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菌学重点难点与习题_第1页
医学细菌学重点难点与习题_第2页
医学细菌学重点难点与习题_第3页
医学细菌学重点难点与习题_第4页
医学细菌学重点难点与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篇医学细菌学

第1章细菌的基本性状

一、重点与难点

(-)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及其差异

哺乳类细胞无细胞壁。除支原体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均有细胞壁。因此,细胞壁是原

核细胞型微生物独特的结构,无论在细菌生存、代谢、生长繁殖以及细菌分类、抗原性、致

病性、抗生素作用靶位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是医学细菌学最为重要的知识点。

根据革兰染色结果,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细菌

分类方法,细胞壁结构差异是其分类的基础。

(-)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不同细菌特殊结构有不同功能,分别在抗

吞噬、保护细菌、黏附、变异、细菌生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细菌的生长曲线及其意义

根据生长曲线,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过程可分为四期。

1.迟缓期:是细菌适应环境阶段,分裂迟缓,繁殖极少。

2.对数期:该期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增长(2")。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

等均较典型,对外界因素的作用也较敏感。因此,研究细菌形态、染色性、生化反应、药物

敏感性等生物学性状时,应选用该期的细菌。

3.稳定期: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的产生,该期细菌繁殖速度渐减,

死亡菌数逐渐增加,但活菌数处于动态的相对稳定,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加的活菌数与死

亡菌数基本相等。此期细菌形态、染色性和生理活性常有一些改变。细菌芽胞及外毒素、抗

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中产生。

4.衰亡期: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及有害代谢产物累积,细菌繁殖速度更慢,死亡菌

数更多并超过活菌数。该期细菌形态显著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生理代谢活动也趋

于停滞。

(四)细菌的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性是目前医学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常见的细菌耐药机制有产生药物钝化酶、

改变药物作用靶位、改变外膜通透性、药物主动外排等。0-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和头胞

菌素)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生素。细菌对0-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主要是产生内酰

胺酶,该酶能特异性地切开内酰胺类分子中的供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另

一种常见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是,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分子中与供内酰

胺类抗生素的结合位点发生突变,可使PBPs与药物结合能力下降甚至消失。PBPs的本质

是细胞壁合成相关内肽酶、转肽酶和竣肽酶等,与。-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后导致分子变构

失去酶活性,细胞壁合成受阻,但对已合成的细胞壁无作用。由于细菌繁殖迅速,子代细菌

需要合成细胞壁,此时P-内酰胺类抗生素发挥作用。此外,主动外排及外膜通透性下降通

常是细菌对一些结构互不相同的药物多重耐药的主要机制。

二、练习题

()选择题(A型题)

1.细菌的测量单位是()

A纳米

B微米

C毫微米

D微微米

E毫米

2.下列那一项不是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A维持细菌的外形

B呼吸作用

C参与物质交换

D形成主要菌体表面抗原

E保护细菌免受一些体液抗菌物质的损伤

3.细菌缺少下列哪种结构成分仍可生存()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染色体

E中介体

4.关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错误的是()

A肽聚糖

B脂蛋白

C外膜

D磷壁酸

E脂多糖

5.对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特点错误描述的是()

A肽聚糖层数较少

B有交联桥

C无磷壁酸

D有脂多糖

E有外膜蛋白

6.关于革兰阳性菌的结构成分,错误的是()

A肽聚糖

B磷壁酸

C外膜蛋白

D四肽侧链和交联桥

E有的具有表面蛋白

7.下述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特点正确的是()

A较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更为坚韧

B肽聚糖层数较多

C有磷壁酸

D无外膜

E有脂多糖

8.关于细菌胞质内含物,错误的是()

A核糖体

B中介体

C线粒体

D质粒

E胞质颗粒

9.细菌细胞核(染色体)的结构特点是()

A无核膜B是DNAC无组蛋白D与RNA偶联E有有丝分裂器

10.不属于细菌特殊结构的是()

A鞭毛

B荚膜

C菌毛

D芽胞

E质粒

11.普通菌毛是细菌的()

A粘附结构

B转导结构

C融合结构

D接合结构

E运动器官

12.性菌毛是细菌的()

A粘附结构

B接合结构

C转导结构

D融合结构

E运动器官

13.细菌特殊结构中,最耐热的是()

A芽胞

B鞭毛

C荚膜

D繁殖体

E中介体

14.在细菌特殊结构中,具有抗吞噬作用的是()

A芽胞

B性菌毛

C普通菌毛

D荚膜

E鞭毛

15.鞭毛是细菌的()

A增殖结构

B接合结构

C转导结构

D融合结构

E运动器官

16.细菌具有的细胞器是()

A高尔基体

B核糖体

C纺锤体

D线粒体

E溶酶体

17.一般不用革兰染色法鉴定的细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链球菌

C结核分枝杆菌

D肺炎链球菌

E脑膜炎奈瑟菌

18.下列描述中不属于革兰染色性意义的是()

A细菌分类

B选择药物用于治疗

C初步细菌分类

D大致推测所产生的毒素类型

E了解细菌繁殖速度

19.鉴定肠道杆菌致病性中最常用的糖发酵试验是()

A葡萄糖发酵试验

B乳糖发酵试验

C蔗糖发酵试验

D甘露糖发酵试验

E鼠李糖发酵试验

20.细菌对糖分解力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营养型不同

B酶系统不同

C糖的种类不同

D有无氧气存在

E酸碱度不同

21.不是细菌合成的代谢产物是()

A色素

B细菌素

C干扰素

D维生素

E抗生素

22.细菌的生长方式是()

