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5讲文言文简答题(练习)(原卷版+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5讲文言文简答题(练习)(原卷版+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5讲文言文简答题(练习)(原卷版+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5讲文言文简答题(练习)(原卷版+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5讲文言文简答题(练习)(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5讲文言文简答题(基础题和拔高题)文言文阅读上(唐太宗李世民)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苖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合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侍郎王圭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B.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C.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D.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男,唐初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二十周岁的男子。B.敕,皇帝的诏书或命令,如《卖炭翁》中的“手把文书口称敕”。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达礼节隆重。D.贞观,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是李世民的谥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听从了封德彝征用中男为兵的建议,魏征却总认为这样不行,一连四次把征兵命令驳回去了,惹得唐太宗大怒。B.有人报告说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让温彦博调查此事,温彦博虽查无实据,但认为魏征只是把袒护亲戚的形迹隐藏起来了。C.唐太宗和魏征探讨国君怎么做才称为贤明,怎么做就称为昏暗的问题,魏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以尧帝、舜帝与秦二世等例进行了阐述。D.唐太宗虽然身处天子至高无上之位,却仍然小心谨慎,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合天意,不能满足臣民的期盼。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②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5.魏征为什么说自己不想做“忠臣”?请简要概括说明。(2020·新高考卷Ⅰ·T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本题共5小题,20分)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史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译文:

(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译文:

★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糸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呑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篋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B.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C.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岀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D.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限,文中指屏障、险阻;与“严限追比”“越长城之限”中的“限”均不相同。B.文章,文中指国家的法令、礼乐制度;今通称独立成篇、有组织的文字为文章。C.溢,通“镒”,与“锱”“铢”“寻”等均为古代重量单位,只是所指重量不等。D.《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全书计三十三卷,十二国“策”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不仅面见,而且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最终失意而归,潜心研读,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好学的精神值得赞扬。B.苏秦远赴秦国游说秦王连横而受挫,最主要的原因是苏秦此时还没有掌握《太公阴符》,使秦王觉得他只会夸夸其谈。C.苏秦精研《太公阴符》一整年,得其精要,这大大增强了他游说诸侯的信心;他成功游说赵王而为赵相,合纵而抗秦。D.苏秦游说秦王高谈阔论,颇显辩士口若悬河之才;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纵横家形象跃然纸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②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5.本文评说苏秦“约从散横”的效果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文言文阅读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上视学,释奠先师,王恕请加礼子孔子前,特用币,改太牢。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初开经筵。吏部尚书王恕上言:“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王恕为尚书,不避权贵,请谒路绝。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延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敛,可一一议革也。”上叹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召大学士刘健等议日讲事,上曰:“讲书须推明圣贤之旨,直言无讳。且先生辈与翰林诸官,是辅导之职,皆所当言。”健对曰:“臣等若不敢言,则其余百官无复敢言者矣。”上曰:“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今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宴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B.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C.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D.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冢宰,在周朝时是六卿之首,亦称太宰,后来冢宰也是吏部尚书的代称。B.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有时只用一牛也可称太牢。C.经筵,指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皇帝给百官讲授治国之道。D.顾命,指帝王临终遗命。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称为“顾命大臣”。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孝宗即位,征召已经退休的王恕为吏部尚书,王恕倚仗自己的名望在选拔官吏上很有作为。他在任时私下求官的路子断绝。B.明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知道马文升的名声,登基后让他做左都御史,马文升感恩知遇,知无不言。他对教坊的亵渎之语严加斥责。C.刘大夏向皇帝解释年老请辞兵部尚书时提到“民穷财尽”,皇帝耿耿于怀,再次提到此话题,刘大夏借机进谏朝廷征敛过多,皇帝当即停止。D.明孝宗在位时广开言路,鼓励大臣直言,采纳他们的建议,励精图治。刘建等大臣也敢言能谏,君臣意愿相合,关系融洽。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步再求去,皆不许。②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15.王恕劝谏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可以起到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截冠雄鸡志李翱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②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也。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是以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侣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秉精气,义而介者焉。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选自《李文公集》)【注】①零口:地名。②营群:寻其群体。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鸡闻而曹奔于粟

