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问题答案_第1页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问题答案_第2页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问题答案_第3页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问题答案_第4页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问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问题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这一问题是为了拉近学生与土壤的距离)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问题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问题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以学生实际观察结果为准)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问题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问题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2、了解土壤问题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问题2: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答:(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有沉淀,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问题3: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问题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黏土颗粒小,黏粒多。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握成团。四、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实验准备:沙土、黏土、壤土各一纸杯、水三纸杯,漏斗三只,沙布三块,烧杯三只。实验过程:1、把三只漏斗分别放在三只烧杯上,再分别放上沙布,然后把沙土、壤土和黏土分别倒在沙布上。2、把三纸杯水同时倒入三种土壤中,过一会儿观察比较烧杯中水的多少?实验结论:沙土下面的渗水最多,说明沙土渗水性最强,黏土下面的渗水最少,说明黏土渗水性最差,而壤土下面的渗水居中,说明壤土渗水性居中。(注:这是一个对比性实验,需要控制土的数量、水的多少、仪器的装置等条件,使之相同)。

3、肥沃的土壤1、仔细观察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答:土壤的上层颜色黑褐色,松散、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壤的下层颜色浅黄色,较硬、岩石增多。2、你还知道哪些增加土壤肥力的例子?答:除了种植绿肥,收集落叶和人畜粪便沤肥,修筑梯田外,还有秸杆还田,放养蚯蚓等。3、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答:①蚯蚓在土中钻洞,有利于土壤通气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②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残体,排出粪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制作名称:做一个肥料袋。制作材料: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菜叶、蚯蚓、杯子、水。制作过程:1、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蚯蚓等。2、均匀地往塑料袋中洒一点水,把塑料袋口轻轻地扎上,再插上几个吸管以便散热。3、把塑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用黑色的纸盖在上面。4、每周翻动两次,大约3、5天才能成肥。

4、土壤的保护1、你还能说出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答:土壤里生长的粮食、瓜果、蔬菜可供人类食用,生长的棉花麻等可供人类作纺织材料。土壤里生长的树木可供人类作建筑材料、家具材料、燃料等。土壤里生长的草是很多动物的食物。土壤里有很多动物的洞穴……问题2:为什么有的地方草木林茂,而有的地方寸草难生呢?答:有的地方草丰是因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地肥沃能适宜很多植物生长。有的地方寸草难生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现,这种土壤干旱、贫瘠,不能适宜植物生长。问题3: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答: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会变弱,没有了植被水会很快流失或蒸发掉,土地干旱。问题4: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答:这一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认识到没有土壤的后果,即使有再过分的推论也不为过,以引发学生保护土壤的热情。问题5:人们的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壤吗?应该怎么做才对?答:1、喷洒农药会造成土壤污染,肥力下降板结。2、抛散垃圾会使垃圾中的有毒物质侵蚀土壤。3、开窑烧砖占用破坏大量耕地。4、开山毁林,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正确的做法:合理施用农药,垃圾分类回收,不准开窑烧砖,严禁滥伐树木。问题6: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呢?答:1、积极参加植物造林活动,做“护绿”小队员。2、设立“变废为宝”岗位,给垃圾分类,积极回收垃圾。3、积极进行环保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制止破坏土壤。三、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土壤的蓄水能力实验.实验准备:塑料盘、泥土、草皮、水壶.实验过程:1、把有植被的一块土和无植被的一块土分别在两个塑料盘的一端。2、用洒水壳分别均匀地洒同样多的一壶水。实验现象:有植被的一块土水流过以后,土层基本没有被冲散,流下来的水少,并且清水。无植被的一块土,水流冲过以后,土层被冲散了,流下来的水多并且是泥水。实验结论:有植被的土壤蓄水能力强。无植被的土壤蓄水能力差。

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和种子

一、问题解答问题1:观察下列水果或蔬菜,说说什么是果实。答:外面有果皮,内部有种子的是果实。问题2: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答:种子包括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胚不做具体要求)问题3: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答: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问题4:种子是怎样旅行的?答:浆果、刺果是靠动物传播的,挪威枫和蒲公英是靠风力传播的,椰子是靠水传播的。

2、根和茎制作过程:(1)、在矿泉水瓶的上部剪下。(2)、在纸条上标上刻度贴在矿泉水瓶的下部。(3)、将上部倒过来放入矿泉水瓶里。(4)、向矿泉水瓶里加水到0刻度。

4、今天刮什么风二、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标。器材:吸管、钉子、瓶底、沙、硬纸板、剪刀。制作过程:用硬纸板制成箭头和箭尾,分别插在吸管的两端。在吸管的中间穿过一根钉子,插在另一根吸管一端里,另一端插在装有沙的瓶底里。

5、气候与季节一、问题解答问题1:说一说你得家乡各个季节的气候特征?答:春季:风和日历,气温回升,万物复苏,脱去棉衣。夏季:天干物燥,绿意丛丛,穿上单衣.冬季:天气寒冷,大雪覆盖,穿上棉衣.问题2: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答:植物:春天发芽,夏天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秋天果实成熟树叶枯萎.冬天树叶落尽含蕊过冬.动物:秋去冬来,大雁南飞,迁徙过冬.冬天到动物们冬眠.

五单元

观察与测量

1、观

察一、问答解答问题1:用工具观察与用肉眼看有什么不同?

答:用工具观察比肉眼看更细微、更清晰、更便利、更安全等优点。问题2:这是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现象,猜猜它们是什么?

答:第一幅图是头发,第二幅图是冰晶。问题3:下面四种茶分别是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你能一一辩认来吗?答:左上一盘是绿茶,冲泡前外形偏平,颜色较浅,沏出来的茶水保持鲜茶叶的绿色。左下一盘是乌龙茶,冲泡前球状深绿色,沏出来的茶水淡金黄色。右上一盘是花茶,冲泡前茶叶碎细,颜色重、较暗,沏出来的茶水是黄色或深红色,有香气和甜味。右下一盘是红茶,冲泡前外形纤细,颜色黄绿,其中有花并有花香,沏出来的茶水有某种花香味。2、测

量一、问题解答

问题1、我们的感官可靠吗?答:人的感官器官不一定可靠,用工具进行测量能够使我们的判断更准确。问题2:测量我们自己的速度、身高和力量说说分别使用什么测量工具?答:测量速度用秒表、测量身高用身高测量计或尺子、测量人的力量用磅秤称搬动物体的重量。问题3: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吗?答:电子秤测量物体重量、气压计测量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