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储备标准体系建设_第1页
石油储备标准体系建设_第2页
石油储备标准体系建设_第3页
石油储备标准体系建设_第4页
石油储备标准体系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障国家石油安全需完善石油贮备体系陈柳钦**作者介绍:陈柳钦(1969—),男,汉族,湖南邵东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油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作者联络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9号楼(100733)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陈柳钦收,电话:。E-mail:。(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0733)【内容提要】建立石油贮备体系、拥有合适石油贮备日益成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重中之重。现在,不管从中国市场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加紧推进中国石油贮备体系建设“刻不容缓”。我们认为完善中国石油贮备体系,关键从以下多个方面着手:立法先行,建立和健全石油贮备相关法律法规;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石油贮备模式;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确保石油贮备规模;降低单一品种依靠,促进石油贮备品种多样化;放松市场管制,培育多元化石油贮备主体;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布局计划石油贮备基地;综合决议,建立多层次石油贮备筹资模式;亲密关注国际形势改变,主动参与石油贮备国际合作;等等。【关键词】石油;石油贮备;石油贮备体系;石油安全能源是国民经济关键命脉,能源安全是社会可连续发展中一个关键理念,是国家经济安全关键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能源格局中,石油占主导地位,石油是一次性资源,是支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基础能源,是发明社会财富关键原因,也是影响全球政治格局、经济秩序和军事活动关键商品,能够说,现在世界上几乎全部国家全部已经把石油安全置于能源战略关键位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因为国际形势地猛烈动荡、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维持高价位、国际能源供给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等原因影响。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波动猛烈,石油安全和可能造成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引发大家广泛关注。而和石油高价位相比,国际局势担心,尤其是战争时石油供给保障愈加紧迫。近期,叙利亚和伊朗担心局势加重了大家对石油安全问题担忧,石油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焦点。所谓石油安全就是在合理价位上保障能满足经济社会连续发展所需要石油供给,而石油不安全则关键表现在石油供给临时忽然中止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个国家经济损害。据美国能源部分析,石油价格增加1倍,GDP将下降2.5%左右: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将给美国经济造成1年500亿美元损失,经济增加率将降低约0.5个百分点。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石油安全关键问题不在于这个国家能否生产石油和能生产多少石油,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否以合理价格稳固地保障石油供给。据统计,美国石油消费量62%依附进口,而日本则几乎不生产一滴石油。石油贮备是当今世界“预防和降低石油供给中止危害最可行、最安全、最有效手段”。