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612社会学基础知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1页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612社会学基础知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2页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612社会学基础知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3页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612社会学基础知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4页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612社会学基础知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0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基础知识考研真题

2010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基础知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9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基础知识考研真题

200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基础知识考研真题

2007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基础知识考研真题

2010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

基础知识考研真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社会学专业

《社会学基础知识》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4分)

1.初级社会群体

2.社会角色

3.法理型统治

4.生活世界(舒茨)

5.角色认同

6.习得性无助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情境。

2.社会控制中的文化控制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帕森斯划分的四类系统对应着四种功能:行为有机体系统具有

______功能、人格系统具有______功能、社会系统具有整合功能、文化

系统具有模式维持功能。

4.“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行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他就越可能去

执行这个行动”,这段话反映了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中的______命题。

5.亚历山大从新功能主义角度实施研究纲领的重要方面是对文化

的研究,他的这一研究关注到了两个当代的突出问题:第一是______

问题,第二是运用话语分析考察了市民社会的文化问题。

6.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的出发点是:______困境。

7.柯林斯通过提出所谓“______”理论,试图将微观社会学和宏观

社会学统一起来。

8.罗纳德·博特在他的社会网络分析中,认为社会网络中存在无直

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

穴,因而称作“______”。

9.1908年,麦独孤和罗斯两本同名社会心理学著作的出版,使两

种研究传统开始明朗化:以______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

的心理学文脉和思路的是心理学性质的社会心理学;以______为主线,

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现象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的是社会学

性质的社会心理学。

10.中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______与______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

基本的维度。

11.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包括文化比较、______、______和文化定

位四、基本过程。

三、选择题(1-7题为单项选择题,8-11题为多项选择题:选对一项

得2分,共34分)

1.对现代冲突论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是马克思、韦伯和

______、应大师大量的社会冲突思想。

A.迪尔凯姆

B.斯宾塞

C.西美尔

D.米尔斯

E.科塞

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美国学者费斯克提出的关于社会互动的模式?

A.市场定价

B.共享

C.工具性

D.对等互惠

E.权威排序

3.戴恩等人让大学生被试们观察三个与他们年龄相近的人的照

片。其中一个人外表很有魅力,一个中等,另一个缺乏魅力。要求被试

在其他27种人格特质上逐个评价这三个人,接着让他们估计三个人婚姻

美满的可能性,三个人中谁最有可能在事业上成功。结果如下表(表中

数字为百分比)

这个研究证实了______的存在。

A.首因效应

B.皮格马利翁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中心特质效应

E.晕轮效应

4.罗斯等人1977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把学生两两分

成一组,在实验中一个担任发问者,另一个担任回答者。研究者让发问

者自编10个题目(很有挑战性但不是不可回答),向被问者发问,尽量

难倒对方,最后让双方评估自己和对方的知识。结果如下表(表中分数

的范围为0~100分):

表:对自己和他人知识的评价结果

这个研究证实了______的存在。

A.自我实现的预言

B.心理应激

C.权力动机

D.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E.霍桑效应

5.美国芝加哥研究人员用激素做了一项实验:把自愿当被试的若

干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给他们注射肾上腺素(一种对情绪具有广泛影

响的激素),并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的是兴奋剂,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

的是普通的生理盐水。随后把被试分别单独安排在一间封闭的房间内进

行观察。第一组被试更多表现为兴奋,愉悦,有幽默感;而第二组被试

表现为焦躁不安,不喜欢该实验。这个研究可用______来解释。

A.心理动力学理论

B.完型学派理论

C.理情学派理论

D.社会感情的整饰化

E.情绪二因论

6.关于宗教心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皈依可分为两种类型:突发性皈依和渐进性皈依

B.宗教祈祷可分为:请愿式祈祷与感恩式祈祷、主动祈祷与被动

祈祷

C.宗教情感是在宗教环境中培植、在宗教礼仪中逐渐熏陶出来的

一种特殊心理状念

D.典型的宗教情感有六类: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对神灵万能的

惊异感、对神灵存在的依赖感、对神灵审判的罪恶感、对神灵交往的神

秘感和期待感以及对宗教理想的虔诚感

E.心理学的宗教诠释强调人的内在经验,注重分析人类的精神意

识与宗教行为之间的关系

7.下图来自哪一种人格测评的方法?

