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研究_第1页
循环经济发展研究_第2页
循环经济发展研究_第3页
循环经济发展研究_第4页
循环经济发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一、概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经济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循环和再利用,减少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循环经济的概念源于对传统线性经济模式的反思,传统经济模式下,资源的开采、加工、消费和废弃过程中,大量有价值的物质和能量被浪费,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循环经济则强调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得资源和能源能在经济系统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和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支持。科技创新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研发新的技术和工艺,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的产生。政策引导则可以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例如通过制定资源回收利用政策、环保政策等,引导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活动。公众参与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循环经济的发展效果。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的双重挑战,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1.循环经济概念界定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旨在实现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循环经济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在循环经济中,资源被视为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资源被反复利用,不断循环再生,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还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寻求一种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循环经济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它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深刻反思和创新。在循环经济的框架下,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需要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采用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公众则需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在未来的发展中,循环经济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循环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低污染排放为目标,对于缓解资源短缺、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经济有助于缓解全球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循环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压力。这对于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们面临着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循环经济对于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循环经济则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保措施,循环经济可以降低工业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从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循环经济对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经济不仅关注经济增长的数量,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它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为全球经济提供持久而稳定的发展动力。循环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有助于缓解资源短缺、保护环境,还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应该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和推广,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3.文章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循环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循环经济的内涵、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分析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政府决策、企业实践和社会公众认识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循环经济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深远的实践价值。理论上,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是对传统线性经济模式的革命性变革。通过深入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完善经济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丰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实践上,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缓解资源约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研究对于推动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二、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态学、生态工业、生态经济、哲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生态学理论:生态学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生态链、生态位和关键种等生态学理论可以为循环经济系统平衡、节点多样性、生态产业链、节点生态位和关键节点构建等提供理论借鉴。热力学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循环经济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利用过程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封闭系统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即系统无序度增加。循环经济系统通过重新利用高熵状态的物质,减少系统无序度,需要外界能量的投入。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循环经济系统可以被视为一种耗散结构,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来维持其有序状态。生态工业理论: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手段,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载体。工业代谢分析、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和生态效率评价是研究循环经济的重要定量分析方法。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为循环经济的应用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强调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哲学基础: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蕴含着对自然法则和经济规律的基本看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可以降低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环境的最小化负担。它要求我们在经济活动中,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量化”原则强调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产生。这要求我们在产品设计、生产、包装、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应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负荷为目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效率,降低能耗和物耗。“再利用”原则则强调产品和服务的再利用性。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再利用性,使产品在使用寿命结束后,仍能够保持其原有的功能或经过简单修复后继续使用。服务的再利用性也应得到重视,如共享服务、循环使用等。“资源化”原则是指将产生的废物转化为资源,实现废物的再利用。这包括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等多种方式,将废弃物转化为新的资源或能源,以实现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这三个原则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模式。这种模式下,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副产品成为再生资源,进入新的生产循环,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环境友好性:循环经济注重环境保护,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它通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技术创新驱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开发出新的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推动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政策引导与支持: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实践,同时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广泛参与: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资源回收、废弃物分类等活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资源的循环利用、环境友好性、技术创新驱动、政策引导与支持以及社会广泛参与。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循环经济的核心要素,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3.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经济模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未来可持续性等方面。在资源利用方面,传统经济采用的是线性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模式,这种模式对资源的消耗极大,同时产生的废弃物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而循环经济则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倡导“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在环境影响方面,传统经济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而循环经济则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废弃物排放,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传统经济注重的是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长期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而循环经济则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未来可持续性而言,传统经济模式由于其高消耗、高排放的特性,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通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在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未来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循环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一种挑战,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探索和实践。