中国外学着研究表明,石油贮备带来经济价值远远超出其成本,石油贮备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经济,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全部能产生广泛影响。所以,及早建立石油贮备体系、拥有合适石油贮备也就自然成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重中之重。中国石油贮备量不高,仅占世界石油储量2.45%,不过中国石油消耗量很高。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对石油需求量还会大幅增加。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能源需求仍将高速增加,对外能源依靠度将不停提升(左右将达60%),战略石油贮备规模势必水涨船高。中国作为一个规模巨大经济体,要保障国家安全并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必需提升防范石油市场价格风险能力。但中国却是世界上唯一未建立战略石油贮备石油进口大国。伴随经济连续快速发展,中国石油需求量不停攀升,受限于中国本身石油产量缓慢增加,进口石油成为不得不采取一个方法。现在中国石油贮备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石油企业和国家应付突发事件需要,伴伴随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增大,和国际石油市场波动性加大,这种损失和其它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和越来越严重。因为中国石油贮备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使得我们在面临中国外市场供需失衡、市场供给不足而频频出现大面积“油荒”时,难以短时间内保障油品供给,稳定油品市场秩序。假如国家战略贮备体系建立不完善,中国将难以确保石油供给。根据国际能源机构制订标准,当石油供给中止量达成需求量7%时,就是能源安全警戒线。所以,不管从中国市场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加紧推进中国石油贮备体系建设,建立全方位石油安全保障体系刻不容缓。一、立法先行,建立和健全石油贮备相关法律法规石油贮备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和产业安全、投资巨大、选址严格、建设周期长系统工程,法律法规是石油贮备建设关键保障。法律法规完善,首先能够规范石油贮备行为,其次能够保护参与石油贮备企业利益。IEA国家为了确保石油贮备建设规范和顺利进行,毫无例外地全部动用了立法工具,做到法制建设先行,使石贮备建设有法可循,依法进行,而且伴随形势改变,不停对法律进行调整。20世纪70年代,日本制订了《石油贮备法》,德国颁布了《石油及石油制品贮备法》,美国国会经过了《能源政策和贮备法》。以上国家全部是制订了相关法律后,才依据法律要求具体实施石油贮备行为。而中国现在战略石油贮备基地已经开启,相关法律、法规仍未制订,相关石油方面立法,分散在宪法、矿产资源及其它条例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中,这和中国现在石油安全形势很不相当。所以,中国石油贮备建设务必走“要贮备,先立法”道路,立即制订出台《中国石油贮备法》,明确石油贮备模式、贮备主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贮备规模、品种组成、基地布局、资金起源、基地建设、基地维护、贮备计划制订和决议、石油采购、贮备石油释放、贮备石油置换程序、贮备基地检验及中国石油市场及贮备基地基础数据统计等内容,使石油贮备建设全过程有法可依,以确保中国石油贮备体系有条不紊实施。二、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石油贮备模式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后,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全部建立了各自国家石油贮备,概括起来关键有三种模式,即政府直接负担型、政府贮备和民间贮备结合型,和政府、贮备机构和石油企业共同负担型。现在中国国家物资贮备模式和美国战略石油贮备采取模式相类似,均由政府机关直接负责贮备基地建设、管理及运作。假如未来中国石油贮备采取这种贮备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表现国家意志,便于集中管理统一指挥,有利于确保石油贮备安全,也易于和现有国家物资贮备管理相衔接,避免贮备被私自动用。