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06现代文阅读II之小说阅读中的情节类题目-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重难点06现代文阅读II之小说阅读中的情节类题目-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重难点06现代文阅读II之小说阅读中的情节类题目-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重难点06现代文阅读II之小说阅读中的情节类题目-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重难点06现代文阅读II之小说阅读中的情节类题目-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难点06现代文阅读II之小说阅读中的情节类题目题型一概括故事情节情节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题型二情节之结构手法:悬念、抑扬、照应、对比、衬托、伏笔、巧合等。题型三分析情节作用理解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手法和读者四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一般考虑本身写了什么,与主题的关系。结构上一般考虑位置,然后思考前后关联的问题。手法上既要注意常规的修辞,更要关注关涉全文的修辞;既要注意修辞手法,更要关注表现手法,尤其是抑扬、对比等。读者方面则主要关注给读者的感受,比如悬念、想象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等。对此类题,既要积累一些名词术语,更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要规范。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色的基础。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三种:概括故事情节、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考法有越来越细化和破解常规答题套路的趋势,如2020年全国卷ⅠT9,考“‘冰山’式小说情节安排法”。(防套路化的新考法本专题第8讲集中讲解)解答小说情节题的关键是理清行文脉络,只有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才能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很好地解答这三种情节题。一、(辽宁省抚顺市2022年高三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跑警报施蛰存我已经足足两年没有真正地感觉到战事了,因为我已在昆明住了两年了。近来,昆明人又紧张起来了。抱歉,我似乎应当说是更紧张起来才好,哪一个昆明人不是从抗战开头就紧张着呢。好吧,让我说更紧张罢,因为最近又得天天跑警报了。当然,我也跑警报,免得作无谓之牺牲。虽然我不很知道,像我这样一个渺小又微贱的躯体要怎样牺牲才够得上“有谓”,既然人们都认为在空袭时被炸死是“无谓”的,谁又甘愿断送了生命还被奚落呢?警报发作时,我能不逃跑吗?但是,上一次跑警报,在我已经是两三年以前的事了,在战事刚开始的时候,住在家乡,每天敌机完毕了他们之所谓“任务”回航,总得从我们那小城上飞过。于是城里所有的钟都响起来,在钟的合奏中,人们开始乱逃乱跑。但谁也不知道该跑到哪儿去。警报解除后,谁也不知道自己刚才到底逃跑在什么地方。第二次警报发出来了,人们再逃再跑,但没有一个人逃跑到他自己上一次所躲避过的地方去。人人都觉得只有他自己这一次躲避的地方是最安全的。让我再说一遍,只有对于他自己,而且仅仅是这一次。现在,差不多每天下午,我又得温习两三年前的功课了。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先获得个预报。每一次警报响起前警局门口都有提示,于是街上的人开始跨急步走了。他们多数是要赶回家的,如果是一个没有家的流浪人,就慢慢地踱出城,准备上西山或黑龙潭赏花去。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于是人们从各个就近的大城门、小城门、旧城门或新城门中蜂拥而出,当然,我也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可是我并不说这警报声中竟没有一个慌张的人。有的,是那些门口有小汽车等待着的人。从预行警报起,他们就开始吩附仆人把一个个的小包裹装在汽车里,可是到现在还没有装完。没奈何,只得放弃了最后几个包襄,叫车夫赶紧开,这才是慌张的跑警报。现在且留心一下,我该往哪儿跑。该往哪儿跑?现在不比从前,每个人都没有这个问题萦绕在他头脑里。第一次在什么地方歇脚,便永远在什么地方了。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你自然而然地找到那留待你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或是一堆被拗折的草茎。虽然有足够深邃的防空壕,但紧急警报不响是没有人愿意先躲进去的。于是荒山上开了园游会。带着纸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造桥,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阕救亡歌曲,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读。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必像有些人抬了饭锅风炉上山,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糖、山林果、白酒、米线或饵块,随你挑选。小贩既然也得跑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是最尊贵、最精选的行李。我常常坐在一个荒坟边呆想,倘若每个人愿意把他或她的警报行李解开来给我看一看,我便可以从每一个人携带的东西中了解这个人的生命。然而我知道没有一个人肯的,正如我自己一样。谁愿意在未死之前先将生命的秘密显示给旁人呢?跑警报的时候唯恐敌机来得快,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又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实却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荒山上的人们也舒松地长叹着,提起他或她宝贵的行李回城了。没有逃跑的人都站出在大门口,用嘲讽似的眼色看着这些徒劳往返的男女,仿佛在说:“早知不来,何必跑!”于是过路的人回看他们一眼,仿佛说:“万一来了呢?”但立即扭过头来对同伴说:“明天可不跑了。”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施蛰存《跑警报》有删改)文本二: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汪曾祺《跑警报》节选)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了“我”跑警报的经历和见闻,以第一人称视角真切地展现了昆明市民跑警报的各种情景。B.荒山上的园游会,坟前供桌上的纸牌,女学生边结绒线衣边唱歌等内容,与本应有的紧张形成一种奇妙的反差。C.市民在警报解除之后的“幸灾乐祸”、“嘲讽”、侥幸又无法揣摩的心理,在作者笔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D.文章虽写抗日战争时期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经历,但处处充满着闲适,完全不见慌张与恐怖,情感昂扬向上。