A.主题统觉测验

B.性格教育测验

C.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D.罗夏克墨渍测验

E.情境压力测验

8.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A.婴儿期

B.儿章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9.社会角色失调的情况有______等。

A.角色冲突

B.角色混乱

C.角色颠倒

D.角色失败

E.角色扮演

10.西方社会学理论是在英国功利主义的传统、______、美国实用

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苏格兰的启蒙思想传统

B.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

C.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

D.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传统

E.社会契约论传统

11.吉登斯完成其全球化分析后,总结出全球化的几种维度,包括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世界军事秩序、______。

A.世界政治体系

B.国际NGO组织体系

C.世界经济共同体

D.民族国家体系

E.国际劳动分工

四、简述题(每题7分,共42分)

1.简述角色冲突。

2.简述社会分层的方法。

3.简述社会事实及其特征。

4.布迪厄使用“惯习”概念来表述什么?有哪三方面的意图?

5.什么是侵犯行为?导致人们做出侵犯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试举例说明印象形成的双重加工模型(thedualprocessmodelof

impressionformation)的原理。

五、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联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阐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

征。

2.功能冲突论者科塞如何阐述说明群体内冲突的功能和外群体冲

突的功能?

3.某高校新生入学同,学校社工小王带领大一新生班级进行了以

适应班级人际环境勾目标的系列团体活动。为评估该团体活动的效果,

小王在问卷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如果班级组织春游,请列出你最愿意和他们分在一组的三位同学,

第一是______,第二是______,第三是______。

请分析:

1.小王用的是哪一种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请简要叙述。

2.用该方法测量时,具体的程序包括哪些步骤?

3.请评价该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2010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

基础知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社会学专业

《社会学基础知识》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4分)

1.初级社会群体

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

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

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

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2.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

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

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含

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

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

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3.法理型统治

答:韦伯将建立在遵守正式制定的法律基础上的统治称为法理型统

治。韦伯将法理型统治视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形式。他分析了法理型统治

类型所具有的一般特征:

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

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

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

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

分开。

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

私人占有。

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

4.生活世界(舒茨)

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度过其日常生活所直接经验的主体间

的文化世界。其特点是“预先给定性”,即它存在于社会个体对它进行任

何理论反思和理论研究之前。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

在着,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并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它

所具有的最重要、最微妙的特色就在于人们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这意

味着日常世界的结构本身,并没有被正式认识或者鉴别。与此相反,关

于这个世界的常识是通过一些潜在的类型比来表现的,人们在这个世界

中,用常识解释着这个世界,所有这些基本事实都是交织在自然态度的

结构之中的。

5.角色认同

答:所有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

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

作出行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在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

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也先要有一个确定

的过程,或称“认同”,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

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

6.习得性无助

【说明】该题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情境。

【答案】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解析】社会互动的情境,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

分,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种情境。情感关系是家庭、亲

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隋、安全

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这种关系中的人际互动和社会交换遵循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当一个家庭成员需要某种生活资源

时,有能力供给的其他成员便会尽力予以满足。

2.社会控制中的文化控制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

【解析】文化控制手段是指以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

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的方式。文化

在这里限定为大众文化,即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与价值标准。文化

控制手段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和社会舆论等等。文化

控制手段的特征是非直接强制性、自觉性和广泛性。

3.帕森斯划分的四类系统对应着四种功能:行为有机体系统具有

______功能、人格系统具有______功能、社会系统具有整合功能、文化

系统具有模式维持功能。

【答案】适应目标获取

【解析】帕森斯把行动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

统、文化系统和行为有机体系统。这些子系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子子系

统。例如,他把社会子系统分为经济、政治、社会化和社区等四个子子

系统。这些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

以共同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四类系统对应着四种功能:行为有机体系

统具有适应功能、人格系统具有目标获取功能、社会系统具有整合功

能、文化系统具有模式维持功能。这就是系统的功能问题,称作四个功

能分析范式。

4.“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行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他就越可能去

