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地理课件 题型六专项练_第1页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地理课件 题型六专项练_第2页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地理课件 题型六专项练_第3页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地理课件 题型六专项练_第4页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地理课件 题型六专项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六专项练1231.(2023·山东名校大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沙柳河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海湖流域第二大河流,流域面积仅占青海湖流域的十二分之一,年径流量却占五分之一,相对高度较大,整个流域较周边地区相对封闭和完整。青海湖流域年平均气温约0.1

℃,年降水量约400毫米,年蒸发量约1

300毫米。上图示意沙柳河流域地理位置。(1)简述沙柳河注入青海湖水量大的原因。(2)有人建议加大沙柳河水电的开发力度,你是否支持该观点?请说明理由。123答案

(1)沙柳河流域支流众多,汇水量相对较大;河道落差大,流速快,加之干流河道顺直,水量损失少,年径流量较大。(2)支持。沙柳河径流量相对丰富,支流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进行水电开发的条件较好;水电开发能为当地农牧民和城市提供能源;水电开发可以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水电开发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或不支持。流域内气候高寒,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水电易破坏生态环境;当地位于青藏高原,地质条件差,开发水电易引发地质灾害;当地地势高,水电开发建设成本高;当地人口稀少,对电力资源需求少。)123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沙柳河流域相对封闭和完整,支流众多,大量支流汇入干流,河流汇水量相对较大;相对高度较大,河流流速快;干流河道顺直,水量下渗等损失少,年径流量较大。第(2)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选择支持或不支持均可。支持的理由:沙柳河年径流量较大,支流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进行水电开发的条件较好;水电开发能为当地农牧民和城市提供廉价、清洁的能源,满足生产生活用能;可以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等。或不支持。理由:该地位于青藏高原,气候高寒,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水电易破坏生态环境;位于板块交界处,岩层破碎,地质条件差,开发水电易引发地质灾害;当地地势高,基础设施差,水电开发建设成本高;当地人口稀少,对电力资源需求少。1232.(2023·贵州贵阳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沙洲是冲积河道泥沙长期淤积的产物,河流流速变化是影响沙洲发育的重要动力条件。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长江武汉蛇山至青山河段河流由束窄河段进入展宽河段后,河流中部水量增加较多,横剖面呈上凸型,使表层河水与底层河水在河床中部和两岸之间构成双向环流,促使河道进一步展宽并发育沙洲。1899年,张之洞主持修筑武青堤时,长江东支分流被堵塞,滨江平原逐渐形成,沙湖从长江分离。下图示意长江武汉蛇山至青山河段的演化过程。123(1)分析Ⅰ阶段河道向东强烈弯曲的原因。(2)说明河道宽窄变化对长江蛇山至青山河段沙洲发育的作用。(3)分析长江在蛇山至青山河段由多分汊河道演变为单一河道的过程。(4)评价沙湖从长江分离后对武汉市城区的影响。123答案