三、国际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随着全球资源日益紧张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和实践。在这一背景下,国际上的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德国制定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日本实施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等,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这启示我们,我国在循环经济的推进过程中,也应加强立法工作,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国际上的循环经济发展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例如,丹麦在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得益于其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我国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再次,国际合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欧盟通过实施“欧洲2020战略”,推动成员国在循环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这启示我们,我国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循环经济的全球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应共同努力,形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例如,瑞典通过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这启示我们,我国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国际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我国在循环经济的推进过程中,应加强立法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共同作用,以推动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国际循环经济发展概况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大,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旨在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欧洲,德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之一。德国通过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建立了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同时,德国还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保工艺,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德国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亚洲,日本也是循环经济的积极推动者。日本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日本政府还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企业开展资源回收和再利用业务。同时,日本还注重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在北美,美国虽然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相对滞后,但在实践层面却取得了显著进展。美国政府积极推动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美国还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全球发展。总体而言,国际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和特点。各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战略和政策措施。未来,随着全球资源环境压力的持续加大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循环经济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典型国家与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案例分析欧盟作为循环经济的积极推动者,提出了“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该计划包括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促进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循环性、加强废物管理和回收利用等。通过这些努力,欧盟希望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的脱钩,推动可持续发展。美国也制定了“国家循环经济战略”,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的脱钩。该战略强调了技术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支持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等。美国还通过立法等手段,强化对循环经济的监管和约束。日本是循环经济的先驱之一,早在1990年代就开始了循环型社会的建设。日本通过立法、政策引导和公众参与等手段,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日本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明确了循环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和措施。日本还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等方式,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国通过立法、政策引导和试点示范等方式,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中国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中国还建立了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示范园区等,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典型案例表明,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等手段,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3.国际循环经济发展经验总结与启示随着全球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通过对国际上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国际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欧盟国家较早开始了循环经济的探索,通过立法手段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如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等,确保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日本则注重从生产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推行“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鼓励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方式,减少环境污染。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在循环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们注重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推动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是强化立法保障。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通过制定严格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和废弃物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二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实践。三是注重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通过研发和推广先进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全球性的课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国际发展。国际循环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国应结合自身国情,加强立法保障、政府引导、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与挑战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根据相关数据,2020年我国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了约2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持续下降,单位GDP用水量累计降低了28。循环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经济激励的效应不强。循环经济的前期投入通常较大,但成本回收周期较长,这导致对企业的经济激励不足。企业在循环经济项目上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影响了其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技术瓶颈也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在循环经济的一些关键领域或关键环节技术上存在“卡脖子”问题。技术上的不足限制了循环经济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有效性不足。目前的政策法规偏向于宏观层面,可操作性不强,缺乏配套的细则。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需要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与支持,但现有的政策法规体系尚不能完全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经济激励不足、技术瓶颈和政策法规支持不够等挑战。要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经济激励、技术研发和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综合施策。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历程随着全球资源紧张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认识到传统线性经济模式的局限性,逐步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这一阶段,政府开始试点和推广资源节约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模式,如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等。同时,一些企业也开始自发地探索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整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制度建设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循环经济的推进力度。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如《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这一阶段,循环经济开始从试点向全面推广转变,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化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进入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不仅继续关注资源节约和废弃物回收利用,还注重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循环经济也开始与其他经济战略相结合,如与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战略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循环经济也开始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回顾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未来,随着全球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将继续深化,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循环经济发展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任务。