执行这个行动”,这段话反映了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中的______命题。

【答案】价值

【解析】霍曼斯运用上述基本概念,构建了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命

题系统,并试图以此推演出经验规则,解释人类行为。霍曼斯的一般命

题系统由下列六大命题组成,这六大命题是: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

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和理性命题。其中,针

对价值命题,霍夫曼指出,“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行动结果对他越有

价值,他就越可能去执行这个行动。”价值命题涉及的是行动结果的价

值水平对行动的影响,强调一个人在若干能带来报酬或逃避惩罚的行动

结果中,总是选择价值最大的行动。

5.亚历山大从新功能主义角度实施研究纲领的重要方面是对文化

的研究,他的这一研究关注到了两个当代的突出问题:第一是______问

题,第二是运用话语分析考察了市民社会的文化问题。

【答案】现代性

【解析】亚历山大从新功能主义角度实施研究纲领的重要方面是对

文化的研究。他的这一研究关注到了两个当代的突出问题:

①现代性问题。亚历山大提出,分化理论以一种更加笼统的和现实

的方式为描述现代性提供了一次机会。即认为现代性意味着生活世界的

多元化、而非文化殖民化,这种多元化创造了现代生活的各种机会与各

种问题。

②运用话语分析考察了市民社会的文化问题。亚历山大所关注的是

市民社会的语言符号特征。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讨论都忽视了符号

系统中的二元对立或“辩证”的品质。

6.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的出发点是:______困境。

【答案】社会理性化

【解析】哈贝马斯曾谈到:“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斯·韦伯是

我理论的出发点。”这句话有些模糊,具体点说,应该说是韦伯关于现

代西方社会的理性化困境的观点是其理论的起点。社会理性化的困境是

指韦伯所说的现代资本主义理性化所导致的现代社会的两难困境。资本

主义理性化所导致的两难选择的困境,用韦伯的话来说,具体表现为形

式(工具)合理性与实质(价值)合理性的矛盾。

7.柯林斯通过提出所谓“______”理论,试图将微观社会学和宏观

社会学统一起来。

【答案】互动仪式链

【解析】柯林斯认为,宏观水平现象最终是在个人之间,由微观的

相遇来创造并维持的。从本质上来说,宏观的和长期的社会结构是由他

所称的“互动仪式”而建立起来的。这种“互动仪式”经由时闻延伸以复杂

的形式而组合起来,宛如一条“链”,这就是他所提出的“互动仪式链”。

柯林斯试图运用其理论解释一切社会现象,通过对已有社会学理论的综

合批判,建立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8.罗纳德·博特在他的社会网络分析中,认为社会网络中存在无直

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

穴,因而称作“______”。

【答案】结构洞

【解析】罗纳德·博特1992年提出的“结构洞”理论,分析了组织内权

力的运作以及升迁过程。“结构洞”理论认为,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

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

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空洞。存

在结构洞时,连接两者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为了保持这

种优势,第三者会尽力保持结构洞的存在,从而使另外两者高度依赖于

自己的活动,所以,网络可以帮助人控制局势,提高讨价还价的地位。

9.1908年,麦独孤和罗斯两本同名社会心理学著作的出版,使两

种研究传统开始明朗化:以______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

的心理学文脉和思路的是心理学性质的社会心理学;以______为主线,

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现象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的是社会学

性质的社会心理学。

【说明】该题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

10.中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______与______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

基本的维度。

【说明】该题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

11.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包括文化比较、______、______和文化定

位四、基本过程。

【说明】该题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

三、选择题(1-7题为单项选择题,8-11题为多项选择题:选对一项

得2分,共34分)

1.对现代冲突论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是马克思、韦伯和

______三位大师的社会冲突思想。

A.迪尔凯姆

B.斯宾塞

C.西美尔

D.米尔斯

E.科塞

【答案】C

【解析】现代冲突论产生之前,历史上的许多社会学家的理论中都

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冲突思想。但是,对现代冲突论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的,主要是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三位大师的社会冲突思想。

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美国学者费斯克提出的关于社会互动的模式?

