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_第1页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_第2页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_第3页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_第4页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

绪论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运动系统

循环系统免疫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内分泌系统皮肤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绪论

一、人体的组成及其基本概念

细胞(cell):是生物有机体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

也是一样。在细胞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细胞形态的物质细

胞间质(intercellularsubstance)0

组织(tissue):由许多形态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

组成组织。实际上就是由细胞群(同类细胞)加上非细胞结构

的细胞间质。组织有四大基本组织(Primarytissue):

上皮组织(epithelialtissue)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

肌肉组织(muscletissue)和神经组织(nervoustissue)<,

器官(organ):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

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如:肝、胃、肾等等。器官都

是由四大基本组织构成的,只是不同的器官四大基本组织各自

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以适应不同器官之功能。

系统(system):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器官

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生理活动,称为系统。如消

化系统,包括很多器官(肝、肠、胃……)。一般认为人体有九

大系统:运动、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感

官、神经。系统在神经支配和体液调节下,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构成完整的统一体。

二、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研究范围、分科和学习目的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包

括: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等学科内容。

1.解剖学(anatomy):是借助刀、剪、镶研究机体器官、

系统的形态结构及其与机能的关系的学科。

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anatomy)^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断面解剖学(sectionalanatomy)>虚拟人(virtual

human)或可视人(visiblehuman)>数字人体(digitalhuman

body)o

2.组织学(histology):是借助显微镜研究机体细胞、组织、

器官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应用光镜(LM)和电镜

(EM)研究显微结构(microscopicstructure)和超微结构

(ultrastructure)o

LM和EM的比较

光源分辨率(max)放大倍数长度单位

LM光0.2Mm1000Xpm

EM电子束0.2nm1,000,000xnm(A)

1pm=l/1000mmlmm=lOOOnmlnm=l0A

3.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个体发生与生长发育及其

发育机制的科学。包括:胚胎早期发育、器官和系统的发育。

胚胎早期发育:生殖细胞与受精、种植与胎膜、胎盘形成、

胚层形成与分化、胚胎外形初步成形等。

器官发育: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及胎儿体格生长、直至分娩。

以研究致畸因子作用和先天性畸形的成因为中心的科学,

称畸形学(teratology)o

学习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

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为学习其它后继课程打基础,

也为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增强体质提供科学依据。

三、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研究方法

(-)解剖学方法

1.尸体解剖:新鲜、冷冻、固定(Formalin固定)的标

本,用刀、剪、镶的巨视解剖学(剖查法、腐蚀法、透明法)。

2.活体研究:活体测量、超声、同位素扫描、内窥镜、

CT等。

3.动物实验:以实验动物为对象进行相关研究。

(二)组织学研究方法

1.固定组织的观察法:

最常用和基本的方法。主要包括两大步骤:①使标本成为

适合LM下观察的厚度(5-30um):包括切片法(石蜡、火棉

胶、冰冻切片法等)与非切片法(涂片、磨片、平铺片、分离

法、压片等)。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石蜡切片法,包括:取材,

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贴片,脱蜡,

染色,脱水,透明,封固等步骤。②对标本进行染色:最常用

的方法是用碱性染料苏木精(hematoxylin)染细胞核使之呈兰

紫色(核内的染色质及细胞质内的核蛋白体等着色),用酸性染

料曙红(eosin)染细胞质,使之呈红色,被称为HE染色。对

碱性染料的亲和力称为嗜碱性(basophilia),对酸性染料的亲

和力称为嗜酸性(acidophilia),对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亲和

力都不强的,称中性(neatrophilia)o

为显示细胞内某些特殊结构及成分,要用其它特殊的染色

方法,选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银染法中有些组织结构可直

接使硝酸银还原,而组织结构自身被显示,称为亲银性

(argentaffin),有些组织结构无直接还原作用,需加入还原

剂才能使组织结构被显示,则称为嗜银性(argyophilia)o某

些组织结构用碱性染料染色后程现不同与染料的颜色称为异染

性(metachromasia)o

2.活体组织观察法:

①活体染色法(vitalstain):用无毒或毒性极小的染料,

通过细胞的积储作用,对活体细胞或组织进行染色,以显示细

胞的某些微细结构的存在及其某些特殊的特性。包括两种方法:

体内活体染色、体外活体染色。

②组织培养(tissueculture):在无菌的条件下,将生活

的组织细胞放入培养基中,在适当的温度下使细胞在体外生长

繁殖,可以附加各种实验条件,研究和探索其生长、发育的活

动规律。

3.其它常用技术方法简介:

①组织和细胞化学(histochemistryandcytochemistry):

利用化学反应的呈色反应,用一定的试剂处理组织切片学反应,

多糖矍个多醉包嚷国与紫红色0

使其与组织中的某些化学物质起反应,在局部形成有色沉淀,

通过镜检对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份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

研究。例如:用于检测多糖的PAS反应:(periodicacid

Schiff'sreaction),检测DNA的浮尔根(Feulgen)反映等。

组织化学PAS反应图示

②荧光显微术(fluorescencemicroscopy):是以波长短

或较短的兰紫光或紫外光作为光源(高压汞灯或僦灯滤除可见

光),照射到标本上,激发某些组织的自身物质或被荧光色素染

色的物质,呈现出荧光。以观察组织中某些化学成分或特殊结

构。如用荧光色素口丫噬橙染色,细胞核DNA呈黄绿色荧光,核

仁及细胞质中的RNA呈现桔红色的荧光。现在还将免疫反应的

原理应用于荧光显微术和组织化学当中,成为免疫荧光和免疫

组化技术。

③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和原位杂交(insitu

hybridization)o

免疫组化图示

④放射自显影(autoradiography,ARG):将某种放射性同

位素或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物质注入动物体内,被细胞吸收后,

经制片后与照相底片或感光乳胶接触,放射线可使照相底片或

感光乳胶感光,经显影定影后,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以

探索细胞中某些物质的代谢历程和物质定位。如用

3H-thymindin可观察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复制的情况。

⑤电镜技术(EMtechnology):TEM(transmissionelectron

microscopy)和SEM(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o

TEM:与石蜡切片法相似,但切得更薄50-80nm,要用树

脂包埋,超薄切片-机,玻璃刀切片,重金属铅、铀等染色。SEM:

用于观察组织表面的图象,富有立体感,它不需切片,只需固

定、干燥后,在其表面喷金。

冰冻蚀刻复型术(freezeetchreplica)和冷冻割断术(freeze

cracking)(>

SEM图示TEM图示

冰冻蚀刻复型术图示冷冻割断术图示

四、学习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1.进化发展的观点。

2.形态与功能相联系。

3.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关系的观点,多

学科渗透、纵横比较的观点。

4.理论联系实际。

五、解剖学姿势及常用术语

1.标准姿势

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

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2.方位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近头为上,远头为下,四肢

的上为近端(proximal)下端为远端(distal),四肢动物上下相对的

为颅侧(cranial)和尾侧(caudal)。

前(anterior)或腹(ventral)和后(posterior)或背(dorsal):距身体

腹面近为前,近背为后。

内侧(medial)和外侧(lateral):近正中为内,远正中为外,

前臂的内侧称尺侧(ulnar),外为挠侧(radial)小腿的内为胫侧

(tibial),外为腓侧(fibular)。

内(interior)和外(exterior):近空腔者为内,远空腔为外。

浅(superficial)(profound):表示与肤表面相对距离的近皮

肤表面为浅,远为深。

3.矢状、冠状、垂直轴与面

对器官,以器官的长轴为标准,与长轴平行的面为纵切面,

与长轴垂直的平面为横切面。

人体的轴与面图示

4.胸腹部体表标志和腹部分区

胸部:前正中线、胸骨线、锁骨中线、胸骨旁线、腋中

线、肩甲线、后正中线。

腹部:腹上区;脐区;耻区;左、右腹外侧区;左、右

季肋区;左、右腹股沟区。

体表标志和分区图示

上皮组织

一、上皮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上皮组织(epithelialtissue)简称上皮,由密集排列的细

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

上皮组织的特点:

①细胞排列紧密、规则、间质少。

②有极性(polarity),可分为游离面和基底面。

③•般没有血管,靠结缔组织提供养分。

④具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多种功能。

上皮组织的分类:

被覆上皮(coveringepithelium腺上皮(glandular

epithelium)和感觉上皮(sensoryepithelium)。

二、被覆上皮

被覆上皮就是一般所指的上皮,主要是分布在体表或衬于

各种管囊、腔的内、外表面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的一

种组织形式。根据细胞的形态排列层次可分为:

单扁:内皮、间皮----光滑

单立:肾小管的上皮、甲状腺的滤泡一一分泌

单层<单柱:消化道上皮-一吸收、分泌

假复层纤毛柱状:呼吸道上皮——分泌保护

变移:输尿管道的上皮——保护

复层\复扁:耐磨部位—保护

|复柱:睑结膜、男性尿道一一分泌

上皮的类型图示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呼吸道的内表面,由多种细

胞构成:①柱状细胞,可达游离面,顶端较宽,基部较细,核

位于较高的位置,数目较多,游离面有纤毛。②锥体细胞,也

称为基细胞,紧靠基膜,核位置较低。③梭形细胞,位于柱状

细胞与基底细胞之间,呈梭形,核位于中部,在LM下不易确认。

④杯状细胞,上端膨大,下端细小,核位于细小的部位,呈三

角形或圆形。整个细胞的形状象高脚酒杯,细胞质中充满粘原

颗粒,能分泌粘液。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功能:纤毛的有节律,朝向一个方向

摆动,粘液的粘着,咳嗽,吐痰。

变移上皮:盖细胞、壳层。有空虚与舒张二种情况。

三、细胞不同面的特化结构

为适应细胞的不同功能,在细胞的不同面,分化出一些由

质膜或细胞质构成的特殊结构。在上皮组织比较典型,但并非上皮

组织特有。

1.细胞的游离面

①微绒毛(microvilli):细胞游离面伸出细小的指状突起,

EM下才能清晰分辨其结构。LM下,在有较多的微绒毛,排列

整齐的上皮细胞中才能见到纤细的纵纹状结构,如小肠的纹状

缘(straitedborder),近曲小管的刷状缘(brushborder)。微绒毛

是每根长0.5-1微米,宽0.08-0.1微米,内含纵行微丝的细胞细

小的指状突起。

纹状缘图示微绒毛图示

微丝自微绒毛的顶部向下延伸与根部的终末网相移行,它

与微绒毛的收缩有关,由于微绒毛的存在,大大扩大了细胞的

表面积。

②纤毛(cillia):是细胞表面伸出的能运动的细小突起,

比微绒毛粗而长,结构也较复杂。纤毛柱状上皮的柱状细胞游

离面有纤毛,长约5-10微米,粗0.2微米,每根纤毛的基部有

一个基粒,EM下其结构与中心粒的结构相同(9组辐射排列的

三连管),纤毛的外面为质膜,内有按9+2结构排列的微管,

且与纤毛基粒当中的微管相联。纤毛具有向一个方向节律性摆

动的能力,很多纤毛的协调摆动就向风吹麦浪起伏。

光镜下纤毛图示电镜下纤毛图示

③细胞衣(cellcoat):膜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伸出的糖链。

2.细胞的侧面

上皮组织间的细胞相邻广泛存在着细胞粘着(cell

adhesion)和细胞连接(celljunction)»肌肉和神经组织的细胞

间也存在。结缔组织的细胞大多数分散存在,但有些相接触的

细胞间也存在。

细胞粘着是指细胞间的细胞间隙(intercellularspace)中

(15-20nm)借“细胞衣”和细胞间质,使相邻的细胞结合在

一起。细胞间隙中含有Ca++,它与细胞的粘着关系密切。有的

细胞相邻面还尚呈现凹凸不平,形成嵌合(interdigitation),进

一步加强粘合的作用。

细胞连接是细胞间更重要的结构,它出现在细胞相邻面的

某些局部域,是细胞膜特化形成的结构,细胞连接机械性地使

细胞互相牢固相连(但有的连接还有特殊的作用,与细胞的功

能密切相关)。

细胞连接的分类和命名,主要依据:①连接结构的形态形

状和大小(点状,箍状,带状等)。②连接结构的性质和接触的

紧密程度(闭锁,粘着)。

几种主要的细胞连接如下:

①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也称闭锁小带(zonula

occludens)o这种连接为点状,斑状或带状,常见的为带状。

位于细胞(如上皮细胞)的顶端,呈箍状围绕细胞。相邻细胞

间的顶部细胞间隙被封闭,相邻细胞膜表面有呈网状的崎,崎

与崎相连处细胞膜紧贴而封闭细胞间隙,这种连接除有机械性

的连接作用处,并封闭了细胞顶端的细胞间隙,可阻止大分子

物质由外部进入细胞间隙,在胃肠道的上皮细胞顶部就广泛存

在着这种连接。

细月包连接立体图示细月包连接图示

②中间连接(intermediatejunction),也称粘着小带(zonula

adherens)o此种连接多为长短不一的带状,将细胞粘着在一起,

相邻邦细胞间有宽约15-20nm的间隙,内充满密度较低的均质

性物质。在细胞膜的胞质面,附着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粗

约5nm,一端附着于细胞膜的内层,另一端在细胞质内交织成

网(终末网)。这种连接多见于上皮和心肌细胞。

③桥粒(desmosome):也称粘着斑(maculaadherens)o

呈长型小盘状大小不等,此处细胞间隙宽约20-30nm,其中充

满低密度的物质,中间有一致密的中线由丝状物质交织而成。

细胞膜内侧有深暗的致密的较厚的板状结构,称为附着板

(attachmentplaqne)。胞质中有许多直径10nm科状张力丝

(tonofilament),附着其上,起一定的支持作用。桥粒的连接

甚为牢固,多分布于易机械性刺激和磨擦较多的地方。某些上

皮细胞的基底与深部结缔组织的相邻面,有半桥粒的结构,将

上皮固着于基膜上。

④缝管连接(gapjunction):斑状,细胞间隙为2-3nm,

相邻邦细胞膜间有间隔大致相等的连接点。连接点处细胞膜上

有小管相通连,使相邻细胞相通,供细胞间交换离子,小分子

物质(荧光素等)相邻细胞间交换化学信息,此种连接处电阻

低,易进行离子交换和传递电冲动,此种连接分布较广,上皮、

肌细胞、骨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都有。

电镜下缝管连接缝管连接立体图示

只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连接紧连在一起,就称为连接复

合体(junctioncomplex)<>

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①基膜(basementmembrane):也称基底膜,上皮细胞基

底面往往借一层薄的基膜与深层的结缔组织相连(其它组织的

细胞基底面也有基膜,如:肌细胞),LM下基膜由细的网状纤

维和基质组成,EM卜.为基板和网板两层结构构成。基板(basal

lamina)为上皮细胞分泌形成,为密度较高的均质性薄膜。网

板(reticularlamina)是由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产生的,

网板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基膜起支持连接的作用,具半透

膜的性质,便于血液和上皮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基膜图示质膜内褶图示

②质膜内褶(plasmamembraneinfoldings):有些上皮细胞

的基底面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许多内褶。扩大了细胞表面积,

其附近往往有较多的线粒体,此种结构参与离子和水分的迅速

转运(如近曲小管的纵纹)。

③半桥粒(hemidesmosome):见前述。

四、腺上皮和腺

许多上皮细胞专门执行分泌功能,这些上皮称腺上皮,以

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器官为腺。

分泌(excrine):是指细胞从血液摄取小分子物质,经细

胞内的生物合成,形成复杂的物质,进而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腺可以分为有管腺和无管腺,这与腺体的发生有关。

腺还可以分为单细胞腺,多细胞腺,管状腺,泡状腺,复

管状腺,复管泡状腺等,浆液性腺,粘液性腺,混和性腺。总

之腺的分类,根据的标准很多,有根据细胞的数量排列形状,

分泌物的特性等多种方式分类。

腺体图示

腺细胞分泌物的排出方式:

1.全浆分泌(holocrine)

整个细胞同分泌物一起排出,如皮脂腺。

2.顶浆分泌(apocrine)

分泌物同细胞顶部胞质一起排出,如汗腺。

3.局浆分泌(merocrine)

分泌物以胞吐(出胞)的方式分泌,如:唾液腺,胰腺。

有管腺的结构包括两部分:分泌部(secretoryportion,

或称腺泡acinus)和导管(duct)部。

结缔组织

一、结缔组织的特征、分类和功能

特征: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是分布最广、形

式多样的一种组织,但都是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都

来源于胚胎期的间充质(mesenchyme)。间充质包括间充质细胞

和基质。间充质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具有分化成各种结

缔组织细胞的潜能,结缔组织无极性。

分类: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致密

结缔组织(denseconnectivetissue)>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网状组织(reticulartissue)、弹性组织(elastic

tissue)软骨组织(cartilagetissue)、骨组织(osseous

tissue)和血液(blood)等。

功能:支持、连接、营养、防御、保护等功能。

二、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性质软,富弹性和韧性,肉眼观察呈蜂窝状,

故又称蜂窝组织(areolartissue),其细胞少,间质多(其中

基质多,纤维少),分布广泛,可谓“无故不入,无处不有”。

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成分:

1.纤维

胶原纤维(collagenousfiber)、弹性纤维(elasticfiber)

和网状纤维(reticularfiber)。

①胶原纤维:彼此交织吻合,有分支,新鲜时呈白质,也

称白纤维,HE着色浅,被伊红着浅粉红色,LM下呈波纹状走行,

粗细不等,『2微米,韧性较好,弹性差。

胶原纤维经煮沸可水解为明胶。蹄筋,阿胶,肉皮中也有

这种胶原纤维,基主要成份为蛋白质,称为胶原(collagen)。

EM下可见胶原纤维由更细小的(20-lOOnm)的胶原原纤维

(collagenousfibril)构成,其上有横纹结构,胶原纤维除

具韧性外,还具有结合水的功能,具有贮水的作用,与美容有

关。

疏松结缔组织图示

②弹性纤维:新鲜时呈黄色,也称黄纤维。其折光性强,

富有弹性,LM下,HE不易着色,要用特殊的方法显示,较细

0.2-1微米,有分支,交织成网,其化学成分是弹性蛋白

(elastin)<>

疏松结缔组织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使得组织既有弹性,

又有韧性,可抵抗外来牵引力的作用,保持形态、位置的相对

稳定。

③网状纤维(reticularfiber):LM下很细,有分支,彼

此交织成网,在疏松结缔组织中含量较少,多分布于疏松结缔

组织与其它组织的交界处(如网板),HE不能显示,用银染可

呈黑色,故又称之为嗜银纤维(argyrophilicfiber),EM下:

与胶原纤维有相似的地方,由胶原组成,有横纹。

网状纤维图示

2.基质(matrix)

为均质胶体状,无定形的物质,其主要成份为粘蛋白(蛋

白多糖)和水。粘蛋白是蛋白质和大量多糖分子相结合的一种

复合物。构成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粘蛋白的多糖有下面几种:

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和C。透明质酸在基质中含量最高,

是一种聚合的大分子,在自然状态下,其大分子呈曲折盘绕状

的长链,长链上结合有许多蛋白质分子,蛋白质分子又与许多

硫酸软骨素A和C相结合,在这些分子之间有微小的间隙,形

成筛状结构一一分子筛。

小于孔隙的物质,如电解质,气体分子,代谢产物等很易

通过,有利于组织和细胞间顺利地进行物质交换,大于孔隙的

物质如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则不能通过,这样可起一个屏障作用,

将细菌局限在某一局部,从而有利于动员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将

细菌吞噬消灭,防止蔓延。有些细菌(渗血性链状菌),癌细胞

能释放透明质酸酶,蛇毒中也含有透明质酸酶,均可破坏分子

筛这一屏障,使感染扩散(如蜂窝织炎)。

基质中还含有大量的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渗出的血浆,

含有营养物质,供细胞和组织新陈代谢。

3.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细胞种类多。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其主

要类型,其它细胞仅在某些部位或某种生理功能活跃时,出现

的较多,其数量也不是恒定的。

⑴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数量多,分布广,LM下细

胞呈梭形或扁的星状,有突起。细胞核卵园形,染色质少,着

色浅,1-2个核仁。细胞质呈弱嗜碱性,EM下RER丰富,游离

的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发达,具产生三种纤维和基质的功能。

根据功能的活动状态,可将其分二类:

成纤维细胞(fibrablast):功能活跃,细胞大,轮廓清

楚,核仁明显。

光镜下成纤维细胞图示电镜下成纤维细胞图示

纤维细胞(fibrocyte):功能不活跃,核小,轮廓不清,

核仁不明显。

成纤维细胞的功能:

形成胶原纤维和基质,参与创伤的修复,当局部组织遭受

创伤时,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聚集,在该处与增生的毛细血管,

共同修补创伤面,形成浅红色的肉芽组织(新生组织)成纤维

细胞不断产生胶原纤维,使伤面愈合成疤痕。

⑵Li噬细胞(macrophage):数量多,分布广,形状不规

则,静止情况下胞体圆形,有短而强的突起。核小,染色质颗

粒粗。胞质丰富,含空泡和异物颗粒。LM下,用活体染色较易

分辨。EM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小泡和微绒毛,胞质内有

大量溶酶体及残余体。细胞膜附近有许多微丝和微管。巨噬细

胞功能十分活跃,种类也较多,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光镜下巨噬细胞图示电镜下巨噬细胞图示