A有丝分裂

B二分裂

C胞子生殖

D复制

E出芽

23.描述大肠埃希菌生长速度时常用的时间单位是()

A分钟

B小时

C天

D周

E秒

24.描述结核分枝杆菌生长速度时常用的时间单位是()

A分钟

B小时

C天

D周

E秒

25.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基上的生长繁殖后形成的戏剧集落称为()

A菌落

B菌膜

C菌丝

D菌团

E菌苔

26.在细菌生长中,生物学性状最典型的是()

A迟缓期

B对数期

C减数期

D稳定期

E衰退期

27.下述与致病无关的物质是()

A热原质

B外毒素

C内毒索

D侵袭性酶

E细菌素

28.关于热原质,错误的是()

A大多由革兰阴性细菌产生

B为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或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中的糖脂

C注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D高压蒸汽灭菌可被破坏

E吸附剂及特殊石棉滤板内可除去液体中大部分热源质

29.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制是()

A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C干扰菌细胞膜通透性

D破坏细菌细胞壁细胞壁

E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

30.细菌缺失哪一种结构仍可生存()

A细胞质

B细胞膜

C染色体

D细胞壁

E核糖体

31.革兰染色阳性时,细菌颜色应为(

A蓝紫色

B黑色

C红色

D黄色

E棕色

32.革兰阳性菌不具备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脂多糖

C磷壁酸

DN-乙酥胞壁酸

EN-乙猷葡糖胺

33.L型细菌的最主要特点是()

A染色不易着色

B细胞壁缺陷

C形成光滑中等大小菌落

D无致病性

E形态为球形

34.与细菌运动有关的是()

A荚膜

B芽胞

C鞭毛

D菌毛

E异染颗粒

35.与细菌粘附宿主细胞有关的是()

A荚膜

B芽胞

C鞭毛

D菌毛

E异染颗粒

36.与细菌抵抗吞噬有关的是()

A荚膜

B芽胞

C鞭毛

D菌毛

E异染颗粒

37.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特殊结构是()

A荚膜

B芽胞

C鞭毛

D菌毛

E异染颗粒

38.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是()

A有丝分裂B二分裂C抱子生殖D复制E断裂

39.不属于细菌合成性毒性代谢产物的是()

A内毒素B外毒素C细菌素D侵袭性酶类E以上都是

40.下列描述中那项不属于细菌人工培养的实际用途()

A细菌分离培养

B细菌的分类鉴定

C药物敏感试验

D全菌疫苗制备

E传染病的治疗

41.在细菌生长过程中,产生毒素的主要阶段是()

A迟缓期

B对数期

C减数期

D稳定期

E衰退期

42.细菌合成代谢产物中与细菌鉴定有关的是()

A内毒素

B热源质

C色素

D维生素

E细菌素

43.革兰染色阴性时,细菌颜色应为()

A蓝紫色

B黑色

C红色

D黄色

E棕色

(-)名词解释

1.细菌的L型

2.质粒

3.热原质

4.菌落

5.异染颗粒

(三)问答题

1.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及其差异

2.简述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3.细菌特殊结构及其功能

4.试述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5.试述细菌脂多糖(LPS)的基本结构

三、练习题答案与题解

(一)选择题正确答案

1.B2.B3.A4.D5.B6,C7.E8.C9.A10.E

11.A12.B13.A14.D15.E16.B17.C18.E19.B20.B

21.C22.B23.A24.B25.A26.B27.E28.D29.A30.D

31.A32.B33.B34.C35.D36.A37.B38.B39.C40.E

41.D42.C43.C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受到理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其合成被抑制,形成的细胞壁缺

损型细菌称为细菌L型。细菌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但由于细胞壁缺失,常规细菌分离

培养阴性、以细胞壁为作用靶位的抗生素无效、以细胞壁抗原为靶点的免疫学检测结果往往

为阴性。

2.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染色体DNA以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链DNA,携

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遗传性状,但非细菌生命所必须,即丢失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

存活。由质粒控制的细菌性状有菌毛、细菌素、毒素和耐药酶等。

3.是细菌合成的一种物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后能引起发热反应。革兰阴性菌的热原质

即是细胞壁的脂多糖(LPS)。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糖肽或糖脂,也能引起较弱的发热反应。

4.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由一个细菌分裂繁殖后形成的细菌集落称为菌落,其意义是获得可

供细菌鉴定的纯种细菌。

5.一些细菌有一种主要成分为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强嗜碱性,用亚甲蓝染色时着

色较深呈紫色,称为异染颗粒。异染颗粒有助于某些细菌的鉴定。

(三)问答题参考答案

1.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中的主要组分,其基本结构和组成有两类: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的革兰阳性菌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的革止阴性

菌肽聚糖。不同的细菌肽聚糖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五肽交联桥的氨基酸组成及四肽侧链的联

结方式。革兰阳性菌含有15〜50层肽聚糖,因而细胞壁较厚;革兰阴性菌仅有1〜3层肽聚

糖,因而细胞壁较薄。多数革兰阳性菌含有大量的磷壁酸,为革兰阳性菌主要表面抗原,部

分革兰阳性菌磷壁酸被证实有黏附作用。革兰阴性菌外膜由脂质双层、脂蛋白和脂多糖三部

分组成。脂质双层结构类似于细胞膜,其中镶嵌着外膜蛋白;脂多糖是从脂质双层中向菌体

外伸出的生物大分子,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LPS对哺乳类细胞有

广泛毒性,称为内毒素。

2.细菌细胞壁主要功能如下:

(1)维持菌体固有形态:细菌细胞壁坚韧而富弹性,细菌的形态取决于细胞壁的形态。

(2)保护作用:细菌内部含有高浓度的无机盐和生物大分子物质,胞内渗透压高达5〜25

个大气压,但在坚韧的细胞壁保护下,细菌能抵抗环境中的低渗透压而不会引起菌体破裂。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是一种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体液内各种杀菌物质、肠道胆

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同时还可阻止某些抗生素进入菌体,成为细菌天然耐药的机制之一。

(3)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细胞壁上有许多小孔,可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通透。一些

OMP参与大分子物质的交换过程。

(4)表面抗原:革兰阳性菌主要表面抗原为磷壁酸,革兰阴性菌主要表面抗原为脂多糖。

(5)致病作用:革兰阳性菌的磷壁酸或某些表面蛋白、革兰阴性菌某些OMP,是介导细菌

黏附宿主细胞的致病因子。

3.细菌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其功能也有一定差异。

(1)荚膜:是一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多数由多糖、少数由多肽组成,

被去除后不影响细菌的生命活动,如肺炎链球菌的荚膜。荚膜具有抗吞噬、黏附、拮抗有害

物质损伤的作用。

(2)鞭毛:是附着于某些细菌菌体表面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由鞭毛蛋白组成。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使细菌趋利避害。一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空

肠弯曲菌等通过鞭毛运动穿越小肠粘膜表面的粘液层,使细菌到达然后黏附于宿主细胞。此

外,一些细菌的鞭毛蛋白被证实有诱导炎症、黏附宿主细胞的功能。

(3)菌毛:是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较鞭毛更细、更短、

直硬的丝状物,由菌毛蛋白组成,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大类。普通菌毛是细菌最重要

的黏附素,因而与细菌致病性密切相关。性菌毛由F质粒基因编码,故性菌毛又称F菌毛。

有性菌毛的雄性菌可通过性菌毛向无性菌毛的雌性菌传递F质粒等遗传物质,与细菌变异

密切相关。此外,少数细菌的性菌毛已被证实与细菌黏附宿主细胞有关。

(4)芽胞:是一些革兰阳性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浓缩而在菌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

卵圆形小体,为细菌的休眠形式,无繁殖能力。芽胞对各种理化、生物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

故在消毒、灭菌时应特别注意。部分芽胞菌的芽胞形状、大小、位置等随细菌种类不同而异,

故有•定的鉴别价值。

4.常见的细菌耐药机制有产生药物钝化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改变外膜通透性、药物主

动外排等。

(1)产生药物钝化酶:耐药菌株可通过合成能作用于抗菌药物的钝化酶,使抗菌药物失去

抗菌活性。常见的钝化酶有B-内酰胺酶和氨基糖昔类钝化酶:①B-内酰胺酶:能特异性地切

开内酰胺类分子中的小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②氨基糖甘类钝化酶:耐药

菌株产生的氨基糖甘类钝化酶,可使氨基糖首类分子结构改变而失去抗菌作用,尽管其作用

机制各有差异,但均能使氨基糖甘类失去抗菌活性。

(2)改变药物作用靶位:细菌可改变与一些抗生素作用的分子中靶位,从而形成耐药性。

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分子中与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位点发生突变后,可使PBPs

与药物结合能力下降甚至消失。红霉素通过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而发挥抗菌活性,

当细菌染色体ery基因突变而引起50S亚基改变时,红霉素结合能力下降并出现耐药性。

(3)改变外膜通透性:孔蛋白是细菌水与小分子物质自由通透的主要通道,孔蛋白低通透

性、低表达、突变等均可影响外膜通透性,从而减少进入菌体内部的药物量而引起耐药。

(4)主动外排:细菌通过耗能的主动外排系统将进入胞内的药物排出胞外,从而产生耐药

性。主动外排及外膜通透性下降通常是细菌对一些结构或作用原理互不相同的药物多重耐药

的主要机制。

5.细菌脂多糖(LPS)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组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

三部分组成。LPS对哺乳类细胞有广泛毒性,但又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组分之一并主要在细

菌裂解后释放,故又称为内毒素(endotoxin)o庚糖、豆蔻酸和2-酮基-3-脱氧辛酸(KDO)

被认为是内毒素的特征性组分。

(1)脂质A:为一种糖磷脂,由供1,6糖昔键相连的D-氨基葡萄糖双糖组成基本骨架,骨

架中游离羟基、氨基可与多种中等长度(10〜20碳链)的脂肪酸和磷酸基团相连接。不同

种属细菌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但脂肪酸种类和磷酸基团取代情况不尽相同。内毒素毒性

及其它生物学活性主要取决了脂质A,无种属特异性,故不同细菌的内毒素毒性相似。

(2)核心多糖:由己糖、庚糖、KDO、磷酸乙醇胺等组成,通过KDO与脂质A共价联结。

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即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3)特异性多糖:是由数个至数十个低聚糖(3〜5个单糖)重复单位所构成的多糖链,与

核心多糖相连,为LPS最外部分。特异性多糖即是革兰阴性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由于

不同种类细菌特异多糖中的单糖种类、排列和空间构型存在差异,决定了特异性多糖抗原具

有种特异性。

(叶嗣颖)

第2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重点与难点

(-)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染色体或核酸(拟核)、质粒、噬菌体、转座因子、整合子和转座噬菌体等。

(-)质粒的概念及其特点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DNA以外独立的遗传物质。其特点有:(1)质粒是双股闭合环状

