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_第1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_第2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_第3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_第4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当代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到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举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与会。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新的人民的文艺》报告;茅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报告。会议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矛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下属协会有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为中国作协),选举茅盾为主席,丁玲、柯仲平为副主席。中国文联及中国作协的成立,意味着新中国的文艺家都将成为党领导下的文艺组织的成员。“胡风反革命集团”案40年代后期,针对胡风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文学主张,左翼文学界曾展开批评。1952年文艺界整风期间,《人民日报》转载《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批判。1952年12月,全国召开“胡风文艺思想讨论会”,林默涵作《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何其芳作《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发言。1954.7,胡风向党中央递交《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三十万言书”“意见书”)反右运动(大题):1957年6月,“反右运动”开始,标志是毛泽东撰写的社论《文汇报在一个时期内的资产阶级方向》《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领导人是毛泽东。结果:批判丁玲、陈启霞、冯雪峰的“反党集团”;艾青、苏群、白朗、傅雷、陈梦家、孙大雨、穆旦等老作家被划为“右派”;青年作家王蒙、刘绍棠、陆文夫、李国文、白桦、流沙河等人也被批判和“戴帽”。1958年第五期《文艺报》上,周扬发表《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1960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文艺大跃进:发起新民歌运动,其形式特征是古典诗词加民歌。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郭沫若、周扬编写《红旗歌谣》是新民歌运动的产物。1960年冬,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对激进的文艺政策作出调整(三次会议)。1961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开新侨会议,周恩来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根据这个讲话制定了文艺八条。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召开广州会议,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阐述如何正确评价与对待知识分子,如何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1962年8月,中国作协召开大连会议,探讨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邵荃麟指出要重视写好“中间状态”的人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3年《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规定的概念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怎么来的:1953年1月11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周扬在1952年为苏联所写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当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召开,会议正式确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作为我们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经典命题,也是左翼革命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核心理论问题。1942年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革命任务是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相结合,构成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经典论断的中国化。文化大革命:1955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设立“文化革命”小组,文革爆发。