但这种贮备模式也存在着显著不足:首先,运作成本高;其次,这一模式不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则,不利于贮备石油轮换更新。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理念,同时考虑到中国是石油生产和进口大国、以国家石油企业为主导、政府管制能力较强等国情,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应选择并确立“混合型”石油贮备模式。所谓“混合型”石油贮备模式,是指由政府及社会共同构建石油贮备体系石油贮备模式。“混合型”石油贮备体制能够在确保有效发掘和盘活社会上现有贮备能力及对应营运能力,大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因为中国石油贮备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建设过程宜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在起步期(以前),建立以政府贮备为主体、以商业贮备为补充国家石油贮备体系;在过渡期(2O10—),逐步过渡到以政府贮备和企业法定贮备为主、以商业贮备为补充国家石油贮备体系;在过渡期以后成熟期(以后),最终建立起以政府贮备为主导、以机构贮备为主体、以商业贮备为补充国家石油贮备体系。政府贮备、企业法定贮备、机构贮备、企业商业贮备功效各异,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只有将它们有机组合,建立国家石油贮备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国家石油安全。三、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确保石油贮备规模“手中有油,心中不慌”,从现在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看,为强化国家石油安全,应对突发事件,中国有必需逐步加大自己石油战略贮备。石油贮备规模是石油贮备建设首先必需明确基础要素,它有利于贮备资金预算和贮备设施建设实施。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石油战略贮备数量上标准。从国际经验来看,一次能源中石油百分比越高,石油进口依存度越大,能源安全目标越高,国家石油贮备目标规模就越大;非产油国石油贮备目标规模要比产油国大。国际能源署(IEA)对各组员国均以90天上年度石油净进口量为最低要求,而全部组员国均达成了该要求,大多数国家还超出了120天。美国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石油贮备国,现在已达成7.27亿桶,达历史最高位,其和日本战略石油贮备天数均达成150天以上;日本政府拥有石油贮备,加上民间石油贮备和流通领域库存,足够全国使用180天以上;法国战略石油贮备达成120天以上,德国战略石油贮备也达成100天以上。为了和国际接轨,中国石油贮备规模应达成IEA要求标准。可是,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中国累计进口原油约2.54亿吨。简单计算可看出,末能够实现3753万吨相当于大约50多天进口量,而一期工程1400万吨约等于十几天进口量,再加上中国21天进口量商业石油贮备能力,也就是目前含有30多天进口量贮备能力。对于中国来说,石油战略贮备规模还较小,因为没有更多地参与国际能源贮备协调机制,伊朗局势会对中国油价短期内产生部分影响。30多天贮备能力,意味着一旦美伊战争机器开启,就要打一场超出30天仗,中国石油供给就会出现显著短缺。不过,因为战略石油贮备耗资巨大,作为人口众多、国家财力有限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像美国和日本那样规模庞大和系统完备国家战略石油贮备体系,只能从国情出发,以中国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建成能满足这一水平所需、国家财力能够承受国家战略石油贮备体系。考虑到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经济实力、石油进口起源特征、未来石油消费和进口规模等原因,着眼于实际,循序渐进争取用左右时间初步建立一定规模石油贮备。依据国务院同意《国家石油贮备中长久计划》,以前,三期项目全部完成,总投资额约为1000亿元,到时中国贮备总规模将达成100天左右石油净进口量,国家石油贮备能力提升到约8500万吨,相当于90天石油净进口量,这也是IEA要求战略石油贮备能力“达标线”,深入增强中国应对石油中止风险能力。