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一轮总复习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阶段特征:1、魏晋民族交融:①魏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②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江南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③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隋唐大一统繁荣:①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②自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结合教材P25单元导读,填写本单元阶段特征的关键词。1、民族政权并立:①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

之后又一个

北方少数民族活跃

的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②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③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2、元朝统一: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结合教材P48单元导读,填写这一时期阶段特征的关键词。【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区域开发的新成就。【时空定位】【必备知识】历史解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维度阐释政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经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矛盾逐渐减弱。人心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关键能力】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P28学思之窗:《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指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均指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即扬州,主要指今江苏、安徽两省南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

阅读材料,总结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并思考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成就: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土地肥沃,土地得到大量开发;商业活跃,手工业

发展迅速。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原因:(1)地理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适宜,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2)人口迁移: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4)自身努力: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5)统治者的个人因素: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部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

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史论史实——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关键能力】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P28学思之窗:《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指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均指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即扬州,主要指今江苏、安徽两省南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2)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及启示?影响:(1)江南经济发展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2)南方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

(3)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南方经济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历史解释——江南经济开发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能力】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易错陷阱】江南地区开发与南方经济地位: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表现、特征和规律朝代表现特征规律魏晋南北朝(永嘉南渡)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初步得到开发中唐以后(安史之乱)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靖康之变)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①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②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由西向东)①城市发展与海外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②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北方人口的南迁。③文化重心: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北分卷制度)。④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⑤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各民族间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合作,推动民族多样性发展。⑥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南方逐渐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马端临《文献通考》

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关键能力】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改革背景:①北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②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社会矛盾尖锐。③巩固统治,民族交融的需要。【关键能力】三、北魏孝文帝改革(2)改革内容:(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5)迁都洛阳。(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拔拔长孙贺兰贺达奚奚独孤刘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关键能力】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改革影响:材料: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孝文帝改革予以简要评价。进步性:①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②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实质】;③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④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基础。局限性: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最终导致其走向灭亡。【名词解释】少数民族封建化

生产生活方式:农耕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阶级。

民族关系: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1.(2022年山东卷)(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试题情境]围绕隋代政区改革,以《隋书》地理志、隋代分郡图、学者周振鹏关于行政区划的观点组成综合性复杂的学习学术情境。[必备知识]隋朝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知识点:以《纲要·上》隋唐史部分为基础,辅以选必一第1课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变革[关键能力]组织和运用历史信息,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物,论证历史问题。[学科素养]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运用可靠史料论证问题,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理解;利用已有认知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核心价值]引导学生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史为鉴,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州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信息提取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州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官方答案(1)改革史实举例:1)改革措施方面: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州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2)改革结果方面: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2)分析说明:层次1:只列举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层次2: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层次3: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从历史、地理和政治角度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例如:行政区划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除历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参考答案(仅供参考)观点一∶历史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说明∶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观点二∶地理学∶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说明∶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郡、县,“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因为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隋文帝统治时期,根据户口的多少划分州县;隋炀帝在位时期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分部。观点三∶政治学∶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说明∶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隋文帝为缩减行政支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实行郡县制,其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观点: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动在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同时也涉及历史和地理因素。阐述:隋朝初年,鉴于东汉末州郡县三级混乱的教训而废郡,实行州县二级制;炀帝时则复行郡县二级制,另设司隶刺史分部监察地方。这些都是对西汉地方行政区划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影响行政区划的历史因素。隋朝统一全国之后,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州在郡县二级制基础上设立司隶刺史监察区,加强中央集权;并以都城为中心,结合各地区人文地理(主要是经济与人口)和自然地理状况设置大小不一郡级行政区。这体现了影响行政区划的地理因素。隋朝在省并州县基础上推行州县(郡县)二级制,改变了行政区庞杂混乱和官僚膨胀局面,使全国行政区划更加合理,并在郡之上设立刺史监察,都有利于消弱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权。总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迁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创新性,每个朝代都会结合其政治形势和统治疆域调整行政区划,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以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2.阅读有关南北朝时期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改编)材料一

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1)指出材料中表述的南北朝时期的突出时代特征。突出时代特征:民族交融和南北分治(政权分立);材料二

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