1966年5月25日,北大食堂大字报《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标志着文革开始。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革命样板戏运动:1967年5月,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北京会演。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八部作品被正式确定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通常称作“八大样板戏”。样板戏的现实功能与历史意义在于,它“直接地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制造了革命的舆论,成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强大思想武器。充分认识革命样板戏的意义和作用,是充分认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革命样板戏的产生,是长期以来激进的政治文艺思潮达到顶点的产物,是以革命性、阶级斗争学说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文艺构造与设计的结果,是当代典型论文艺实践中的最典型作品。1968年,《文汇报》总结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明确提出“三突出原则”,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阶级斗争服务被推向极端。浩然:本名梁金广,1956年以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初入文坛,他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完成了长篇小说《艳阳天》。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时代背景下,其小说试图表现出“新的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的新的特点”。浩然的《金光大道》在文革中备受推崇,成为新的文学典范。《艳阳天》是一部已形成的当代文学的阶级分析创作方法、两条道路写作模式推向极端的作品。(地位)主角高大泉。《艳阳天》和《金光大道》是文革中被推崇的当代文学作品。50年代、60年代小说一、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作家群的中心人物,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擅长塑造落后的农民、落后的妇女,侧重表现农村生活。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他的写作风格是淳朴自然、通俗晓畅。1950年在《说说唱唱》上发表的《登记》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篇小说。1955年,赵树理创作了当代文坛第一部反映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三里湾》。1958年的《“锻炼锻炼”》是以农业合作化为表现对象的小说,极具生活气息,喜剧性背后一种难言的心酸和郁愤。《锻炼锻炼》:赵树理,1958人物:杨小四,小腿疼,吃不饱事件:农业生产合作化,整治落后农民小说着重写了两个落后的“农业社员”,一个外号叫“小腿疼”,一个叫“吃不饱”,这两个外号似乎暗示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低下和生活待遇的低下。合作化以后,农民的土地交了公,劳动也成了集体性的劳动,每天由领导安排具体劳动任务,在劳动力短缺和劳动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不参加劳动的人就会受到严厉批评。小说就从杨副主任如何整治这两个落后农民写起。第一个冲突高潮是杨副主任利用大字报的形式公开批判这两个社员,于是引起了“小腿疼”大闹社办公室,但终于被干部利用法律和政权的力量所制服。李准:晚年署李凖,当时主要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195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在1956年的“百花年代”,创作《芦花放白的时候》《灰色的帆篷》,受到批评。“大跃进”调整方向,写作《夜走骆驼岭》《贵宾来了》,1960年写作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人物:李双双,孙喜旺,孙有事件:进步妇女成长,办食堂,建水坝小说以1958年“大跃进”与随后的人民公社运动为背景,讲述了农村妇女李双双冲破丈夫的阻挠,为集体办食堂,提高劳动效率,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丈夫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的故事。他以朴素活泼而风趣的笔调塑造了一个正在成长的新型农村妇女形象。《李双双小传》后改编为电影,其隐含结构是“二人转模式”。周立波:30年代就参加左联的资深作家,1948年写作土改题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是解放区新文艺代表作品之一。他首先创作工业题材长篇小说《铁水奔流》,1958年创作的《山乡巨变》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山乡巨变》与柳青、赵树理的创作类似,但人物塑造更成功,以秀丽清澈、纯净自然的笔调展现潇湘山水,具有隽永诗意。在当时农村生活创作以北方为中心的整体格局中,周立波的创作丰富了这一类型文学的地域色彩与文化地理构成,这是他的一份特殊贡献。《山乡巨变》:1958-1960年发表。人物:邓秀梅,盛佑亭(亭面糊)刘雨生、李月辉、王菊生、张桂秋等事件:建立农业合作社中出现思想问题,教育,改正人物形象塑造:《山乡巨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刻画了一批合作化运动中的先进人物形象。