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40行政管理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1页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40行政管理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2页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40行政管理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3页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40行政管理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4页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40行政管理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40行政管理综合考研真题

(回忆版)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40行政管理综合考研真题

(回忆版)

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真题

(回忆版)

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真题

(回忆版)

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真题

(回忆版)

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10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真题

(回忆版)

2010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真题

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真题

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07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

理、政治学考研真题

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07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

理、政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07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

理、政治学考研真题

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07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

理、政治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840行政管理综合考研真

题(回忆版)

管理学

简答题

1.简述目标置换的内涵

2.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3.部门话方法

4.控制过程的基本要素

5.你所读过的管理学著作简述其思想(每题15分)

公共管理学

一、简答题

1.行政结构设计的原则

2.行政执行的因素二

二、论述题

试论行政方法,试论依法行政

材料一

论述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进去政府当政务官员,有很多不惑,是

论述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滴滴打车

1.创新与法治的关系。

2.哪些属于市场调节,哪些属于政府调节,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

之间的关系公共行政学。

公共政策

一、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2.政策工具的评价标准。

二、论述题

政策客体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840行政管理综合考研真

题(回忆版)

管理学原理

1.道德决策的哲学基础,并举例说明。(25分)

2.运用控制类型理论解释为什么我国当前腐败屡禁不止及解决措

施。(25分)

3.若上级发布了你的不赞同的命令,你是否服从。(25分)

行政原理

1.立法监督具体形式。(15分)

2.行政权力分配原则。(30分)

3.材料:很多人认为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工资比较低,应

该提高工资水平。结合公共管理学是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观点。(30分)

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

真题(回忆版)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公共管理学各专业

考试科目:812公共管理综合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政

治学基础各占50分)

第一部分公共管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述零基预算的特征。

2.弹性化组织。

二、论述题

论述“权力扩张,机构膨胀”的引起原因。

第二部分公共政策分析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2.金登的多源流分析。

二、论述题

论述政策过程中的正义。

第三部分政治学基础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多数暴政?

2.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

3.有限ZF是什么?

二、论述题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议会制度的区别。

2.论述权力制衡。

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

真题及详解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公共管理学各专业

考试科目:812公共管理综合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政

治学基础各占50分)

第一部分公共管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述零基预算的特征

答:(1)零基预算的含义

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新财政年度的实际需求

为依据,而不考虑上一财政年度各项支出基数的一种预算编制。零基预

算意味着各机关应致力于追求现行计划的效率和效能,同时亦应提升计

划削减或裁并的可能性。零基预算与设计计划预算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

重视计划的削减,后者则强调计划的发展。

(2)零基预算的特征

①拟由预算的分配来评核政府方案的政治可预测性与行政效能是推

行零基预算制度的前提。

②现有的计划和活动不是自动地预算拨付,而是由行政主管合理说

明其继续存在而成为年度预算循环部分的理由。

③每种政府计划和活动应在新的会计年度归整于零,重新开始。

④重视计划的削减,要求各机关致力于追求现行计划的效率和效

能,同时应提升计划削减或裁并的可能性。

(3)零基预算的优点

①以零为预算编制基础,不受往年预算金额的拘束,对新旧计划均

须考虑,可避免传统预算累积加成与持续膨胀的弊端。

②一律以决策包的效益评估为基础,删除效益较低的计划,可使国

家资源予以合理的配置。

③承袭设计计划预算之精神,仍有长程规划与整体资源合理配置的

优点,但因以决策包取代设计计划预算制度的计划策定,利用主管人员

的专门知识与经验弥补系统分析人才之不足,且决策包由基层人员拟

定,符合下情上达、注重基层沟通的民主精神。

④新旧计划均以同一基础评估,对新计划有激励作用,对无效率的

旧计划予以删除,具有兴利除害、提高行政效率的效用。

⑤决策方案优先顺序的排列与分级,有助于预算分配的弹性,在预

算执行期间如有新业务或应删除计划,亦以相同的步骤评估,不至于形

成累计庞大会计剩余与不足的问题。

2.简述弹性化组织。

答:(1)弹性化组织的含义

弹性化组织,指的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此去除中层管理者

与扩大控制幅度以改善垂直的沟通,管理者的角色不再是指挥与控制,

而是教导与树立榜样。弹性化组织设计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科层组织的

弊端,实现决策权与控制权充分下放,使组织有效地回应外在环境的变

动和需求。弹性化的结构乃是一简单、高度分化的结构,决策权与控制

权充分下放。弹性化结构将促使组织成员跨越功能与事业单位的界限。

(2)弹性化组织的类型

①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指其决策是由一群具有相关经验与背景的人所共同决定

并各自行使其不同的职能。委员会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需

根据所承担的任务来确定。其优点为:

a.可容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能集思广益,可以避免一个人决

策的偏执或失误;

b.彼此可以相互监督和相互牵制,不易营私舞弊;

c.大家分工又合作,可减轻工作负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d.不受上级长官的过分干涉,有较多的自主和自由,符合民主精

神。

②自我包含的部门结构的概念

自我包含的部门结构是指于正式的层级之外,专门成立的为达成某

种特别任务或目标的分支部门,此部门拥有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资源

与专才,且不受正式层级的约束。自我包含的部门结构并不排斥传统功

能分部化的组织形态,因此,主要的焦点乃是将其置于哪一层级。通

常,自我包含的部门结构可依照三种层面来执行:a.根据不同的产品

或服务;b.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c.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

③分离的结构的含义

分离的结构是指从现有的层级中分离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单位,并由

总部来进行协调与控制,每一个分离的部门皆有决策的权力与自主的专

业能力,并由部门管理者全权负责此部门的财务、人事等事项。总部亦

可视需要而给予适时的支援。分离的部门通常是依据特殊的产品或服务

而成立,且内部的结构较为庞大。

④矩阵式组织的含义

矩阵式组织,又称专案组织,是指为达成某种特殊的工作而进行的

团队组合,也就是为解决某种特殊问题所建立的团队或工作小组。矩阵

式组织是一种很有效且逐渐风行的组织形式,此类组织的成员乃是自功

能部门借调而来,任务完成后,工作人员归还原来的部门,因此,矩阵

式组织打破了传统层级节制组织所坚持的命令一致原则,组织成员必须

同时听从原来功能性部门管理者与专案管理者的指挥,但这种双重的命

令体系亦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⑤跨越功能的团队是指从各功能部门中借调其成员以组成团队,不