7.下列与文本二内容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作者笔下,灾难有一种冲淡的感觉,除了因为日本的轰炸无实际军事意义,也是因为“不在乎”精神。B.中国人“皮实”,是因为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久而久之麻木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不放在心上。C.中国人不容易被吓唬,中国人的心理弹性很大,这种心理弹性其实就是作者所说的“不在乎”精神。D.作者以“从容”之语言高度赞扬中华民族“儒道互补”的精神,表现了心中对抗战的必胜信念。8.同是跑警报,汪曾祺呈现出一种诗意幽默的“谐趣”,而施蛰存则呈现出一种理性幽默的“智趣”。请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分析施蛰存是如何体现这种“智趣”的?9.文本二所说的“不在乎”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二、(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届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封城后过了三个星期,里厄从医院里出来,看到一位年轻人在等他。那人说:“我曾在事件发生前,为了了解阿拉伯人的生活情况而来讨教过你,我叫雷蒙·朗贝尔。”“啊,对了!现在您大有文章可做了。”里厄说。对方显得有些烦躁,他说他来不是为了这件事,他是来请里厄医生帮忙的。里厄邀他陪自己步行到中心区的一家诊疗所去一次,因为他有事要吩附。他们就顺着黑人居住区的小街走去。天色逐渐朦胧,但是过去一到这个时刻就很少吵闹的城市,现在却变得出奇的安静。从余晖未尽的天际传来的几声军号声,只能说明军人们还做出像在执行任务的样子。他俩沿着坡度很大的街道往下走,两旁是阿拉伯式房屋的蓝色、赭石色和紫色的墙头。①朗贝尔谈着,情绪十分激动。他把妻子丢在巴黎,说真的,这也不是他的妻子,但同妻子没有多大区别。封城开始后他曾去排了两个钟头的长队,获准打了一份仅仅只有“一切均好,不久再会”几个字的电报。今天早晨起床时,他忽然想到毕竟他不能预计事态会持续多久,决定离开奥兰。他与奥兰市无关,没有必要留在这里。朗贝尔说:“但我毕竟是外地人。”为了结束谈话,里厄试图安慰朗贝尔,提醒他能在奥兰找到很好的报道资料,如果仔细考虑一下,任何事件都有可取的一面。这时他们已走到市区的中心。“真是糊涂话,医生,您是明白的。我不是生来就是为着写报道的。也许我是生来为着同一个女人一起过活的,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里厄说,这种说法看来还是合情合理的。在中心区的大街上,见到的已不是平时的人群了。几个行人急急忙忙地向远处住所走去,没有一个人面带笑容。朗贝尔突然说道:“这是因为她和我,我们相识不久,但十分投机。”里厄不说什么。朗贝尔又说:“我打扰您了。我只想要求您为我出一张证明,说明我没有患上这种倒霉的疾病。”里厄点头答应。两人走到阅兵场。蒙着一层灰色尘土的无花果树和棕榈树的树枝一动不动地下垂着,树丛中有一座满是尘土的、肮脏的、象征共和国的雕像。②他们在雕像前停步,里厄把两只满是白灰的脚先后在地上蹬了蹬。他朝朗贝尔看看,这位记者的呢帽戴在后脑勺上,系着领带的衬衫领子的纽扣解开着,胡髭也没有好好剃过,脸上一副负气不服的神情。里厄最后说:“我理解您的心情;但是您的想法是有问题的。我不能为您出证明,因为事实上我并不知道您是否患有这种病,即使您现在没有病,我也不能证明您在离开我直到走进省政府的一段时间内不会传染上。况且,即使……“况且,即使什么?”朗贝尔问。“况且,即使我给了您证明,对您也无济于事”“那为什么?”“因为城中像您这种情况的人有好几千,然而没有放走过一个。”“但假使他们本人都没有染上鼠疫呢?”“这个理由还不够。我也明白这是笑话,但是事关大家安全,也只有这样做。”“但是我不是这里的人嘛!”“从现在起,唉,您同大家一样,也算是这里的人了。”朗贝尔激动起来,他说:“这是人道问题:我向您发誓。也许您不体会一对情投意合的人两相分开的滋味。里厄并不立即回答。过了一会,他说他衷心希望朗贝尔同他的爱人重逢,希望一切相爱的人们再度相会,但是碍于法令,碍于鼠疫,他的任务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朗贝尔痛苦地说,“您不会体会,您是在讲大道理,您生活在抽象观念中。”医生抬头望着象征共和国的雕像说,他不知道他是否在讲大道理,不过他讲的是明摆着的事实,这两者不一定是一回事。记者整了整领带说:“那么照您说我只好另想办法了?但是,”他接着以不服气的口吻说,“我会离开这个城市的。”医生说他是理解他的想法的,但是这事情与他无关。“啊!我明白了,”朗贝尔说,“您就要讲些为了公众利益之类的话了,但是公众利益也要以个人幸福为基础的!”二“医生,”朗贝尔说,“我不走了,我想留下来跟你们在一起。”里厄似乎还没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他声音低沉地问道:“那么她呢?"朗贝尔说,他经过再三考虑,虽然他的想法没变,但是,如果他走掉,他会感到羞耻,这会影响他对留在外边的那个人的爱情。但里厄振作了一下,用有力的声音说,这是愚蠢的,并且说选择幸福,谈不上有什么羞耻。朗贝尔说:“是啊,不过要是只顾一个人自己的幸福,那就会感到羞耻。”在这以前一直没吭声的塔鲁头也不回地说,要是朗贝尔想分担别人的不幸,那么他就不会再有时间去享受自己的幸福。这是要做出选择的。朗贝尔说:“我一直认为我是外地人,我跟你们毫无关系。但是现在我见到了我所见的事,我懂得,不管我愿意或者不愿意,我是这城里的人了。这件事跟我们大家都有关系。没有人回答他的话,于是朗贝尔好像忍不住了:“再说,你们也都很明白这一点,否则你们在这医院里干什么?你们自己做出了选择没有?你们是不是也放弃了幸福?大家沉默了很久,直到汽车驶近医生家,朗贝尔才又重新提出他那最后一个问题,而且语气更加坚定。这时里厄独自转过身去看了一下朗贝尔,他费劲地挺直身子说:“朗贝尔,请原谅我,您讲的这一点,我不清楚。既然您愿意,那么就跟我们一起留下。”汽车突然往旁边--偏,打断了他的话。接着他凝视着前方,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值得人们为了它而舍弃自己的所爱。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就像您一样,也舍弃了我的所爱。”(节选自[法]阿尔贝·加缪长篇小说《鼠疫》,有删改)6.下列对选段中①②两处景物描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所写的黑人居住区变得出奇的安静,是因为那里驻扎了军队,加强了戒严。B.①处“坡度很大的街道”表明这个街区位于高地,视野开阔,环境优美。C.②处落满尘土的肮脏的雕像象征着这个国家衰败没落,缺乏活力。D.两处的写景方式不同,①处侧重描绘声音和色彩,②处侧正描绘事物的形态。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人物对话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里厄欲言又止,表明了他的无奈,又表现出他的担忧,生怕给对方造成失望。B.朗贝尔说话的语气强烈,步步紧逼,凸现了他内心焦虑,性情急躁。C.两人对话时,里厄被动解说,以退为进;朗贝尔先发问,再发誓,最后只有怨言。D.直接叙述对话,而省略人称转换,增强了对话的论辩色彩和紧张气氛。8.从要求离开奥兰到决定留在奥兰,朗贝尔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这种对比有什么好处?请概括作答。9.结合资料链接,探究画横线句子所表现出的里厄的形象特征。【资料链接:里厄的代表性语言】“同鼠疫做斗争的唯一办法就是实事求是……我知道它的意思是做好我的本分工作。”“我对英雄主义和圣人之道都不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三、(河北省邯郸市2022届高三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萨赫勒荒原朱山坡不知道睡了多久。