内容简介:1955年,团县委副书记、共产党员邓秀梅奉命来到偏僻山村清溪乡和农民一起建立合作社,但一些私心较重的老农却不肯入社。邓秀梅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并挫败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合作社赢得了秋季丰收。作品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特色:《山乡巨变》中语言洗练流畅,清丽自然;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含蓄传神。二、革命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以长篇小说为主,书写方式有两种:革命史诗小说,代表性作品有《红旗谱》《红日》;革命传奇小说,代表性作品有《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革命历史小说的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党直接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像《保卫延安》《红日》《红岩》《林海雪原》;二是反映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在革命历史中的成长与命运,以《红旗谱》为代表;三是反映革命的非主流力量——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以《青春之歌》为代表,还有《三家巷》《小城春秋》等。杜鹏程:原名杜红喜,曾笔名司马君,陕西人。1954年出版《保卫延安》。《保卫延安》:《保卫延安》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直接表现重大战争历史事件的长篇小说。人物:周大勇,李诚,王老虎,彭德怀;事件:按时间顺序,五大战役:青化砭、蟠龙镇、长城线上、沙家店、九里山。书中彭德怀被认为是“第一个被塑造出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典型”。庐山事件导致小说不再印行,随后下令烧毁。周大勇的人物形象:作品通过一系列战斗和细节描写,突出地描绘了他英雄性格的特征: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听到党中央撤离延安,看到陕北的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惨烈的痛苦和愤怒煎熬着他的心”。强烈的爱憎、高度的阶级自觉性成为他为人民奋不顾身、创造惊天动地英雄业绩的强大动力。战斗中他总是主动请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在长城线上的突围战中,他身负重伤,带着伤病员和疲惫不堪的战士,被围困在一个小山洞里。面临绝境,他想的是怎样“紧张地为自己阶级的事业战斗下去”,终于率领战士闯出险境。诚如团政委李诚所说,周大勇是一个“浑身汗毛孔里都渗透着忠诚”的人。对于周大勇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钢铁的意志,勇猛、机智、沉着、灵活的战斗作风,作品有着淋漓酣畅的描绘。青化砭战斗,他冲锋陷阵,个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蟠龙镇攻坚,他智勇双全,出色地完成诱击敌人的任务;尤其是在长城线上,连队陷入敌军重围,与主力失去联系,他以无比的刚毅和勇猛,无比的机智和沉着,指挥战士在敌群中左冲右突,周大勇是在紧张的战斗和严酷的考验中,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民英雄,作品很注意表现周大勇英雄性格的形成过程,使得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加真实可信。内容梗概1947年3月,蒋介石命胡宗南以数十万兵力进犯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我军在山西的一个纵队,奉命参加保卫延安的战斗。部队昼夜行军,西渡黄河,于19日赶到延安正东80里的甘谷驿镇,正集结在山沟里待命。上级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关于撤出延安的决策。听到连长周大勇说出“我军退出延安”,一连战士们惊呆了,全场恸哭,百思不解,发出悲愤的喊叫。但当他们领悟了毛主席的伟大战略思想,便立即举枪发誓: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要收复延安!我军在青化砭设下埋伏。敌搜索队强迫李振德老汉带路。为了掩护我军,李老汉抱着孙子拴牛跳下了绝崖深沟。敌三十一旅钻入我包围圈后,一场伏击战打响了,枪炮齐吼,战士们像山洪一样冲下山沟,敌四千人马倾刻覆灭。青化砭伏击战的胜利,恰在我军退出延安的第6天。彭德怀司令员抓紧战机,于5月初亲自指挥蟠龙镇攻坚战。连长周大勇奉命诱敌北上,他们佯装连打败仗的样子,牵着敌主力10多万人在一个个山头上转,引向蟠龙镇北400里外的绥德。蟠龙镇攻坚战打响后,远在绥德城的敌二十九军军长刘戡认为这不过是共军声东击西的诡计,还做着“建功立业”的美梦。当得知蟠龙镇失陷时,他哭丧着脸哀叹“打糊涂仗”。蟠龙镇大捷后,周大勇和战士们又把敌人“护送”回来。途中遇到跳崖受伤的老汉李振德。当敌人爬回蟠龙镇时,我军已转移到真武洞地区休整。“解放”战士宁金山开小差,李老汉的老伴以为他是掉队的,在敌人面前用生命掩护他,使他深受教育。在连队迎新会上,他与失散多年的弟弟宁二子相认。胡宗南为扭转败局,命关中敌军向北,陇东的马家匪徒向东,配合延安的敌主力,妄图消灭我军。周大勇奉命率队西进,急行军数百里,突然出现在陇东高原,打得马家匪徒无法招架,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我军继续北进,穿越大沙漠时,炊事班长孙全厚倒下了。我军再次打击了胡宗南的帮凶马鸿逵匪徒,收复三边分区。经短期整训后,又奔赴榆林前线。周大勇率一连战士,与兄弟部队配合,攻克榆林的门户三岔湾。攻打榆林的战斗持续了几天,正当周大勇指挥向城西门进攻时,突然接到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命令。