DNA,以超螺旋状态存在于细菌胞浆中;(2)质粒有自我复制的能力,一个质粒即是一个

复制子;(3)质粒并非是细菌生长繁殖不可缺少的物质,若自行丢失或被理化因素消除后,

虽然其基因控制的生物学性状消失,但细菌仍可生存;(4)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等

方式在细菌间转移,即具有可转移性;(5)几种不同的质粒可同时共存于同一细菌内,此现

象称相容性;有些质粒则不能共存于同一细菌内,称为不相容性;(6)质粒控制的生物学性

状众多,分别与细菌耐药、遗传物质转移、毒力因子等有关。

(三)关于噬菌体的几个概念

1.噬菌体:是一类侵袭细菌、螺旋体、放线菌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立克次体除外)。

根据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是否裂解宿主菌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2.毒性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在菌细胞内独立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裂解细菌,

故称为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内的增殖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和

释放等几个阶段,称为溶菌性周期。

3.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可将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DNA中,随

细菌DNA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核质DNA中,细菌并不裂解破坏,

故称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整个过程称为溶原性周期。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

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温和噬菌体可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而毒性噬菌体只有一个溶菌性周期。若前噬

菌体使溶原性细菌出现新的生物学性状,则称为溶原性转换。

(四)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及其差异

1.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2.接合:受体菌通过性菌毛获取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3.转导:受体菌通过温和噬菌体获取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分为普遍

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4.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片段整合在宿主菌的染色体上导致细菌的遗传性状发

生改变。

5.重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核酸分子进行重排,产生新的核甘酸排列顺序的过程。

(五)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及实际意义

1.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1)形态和结构变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可受外界因素影响发生变异。

(2)毒力变异:包括毒力降低和毒力增强:①毒力降低:通过人工诱导细菌发生毒力降低

的变异,可制备人工减毒活疫苗用于人工自动免疫,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卡介苗BCG即是

最典型的例子;②毒力增强:多见于细菌获得质粒或前噬菌体后毒力增强,由不产毒素的变

为可产毒素的细菌,如白喉杆菌毒力的变异。

(3)耐药性变异:细菌的耐药性变异可严重影响临床上抗生素治疗相应感染性疾病的效果。

最易产生耐药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

(4)菌落变异:细菌的菌落主要有光滑型(smooth,S)和粗糙型(rough,R)两种。细菌

菌落从S型转变为R型称为S-R变异,其主要意义是在细菌鉴定时易发生错误,同时S-R

变异往往伴随细菌毒力改变。

(5)抗原性变异:细菌在发生形态结构变异和菌落变异时,常常伴随抗原性的变异。肠道

杆菌发生S-R变异时•,细菌失去O特异多糖抗原。有鞭毛细菌发生H-0变异时•,失去了H抗

原即鞭毛抗原。有荚膜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在体外培养时丢失荚膜同时也失去了荚膜抗原,其

主要意义是在实验室诊断易发生困难或错误。

(6)酶活性变异:有些细菌变异后其酶活性发生改变,不能合成某种营养成分,在缺乏该

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又称为营养缺陷型(auxotroph)变异,如his-组氨酸营养缺

陷型菌。

2.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可提醒我们注意变异菌株,提高实验室诊断的正确率,减少误诊

和漏诊。进行抗菌治疗时,应选用敏感抗生素,足量、联合应用,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利用细菌的变异性,人工诱导细菌发生毒力降低变异,可用来制备预防疾病的疫苗等。

(六)F质粒(F因子)接合有哪几种情况?

1.F++F~fF++F+:F因子复制为两个F质粒,接合时•个F质粒通过性菌毛传给F■菌。这

种接合只是传递F质粒,而不传递细菌DNA。

2.F+广一F+F:广菌株既可以得到F菌体DNA,又可以获得F质粒。

3.Hfr+F--*Hfr+广、Hfr+Hfr:整合于细菌染色体中特定位点的F质粒在接合过程中能发生

染色体DNA发生高频率转移及重组。对广接合时Hfr菌染色体在F质粒整合处发生断裂,由

环状变成线状,继而发生线状染色体DNA片段、随后为F因子的转移,该过程常会受到外界

条件的影响而终止,故先转移的染色体DNA片段进入广菌株的可能性大,F质粒进入广菌的

可能性小。

(七)耐药质粒及其在细菌间传递的方式

耐药质粒主要是指含有编码钝化酶基因的质粒,分为两类。

1.接合性耐药质粒(R质粒):能通过接合方式在细菌间传递耐药性。该质粒由耐药传递

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子(r-det)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可以单独存在,也可结合在一起,

但单独存在时不能发生质粒的接合性传递。RTF与F质粒相似,具有编码性菌毛并介导接合

的功能。r-det基因产物具有对抗抗菌药物的功能,可由几个转座子连接排列而成,每个转座

子两端以及RTF与r-det_Z间均有插入序列,可自由结合与分离。

2.非接合性耐药质粒(r质粒):不能通过接合的方式传递,但可通过转导、转化等方式在

细菌间传递耐药性。

(A)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

转导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两类。

I.普遍性转导:发生于温和噬菌体的裂解期,噬菌体仅作为载体,可转移供体菌染色体DNA

的任何部位或质粒,转导频率较局限性转导低。供体菌DNA进入受体菌后可产生完全转导

和流产转导两种结果。

2.局限性转导:发生于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期,可转导噬菌体及前噬菌体附近特定部位的供

体菌DNA片段,从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DNA特定部位的遗传特性。

(A)转导与溶原性转换的区别

转导过程中受体菌获得的外源性DNA来源于供体菌,溶原性转换过程中受体菌获得的

外源性DNA来源于噬菌体。

二、练习题

(-)选择题(A型题)

