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新规制度_第1页
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新规制度_第2页
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新规制度_第3页
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新规制度_第4页
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新规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一、适用范围及目标

本要求适适用于企业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包含全部部门。

目标:为加强生产现场作业环境优化,对生产现场应连续不停地进行维持和改善,做到人流、物流通畅有序,目视管理良好,消除职业危害原因,预防职业病发生,达成保障职员在生产过程中安全和健康,特制订本要求。

二、术语和定义

作业环境:是指职员从事生产劳动场所,它包含生产工艺、设备、材料、工位器具、操作空间、操作体位、操作程序、劳动组织、气象条件等。

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人、物、场所三者之间关系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使之达成最好结合状态一门科学管理方法。

六不走:1、不切断电源,熄灭火种不走;2、环境未清扫整齐不走;3、设备未清扫洁净不走;4、工件未码放整齐不走;5、交接班和原始统计未填写好不走;6、工、卡、量具未清点不走。

三、职责

(一)运行监督管理部:

负责对各部门安全生产状态进行监督检验,对存在各类隐患下发《整改通知单》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检验考评。

(二)生产管理部等相关部门

1、负责生产作业现场日常巡查,对生产作业现场中各类安全隐患进行整改。

2、负责督察生产作业现场工装设施、物料、产品定置管理。

3、负责对生产作业现场设备及特种设备设施安全运行进行日常管理。

四、过程及要求

(一)对生产现场定置管理

1、按定置管理标准、方法及要求,合理设计定置图,搞好生产作业现场物品定置。

2、生产现场固定物品全部要绘制订置图,若需变更,应经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变更。

3、生产现场物品严格按定置图要求摆放,区域明确,标识清楚,物品摆放整齐,清除无关物品。

4、对易燃、易爆、有毒、易伤人和污染环境物品及关键场所、消防设施等实施特殊定置。对职员自行车、电动车辆定置停放。

(二)对生产现场物品堆放管理

1、生产现场各类物品应分类标识而且堆放整齐。

2、多种设备、工装、工位器具、工具箱应摆放合理有序。

3、对垃圾、废品回收点定置,生产现场无废弃杂物。半成品、成品不直接和地面接触。

4、安全通道应通畅无物,严禁占道作业。

(三)对生产现场作业人员

1、必需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具,严格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严禁从事非生产作业活动。

2、生产现场严禁吸烟。

3、在消防器材、动力配电箱、柜周围堆放物体且违反堆放间距要求。

4、发觉隐患未能排除时,不得冒险作业。

5、严格遵守班后“六不走”。

(四)对生产现场环境管理

1、厂房门窗玻璃完好无损,墙面内外无乱写乱张贴现象,三米以下无积灰、无蛛网。

2、多种废弃物有标识并分类存放,严禁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混装。

3、厂房内垃圾投放点卫生情况良好,无脏物溢出现象。

4、多种车辆停放规范,企业区内机动车辆行驶按相关要求办理。

5、责任区内无跑、冒、滴、漏现象。

(五)检验和考评

1、各部门定时地对本部门生产作业等现场进行巡视检验。

2、运行监督管理部在现场检验中对发觉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在限期内未完成整改,视情况对责任部门要进行经济考评。危险化学品和材料管理制度

1

目标和范围规范危险化学品管理,保障企业生产安全。

本制度适适用于企业范围内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运输、采购、销售、储存等步骤。

2

编制依据

依据《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制订本制度。

3

职责

3.1

管理部负责编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抢救援预案》,定时组织开展演练,并到政府相关部门立案。

3.2

管理部负责开展企业危险化学品登记普查工作,依据普查情况编制《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负责到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登记、立案。

3.3

管理部负责配合企业内开展多种形式安全教育,对厂内职员进行危害告之教育。

3.4

企业设置二十四小时报警、咨询电话。

3.5

各归口管理部门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安全检验,并对应建立管理、检验台帐,对相关方进行危害告之,对使用本企业危险化学品相关方提供《安全技术说明书》。

4

控制程序

4.1

生产和使用

4.1.1车间应依据生产需要,要求危险物品存放时间、地点和最高许可存放量。原料和成品成份应经化验确定。生产备料性质相抵触物料不得放在同一区域,必需分隔清楚。

4.1.2生产和使用剧毒物品场所及其操作人员,严格实施企业制订《剧毒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必需加强安全技术方法和个人防护方法。

4.2

安全技术方法

4.2.1改革工艺技术,并采取安全生产条件,预防和降低毒物溢散。

4.2.2以密闭、隔离、通风操作替换敞开式操作。

4.2.3加强设备管理,杜绝跑、冒、滴、漏。

4.3

个人防护方法

4.3.1配置专用劳动防护用具和器具,专员保管,定时检修,保持完好。

4.3.2严禁直接接触物品,不准在生产、使用场所饮食。

4.3.3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具,工作结束后必需更换工作服、清洗后方可离开作业场所。

4.3.4有毒物品场所,应备有一定数量应急解毒药品。

4.4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如:液氯、液氧、乙炔、液化石油气、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使用时,气瓶内应留有余压,且不低于0.05Mpa,以预防其它物质窜入。

4.5

盛装腐蚀性物品容器应认真选择,含有氧化性酸类物品不能和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燃烧物品混装,酸类物品严禁和氰化物相遇。