我是被萨哈又一个急刹车惊醒的。当我睁开眼睛时,看到车头前站着一个身材高瘦的黑男。他双手张开,拦住了车的去路。我大吃一惊,以为碰到劫匪了。在尼亚美的时候已经被告知,近年来由于旱灾,尼日尔遭遇了大饥荒,疾病盛行,饿死、病死的人随处可见,人们求生的欲望超过了对法律和戒条的敬畏。萨哈倒很镇定,伸出头去,朝那个黑人质问说:“尼可,你要干吗?”原来认识,我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萨哈耸耸肩对我说:“他是我儿子。”尼可穿着一件灰白相间的衬衣和一条白色的中裤,赤着的脚脏得黑乎乎的,是一张温顺老实的脸。萨哈说:“祖母还好吗?”尼可说:“情况很不好!本来她快要不行了,一听说郭医生得病,她又活过来了。”“你回去告诉祖母,郭医生的病已经好了。没事了。过段日子他又会回来的。”萨哈对尼可说。貌似老实的萨哈说起谎来竟然一气呵成,毫无障碍。“真的吗?”尼可盯着父亲的脸问。“是真的。尼亚美的中国医生很厉害,把他的病治好了。”萨哈说,“世界上没有中国医生治不好的病。”尼可很高兴,竟然手舞足蹈起来。萨哈突然变得有些悲伤,转过身来,不让尼可看到他的神色,朝着远方看了一眼,不经意地发出一声叹息。“太好了,祖母可以放心了。”尼可兴奋地说,像孩子一样向我们挥手告别。萨哈重新出发,但刚走出十几米,他又停了下来,跳下车,往回跑。我也看到了,身后的尼可瘫倒在路边!职业的直觉和惯性让我赶紧跳下车,向尼可直奔过去。萨哈扶着尼可坐起来,问他:“怎么回事?”“我饿。我感觉我快饿死了。”尼可说,“我在这里等你们两天两夜了。我以为天上会给我掉下一块粟饼,但连一滴露珠也没有。”我摸了一下尼可的额头,好烫啊,而且他的身子在颤抖,还在流鼻涕。“他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饿了。”萨哈轻轻推开我,轻描淡写地说。我返回车上,从我的挎包里取出一块黑麦面包、一罐上海产的炼乳,跑到尼可跟前,塞给他。尼可端详着炼乳,双手震颤了几下。“喝吧,是好东西。”我催促尼可。至少它能迅速补充能量。但萨哈阻止了尼可打开炼乳,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半块粟饼,正是午饭吃剩的那半块,送到尼可的嘴里。但尼可盯着我手里的炼乳,眼睛里充满了强烈的渴望,“能送给我吗?”尼可羞怯地问我。他怕我拒绝,赶紧补充说:“我想让祖母尝尝。我发誓,她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东西。我不会动它,我只给她尝。”不顾萨哈严肃的反对,我答应尼可说,可以。尼可似乎一下子恢复了力量,从萨哈怀里站起来,举着炼乳,向我表示感谢。萨哈推着我回到车上,继续前行。为了把刚才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他把车开到了最快。车子朝着太阳滑落的方向飞驰。几只乌鸦盘旋在车的上空,不断发出饥饿的喊叫,不像是保驾护航。我突然想起刚才尼可脸额发烫,身子发抖。我那时以为只是他在烈日下晒了那么久,饥渴到了极点才那样的。但职业的直觉和敏感让我醒悟过来,我猛叫了一声:“停车!”萨哈下意识地刹住了车,疑惑地看着我。我说:“掉头!”“为什么?”萨哈对我命令式的语气有点儿不满。“我们回去看看尼可。”我说,“我怀疑他患上了疟疾。”萨哈没有马上掉头,脸上也没有震惊和焦急之色。“疟疾很危险。会死人的。”我说。我第一次到非洲,经验还是不足,敏感性也不够,我为刚才自己的疏忽大意感到羞愧。如果老郭在,他肯定又会把我骂得狗血喷头。萨哈重新启动了车。但他没有掉头,而是继续往前开。我提高嗓门再次要求他:“尼可很危险,我是医生,我请你立即掉头救人!”萨哈沉默了一会儿才平静地回答我说:“我知道尼可很危险。经验已经告诉我,他就是患病了。他只是患病而已。但天黑之前我们必须赶到津德尔驻地!”我明白。萨哈说的是对的,但我不能见死不救。掉头回去,我能给尼可治疗,给他打一针,给他几片药物,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救人比按时抵达更重要吧?“在萨赫勒荒原,死并不可怕,好人死后能上天堂。”萨哈说,“你应该看得出来,尼可是一个好人。老郭也是。”看萨哈的表情,他是认真的。没有商量的余地。他的脚没有松开油门。“日落之前我们必须赶到驻地。”萨哈说,“他们等着药物救人。”天色慢慢暗淡下来。我忍不住回头看,但飞扬的尘土遮住了一切。地平线在遥远的前方……(有删改)【注】小说故事背景:非洲津德尔地区医疗队的中国援非医生老郭突然病倒身亡,“我”临危受命,接替老郭进驻医疗队。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尼可的突然出现来设置悬念,同时借助于我对尼可身份的猜测,巧妙地交代了尼日尔的社会环境。B.“世界上没有中国医生治不好的病。”这句话肯定了援非医疗队在当地救治病人的成效,表达了对中国医生的信任。C.“我以为天上会给我掉下一块粟饼,但连一滴露珠也没有。”尼可的语言看似轻松诙谐,但却难掩背后的心酸。D.“死并不可怕,好人死后能上天堂。”这句话表现出萨赫勒荒原上人们对于生存的绝望,只能寄托于虚妄的天堂。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医生与老祖母之间的故事文中虽未直接提及,但通过尼可的语言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老祖母对郭医生的牵挂和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B.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他肯定又会把我骂得狗血喷头”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老郭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我的严格要求。C.“萨哈轻轻推开我”,此处的细节描写表明萨哈凭借经验已经意识到尼可可能得了疟疾,与下文“脸上也没有震惊和焦急之色”前后呼应。D.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并运用大量的对话描写,从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刻画了萨哈、尼可等鲜活的人物,语言沉郁而略带伤感。8.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萨哈”这一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一手法及其表达效果。9.本文作者朱山坡曾说过“短篇小说虽短,但呈现的格局一定要高、要开阔”,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四、【广东省佛山市一中2022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偶遇解高岩起初女人向他走来时,他并没有在意,直到女人站住,迟疑着问:“你是……林振明吗?”他才抬起头,疑惑地看着她:“是啊。”女人说:“我是刘霞。”刘霞!这个名字让他一激灵,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能在这儿遇见她。这是个简陋的车站候车室,空气中弥漫着烟味、汗味和方便面的味道。林振明坐在靠近角落的位置,旁边是一个面无表情的中年男人,一个手提袋放在他俩之间的地面上。刘霞在林振明旁边坐下,问:“你怎么来这儿了?出差?”林振明点点头:“你呢?”“我有个亲戚在这儿,住了几天。”她看了看旁边的男人,问:“一起的?”“一起的。”中年男人点点头,算是打个招呼。刘霞看着林振明:“咱们有十年没见了吧?”“有了。”“真没想到能在这儿碰见你。”“是啊,世界真小。”刘霞和林振明是一个村长大的,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同学。刘霞的爸爸是村支书,家境比较富裕。而林振明家穷,守寡多年的老娘含辛茹苦把林振明拉扯大,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上学时林振明成绩好,刘霞成绩差,林振明总帮她,情愫在两人心中滋生。初中毕业后,林振明考上了县一中,刘霞没考上。第二年,刘霞家里给她订了门亲,是副乡长的儿子。