同的是跨越功能团队的领导者具有完整的权力指挥其成员,因此不会发

生矩阵式组织中因双重命令体系所引起的冲突。团队内的事务主要由团

队成员自己沟通协调,并没有正式的权威来统辖。跨越功能的团队其生

命周期较短,当任务完成后,团队便解散,其成员则因新任务或新计划

与其他专家组成新的团队,团队的成员可以随着任务的变化或需求而变

动。

⑥网络组织是指一种以契约为结合基础的动态联结体,其通常拥有

一个核心组织以负责统筹协调与其他组织间的关系与活动,一反过去组

织完全包办所有事务所必须具有的功能。网络组织的核心可视需要而与

任何其他组织产生联结或中断关系,因此,网络组织是一种几乎没有界

限的组织形态。

(3)影响弹性化组织的因素

组织规模、组织策略、科技与外在环境乃是影响组织结构的重要因

素,组织需视其规模的大小、策略、科技的应用与环境的复杂性来决定

组织结构的形态,同时,组织结构弹性化的程度亦需要根据以上四个变

数的情况来加以设计。

①组织规模与弹性化组织

当组织规模扩大时,将提升结构的复杂性,复杂乃意味着情报的流

失,而情报的流失终将导致组织适应外在环境能力的减弱,从而破坏组

织的效能。因此,如何避免组织规模扩大所造成的资讯沟通的障碍,将

是组织结构设计的重点所在。

②组织策略与弹性化组织

组织策略,是指组织的长期目标以及为达成此目标所采用的行动方

案与资源分配。因此,策略包含了手段与目的,当组织寻求成长的时

候,其策略就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与复杂,这便会增加组织内部各单位的

相互依赖性与协调整合的需求,进而必须重新设计组织结构以维持组织

的绩效。

③科技的应用与环境的复杂性

组织结构与策略的关系必须视外在竞争压力而定,组织所面对的竞

争和压力越少,组织结构的调整就越缓慢。在组织的研究中,科技一直

是用以解释组织间差异的重要变数之一,尤其是所有倡导“科技决定

论”者,更认为每一种技术的运用,皆有与其相配合的组织结构。

(4)弹性化组织的发展趋势

组织结构弹性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许多组织理论学者纷纷提出

了各种新的组织结构的设计。从早期的委员会制到矩阵式组织,以至目

前最新的网路组织,其设计的焦点不外是如何建构更具弹性化与反应力

的组织结构。

二、论述题

论述“权力扩张,机构膨胀”的引起原因

答:“权力扩张,机构膨胀”反映的是随着现代行政国家的兴起,公

共行政权力扩张与政府机构设置膨胀成为现代行政国家现象的重要内

容,影响政府执行能力与公信力的建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1)政府职能扩张

在福利国家观念的推动下,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张,政府的职能范围

扩大,政府的角色多样化,尤其是为保障公民之福利,政府大量通过立

法管制干预人民的生活,包括经济性的管制和保护性的管制。其结果

是,一方面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为支付

大量公共开支所采取的重税政策也导致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和民众的不

满。

胡斯认为,对政府的抨击来自三个方面:

①认为政府的规模太大,而且消耗了过多的稀有资源;

②政府的范围,政府自身陷入了过多的活动,而且许多活动的提供

皆有替代方法可以运用;

③政府行事的方法,认为通过官僚体制提供服务必然导致平庸和无

效率。

(2)行政权力的膨胀性

行政权力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即自我膨胀特性。这种特性表现为

两种情况:

①行政权力的自然增长,由行政权力的结构功能正向发展所决定,

属正常状态;

②行政权力的恶性膨胀,就如帕金森定律和彼得金字塔原理所揭示

的那样,属异常现象。

行政权力的自我膨胀导源于行政权力的自身结构、行政权力的性质

以及行政权力客体的状况。行政权力的运动是自上而下的放射结构,且

每经过一层中介,其放射都要扩大一定的范围;而由于自主性的逻辑,

各级权力的行使者又常常产生扩大权力的本能冲动,这就使行政权力具

有一种无限延伸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权力作用的对象也必然

日益增加,行政权力也就随之扩大,这样又自然会带来行政权力结构的

变化,形成连锁反应。如此三种因素相互作用,行政权力的膨胀就成为

不可避免的事情,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以精简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也

就成为政治学和行政学永恒的主题之一。

(3)公共支出的增多带来机构设置的膨胀

根据“瓦格纳定律”(亦称政府活动扩张法则或公共支出膨胀法则)

的方式预言: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公共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数量和

所占比例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大趋势,公共支出因此将不断膨胀。在此背

景下,更多的机构被设置以执行公共支出的职能。

第二部分公共政策分析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答:(1)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问题”的出现意味着需要与现实之间产生了距离或

者差别,从而出现了一种令人不满的状态。当这种差别仅仅发生在某些

个体身上时,它是一个个体的或者私人的问题。但当这种差别同时发生

在许多个体身上时,它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在一个社

会群体的生活中至少令一部分人同时感到不满的状态或现象。

(2)政策议程

政策议程,是指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

题,但只有一小部分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

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

(3)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①政治原则的偏离

任何国家都有其视为立国之本的基本政治原则。坚持这些原则,是

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政策诉求一旦偏离了这些原则,政府就会

通过各种方法将其排斥在政策制定系统之外。有鉴于此,政治领袖或政

治组织为了稳定起见,对于可能会威胁稳定的问题,必然会设法使其无

法进入政策议程。

②价值体系的排斥

任何社会都有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它是人们思考

问题的依据和行为选择的准则。凡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相冲突的社会

问题和政策方案,都很难进入政策议程。例如,美国人对私有财产和资

本主义的信仰,使得铁路国营无法成为政策议程上的一个项目。

③政府体系的封闭

如果政府体系保守,决策过程封闭,政务信息闭塞,民选代表不能

代表选民的利益,那么公众与政府联系的渠道就会出现障碍,公众的利

益偏好与政策意愿就很难为决策者所知道,普通公众不仅无法与决策者

进行必要的沟通,而且不能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觉察的社会问题很难进入政府议程。

