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的演变_第1页
试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的演变_第2页
试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的演变_第3页
试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的演变_第4页
试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演变19,清朝颁布《钦定蒙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和《钦定中学堂章程》,明确要求蒙学堂、平常小学堂和中学堂全部要设置“史学”课程。此事标志“历史最终从经史之学中开始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正式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全部是一件值得纪念大事”[1]。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到今年,中国中学历史课程已走过1历程。在这么时间节点上,笔者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粗析其是非得失,试探其演变规律,写成本文,以纪念近代历史课程开设110周年。

继《钦定中学堂章程》以后,19,《奏定中学堂章程》颁布。该章程要求,中学历史学科先讲中国史,次讲亚洲各国史,最终讲欧洲、美洲史;强调中国史“当专讲历代帝王之事,陈说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和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2](p.7)。据此可知,《奏定中学堂章程》实际要求新开设中学堂历史课程内容体系是和中国传统史学一致“皇朝—精英史体系”。

按系统论见解,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是历史见解、历史发展战索、历史材料、历史知识(含常识)、历史学习方法等要素组成有机整体。因为上述诸要素全部含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也含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19,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课程元年,也是中国近代史学元年。在这十二个月,梁启超发表了影响深远《新史学》,学界通常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学诞生标志。即使中国近代历史课程和中国近代史学同年诞生,但二者起点却不相同。官办中学堂继承了传统史学,即“皇朝-精英史体系”衣钵,而梁启超却高扬“史学革命”大旗,力倡“新史学”。她首先批判皇朝-精英史学,首先宣传进化论史学。梁启超认为:新史学是“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学问”[3](p.355)。受此启示,当初中国史学界和历史教学界有识之士主动探索不一样于“皇朝-精英史体系”新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

19,曾鲲化著《中国历史》。该书别树“光辉雄美之新历史旗帜”,力倡“竞争进化之国史”[4]。1904—19,夏曾佑编写《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分册出版。该书以历史进化论为指导,勾勒中国“物换星移、世事沧桑历史进化过程”[5](p.201),初步构建起以进化史观为理论依据进化论史学体系。中华民国成立后,进化论史学体系建设大步向前推进。19底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强调,“历史要意在使知历史上关键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和民国建立之本”[2](p.11)。1929年颁布《初级中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要求“大抵打破以朝代分界旧观念,而取一个转移大局时尚做标准”[2](p.26)。该课标在“目标”部分列出了表现历史进化观众多关键点,如“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变迁概况”,“研究关键各国政治经济变迁概况”,“研究各国关键民族学术文化演进概况,和中国学术文化演进经过”,“明了近代科学对于物质文明及社会进化贡献”,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世、现代四期[2](pp.22~26)。而和之配套高级中学一般科历史暂行课程标准不仅对中国历史如此进行分期,而且将外国史分为先史、上古、中古、近世、现代五个时期[2](pp.31~35)。至此,进化论史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定型,并成为中国近代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主流形态。

进化论史学体系虽是中国近代历史课程内容体系主流,但那时,还有部分历史老师和历史教育研究者在探索其它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在这些体系中,文化史体系和专题史体系值得关注。

1922年,傅运森等编著《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特点是“打破朝代和国界旧习,专从人类文化上演述变迁情形”[5](pp.202~203),目标在构建文化史体系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1923年,《高级中学公共必修文化史学纲要》颁布。这个由徐则陵起草历史课程纲要,共设116课,全方面系统地讲述了包含中国文化史在内“世界文化史”,构建了以人类文化发展为根本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

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陆光宇编写《新撰初级中学历史教科书》,由总论和分论组成。总论为“历代兴亡述略”,分论为民族史、学术史、宗教史、风俗史、实业史、近代外交史等专题。研究者评论说,该书“优点是各部分专史叙得较清楚,使人一目了然”[5](p.203)。应该说此书是构建专题史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一次有益探索。

另外,1923年制订《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常乃德起草)构建了中外历史“混合”编制体系。该纲要写道:”中学历史,向分本国史世界史二部。今为使学生明了世界人类生活共同演进情况,打破相关朝代国界狭隘起见,初中历史编制宜取混合主义,以全世界为纲,而于中国部分,特加详述;使学生对于本国历史,得因比较而益审其在世界史中之地位,似较分授之制为善。”[2](p.14)但该纲要仍将历史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四个阶段,和进化论史学体系一致。

总而言之可知,中国近代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有三个特点:第一,从皇朝史体系向近代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转化是基础趋势;第二,历史课程内容体系含有多样性;第三,在多样课程内容体系中,进化论历史课程内容体系占据主流地位。比之传统皇朝史体系,进化论历史课程内容体系无疑含有进步性,但进化论史观及其课程体系只认可历史渐进性改变,否认历史突变,并重视从外部寻求历史改变动因,所以其不足也是显著。在以往几十年里,我们一直把1902—1949年中学历史课程(含课程标准、教科书等)视为垃圾一堆,而且认为其毒性很大。现在,当我们冷静地去清理这笔历史遗产时,却发觉中国这一时期中学历史课程是糟粕和精华并存。笔者认为,在长久批判和否定以后,目前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其精华,以作为历史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和建设之参考。

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指导地位很快树立起来。1956年,伴随《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纲领(草案)》《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纲领(草案)》《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纲领(草案)》《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纲领(草案)》颁布,富有时代特征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形成。