刘霞死活不同意,她爸连打带骂,硬逼着她上了接亲的汽车。车队开走的那一刻,林振明躲在家里哭出了声。高三那年,林振明母亲得病死了,林振明退学了。那年冬天他报名参军。去乡里报到那天,他特意拐了个弯儿,从刘霞家门前经过。院子里静悄悄的,走出老远,林振明一回头,看见有个人影在门口一闪……刘霞说:“十年了,你没变。”林振明笑了一下:“怎么可能?!十年时间,变化很大。”两人太长时间没见,好多话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过了一会儿,刘霞问:“你孩子多大了?”“我还没结婚。”“没结婚?”刘霞有些吃惊。“嗯,谈过几个,没合适的,就拖下来了。”刘霞停顿一下,不知道该说什么。林振明问她:“你怎么样?过得好吗?”没想到这句话却让刘霞的眼眶有些湿润,她摇摇头:“不好,他爱喝酒,喝完就打我、打孩子……”这回换成林振明不知如何回答了。过了一会儿,刘霞又问:“参军以后,你怎么再也没回村里呢?村里人都惦记你呢,都说你去大城市当干部了。”林振明呼了一口气:“娘没了,回去看谁啊!”刘霞低下头:“是,没值得你看的人了……有时候,我真恨我爹和我哥。都怨他们,毁了我一辈子。”林振明抬起头,什么也没说。刘霞说:“要不咱们出去走走吧。”“不行!”林振明脱口而出。“为什么?”刘霞有些惊异地看着他。林振明咳嗽了几声。“因为……”他指了指旁边的男人,“我们俩得在一起。”没等刘霞说话,保洁大妈拎着笤帚走过来,掏椅子底下一个烟头,不小心带倒了地上的手提袋,里面的物品散落出来,其中一个锃亮的手铐格外扎眼。刘霞惊讶地看着林振明和男人把东西捡进手提袋重新放好,低声问:“你……是干什么的?怎么有这东西?”没等林振明说话,中年男人转过头来问道:“林警官,几点了?”林振明愣了一下,随即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说:“三点四十。”中年男人“嗯”了一声,转过头去。“林警官?!”刘霞吃惊地看着林振明,“你是警察?!嚯,真了不起!”林振明表情复杂地笑了笑。刘霞兴奋地说:“回去我告诉村里人,他们肯定替你娘高兴。”说完她突然想起了什么,压低声音问:“你是在执行任务吧?”林振明犹豫了一下说:“是。”刘霞恍然大悟,指了指旁边的男人,悄悄地问:“他……是罪犯?”“嗯。”“他干什么了?”“骗了别人8万块钱。”刘霞“哦”了一声。林振明说:“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刘霞突然有些紧张,低声说:“你怎么不铐上他?万一跑了呢?”林振明看了看男人:“不会的,放心吧,他已经悔悟了。”中年男人没有看他俩,也不知道听到谈话了没有。刘霞有些伤感,幽幽地说:“我就知道你会有出息,是干大事的人。”她叹了口气,又说道:“也不能全怪我爹和我哥,是我自己太软弱。”一个车站值班员从他们身边走过,走到检票口旁的小黑板前,拿起一截粉笔,咔咔写下几个字,然后扯着嗓子喊了一声:“1227次开始检票啦!”候车室里一阵骚动,很多人站起来,把行李背在身上或扛在肩上,向检票口走去。刘霞掏出手机,对林振明说:“留个号码吧,好联系。”林振明犹豫了一下说:“真不巧,我的手机刚丢了。”刘霞有些失望地缩回手,随即从兜里掏出一支笔,从旁边座位的旧报纸上撕下一条空白边,在上面飞快地写下一串数字,递给林振明说:“这是我的手机号,记得给我打电话。”林振明接过纸条说:“好的。”刘霞站起身,背上小包,拉着行李箱,说:“再见。”又看了一眼旁边的男人,对林振明说:“注意安全。”林振明点点头:“好,一路顺风!”看着刘霞的身影消失在检票口通道里,林振明低下头,把手里的纸条慢慢地揉成一团,然后抬起头,对旁边的中年男人说:“谢谢你,陈警官。”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林振明听到“刘霞”这个名字时,他“一激灵”,这一细节描写足见刘霞在他心中的非同寻常的存在。B.当说起身边的“罪犯”时,林振明说“人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这其实是在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找借口。C.刘霞在临别时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叮嘱林振明注意安全,这体现了她的善良、纯朴及对林振明的真挚情义。D.林振明、刘霞、陈警官在候车室偶遇,他们简短的对话,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悲苦与无奈,其中又闪烁着人性至真、至善的光芒。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陋嘈杂的车站候车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景,使两个人的偶遇耐人寻味。B.小说中人物对话简短朴实,不时伴随着沉默,符合人物的心理与情感,真实感人。C.小说并未具体交代林振明十年间的生活经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D.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外貌等描写,塑造了林振明、刘霞两位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8.有人说陈警官是这篇小说的灵魂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9.小说的结尾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章对此简要分析。五、【重庆市万州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线上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非攻(节选)鲁迅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跑进厨房里,道:“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先生到楚国去?”“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注】,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耸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气。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他在大街上前行,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楚国的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慕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注】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他”进行动作描写,然后接之以语言描写,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既设置了悬念,又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B.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这反映了他摩顶放踵的精神。C.小说写墨子推测宋国人“大约”“也许”知道了楚国将要来攻的消息,但并没有求证。是因为他在处事上不擅交际,处事不周。D.文中有意描写了曹公子的街头演讲,并写聚集的人好像在听故事,这与鲁迅在其他作品中的“看客”一样,都是批判的对象。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描写人物语言,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B.“饭碗敲碎”募捐救国队”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C.