曹:成群结队地B.而仰望焉,而旋望焉

旋:回头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

校:较量D.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

俦:伙伴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

拔剑撞而破之B.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客鸡义勇超乎群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其可以逃乎

其皆出于此乎9.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B.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C.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D.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10.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截冠雄鸡“重义轻利”和众鸡“妒贤嫉能”的一组是(

)A.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

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B.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

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C.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侣焉

是以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D.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众鸡闻而曹奔于粟1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了鸡群对截冠雄鸡的不友好态度,是为了以鸡喻人,来讽刺不良的社会风气。B.我看到鸡群饮水、啄食且成群嬉戏,心里十分喜欢,于是给它们喂食。C.作者用大段的文字描写,表现了截冠雄鸡对于入群的渴望,突出了它可怜的处境,让人对它充满了同情。D.截冠雄鸡虽然被鸡群孤立,但它依然坚持“见食命侣”的做法,作者以此象征社会中坚守美好德行的人,对这类人持赞扬态度。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2)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3)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13.作者借鸡喻人,表现了自己的褒贬态度。鸡群代表的小人除了妒贤嫉能,还有其他的不良行为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壬辰,帝尝御迩英阁听讲,光讲曾参代萧何。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光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之,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惠卿言:“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①是也;有五年一变者,巡守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光言非是,其意以风朝廷耳。”帝问光,光对曰:“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也,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公卿、侍从皆在此,愿陛下问之。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之可也,不可使执政侵其事。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何也?宰相以道德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则胥吏矣。今为看详中书条例司,何也?”惠卿辞塞,乃以他语抵光。壬审,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赢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注】①象魏,古代宫廷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阙”或“观”,为悬示法令的地方。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B.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C.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D.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司,或为官称,或为官署名,朝代不同所指不同,唐代后期到宋代,三司统管财政,由重臣任职。B.道德,多指人的品学修养,其标准因阶级、时代而异;亦特指老子所说的道与德。文中指前者。C.胥吏,指官府中的小吏,和蒲松龄《促织》中的“里正”“里胥”是同一个职位,都是基层的差役。D.常平,即常平仓,古代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设置的粮仓。谷贱时购入储存,谷贵时减价出售。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皇帝到迩英阁听讲时,吕惠卿提出先王治国之法经常有变革,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国家不要轻易地变法。B.司马光认为,应让三司使执掌天下财政,没有才能的官员弃置不用;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是设法生财,与民争利。C.司马光与王安石原本关系很好,但因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多次写信劝其放弃变法,恢复旧制,引起了王安石的不满。D.司马光拒绝接受皇帝让他担任枢密副使一职,可见他看重百姓的忧患甚于自己的官职俸禄,体现了他胸怀天下的担当。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2)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18.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秦伯使西乞术来聘,且言将伐晋。襄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对曰:“不腆敝器,不足辞也。”主人三辞。宾答曰:“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以事君,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要结好命,所以藉寡君之命,结二国之好,是以敢致之。”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国无陋矣。”厚贿之。秦为令狐之役故,冬,秦伯伐晋,取羁马。晋人御之。赵盾将中军,荀林父佐之。邵缺将上军,臾骈佐之。栾盾将下军,胥甲佐之。范无恤御戎,以从秦师于河曲。臾骈曰:“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从之。秦人欲战,秦伯谓士会曰:“若何而战?”对曰:“赵氏新出其属曰臾骈,必实为此谋,将以老我师也。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若使轻者肆焉,其可。”秦伯以璧祈战于河。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谋,将独出。”乃以其属出。宣子曰:“秦获穿也,获一卿矣。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秦行人夜戒晋师曰:“两君之士皆未愁也,明日请相见也。”臾骈曰:“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薄诸河,必败之。”胥甲、赵穿当军门呼曰:“死伤未收而弃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险,无勇也。”乃止。秦师夜遁。复侵晋,入瑕。城诸及郓,书,时也。(节选自《左传·文公十二年》)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B.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C.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D.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无陋矣”与“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陋”字含义相同。B.“将以老我师也”与“使老有所终”(《礼运》)两句中的“老”字含义不相同。C.“有宠而弱”与“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两句中的“弱”字含义不相同。D.“不待期”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期”字含义不相同。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伯派西乞术携带重宝美玉去鲁国聘问,并告知秦国将要讨伐晋国,襄仲对秦君的美意表示感谢,并对西乞术带来的美玉再三推辞。B.秦国为报令狐之役之仇攻打晋国,晋国派出三路大军进行抵抗,臾骈认为秦军不能久战,可用深垒固军之计等待他们。赵盾同意了。C.秦国准备出战,士会献计说,这次晋国采用的计谋必定出自赵氏家臣臾骈,但受宠的赵穿年少轻狂,我们用计离间两人就可以成功。D.秦军突然袭击晋国上军,晋军依照作战部署按兵不动,赵穿追击不成大发雷霆,后不顾军吏劝告一意孤行,带领他的部属独自出击。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藉寡君之命,结二国之好,是以敢致之。(2)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薄诸河,必败之。★23.秦军夜晚派人与晋师约战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计谋得逞的原因何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义,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节选自《说苑•至公》)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B.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C.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D.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与“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举”字含义不同。B.“必受其刑”与“项王则受璧”(《鸿门宴》)两句中“受”字含义不同。C.“幸赦臣之过”与“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过”字含义不同。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夫被自己举荐的韩献子杀了,赵宣子对此并没有发怒,反而非常高兴,认为自己举荐得当。B.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自己的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C.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违犯了国法,管理的刑狱官员将这个人拘押了,但听说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又释放了他。D.楚国令尹子文将宗族中违犯了国法的族人杀了,都城里的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内心对子文公正的赞美。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2)吾不以私事害公义,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6.成王是如何对待廷理私放子文族人一事的?请简要概括说明。