巨噬细胞的功能:a.变形运动和趋化特性;b.识别、粘附、

吞噬作用;c.捕捉、处理、传递抗原(抗原是指外来的大分子

结构和异物质,如细菌、病毒及外来的蛋白质分子等)。抗原性

物质被吞噬后,经过巨噬细胞的处理,传递给免疫细胞,引起

免疫反应。它好象一个介绍人一样,起一个媒介作用。d.稀放

生物活性物质,如干扰素(interferon)>补体(complement)

和溶菌酶(lysozyme)等,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

⑶肥大细胞(mastcell):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小,胞体

中充满粗大的异染性颗粒。肥大细胞沿血管分布,一般的HE

不易分辨,其颗粒中含有肝素(heparin),组胺(histamine)

和慢反应物质(slowreactingsubstance)等。肝素有抗凝的

作用,组胺和慢反应物质可使毛细血管、微静脉扩张,增加通

透性,并可使支气管、细支气管等平滑肌收缩,与过敏反应有

关。

肥大细胞图示浆细胞图示

⑷浆细胞(plasmacel1):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胞

质呈嗜碱性,核小,常偏位,染色质呈块状,多位于核膜内面,

呈辐射状排列。EM下:可见大量的RER,表明蛋白质合成旺盛。

浆细胞多分布于粘膜的固有层的结缔组织,能合成和分泌1g

(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抗体是B淋巴细胞致敏后,产生的能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对付抗原的一种参与免疫反应的球蛋白。浆

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的。

⑸脂肪细胞(fatcell):体积大,细胞充满脂滴。LM下:

HE染色,呈空泡状,核位于一侧,象指环一样,其功能是贮存

和合成脂肪。

脂肪细胞图示

有的时候,可看见来自血液细胞存在于疏松结缔组织之中。

疏松结缔组织模式结构图示

三、致密结缔组织

形态特征:细胞成分少,纤维成份多,且排列紧密。纤维

多数为胶原纤维组成,少数为弹性纤维组成。根据纤维的排列,

可分为规则(腱)和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皮肤的真皮)。以规

则致密结缔组织一一腱为例说明其结构。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图示

腱是典型的规则致密结缔组织,由排列整齐粗大的胶原纤

维束和腱细胞构成,胶原纤维为腱的主要成份,胶原纤维平行

排列,其方向与所承受力的方向一致。在纤维束之间夹杂有腱

细胞(成纤维细胞)。在腱的纵切面,腱细胞为长方形或梯形,

核为圆形。横切面上,可见腱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有数个

薄层翼状突起伸入紧密排列的纤维束之间。

四、脂肪组织

由大量的脂肪细胞,聚集而成。根据脂肪细胞结构和功能

的不同,脂肪组织可分为黄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棕色

脂肪(多泡脂肪),内有多个较小的脂肪滴和较多的线粒体,新

生儿分布在肩胛区及腋窝,主要有保暖作用。黄色脂肪(单泡

脂肪),主要分布皮下,网膜,肠系膜,黄骨髓等处,能贮存脂

肪和维持体温,并参与脂肪代谢。

脂肪组织图示

五、网状组织

主要用网状细胞构成,主要分布于体内的造血器官(骨髓)

及淋巴器官等处,网状细胞呈星状,有突起且彼此连接成网,

网状细胞产生网状纤维,网状纤维也构成网。

网状组织图示

六、软骨组织

软骨组织和软骨膜构成软骨。软骨较硬,坚韧而有弹性,

有较强的支持和保护作用,软骨的营养来自软骨膜中的血管。

胚胎的支架起初多是软骨,在成人体内,软骨构成呼吸管道和

耳廓等的支架,构成光滑的关节面,组成骨连接。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chondrocyte)和间质构成。间质由