4.6

易燃物品加热严禁使用明火,在高温反应或蒸馏等操作过程中,如必需采取烟道气、有机热载体、电热等加热时,应采取严密隔绝方法。

4.7

生产、使用危险物品,应依据生产过程中火灾危险和毒害程度,采取必需排气、通风、泄压、防爆、阻止回火、导除静电、紧急放料和自动报警等方法。

4.8

输送有毒有害物料,应采取预防泄漏方法。

4.9

输送固体氧化剂、易燃固体等,应预防磨擦、撞击。

4.10

轻易发生跑气、跑料大型易燃、易爆、剧毒物品装置,应设有能快速停止进料,预防跑气、跑料安全设施,并应含有捕集中和、解毒和打捞流失危险物品方法,避免事态扩大。

4.11

凡用于生产有毒有害气体蒸汽(水)管道,必需和生活用汽(水)管道分开,用途不一样工作气体(液体)管道不应联通。

4.12

生产、使用过程中所产生废水、废气、废渣和粉尘排放,必需符合国家相关排放标准,凡能相互引发化学反应发生新危害废物不要混在一起排放。

4.13

装卸运输

4.13.1托运危险物品必需出示相关证实,向指定铁路、交通、航运等部门办理手续,托运物品必需和托运单上所列品名相符,托运未列入国家品名表内危险物品,应附交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技术判定书。

4.13.2危险物品装卸运输人员,应按装运危险物品性质,佩戴对应防护用具,装卸时必需轻装轻卸,严禁摔拖、重压和磨擦,不得损毁包装容器,并注意标志,堆放稳妥。

4.13.3危险物品装卸前,应对车搬运工具进行必需通风和清洗,不得留有残渣,对装有剧毒物品车,卸后必需洗刷洁净。

4.13.4装运爆炸、剧毒、放射性、易燃液体、可燃气体等物品,必需使用符合安全要求运输工具,操作过程中注意下列事项:

严禁用电瓶车、翻斗车、铲车、自行车等运输爆炸物品。运输强氧化剂、

爆炸品及用铁桶包装一级易燃液体时,没有采取可靠安全方法,不得用铁底板车及汽车挂车;

严禁用叉车、铲车、翻斗车搬运易燃、易爆液化气体等危险物品;

温度较高地域装运液化气体和易燃液体等危险物品,要有防晒设施;

放射性物品应用专用运输搬运车和抬架搬运,装卸机械应按要求负荷降低25%;

遇水燃烧物品及有毒害物品,严禁用小型机帆船、小木船和水泥船承运。4.13.5运输爆炸、剧毒和放射性物品,应指派专员押运,押运人员不得少于2人。

4.13.6运输危险物品车辆,必需保持安全车速保持车距,严禁超车,超速和强行会车。运输危险物品行车路线,必需事先经当地公安交通部门同意,按指定路线和时间运输,不可在繁荣街道行驶和停留。

4.13.7运输易燃、易爆物品机动车,其排气管应装阻火器,并悬挂“危险物品”标志。

4.13.8运输散装固体危险物品,应依据性质,采取防火、防爆、防水、防粉尘飞扬和遮阳等方法。

4.14

报废处理

4.14.1剧毒物品用后包装箱、纸袋、瓶、桶等必需严加管理,物资部门要统一回收,登记造册,专员负责管理,进行下列处理:

1)铁制包装容器不经根本洗刷洁净,不得改作它用;

2)包装容器必需由有资质专业回收企业回收处理。

4.14.2化学危险物品和放射性物质等废弃物报废处理,必需预先提出申请,制订周密安全保障方法,并经当地相关部门同意后方可处理。

4.14.3凡拆除容器、设备和管道内带有危险物品,必需先清洗洁净,验收合格后方可报废。

4.14.4生产过程中产生化学危险物品废渣等,必需加强管理,不得随同通常垃圾运出。

5

相关制度

《仓库、罐区安全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运输、装卸安全管理制度》。

6

相关统计

6.1

危险化学品安全检验表。

6.2

各归口部门管理台帐。

运输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一、遵守施工现场限速要求和业主及相关方交通安全管理要求。如不超载运输、不用自卸车运输易燃易爆物品,装车时不检验车辆、装车时驾驶员不离开驾驶室,在急转弯、陡坡、危险地段应限速行驶,不采取溜车方法发动车辆,下坡时不采取空挡滑行,在坡道上停车时应采取安全方法(阻车器),早天气恶劣条件下控制行车速度等。

二、司机必需持有有效驾驶执照和特种操作证,驾驶执照必需和其驾驶车辆相一致,未经同意不得将所驾驶车辆交和她人驾驶。

三、车辆应按要求配置使用灭火器,驾驶员应对灭火器每个月检验、统计。

四、特种车辆驾驶员将车辆交和她人驾驶或使用,造成损失全部由特种车辆驾驶员负担。

五、驾驶员未对所驾驶车辆进行日常检验,或发觉问题未立即处理、汇报而造成事故负担全部损失。

六、未经驾驶员同意,强行驾驶她人车辆,造成事故后果由驾车人负全部责任。

七、长途车驾驶员及乘车人员必需佩带安全带。驾驶员私自捎客或捎货,造成损失全部由驾驶员本人负担。

八、驾驶员必需保持驾驶室清洁卫生,驾驶室内严禁放无关工具和物品。

九、运输超大物件、危险品车辆必需设置显著警示标志。

十、进入防火防爆场所车辆必需佩带阻火器。

十一、严格遵守《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十二、运输汽车、推土机在进行推土作业,在急弯、陡坡、危险地段应有警示标志。

十三、雾天或烟尘弥漫影响能见度时,应开亮车前黄灯和标志灯,并靠右侧减速行驶,前后车间距应大于30m。视距不足20m时,应靠右暂停行驶,并不应熄灭车前、车后警示灯。

十四、冰雪或多雨季节道路较滑时,应有防滑方法并减速行驶;