我军顺利撤退,周大勇他们则在长城线上与敌人展开了突围战。战斗中情况瞬息万变,刚击退了追击的敌先头部队,突然身后又打响了。周大勇勇敢、沉着的指挥,给战士们以力量。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突破重围,转入一个村子。敌人出动飞机、大炮,一连十几次轮番攻击。最后,周大勇他们被围困在村南的四座院落中。面对猛烈的炮火,战士们奋力拼搏:有的被震得七窍出血,昏过去,但清醒后又爬起来战斗;有的满身是血,却不承认负伤;有的身负重伤,不能打枪,就喊着给战友鼓劲;战友牺牲了,他的战位上立即又有人在射击,……到处都是猛扑、冲杀、肉搏、呐喊声。周大勇他们终于杀开一条血路,从浓烈的烟火中冲出去了,排长王老虎为掩护战友突围,倒在血泊之中。周大勇率领战士一直朝东南方向插去。周大勇和许多战士都负了伤,他们忍受着伤痛、寒冷、饥饿和疲劳,沿途捣粮站,押俘虏,与敌周旋,历尽艰辛,终于回到“陕甘宁边区的土地上”,并见到了在老乡家养伤的战友王老虎,他们十分高兴。8月中旬,我军在西北战场将要从防御转入反攻了。胡宗南整编三十六师增援榆林后又马不停蹄地南下,企图配合由南向北的敌主力部队,和我军决一死战。彭总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决定在沙家店地区,歼灭敌人的主力部队。彭总向前来汇报情况的旅长陈允兴分析战场形势,讲述战略思想,陈旅长感到兴奋、激动。沙家店战斗打响了。彭总站在北面的山头上沉静、严峻地观察着、思考着,指挥我军首先斩断敌一二三旅与刘戡的五个半旅的联系,并把一二三旅送入沙家店东我军伏击圈;然后命陈允兴所在旅配合兄弟部队向敌整编三十六师发起总攻击。战士们像潮水一样扑向敌人,有的用刺刀捅穿敌人的身子,有的平腹端起机枪,把敌人扫得一片片倒下。敌人丢盔弃甲,我军全力追击。周大勇连队攻下最后一个阵地后,继续追击。敌师长钟松落马逃命。大反攻开始了。敌人五六万人沿无定河溃逃,轮番掩护退却,准备逃回延安。彭总率西北野战军主力南下追击。周大勇所在部队埋伏在九里山,阻击逃往延安的敌人。周大勇被任命为代营长,奉命带三个连直向敌人心脏戳去。他们处在数万敌人之中,机动灵活地出击,趁夜战捣毁敌人旅直属部队,使敌军官惊呼“简直是从天上来的!”之后,又巧妙而顽强地击退了一千多敌人的轮番冲锋。周大勇他们跳下断崖,在九里山东边的山洞里遇见李振德老汉一家,才知道战士李玉明就是李老汉的小儿子——满满。老妈妈深夜在灯下为周大勇他们缝补衣服、鞋子。经过七天七夜的阻击战,五六万敌人在两三千人民战士用智慧、勇敢和意志筑成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我军在九里山的阻击部队一撤出,敌人就没命地呼吼着乱窜,往南逃去,“人踏人马踏马,互相冲撞,互相射击,咒骂,厮打,抢劫……”。敌人抬动脚步都生怕碰到地雷,听见树叶响,也当是中了埋伏,听见风雨声,就当是机关枪火力突然发射;看见一堆堆的蒿草,也疑心是炮兵阵地。陕甘宁边区的每一寸土地对敌人都变成“危险而可怕”的了。周大勇所在的纵队,奉命再向敌人前面插,我军在岔口地区的千山万壑里,摆下天罗地网。侥幸逃出九里山的敌人,又跌入这天罗地网之中。“岔口会战”后,我军遵照彭总的命令,继续追歼溃散之敌,不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不让敌人从延安逃掉。营长周大勇奉命率队主攻延安的大门——劳山。收复革命圣地延安、解放大西北的日子来到了!吴强:原名汪大同,江苏人。1957年出版《红日》《红日》:人物:沈振新,梁波,刘胜,石东根,张灵甫,张小甫事件:三次战役,击败张灵甫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小说视野拓展。小说俯瞰解放战争全局,笔触延伸到战争后方、解放军指挥员的日常生活以及敌人力量,视野雄伟壮阔,气魄纵横开阖。作品塑造了反面人物张灵甫、张小甫。内容简介小说以我山东部队一个五战五捷的常胜英雄军为中心,选取了三个重要而联贯的战役——涟水、莱芜、孟良崮战役展开故事情节,两次涟水战役,我军受挫,狂妄的敌人得意忘形,不可一世。面对这一严峻局面,军长沈振新和副军长梁波表现出了优秀指挥员的优良素质和才能,他们认真总结了骄傲轻敌的教训,通过大练兵,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和作战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此后的莱芜、孟良崮战役中,战胜了在人数和武器上都处于优势的敌人,全歼了敌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人物介绍张灵甫敌七十四师师长,性格骄横狂妄、刚愎自用,具有军事斗争经验和才干,是个不易对付的对手。沈振新经过万里长征锻炼和考验的高级军事指挥员,身经百战,高瞻远瞩,总是从战争的大局、全局思考问题,作出决定;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率领全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全歼敌七十四师。梁波副军长,性格开朗,平易近人,说话风趣幽默,即使批评人也不疾言厉色。同样是高级指挥员,却更多地表现出政治家风度和儒将风采,别具魅力。刘胜团长,忠诚、勇敢、嫉恶如仇。石东根连长。是一个性鲜明、别具风格的人物,他赤脚冲锋跳火墙、赤膊杀敌守障地,痛切地检讨、戒酒,天真地学习指导员的办法写总结,严肃地、强有力地以革命军人的荣誉教育新解放战士。有着猛打猛冲的战斗作风,但“火烧屁股”不讲战术,更怕写文章;对革命无限忠心,但有游击习气;对战友热爱;在民主间题上却有军阀残余;革命自尊心极强,学习却不够主动。他并不代表新四军部队的全体速长,却代表着某一类型的连长。艺术特色:这部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军人形象系列。在这个形象系列中,军长沈振新和副军长梁波尤为光彩照人。沈振新是我军经过万里长征锻炼和考验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他身经百战,高瞻远瞩,总是从战争的大局、全局思考问题,作出决定;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率领全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全歼敌七十四师。长期的战争生活和军指挥员的特殊地位,形成了沈振新深沉内向、刚毅威严的性格。