写楚人衣服干净衬托墨子的旧衣破裳,写楚人活泼精悍体现出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助楚国攻打宋国行动的紧迫感和义勇精神。D.作为故事新编,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很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极具力量。8.关于最后一段写墨子回到宋国的遭遇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募捐队影射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欺骗行为。在日本帝国主义面前,国民政府既卖国投降,又以“救国”名义让所谓的“民众团体”对人民强行募捐搜刮。B.墨子劝说公输般成功,在返回宋国时反遭检查,既点明这是宋国现有的战略防范,又讽刺为国操劳的国家脊梁反而遭受驱逐,使墨子形象更加鲜明。C.文章结尾语调冷静、平和、舒缓,这与前文墨子的温文尔雅及劝说公输般胜利后的喜悦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让读者回味无穷。D.从主题表现上看,该情节设置深化了小说的主旨,突出强调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无助的。9.“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请谈谈本文把墨子塑造成了一位怎样的英雄形象?六、【河北省衡水市河北衡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素养提升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硝烟下的流泉符浩勇战火前沿阵地最大的难处是供应中断。双方都断了水,但是水就在眼皮底下。在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就有股清泉,它日夜流淌,无人敢去汲水。那里暴露在双方的火力网下,一旦有人去汲水,只会白白牺牲而不会搞到水,所以断水三天来没有人打过它的主意。前沿阵地断水后,最为心焦的是炊事员老苏,他认为前沿的同志吃喝不上水是他的失职。战争年代没有比失职更可怕的了。他虽然是个炊事员,但他有独特的见解:“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前沿断水三天之后,他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第五天清晨,无名高地漫了一层浓雾,他安全地通过了敌人的封锁区,来到前沿阵地,只是萝卜太少,每人分了两个,轻伤员三个,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老苏找到白连长,白连长正闭着眼贴在石壁上吸凉气,这个壮汉子听见响动睁开眼对他笑笑,算是对老苏送萝卜的表扬。“白连长,我想到下边山沟里汲桶泉水来。”老苏在白连长面前蹲下说。“什么?”白连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到下边提桶泉水来。”老苏要求着。“不行!”白连长忽地坐起来,“不行,对面敌人的几挺重机枪不是吃素的,你看——”他拉老苏来到一个狭小的道口,在地上拾了一个废罐头盒,装上土,用力向山坡上甩去,霎时,招来了敌人轻重机枪的密集射击,连长说:“听见了吧!你就是铁人也休想取回水来。”“让我试试吧!”老苏还是要求去。“不行,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白连长恼火了。“你对我负责,我也要对全连负责,五天了没有喝上水,谁能受得了,你知道不少人渴得喝尿吗?”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我们没有水,敌人也没有水,他能忍受,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受?”“我们不是和敌人比赛谁耐渴,帝国主义要喝水,无产阶级也要喝水,两家都到了快要渴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去汲水?”老苏继续争辩。“小心敌人打你的冷枪。”白连长说。“他不让我们喝,他自己也喝不上,他让我们喝,我们也让他们喝,现在就看谁能主动采取行动,敌人既不愿意死,又不会主动去提水,双方都得耐性留火了,现在正是我们采取主动的好机会。”老苏发表了见解。白连长觉得老苏讲得有些道理,向他点头,意思是你去试试。经过周密的布置,老苏开始行动了,在坑道里找了一只S国加仑桶(一种手提汽油桶),站在交通沟里,中午十二点钟,双方阵地都停止了射击,沉寂得连对面敌人的咳嗽声都能听见。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S国兵没有丝毫动静,他们既没有射击,也没有投弹,好像装着没有看见一样。老苏心里有底了,他对白连长笑笑,白连长对机枪班长命令:“如果敌人开枪,你们轻重机枪一起掩护。”老苏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交通壕,他高举着水桶,弯着腰观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顺着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好像经常去汲水一样。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他们“咿里哇啦”地喊叫起来,一会,也从交通壕里爬出来一个黑人士兵,提着水桶向山泉走去。从此以后,想不到在敌我接壤地带竟出现了没有经过谈判就达成的停火地段。每天中午十二时,双方各派一人去泉边汲水。据说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送到团部化验去了,老苏觉得没有抽到S国烟开开洋荤,实在是一辈子的遗憾!(选自《2020中国微型小说年选》)6.下列对小说相关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老苏“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和“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等内容凸显战场缺水断粮形势严峻。B.老苏和白连长精彩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老苏对敌我双方形势的精细分析,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向前发展。C.“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说明老苏通过赠送物资才达成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D.“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把两包马蹄牌S国烟送到团部去化验的举动表现了我军不信任对方,行事过度谨慎的风格。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线串珠,情节紧紧围绕“硝烟下的流泉”这个线索展开,不蔓不枝,结构严谨,文脉清晰,中心突出。B.小说将主人公老苏置于与白连长的不可调和的激烈矛盾冲突中,通过描摹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C.小说开头对前沿阵地供应中断和汲水困难的叙述,为下文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做铺垫,后面白连长拾废罐头盒试探敌人的情节与之呼应,表现汲水难度的确很大。D.小说结尾互送香烟的情节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同时也带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体现小说体裁独特的艺术魅力。