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确立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并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规划引领作用增强:国家发布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近期行动计划,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试点示范成效显著:国家在省市、园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了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总结和凝练了成功经验。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在循环经济领域,我国在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利用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渐形成,包括资源回收、再利用、再制造等环节。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共享经济、二手商品交易等新兴产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崭露头角。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循环经济相关研究、教育、培训等能力建设得到了加强,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这些成果的取得,使得循环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思想认识层面来看,尽管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知,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企业和地区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这种观念上的滞后,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废弃物处理不当,制约了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瓶颈也是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在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关键技术尚未实现突破。同时,缺乏具备循环经济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使得循环经济的推进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再次,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是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法规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导致循环经济的发展环境不够优化。资金短缺也是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循环经济的推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目前我国的资金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国际竞争压力。随着全球对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国都在积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面对国内的挑战,还要应对国际竞争的压力。提升我国循环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思想认识、技术人才、政策法律、资金以及国际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为了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出发,加强宣传教育、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工作,以应对这些挑战。五、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与措施面对全球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推动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策略与措施。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其顺利发展的基础。我国应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责任主体和奖惩机制。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循环经济。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手段,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对表现优秀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技术创新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国应加大对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回收技术。同时,总结和推广成功的循环经济模式,如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农业等,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循环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资源环境挑战,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公众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度。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教育培训等方式,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引导公众形成绿色消费和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引导、推广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公众意识等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在我国深入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1.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应强化法律法规的主导地位,通过健全的法规与严格的执法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实施。例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明确企业、政府和社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应运用经济政策的激励效应,通过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循环经济活动,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必要的制裁。例如,可以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还应使信息公开制度体系逐步构建与完善,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循环经济活动的透明度,减少暗箱操作。例如,可以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等信息。应发挥政策体系的整合效应,将循环经济政策与其他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等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例如,可以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循环经济的顺利推进。通过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可以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技术创新与应用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技术创新在循环经济中主要体现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处理上。例如,通过研发新型节能技术,可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同时,针对废弃物的处理,技术创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研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还推动了循环经济的产业融合。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同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许多跨界融合的新业态。这些新业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产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还为循环经济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技术创新还可以为政策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技术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当前对循环经济的投入还相对较少。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技术创新的发展。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也需要克服一些障碍。例如,一些传统行业对新技术接受程度较低,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行业对新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技术创新和应用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推动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同时还需要克服一些挑战和障碍。只有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产业链协同与产业生态构建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产业链协同与产业生态构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链协同强调的是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与信息共享。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这种协同不仅限于物质资源的交换和再利用,更包括技术、信息和知识等非物质资源的共享与交流。通过构建产业共生网络,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废弃物减排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例如,在制造业领域,通过建立闭环供应链,企业可以实现对废旧产品的回收、拆解和再利用,从而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业生态构建则是在产业链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一种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的产业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强调企业间的生态链接和协同发展,通过构建产业生态链和产业生态网,实现产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减量化。例如,在农业领域,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为了实现产业链协同与产业生态构建,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协同合作和生态化改造企业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协同发展模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竞争力科研机构则应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为产业链协同和产业生态构建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产业链协同与产业生态构建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和打造互利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公众参与与意识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意识的提升。