十五、山坡填方弯道、坡度较大填方地段和高堤路基路段,外侧应设置护栏、挡车墙等。道口应设置警示牌。并限速行驶。

十六、夜间装卸车地点,应有良好照明。

十七、应圈定危险范围,并设置警戒标志,无关人员不应进入危险范围内。

十八、道路运输作业,应遵守道路运输安全管理要求。

起重作业管理制度

全方面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规政策,经过采取技术、经济和组织管理一系列方法,应用优异科学管理手段和方法,对起重机械实施综合管理,做到周密计划、择优选购、合理配置、正确安装、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科学检修、安全生产、定时检验、适时改造、适时报废等全过程管理。以取得起重机寿命周期费用经济,综合效率最高,确保安全运行,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高效经营。

1.1

安全技术档案

起重机械使用企业要建立健全设备安全技术档案,起重机械档案包含:

(1)起重机械出厂技术资料、产品合格证、使用维护说明书、易损零件图、电气原理、电器元件部署图、必需安全附件型式试验汇报、监督检验证实文件等相关资料。

(2)安装过程中需要技术资料,安装位置,启用时间。

(3)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出具验收证实或定时《检验汇报书》。

(4)日常保养、维护、大修、改造、变更、检验和试验统计。

(5)设备事故、人身事故统计。

(6)上级主管部门设备安全评价。

(7)特种设备及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相关隶属仪器仪表维保及检测统计。

1.2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制度

要确保起重机械安全运行就要有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使作业者有章可循,管理者有法可依。健全和落实特种设备组织管理机构,配置强有力专业管理队伍,并保持相对稳定以适应管理工作要求,管理制度应有以下内容:

(1)起重机械事故应抢救援预案。

(2)职能管理部门和司机岗位责任制。

(3)安全操作技术规程。

(4)维保大修、改造、报废制度。

(5)日常检验及定时检验维修保养制度。

(6)管理、操作维修人员培训考评制度。

(7)操作人员交接班制度。

(8)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1.3

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方法和援救预案

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31条要求,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制订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方法和救援预案。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设置以单位领导牵头,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为主,相关部门配合紧急事故救援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依据本单位特种设备使用情况,判定可能出现故障、引发险情、意外事故发生,制订出适合本单位起重机械特点应对方法。该方法应包含对起重机械出现事故后处理标准,紧急情况下所采取程序、方法、步骤及相关部门人员职责、分工协作等,并定时组织现场演练。2

起重机械运行管理

2.1

操作人员管理

操作人员在上岗前要对所使用起重机械结构、工作原理、技术性能、安全操作规程、保养维修制度等相关知识和国家相关法规、规范、标准进行学习掌握。经当地技术监督部门培训取得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两个方面考评,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

2.2

起重机械“三定”管理

“三定”管理是指定人、定机、定岗制度。起重机械“三定”制度首先是制度制订和制度形式确实定,其中定人、定机是基础。要求人人有岗有责,起重机台台有些人操作管理:“定岗”责任是确保。

2.3

定时检验维护管理

起重机械使用单位要常常对在用起重机械进行检验维保,并制订一项定时检验管理制度,包含日检、周检、月检、年检,对起重机进行动态监测,有异常情况随时发觉,立即处理,从而保障起重机械安全运行。

(1)日检。

由司机负责作业例行保养项目,关键内容为清洁卫生,润滑传动部位,调整和紧固工作。经过运行测试安全装置灵敏可靠性,监听运行中有没有异常声音。

(2)周检。

由维修工和司机共同进行,除日检项目外,关键内容是外观检验,检验吊钩、取物装置、钢丝绳等使用安全状态、制动器、离合器、紧急报警装置灵敏、可靠性,经过运行观察传动部件有没有异常响声,及过热现象。

(3)月检。

由设备安全管理部门组织检验、同使用部门相关人员共同进行,除周检内容外,关键对起重机械动力系统、起升机构、回转机构、运行机构、液压系统进行状态检测,更换磨损、变形、裂纹、腐蚀零部件,对电气控制系统,检验馈电装置、控制器、过载保护、安全保护装置是否可靠。经过测试运行检验起重机械泄漏、压力、温度、振动、噪声等原因引发故障征兆。经观察对起重机结构、支承、传动部位进行状态下主观检测,了解掌握起重机整机技术状态,检验确定异常现象故障源。

(4)年检。

由单位领导组织设备安全管理部门挑头,同相关部门共同进行,除月检项目外,关键对起重机械进行技术参数检测,可靠性试验,经过检测仪器,对起重机械,各工作机构运动部件磨损、金属结构焊缝、测试探伤,经过安全装置及部件试验,对起重设备运行技术情况进行评价。安排大修、改造、更新计划。

3

起重机安全技术检验内容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检验方法有两种,一个是感官检验;另一个是利用测试仪器、仪表对设备测控。

3.1

感官检验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检验很大部分凭检验人员经过看、听、嗅、问、摸来进行。《起重机械检验规程》()296号所要求起重机械检验项目中占总项目70%以上是感官检验。经过感官看、听、嗅、问、摸对起重机械进行全方面直观诊疗,来取得所需信息和数据。

看:经过视觉依据起重机械结构特点,观察其关键传动部位、承力结构关键点、故障现象源兆。

听:经过听觉分析出起重机械设备各部位运行声音是否正常,判定异常声音出自部位,了解病因,找出病源。

嗅:经过嗅觉分辨起重机械运动部位现场气味,分辨零部件过热、磨损、过烧位置。

问:向司机及相关人员问询起重机运行过程中,易出故障点,发生故障经过、类别。判定起重机安全技术情况。

摸:经过用手触摸起重机运行部件,依据温度改变、振动情况,判定故障位置和故障性质。

3.2测试仪器检验

依据中国外起重机械发展趋势,现代化应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疗技术已在起重机械设计和使用中广泛推广。在起重机械运作状态下,利用监测诊疗仪器和教授监控系统,对起重机械进行检(监)测,随时掌握起重机技术情况,预知整机或系统故障征兆及原因,把事故消除于萌芽状态。