④承受能力的不足

任何一种政策问题的提出,如果超出了决策者的承受能力,就会受

到他们的排斥或回避。尽管这种问题的提出有时对社会有利,符合民众

愿望和时代潮流,往往也难以进入政策议程。

⑤表达方式的失当

有些问题本可以通过法定的正常渠道提出,却偏偏要选择非正常渠

道;明明可以在正式场合上讲,却偏偏要进行地下活动;明明可以采用

平和方式提出政策诉求,却偏偏要采取过激的形式;明明可以言简意

赅、通俗易懂地讲明,却偏偏要使用长篇累牍、晦涩冗长的分析报

告……上述种种表达方式的失当,很多时候使本该列入政策议程的问题

没有被列入。

2.金登的多源流分析

答:对政策议程确立过程描述得最全面的是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模

型。他的模型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三种信息流的基础上。

(1)问题流

问题流主要关注于问题的界定。它包括问题是如何被认知的,以及

客观条件是如何被定义为问题的。在金登看来,问题并不是通过某种政

治压力或对人的认识的重视而引起决策者关注的,问题常常通过以下三

种途径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①社会问题存在与否及其重要程度,可以用一系列指标(如公路死

亡人数、发病率、免疫率、物价水平等)来反映;

②一些重大事件或危机事件经常能够导致决策者对某个问题的关

注;

③从现行项目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推动对问题的关注。

(2)政策流

政策流与解决问题的技术可行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公众接受度等有

关。政策流的重要方面在于针对政策问题而提出的各种建议,通常以听

证会、论文和会谈等形式获得检验。各种各样的政策建议、解决办法相

互碰撞、相互修正、相互结合,广为传播。这些建议能够存在需要满足

多项条件,如它们的技术可行性、它们与主导价值观的适合程度、它们

的预算可行性以及政策制定者提出这些建议所可能遇到的支持或反对

等。

(3)政治流

政治流涉及政治对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它包括三个因素:公众

情绪、压力集团间的竞争、行政机构或立法机构的换届等。潜在的议程

项目如果与目前的民族情绪相一致,能够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或者没有

有组织的反对,符合立法机构或行政机构的一贯主张,那么它们就更容

易获得议程上的优势地位。

(4)政策之窗

政策之窗是政策建议的倡导者提出其最得意的解决方案的机会,或

者是他们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当出现引人注目的问题,或

者产生强大的政治流时,政策之窗都将被打开。但是,这样的机会是稍

纵即逝的。

(5)政策活动家

政策活动家,是指在政策问题进入议程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政策

倡导者,他们愿意利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名望、财力等,提出政策问

题及其解决办法,负责促成重要人物关注该问题,并负责使公共问题及

其解决方案相结合。

(6)多元流分析模型的启示

政策问题的构建本身就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复杂的政策制定环节,政

策议程的设定并不是根据一种模型就能够说明得了的。正是因为政策问

题构建的复杂,人们至今依旧缺乏成熟的、权威的分析框架,将来更需

要创建包含概念、假设、验证等内容的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否则,政

策问题的构建就很难真正为有关问题的解决铺好路。

二、论述题

论述政策过程中的正义。

答:政策过程是追求利益分配合理化,促使社会正以实现的过程,

但是政策过程并不一定能保证正义的实现。

(1)正义存在于政策过程中,但政策过程不一定是“正义”的

①公共利益存在着抽象的公共利益与具体的公共利益的分野。抽象

的公共利益集中体现在价值层面、规范层面和理念层面。这个层面的公

共利益,是政府行为的向导,是确定政府行为边界的合法性根据。具体

的公共利益则集中体现在事实与描述性层面。这个层面的公共利益,往

往表现在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各种实物和事件上。

②公共利益所表现出的抽象性和具体性表明,公共利益既是公共政

策的理念,也是公共政策的产出。从目前关于公共利益的研究来看,大

多数研究把焦点放在规范层面上,重点在于阐述公共利益与正义的相关

性。正是这个原因,公共利益往往暗含着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体现的

是德性和善。然而,公共利益在事实层面上又是具体的,指的是公共服

务与公共产品的提供。由于实践与价值目标可能出现偏离,实践和事实

层面的公共利益就不一定是正义的表现,不一定体现完全的“真、善、

美”。

(2)政策过程并不一定能保证公共利益实现正义的原因

公共利益不一定全部或始终体现“真、善、美”,最重要的原因是公

共政策中的主体与客体对利益需求所表现出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公共利

益的确认与实现,是通过特定区域内的政府或非政府公共组织,为解决

本区域内的民众需求,所做出的各种不懈努力而付诸完成的。不仅政府

或非政府公共组织,对公共利益的确认与实现的途径具有相对性,而且

本区域内的民众需求也具有相对性。由于社会中公与私之间的界限,有

时往往很难进行清晰的界定,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在特定条件下是

可以互相转化的。公共利益的相对性表明,公共利益的认定有一个认识

论上的难题:公共利益需要主观的认定,由于人们立场和价值观的不

同,一种资源或条件能否成为公共利益,常常会依赖于具体的时间、空

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部分政治学基础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多数暴政?

答:(1)多数暴政,是指多数人暴政,又称暴民政治、多数人暴

力、群体暴政。最先提出“多数人暴政”的是法国人托克维尔,他于1831

年前往美国考察后,写下了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他指出,“我最挑

剔于美国所建立的民主政府的,并不像大多数的欧洲人所指责的那样在

于它的软弱无力,而是恰恰相反,在于它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托克

维尔将这种以多数人名义行使的无限权力称之为“多数人的暴政”。它是

针对法国大革命教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雅各宾派曾经以革命和人民的

名义实行恐怖统治。

(2)观点

①没有一种制度能保证恶行完全不可能发生。

②第二,把民主制作为最高合法性所在,是当条件具备时,我们在

现实中所能实行的最好程序性规范。

③如何在坚持民主程序的最高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正义和社会

弊端。

2.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

答:(1)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不是现代文化,而是一种现代与传

统的混合文化。公民文化理论所要探讨的核心议题是,为什么有的民主

体制比其他民主体制更有效,什么样的政治文化更有利于民主政治体制

的稳定。

(2)政治文化的类型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有三种大的类型:

①蒙昧型政治文化,其特点是,公民既不向政府表示自己的愿望和

要求,也不关心政府的政策和法令;

②服从型政治文化,其特点是,公民尊重并执行政府所作的权威性

决策,但缺乏参与政治、向政府表达利益要求的意识;

③参与型政治文化,它与现代民主政治相适应,使公民抱有不过分

的参与热情,对合法的权威亦有充分的尊重。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的三

种类型的混合来解释公民文化。

在这个“混合体”中,三种政治文化并不是相互取代的,而是一

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因此,要实际对三种政治文化的界限

进行区分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如此,公民文化作为一种民主政体下的

文化,其政治文化必然应归于参与型文化,而蒙昧型文化和服从型文化

构成了主政治文化下的两个亚政治文化。

3.有限ZF是什么?