只有当公众对循环经济的理念有深入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才能推动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环保意识,是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公众参与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公众的参与不仅能够增加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还能够推动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通过公众的参与,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公众的参与也能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推动循环经济的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公众意识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循环经济的理念需要深入人心,让公众从思想上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可以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方面,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都需要发挥作用。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提供便利和支持。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对员工的环保教育和培训。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循环经济的宣传推广和实践活动,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广泛参与和深入宣传,才能让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六、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循环经济不仅有助于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还能推动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挑战。在技术创新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高效、环保的技术被应用于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这些新技术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产生,推动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政策环境方面,各国政府将会更加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将为企业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循环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企业也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产生、降低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需要解决。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我们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政策环境、满足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努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1.循环经济在全球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欧盟通过实施绿色经济政策,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日本则通过制定“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明确了循环经济的目标和任务,建立了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潮流。许多企业开始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处理,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循环经济也在促进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是循环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政策、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球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未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2.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机遇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循环经济的发展潜力和机遇不容忽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从资源角度看,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资源的粗放利用和浪费现象严重。循环经济的推行,将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从技术角度看,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从市场角度看,随着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绿色、低碳、循环的产品和服务市场潜力巨大。同时,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是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国际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循环经济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这不仅有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三是社会共识。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实践中来。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潜力和机遇并存。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循环经济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资源的高效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最大化、高效化利用,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对原生资源的依赖,从而有效减缓了资源枯竭的压力。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资源安全,也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循环经济强调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这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减轻环境压力具有显著效果。随着环境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将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再者,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往往以高消耗、高排放为代价,而循环经济则注重经济活动的绿色化、低碳化,这有利于推动经济向更加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通过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绿色转型,循环经济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不仅有利于当代人的福祉,也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七、结论1.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通过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从而有效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通过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循环经济也是应对市场竞争,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循环经济,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循环经济也有助于突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循环经济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通过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升产品的碳封存能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企业竞争力提升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2.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与措施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循环经济。还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强化对循环经济的监管和约束,确保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促进技术创新与突破:加强技术创新与突破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废物资源化、能源回收等。还要注重技术推广和普及,提高循环经济的覆盖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各国应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共同开展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全球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公众认识与参与度: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度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意义的认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行动。这些策略与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渐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推广。在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环境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有力推动全球环境保护进程。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层出不穷。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在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将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全球环境保护贡献重要力量。从经济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需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这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循环经济还将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将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从社会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循环经济的推广和实施,人们将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这将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将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和推广,推动全球范围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随着全球环境和资源压力的不断增大,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浪费,以最小的环境影响实现经济发展。本文将探讨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挑战及策略,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近年来,循环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都在积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欧盟提出了“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美国也制定了“国家循环经济战略”,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的脱钩。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例如,废物资源化、能源回收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同时,绿色产业的发展也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如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等。