3.3起重机通用部件安全检验

(1)吊钩

检验吊钩标识和防脱装置是否符合要求,吊钩有没有裂纹、剥裂等缺点;吊钩断面磨损、开口度增加量、扭转变形,是否超标;吊钩颈部及表面有没有疲惫变形、裂纹及相关销轴、套磨损情况。

(2)钢丝绳

检验钢丝绳规格、型号和滑轮卷筒匹配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钢丝绳固定端压板、绳卡、契块等钢丝绳固定装置是否符合要求。钢丝绳磨损、断丝、扭结、压扁、弯折、断股、腐蚀等是否超标。

(3)制动装置

制动器设置,制动器型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制动器拉杆、弹簧有没有疲惫变形、裂纹等缺点;销轴、心轴、制动轮、制动摩擦片是否磨损超标,液压制动是否漏油;制动间隙调整、制动能力能否符合要求。

(4)卷筒

卷筒体、筒缘有没有疲惫裂纹、破损等情况;绳槽和筒壁磨损是否超标;卷筒轮缘高度和钢丝绳缠绕层数能否相匹配;导绳器、排绳器工作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5)滑轮

滑轮是否设有防脱绳槽装置;滑轮绳槽、轮缘是否有裂纹、破边、磨损超标等情况,滑轮转动是否灵活。

(6)减速机

减速机运行时有没有猛烈金属摩擦声、振动、壳体辐射等异常声音;轴端是否密封完好,固定螺栓是否松动有缺损等情况;减速机润滑油选择、油面高低、立式减速机润滑油泵运行,开式齿轮传动润滑等是否符合要求。

(7)车轮

车轮踏面、轮轴是否有疲惫裂纹现象,车轮踏面轮轴磨损是否超标。运行中是否出现啃轨现象。造成啃轨原因是什么。

(8)联轴器

联轴器零件有没有缺损,连接松动,运行冲击现象。联轴器、销轴、轴销孔、缓冲橡胶圈磨损是否超标。联轴器和被连接两个部件是否同心。

3.4

起重机安全保护装置检验

(1)超载保护装置

超载保护装置是否灵敏可靠、符合设计要求,液压超载保护装置开启压力;机械、电子及综合超载保护器报警、切断动力源设定点综合误差是否符合要求。

(2)力矩限制器

力矩限制器是臂架类型起重机防超载发生倾翻安全装置。经过增幅法或增重法检验力矩限制器灵敏可靠性,并检验力矩限制器报警、切断动力源设定点综合误差是否在要求范围内。

(3)极限位置限制器

检验起重设备变幅机构,升降机构、运行机构达成设定位置距离时能否发生报警信号,自动切断向危险方向运行动力源。

(4)防风装置

对于臂架根部铰接点高度大于50米起重机应检验风速仪,当达成风速设定点时或工作极限风速时能否正确报警。露天工作在轨道上运行起重机应检验夹轨器、铁鞋、锚固装置各零部件是否变形、缺损和它各自独立工作可靠性。对自动夹轨器,应检验对突发性阵风防风装置和大车运行制动器配合实现非锚定状态下防风功效和电气联锁开关功效可靠性。

(5)防后倾翻装置

对动臂变幅和臂架类型起重机应检验防后倾装置可靠性,电气联锁灵敏性,检验变幅位置和幅度指示器指示精度。

(6)缓冲器

对不一样类型起重量、运行速度不一样起重机,应检验所配置缓冲器是否相匹配,并检验缓冲器完好性、运行到两端能否同时触碰止挡。

(7)防护装置

检验起重机上各类防护罩、护栏、护板、爬梯等是否完备可靠,起重机上外露有可能造成卷绕伤人、开式传动;联轴器、链轮、链条、传动带等转动零部件有没有防护罩,起重机上人行通道,爬梯及可能造成人员外露部位有没有防护栏,是否符合要求。露天作起重机电气设备应设防雨罩。

3.5电器控制装置

(1)控制装置

应检验电气配件是否齐全完整,机械固定是否牢靠、无松动、无卡阻;供电电缆有没有老化、裸露;绝缘材料应良好。无破损变质;螺栓触头、电刷等连接部位应可靠;起重机上所选择电气设备及电气元件应和供电电源和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相适应。对裸线供电应检验外部涂色和指示灯设置是否符合要求;对软电缆供电应检验电缆收放是否合理;对集电器要检验滑线全长无弯曲,无卡阻接触可靠。

(2)电气保护

在起重机进线处要设易于操作主隔离开关,起重机上要设紧急断电开关,并检验能否切断总电源。检验起重机电源和各机构是否设短路保护、失压保护、零位保护、过流保护及特殊起重机超速、失磁保护。检验电气互锁、连锁、自锁等保护装置齐全有效性。检验电气线路绝缘电阻,电气设备接地、金属结构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要求。起重机上全部电气设备正常不带电金属外壳、变压器铁芯及金属隔离层、穿线金属管槽、电缆金属护层等和金属结构均应有可靠接地(零)保护。

3.6

金属结构

应检验关键受力构件是否有整体或局部失稳、疲惫变形、裂纹、严重腐蚀等现象。金属结构连接、焊缝有没有显著变形开裂。螺栓或铆固连接不得有松动、缺损等缺点。高强度螺栓连接是否有足够预紧力。金属结构整体防腐涂漆应良好。

3.7

司机室

应检验司机室悬挂和支承连接牢靠可靠性,司机室门锁和门电气联锁开关、绝缘地板和干粉灭火器应配置齐全有效。对于有尘、毒、辐射、噪声、高温等有害环境作业起重机应检验是否加设了保护司机健康必需防护装置。司机室照明灯、检修灯必需采取36V以内安全电压。