第05讲文言文简答题(基础题和拔高题)文言文阅读上(唐太宗李世民)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苖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合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侍郎王圭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B.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C.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D.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男,唐初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二十周岁的男子。B.敕,皇帝的诏书或命令,如《卖炭翁》中的“手把文书口称敕”。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达礼节隆重。D.贞观,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是李世民的谥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听从了封德彝征用中男为兵的建议,魏征却总认为这样不行,一连四次把征兵命令驳回去了,惹得唐太宗大怒。B.有人报告说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让温彦博调查此事,温彦博虽查无实据,但认为魏征只是把袒护亲戚的形迹隐藏起来了。C.唐太宗和魏征探讨国君怎么做才称为贤明,怎么做就称为昏暗的问题,魏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以尧帝、舜帝与秦二世等例进行了阐述。D.唐太宗虽然身处天子至高无上之位,却仍然小心谨慎,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合天意,不能满足臣民的期盼。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②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5.魏征为什么说自己不想做“忠臣”?请简要概括说明。【答案】1.A2.D3.B4.①所以国君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那么有权的大臣就不能堵塞蒙蔽,下情就能上达了。②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奢侈之心从没有满足的时候,终于导致王朝灭亡。5.由于皇帝昏庸,“忠臣”不得不以死抗争;最终都落个身死国灭的下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

“尽诚”是动宾结构,其后断开;且“若”表假设,放在句子开头,其前断开,排除CD;

“可知”为偏正结构,“可”做“知”的状语,不能断开;“臣”做“不敢奉诏”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唐太宗是李世民的谥号”错。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认为魏征只是把袒护亲戚的形迹隐藏起来了”说法错误,“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意思是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故”,所以,因此;“壅蔽”,堵塞蒙蔽;“上通”,上达。