四、降低单一品种依靠,促进石油贮备品种多样化就石油战略贮备而言,存在油种合理平衡问题,但贮备成品油不如贮备原油,贮备原油不如贮备产能和油气资源。当今各国贮备石油大部分全部是原油,这关键是因为:原油能依据动用时实际需要,炼制生产出不一样品种成品油。同时原油贮备成本相对较低,因为原油能长久储存而不易发生变质,而成品油长久储存有变质危险,为确保质量需要每2~3年进行定时更换,其贮备成本要比原油贮备成本高一倍以上。根据石油贮备法要求,日本民间贮备包含原油、指定石油产品和石油气。其中指定石油产品是指通产省要求汽油、煤油、柴油和其它烃类油品;石油气是指丙烷、丁烷和通产省要求以烃类成份为主气体(包含液化处理过产品)。之前,中国国家石油贮备只有原油一个品种。基于单纯贮备原油缺点,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提供油品,中国在石油贮备品种上应借鉴国际经验,同时考虑到中国实际情况,在以后中国石油贮备中,政府贮备应该以原油为主,企业贮备能够有一定数量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等石油产品,甚至还应该包含一定数量液化气贮备。石油贮备以原油贮备为主关键是考虑到原油比其它任何油品和天然气全部轻易运输和储存,而且进口原油在中国加工能够充足利用中国原油加工能力,有比很好经济效益;贮备一定量石油产品关键是考虑到在危机早期,能够不用加工就能够将石油产品快速投入市场。五、放松市场管制,培育多元化石油贮备主体从国际经验看,国家石油贮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贮备体系,包含政府贮备、机构贮备、企业贮备。政府贮备是指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完整由政府出资建设、采购、掩护和把持石油贮备情势,其目标关键是立即处理和平息全国性石油供给缺乏和油价暴涨问题,含有其它贮备情势无法替换尤其作用,所以也被称为战略贮备。机构贮备(又称中介组织贮备)是由法律要求公共或民间组织负担任务石油贮备,它实际上是企业任务贮备一个变相模式。企业贮备是指石油生产商、进口商、炼油企业、销售企业和石油消费大户负担石油贮备,它由两部分组成:法定贮备和商业贮备。“藏油于民”已成为石油贮备关键风向标。尽管美国政府战略石油贮备规模居世界首位,但企业石油贮备远超出政府贮备。认为例,美国石油贮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其中政府贮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在美国,除了五大石油企业,还有4000家小企业全部参与石油行业中。欧美、日韩等国家全部有商业石油企业、民间组织机构参与,并占据着很大份额。德国施行“联盟贮备”机制,官民联盟贮备量、政府贮备、民间贮备比率为57∶17∶26;即使日本缺石油,产量仅是该国石油需求量0.2%,但民间贮备达成77天,占据国家总储量46.4%。多主体参与石油贮备,基础是国际通例。中国现在原油贮备体制关键有三个层面机构组成,即决议层(国家石油贮备办公室)、实施层(国家石油贮备中心)、操作层(国家石油贮备基地企业)。因为中国不管是贮备机构还是两大石油企业,均无法完全根据市场标准处理贮备问题,所以从本质上中国石油贮备还是属于单一政府贮备类型。政府贮备好处是政府可直接决议、直接管理,可控性较强。不过在目前国际竞争新形势下,单靠少数大国有企业确保国家石油安全是远远不够。国际石油贮备经验表明,打造多元化石油贮备体系是关键方向,而民营油企作为一个油储层级参与其中,能够壮大石油贮备力量。实际上,中国企业石油贮备早就存在,只不过是作为企业生产周转贮备,而没有上升到国家石油安全高度。全民找油,藏油于民,给民间石油企业一定政策空间是中国值得借鉴经验。放手让庞大民营石油力量走出去,从多个渠道处理中国石油贮备问题是十分必需。这就是“藏油于民”。从中国民营油企本身实力来讲,也含有了“藏油于民”天然条件。中国民企拥有很大贮备空间,而且是现成,假如能够抓住油价较低时机,把信誉好、实力强民营油企纳入国家石油贮备体系,想必能够起到节省时间、双管齐下作用,管理成本也会大大降低。而中国面临现实情况是,首先闹油荒,其次却是社会大量闲置油库资源。数据显示,中国拥有8万余家民营石油企业,“家底”超出万亿资产,总储油量可达成2亿吨以上,不过能够得到充足利用库存容量仅为几十万吨;拥有储油能力达10万吨以上油库最少10座,但因为没有油源,这些含有相当规模油库基础处于闲置状态,而且每十二个月维护、管理需要高昂费用。所以,政府在保障国家石油战略贮备和确保石油仓储绝对安全前提下,放松原油市场管制,许可大型油企、中小油企、第三方贮备机构在企业法定义务贮备之外,自由开展商业运作,同时,许可含有一定资金实力社会企业参与原油进出口业务和批发业务,激励社会资金发展原油第三方存放业务。