8.小说是如何塑造老苏这一人物形象的?请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9.小说标题“硝烟下的流泉”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七、【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砸缸的人申平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怪不得……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文本二: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摘自《宋史》)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7.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B.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和前面写他光辉的履历形成了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D.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8.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9.同样写了“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艺术感染力上有怎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重难点06现代文阅读II之小说阅读中的情节类题目题型一概括故事情节情节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题型二情节之结构手法:悬念、抑扬、照应、对比、衬托、伏笔、巧合等。题型三分析情节作用理解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手法和读者四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一般考虑本身写了什么,与主题的关系。结构上一般考虑位置,然后思考前后关联的问题。手法上既要注意常规的修辞,更要关注关涉全文的修辞;既要注意修辞手法,更要关注表现手法,尤其是抑扬、对比等。读者方面则主要关注给读者的感受,比如悬念、想象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等。对此类题,既要积累一些名词术语,更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要规范。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色的基础。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三种:概括故事情节、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考法有越来越细化和破解常规答题套路的趋势,如2020年全国卷ⅠT9,考“‘冰山’式小说情节安排法”。(防套路化的新考法本专题第8讲集中讲解)解答小说情节题的关键是理清行文脉络,只有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才能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很好地解答这三种情节题。一、(辽宁省抚顺市2022年高三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跑警报施蛰存我已经足足两年没有真正地感觉到战事了,因为我已在昆明住了两年了。近来,昆明人又紧张起来了。抱歉,我似乎应当说是更紧张起来才好,哪一个昆明人不是从抗战开头就紧张着呢。好吧,让我说更紧张罢,因为最近又得天天跑警报了。当然,我也跑警报,免得作无谓之牺牲。虽然我不很知道,像我这样一个渺小又微贱的躯体要怎样牺牲才够得上“有谓”,既然人们都认为在空袭时被炸死是“无谓”的,谁又甘愿断送了生命还被奚落呢?警报发作时,我能不逃跑吗?但是,上一次跑警报,在我已经是两三年以前的事了,在战事刚开始的时候,住在家乡,每天敌机完毕了他们之所谓“任务”回航,总得从我们那小城上飞过。于是城里所有的钟都响起来,在钟的合奏中,人们开始乱逃乱跑。但谁也不知道该跑到哪儿去。警报解除后,谁也不知道自己刚才到底逃跑在什么地方。第二次警报发出来了,人们再逃再跑,但没有一个人逃跑到他自己上一次所躲避过的地方去。人人都觉得只有他自己这一次躲避的地方是最安全的。让我再说一遍,只有对于他自己,而且仅仅是这一次。现在,差不多每天下午,我又得温习两三年前的功课了。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先获得个预报。每一次警报响起前警局门口都有提示,于是街上的人开始跨急步走了。他们多数是要赶回家的,如果是一个没有家的流浪人,就慢慢地踱出城,准备上西山或黑龙潭赏花去。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于是人们从各个就近的大城门、小城门、旧城门或新城门中蜂拥而出,当然,我也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可是我并不说这警报声中竟没有一个慌张的人。有的,是那些门口有小汽车等待着的人。从预行警报起,他们就开始吩附仆人把一个个的小包裹装在汽车里,可是到现在还没有装完。没奈何,只得放弃了最后几个包襄,叫车夫赶紧开,这才是慌张的跑警报。现在且留心一下,我该往哪儿跑。该往哪儿跑?现在不比从前,每个人都没有这个问题萦绕在他头脑里。第一次在什么地方歇脚,便永远在什么地方了。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你自然而然地找到那留待你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或是一堆被拗折的草茎。虽然有足够深邃的防空壕,但紧急警报不响是没有人愿意先躲进去的。于是荒山上开了园游会。带着纸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造桥,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阕救亡歌曲,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读。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必像有些人抬了饭锅风炉上山,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糖、山林果、白酒、米线或饵块,随你挑选。小贩既然也得跑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是最尊贵、最精选的行李。我常常坐在一个荒坟边呆想,倘若每个人愿意把他或她的警报行李解开来给我看一看,我便可以从每一个人携带的东西中了解这个人的生命。然而我知道没有一个人肯的,正如我自己一样。谁愿意在未死之前先将生命的秘密显示给旁人呢?跑警报的时候唯恐敌机来得快,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又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实却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荒山上的人们也舒松地长叹着,提起他或她宝贵的行李回城了。没有逃跑的人都站出在大门口,用嘲讽似的眼色看着这些徒劳往返的男女,仿佛在说:“早知不来,何必跑!”于是过路的人回看他们一眼,仿佛说:“万一来了呢?”但立即扭过头来对同伴说:“明天可不跑了。”