尽管循环经济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仍然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度。同时,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以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和突破,然而当前技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瓶颈。循环经济的实施需要额外的成本,如废物收集、处理和再利用等,这些成本可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循环经济。还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强化对循环经济的监管和约束,确保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加强技术创新与突破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废物资源化、能源回收等。还要注重技术推广和普及,提高循环经济的覆盖面。各国应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共同开展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全球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度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意义的认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行动。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正逐渐改变全球资源和环境格局。面对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促进技术创新与突破、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公众认识与参与度,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县域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县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研究重点,探讨如何实现县域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传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势在必行,这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可以降低环境污染,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具有丰富能源资源的县域,通过循环利用能源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污染。例如,某县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电产业,同时将煤矸石等废弃物进行再利用,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以农业为主的县域,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例如,某县采用“农作物残茬+畜禽养殖废弃物+蚯蚓+沼气”的模式,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能源化。工业共生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工业基础较为发达的县域,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废弃物交换、再利用等,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例如,某县的化工园区内,不同企业之间互相利用对方的废弃物,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再生利用技术:包括废旧物资回收、再加工、再利用等技术,这些技术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具有重要作用。削减技术:主要是指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的技术,如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等。能源转换技术:主要是指将传统能源转换为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减少县域能源依赖,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为了推动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例如,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地方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活动。这些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对于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未来,县域循环经济将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县域循环经济还将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加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促进循环经济的深度发展。本文通过对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探讨了如何实现县域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和工业共生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介绍了县域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和政策法规,并展望了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循环经济,完整的表达是资源循环型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_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2021年07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循环经济”这一术语在中国出现于90年代中期,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已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环境保护的角度、技术范式的角度、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的角度、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等不同角度对其作了多种界定。当前,社会上普遍推行的是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而是要一切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转移。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发展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循环经济发端于生态经济。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1966年发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开创性地提出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增长型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稳定型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就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围绕这个矛盾来推动现代文明的进程,就必然要走更加理性的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物质能量层级利用的原理,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立足于生态,着眼于经济,强调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生态资本的投入效益,认识到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要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投入,并且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废弃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它们排列是有科学顺序的。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处理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即首先要在生产源头——输入端就充分考虑节省资源、提高单位生产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弃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要从根本上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也就减少环境负载的污染。从理论上讲,“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可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1)产品的绿色设计中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理念。绿色设计包含了各种设计工作领域,凡是建立在对地球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高度关怀的认识基础上,一切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乃至生物生存环境健康发展的设计,都属于绿色设计的范畴。绿色设计具体包含了产品从创意、构思、原材料与工艺的无污染、无毒害选择到制造、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回收处理、再生利用等各个环节的设计,也就是包括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设计。要求设计师在考虑产品基本功能属性的同时,还要预先考虑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物质资源在其开发、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贯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理念。即在资源开发阶段考虑合理开发和资源的多级重复利用;在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阶段考虑面向产品的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设计思想;在生产工艺体系设计中考虑资源的多级利用、生产工艺的集成化标准化设计思想;生产过程、产品运输及销售阶段考虑过程集成化和废物的再利用;在流通和消费阶段考虑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和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在生命周期末端阶段考虑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废物的再回收、再循环。(3)生态环境资源的再开发利用和循环利用。即环境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产和再利用,空间、环境资源的再修复,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对于再利用和再循环之间的界限,要认识到废弃物的再利用具有以下局限性:其一是再利用本质上仍然是事后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废弃物再利用虽然可以减少废弃物最终的处理量,但不一定能够减少经济过程中的物质流动速度以及物质使用规模。其二是再利用本身还不能保证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处理活动。因为运用再利用技术处理废弃物需要耗费矿物能源、水、电及其他许多物质,并将许多新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二次污染。其三是如果再利用资源的含量太低,收集的成本就会很高,再利用就没有经济价值。循环经济“3R”原则的排序,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思想进步的三个历程:第一阶段,认识到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危害,人们的思想从排放废弃物提高到要求通过末端治理净化废弃物;第二阶段,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实质是资源浪费,要求进一步从净化废弃物升华到通过再利用和再循环利用废弃物;第三阶段,认识到利用废弃物仍然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实现从利用废弃物到减少废弃物的质的飞跃。与此相应,在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同的思想认识导致形成三种不同的资源使用方式,一是线性经济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传统方式;二是仅仅让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起作用的资源恢复方式;三是包括整个“3R”原则且强调避免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方式。学术界提出了“4R”、“5R”、“6R”原则,如除“3R”外加上“再组织”、“再思考”、“再制造”、“再修复”等等,我们认为这些原则是针对某些不同层次或领域,如管理层面、意识层面或某些行业领域提出的更加具体、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具有合理性,但不能取代“3R”原则的基本性和普遍性。