A.市场定价

B.共享

C.工具性

D.对等互惠

E.权威排序

【答案】C

【解析】费斯克提出的社会互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模式:共享,与

团体成员共享感情与资源,不分彼此;权威排序:根据年龄、阶层、地

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对待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

报与交易的平衡;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

与收益的比率。

3.戴恩等人让大学生被试们观察三个与他们年龄相近的人的照

片。其中一个人外表很有魅力,一个中等,另一个缺乏魅力。要求被试

在其他27种人格特质上逐个评价这三个人,接着让他们估计三个人婚姻

美满的可能性,三个人中谁最有可能在事业上成功。结果如下表(表中

数字为百分比)

这个研究证实了______的存在。

A.首因效应

B.皮格马利翁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中心特质效应

E.晕轮效应

【说明】该题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

4.罗斯等人1977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把学生两两分

成一组,在实验中一个担任发问者,另一个担任回答者。研究者让发问

者自编10个题目(很有挑战性但不是不可回答),向被问者发问,尽量

难倒对方,最后让双方评估自己和对方的知识。结果如下表(表中分数

的范围为0~100分):

表:对自己和他人知识的评价结果

这个研究证实了______的存在。

A.自我实现的预言

B.心理应激

C.权力动机

D.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E.霍桑效应

【说明】该题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

5.美国芝加哥研究人员用激素做了一项实验:把自愿当被试的若

干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给他们注射肾上腺素(一种对情绪具有广泛影

响的激素),并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的是兴奋剂,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

的是普通的生理盐水。随后把被试分别单独安排在一间封闭的房间内进

行观察。第一组被试更多表现为兴奋,愉悦,有幽默感;而第二组被试

表现为焦躁不安,不喜欢该实验。这个研究可用______来解释。

A.心理动力学理论

B.完型学派理论

C.理情学派理论

D.社会感情的整饰化

E.情绪二因论

【说明】该题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

6.关于宗教心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皈依可分为两种类型:突发性皈依和渐进性皈依

B.宗教祈祷可分为:请愿式祈祷与感恩式祈祷、主动祈祷与被动

祈祷

C.宗教情感是在宗教环境中培植、在宗教礼仪中逐渐熏陶出来的

一种特殊心理状念

D.典型的宗教情感有六类: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对神灵万能的

惊异感、对神灵存在的依赖感、对神灵审判的罪恶感、对神灵交往的神

秘感和期待感以及对宗教理想的虔诚感

E.心理学的宗教诠释强调人的内在经验,注重分析人类的精神意

识与宗教行为之间的关系

【说明】该题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

7.下图来自哪一种人格测评的方法?

A.主题统觉测验

B.性格教育测验

C.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D.罗夏克墨渍测验

E.情境压力测验

【说明】该题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

8.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A.婴儿期

B.儿章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BCDE

【解析】社会化包括五种类型。它们是: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

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②

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③发展社会化是相对

初级社会化而言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

进行的学习过程。④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

逆向社会化。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

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

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9.社会角色失调的情况有______等。

A.角色冲突

B.角色混乱

C.角色颠倒

D.角色失败

E.角色扮演

【答案】AD

【解析】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

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素一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

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

以下几种情况:①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

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

利进行;②角色不清,所谓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

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和怎样去做;③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

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④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

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

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10.西方社会学理论是在英国功利主义的传统、______、美国实用

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苏格兰的启蒙思想传统

B.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

C.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

D.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传统

E.社会契约论传统

【答案】BC

【解析】西方社会学理论是在下列几个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①英国功利主义的传统;②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③德

国的历史主义传统;④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

11.吉登斯完成其全球化分析后,总结出全球化的几种维度,包括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世界军事秩序、______。

A.世界政治体系

B.国际NGO组织体系

C.世界经济共同体

D.民族国家体系

E.国际劳动分工

【答案】DE

【解析】吉登斯总结了两种关于全球化的观点,一种是关于国际关

系研究的文献,一种是沃伦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前者将注意力集中

于民族——国家体系的发展之上,分析它在欧洲的起源及在世界的扩

散。吉登斯将沃伦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总结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

的扩张。基于以上的分析,吉登斯总结出了全球化的四种维度:世界资

本主义经济、民族国家体系、世界军事秩序和国际劳动分工,它们与现

代性的维度相对应。

四、简述题(每题7分,共42分)

1.简述角色冲突。

答: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

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冲突有两种不

同的类型:

(1)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

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

因引起的。像领导与群众、服务员与顾客、邻居之间、夫妻之间、婆媳

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等等,如果关系处理不当,也都容易发生角色间

的冲突。

(2)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

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这又有不同的情况:

①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

以胜任,这时便发生了角色内冲突。由于这种情况常使角色的承担者在

时间上与精力上出现紧张的感觉,因而也有人把它称为“角色紧张”。

②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也会产生

角色内冲突。

角色冲突妨碍与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因此,应尽力避免。防

止角色冲突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措施,而只能根据不同隋况采取相应对

策。针对一个人因承担角色过多而造成的角色紧张,就应减少他的过多

的兼职,使他能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岗位上。针对因角色规范不一致而

产生的冲突,就应采取使人的角色单一化的做法,即在一种场合只扮演

一种角色。

2.简述社会分层的方法。

答: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

法。

(1)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

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

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主观法的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因

为人们的分层意识对他们的心理反应(对某种事件的态度、价值评价)

以及行为表现有很大影响。

(2)声誉法。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抽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

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给本社区成员分层归类。调查

员可以对各层成员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人们进行声誉分层的

标准。声誉法要求评判人员必须熟悉那些评判对象。

通过声誉法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对声誉的影响,可以发现一种公认的

声誉分层体系。声誉法不仅可以用来对具体的人排定名次,还可以推广

到评价各种正式社会地位的相对声誉。例如,可以用来进行职业声誉的

研究。

(3)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

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由于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因此客观法的应用

范围十分广泛。

(4)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分层方法外,社会分层实证研究使用的具体

方法还有: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库

兹涅茨比率法、社会经济地位(SES)测量法等。

3.简述社会事实及其特征。

答:涂尔干认为,能否具有仅仅为社会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是其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他指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

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涂尔干指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

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

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

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涂尔于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

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

(1)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尽管像语

言、法律、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宗教信仰这些社会事实可以通过社会

化过程被个人内化,但它们对个人来说是一出生就必须面对的客观存

在。

(2)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

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

量强加于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如果社会化的过程是成功

的,即当个人把社会事实内化为自己的意愿时,人们不会感到这种强制

性;但是,一旦个人不愿接受社会事实的引导而严重地违反它.那么其

强制性将会正式地(如逮捕)或非正式地(如舆论谴责)表现出来。

(3)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来自于它的集体性:“它之

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集体的”。

4.布迪厄使用“惯习”概念来表述什么?有哪三方面的意图?

答:“惯习”是一个传统的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中世纪亚里士多德

道德哲学的阐释中,指的是美德气质,包含了行为的客观表现以及内在

的道德意识状态。但布迪厄对这个概念加以改造,用以表述人类实践深

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布迪厄运用惯习这个概念,有三个方面的意

图:

(1)试图展示实践是如何从社会中构建出来,同时又怎样构建社

会;

(2)试图展现客观的物质条件、人们的认知结构以及人们的身体本

身是怎样相互构建出来的;

(3)试图展现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这几个方面,他企图弥合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心智结构与社

会结构之间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5.什么是侵犯行为?导致人们做出侵犯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说明】该题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

6.试举例说明印象形成的双重加工模型(thedualprocessmodelof

impressionformation)的原理。

【说明】该题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

五、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联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阐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

征。

答:(1)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即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

开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之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总方针之后,首先,农村改革先

行一步。其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试点。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推

动了城市的改革试点工作。其三,政治体制改革启动。其四,创办经济

特区。

②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即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1月

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前。

首先,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其次,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

面展开。其三,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四,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全面

展开。其五,对外开放前沿地带逐步形成,沿海发展战略开始实施,国

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②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新时期。即从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谈话和

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至今。

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

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极为重要的阐述。

(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①生产社会化。一方面,从生产的规模来看,规模空前扩大,远远

不是小生产方式所能比拟的;另一方面,各个经济部门、实体之间的相

互依赖程度已达到不可分割的地步,谁也无法脱离其他部分而独立存

在,整个经济融为一体,并与国际经济相融合,互相依存。

②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③工业化过程已经基本结束,经济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

④经济全球化,外贸依存度大,并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

⑤经济发展高度集约化。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以专业化、社会化大

生产为特征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每一个主要生产行业都已形成了一

批以“组装”为主、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龙头”企业,“龙头”带系列,

大企业带动小企业。专业化分工明确,密切协作。

⑥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实现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对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已融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

面,面完成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⑦科技实力强,劳动者素质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大。

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关键的资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