国家很有必需将这一部分石油贮备能力纳入国家战略石油贮备统一管理,作为对国家战略石油贮备关键补充,进而达成增加国家石油贮备规模目标,提升中国应对石油危机能力。因为不管是哪种贮备,在确保国家石油安全客观效果上全部是一致。国家能够也应该向民营企业开放石油进口,激励民营石油企业到国际市场找油,租用民营石油企业油库储存石油,国家还能够合适削减一部分中国产能以增加从国际市场上进口量。更为关键是,倘若中国石油贮备过分依靠三大石油企业及国有油企,不仅会加重巨头们负担,国际市场也会对我们石油贮备“家底”会一目了然。所以,从中国实情而论,民营油企确实能够作为这一体系补充力量,尤其是作为政府贮备补充力量。国有石油企业即使在资金、规模、技术、人才等方面有着民营企业无法比拟优势,但因在中国市场便能够取得丰重利润,对开拓海外石油权益没有生存压力和市场驱动力。另外,国有石油企业在开发海外石油方面往往会受到政治原因影响。民营石油企业则含有机制灵活、市场化特点,且受政治原因影响比较小,能够大大打消资源所在国担忧,加之民营油企在中国基础没有资源,它们“走出去”是生存发展需要,所以其态度比国有石油企业果断得多。假如国有石油企业和民营企业签署协议,国有方出钱,民营方出力,赢得国外大单后交给中石油等国有大企业开采,就能做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最终肯定会实现共赢。所以,应该激励民营企业对国家石油贮备投资,而不是将其拒之门外,放开石油进口权,许可民营企业进口和经营石油。全部这些全部预示着民营企业在中国未来石油战略贮备事业中将成为一支不可忽略力量,对中国石油安全将起到关键作用。六、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布局计划石油贮备基地国家交通运输条件情况和发展趋势、军事安全形势现实状况及其趋势、炼油厂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全部会从不一样角度影响和制约石油贮备基地选择。通常来说,国家战略石油贮备基地选址和布局,应该遵照进油方便、出路通畅、靠近炼厂、快速反应标准。同时,石油贮备基地建设决不能是孤立,而是一个由港口、石化中心、转运站、输油管网有机结合储运分配系统。中国第一期石油贮备基地已经建在了东部沿海(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布局上略显单一。就现在已经证实选址地点来看,第二期基地不再拘泥于沿海地域,而将向沿海和内地两线推进(广东湛江和惠州、甘肃兰州、江苏金坛、辽宁锦州及天津等)。伴随中国石油贮备经验提升,布局、选址不见得一定在沿海地域,可能会越来越多元化。从地缘政治上看,未来需要向内陆延伸,从地理位置上确保战略贮备,应付地域冲突。至于以后布署,还应向老三线延伸,向广大西南扩张,诸如青藏高原、四川、云南等全部将是战略重省。从中远期发展计划上看,除继续在沿海地域建设贮备基地外,还应该结合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原油进口情况,在东北、西北内陆地域管道运输枢纽站周围选择地点,建设一定规模石油贮备基地。七、综合决议,建立多层次石油贮备筹资模式石油贮备角逐是国家实力,较量是国际竞争力。石油贮备建设需要投入庞大资金,资金筹措问题是一个焦点,没有资金立即和足额到位,石油战略贮备就是一句空话,怎样筹集足够资金可谓是战略贮备关键。各国因为石油战略贮备模式不一样,在资金筹措上也有一定差异。美国做法是政府包揽全部资金投入。但美国政府为了减轻石油贮备财政负担,正在走向战略石油贮备商业化道路:(1)出租转让还未充足利用贮备设施;(2)在战略石油贮备基地开辟外贸分区,为境外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提供贮备石油服务;(3)利用战略石油贮备基地过剩能力为商业贮备提供有偿储存空间。日本做法是:(1)征收石油税,对原油、多种石油产品、油气和液化天然气征税,作为石油贮备基金;(2)国家财政政策支持,经过政府和国家信贷部门筹集多种公共基金;(3)政府扶持,如由石油企业、开发银行等向民间石油贮备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用以购置石油和设施建设。德国做法是:(1)战略石油贮备所需费用由政府开支;(2)石油贮备联盟(EBV)石油贮备费来自银行贷款和会员交纳会费,政府不提供补助;(3)企业石油贮备费用由企业自负。韩国则采取和采油国共同贮备制度,同时协议出租储油设备以很好地处理贮备资金不足,使韩国中国储油设备尽可能地得到利用,并优先取得石油供给。在美、英、法、德、西班牙等国家,全部上、中、下游经营油品企业全部依据相关石油贮备法要求建立商业石油贮备,相关管理部门随时监察,在国家碰到石油危机或经济危机时候无条件有偿征用。而那些没有能力建设商业石油贮备企业选择交纳类似于商业贮备社会责任资金到专门机构,比如石油贮备银行。