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强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它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应注意到,实施循环经济是有成本的经济。实施循环经济需要技术、投资、还有运行成本,是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实施循环经济不仅要注意成本、资金要素,还必须注意连接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在时间——空间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实施循环经济是以“3R”为基本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将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等要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在实践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作为实践的指导。循环经济是较为全面地分析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它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大系统中,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均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其基本工具是应用系统分析。包括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生态学和资源系统工程管理等一系列新学科。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把经济生产看作一个与世隔绝的体系,只考虑经济效益,甚至简单归结为利润。这种片面的经济思维理念不符合实际情况,也违反了自然规律。实际上,任何经济生产都要从自然界取得原料,并向自然界排出废物。而像石油、煤和淡水等多种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都是有限的,甚至是短缺的,对此不加考虑,终将导致资源的枯竭,是竭泽而渔。生产向自然界排出废弃物,生态系统的容量有限,不考虑这一点就是自毁基础。所以经济生产必须考虑生态系统。同样,社会消费也应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必须遵循基本的生态客观规律,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考虑,取得系统内各主体的和谐发展。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经济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其生产中具有生态系统的成本。任何一个工业生产者在投资时,必须考虑自身资金情况,而借贷就需考虑偿还能力。同样,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必须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应该有一个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概念。所谓生态成本,是指进行经济生产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后,再人为修复所需要的代价。以河流取水为例,传统工业取水,只考虑取水的工程、机械和人工的成本,而不考虑水资源的成本,并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认识相对水是富有资源时是对的,如取用海水;但如在取水后形成断流,破坏了下游生态系统,就不仅水资源有成本,而且有高昂的水生态系统成本;而向水中排污,破坏了水的质量,这是另一种用水,同样有高昂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应该有一个总量控制的概念。如从河流取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数百例统计研究,得出在温带半湿润地区从河流中取水不应超过河流水资源总量40%。即从整条河流中取用水资源总量40%以下的水,不至于造成断流,或在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情况下,可以保持河流的自净能力。传统经济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完全是一种不合理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的闭环经济,形成合理的封闭循环,它要求人类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在循环经济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循环经济要求社会的经济活动应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基本准则。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换言之,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为使这种增长具有持续的和环境相容的特性,人们必须学会在生产源头的输入端就充分考虑节省资源、提高单位生产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废物的产生,而不是把眼光放在产生废弃物后的治理上。对生产过程而言,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或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单位产品生产的原料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减量化原则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循环经济的第二个原则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买的东西。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在生产中,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鼓励再制造工业的发展,以便拆卸、修理和组装用过的和破碎的东西。在生活中,反对一切一次性用品的泛滥,鼓励人们将可用的或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循环利用。要求尽可能地通过对“废物”的再加工处理(再生)使其作为资源,制成使用资源、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而再次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再循环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原级再循环。也称为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循环用来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如利用废纸生产再生纸,利用废钢铁生产钢铁。第二种是次级再循环或称为次级资源化,是将废弃物用来生产与其性质不同的其他产品的原料的再循环过程,如将制糖厂所产生的蔗渣作为造纸厂的生产原料,将糖蜜作为酒厂的生产原料等。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基本特征是:循环经济链条中的企业必须有经济效益的支撑,必须盈利,必须不断地增值扩大,才能保证循环经济持久广泛地开展下去。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因此回收废金属、废电子、废塑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于企业来说,香港回收这些废品又比国内回收更具有经济意义,以为为企业减少关税支出,同时又环保节能,可谓一举多得。“3R原则”是循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所谓“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原则、再使用(reuse)原则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要求用尽可能少的原料和能源来完成既定的生产目标和消费目的。这就能在源头上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大改善环境污染状况。例如,我们使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使包装简单实用而不是豪华浪费;使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废弃物排放量最少。要求生产的产品和包装物能够被反复使用。生产者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应摒弃一次性使用而追求利润的思维,尽可能使产品经久耐用和反复使用。要求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也要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边角料、中间物料和其他一些物料也能返回到生产过程中或是另外加以利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专家认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从资源流动的组织层面来看,主要是从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来展开;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三条技术路径去实现。从资源流动的组织层面,循环经济可以从企业、生产基地等经济实体内部的小循环,产业集中区域内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中循环,包括生产、生活领域的整个社会的大循环三个层面来展开。(1)以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为基础,构筑企业、生产基地等经济实体内部的小循环。企业、生产基地等经济实体是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经济活动的最小细胞。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构建循环经济微观建设体系。(2)以产业集中区内的物质循环为载体,构筑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生产区域之间的中循环。以生态园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为主要形式,通过产业的合理组织,在产业的纵向、横向上建立企业间能流、物流的集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重点在废物交换、资源综合利用,以实现园区内生产的污染物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形成循环型产业集群,或是循环经济区,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充分利用,建立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3)以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为着眼点,构筑包括生产、生活领域的整个社会的大循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通过建立城镇、城乡之间、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循环经济圈,在整个社会内部建立生产与消费的物质能量大循环,包括了生产、消费和回收利用,构筑符合循环经济的社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的社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无害化生产三条技术路径来实现。(1)资源的高效利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单位要素的产出率。在农业生产领域,一是通过探索高效的生产方式,集约利用土地、节约利用水资源和能源等。如推广套种、间种等高效栽培技术和混养高效养殖技术,引进或培育高产优质种子种苗和养殖品种,实施设施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业生产,都能够提高单位土地、水面的产出水平。通过优化多种水源利用方案,改善沟渠等输水系统,改进灌溉方式和挖掘农艺节水等措施,实现种植节水。通过发展集约化节水型养殖,实现养殖业节水。二是改善土地、水体等资源的品质,提高农业资源的持续力和承载力。通过秸秆还田、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等先进实用手段,改善土壤有机质以及氮、磷、钾元素等农作物高效生长所需条件,改良土壤肥力。(2)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构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立起生产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通道,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向自然资源的索取,在与自然和谐循环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领域,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本身就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通过先进技术实现有机耦合农业循环产业链,是遵循自然规律并按照经济规律来组织有效的生产。包括:一是种植——饲料——养殖产业链。根据草本动物食性,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在养殖业中的天然饲料功能,构建种养链条;二是养殖——废弃物——种植产业链。通过畜禽粪便的有机肥生产,将猪粪等养殖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和沼液,可向农田、果园、茶园等地的种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