(2)“恃”,依仗;“无厌”,没有满足;“卒”,终于、最终。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可知,“忠臣”是由于皇帝昏庸,大臣不得不以死抗争,最终都落个身死国灭的下场。(2020·新高考卷Ⅰ·T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本题共5小题,20分)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析】选B。“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都是“劾”的内容,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十一月二日”是“上之”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两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析】C。“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错误,“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敬称,没有“丞相”。【知识拓展】殿下、陛下等称呼的区别及来历(1)陛下。“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说文》:升高阶也。从阜,坒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当帝王与臣子谈话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意思是通过在您台阶下的臣属向您传达卑者的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称。(2)殿下。“殿下”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汉代以后,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唐代以后,唯太子、皇太后、皇后称“殿下”。(3)阁下。旧时对别人的尊称,也常用于书信中。原意也是由于亲朋同辈间相互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尊称至友亲朋的敬辞。今多用于外交场合。(4)膝下。子女幼时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来借指父母,有亲切之意。后用以表示对父母的爱慕;并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为敬辞。(5)麾下。“麾下”的“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麾下”亦是对将帅的敬称。(6)在下。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者在上,所以自称“在下”。古人常用“区区在下”表自谦,同样“区区”亦能代表“在下”。(7)足下。在古代,下对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战国以后,不仅是臣下对君主,同辈之间也可以用“足下”来称呼。无论是下对上,还是同辈相称,“足下”都带有敬意。《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史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解析】选D。从原文“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中可看出,左光斗的母亲是因左光斗长兄被连累致死而悲伤去世,不是“被迫害致死”中的一员,选项“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错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译文:

(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译文: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答案:(1)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已而:不久,随后;为……所:被动句;冀:希望;少:稍稍;为后图:为今后之计做打算,即打算今后再澄清真相。)(2)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犹:还,尚且;以:认为;趣:同“促”,催促,促使;由是:因而。)★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解析】从原文“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中可知,孙奇逢是认为左光斗对京城人民有恩德,所以倡议凑集金钱救助;从原文“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中可知,营救没能成功,左光斗与杨涟已经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答案: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附【参考译文】左斗光,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后来升为中书舍人。被选拔授予御史官职,负责巡视京城。其间收捕处理了吏部的一些凶悍作恶的官吏,收缴假印七十多枚,揭露假官一百多人,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悚。派出管理屯田,于是上书陈述“三因十四议”,皇帝下诏都允许他们实行。农田水利大规模地兴修,北方人开始知道种植水稻。邹元标曾说:“三十年以前,京城的人民不知道稻草是什么东西,现在到处都是水稻,这是兴修农田水利的功劳。”宦官刘朝声称有东宫的旨意,索取外戚亲贵的废田。左光斗不拆封退回了,说:“国家的每一尺土地都是殿下的,今天怎么敢私人接受。”宦官气愤地离开了。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赃,魏忠贤和他的党羽都非常怨恨。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左光斗很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有三十二条当斩罪,准备十一月二日奏上,预先将妻子儿女遣还原籍。魏忠贤侦知,提前两天将他和杨涟二人一起免职。奸邪小人还不解恨,又制造文言案,将左光斗的名字挂上,派差役前往逮治。父老乡亲抱着马头号哭,声震原野,差役也为之流泪。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诏狱,严刑拷问。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于是他们都承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左光斗也虚担了收受贿银二万两的罪名。魏忠贤于是假托圣旨,仍命许显纯每过五天就追赃拷打一次,不交给法司,杨涟等人这才后悔自己失算了。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共捐得数千金,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和杨涟已经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当时是天启五年(1625)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享年五十一岁。左光斗死后,赃物追查还未结束。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厉追缴,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丧子悲伤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赐左光斗为右都御史,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福王时,追认谥号为“忠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糸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呑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篋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B.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C.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岀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D.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限,文中指屏障、险阻;与“严限追比”“越长城之限”中的“限”均不相同。B.文章,文中指国家的法令、礼乐制度;今通称独立成篇、有组织的文字为文章。C.溢,通“镒”,与“锱”“铢”“寻”等均为古代重量单位,只是所指重量不等。D.《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全书计三十三卷,十二国“策”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不仅面见,而且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最终失意而归,潜心研读,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好学的精神值得赞扬。B.苏秦远赴秦国游说秦王连横而受挫,最主要的原因是苏秦此时还没有掌握《太公阴符》,使秦王觉得他只会夸夸其谈。C.苏秦精研《太公阴符》一整年,得其精要,这大大增强了他游说诸侯的信心;他成功游说赵王而为赵相,合纵而抗秦。D.苏秦游说秦王高谈阔论,颇显辩士口若悬河之才;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纵横家形象跃然纸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②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5.本文评说苏秦“约从散横”的效果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D2.C3.B4.①(他穿的)黑色貂皮衣服破旧了,百斤的黄金花光了,费用全部用尽,(只好)离开秦国回到老家。②(苏秦)纵横游历天下,在各诸侯国的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君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敢与他相抗衡了。5.评说苏秦“约从散横”的效果:①苏秦本人地位大大提升;②压制强秦,提高赵国地位;③使六国和平相处、人民生活安定。【解析】1.文言文断句首在理解有关语句的意思,而掌握断句基本方法也很重要:重语感,通过默读心悟,感知语脉走向;明词性,特别要区分一些人名、地名、官职名;辨句式,结合平时学习的文言句式作出准确判断;寻标志,如对话常用“云”“曰”等词语引起;据修辞,文言文中常用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辞格;比异同,比较各备选项,略过相同之处,对不同之处细加辨析。原文标点如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2.C项中“寻”为古代长度单位。