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施蛰存《跑警报》有删改)文本二: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汪曾祺《跑警报》节选)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了“我”跑警报的经历和见闻,以第一人称视角真切地展现了昆明市民跑警报的各种情景。B.荒山上的园游会,坟前供桌上的纸牌,女学生边结绒线衣边唱歌等内容,与本应有的紧张形成一种奇妙的反差。C.市民在警报解除之后的“幸灾乐祸”、“嘲讽”、侥幸又无法揣摩的心理,在作者笔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D.文章虽写抗日战争时期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经历,但处处充满着闲适,完全不见慌张与恐怖,情感昂扬向上。7.下列与文本二内容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作者笔下,灾难有一种冲淡的感觉,除了因为日本的轰炸无实际军事意义,也是因为“不在乎”精神。B.中国人“皮实”,是因为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久而久之麻木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不放在心上。C.中国人不容易被吓唬,中国人的心理弹性很大,这种心理弹性其实就是作者所说的“不在乎”精神。D.作者以“从容”之语言高度赞扬中华民族“儒道互补”的精神,表现了心中对抗战的必胜信念。8.同是跑警报,汪曾祺呈现出一种诗意幽默的“谐趣”,而施蛰存则呈现出一种理性幽默的“智趣”。请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分析施蛰存是如何体现这种“智趣”的?9.文本二所说的“不在乎”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6~9题答案】【答案】6.D7.B8.智趣之一是跑警报的时机把握准确,选择预报之后约半小时响起的汽笛警报声。智趣之二是跑警报的地点选择灵活,由一开始的不重复地方,到认准一个藏身处便不再改变。智趣之三是跑警报时的精神状态,镇定抉择,理智从容,不惊慌失措,蜂拥而出。智取之四是跑警报中的生活情况,精选行囊,优哉游哉,闲适自得,有吃有喝,不耽误赚钱。智趣之五是跑警报后的良好心态,对敌机既怕又盼,当成生活日常,坦然面对,微笑迎接,不厌其烦9.(1)“不在乎”精神内涵就是一个民族面对危难时所具有的韧性。(2)具体表现为:①警报响起时不断地逃跑,热爱生命,不做无谓的牺牲;②跑警报跑出了诸多经验,比如时间把握、地点选择,都有定数;③把跑警报的生活当成家常便饭,敌机来了不惊慌失措,依然能悠游自在,不乏闲适中的快乐,跑警报中并未抛离、打乱生活。【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但处处充满着闲适,完全不见慌张与恐怖”错,第一段“近来,昆明人又紧张起来了。抱歉,我似乎应当说是更紧张起来才好,哪一个昆明人不是从抗战开头就紧张着呢。好吧,让我说更紧张罢,因为最近又得天天跑警报了”,以及后文中“可是我并不说这警报声中竟没有一个慌张的人”,可见选项“处处”“完全不见”表述绝对。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久而久之麻木了”错,结合“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可见并非麻木,而是坚韧顽强、坦然面对现状。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一开始时“警报解除后,谁也不知道自己刚才到底逃跑在什么地方。第二次警报发出来了,人们再逃再跑,但没有一个人逃跑到他自己上一次所躲避过的地方去。人人都觉得只有他自己这一次躲避的地方是最安全的。让我再说一遍,只有对于他自己,而且仅仅是这一次”得出跑警报时每个人都不重复选择同一个地方,这是一种智慧,但这种智慧仅限于自己而言,所以具有幽默性,有点自欺的味道。由“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先获得个预报。每一次警报响起前警局门口都有提示,于是街上的人开始跨急步走了”“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于是人们从各个就近的大城门、小城门、旧城门或新城门中蜂拥而出”可见人们对于怎么跑有技巧,对于预报表现得很理智,从容面对预报,镇定抉择跑警报的时间,不惊慌失措,蜂拥而出,“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表现出幽默趣味性。由后来有了经验后,“第一次在什么地方歇脚,便永远在什么地方了。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你自然而然地找到那留待你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或是一堆被拗折的草茎”得出跑警报的智趣在于总能找到藏身之处,这是明确了跑警报的地方。由“虽然有足够深邃的防空壕,但紧急警报不响是没有人愿意先躲进去的。于是荒山上开了园游会。带着纸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造桥,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阕救亡歌曲,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读”得出跑警报中的生活也很悠游自在,每个人都能自得其乐,这是跑警报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是闲适自得的。由“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必像有些人抬了饭锅风炉上山,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糖、山林果、白酒、米线或饵块,随你挑选。小贩既然也得跑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得出有人实现了双赢,小商贩既躲避了危机也赚了钱,还服务了大众。由“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是最尊贵、最精选的行李”得出携带随身物品精选尊贵,总能满足自己的需要。由“跑警报的时候唯恐敌机来得快,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又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实却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荒山上的人们也舒松地长叹着,提起他或她宝贵的行李回城了。没有逃跑的人都站出在大门口,用嘲讽似的眼色看着这些徒劳往返的男女……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得出警报年年有,人们的心态是毫不畏惧、不厌其烦、笑迎其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并归纳概括的能力。精神内涵:由文本二“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提炼出坚韧顽强、不屈不挠、乐观豁达、无畏无惧等精神风貌。具体表现:由“当然,我也跑警报,免得作无谓之牺牲。虽然我不很知道,像我这样一个渺小又微贱的躯体要怎样牺牲才够得上“有谓”,既然人们都认为在空袭时被炸死是“无谓”的,谁又甘愿断送了生命还被奚落呢?警报发作时,我能不逃跑吗?”得出答案①警报响起时不断地逃跑,热爱生命,不做无谓的牺牲由一开始时“第二次警报发出来了,人们再逃再跑,但没有一个人逃跑到他自己上一次所躲避过的地方去。人人都觉得只有他自己这一次躲避的地方是最安全的。让我再说一遍,只有对于他自己,而且仅仅是这一次”,后来跑出经验,“第一次在什么地方歇脚,便永远在什么地方了。