3.8

安全标志

应检验起重机起重量标志牌,技术监督部门安全检验合格标志是否悬挂在显著部位。大车滑线、扫轨板、电缆卷筒、吊具、台车、夹轨器、滑线防护板、臂架、起重机平衡臂、吊臂头部、外伸支腿、有些人行通道桥式起重机端架外侧等,是否按要求要求喷涂安全标志色。

高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1、通常进行高处作业,应使用脚手架、平台、梯子、防护围栏、档角板安全带和安全网等,作业前应认真检验所用安全设施是否牢靠可靠。

2、通常从事高处作业人员应接收高处作业安全知识教育,特殊高处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上岗前应依据相关要求进行安全技术交底。采取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应要求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

3、高处作业人员应经过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施工单位应为作业人员提供合格安全帽、安全带等必备个人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应按要求正确佩戴和使用。

4、施工单位应按类别,有针对性地将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悬挂于施工现场对应部位,夜间应安红灯警示。

5、高处作业所用工具

1)上班前必需认真检验机械设备、用具、绳子、坐板、安全带有没有损坏。确保机械性能良好及多种用具无异常现象方能上岗操作。

2)操作绳安全绳必需分开生根并扎紧系死,靠沿口处要加垫软物,预防因磨损面断绳,绳子下面一定要接触地面,放绳人同时也要系临时安全带。

6、注意事项

1)从事高空作业人员要定时体检,经医生诊疗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和精神不正常人员不准在高处作业。

2)距地面两米以上工作面、斜面坡度大于45',工作地面没有立脚地方或有震动地方,均应视为高空作业(或高处作业)。

3)登高作业要穿软底鞋,不能穿拖鞋、硬底鞋或塑料底鞋以防滑倒。

4)登高作业时,需佩带安全带。安全带要高挂低用,严禁低挂高用,要挂在牢靠构件上,不得挂在有尖锐棱角构件上,不准挂在活动物件上,

5)工作前要仔细检验所用登高工具(如安全帽、安全网、梯子、跳板、脚手架、防护栏等),必需安全可靠,严禁冒险作业。

6)高空作业和地面要划禁区、用围栏圈起,并挂上"闲人免进、严禁通行"警告牌。

7)靠近电源(低压)线路作业前,应先联络停电,确定停电后,方可进行工作,并应设置绝缘档壁隔离,作业人员最少距离电线(低压)2公尺以上,严禁在高压线下作业。

8)高空作业所用材料要堆放平稳,工具应随手放入工具袋内,上下传输物件严禁抛掷。不准将易滚易滑工具材料堆放在脚手架上,以防掉落伤人。

9)严禁上下同时垂直作业,若遇特殊情况必需垂直作业时,应经相关部门同意,并设置专用防护或隔离设施。

10)严禁坐在高空无遮拦处休息,预防坠落。

11)卷扬机、塔吊等多种升降设备,严禁上下载人。不准在无防护方法墙顶上、梁上和屋架上、圈梁上工作或通行。

12)脚手架上堆放材料、红砖必需整齐平稳,标准砖不得超出三层。

13)遇有恶劣气候(如风力在六级以上)影响施工安全时,严禁进行露天高空、起重作业。

14)在进行高空焊接或切割时,事先要将下面易燃物品移走,工作完成后要进行具体检验,有没有火渣和火种地方,若有必需处理好后,才能离开工作地点。

15)在高层房屋窗口、阳台口、预留洞口施工时要使用安全带,人要站稳,当心外跌。

16)在屋面上施工,碰到沿口、洞孔、山墙时,施工人员一定要面朝外操作,以免踏空坠落。

17)修建或搭建玻璃天棚,石棉瓦屋面,因不能承受重力,首先要检验加固,操作人员要挂安全带,站在铺设脚手板上操作。

18)高处作业要做好"四口"(楼梯口、电梯口、阳台口、预留洞口),设临时防护栏杆或围墙。

7、审批制度

1)作业部门审批

(1)一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为2~5m;

(2)在坡度大于45º斜坡上面和在升降(吊装)口、坑、井、池、沟、洞等上面或周围及架空管道上方进行化工工况高处作业。

2)安全科审批:

(1)二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为5~15m;

(2)三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为15~30m;

(3)在易燃、易爆、易中毒、易灼伤区域或转动设备周围和在无平台、无护栏塔、釜、炉、罐等化工容器、设备上方进行化工工况高处作业。

3)主管矿长审批

(1)特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30m;

(2)在塔、釜、炉、罐等设备内进行化工工况高处作业;

(3)特殊高处作业包含:在无立足点或无牢靠立足点条件下进行悬空高处作业;在降雨、降雪、阵风风力≥6级(风速≥10.8m/s)时或夜间进行高处作业;在高温(工作地点含有生产性热源,气温高于当地域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气温2℃及以上)或低温(气温低于5℃)环境下进行异温高处作业;作业人员在电力生产和供、用电设备维修中采取地(零)电位或等(同)电位作业方法,在靠近(距离10kV以下带电体低于1.7m;距离20~35kV带电体低于2.0m)或接触带电体条件下对带电设备和线路进行带电高处作业。

高处作业许可证

危险场所动火、动焊安全管理制度

1、目标

为明确动火作业分类,安全防火要求,动火分析等要求,加强动火作业管理,依据《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AQ3022-)特制订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要求了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职责、管理内容和方法等内容,适适用于本企业各类动火作业3、职责

3.1

动火作业申请由动火项目所在车间(部门)提出,并填写《动火安全作业证》,公共区域动火(包含公用管架)由项目施工部门提出,新建项目标动火申请由项目建设部门或指定专员提出。