他治军极严,而对部下却关怀备至,处理问题通情达理。为了更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以一定的篇幅描写沈振新的家庭、婚姻、爱情生活,写出他的喜怒哀乐和兴趣爱好,从而把他塑造成一个既有高度的原则精神又有浓厚的人情味的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与沈振新的深沉内向不同,副军长梁波性格开朗,平易近人,说话风趣幽默,即使批评人也不疾言厉色。他同样是高级指挥员,却更多地表现出政治家风度和儒将风采,别具魅力。团长刘胜和连长石东根是我军中下级指挥员的英雄形象。他们都是农家子弟,有不少相似之处,忠诚、勇敢、嫉恶如仇。但农民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又在他们的英雄性格里表出不和谐的杂色,如刘胜求战心切的急躁、石东根醉酒纵马的浮躁等。作者善于从对立和对比中写人,以显示他们迥异的个性,沈振新与梁波相映成趣,刘胜和石东根同中有异,都充分体现了人物描写上的这一特色。梁斌:原名梁维周,河北人。1957年发表的《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小说,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红旗谱》,人物:朱老忠,江涛,张嘉庆,冯兰池事件:“反割头税”“二师学潮”1957年发表,是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小说,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它由三部长篇小说构成:《红旗谱》1957,写“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播火记》1963,写高蠡暴动;《烽烟图》1983,写抗战烽烟四起。《红旗谱》以大革命失败前后的历史为背景,通过燕赵大地上两家农民三代人的命运与斗争,围绕“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两个中心事件,书写了当时农村与城市革命运动、阶级斗争的阶段性历史过程。小说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是对朱老忠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即传统性、“旧时代”一面的描写。他在“反割头税”斗争中入党以后,性格却陷入平面化。朱老忠的性格发展变化代表了农民的变化。内容梗概:小虎子15岁那年,恶霸冯兰池要砸掉千里堤上的古钟,霸占48亩官地。小虎子的父亲朱老巩代表锁井镇48村村民与冯兰池斗争,被活活气死。为躲避恶霸的残害,小虎子只身下了关东。他刚走,被恶人奸污的姐姐就跳河自尽了。30年后,小虎子回到了冀北平原上的锁井镇,决心报30年前的血仇。这时他名叫朱老忠,带着妻子和儿子大贵、二贵。少年时的朋友严志和帮他安了家。严志和是严老祥的儿子,当年严老祥曾和朱老巩一起斗争冯兰池。现在冯兰池已60多岁,人称冯老兰,家产比当年更大,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他拉起民团抢逃兵的车子和白面,逃兵请回一个团,架起大炮,强迫他赔偿5000块大洋,他却把这笔钱分摊到锁井镇的贫苦百姓头上。朱老明串联28家穷人告状,官司从县里打到北京大理院,但官府偏袒有钱人,冯老兰的儿子冯贵堂又念过大学法科,会打官司,结果穷人输得一塌糊涂。朱老明赔了5亩地,几乎气瞎了眼,严志和也搭进去一条牛。冯老兰听说当年的小虎子带着两个儿子回来了,后悔当年斩草未除根,留下了祸患。一次,严志和的大儿子运涛和大贵带着几个少年朋友捉到一只名贵的鸟,冯老兰来要,他们不给。冯老兰怀恨在心,唆使招兵的抓走了大贵。第二年春天,运涛外出打短工,认识了秘密从事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县委书记贾湘农老师,走上革命道路。他热恋着的春兰还把“革命”二字绣在衣襟上去赶庙会。后来运涛告别家乡和春兰,到南方参加革命军,当了连长。接到他的来信,全家人和锁井镇的穷人们欢欣鼓舞。这时运涛的弟弟江涛在县高小学堂读书,也由贾湘农介绍加入了共青团。高小毕业那年春天,在贾老师的鼓励和朱老忠的支持下,江涛考入了具有革命风气的官费学校保定第二师范,认识了正直知识分子严知孝和他女儿严萍。1928年秋天,很久没有音讯的运涛请人给家里写来一封信,说他在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关在济南监狱中了。得到这个消息,运涛的奶奶当场身亡,严志和也病倒了。等待运涛回来结婚的春兰甚至想自杀。严家要去济南探监,但没有路费。冯老兰趁火打劫,只用80块钱就买去了严家视为命根子的宝地。严志和悲痛欲绝,在一天晚上带着江涛来到宝地上,趴在地上张开大嘴啃着泥土。严志和因病不能远行,江涛和朱老忠为了省钱徒步到济南,看到了被判了终身监禁的运涛。从济南归来,江涛决心继续哥哥的事业。从此他寒暑假回家帮父亲种田,开学回学校上课,课余时间就到工厂、农村从事革命宣传工作。这年秋天,党组织派他回家乡组织反割头税运动,和割头税包商首脑冯老兰斗争。经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快过年的时候,江涛、朱老忠、张嘉庆和一群贫苦农民偷偷带着标语传单和刀、梭标等去赶城里的大集,在闹市上突然召开反割头税大会。农民、市民齐声响应,包围税局子、县政府,打败保安队,强迫当局放弃割头税。他们还趁热打铁,组织了农会。在火热的斗争生活里,严萍深深爱上了江涛。锁井镇的穷人过了一个欢乐的胜利年,冯老兰恼羞成怒,控告贾老师、江涛、张嘉庆是共产党。贾老师决定自己留下从事合法斗争,让江涛带张嘉庆回保定。张嘉庆本是一个大财主的儿子,因为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带领佃户造了他父亲的反。父亲登报和他脱离父子关系,他成了职业革命者。到保定后,江涛和严萍帮助他考入了第二师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江涛、严萍、张嘉庆和同学们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受其影响,保定市13所学校同时罢课,要求当局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省政府为了瓦解学潮,于第二年夏天宣布解散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为了保卫二师这个抗日堡垒,江涛和老夏领导同学们开展护校运动。