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先获得个预报。每一次警报响起前警局门口都有提示,于是街上的人开始跨急步走了”“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得出答案②跑警报跑出了诸多经验,比如时间把握、地点选择,都有定数;由“虽然有足够深邃的防空壕,但紧急警报不响是没有人愿意先躲进去的。于是荒山上开了园游会。带着纸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造桥,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阕救亡歌曲,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读”“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必像有些人抬了饭锅风炉上山,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糖、山林果、白酒、米线或饵块,随你挑选。小贩既然也得跑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是最尊贵、最精选的行李”“跑警报的时候唯恐敌机来得快,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又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实却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得出答案③把跑警报的生活当成家常便饭,敌机来了不惊慌失措,依然能悠游自在,不乏闲适中的快乐,跑警报中并未抛离、打乱生活。二、(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届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封城后过了三个星期,里厄从医院里出来,看到一位年轻人在等他。那人说:“我曾在事件发生前,为了了解阿拉伯人的生活情况而来讨教过你,我叫雷蒙·朗贝尔。”“啊,对了!现在您大有文章可做了。”里厄说。对方显得有些烦躁,他说他来不是为了这件事,他是来请里厄医生帮忙的。里厄邀他陪自己步行到中心区的一家诊疗所去一次,因为他有事要吩附。他们就顺着黑人居住区的小街走去。天色逐渐朦胧,但是过去一到这个时刻就很少吵闹的城市,现在却变得出奇的安静。从余晖未尽的天际传来的几声军号声,只能说明军人们还做出像在执行任务的样子。他俩沿着坡度很大的街道往下走,两旁是阿拉伯式房屋的蓝色、赭石色和紫色的墙头。①朗贝尔谈着,情绪十分激动。他把妻子丢在巴黎,说真的,这也不是他的妻子,但同妻子没有多大区别。封城开始后他曾去排了两个钟头的长队,获准打了一份仅仅只有“一切均好,不久再会”几个字的电报。今天早晨起床时,他忽然想到毕竟他不能预计事态会持续多久,决定离开奥兰。他与奥兰市无关,没有必要留在这里。朗贝尔说:“但我毕竟是外地人。”为了结束谈话,里厄试图安慰朗贝尔,提醒他能在奥兰找到很好的报道资料,如果仔细考虑一下,任何事件都有可取的一面。这时他们已走到市区的中心。“真是糊涂话,医生,您是明白的。我不是生来就是为着写报道的。也许我是生来为着同一个女人一起过活的,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里厄说,这种说法看来还是合情合理的。在中心区的大街上,见到的已不是平时的人群了。几个行人急急忙忙地向远处住所走去,没有一个人面带笑容。朗贝尔突然说道:“这是因为她和我,我们相识不久,但十分投机。”里厄不说什么。朗贝尔又说:“我打扰您了。我只想要求您为我出一张证明,说明我没有患上这种倒霉的疾病。”里厄点头答应。两人走到阅兵场。蒙着一层灰色尘土的无花果树和棕榈树的树枝一动不动地下垂着,树丛中有一座满是尘土的、肮脏的、象征共和国的雕像。②他们在雕像前停步,里厄把两只满是白灰的脚先后在地上蹬了蹬。他朝朗贝尔看看,这位记者的呢帽戴在后脑勺上,系着领带的衬衫领子的纽扣解开着,胡髭也没有好好剃过,脸上一副负气不服的神情。里厄最后说:“我理解您的心情;但是您的想法是有问题的。我不能为您出证明,因为事实上我并不知道您是否患有这种病,即使您现在没有病,我也不能证明您在离开我直到走进省政府的一段时间内不会传染上。况且,即使……“况且,即使什么?”朗贝尔问。“况且,即使我给了您证明,对您也无济于事”“那为什么?”“因为城中像您这种情况的人有好几千,然而没有放走过一个。”“但假使他们本人都没有染上鼠疫呢?”“这个理由还不够。我也明白这是笑话,但是事关大家安全,也只有这样做。”“但是我不是这里的人嘛!”“从现在起,唉,您同大家一样,也算是这里的人了。”朗贝尔激动起来,他说:“这是人道问题:我向您发誓。也许您不体会一对情投意合的人两相分开的滋味。里厄并不立即回答。过了一会,他说他衷心希望朗贝尔同他的爱人重逢,希望一切相爱的人们再度相会,但是碍于法令,碍于鼠疫,他的任务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朗贝尔痛苦地说,“您不会体会,您是在讲大道理,您生活在抽象观念中。”医生抬头望着象征共和国的雕像说,他不知道他是否在讲大道理,不过他讲的是明摆着的事实,这两者不一定是一回事。记者整了整领带说:“那么照您说我只好另想办法了?但是,”他接着以不服气的口吻说,“我会离开这个城市的。”医生说他是理解他的想法的,但是这事情与他无关。“啊!我明白了,”朗贝尔说,“您就要讲些为了公众利益之类的话了,但是公众利益也要以个人幸福为基础的!”二“医生,”朗贝尔说,“我不走了,我想留下来跟你们在一起。”里厄似乎还没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他声音低沉地问道:“那么她呢?"朗贝尔说,他经过再三考虑,虽然他的想法没变,但是,如果他走掉,他会感到羞耻,这会影响他对留在外边的那个人的爱情。但里厄振作了一下,用有力的声音说,这是愚蠢的,并且说选择幸福,谈不上有什么羞耻。朗贝尔说:“是啊,不过要是只顾一个人自己的幸福,那就会感到羞耻。”在这以前一直没吭声的塔鲁头也不回地说,要是朗贝尔想分担别人的不幸,那么他就不会再有时间去享受自己的幸福。这是要做出选择的。朗贝尔说:“我一直认为我是外地人,我跟你们毫无关系。但是现在我见到了我所见的事,我懂得,不管我愿意或者不愿意,我是这城里的人了。这件事跟我们大家都有关系。没有人回答他的话,于是朗贝尔好像忍不住了:“再说,你们也都很明白这一点,否则你们在这医院里干什么?你们自己做出了选择没有?你们是不是也放弃了幸福?大家沉默了很久,直到汽车驶近医生家,朗贝尔才又重新提出他那最后一个问题,而且语气更加坚定。这时里厄独自转过身去看了一下朗贝尔,他费劲地挺直身子说:“朗贝尔,请原谅我,您讲的这一点,我不清楚。既然您愿意,那么就跟我们一起留下。”汽车突然往旁边--偏,打断了他的话。接着他凝视着前方,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值得人们为了它而舍弃自己的所爱。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就像您一样,也舍弃了我的所爱。”(节选自[法]阿尔贝·加缪长篇小说《鼠疫》,有删改)6.下列对选段中①②两处景物描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所写的黑人居住区变得出奇的安静,是因为那里驻扎了军队,加强了戒严。B.①处“坡度很大的街道”表明这个街区位于高地,视野开阔,环境优美。C.②处落满尘土的肮脏的雕像象征着这个国家衰败没落,缺乏活力。D.两处的写景方式不同,①处侧重描绘声音和色彩,②处侧正描绘事物的形态。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人物对话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里厄欲言又止,表明了他的无奈,又表现出他的担忧,生怕给对方造成失望。B.朗贝尔说话的语气强烈,步步紧逼,凸现了他内心焦虑,性情急躁。C.两人对话时,里厄被动解说,以退为进;朗贝尔先发问,再发誓,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