3.2

特殊动火作业。由需动火作业车间(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订实施方案,落实安全技术方法后,经安环部审查,由生产厂长同意。

3.3

一级动火作业。申请动火车间(部门)落实各项安全方法后,车间(部门)责任人或安全员检验签署意见后,经安环部审查,由生产厂长同意。

3.4

二级动火作业。申请动火车间(部门)落实安全方法后,由车间(部室)责任人或安全员审查签署意见后,由安环部同意。

3.5

三级动火作业。申请动火车间(部门)落实安全方法后,由车间(部室)责任人或安全员审查同意。

3.6

厂区内严禁生火炉取暖,如确因生产工作需要,由所在部门提出,经车间(部门)领导同意,制订可靠安全方法,报安全部门审查同意后才能安装使用。

3.7

遇节、假日或夜间需进行动火作业时,经当班生产技术部值班人员审查签署意见后,由企业值班领导审查同意

4、管理内容和程序

4.1

动火作业内容

4.1.1

从事电焊、气(割)焊、电炉、喷灯、明火熬炼及热处理、炉窑等-切产生明火工作。

4.1.2

金属切割、磨削等易产生火花工作。

4.1.3

金属钻孔,釜内抛光,机械撞击,喷砂,塑料切割、磨削、焊接,插入机,凿砸混凝土等-切能产生火花工作。

4.1.4

在禁火区内临时安设非防爆型电气设备、灯具、刀开关及从事探伤、电气高压试验等工作。

4.1.5

在禁火区从事可能产生强烈辐射热工作,如金属熔化、高频加热及使用电热工具等产生高温热源作业。

4.1.6

在禁火区内安装可能产生静电火花设施等。

4.2

动火作业分级

动火作业分为一级动火作业、二级动火作业和三级动火作业。

4.2.1

一级动火作业

在生产运行状态下煤气装置、输送管道、储罐、容器等部位上及其它特殊危险场所行动火作业。带压不置换动火作业按一级动火作业管理。

4.2.2

二级动火作业

在煤气站所进行除一级动火作业以外动火作业。厂区管廊上动火作业按二级动火作业管理。

4.2.3

三级动火作业

4.2.3.1

除煤气等一级动火作业和二级动火作业以外禁火区动火作业。

4.2.3.2

凡生产装置或系统全部停车,盛有或盛过危险化学品装置经清洗、置换、取样分析合格并采取安全隔离方法后,可依据其火灾、爆炸危险性大小,经厂安全(防火)部门同意,动火作业可按三级动火作业管理。

4.2.4

遇节日、假日或其它特殊情况时,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

4.3

固定用火区设定

4.3.1

固定用火区由各所在部门每十二个月申请1次,由人事行政部审核,经生产厂长同意。每十二个月人事行政部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次检验,各部门不得随意变更和移位。

4.3.2

固定用火区应设置显著标志,各部门应明确责任,专员管理,定时进行检验。

4.3.3

固定用火区内应配置对应足够消防器具,不准堆放易燃易爆物品,室内动火点应以实体墙和其它部门隔离。门、窗应向外开,通道必需通畅

4.4

动火分析

4.4.1

动火作业前应进行安全分析,

动火分析取样点要有代表性。

4.4.2

在较大设备内动火作业,应采取上、中、下取样;在较长物料管线上动火,应在根本隔绝区域内分段取样;在设备外部动火作业,应进行环境分析,且分析范围大于动火点10

m。

4.4.3

取样和动火间隔不得超出30min,如超出此间隔或动火作业中止时间超出30min,应重新取样分析。特殊动火作业期间还应随时进行监测。

4.4.4

使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仪或其它类似手段进行分析时,检测设备应经标准气体样品标定合格。

4.4.5

动火分析合格判定

当被测气体或蒸气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时,其被测浓度应小于0.5%(体积百分数);当被测气体或蒸气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应小于0.2%(体积百分数)。

4.5动火作业安全防火要求

4.5.1

动火作业应办理《动火安全作业证》(以下简称《作业证》),进入受限空间、高处等进行动火作业时,还须实施AQ

3028-《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和AQ3025-

《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要求。

4.5.2

动火作业应有专员监火,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现场及周围易燃物品,或采取其它有效安全防火方法,配置足够适用消防器材。

4.5.3

凡在盛有或盛过危险化学品容器、设备、管道等生产、储存装置及处于GB50016要求甲、乙类区域生产设备上动火作业,应将其和生产系统根本隔离,并进行清洗、置换,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作业;因条件限制无法进行清洗、置换而确需动火作业时按特殊动火安全要求实施。

4.5.4

凡处于GB50016要求甲、乙类区域动火作业,地面如有可燃物、空洞、窨井、地沟、水封等,应检验分析,距用火点15m以内,应采取清理或封盖等方法;对于用火点周围有可能泄漏易燃、可燃物料设备,应采取有效空间隔离方法

4.5.5

拆除管线动火作业,应先查明其内部介质及其走向,并制订对应安全防火方法。

4.5.6

在生产、使用、储存氧气设备上进行动火作业,氧含量不得超出21%。

4.5.7

五级风以上(含五级风)天气,标准上严禁露天动火作业。因生产需要确需动火作业时,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