答:(1)有限政府是指权力、职能、规模和行为都受到宪法和法

律的明确限制,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与制约的政府。建立以“小政府、

大社会”为模式的有限政府,其主要内容是:

①限制政府权力和职能

通过下放权力,一方面使政府退出经营和社会服务领域,将原来由

政府管理的企业和公共机构交由社会私人组织去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向

地方和基层下放管理权限,使行政决策与执行尽可能地由接近服务对象

的各级行政单位做出,以提高工作效率。

②限制政府规模

通过精简政府机构、减少公务员数量,压缩行政支出,提高行政效

率。

③限定政府行为和运行机制

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或新型公共管理,引入竞争

激励机制,树立市场观念、投入产出观念和服务意识。

(2)法治的最重要的政治职能就是铲除无限政府,确立和维持一

个在权力、作用和规模上都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的“有限的政府”。而法

治的最高阶段就是宪政。宪政的目的也是对政府的权力进行限制,以达

到充分保护公民权利不受公权力侵犯的目标。

(3)有限的政府与有效的政府并不对立,相反,有限的政府是有

效的政府的前提。不是有限的政府,不可能是有效的政府。无限而有效

的政府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政府。大跃进、文革之类的“伟业”,就是这

类政府的最典型的注脚。在有限政府之下,要使国家和政府有所作为的

最好办法,就是对国家和政府的权力和能力加以必要的限制。没有限制

的权力,必然要导致对权力的滥用,从而败坏了国家的能力。一个合理

的政府理所当然地只能是有限的政府。

二、论述题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议会制度的区别

答:(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自从1954年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以来,我国的宪法一直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

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政体的特点主要是: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

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③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2)议会制度

议会制度是西方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政

府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是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与治理社会的一

种方式。议会制又称内阁制,包括“内阁君主立宪制”及“内阁共和制”,

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种,特点是其政府首脑的权力来自议会(国会)的

支持,而这种支持通过两种途径落实:第一是议会改选后的多数议席支

持,第二是政府首脑赢得议会的信任投票。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议会制度的区别

①根本目的不同,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制度,

是为人民服务的制度,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大代表是代表人

民、为了人民;而议会制度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

利益,在实行的过程中提倡民主,但具有虚伪性与欺骗性。

②坚持的原则不同,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这

是我国根本的组织原则,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基础上的民主相

结合,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而议会制度坚持议会至上的原则,进行

议会集体决策。

③与政党的关系不同,即人民代表大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

此同时,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实行多党合作的政

治协商制度,在我国没有在野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中共的执政党地

位,受党派变更的影响小;在议会制中,经常有两党制或多党制,在议

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党席位的党派组织政府,政府与议会的关系密切,是

西方议会制度的一大特点。

2.论述权力制衡

答:(1)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

功能性划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显示的是社会公共权力的横向权力关系。

一般来说,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之间关系的构成状态取决于社会公共

权力的基本社会属性和政治权力的组织构成方式。

(2)权力制衡理论的形成

近代意义上的分权学说是从洛克开始的。而集分权学说之大成、明

确划分国家权力的是查理·孟德斯鸠。他把国家权力划分为三种:立法

权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行政权主要执行国家意志,司法权则主要在于

保护民众的利益。后来,人们又将三权分立深化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

种权力的机构分立、职能分工和人员分离的诸项具体内容。现代政治学

进一步发展了以三权分立为代表的分权学说,通过研究分权之后出现的

权力不平衡现象,强调了分权基础上权力制衡的重要意义,人们对于行

政权力的认识也日趋深化。战后初期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保罗·阿普尔比

就是这方面的著名代表人物。

(3)权力制衡的现实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公共权力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因此,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只不过是资产阶级“为了简化和监督国

家机构而实行的日常事务上的分工罢了”。由于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在资

本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这种经济关系一方面决定了资产阶级内

部的各阶层、集团、派别的私自利益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为了实现自

己的利益,阻抑对方的利益,它们必然要寻求不同的政治权力为后盾。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市场经济的方式,要求资本主义政

治权力按照分权原则和方式组织构建,这就为资产阶级不同阶层、集团

和派别寻求代表自己私自利益的权力提供了可能。因此,在资本主义经

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方式作用下,其政治权力中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功

能性权力遂蜕变为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阶层、集团、派别的政治权力,从

而呈现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关系。随着资本垄断趋势的发展,垄断资

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适应垄断资本直接干预经济、实现自己利

益的要求,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之间出现了相互勾

结、形成双边垄断关系的现象。同时,其中的行政权在实际运行中也趋

于扩大。

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

真题(回忆版)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公共管理学各专业

考试科目:812公共管理综合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政

治学基础各占50分)

第一部分公共管理学

一、简答题(20分)

1.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考核面临的困难。(10分)

2.什么是社会自治组织?它包括哪些类型?(10分)

二、论述题(30分)

什么是囚徒困境?试举一例说明。

第二部分公共政策分析

一、简答题(20分)

1.引发政策调整的因素有哪些?(10分)

2.简述爱德华兹三世的政策执行模型的主要内容。(10分)

二、论述题(30分)

论政策与政策环境关系。

第三部分政治学基础

一、简答题(20分)

1.简述自由主义对“最小国家”的理解。(10分)

2.美国政治制度中权力制衡表现在哪些方面?(10分)

二、论述题:(30分)