反动军队包围了学校,市党部主任刘麻子带着一个军官来逮捕老夏和江涛,张嘉庆踢掉他们的手枪,与同学们一起赶走了刘麻子和军官,紧紧关上校门。当局切断他们与校外的联系,对他们实行“饥饿政策”。他们吃树叶,最后连学校的狗和池塘里的鱼、藕都吃了。严萍和工人、市民们支持他们,从校墙外往里扔烧饼。在饥饿中,张嘉庆仔细研究了二师附近的街道和商店布局,成功地组织了一次武装抢粮。严知孝担心学生的安全,劝学生们暂时撤出,保存力量。消息传到锁井镇,冯老兰喜气洋洋。朱老忠和严志和急忙来到保定,巧妙地把一车油、盐、面粉运到二师校门口,让学生“抢”了进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老夏和江涛意识到这样与敌人硬抗太冒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传播革命火种,他们决定带领同学们冲出包围圈,到广大的农村去继续斗争。但就在他们准备行动的那天夜里,敌人开始了凶残的屠杀。老夏和十七、八个学生在与敌军的搏斗中壮烈牺牲,张嘉庆身负重伤,江涛等人被抓进了监狱。得到这个消息,严知孝怒不可遏,严萍失声痛哭,朱老忠和严志和决定与敌人战斗到底。张嘉庆在一家美国人办的教会医院里养伤,有敌兵看守。后来他和一个名叫冯大狗的士兵交上了朋友。冯大狗本是锁井镇上的无业游民,因为仇恨黑暗社会而同情学生。在军队进攻二师的时候,他开枪打死了几个追杀江涛的士兵。一个炎热的中午,装扮成车夫的朱老忠拉着张嘉庆逃出了保定城,看守张嘉庆的冯大狗也背着长枪跟他们离开了反动军队。茹志鹃:擅长描写家务事、儿女情,以细节表现人物内心变化,主要作品有《百合花》《春暖时节》《如愿》等,最著名的是《百合花》。百合花的风格清新俊逸、细腻委婉、精巧缜密,阐述了军民鱼水相亲的庄严革命主题。文中塑造了有缺陷的英雄。《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发表。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柳青:原名刘蕴华,陕西人。1947年创作长篇小说《种谷记》,1951年完成《铜墙铁壁》,1960年出版第一部《创业史》。《创业史》:人物:梁生宝,梁三老汉,姚世杰,郭世富事件:活跃借贷,买稻种,分稻种,割竹子,新法栽培是当代农业题材小说的新的标志性作品。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小说通过活跃借贷、买稻种和分稻种、进山割竹子、新法栽稻等事件,逻辑严密地组织起错综复杂的矛盾线索。评论界认为这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诗史性”“纪念碑”式的创作。但是该小说的不足也很明显,梁生宝的人物形象没有梁三老汉的形象鲜明,梁生宝身上存在“三多三不足”。“三多三不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述不足。爱情:江玫-齐虹VS徐改霞-梁生宝杨沫:原名杨成业,北京人。代表作是《青春之歌》。《青春之歌》:革命青春的成长史。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和成长命运的优秀长篇小说。演绎知识分子——革命的非主流力量——如何走向革命的曲折而必然的道路。小说使用“革命+恋爱”模式,把林道静的情感生活和革命性成长融合,通过她与“胡适派”知识分子余永泽、共产党人卢嘉川和江华之间的爱情抉择,形象地昭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应走的正确道路。内容梗概: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地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江华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艺术特色整部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复杂,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简单片面的处理,而是以细腻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划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反右斗争扩大化“百花时代”和60年代初的调整时期,“干预生活”和“反映人性”的作品集中出现。代表作品有:王蒙1956《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李国文1957《改选》;耿龙祥1957《明镜台》;陆翎1954《洼地上地战役》;宗璞1957《红豆》;陆文夫1956《小巷深处》;邓友梅1956《在悬崖上》;陈翔鹤1961《陶渊明写<挽歌>》1962《广陵散》;冯至1962《白发生黑丝》;黄秋耘1962《杜子美还家》等。与“三红一创”等相比较,这些作品后来常被看作非主流文学或边缘文学。受苏联“解冻”思潮的影响,1956至1957年,文坛出现了一批以“干预生活”为标榜,直面社会矛盾、揭露阴暗面的作品,包括小说、特写、杂文、戏剧等。主要抨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也涉及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1956,在“干预生活”的小说以及其他各体文学中堪称翘楚。不是一般性的“问题小说”,而是“提问题小说”。透过林震懵懂单纯的眼光,塑造了韩常新、刘世吾等极具精神深度的当代官僚形象。刘世吾的人物形象是成熟的干部,极擅“领导艺术”,熟谙也麻木、倦怠于自己所从事的组织工作,有业务能力却无热情,爱说“就那么回事”。但他并非毫无生气,他爱好文学,读好的小说时,也“梦想一种单纯的、美妙的、透明的生活”,但现实中“可还是得做什么组织部长”。他对自己的状态相当清醒甚至倦怠,但不会改变什么,他倦怠得懒得从倦怠得现实中起身,只是偶尔读一点文学书籍,调剂自己疲惫麻木的心灵。韩常新的人物形象:有干劲和热情,典型的体制中人,熟透了体制的运作和规律,消泯了自我,钝化了体制向前运动的动力,是“体制病”患者。