1.质粒是细菌的()

A染色体DNA

B胞质rRNA

C胞质mRNA

D胞质颗粒

E染色体外DNA

2.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细菌

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称为()

A转化

B转导

C溶原性转换

D接合

E以上都不是

3.R质粒是()

A细菌的异染质粒

B细菌的染色体片段

C具有耐药性决定因子的细菌染色体外可传递遗传物质

D带有毒素编码基因的细菌染色体外可遗传物质

E细菌染色体外的可传递营养物质

4.流产转导是指噬菌体携带的外源性DNA()

A外源性DNA未能进入受体菌

B受体菌获得外源性DNA后未能增殖

C外源性DNA进入受体菌后游离存在而未能与染色体DNA整合在一起

D外源性DNA进入受体菌与染色体重组后未能表达其生物学性状

E以上都不是

5.溶原性细菌是指()

A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B带有Col因子的细菌

C带有F因子的细菌

D带有R因子的细菌

E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6.白喉毒素编码基因来源于()

A质粒

B细菌染色体

C。-棒状杆菌噬菌体DNA

Dy噬菌体DNA

E以上都不是

7.通过性菌毛使供体菌向受体菌转移DNA并重组的变异方式称为()

A转化

B溶原性转换

C局限性转导

D普遍性转导

E接合

8.R质粒的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

A细菌融合

B接合

C转化

D转导

E溶原性转换

9.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最常见原因是()

A耐药性基因突变

B获得R质粒

C获得插入序列

D转化

E溶原性转换

10.R质粒在细菌之间自然转移途径中,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

A转化

B局限性转导

C普遍性转导

D接合

E溶原性转换

11.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DNA而获得新的生物学性状的过程称为(

A转化

B转导

C结合

D溶原性转换

E原生质体融合

12.溶原性转换是指()

A供体菌染色体基因与受体菌染色体基因的重组

B噬菌体的基因与细菌染色体DNA的重组

C供体菌质粒DNA与受体菌染色体DNA的重组

D细菌染色体的基因发生突变

E两种细菌原生质体融合后发生染色体基因的重组

13.染色体上整合有F因子的细菌称为()

AF■菌

BF+菌

CF,菌

DHfr(高频重组株)

E附加体

14.与细菌编码性菌毛(致育性)有关的质粒是()

A代谢质粒

BF质粒

CR质粒

D毒力质粒

ECol质粒

15.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主要是()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溶原性转换

E基因突变

16.耐药性质粒是指()

AF质粒

BR质粒

CCol质粒

D毒力质粒

E代谢质粒

17.关于噬菌体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侵袭细菌的病毒

B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C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D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E以复制方式增殖

18.前噬菌体是指()

A亲代噬菌体

B尚未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

C整合在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D尚未装配好的噬菌体

E游离的噬菌体

19.R质粒中决定接合与自主复制的基因是()

Ar-det

B插入序列

C附加体

DF质粒

E耐药性传递因子

20.与细菌遗传相关的物质是()

A染色体、核糖体、质粒、中介体

B染色体、转座子、核糖体、质粒

C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D染色体、噬菌体、中介体、核糖体

E染色体、噬菌体、中介体、质粒

21.有关质粒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B质粒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C具有自主复制的能力

D质粒是细菌必不可少的结构

E可自行丢失或人工处理消除

22.有关耐药性质粒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有耐药性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因子(r-det)组成

BRTF编码菌毛,使其以接合方式传递

C耐药决定子携带多个耐药基因

D细菌耐药性产生是由于耐药性质粒的基因突变

E耐药性质粒的转移使细菌耐药性迅速播散

23.关于细菌致病岛的错误描述是()

A是病原菌染色体中特定的DNA片段

BG+C百分比和密码使用与宿主菌染色体有明显差异

C为细菌溶原性周期所必须

D致病岛序列两侧常含有重复序列

E含有毒力相关蛋白编码基因

24.关于转座子的错误描述是()

A不依赖于同源性重组可自行移动的遗传物质

B仅存在于细菌质粒上

C伴随转座子移动会出现插入突变

D转座子包括插入序列和复合转座子

E携带耐药性基因的转座子是多重耐药菌形成和播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25.H-O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

B荚膜变异

C细胞壁变异

D鞭毛变异

E耐药性变异

26.S-R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

B菌落变异

C鞭毛变异

D形态变异

E抗原性变异

27.卡介苗(BGG)的获得属于()

A毒力变异

B形态变异

C荚膜变异

D耐药性变异

E抗原性变异

28.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方式不包括()

A转化

B接合

C突变

D转导

E溶原性转换

29.噬菌体在分类上属于()

A细菌

B病毒

C原虫

D支原体

E衣原体

30.关于噬菌体生物学形状叙述错误的是()

A能通过细菌滤器

B不具有抗原性

C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D形态多呈蝌蚪状

E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31.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

A温和噬菌体

B毒性噬菌体

C前噬菌体小体

D溶原性细菌

EL型细菌

32.能使细菌产生溶原状态的噬菌体称为()

A温和噬菌体

B毒性噬菌体

C前噬菌体

DX噬菌体

E以上都不是

33.使相应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

A温和噬菌体

B毒性噬菌体

C前噬菌体

DX噬菌体

E以上都不是

(二)名词解释

1.转化

2.接合

3.转导

4.溶原性转换

(三)问答题

1.细菌变异的主要途径及其方式

2.细菌致病岛结构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三、练习题答案与题解

(一)选择题正确答案

1.E2.B3.C4.C5.E6.C7.E8.B9.B10.E

11.A12.B13.D14.B15.C16.B17.D18.C19.E20.C

21.D22.D23.C24.B25.D26.B27.A28.C29.B30.B

31.D32.A33.B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摄取并重组,使受体菌获得新的生物学性状的过程称