凝胶状的固体(基质)和纤维组成。根据细胞间质的成分不同,

分为透明软骨(hyalinecartilage)、弹性软骨(elasticcartilage)、

和纤维软骨(fibrouscartilage)□

主要介绍透明软骨,其它自学。

透明软骨新鲜时呈淡兰色,半透明状,主要分布在肋骨、

鼻,喉、气管环以及关节面。透明软骨的基质为软骨粘蛋白与

水形成的凝固状固体。软骨粘蛋白中的多糖为硫酸软骨素A和

C,它们的含量越高,嗜碱性越强。间质中也含有胶原纤维,

纤维细而折光性和基质相同,故在HE的切片上不易分辨,间

质中有大小不等的腔隙称为软骨陷窝(cartilagelacuna),其周

围硫酸软骨素较多,所以在HE染色为较深的兰色,称为软骨

囊(cartilagecapsule)。陷窝内有软骨细胞,幼稚的软骨细胞较

少,呈扁圆形,常单个分布于软骨的边缘区,由边缘~中央,

软骨细胞由幼稚一成熟。成熟的软骨细胞为椭圆或圆形,常2-3

个成群分布,称为同源软骨细胞群(isogenouschondrocyte

group)o

透明软骨图示

软骨膜(perichondrium)分为两层,外层较致密,含纤维,

主要起保护作用,内层较疏松,富含细胞、血管及神经。内层

贴软骨处还有一种能形成骨和软骨的幼稚细胞(干细胞),称为

骨原细胞(osteogeniccell),它是梭形的小细胞,能分裂分化

形成软骨细胞。软骨膜能保护及营养软骨,同时对软骨的生长

有重要的作用。

软骨的生长有两种同时并存的生长方式:①内积生长

(interstitalgrowth);②外加生长(appositionalgrowth)»

软骨的生长受激素的控制。

七、骨组织

骨组织为体内最坚硬的组织,骨组织构成全身骨的骨密质

和骨松质。具有支持、保护的作用,同时也是体内的Ca”贮存

库。

骨组织的构成:细胞+钙化的细胞间质(骨质bone

matrix)o

f

细胞:骨细胞(osetocyte)、骨原细胞(osteogeniccell).

立,,成骨细胞(osteoblast)、破骨细胞(ostoclast)

骨组织<

骨质:无机:钙盐(羟磷灰石)

有机:胶原纤维、粘多糖、钙结合蛋白(骨钙蛋白,骨磷蛋白)

X.