3.B项“最主要的原因是苏秦此时还没有掌握《太公阴符》,使秦王觉得他只会夸夸其谈”的表述没有文本依据。从原文看,秦王没有接受苏秦谋略的主要原因是:秦王觉得“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即秦国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实现连横之策的条件还不具备。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①弊,破旧,乏绝,用光;去,离开。译文:①(他穿的)黑色貂皮衣服破旧了,百斤的黄金花光了,费用全部用尽,(只好)离开秦国回到老家。

②说,游说;杜,使……闭口;伉,同“抗”,抗衡。译文:②(苏秦)纵横游历天下,在各诸侯国的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君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敢与他相抗衡了。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原文说“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由此可知,苏秦本人地位大大提升。

原文说“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由此可知,压制强秦,提高赵国地位。

原文说“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由此可知,使六国和平相处、人民生活安定。文言文阅读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上视学,释奠先师,王恕请加礼子孔子前,特用币,改太牢。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初开经筵。吏部尚书王恕上言:“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王恕为尚书,不避权贵,请谒路绝。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延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敛,可一一议革也。”上叹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召大学士刘健等议日讲事,上曰:“讲书须推明圣贤之旨,直言无讳。且先生辈与翰林诸官,是辅导之职,皆所当言。”健对曰:“臣等若不敢言,则其余百官无复敢言者矣。”上曰:“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今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宴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B.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C.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D.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冢宰,在周朝时是六卿之首,亦称太宰,后来冢宰也是吏部尚书的代称。B.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有时只用一牛也可称太牢。C.经筵,指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皇帝给百官讲授治国之道。D.顾命,指帝王临终遗命。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称为“顾命大臣”。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孝宗即位,征召已经退休的王恕为吏部尚书,王恕倚仗自己的名望在选拔官吏上很有作为。他在任时私下求官的路子断绝。B.明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知道马文升的名声,登基后让他做左都御史,马文升感恩知遇,知无不言。他对教坊的亵渎之语严加斥责。C.刘大夏向皇帝解释年老请辞兵部尚书时提到“民穷财尽”,皇帝耿耿于怀,再次提到此话题,刘大夏借机进谏朝廷征敛过多,皇帝当即停止。D.明孝宗在位时广开言路,鼓励大臣直言,采纳他们的建议,励精图治。刘建等大臣也敢言能谏,君臣意愿相合,关系融洽。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步再求去,皆不许。②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15.王恕劝谏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可以起到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1.B12.C13.C14.①在这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职,一年之内两次要求离职,朝廷都没答应。②太子聪明灵敏,但是年纪小而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必须用正确的道理辅佐他,让他成为贤明的君主。15.每日与大臣详论治道,不仅能熟识他们,还能正确任用他们,也可以使皇帝圣心受到启发,处事更加精进高明。【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正统年间以来,皇帝每天只上朝一次,群臣见皇帝的面只有片刻,这样,及时皇帝再聪敏过人,哪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明察秋毫,因此常常把要办的事情托付身边的人去办。