有人说:“西方人的民主是有钱人得民主;是为有钱人服务的民

主;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对此进行评述。

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

真题及详解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公共管理学各专业

考试科目:812公共管理综合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政

治学基础各占50分)

第一部分公共管理学

一、简答题(20分)

1.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考核面临的困难。(10分)

答:(1)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管理是指利用绩效信息

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

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绩

效管理乃是对公共服务或计划目标进行设定与实现,并对实现结果进行

系统评估的过程。公共部门的绩效考核则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环

节。

(2)公共部门绩效考核面临的困难

①内部无能的反功能,即每一个组织的绩效衡量理论上都应该量身

订制,但公共部门内部缺乏具有分析背景的专业人才,使得绩效衡量的

工作变得眼高手低。

②政府绩效的因果关系难以确认,即公共部门的计划结果往往很难

衡量,因为公共产品通常无法分割,所以公共输出不易描述,产出的价

格和单位成本也不易衡量。

③公共部门组织很少能控制环境的因素,因此绩效衡量往往只限于

直接的输出项。例如公务员无法控制与公共安全及公共健康有关的所有

因素,所以要求公务员负责亦值得商榷。

④政治考量经常是资源配置的重心,所以要获取客观的绩效衡量,

仍值得怀疑。

⑤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

现,再据此进行绩效衡量。此项做法对私人部门基本上不构成问题,因

为私人部门的服务可以出售,并且可以以金钱价值衡量。但公共部门则

面临着如何将公共服务量化的问题。要精确算出“投入/产出比”并不容

易,无法衡量“效率”这项绩效。另外,即使绩效可以量化,以量化形式

表现绩效是否适宜。

⑥功能相同的公共组织有地区性的差异,其规模大小亦不一,以同

样的绩效指标来衡量它们之间的绩效,并作比较,并不公平。另外,分

散于各个分支机构的绩效,能否总结起来当作中央机构的绩效,不仅在

技术上有其困难,在实践上也令人怀疑。

⑦如何订定与品质绩效有关的指标仍是绩效衡量的主要限制。政府

的服务绩效有三个基本面向:经济、效率、效果。而服务产出的品质也

是一个关键之处。服务不仅要关注效率、效果,也要关注服务的品质。

问题是大多数公共服务的品质好坏很难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衡量。

⑧绩效考核或衡量制度的成效,其主因之一取决于绩效指标的制定

是否周延、是否合理、是否客观、是否能涵盖该组织的重要绩效。而负

责订定绩效指标的人是否拥有这样的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组

织是否拥有从事绩效管理能力的专家,就成为绩效衡量的先决条件。许

多组织推行绩效管理之所以失败,便是缺乏熟悉这方面的专家所致。

⑨绩效考核做得好不好、是否正确,有赖可靠的信息,如果所收集

的信息错误,不够全面,就无法真正反映机关的实际绩效。基于这样的

原因,在制定绩效指标时,上下级机关难免会在指标的数量、范围、权

重等方面发生争议。因此,充分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

2.什么是社会自治组织?它包括哪些类型?(10分)

答:(1)社会自治组织

广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它指一定范围内的自治体全体成员在自

由、平等的基础上依法对自治体公共事务实行自我管理的不具有强制性

的组织形态,既包括政治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我国的村民委员

会、街道居委会及其他政治性社团,也包括经济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

织,如各种经济性协会、中介性组织等。社会自治组织是民主的实现形

式之一,是阻止公权力侵害私权利的“一道墙”,也是社会矛盾的减压

阀。一方面社会自治组织是在国家的法律规范下成立和运作的,另一方

面在社会自治共同体内都建立有党的组织。

社会自治组织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具有的特征:

①组织性,即有较固定的组织形态,不是临时性的集合体。

②志愿性,即组织的成员具有较高觉悟,活动是建立在志愿基础上

的。

③非营利性,即活动是为了公益,而不是营利。

④民间性,即属非政府和非官方性质的。

⑤非政治性,即活动为社会服务和公益服务。

⑥自治性,即既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生产、流通企业和事业

单位,也不受制于其他社会自治组织。

(2)社会自治组织的类型

①政治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我国的村民委员会、街道居委会

及其他政治性社团;

②经济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各种经济性协会、中介性组织

等。

二、论述题(30分)

什么是囚徒困境?试举一例说明。

答:(1)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涉及到两个囚徒的故事。两

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

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

警察分别对他们进行审讯,必须从一个或两个囚犯中获得口供以便

判决。警察有足够的证据来定每个囚犯的较轻的罪,因此对每个囚犯

说:

如果两个人都坦白,两人都可以减刑,各判刑8年;如果两个人都

抵赖,各判刑l年(或许因证据不足);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

赖,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刑10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

两个囚徒都两种策略可以选择:

一是,坦白。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背叛他的同伙;

二是,抵赖。保持沉默,即与他的同伙合作,不与警察合作。

表1给出了囚徒困境的支付矩阵。表中每一格的两个数字代表对应

策略组合下两个囚徒的支付,其中第一个数字是囚徒A的支付,第二个

数字是囚徒B的支付。

表1囚徒困境

在上述情况下,给定囚徒B坦白的情况下,囚徒A的最优策略是坦

白;同样,给定囚徒A坦白的情况下,B的最优策略也是坦白。即在这

里,(坦白,坦白)是一个占优策略均衡。就是说,不论对方如何选

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坦白。比如说,如果囚徒B不坦白,囚徒A坦白

的话被放出来,不坦白的话判刑一年,所以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囚徒

B坦白,囚徒A坦白的话判刑8年,不坦白的话判刑10年,所以,坦白还

是比不坦白好。这样,坦白就是囚徒A的占优策略;同样,坦白也是囚

徒B的占优策略。结果是,每个人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因此,在两

个囚徒都不能预测对方的抉择,他们两人最理想的选择是坦白。

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

盾。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各判刑l年,显然比都坦白各判刑8年好。但这

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

囚徒困境不仅说明在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决策的困难,而且也表

明,不同的“理性的”个人选择可能促使小群体、政府机构和作为整体的

社会的集体选择行为的非理性。

(2)囚徒困境的实例

①政治学中徒困境的实例

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两国都可以声称有两

种选择:增加军备(背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两国都

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协议,因此两国最终会倾向增加军备。似乎自相矛

盾的是,虽然增加军备会是两国的“理性”行为,但结果却显得“非理

性”(例如会对经济造成都有损坏等)。这可视作遏制理论的推论,就

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遏制对方的进攻,以达到和平。

②管理中的囚徒困境的实例

有一名领导者,数名下属。前提:领导比较苛刻,如果所有下属都

听从领导吩咐,则奖金等待遇一样,不过所有人都超负荷工作;如果某

人不听从吩咐,其他人听从吩咐,则此人下岗,其他人继续工作;如果

所有人都不听从经理吩咐,则经理下岗。

由于员工之间信息是不透明的,而且,都担心别人听话自己不听话

而下岗,所以,大家只能继续繁重的工作

第二部分公共政策分析

一、简答题(20分)

