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起或扑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会其妙处。《论语》十二章知人论世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更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等。后来《乐》亡佚了,便成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2、30—50岁,欲仕不能。3、50—55岁,在鲁从政。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孔子功业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里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渔父》)5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府一角二堂内景三堂内景后堂楼内景圣府大门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林:孔子墓地山东曲阜“三孔”

文学常识(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义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2)六艺:既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和计算。也可以指儒家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及《论语》的价值21世纪人类面临的困境:物欲横流、道德滑坡、信仰缺失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瑞典]物理学家内斯·阿尔文(1988年,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10壹章句解读1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翻译: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不追求安逸勤勉到、亲近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匡正通“矣”,了评析与感悟: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饮食与居处。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从而成就自己的高尚主体人格。主要观点:安贫乐道,做事敏捷,言谈谨慎,见贤思齐。·深入解读·【思考】那怎么样才能算得上“敏于事”呢?“敏”的意思是“勤劳敏捷”。包含一下三点:1.做决定果断坚定2.既已决定,迅速开干,勿犹豫拖沓3.既已开干,时时坚定敏锐,不生退缩、惫懒之心那怎么算得上“慎于言”呢?俗话说:口为祸福之门。说话办事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要盲目随便的任情姿性。说出去的话跟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收不回来的。这不是胆小怕事而是一种素质和态度,原则。实在不知道怎么去做,很简单,就是“少说费话、多做实事”!如何又算得上“就有道而正焉”呢?用《论语》中另外一句话解释就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向更优秀的人接近、学习,省察自身的不足以改之的行为,本身就要求内心谦逊好学的意识,即“先有此心,再有此行”。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如果怎样对待评析与感悟: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主要观点:

礼乐以仁为基础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晨能够听闻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名作状,在早晨道理,真理。名作状,在晚上评析与感悟:"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为"道"而生,为"道"而死。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主要观点:强调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4、子曰:“君子

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翻译: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有道德的人知晓,明白指见识浅狭、品质低劣的人。评析与感悟: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无利、利多利少。

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所以能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衣敝缊yùn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这些差别都源于标准不同:义利之辨。主要观点: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向......看齐,焉,代词他反省,检查评析与感悟: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主要观点:虚心学习,自我反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翻译: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以后才能成为君子。”质朴文采粗野、鄙俗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评析与感悟: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但是两者比较起来哪个更重要?应该是质比文更重要。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换句话说,我们的品性比我们外在的礼貌、文采要更重要。因为如果是质之胜文,质多于文,这个人是一个老实憨厚的人,但是没有什么文采,这种人还可以造就。可见,质地很重要,做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质地。主要观点:文质兼备,方为君子。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自己的责任、志向,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后才停止,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读书人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以仁为己任停止评析与感悟:

远大的志向、坚忍的品质,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主要观点:志向远大,以仁为己任难道不......吗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到死方休。

中国古代就不乏这样的名士,当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还依然坚持自己的抱负,念念不忘苍生黎民。当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当范仲淹遭到贬谪时,他依然认为一个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危在旦夕的时候,他却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慷慨赴死。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翻译: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比如一筐土判断句,是填平洼地倒下评析与感悟:“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要把进退成败的原因推之于外在的因素。不要怨天尤人,而要着力于把握自己,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主要观点: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比喻论证。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翻译: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同智,聪明评析与感悟: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这个勇不是孤立的,指的是在拥有智慧和仁德的前提之下。一个人有了勇气,在大仁大义面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气概值得推崇。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以此实现完美人格。《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主要观点:知、仁、勇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约束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旦称赞依靠条目,细则做从事你的这些话翻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评析与感悟:

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讲的话就是净化心灵、发扬正能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主要观点:克己复礼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字,定语后置表推测,大概,也许翻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字,定语后置奉行,实践表推测,大概,也许评析与感悟: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深入解读·【思考】:如何理解“恕”?何谓“恕”?“恕”,如心,将心比心,他人之心如我之心。自己不想承受的、不想承担的,也不让别人无故承受、承担,这是事理上共情,不对人作恶。可以看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表现的是一种"求仁之方",这种行仁之法可以培养人的行事规范,讲究"无私心",那么心中有德(或者就如孟子所说心中有"浩然之气"),可以终身行之。小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从儒家的角度来看是极其重要的处世之道,它是"为仁"的重要途径。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就是它的进一阶表现。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为什么不那激发人的感情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提高人的交往能力讽刺时政近侍奉父母翻译:

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近则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评析与感悟: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亲自删削编定,《诗三百》才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诗经》,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观点: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君子之德修身养性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二、礼乐应以仁为基础三、执着追求仁道四、义利观:重义轻利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七、仁为己任,意志坚强八、为山平地,持之以恒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十、克己复礼为仁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时代背景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室日渐衰微。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总结其一是《论语》的可读性。《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从日常对话,行为举止等小事中,人生道理蕴藉其中,读来只觉得回味悠长,余味无穷。但它又绝不仅仅是简单说明一个道理,和浅显的《伊索寓言》形成鲜明对比,《论语》适合任意年龄段的人去读,而且不同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得到不同的感悟。例如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儿时懂得是同行三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青年读来,可能理解为人人皆有所长有所短,暮年时再读,可能又有了几分世事感慨,不拘泥于这句话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论语》?总结其二是《论语》的实用性。人生千百年来不断重复循环,很多教训只要翻开历史就会看到,书中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宽容,是曾子“吾日三省”的发人深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孝道,等等。在今天,我们国家的“和而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哪一个不与《论语》有着莫大的联系呢!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论语》?总结其三是《论语》的象征性。书中的亘古流传的话语,由古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流淌着,传递着。《论语》不仅是一本含义丰富的书,更是一种象征,看到它,想到中华文化,读了它,感悟文化力量。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在这个娱乐化的社会,在这个发展与人民需求有矛盾的社会,在这个呼唤文化复兴的社会,我们需要读《论语》来安慰浮躁的心,来升华来感悟自我,来助力文化复兴。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论语》?谢谢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8《论语》哪两句点明君子人格的标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文质彬彬,然后君子9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