中国现代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新体系有两个起源:一是源自解放区中学历史教科书,二是源自苏联历史课程体系。但前者也受苏联历史课程体系影响,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是在苏联影响下构建。具体地说,世界史课程内容体系照搬苏联体系,中国史课程内容体系在苏联体系“指导”下构建。研究者指出,苏联历史课程内容体系特点是“确信全世界各个地方全部无一例外地遵照共同历史阶段逐一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发展动力是阶级斗争”[6](p.292)。1956年颁布《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纲领(草案)》和《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纲领(草案)》充足而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下面以《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纲领(草案)》为例,略作说明。

第一,纲领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更替过程,所以,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初三世界史共九部分,第一部分讲“原始人生活”,第二、三、四部分讲亚、非、欧三洲奴隶社会历史,第五、六、七部分讲封建制度建立、巩固、发展和解体,第八部分讲“资本主义从确立到衰落”,第九部分讲“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

第二,纲领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关键动力”[2](p.166),为此,纲领以阶级斗争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转折点,即: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转折点,以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发生之年)为资本主义由盛到衰转折点,以19俄国十月革命为“旧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新社会主义世界这一根本转变标志”[2](p.170)。和此对应,纲领高度重视历史上阶级斗争,古代史部分将各国关键奴隶起义、隶农起义、农民起义、织工起义等列为教学关键点,近代现代部分则关键讲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突出苏联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能够说是苏联史缩编。

假如说1956年构建中学世界史课程内容体系是照搬苏联体系,那么当初中学中国史课程内容体系则是参考苏联体系编写。该年制订初中、高中中国史教学纲领构建中国史课程内容体系全部以社会形态更替为框架,阶级斗争史为关键内容。假如说有不一样于苏联体系“创新”话,那就是在五种社会形态中,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替换了资本主义社会,近代阶级斗争关键讲述民主主义革命(包含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无产阶级革命。但这些“创新”和苏联体系无本质差异。

1956年构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影响很大,以后半个世纪里,中国中学历史教学基础沿用这个体系。20世纪末期虽有调整和改善,但改变不大,甚至制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和制订《一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改变也关键是形式(采取专题式和专题式),而不是内容。

五种社会形态体系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中学历史课程唯一内容体系。这是一个不一样于皇朝史体系、进化论史学体系新历史课程体系。按这一体系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传输唯物史观,有利于年青一代认识和探索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树立科学历史观,有利于大家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不过这一体系也有显著弊端。首先,作为该体系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并非马克思和恩格斯原创唯物史观(亦即精典唯物史观),而是苏联式唯物史观(亦即流行唯物史观),作为该体系蓝本苏联历史课程内容体系是一个政治化教条化体系。其次,经过这一体系灌输给几代中国人历史结论长久被视为“真理”,但其中部分并不科学,有还有违于历史。最终,一个历史课程内容体系几十年一统天下局面,束缚了大家思想,限制了发明性思维发挥,在诸种弊端中,这首先危害,应该是最严重。

新近制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中国历史课程改革重大结果。

(一)中国史课程内容体系

历史课标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讲述中华大地上出现人类活动至鸦片战争前中国历史。课标将这段漫长历史分为史前、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时期,除史前时期外,均着重讲述关键朝代政治、经济情况,各个时期文化则相对集中(除隋唐时期)。这个内容体系,注意朝代兴亡,凸现阶段特征,展现了中华文化辉煌。

中国近代史“学习板块”概述了中国近代史基础内容,并指出“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基础目标”。据此可知,该课标是以革命历程和现代化进程为线索来构建中国近代史内容体系。但在这两条线索中,革命是根本,现代化是辅线。所以,中国近代史内容体系基础上是革命史体系。

中国现代史“学习板块”中,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史根本。围绕此根本,课标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起步条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曲折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辟,三个前后衔接问题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7]。

(二)世界史课程内容体系

历史课程标准世界史板块虽由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三个板块组成,但其体系是统一,或说三个板块被置于一个体系之中。这个体系可描述以下:

1.一条根本: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

2.两个方向:人类历史可从纵向、横向进行研究。纵向系统以时间为序,反应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横向系统反应地域之间关系,交往使地域之间联络不停加强。在此过程中,世界市场形成和扩大至关关键。

3.三个阶段:以16世纪初和20世纪初为时间节点,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勾勒从分散到整体发展过程。

据上可知,历史课标构建了一个不一样于社会形态史体系世界史课程内容新体系,这个体系可称之为全球史体系或整体史体系。比之中国史课程内容体系,这个体系含有创新力度大、相对严密完整特点。

为突破五种社会形态史体系限制,构建新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历史课标编制编审者下了很大工夫,并取得关键结果,对此,我们应给予充足肯定。但从已构建体系来看,不足之处也相当显著。其中,最突出有两点:一是中国史没有统一体系,二是中国史体系和世界史体系互不协调。

史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多维视角,多元史观,多个多样历史认识方法,丰富史料,为构建多种多样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提供了愈加宽广空间,生产力体系、社会形态体系、革命史或阶级斗争史体系、现代化体系、全球史体系、文明史体系,生态史体系等等,全部可供我们选择。以文明史观利用来说,即能够人类文明演进,尤其是中华文明发展为根本,并围绕这条根本,精选内容,构建文明史体系历史知识体系。这一思绪可供构建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参考。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教学界对社会需求型、学生本位型、学科结构型三大类历史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但完整学生本位型中学历史课程内容体系还未成熟。笔者认为,现在及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建立充足考虑社会发展长远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科结构型课程内容体系应是历史课程发展方向。

【作者介绍】冯一下,男,1939年生,四川蓬溪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