4.5.8

凡在有可燃物构件凉水塔、脱气塔、水洗塔等内部进行动火作业时,应采取防火隔绝方法。

4.5.9

动火期间距动火点30m内不得排放各类可燃气体;距动火点15m内不得排放各类可燃液体;不得在动火点10m范围内及用火点下方同时进行可燃溶剂清洗或喷漆等作业。

4.5.10

动火作业前,应检验电焊、气焊、手持电动工具等动火工器具本质安全程度,确保安全可靠。

4.5.11

使用气焊、气割动火作业时,乙炔瓶应直立放置;氧气瓶和乙炔气瓶间距不应小于5m,二者和动火作业地点不应小于10m,并不得在烈日下曝晒

4.5.12

动火作业完成,动火人和监火人和参与动火作业人员应清理现场,监火人确定无残留火种后方可离开。

4.5.13

特殊动火作业安全防火要求

特殊动火作业在符合以上要求同时,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4.5.13.1

在生产不稳定情况下不得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作业。

4.5.13.2

应事先制订安全施工方案,落实安全防火方法,必需时可请专职消防队到现场监护。

4.5.13.3

动火作业前,生产车间(分厂)应通知工厂生产调度部门及相关单位,使之在异常情况下能立即采取对应应急方法。

4.5.13.4

动火作业过程中,应使系统保持正压,严禁负压动火作业。

4.5.13.5

动火作业现场通排风应良好,方便使泄漏气体能顺畅排走。

4.6

职责要求

4.6.1

动火作业责任人

4.6.1.1

负责办理《作业证》并对动火作业负全方面责任。

4.6.1.2

应在动火作业前具体了解作业内容和动火部位及周围情况,参与动火安全方法制订、落实,向作业人员交代作业任务和防火安全注意事项。

4.6.1.3

作业完成后,组织检验现场,确定无遗留火种后方可离开现场。

4.6.2

动火人

4.6.2.1

应参与风险危害原因辨识和安全方法制订。

4.6.2.2

应逐项确定相关安全方法落实情况。

4.6.2.3

应确定动火地点和时间。

4.6.2.4

若发觉不含有安全条件时不得进行动火作业。

4.6.2.5

应随身携带《作业证》。

4.6.3

监火人

4.6.3.1

负责动火现场监护和检验,发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动火人停止动火作业,立即联络相关人员采取方法。

4.6.3.2

应坚守岗位,不准脱岗;在动火期间,不准兼做其它工作。

4.6.3.3

当发觉动火人违章作业时应立即阻止。

4.6.3.4

在动火作业完成后,应会同相关人员清理现场,清除残火,确定无遗留火种后方可离开现场。

4.6.4

动火部位责任人

4.6.4.1

对所属生产系统在动火过程中安全负责。参与制订、负责落实动火安全方法,负责生产和动火作业衔接。

4.6.4.2

检验、确定《作业证》审批手续,对手续不完备《作业证》应立即阻止动火作业。

4.6.4.3

在动火作业中,生产系统如有紧急或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停止动火作业。

4.6.5

动火分析人

动火分析人对动火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负责。应依据动火点所在车间要求,到现场取样分析,在《作业证》上填写取样时间和分析数据并签字。不得用合格等字样替换分析数据。

4.6.6

动火作业审批人

动火作业审批人是动火作业安全方法落实情况最终确定人,对自己同意签字负责。

4.6.6.1

审查《作业证》办理是否符合要求。

4.6.6.2

到现场了解动火部位及周围情况,检验、完善防火安全方法。自然灾难应急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职员人身安全和选矿厂财产安全,确保事故发生后

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控制和处理,把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减轻

到最低,依据《中国宪法》、《中国防洪法》、

《中国防震减灾法》、《中国气象法》、《国

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国家相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

和标准等,制订本制度。

(一)术语解释

1、自然灾难: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

自然现象,包含洪涝、干旱灾难,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

象灾难,火山、地震灾难,山体坍毁、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难,

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难,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难等自然

灾难。

2、灾情:指自然灾难造成损失情况,包含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等。

(二)救援专业队伍组成及分工

企业各职能部门和选矿厂全体职员全部负有自然灾难事故应急

救援责任,各救援专业队伍,是自然灾难事故应抢救援骨干力

量,其任务关键是担负企业自然灾难事故救援及处理。

(三)应急准备

1、宣传自然灾难知识,自然灾难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

避灾、自救、互救、保险常识,增强职员防灾减灾意识。

2、每十二个月最少组织1

次自然灾难知识培训。

3、每十二个月组织1

次自然灾难演练,检验并提升应急准备、指挥

和响应能力。

(四)灾情信息管理

1、灾情信息汇报内容:包含灾难发生时间、地点、背景,

灾难造成损失(包含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坍毁、

损坏情况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救灾方法和需求。

2、灾情信息汇报时间

:各级部门对于本部门在突发自然

灾难中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

灾情,并立即向领导小组汇报。

(五)应急响应

灾难发生后,各部门要依据灾情,根据分级管理、各司其职

标准,开启应急预案,做好职员和财产紧急转移安置工作,

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情调查、评定和汇报工作,最大程度

地降低职员生命和财产损失。

(六)恢复重建

灾后,领导小组组织核查灾情,开展灾情评定,制订恢复重建

工作方案。

(七)对外沟通和协作

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相关要求,主动开展自然灾难救助交流,

借鉴其它单位自然灾难救助工作经验,深入做好企业自然

灾难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理工作。

(八)奖励和责任

对在自然灾难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优异集体和个人,

由企业表彰;对在自然灾难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人员,按相关

要求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难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责任,组成犯罪,依法追

究其刑事责任。危险作业现场劳动防护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七条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需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劳动防护用具,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根据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需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具。”

劳动防护用具是指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对劳动者人身起保护作用,使劳动者免遭或减轻多种人身伤害或职业危害多种用具。使用劳动防护用具,是保障从业人员人身安全和健康关键方法,也是保障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基础。

一、劳动防护用具分类

劳动防护用具种类很多,从劳动卫生学角度,通常按防护部位分类。

(1)头部防护用具。为防御头部不受外来物体打击和基她原因危害配置个人防护装备。如:通常防护帽、防尘帽、防水帽、安全帽、防寒帽、防静电帽、防高温帽、防电磁辐射帽、防昆虫帽等。