就世界各国建立石油贮备筹资经验来看,中国应该避免在石油贮备筹资方面由政府大包大揽,而应以财政出资为主,政府和民间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财政性筹资,由国家划拨财政拨款和利息补助;税收筹资,国家能够开征石油战略贮备税;债权筹资,国家能够发放石油贮备资金债券,向社会募集资金;国际信贷筹资,政府可从国际金融机构取得长久低息贷款;自筹资金,企业依其生产经营活动在内部形成可用于再投资资金。我们能够设置专门战略石油贮备税,即对石油产品消费、石油及石油产品进口征收战略石油贮备税,用于战略石油贮备设施建设、石油购置、掩护和管理等;政府能够经过和民间投资者合资建立贮备机构,由机构投资建立贮备设施,国家购置原油在这些贮备设施中贮备,由合资机构负责日常维护管理;能够依据“谁收益、谁投资”根本法则,考虑直管和代理、自建和租赁、BOT、发行尤其债券、收取能源资源使用权费等;能够经过发行尤其债券、建立石油贮备基金、设置石油期货和向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等措施来筹集建立战略石油贮备所需资金;能够对战略石油贮备设置最低保有量,在达成最低保有量后,可利用超出库容在国际市场进行以赢利为目标商业运行,以减轻政府累赘,使战略石油贮备系统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以合适方法用外汇贮备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建立石油仓单,利用国际期货市场到期交割交易制度,将外汇贮备转化为石油贮备;等等。另外,政府能够协调外汇贮备机构、石油企业、银行、投资基金等,设计一系列约束和激励制度,激励和支持石油企业或金融机构出资建立石油战略贮备银行,并许可它们在石油战略贮备物质基础上发行证券,这些证券能够作为资本金;也能够作为抵押贷款标物,甚至能够在市场上交易。当然这一机制必需坚持一个标准,即不经国家同意不得动用石油战略贮备现货,政府有权在特定条件下回购或征用石油战略贮备现货。八、稳妥推进,因地制宜地选择经济、安全贮备方法战略石油贮备方法有地下盐穴贮备、油罐贮备、船罐贮备、地下罐储、地下坑道贮备等多个方法,不一样方法所需投资成本及运行费用也不一样。美国全部战略石油贮备全部是以地下盐岩洞穴方法储存,避免了建造油罐所花费高投资,大大节省了贮备成本。日本贮备方法相对多样,关键有地面贮备、半地下贮备、海上贮备和地下洞穴贮备等方法。法国甚至把石油贮备到了国外。韩国则把一部分石油贮备在了海底洞穴。现在,中国战略石油贮备基础以油罐形式储存,如一期镇海石油贮备基地有52个储油罐,舟山石油贮备基地有50个储油罐,黄岛有32个双盘式浮顶油罐,大连有3O个储油罐,兰州有30个储油罐;二期战略石油贮备考虑到了经济安全性,并借鉴国外经验,在江苏金坛开展了地下储存试验。从经济技术层面来看,地下盐穴贮备有多个优点,所以,以后中国建立石油贮备时,可优先考虑采取地下盐穴方法:一是,中国地下岩盐资源丰富,现在已经查明在华东地域和苏北、苏南、安徽淮南、山东等地均发觉有大型盐矿。所以,利用地下岩盐洞穴建设石油贮备库,含有良好地质条件。二是,中国在建设盐穴储油库工程中,很多方面含有较高技术水平,能够完成绝大多数工作,包含地质综合评价研究、钻完井、采盐建穴、运行方案设计、地面工程设计等。同时,充足考虑战备安全、运输、储存成本等原因,采取多样化储存方法,做到“三个联合”:地面储存和地下储存相联合,人工设施储存和利用盐穴、溶洞等天然地理环境储存相联合,现有设施贮备和新建基地储存相联合。九、亲密关注国际形势改变,主动参与石油贮备国际合作石油是世界性战略产品,而且供求关系十分软弱,价格波动大。而中国已经成为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对国际石油市场影响越来越大。作为在石油贮备道路上刚刚起步中国来说,加强石油贮备国际合作,首先能够学习国外优异管理方法,其次也是一个双赢策略。(1)加强和国际能源署(IEA)深度合作。IEA在协调能源政策、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石油贮备和搜集能源信息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即使中国不是IEA组员,但在采购和动用石油贮备时应和该机构进行合作,遵守一致石油贮备应用标准,共同应对投机操作、可怕主义等影响国际能源安全重大问题。长久以来,因为中国和IEA联络不够紧密,致使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首先,信息不畅造成进口成本过高;第二,经验不足造成战略贮备长时间缺位;第三,技术落后造成高污染。所以,中国政府要高度重视和IEA交流和合作,应该经过部分发明性方法,比如成为IEA观察员,真正深入到国际能源体系内部去。(2)主动参与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