为转化。无荚膜、弱毒力的II型肺炎链球菌可通过转化形成能合成荚膜、强毒力菌株。

2.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将遗传物质(质粒或染色体DNA)通过性菌毛转移入

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生物学性状的过程称为接合。许多细菌的耐药性可通过接合方式

传递。

3.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的

过程称为转导。少数细菌的耐药性可通过转导方式传递。

4.溶原菌染色体DNA中整合的前噬体基因使宿主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溶原性转换可使某些细菌发生毒力变异或抗原性变异,如不产生毒素的白喉棒状杆菌被携带

毒素编码基因的棒状杆菌噬菌体感染成为溶原性细菌后,便可产生白喉外毒素。

(三)问答题参考答案

1.细菌变异的主要途径有基因突变、基因转移和重组两类,但以后者为主要的变异机制。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有转化、接合、转导和溶原性转换。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被

受体菌摄取并重组,使受体菌获得新的生物学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无荚膜、弱毒力的II型

肺炎链球菌可通过转化形成能合成荚膜、强毒力菌株。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将

遗传物质(质粒或染色体DNA)通过性菌毛转移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生物学性状

的过程称为接合。许多细菌的耐药性可通过接合方式传递。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

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导。少数细菌的耐药性可

通过转导方式传递。溶原菌染色体DNA中整合的前噬体基因使宿主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

为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可使某些细菌发生毒力或抗原性变异,如不产生毒素的白喉棒状

杆菌被携带毒素编码基因的阳棒状杆菌噬菌体感染成为溶原性细菌后可产生白喉外毒素。

2.致病岛又称毒力岛,是不少病原菌染色体DNA中一段具有典型结构的基因簇,大小约

为10〜200kb,G+C含量与其他DNA片段序列有明显区别,其两侧往往具有重复序列和

插入序列。毒力岛可以丢失,其丢失频率高于突变频率,并可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等方式

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细菌。致病岛基因主要编码细菌毒力相关的产物,如菌毛等黏附因子、

透明质酸酶等侵袭因子、多种毒素及其调节系统,有的毒力岛还包含细菌的蛋白分泌系统、

铁摄取系统和/或信号传导系统,也多与细菌毒力有关。

(黄瑞)

第3章细菌感染与免疫

一、重点与难点

本章是仅次于细菌基本结构的重要章节,其重点内容为正常菌群与机会性感染、细菌致

病性及其机制以及显性全身感染的类型。

(一)正常菌群与机会性感染

多数人体组织和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均为无菌状态,但在正常人或动物的体表及某些与

外界相通腔道中,自然存在着一些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在正常状态下对人体有利无害,

故称为正常微生物群,由于目前仅对正常微生物群中的细菌了解较为深入,故又称为正常菌

群。正常菌群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形成一种质与量的生理性动态平衡,称为微生态平

衡(microeubiosis).这种平衡包括定位(location)^定性(quality)和定量(quantity)三个

方面。定位是指各正常菌群均有其正常的寄居部位,定性是指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种类相对

固定,定量是指寄生于各部位不同正常菌群种类有其相对恒定的数量。若正常菌群的定位、

定性、定量发生改变,正常菌群也可以引起疾病,称为机会性感染。引起机会性感染的病原

体来自于宿主体内,故又称内源性感染。正常菌群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细菌致病性及其机制

细菌致病性具有种特异性和宿主特异性。种特异性是指不同病原菌引起不同疾病,如伤

寒沙门菌引起人伤寒、痢疾志贺菌引起人细菌性痢疾等。宿主特异性是指一些病原菌仅对人

致病,如淋病奈瑟菌等;一些仅对动物致病,如猪巴氏杆菌引起的猪肺疫等;一些是能对人

和动物均能致病的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如沙门菌等。在宿主合适的前提下,细菌致病性主

要取决于细菌本身的毒力、侵入宿主的途径和侵入数量三个方面。

以往对细菌致病性往往过多考虑细菌的毒素,忽视了细菌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能力在

致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以毒性强烈的外毒素为主要致病机制的病原菌不多,即不

需要大量细菌,只要有微量外毒素足以引起疾病的病原菌很少。对大多数病原菌而言,对抗

宿主抗感染免疫力而获得生存是致病的重要环节,生存是繁殖的前提,繁殖是达到引起疾病

足够细菌数量的前提。

(三)抗细菌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是指机体所具有的防止病原生物入侵或消除体内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产物

的免疫防御功能。根据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方式和特点的不同,可将抗感染免疫分为固

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固有免疫为种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通过遗传获得、出生时即具备的天然防御

功能,也称天然免疫,对抗原无针对性。适应性免疫是指个体出生后与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也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只有在无特异性免疫的个体中,针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是自然发生的客观事

件。固有抗感染免疫不仅构成了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机体早期抗感染

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无特异性免疫的个体中固有免疫是适应性免疫的前提和基

础。因此,近年来国际上对固有抗感染免疫给予了重新评价和重视。但固有免疫在抗感染过

程中的作用强度和效果不如适应性免疫。

二、练习题

()选择题(A型题)

1.外毒素的化学性质是()

A脂类

B多糖

C蛋白质

D氨基酸

E脂多糖

2.内毒素的化学性质是()

A脂类

B多糖

C蛋白质

D氨基酸

E脂多糖

3.细菌黏附的正确机制是()