(2)呼吸器官防护用具。为防御有害气体、蒸气、粉尘、烟、雾从呼吸道吸入,或直接向使用者供氧或清净空气,确保尘、毒污染或缺氧环境中作业人员正常呼吸防护用具。如:防尘口罩(面具)、防毒口罩(面具)等。

(3)眼面部防护用具。预防烟雾、尘粒、金属火花和飞屑、热、电磁辐射、激光、化学飞溅等伤害眼睛或面部个人防护用具称为眼面部防护用具。如:焊接护目镜和面罩、炉窑护目镜和面罩和防冲击眼护具等。

(4)听觉器官防护用具。能够预防过量声能侵入外耳道,使人耳避免噪声过分刺激,降低听力损失,预防由噪声对人身引发不良影响个体防护用具。如:耳塞、耳罩、防噪声头盔等。

(5)手部防护用具。保护手和手臂,供作业者劳动时戴用手套(劳动防护手套)。如:通常防护手套、防水手套、防寒手套、防毒手套、防静电手套、防高温手套、防X射线手套、防酸碱手套、防油手套、防振手套、防切割手套、绝缘手套等。

(6)足部防护用具。预防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和能量损伤劳动者足部护具,通常大家称劳动防护鞋。如:防尘鞋、防水鞋、防寒鞋、防足趾鞋、防静电鞋、防高温鞋、防酸碱鞋、防油鞋、防烫脚鞋、防滑鞋、防刺穿鞋、电绝缘鞋、防震鞋等。

(7)躯干防护用具。即通常讲防护服。如:通常防护服、防水服、防寒服、防砸背心、防毒服、阻燃服、防静电服、•防高温服、防电磁辐射服、耐酸碱服、防油服、水上救生衣、防昆虫服、防风沙服等。

(8)护肤用具。用于预防皮肤(关键是面、手等外露部分)免受化学、物理等原因危害。如:防毒、防腐、防射线、防油漆护肤品等。

(9)防坠落用具。预防人体从高处坠落,经过绳带,将高处作业者身体系接于固定物体上,或在作业场所边缘下方张网,以防不慎坠落。如安全带、安全网等。

劳动防护用具也可根据用途分类。以预防伤亡事故为目标可分为:防坠落用具,防冲击用具,防触电用具,防机械外伤用具,防酸碱用具,耐油用具,防水用具,防寒用具;以预防职业病为目标可分为:防尘用具,防毒用具,防放射性用具,防热辐射用具,防噪声用具等。

二、劳动防护用具选择标准

1989年中国颁布了《劳动防护用具选择规则》(GB

11651—1989)国家标准,为选择劳动防护用具提供了依据。正确选择优质防护用具是确保劳动者安全和健康前提,选择基础标准是:

(1)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选择;

(2)依据生产作业环境、劳动强度和生产岗位接触有害原因存在形式、性质、浓度(或强度)和防护用具防护性能进行选择;

(3)穿戴要舒适方便,不影响工作。

三、劳动防护用具发放要求

,国家经贸委颁布了《劳动防护用具配置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189号),要求了国家工种分类目录中116个经典工种劳动防护用具配置标准。用人单位应该根据相关标准,根据不一样工种、不一样劳动条件发给职员个人劳动防护用具。

用人单位具体责任为:

(1)用人单位应依据工作场所中职业危害原因及其危害程度,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要求,为从业人员无偿提供符合国家要求护品。不得以货币或其它物品替换应该配置护品。

(2)用人单位应到定点经营单位或生产企业购置特种劳动防护用具。护品必需含有“三证”,即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安全判定证。购置护品须经本单位安全管理部门验收。并应根据护品使用要求,在使用前对其防护功效进行必需检验。

(3)用人单位应教育从业人员,根据护品使用规则和防护要求,正确使用护品。使职员做到“三会”:会检验护品可靠性;会正确使用护品;会正确维护保养护晶,并进行监督检验。

(4)用人单位应根据产品说明书要求,立即更换、报废过期和失效护品。

(5)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护品购置、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管理制度和使用档案,并切实落实实施和进行必需监督检验。

四、劳动防护用具正确使用方法使用劳动防护用具通常要求是:

(1)劳动防护用具使用前应首先做一次外观检验。检验目标是认定用具对有害原因防护效能程度;用具外观有没有缺点或损坏;各部件组装是否严密,开启是否灵活等。

(2)劳动防护用具使用必需在其性能范围内,不得超极限使用;不得使用未经国家指定、经监测部门认可(国家标准)和检测还达不到标准产品;不能随便替换,更不能以次充好。

(3)严格根据《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具。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1

总则

1.1为保障职员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治职业危害,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要求》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相关职业健康监督检验职责调整要求,特制订本职责制度。1.2在安全生产中凡包含职业危害场所和工作地点必需严格实施本制度。

1.3本要求适适用于本企业所属部门、车间、班组。

2

名词解释

2.1职业病:是指企业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原因而引发疾病。

2.2作业场所,是指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活动全部地点。

2.3职业危害,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因为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原因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多种损害。

2.4职业禁忌,是指从业人员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原因时,比通常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危害损伤和罹患职业病,或可能造成原有本身疾病病情加重,或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造成对她人生命健康组成危险疾病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3

基础要求:

3.1凡危险化学品生产、存放工艺、设备、管网及隶属安全装置等设计方案、安全技术要求必需符合国家标准、规范要求。

3.2危化品工艺、设备、管网施工工程必需制订安全方法,做到无方法、无计划不准许施工。

3.3施工必需按设计进行。如有修改应经设计单位书面同意。•施工完成应由施工单位编制完工说明书及完工图交付使用单位存档。

3.4新建、改建和扩建危化品工艺设备管网必需做到劳动安全设施和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