“臣下”即“臣子”,是“进见”的主语,主谓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C。

“进见”是固定词组,下级谒见上级,晚辈谒见长辈,不可断开,排除D。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指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皇帝给百官讲授治国之道”错误,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是官员为皇帝讲授,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1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当即停止”错误,原文“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敛,可一一议革也”意思是“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征敛都已停止。其他的征敛,可以一一商议革除”,并非所有都“立即停止”。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先是”,在这之前;“一岁”,一年;“再”,两次;“许”,答应。

(2)“东宫”,太子;“辅之以正道”,状语后置,用正确的道理辅佐他;“俾”,使,让;“为”,成为;“令”,贤明。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找到王恕劝谏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评论治道,谋议政事”的这句话,确定设题的区域,然后到后文找到这样做的效果,即“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意思是“这样做,不仅可以认识和熟悉大臣,而且能够根据他们的天资和才干正确任用他们,还可以使皇帝的圣心受到启发,处理事情会更加聪敏和英明”。据此进行概括即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截冠雄鸡志李翱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②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也。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是以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侣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秉精气,义而介者焉。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选自《李文公集》)【注】①零口:地名。②营群:寻其群体。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鸡闻而曹奔于粟

曹:成群结队地B.而仰望焉,而旋望焉

旋:回头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

校:较量D.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

俦:伙伴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

拔剑撞而破之B.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客鸡义勇超乎群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其可以逃乎

其皆出于此乎9.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B.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C.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D.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10.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截冠雄鸡“重义轻利”和众鸡“妒贤嫉能”的一组是(

)A.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

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B.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

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C.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侣焉