1.引发政策调整的因素有哪些?(10分)

答:政策调整是指依据政策评价的结果,对实施中的现行政策采取

补充、修正和终止的动态过程。

(1)政策调整的三个基本内容

①政策补充。在被认为继续可行的政策中,增加新的内容,拓展政

策的规范空间,以适应内外政策因素变化的需要。

②政策修正。改正政策中那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错误内容,同时还

依据新的政策环境,修订已经过时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与保证政策实施

的可行性。

③政策终止。取消失误的政策,重新制定新政策。

(2)引发公共政策调整的因素

①政策目标发生改变

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的重要构成因素,政策内容的确定、政策方案

的选择、政策手段的运用,都是以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作为依据的。一

旦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政策目标发生了变化,政策就必须加以调整。

这种政策目标的改变,既可以发生在具体政策的层次上,也可能发生在

国家的总政策、基本政策的层次上。

②政策环境发生改变

公共政策作为一个子系统,存在于社会母系统之中,并与众多子系

统发生作用,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环境系统,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这

一公共政策系统之外并与它发生相互作用的是环境超系统。政策问题归

根到底是从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政策运行的条件和资源也都是由环境提

供的。如果政策环境发生的变化已经对政策运行的条件与资源产生影

响,或者已经超出了政策问题的状况,政策就必须适应环境作出调整。

③政策资源发生改变

与环境改变的依据有关联的是政策资源变化的依据。政策的制定、

执行、监控、评估,都是需要一定类别、一定数量的资源作为支持的。

政策资源并不是一个现成的恒量,它与政策制定、实施主体实际掌握的

公共管理权力、本身的权威、从环境中提取资源的能力有关。因此,政

策资源也是一个变量,政策资源出现变化,政策的实施就需要进行调

整。

④政策局限性的暴露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局限性。有些局限性是

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由于人们主观的失误或客观条件的影响导致

的;有些局限性是由政策的时空特点决定的。在政策实施前,或在政策

执行初期阶段上,局限性不一定会立即暴露出来,但随着政策实施的深

入,某些局限性就会起作用并影响政策的贯彻执行,这时政策调整的任

务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⑤政策的负面作用加大

与政策局限性有联系的是政策的负面作用。人们制定和执行政策,

都是希望利用它来积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此,一项政策之所以确

立,就是希望让它发挥积极的正面效用。但从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任何

政策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也许对某

些政策来说,负面作用往往要到政策执行的一定阶段才会表现出来。一

旦政策的负面影响扩大,政策就必须进行调整,以抑制其负面的效应。

2.简述爱德华三世的政策执行模型的主要内容。(10分)

答:爱德华三世在《执行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了政策执行模

型,认为四项主要因素的互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的执行状

况:沟通、资源、执行者偏好和官僚组织结构。

(1)沟通

政策内容及执行方法如果能清晰地传达给政策执行人员,则能够以

整齐划一的步伐,促进政策执行的成功。但是,政策执行命令却常会发

生传达错误或沟通不良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二:

①执行命令缺乏清晰性;

②执行命令缺乏一致性。

(2)资源

充分的资源供给也是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大致来

看,政策执行所涉及的资源包含四项:人员、信息、设备和权威。

①人员。要顺利执行政策,既需要拥有充足的专业人员,也需要具

有管理和行政技巧的人员,因为人员是政策执行的主力,执行人员的素

质、能力、数量等都会对政策执行产生影响。

②信息。政策执行人员需要掌握政策内容、执行方法和其他相关事

项等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创新或高技术性的政策,更要掌握充分的信

息,才能确保正确地执行政策。

③设备。设备有赖于经费充足与否。充足的经费能够购买政策执行

所需要的各种设备、材料,甚至雇佣执行人员等。经费充足将极大地提

高政策执行的品质。

④权威。政策执行人员应当具有权威,才能顺利推动政策执行。权

威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资源。

(3)执行者偏好

政策执行人员通常具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他们对政策的态度

将极大地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首先,各机构政策执行人员对同一政策

所持的态度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是因为各机构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本

位主义的倾向。此外,政策执行人员由于竞争性的政策兴趣,由于对政

策指令做出了选择性的解释,表现在政策执行行动中就是公然抗拒、阳

奉阴违、敷衍塞责等,导致政策不能有效执行。

执行者偏好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很大,要解决政策执行人员不利偏好

对政策执行的不良影响的问题,有三种方式可用:

①可以将执行人员更换为支持政策的人员;

②可以通过加薪、升迁、福利等激励手段强化政策执行人员的执行

行为;

③可以采取惩罚、制裁措施,迫使政策执行人员努力执行政策。

(4)官僚组织结构

官僚组织在结构和运作上的两项特性,会影响政策执行的成败。

①标准作业程序

标准作业程序指官僚组织为有效处理复杂的日常事务所发展出来的

一套例行的惯例规则。执行机构订立的标准作业程序可以节省处理时

间,实现公平服务的要求,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因此,官僚组织应该建

立适当的标准作业程序,以有效执行政策,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但是,

标准作业程序也可能对政策执行具有下列不利影响:

a.限制执行人员执行能力的发挥,导致执行行为缺乏弹性,无法

适应客观环境变化;

b.标准作业程序还可能产生目标置换的弊端,即政策执行人员将

手段性的标准作业程序当作主要行为目标,为严格遵守标准作业程序,

以致放弃了达成政策目标的任务;

c.执行人员可能会以遵守标准作业程序为借口,抵制创新与变

迁,由此导致政策执行难以适应变革的政策环境的需要。因此,应根据

具体政策的特性,选择是否具有标准作业程序的机构来执行。

②执行权责分散化

执行权力分散到不同的机构,因事权不专所带来的协调困难、资源

浪费等,往往造成政策执行不力。比如美国在社会福利方面,联邦的一

百多个社会福利计划,分由十个不同的部门负责执行,以致成效不佳。

因此,应当调整权责划分,强化沟通协调,减少事权不专、责任不明的

情况。

综上所述,该模型抓住了影响政策执行的最为关键的几个因素,但

是该模型没有讨论目标群体、各种环境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表现出

一定的局限性。

三、论述题(30分)

