D项。答案A3.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以后大量商品开始用银计价,嘉靖、万历年间的工资、盐课、关税、官府收入、外贸交易都大量用银。这反映出(

) A.白银成为唯一流通的货币

B.明代已经出现货币经济 C.银本位货币制度逐渐形成

D.传统货币制度已经崩溃解析根据材料“明嘉靖年间以后大量商品开始用银计价,嘉靖、万历年间的工资、盐课、关税、官府收入、外贸交易都大量用银”可知此时白银广泛使用,银本位货币制度逐渐形成,故选C项;“白银成为唯一流通的货币”表述绝对化,排除A项;明代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不可能出现货币经济,排除B项;材料“大量商品开始用银计价”“工资、盐课、关税、官府收入、外贸交易都大量用银”说明传统货币制度并未完全崩溃,排除D项。答案C4.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地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解析据题干“美国有意识地抬高银价”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为防止白银继续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这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发起提倡国货运动和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均与白银外流导致的“无法忍受的困苦”无关,故B、C、D三项均可以排除。答案A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金本位货币体系(1816—1914年)1.原因:19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2.过程:1816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采用,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3.影响:金币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自由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不易贬值。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与世界经济的发展。4.崩溃(1)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黄金集中于英、法、德、美等国家,黄金流通量减少,动摇金本位的基础;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美国放弃金本位制,禁止黄金出口,金本位制崩溃。(2)影响: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统一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混乱;英镑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形成以法郎、美元等为中心的货币集团,世界矛盾冲突加剧。(二)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1年)1.原因:金本位制崩溃;国际货币体系的混乱;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二战削弱了英国,美国实力空前强大。2.过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地位,取得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霸权地位。1945年,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3.影响:稳定和促进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同时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4.瓦解:1971年,美元出现危机,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美元仍是世界主要货币,欧元、日元、人民币等的地位上升。5.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

) A.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 B.说明美元仍旧维持霸权地位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解析据“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可以得出美元的强势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与黄金脱钩,但随之美元与石油绑定,成为石油交易固定的结算货币,故选B项。答案B6.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该协议表明(

) A.资本主义经济已摆脱滞胀 B.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 C.原有的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D.资本主义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解析根据“牙买加协议”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故选C项;A项材料无体现;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排除B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金融领域的组织而非贸易领域,排除D项。答案C7.二战后,美国推动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了世界经济体系。2012年,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计划成立开发银行,并称其为“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替代机制方案”。这反映了(

) A.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B.经济全球化冲击了美国经济霸权 C.区域经济集团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D.新兴国家主导了国际金融体系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2012年金砖国家计划成立开发银行,对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造成冲击,说明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故选A项;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因而经济全球化本身不会冲击美国经济霸权,排除B项;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非区域经济集团合作组织,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金砖国家计划成立的开发银行对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的冲击,并不是说金砖国家主导了国际金融体系,排除D项。答案A三、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历程(1)西周:贡赋。(2)春秋后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3)秦朝:按人丁收税,征发徭役、兵役。(4)汉朝:编户齐民制度,依据资产多少对封建国家承担田租、赋税、徭役、兵役四项负担。(5)北魏:租调制。(6)隋唐:租庸调制,按人丁收税,纳绢代役。(7)唐中后期:两税法,由人丁税转为财产税。(8)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募役法。(9)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10)清朝: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摊丁入亩。2.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1)标准:人丁为主→土地为主(以唐两税法为标志)。(2)地租形式:劳役地租为主→实物为主→货币为主(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收种类:繁杂→简单(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4)征税时间:不定时→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必须服徭役、兵役→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3.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影响(1)承认土地私有,巩固并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2)调整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利益,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3)扩大国家税源,增加政府收入,维护政治统治。(4)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5)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黄宗羲定律)8.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 A.打击贵族势力

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仁政思想 D.扩展秦国疆域解析题干未提及打击贵族势力的措施,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等,故A项错误;题干中“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是为了引进劳动力,推动秦国开发,增强秦国实力,实现富国强兵,故B项正确;商鞅是法家思想家,反对儒家仁政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招揽三晋农民来耕种,非侵占三晋领土,故D项错误。答案B9.唐代实行外出人员报告制度。按规定:离乡外出必须申请过所(通行凭证),由里正(地方官)对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外出人的户等、本人外出后赋税是否有人代为承担等,然后开具证明申报上级审批是否给予过所。这一制度旨在(

)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保护地方文化传承 C.维护传统伦理孝道 D.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解析材料表明唐代对人口的流动管理严格,其目的是掌握人口信息,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进而巩固封建统治,故选D项。答案D10.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解析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商业发展以农业、手工业为前提,且中国古代处于农耕社会,农业处于统治地位,排除B。赋税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

答案A四、中国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一)关税1.国内关税:西周时期,最早的关税出现,1937年,中国正式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2.国境关税 (1)关税自主权的丧失: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大权掌握在列强手中。(2)国民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布关税自主,并公布固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宣言,与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1930年,日本同意《中日关税协议》,国民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重大进展,但仍不能自主制定税率。(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回关税自主权①改革开放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全国关税制度。②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198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二)个人所得税1.概念: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2.过程 (1)民国时期: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一个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未实施;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未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不断完善,愈加符合中国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1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表明中国重新挽回这项主权。

答案A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世纪之前,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操纵在汉萨同盟(13至17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手中。15世纪开始,英国赋税结构中商业税逐步替代农业税占据主导地位。都铎王朝时期,国家的税制体系基本完备,赋税征收的力度也逐步加大。16世纪,英国的关税收入超过王室领地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强大的汉萨同盟被彻底驱逐出英国;日益兴起的海运集团通过对议会的游说,推动了两项航海条例的通过,规定英国进出口商品须由英国船只运输。——韦伯《世界经济史纲》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随着开放的通商口岸逐渐增多,转口贸易日渐频繁,大量洋货在中国低成本倾销,免税商品范围不断扩大。清末,有志之士发出了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吁。巴黎和会上,北京政府收回国权的要求被无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即将废除不平等条约逐步纳入革命纲领。1926年,广州十万余人集会要求“早日实现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1928年起中国逐步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抗战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4.7%上升到2008年的50%以上。——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早期英国实现贸易自主权的因素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现代逐步收回贸易自主权与英国相比的不同条件。(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外贸自主权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答案(1)因素:工商业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重商主义的影响;议会政治的发展。影响:强化了国家主权意识;推动了政治制度转型和完善;有利于殖民战争胜利;为国内产业升级和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经济基础。(2)条件: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二战中中国的贡献提高了国际地位;新中国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