是以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D.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众鸡闻而曹奔于粟1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了鸡群对截冠雄鸡的不友好态度,是为了以鸡喻人,来讽刺不良的社会风气。B.我看到鸡群饮水、啄食且成群嬉戏,心里十分喜欢,于是给它们喂食。C.作者用大段的文字描写,表现了截冠雄鸡对于入群的渴望,突出了它可怜的处境,让人对它充满了同情。D.截冠雄鸡虽然被鸡群孤立,但它依然坚持“见食命侣”的做法,作者以此象征社会中坚守美好德行的人,对这类人持赞扬态度。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2)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3)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13.作者借鸡喻人,表现了自己的褒贬态度。鸡群代表的小人除了妒贤嫉能,还有其他的不良行为吗?【答案】7.D8.A9.B10.C11.B12.①(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②(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③切了鸡冠的公鸡虽然没有得到礼遇,但是它的行为没有改变过。13.聚众欺生,忘恩负义。【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D.“俦:伙伴”错误。“俦”,动词,结成伙伴。句意:大家都嫉妒并且不和它结成伙伴。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可不译;句意:于是掏出粟米来丢到地上并呼唤它们。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可不译;句意:拔出剑来敲碎了它。B.第一个“且”,连词,表并列,并且;句意:它虽然能斗并且勇敢,也无法战胜它们大家。第二个“且”,副词,暂且;句意:但你只不过是暂时回到娘家去,现在我也暂且回到县官府。C.第一个“乎”,相当于“于”,比;句意:外来的鸡有义并且勇敢超过大家。第二个“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就如同凭空乘风。D.第一个“其”,副词,表反问,难道;句意:哪个可以逃出这种情形呢?第二个“其”,副词,表揣测,大概;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一只公鸡,被人切断了鸡冠,(它)样子象这群鸡的首领,先向我走来,看见粟米便长声鸣叫,就像叫所有的鸡(来)。“人截其冠”,“人”主语,“截”谓语,“其冠”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望我而先来”,“先”作“来”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C;“如命其众鸡”,“如”作“命”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A.前一句是“慕侣”;B.前一句是悲伤的鸣叫,后一句是众鸡忘恩负义;C.前一句表现截冠雄鸡“重义轻利”,后一句表现众鸡“妒贤嫉能”;D.后一句是众鸡逐利争食。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鸡群饮水、啄食且成群嬉戏”错误。原文是“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意思是有的啄食,有的饮水,有的对人很亲近。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翻译时可在句子开头补出“众鸡”;“拽”补宾语“它”;“已而”,不久;“曳”,拖拽;②句子开头补出省略成分“众鸡”,“恶”,厌恶;“迫”,驱赶。③“见”,被;“迹”,行为,行迹;“移”,改变。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据原文“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可知,所有的鸡都讨厌被切了鸡冠的公鸡并攻击它,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可见它们聚众欺生,忘恩负义。参考译文:李翱来到零口(地名)的北部,有人养了二十二只鸡,七只公鸡,十五只母鸡,有的啄食,有的饮水,且对人很亲近人。我很喜欢它们,于是掏出粟米来丢到地上并呼唤它们。有一只公鸡,被人切断了鸡冠,(它)样子象这群鸡的首领,先向我走来,看见粟米便长声鸣叫,就像叫所有的鸡(来)。所有的鸡听到声音成群跑到有粟米的地方来,来到以后却都讨厌被切了鸡冠的公鸡并攻击它,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天将要黑了,二十一只鸡一起栖息在堂前的木柱子上。切了鸡冠的公鸡也来到这里,就像依恋伴侣一样,准备登上木柱子休息。它仰头望着它们,它转着圈看它们,并且小声啼叫,然后大声啼叫,再伸着脖子发出喔咿的声音,它的声音甚是悲哀,后来就离开了……我觉得奇怪而感叹:“鸡,是被人在家里所豢养的,(却)具备五德。首先是:见到食物呼唤伙伴,这是义。切了鸡冠的公鸡它是这样的。那些鸡难道不是得益于它的呼唤而过来的吗?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这岂不是得它的利益而背叛它的情义吗?这不是抹杀它见食物呼唤伙伴的美德吗?还大家栖息在一起却不准它来做伴呢?”有的人告诉我说:“切了鸡冠的公鸡,是做客(外来)的鸡,我东边的邻里村夫姓陈的家的鸡。它的母鸡死了,姓陈的(将它)放到我这群鸡里来一起养。(它)勇敢并且很能斗,家里的六只公鸡没有敢单独和它较量的。它们全都讨厌它并不和它一起吃食,和一起栖息;它虽然能斗并且勇敢,也无法战胜它们大家,所以常常独处的。但是见到食物没有先吃就长声鸣叫呼唤它们,它们大家虽然由于是它召唤来的,等到了,反而驱逐它。原来也是这样的。切了鸡冠的公鸡虽然没有得到礼遇,但是它的行为没有改变过。”我听了以后,惘然感叹并且伤感地认为:“家禽鸟类是小动物啊,它们当中也有禀赋优良的美德的,讲义并且高节有操守。外来的鸡有义并且勇敢超过大家,大家都嫉妒并且不和它结成伙伴,更何况是人呢?何况是朋友呢?何况是亲戚呢?何况是同乡呢?何况是朝廷同事呢?由此观察天地之间的鬼神禽兽等万物的演变情况和状态,哪个可以逃出这种情形呢?”我心里为它伤感,就为它写传记,将用(它)来警示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壬辰,帝尝御迩英阁听讲,光讲曾参代萧何。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光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之,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惠卿言:“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①是也;有五年一变者,巡守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光言非是,其意以风朝廷耳。”帝问光,光对曰:“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也,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公卿、侍从皆在此,愿陛下问之。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之可也,不可使执政侵其事。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何也?宰相以道德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则胥吏矣。今为看详中书条例司,何也?”惠卿辞塞,乃以他语抵光。壬审,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及安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