林震人物形象:被吸纳进组织的“外来者”。围城中被禁锢,习惯禁锢如刘世吾,在禁锢中获得成就感如韩常新,曾经挣扎却无力如赵慧文,试图改造围墙而碰壁如林震。这篇小说所表达的是“生活对人的干预”,一种已经高度僵化的体制生活对人灵魂、人的个体生命的禁锢、锈蚀和磨杀。在这种意义上,小说的价值就不仅仅在对黑暗面的暴露,而是具有了穿越性的意义,它历史性地揭示了一种人生存在的困局。人物介绍林震年轻的中共党员,原在小学当教员,因工作积极、成绩突出被调到区委组织部。他积极向上、认真负责,针对一些领导工作中表现出的麻木、拖延、不负责,他敢于大胆地指出这种官僚主义是对群众的犯罪。虽然由于不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他在斗争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有时也感到迷茫,但他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赵慧文区委组织部的秘书,年纪比林震略大几岁,美丽、能干,待人亲切。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她曾和林震一样,对许多东西看不惯,提了许多意见,但是,几经碰壁后,她变得懒于过问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在她内心深处,虽然没有放弃对于理想化的追求,但已经失去了斗争的意志。直到林震的到来,才令她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刘世吾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在解放前就投身革命,为革命事业受过伤。作为组织部的实际负责人,他对现实情况非常了解,处事老到、富有经验,有着极强的工作能力,同时还喜欢读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小说。另一方面,经过“现实生活”的打磨,他沾染上了官僚主义的习气,对工作常常表现出冷漠麻木的态度,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并且为自己的行为创造了一套“完善”的辩解理论。韩常新区委组织部工厂建党组的组长,负责具体指导林震的工作。虽然只有27岁,但已养成了一副装腔作势的官场气派和浅薄庸俗的恶劣作风。充领导他会拉长了声音训人,写汇报他会强拉硬扯例子分析问题,凭借几个无所不包的“概念”成为了“少壮有为”的干部,而且为此自鸣得意。内容简介:三月,小学教师林震到区委组织部报到。在这里碰到了以前认识的赵慧文,他很高兴第一天就遇到了熟人。他兴奋地走进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的办公室,刘世吾热情而得体地接待了他,在严肃地讲述了一番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之后,分配了他的工作。具体指导林震工作的是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此人身材高大,衣着整洁,平时夸夸其谈,且能迅速提高到原则上去分析问题和教训别人,给人一种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的印象。上班第四天,林震去通华麻袋厂了解发展党员的情况。他预备了半天的提纲,和厂组织委员魏鹤鸣只谈了五分钟就用光了,这使他很窘。但他却意外地了解到该厂厂长兼支部书记王清泉独断专行、官僚主义作风的情况。他鼓励魏鹤鸣向上级反映,魏说已反映多次,不但没用反被批评不尊重领导。吃过午饭,林震汇报麻袋厂的问题,韩常新不以为然,反倒劝他不要陷进去。第二天,韩常新带林震去麻袋厂,意在让他见习见习。林震发现韩只对数字和具体事例感兴趣。回来以后,韩常新便写了份“简报”,林震看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给林震印象最深的是刘世吾。他可以一面听取汇报,一面翻阅材料,又能突然指出对方的错误。他还经常爱说“就那么回事”,好象把一切都看得很透。一天晚上,林震找刘世吾谈了对韩常新写的“简报”与区委工作缺点的看法,对方却发表了不少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议论。走出办公室,林震感到更加惶惑。不久后,在党小组会上,林震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原因是他擅自作主支持魏鹤鸣召开工人座谈会,搜集对厂长的意见。林震据理力争。刘世吾却批评他过高估计自己,想当娜斯嘉式的英雄,林震感到气愤和痛苦。星期六晚上,赵慧文约林震到家里去坐坐。她坦率地说出了心中的苦闷:开始,她也想同区委工作中的缺点作斗争,但感到力不胜任,只好埋头于事务工作。接着还一一谈了对韩常新、刘世吾等人的看法。林震深受启发并鼓励她:“人应该在斗争中使自己变得正确,而不能等到正确了才去斗争!”五月中旬,《北京日报》以鲜明的标题登出揭发王清泉官僚主义作风的群众来信,区委书记也过问此事。刘世吾马上雷厉风行地着手解决。不到十天,王清泉就被撤职。有一次,刘世吾和林震到工厂附近小饭铺吃馄饨,刘世吾感慨地谈起过去,继而闷闷地说:“我们创造了新生活,结果生活反倒不能激动我们。”他还提醒林震,赵慧文对他的感情不太正常。林震回到宿舍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过。区委常委开会批准了对麻袋厂问题的处理意见。列席会议的林震发言,建议对区委组织工作中的缺点进行检查。会场上出现轻微的骚动。韩常新、刘世吾均为自己辩护,而区委书记也批评林震太感情用事。第二天,林震应约再次来到赵慧文家里。赵慧文向他介绍了自己家庭的情况,表示要把林震当做弟弟看待。她还让林震看自己写的对组织部工作存在问题意见的草稿。林震离开赵家时夜已深了,一阵莫名其妙的思绪涌上心头。他要正确对待友谊与爱情,并使自己更坚强。他迫不及待地敲响了深夜还在工作的区委书记办公室的门。主题思想《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因“积极干预生活”著称。不过,作品更是表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青年人充满青春活力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他们的个人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冲突。