(1)该河段汉江自西侧汇入,将长江干流向东推挤,冲击河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道东(右)侧受水流冲击强;凹岸侵蚀作用明显,河道进一步向东弯曲。(2)河流流经龟山—蛇山卡口后,河面展宽,水流分散,流速减慢,泥沙沉积;青山处河道收窄,顶托蛇山至青山河段河水,致使水位抬高,流速减缓,进一步促使泥沙沉积;当河流由束窄河段进入展宽河段后,表层河水与底层河水在河床中部和两岸之间构成双向环流,表层河水由河心流向两岸(侵蚀两岸,使河床进一步展宽),底层河水从两岸向中心流动,并在河道中心处相遇,能量削减,使挟带的泥沙发生沉积。123(3)江中沙洲逐渐合并为一个巨大的江心洲,长江河道被分隔为东西汊道;西汊道为主河道,东汊道水量少、流速慢,泥沙沉积多,沙洲继续向东岸靠近;武青堤修建后,东汊道被泥沙堵塞,江心洲与河岸连为一体,该河段河道演变为单一河道。(4)湖泊面积萎缩,城市建设用地增多;湖区面积减小,蓄水能力下降,洪涝风险加大;水体更新减慢,自净能力下降,水质下降,水生态恶化等。123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河段汉江自西侧汇入,将长江干流向东推挤,冲击河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右岸侵蚀严重,因该河段流向为自南向北,故东侧侵蚀较重,使其向东发生弯曲,形成凹岸;加之受弯道环流的影响,凹岸受侵蚀,使河道进一步向东侧弯曲。第(2)题,根据材料“沙洲是冲积河道泥沙长期淤积的产物,河流流速变化是影响沙洲发育的重要动力条件”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河流流经龟山—蛇山卡口后,河面展宽,水流分散,流速减慢,泥沙沉积;青山处河道收窄,顶托蛇山至青山河段河水,致使水位抬高,流速减缓,进一步促使泥沙沉积。根据材料“长江武汉蛇山至青山河段河流由束窄河段进入展宽河段后,河流中部水量增加较多,横剖面呈上凸型,使表层河水与底层河水在河床中部和123两岸之间构成双向环流,促使河道进一步展宽并发育沙洲”可知,当河流由束窄河段进入展宽河段后,表层河水与底层河水在河床中部和两岸之间构成双向环流,表层河水由河心流向两岸,底层河水从两岸向中心流动,并在河道中心处相遇,能量削减,使挟带的泥沙发生沉积。第(3)题,读图可知,由多分汊河道阶段到单分汊河道阶段,江中沙洲逐渐合并为一个巨大的江心洲,长江河道被分隔为东西汊道;西汊道为主河道,东汊道水量少、流速慢,泥沙沉积多,沙洲继续向东岸靠近。由材料“1899年,张之洞主持修筑武青堤时,长江东支分流被堵塞,滨江平原逐渐形成,沙湖从长江分离”可知,武青堤修建后,江心洲与河岸连为一体,该河段河道演变为单一河道。123第(4)题,读图可知,沙湖从长江分离后,武汉市城区湖泊面积萎缩,蓄水能力下降,洪涝风险加大;湖区面积减小且与长江分离后,水体更新减慢,自净能力下降,水质下降,水生态恶化。12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兴化垛田位于江苏省泰州市里下河平原腹地,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10月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1194—1855年,黄河袭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给里下河区域带来了频繁的水患和大量的泥沙,湖群淤垫成为沼泽。为趋利避害,当地先民在浅水区开挖沟渠,并将淤泥水草挖出堆垛,形成了大小不等、四面环水的垛田。18世纪,人们在垛田外围修筑圩堤,逐渐形成区域性的灌排工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建设了更大规模的圩堤工程,圩堤内水位得以稳定。20世纪后期,当地出现大面积堆垛成田、放岸填沟现象,垛田面积变大、高度降低。垛田生产的瓜果、蔬菜品质优良,香葱、龙香芋等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21世纪,该地借助独特的景观、特色农产品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图1示意里下河平原位置,图2示意兴化垛田景观,图3示意兴化垛田演变。123图1图2图3123(1)简述传统垛田景观形成的地理意义。(2)相对于传统垛田,现代垛田面积变大、高度降低。试评价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3)从服务功能与价值角度,分析传承和保护垛田景观的必要性。123答案

(1)该地区洪涝灾害多发,垛田高出水面数米,可以减少洪水威胁;当地土地资源稀缺,垛田为新开垦耕地,可生产粮食,以养活更多的人口。(2)有利影响:垛田面积变大、高度降低,便于灌溉和耕作;垛田面积增大,粮食产量增加,可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垛田高低错落、绿水环绕的农业生态和文化景观。(3)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垛田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科研价值;垛田景观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旅游价值;作为农业灌溉工程和湿地系统,具有防洪、调蓄水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价值;垛田果蔬品质优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23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人们在垛田外围修筑圩堤,逐渐形成区域性的灌排工程体系,黄河袭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给里下河区域带来了频繁的水患和大量的泥沙,使得该地区洪涝灾害多发,垛田高出水面数米,可以减少洪水威胁;当地河网密布,土地资源稀缺,垛田为新开垦耕地,可生产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口。第(2)题,现代垛田面积变大、高度降低的影响从有利与不利角度分析,垛田面积变大、高度降低,便于灌溉和耕作;垛田面积增大,使得种植面积增大,粮食产量增加,可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垛田高度降低、面积增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垛田高低错落、绿水环绕的农业生态和文化景观,从旅游角度看,失去原有特色。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