A细菌非特异地聚集在宿主细胞表面

B细胞通过伪足将细菌包裹、固定于细胞表面

C细菌表面配体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

D细菌与宿主细胞通过静电吸引相结合

E以上都不是

4.下列对外毒素不正确的描述是()

A多数外毒素由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

B外毒素A亚单位是毒性部位,B亚单位是与宿主细胞结合的部位

C外毒素B亚单位是毒性部位,A亚单位是与宿主细胞结合的部位

D其作用大多对组织细胞有选择性

E可经人工处理制成类毒素

5.不是细菌侵袭性酶的是()

A血浆凝固酶

B透明质酸酶

C链激酶(SK)

D链道酶(SD)

E溶菌酶

6.关于病原菌致病性的构成因素,叙述最全面的是()

A毒力+合适的侵入部位+足够的细菌数量

B毒素+侵袭力+合适的侵入部位

C侵袭力+侵入部位+足够的细菌数量

D毒素+侵袭酶类+足够的细菌数量

E毒素+细菌表面结构+合适的侵入部位

7.关于外毒素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B毒性作用有选择性

C受甲醛作用可变成类毒素

D毒性部分是脂质A

E不耐热

8.破伤风梭菌产生()

A内毒素

B肠毒素

C神经毒素

D细胞毒素

E红疹毒素

9.伤寒沙门菌产生()

A内毒素

B肠毒素

C神经毒素

D细胞毒素

E红疹毒素

10.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

A内毒素

B肠毒素

C神经毒素

D细胞毒素

E红疹毒素

11.白喉棒状杆菌产生()

A内毒素

B肠毒素

C神经毒素

D细胞毒素

E红疹毒素

12.A群链球菌产生()

A内毒素

B肠毒素

C神经毒素

D细胞毒素

E红疹毒素

13.病原菌在局部繁殖,内、外毒素入血称为()

A败血症

B毒血症

C脓毒血症

D菌血症

E以上都不是

14.细菌大量入血并大量繁殖,称为()

A败血症

B毒血症

C脓毒血症

D菌血症

E以上都不是

15.化脓菌入血大量繁殖并引起转移性化脓病灶称为()

A败血症

B毒血症

C脓毒血症

D菌血症

E以上都不是

16.病原菌进入血流但未大量繁殖、也无严重症状称为()

A败血症

B毒血症

C脓毒血症

D菌血症

E以上都不是

(-)名词解释

1.带菌者

2.水平传播

3.垂直传播

4.正常菌群

5.微生态平衡

6.微生态失调

7.机会性感染

8.医院感染

9.菌血症

10.毒血症

11.败血症

12.脓毒血症

13.侵袭力

14.黏附

15.完全吞噬

16.不完全吞噬

(三)问答题

1.试述正常菌群的生理功能与致病条件

2.试述细菌内、外毒素理化和生物学功能的差别

3.试述细菌内毒素致病相关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4.试述特异性抗体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

三、练习题答案与题解

(-)选择题正确答案

l.C2.E3.C4.C5.E6.A7.D8.C9.A10.B

11.D12.E13.B14.A15.C16.D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有健康带菌者和恢复期带菌者两类,前者是指感染并排出病原菌但未出现临床症状和体

征的个体,后者是病人临床症状和体征已消失,但仍有一段时间内从体内排出病原菌。

2.细菌等病原微生物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经污染空气、水和土壤、物品等从人到人、动物

到人进行播散的方式,称为水平转播。

3.细菌等病原微生物通过胎盘或产道从母体进入胎儿或新生儿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

4.寄生于正常人或动物的体表及某些与外界相通腔道中、在正常情况下对宿主有利无害的

的细菌群落称为正常菌群。

5.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菌群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形成一种质与量的生理性

动态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包括正常寄居部位的定位、正常菌群种类的定性、不同正常菌群

数量相对恒定的定量三个方面。

6.正常菌群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被破坏称为微生态失调,包括菌群失

调和异位寄生两类。

7.正常菌群可在发生异位寄生、菌群失调、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特定条件下引起感染,此

类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或条件致病性感染。

8.是指病人住院48小时后发生的新的感染,不包括住院前已发生或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正常菌群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9.菌血症是指病原菌短暂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或极少量繁殖,临床症状轻微。

致病性较弱的病原菌侵入血流往往仅引起菌血症。但有不少强致病性病原菌以菌血症的方式

进行体内播散,如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菌血症。

10.毒血症是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细菌未侵入血流,但其内、外毒素被吸收进

入血循环,损害组织和器官引起相应病变和症状。例如,外毒素引起的白喉、内毒素引起的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等。

11.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的内、外毒素等各种毒性代谢产物

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主要症状有高热、皮肤和粘膜瘀血、肝脾肿大、肾衰竭等。

12.脓毒血症是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并通过血流播散至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

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多发性肝脓肿、肺脓肿等。

13.侵袭力是指细菌对抗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力、黏附及侵入宿主细胞、在宿主体内生存和

生长繁殖及扩散的能力。

14.细菌通过某些表面组分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或其胞外基质特异性结合并附着于细胞表面

的现象称为黏附。一般认为黏附是细菌致病的第一步。

15.吞噬细胞将吞噬的细菌杀死并消化、未消化残渣通过胞吐作用排出的吞噬过程称为完全

吞噬。

16.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未被杀灭、醉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并随吞噬细胞游走而播

散的吞噬过程称为不完全吞噬。

(三)问答题参考答案

1.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具有抵御外源性病原菌、提供某些维生素、促进粘膜免疫系统