论政策与政策环境关系。

答:(1)政策

政策是指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

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与

公共政策的差别在于“公共”二字。

(2)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

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皆可

归为公共政策环境。可以把公共政策环境划分为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两

类。公共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

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

环境和国际环境等。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存续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

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

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性框架。

(3)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政策环境为政策的实行提供了基础,制约与影响政策,政策环境与

政策是互动与相互影响的关系。

①经济环境对政策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因素的总和。

它包括生产力的性质、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经济结构、经济

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总量等。

a.经济环境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公共政策系统

不可能超越经济环境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要求。公共政策系统只能对经

济资源的存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而绝不可能超量配置。同时,政策

系统对存量资源的配置也不可能脱离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的框架,否则

必然要引起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反弹。

b.经济环境提供了公共政策系统运行所必需的资源。公共政策的

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都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信息、权威等资源。公共政策系统提取的实际资源不可能是无限的,总

要受到经济规模总量、经济实力的限制。

c.经济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取向。在现代公共政策

中,经济政策占据着主导地位。公共政策主体不可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愿

望制定和推行某项政策,而必须将特定时期的经济状况、经济利益矛

盾、经济资源分配等因素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内

容,并由此决定了公共政策不同的经济目标取向。

②政治环境对政策的影响

政治环境是指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状态,包括一个

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政治关系等。政治

环境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影响表现为:

a.政治环境决定着公共政策系统的性质。特定的政治体制和政治

结构决定了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非政府

组织、公民等政策主体的权力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公共权力在各政策主

体之间的分配方式以及运行机制的设计决定了公共政策系统的性质。

b.政治环境决定着公共政策系统的民主化程度。政治生活的核心

问题是民主化。如果体制外的政策主体缺乏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制度化

途径,体制内主体与体制外主体缺乏良性互动,政策系统就会成为封闭

的、具有专制性质的系统。只有构建畅通的、制度化的参与途径,让个

人和群体参与公共决策,形成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决策的民主化才

能实现。

c.政治环境决定着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只有在一个法律制度

健全、司法独立、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社会中,公共政策才

有可能从内容到形式都实现合法化。有了合法化的政策,再有完善的法

治环境,公共政策才能得到有效贯彻实施。

③社会文化环境对政策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是对公共政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状

况,包括人口规模、性别与年龄比例、地区和民族分布、社会道德风

尚、国民受教育程度、科技人才储备、专利数量等。社会文化环境对公

共政策系统的影响有:

a.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运行所需的智力条件。一个教

育、科技、文化比较发达的社会,能够为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

配备高素质的人员,提供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准备信息收集和处理

的工具和条件,从而提高政策系统运行的效率。

b.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伦理和心理条件。如果

一个社会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传统,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具有正义感

和责任感,政策目标群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政策系统运行起来就比

较顺畅,摩擦较少。

④国际环境对政策的影响

国际环境既包括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演变发展的一般趋

势、全球秩序及相应的规则,也包括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存与发展

产生影响的,由国家间、国际组织间的竞争、合作与冲突而形成的具有

一定稳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国际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表现

在:

a.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价值选择。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

的主题要求政策系统将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去,特别是对于发展中

国家而言,“发展是硬道理”,应利用稳定的国际环境加快本国经济社会

发展,推进现代化。

b.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参照系选择。全球化趋势要求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政策系统打破故步自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策

系统开展竞争与合作。政策系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评价政策系统运行

效能提供了新的参照系,为公共政策的目标定位和手段选择提供了参考

依据。

c.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的性质。在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

化的影响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政策系统越来越受到国际组织、跨

国公司的制约。国际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政

策制定与执行中,甚至使其在某些政策领域丧失了部分决策权。另外,

跨国公司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或

大或小的影响力。

第三部分政治学基础

一、简答题(20分)

1.简述自由主义对“最小国家”的理解。(10分)

答:(1)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

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先于国家存在的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的权

利、私有财产,并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仅在

于保护每个个体的自由。自由主义主张个人自由、经济自由(包括自由

市场),和有一定权力限制的代议制政府。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是国家以自由主义方式进行政治统治

和政治管理,自由主义的方式,“即采取扩大政治权利、实行改良、让

步等等措施的方法”。在国家制度和政治权力结构方面,它体现为以代

议制为主要标志的民主制度,尤其是议会的权力要大大超出行政权和司

法权。在国家职能方面,它体现为“消极国家”和“最低限度国家”及自由

放任政策,政府基本上不直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最小国家”需要形成一定权力限制的代议制政府与主张法治之下的

有限政府。

(2)对“最小国家”的理解

①“最小国家”即要求建立一个“有限政府”

有限政府是人们采用法律、制度等手段对政府权力、职能和规模进

行严格限制,达到保护公民权利的一种方式。有限政府理论的提出,为

建立近代民主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有限政府理论的核心是洛克的自然

权利理论、社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理论。

a.个人的自然权利界定了政府权力的有限性。因为在洛克的自然

权利理论中,部分个人权利是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而政府权力则是

源于个人可转让的那部分自然权利,因此,政府权力的外延受到个人天

赋的、不可转让的权利的限制,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侵犯个人的天

赋权利;

b.起源于社会契约的政府,其目的和职能在于保护个人权利,去

除自然状态带来的不便。政府的这一特定目的要求政府在行使那有限的

权力时,必须基于组成社会的人们的同意,在这里,政府权力的性质实

质上是一种委托权,一旦政府违反了授权时的契约,人们就有权撤回同

意,推翻政府;最后,分权与制衡制度的确立,为保护个人自然权利和

防止政府滥用权利、政府目的偏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②“最小国家”是一个职能有限的国家