1.骨质

骨质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成层排列,每层内的胶原纤维相互

平行,相邻两层的胶原纤维约互成90角排列。钙盐(calcium

salt)则平等排列于胶原纤维之间,由基质粘合在一起,犹如

多层的木质胶合板,这种结构称为骨板(bonelamella)。它是

骨质的基本结构形式,它使骨质既坚硬又有韧性,能承受多方

向的力。

骨组织图示

2.细胞成份

⑴骨细胞:为扁椭圆形,多突起的细胞,单个分散排列于

骨板内或骨板间。骨细胞胞体位于骨陷窝内(bonelacuna),

骨细胞的细长突起位于骨小管(bonecanaliculi)内,以获得

营养,是一种走向衰老的细胞。⑵骨原细胞:小型梭形细胞,

是一种幼稚的干细胞。位于骨质的表面附近,即存在于骨内、

外膜的内层,造骨时向成骨细胞转化。⑶成骨细胞:胞体较骨

原细胞大,呈柱状或随圆形。在形成类骨质(造骨)的骨组织

表面,排成一层,可向表面添加胶原纤维和基质,形成尚未钙

化的类骨质(osteoid)o成骨细胞在分泌类骨质的过程中,逐

渐被埋于其中,转化成为骨细胞。⑷破骨细胞:是一种多核的

大细胞,直径约100微米,可有40-50个核。位于骨质表面的

凹陷内,破骨细胞能溶解和吸收骨质,参与骨的改建过程。

长骨的构造:长骨实为一器官,长骨两端为饰,斯之间为

骨干。长骨由松质骨、密质骨、骨膜、关节软骨加上血管,神

经构成。

长骨的构造图示

松质骨(spongybone):多分布于怖及腔面,由大量的片

状、针状骨小梁相互连接,形成多孔隙的网架状结构。空隙中

充满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骨小梁是由不规则排列的骨板

和骨细胞构成。

密质骨(compactbone):长骨的骨干为密质骨,其骨板

排列很有规律,根据骨板的排列方式的不同,可区分三种骨板。

①环骨板(circumferentiallamella):位于骨干的外周

及近骨髓腔的内侧部,分称外、内环骨板。外环骨板较厚,约

有十几层,横断面上较整齐地呈环行排列,外有骨外膜。内环

骨板较薄,且不规则,约有数层,内面有骨内膜。

②骨单位(osteon):又称哈佛氏系统(Haversiansystem),

是长骨的骨干主要结构单位,位于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每

一骨单位是由10-20层同心圆状排列的骨板围成的长筒状结

构,每一骨单位的骨板间约有3-6层骨陷窝,骨小管从骨陷窝

向周围辐射状排列。骨单位的中央管为哈佛氏管(Haversian

canal),内含毛细血管及神经。

骨单位图示

骨单位=哈佛氏管+周围圆筒状的哈佛氏骨板。

③间骨板(interstitiallamella):骨单位间或骨单位

与环行骨板间的弧形骨板,没有哈佛氏管,只有骨陷窝及骨小

管,是旧的骨单位被吸收后残留的部分。

上述三种骨板之间均可见明显的分界线,称为粘合线

(cementline)。

骨膜(骨外膜、穿通纤维、骨内膜)等自学。

八、血液

‘血浆/纤维蛋白原

V

血清

血液

红细胞(3.5-5.5x10"个/L)

血细胞<白细胞(4.0-10x10,个/L)

血小板(100-300x个/L)

血液呈红色,具有粘稠性,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

(bloodcell)组成,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约占

血液溶积的55%,血细胞占血液溶积的45%。血液占体重的7%,

成人约5升血左右。

血浆在血液发生凝固时一,其中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细丝状的

纤维蛋白。除去纤维蛋白的血浆称为血清(serum)。

血液的生理功能:A.具有输送0?和营养物质,带走废物。

B.防御,免疫。

血液的生理特征:比重1.055-1.066,pH=7.2--7.4,血细胞

的形态和数目是相对稳定的。

1.红细胞(erythroeyte,RBC)

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人成熟红细胞无核,呈双凹的圆盘状,

7-8微米。EM下红细胞既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中含大

量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Hb能携带0?和CO?,维持组

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和为之提供营养。正常成人的Hb,男

12-15g/100ml,女10.5-13.5g/100ml。若红细胞的数目低于350

万个/mm3,HB<10g/100ml,称为贫血。正常情况下,红细胞

与周围的血浆有相等的渗透压,相当于0.9%NaCl溶液,RBC

在低渗液中会发生溶血(hemolysis),成为血影(ghost),RBC

在高渗液中则发生细胞皱缩。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有

时会出现在血液当中,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用煌焦油蓝染

色方能分辨。RBC的寿命约为120天,衰老的红细胞多为肝、

脾、骨髓等处的巨噬细胞所吞噬。造血器官,能不断产生新的

红细胞,以维持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红细胞图示

2.白细胞(leukocyte,WBC)

为无色较RBC大的有核细胞,能作变形运动,穿过血管的

内皮,进入到周围的组织中,白细胞对渗透压的变化有较大的

耐受性和适应性。根据胞质中的颗粒有无,可分为:

粒细胞(granulocyte):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WBC<

无粒细胞(agranulocyte):淋巴、单核

①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白细胞中

最多的一种,占WBC的50-70%,约10-12微米。染色质呈块状,

着色深,按成熟的程度不同,核的形态从杆状f分叶。胞质中

含大量染成红紫色的细小颗粒,在EM下可见外表有膜包围,可

分为二种:

嗜天青颗粒(azurophilicgranule):内含酸性水解酶、

过氧化物酶,能消化细菌,约占20%,大小为0.4微米。

特殊颗粒(specificgranule):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

酶能杀菌,约占80%,大小为0.3微米。

中性粒细胞图示

中性粒细胞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消化细菌的功能,具有趋化

性,能以变形运动的方式,穿透毛细血管,运动到细菌侵犯的

部位,吞噬细菌,颗粒释放酶,杀死和分解消化细菌。它吞噬

细菌后,往往本身也死亡,形成脓球,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②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granulocyte):占WBC

总数的0.5-3%,10T5微米,比中性白细胞略大。核…般为2

叶,胞质中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为0.5-1微米。EM下发现

颗粒中心含致密的结晶体,颗粒内含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颗粒内还含有碱性蛋白一组蛋白,使颗粒嗜酸性。其功能不十

分明显,可能与过敏反应与寄生虫病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图示

③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granulocyte):占WBC总

数的0-现,10-11微米。核一般为分叶核,胞质中含嗜碱性颗

粒,其大小大等,常遮掩了细胞核,EM下颗粒为0.1-0.4微米,

密度较大,周围有膜包围,颗粒中含有肝素、组织胺和慢反应

物质,其颗粒与肥大细胞中的相同。

嗜碱性粒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