发育等生理功能:①生物拮抗:正常菌群通过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及营养竞争,拮抗外来病

原菌的侵入和定居;②营养作用:正常菌群参与了机体的物质代谢、转化及合成,主要体现

在氮利用、糖代谢和维生素合成等方面;③免疫促进作用:正常菌群可作为抗原,刺激并促

进机体免疫器官发育成熟;④抗衰老和抗肿瘤作用:「些正常菌群可产生超氧化物歧化能抗

抗氧化损伤、分解食物中致癌物亚硝酸盐,发挥一定的抗衰老、抗肿瘤作用。正常菌群可在

以下特定条件下引起感染并致病:①异位寄生:是指正常菌群进入非正常部位定植:②菌群

失调:是指寄居在正常部位的正常菌群发生数量上的异常改变,通常因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

素所致;③免疫功能下降:局部或全身、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功能下降或缺损时,机体对正

常菌群等各种微生物的易感性均明显增加,感染后易于发病、病情易严重化且治疗困难。

2.细菌内、外毒素理化和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差别见下表。

特性外毒素内毒素

来源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

化学性质蛋白质或多肽细胞壁的脂多糖

释放方式外分泌为主细菌裂解后释放为主

热稳定性不稳定(金葡菌肠毒素除外)稳定(100℃1小时不失活)

基因位置质粒或噬菌体细菌染色体

毒性强(致死量约1微克)较弱(致死量数百微克)

作用机制多样化诱导炎性细胞因子及引起细胞坏死

临床表现需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发挥机体发热、白细胞反应、休克等,可依

毒性作用,故对组织器官有选择赖脂类直接进入各种细胞,不同细菌内

性毒性,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毒素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相似

抗原性较强,可诱生高效价抗毒素较弱,诱生的抗体无保护性

疫苗甲醛处理后能制成保持抗原性但甲醛处理后不能脱毒,不能制成类毒素

毒性消失或明显降低的类毒素

3.细菌内毒素(LPS)致病相关的主要生物学活性如下:

(1)发热反应:LPS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使其释放TNF-a和IL-用、作用于淋巴细胞使其

释放IFN-B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为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下丘脑,促使其释放介质作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人或动物的发热反应。

(2)白细胞反应:内毒素可诱导微血管内皮细胞提高黏附因子表达量,使大量白细胞黏附

于微血管床壁,导致外周血标本中白细胞数明显减少。内毒素还有很强的骨髓刺激作用,使

中性粒细胞从骨髓大量释放入血,从而使血循环中白细胞数显著增高。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与休克:内毒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同时,还可激活凝

血系统,并主要在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内引起DIC,出现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有效循环血量

减少,导致组织缺氧、酸中毒,严重者可引起休克。

(4)免疫调节及致炎作用:内毒素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内毒素还可激活单核-巨噬细

胞、淋巴细胞、NK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一些促炎细

胞因子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径放大炎症反应,过强的炎症反应不仅损伤组织和细胞,并

可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4.特异性抗体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如下:

(1)中和作用:特异性抗体能阻断病原菌对上皮细胞的黏附。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产生的

抗体(抗毒素)与外毒素结合后能阻断外毒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结合或封闭外毒素的活性部位,

使外毒素失去毒性作用。

(2)调理吞噬作用:IgGFab段।j相应病原体抗原结合后,其Fc段与单核-巨噬细胞和中

性粒细胞FcyR结合,激活吞噬细胞增强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

体后产生C3b,C3b与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3bR结合后,也可增强吞噬作用。

(3)激活补体:IgG1、IgG2,IgG3和IgM类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

物,可启动补体激活经典途径;聚合的IgG4、IgA和IgE可激活补体替代途径;从而发挥

对某些细菌的溶解作用。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作用:IgGFab段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

后,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FcyR结合,启动这些细胞对靶细胞(包

括细菌)的杀伤。

(张丽芳严杰)

第4章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一、重点与难点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包括细菌的分离鉴定、细菌抗原的检测、细菌核酸的检测和血清

学诊断。

i.细菌的鉴定:对采集的标本首先进行细菌学的鉴定,基本步骤如下:①显微镜检查:主

要是革兰染色标本(结核分枝杆菌用抗酸染色法)的检查,观察细菌的染色性、形态和排列

特征;②分离培养:原则上所有标本均应作分离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物后进••步鉴定;③生

化试验:细菌的代谢活动依靠酶的催化作用,不同致病菌具有不同的酶系统,故其代谢产物

不尽相同,借此可用生化的方法对致病菌进行鉴别。

完成细菌鉴定后,可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该试验对指导临床选择用药有重要意义。方法

以单片纸碟法和试管稀释法常用。试管稀释法适用于大多数细菌,包括生长缓慢的细菌。

2.细菌抗原的检测:若从标本中分离细菌有困难,或临床要求尽快出检测报告,则可通过

直接检测标本中的细菌抗原作快速诊断,包括直接检测细菌抗原和间接检测特异性抗原。常

用的检测抗原的敏感方法有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免疫荧光、

放射免疫、酶免疫法等。

3.细菌核酸的检测:是通过检测细菌遗传物质来确认细菌感染的方法,目前主要采用PCR。

4.血清学诊断: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体液(主要为血清)中有无相应特

异性抗体及其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或辅助诊断。一般采取病人急

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当后者的抗体效价比前者升高为倍时方有诊断意义。常用方

法有直接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等。

(-)细菌感染的人工免疫方法

细菌感染的人工免疫方法包括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1.人工主动免疫:是采用人工方法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特异性免

疫力的一种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疫苗种类有全菌死疫苗、

减毒活疫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