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政府的最佳作用只在于这样三大职能:

a.君主的义务,首在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

会的暴行与侵略;

b.君主的第二个义务,为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

欺侮和压迫,换言之,就是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

c.君主或国家的第三种义务就是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

工程。

2.美国政治制度中权力制衡表现在哪些方面?(10分)

答:(1)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

院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平衡,按照这种权力分立和权

力制衡的原则来组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被称为“三权分

立制”。三权分立的核心内容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

(2)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动的基本原则。“分权”,是

指美国的中央政府机构由彼此平等而又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

关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各级法

院。国会负责立法,总统负责实施法律,法院负责审查法律。

(3)“制衡”,是指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之下,立法权属于国会,又

受到总统和法院的制约;行政权属于总统,又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

司法权属于法院,又受到国会和总统的制约。通过相互制约,保持权力

平衡。

(4)根据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联邦政府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

分掌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是最高

立法机构,有权弹劾总统和联邦法官;总统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脑,经

参议院同意后任命行政高级官员、执行各项立法,拥有军事统帅权和外

交权,总统的行政命令具有法律效力,总统及其所任命的各部部长不对

国会负责,在紧急状态下总统可采取宪法以外的非常措施;联邦法院由

若干终身任期的大法官组成,是最高的司法部门,对宪法和各项法案有

最终解释权,有权裁决涉及国家和各州之间的重要案例。

三、论述题(30分)

有人说“西方人的民主是有钱人的民主;是为有钱人服务的民主;

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对此进行评述。

答:这种观点是对西方民主制度本质的阐述,指出在资产阶级统治

下的民主,掩盖了其阶级性,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工

具。这种观点从一个方面论述了西方民主制度的缺陷,但是评价西方的

民主制度应该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视角。

(1)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有三个主要特点:①具有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的议会;②实行权力制衡原则;③实行政党政治。促成近代西方民主

政治确立和发展的根本因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以资产阶级为代

表的各种民主力量的长期斗争。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资本的自

由、平等,资本权力的正义性。

通过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创建与发展的分析可以发现,尽管英、

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程度不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了以议会

为核心的代议制度。这种政治模式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

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此外,民主政治的建立及其不同的发展模式,

是与相关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基本国情息息相关

的。

(2)西方民主制度的实质

“民主”一词的本意是多数人的统治。评判一个政治制度是否民主,

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

要求是否得到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利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在

资本主义社会,名义上人民享有广泛、平等的民主权利,但实际上由于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种表面上的平等往往为实质上的不平

等所替代,法律上的平等往往为事实上的不平等所取代。在资本主义社

会,只有资本所有者才享有充分的民主;穷人的民主有时只是形式上

的,更多时候只能置身于民主之外;富人借助于“民主”攫取更多的社会

财富,而穷人却很难通过“民主”来保障自身的基本权利。从这个方面来

看,认为“西方人的民主是有钱人的民主,是为有钱人服务的民主,会

导致多数人的暴政”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西方民主政治的进步性表现在民众普遍具有有效投票权,投票具有

直接性和公开性,民众的政治参与性强;西方民主制度的局限性在于资

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选举与财势相关,不同政治势力经常相互掣肘,

常常导致政局不稳,国家事务的决策受到阻碍。因此,西方民主制度从

根本上说是有钱人的民主,是为有钱人服务的民主。

(3)中西方民主制度的比较

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民主制度的比较中,可以认清西

方民主制度的实质,肯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并吸取西方

民主制度中的合理部分,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制度形式。这一制

度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一院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

我国的国情出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不搞“两院制”。国家权力

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各级国家行

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选举产生,对其负责,

受其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

性,其他国家机关都是它的执行机关。国家权力机关与行政、司法机关

之间在职能上有所分工,但不是各自分立、平等分权、相互制衡的关

系,而是产生与被产生、决定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制约与被制约的

关系。

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

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共产党执政就

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

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党领导人民建立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实现管理国家事

务的民主权利,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利于有序地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大优势。

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

真题(回忆版)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公共管理学各专业

考试科目:812公共管理综合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政

治学基础各占50分)

第一部分公共管理学

一、简答题(10分×2)

1.何谓转换型领导,其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非营利组织,其特点是什么?

二、论述题(30分)

什么是权变理论。试举其中一派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公共政策分析

一、简答题(10分×3)

1.政策终止有哪些形式?

2.分析政策问题的结构从哪几个方面开展?

3.政策价值的特征。

二、论述题(20分)

论政策评估标准。

第三部分政治学基础

一、简答题(15分)

1.权力与权威的区别。(7分)

2.如何理解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8分)

二、论述题(10分)

论述古典自由主义与现代自由主义的区别。

三、材料分析(25分)

试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下面材料。

材料大致是讲某一记者采访政协代表倪萍,起因是倪萍说过的“我

爱国,我不添乱,不投反对票或弃权”这句话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认

为她是因爱国所以只投赞成票,但其本人认为投赞成或反对票与爱国不

爱国没有联系,她所投的票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并不是说投反对票就是

不爱国。

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812公共管理综合二考研

真题及详解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公共管理学各专业

考试科目:812公共管理综合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政

治学基础各占50分)

第一部分公共管理学

一、简答题(10分×2)

1.何谓转换型领导,其特点是什么。

答:(1)转换型领导的含义

转换型领导,是一种能够结合组织成员共同需求与愿望的组织变革

过程,通过领导的作用,建立起人员对组织目标的共识与承诺,基于承

诺,领导者创造人员信念和行为的有利条件。

(2)转换型领导的特点

①个别的关怀

转换型领导同时关注工作与人员两个面向,但更重要的是针对人员

性情、能力的差异,关怀其思想与行为的转变。转换型领导在工作构面

上,将关切的焦点从工作绩效提升到工作道德的层面,所以绩效表现不

是唯一的考核标准,人员对工作意义的体认和投入程度是要项之一。

②动机的启发与精神的感召

转换型领导与传统领导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人员对工作动机的启发。

领导者能够揭示一个结合组织与员工发展的未来愿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