主人公林震是个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青年党员,他年轻的生命中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在小学当教员时,受到教育局嘉奖,他却“更经常焦灼地鞭策自己”“要一日千里”。这样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被作者推到了一个强大的官僚阵营和充满市俗意识的现实环境中。小说通过麻袋厂厂长官僚主义问题从发现到处理的经过,引发出组织部内部不同代际人物对生活分歧的日益公开化和明朗化。林震感到压抑却又说不出问题所在,因为组织部官员们的缺点散布在他们的工作成绩中,像灰尘散布在空气中一样嗅得到但抓不住。而对于以刘世吾为代表的饱经生活磨砺的人来说,要抓住像灰尘一样的缺点似乎是一种苛求。刘世吾对于韩常新、王清泉之流的问题有清醒认识,但他并不主动处理、干预;他也梦想单纯、美好、透明的生活,但只限于想像,而不会将理想付诸实践;他不追求知行统一,而是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退缩,用“就那么回事”来弥合分歧,麻痹自我和周围人对生活的感受力。林震对于刘世吾这种回避矛盾的消极人生态度的审视、批判以及超越,正是这个青年走向成熟的开始。人情人性的书写按照爱情书写的功能侧重,分两类。一是以《红豆》《在悬崖上》为代表,小说中情感故事只是载体表达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乃至阶级立场的冲突,基本上是《我们夫妇之间》的延续。《红豆》:宗璞,1957。人物:江玫,齐虹,萧素事件:爱情故事,阶级差异思想差异倒叙,爱情故事。北平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爱上齐虹。齐虹是资产阶级少爷,信奉个人本位的自由观念,江玫是地下党人后代,身份的差异导致二人决裂,齐虹前往美国,江玫成长为革命干部。小说构思与《青春之歌》相似,江玫算是走进当代的林道静。《红豆》用绵密的笔调写出江玫抉择的痛苦,揭示了她情感与理智、生活与理想之间复杂的矛盾。人物形象:江玫女大学生,天真善良,多愁善感,成长于小康之家,父亲是大学教授,也曾当过几年官。虽然父亲早逝,但在寡母的尽力庇护下平静成长。她本来像生活在象牙塔一样与世隔绝,白天练琴,晚上到图书馆看参考书,但革命者萧素和自由主义者齐虹的到来改变了她的人生。她处在两种势力之间,面临着革命与爱情的抉择[2]

。齐虹大学物理系四年级学生,出身于富裕之家,父亲是银行家。他温文尔雅,有一张清秀的象牙白色的脸,具有艺术家气质,不但熟谙苏轼、莎士比亚的经典爱情诗句,而且通晓音乐。另一方面,他憎恨人类,厌恶现实世界,醉心于物理和音乐,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他有的是疯狂占有的爱,当意识到自己无法独占江玫,而且正逐渐失去江玫时,他变得暴躁易怒,不通情理[2]

[5]

。萧素革命者,学生运动领袖,江玫的同屋室友,齐虹的同班同学。她泼辣坦率、正直无私,勇敢乐观,对人对事都一针见血,不尚空谈,不讲大道理,脚踏实地,身体力行。作为江玫的革命启蒙导师,她不但开启了江玫对革命的认识,也对江玫的爱情提出忠告,当江母生病时,她更带领头卖血筹款帮助江玫。《小巷深处》:作者陆文夫,1956。人物:妓女徐文霞,技术员张俊。《洼地上的战役》:陆翎,1954。人物:志愿军战士王应洪,班长王顺,朝鲜姑娘金圣姬事件:抗美援朝,朦胧爱情描写了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与朝鲜姑娘金圣姬间朦胧的爱情。关键词:住宿,好感,纪律,班长,手绢,牺牲,血手绢。小说以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与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发生的纯朴、朦胧的爱情故事,描写了在爱情与战场纪律所引发的情感冲突中,我志愿军战士所具有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赞美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林海雪原》:曲波,人物:杨子荣,少剑波,座山雕事件:剿匪内容梗概: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解放军后方。小分队在向威虎山匪窠开进途中,白鸽救了一个被杀伤的女人,并跟踪敌人发现了神河庙老道士,实际上是威虎山匪帮的情报员。小分队设下埋伏,抓获了座山雕手下的情报副官一撮毛,缴获了敌匪的地下先遣军联络图。经反复提审一撮毛和小炉匠,初步了解到威虎山座山雕匪帮的情况,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少剑波召集会议反复推敲了杨子荣的设想,迅速据此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杨子荣化装成已被消灭的另一伙土匪许大马棒的饲马副官胡彪,只身来到威虎山。在威虎山上,巧妙地应答了座山雕及手下“八大金刚”的多方盘问,并利用座山雕急于扩大实力、扩展地盘的心理,献上了缴获的敌匪地下先遣军联络图。初步得到了座山雕的信任,并被封为威虎山上的“老九”上校团副。座山雕精心布置了一场“与来袭共军激战”的假战斗,暗中考察这个“老九”是真是假。杨子荣提着枪也冲了上去,很快他就发现这些人只大喊大叫,枪都打到天上去了。他知道座山雕是在考验他,于是大打出手,连着打死几个匪徒,座山雕一看打死了弟兄,便对杨子荣大喊:“老九,慢来!这是在演习。”消除了座山雕的疑心,并将计就计乘机送出了所摸索清的情报。少剑波率小分队进驻与威虎山遥遥相望的夹皮沟,一边发动群众,组织生产自救,组建民兵队伍;一边抓紧滑雪练兵,积极备战。多年来饱受土匪侵害的百姓在小分队组织下,开动火车,用山内的木材换来了生活必需品,李勇奇等一批青年积极参加了民兵训练,拥军爱党、消灭土匪的热情空前高涨。突然传来了出山的火车遭土匪袭击的消息,高波牺牲了,被押解的俘虏小炉匠栾平乘机逃脱,去向不明。少剑波心想,如果小炉匠逃回威虎山,敌人内部的杨子荣就危险。正在此时,经过多日奔波的“长腿”孙达得,送来了杨子荣传出的情报。少剑波当机立断,率小分队和民兵火速出兵。游击队员们滑着雪橇,箭一样穿行在白皑皑的雪原上。年三十,威虎山要摆“百鸡宴”,让杨子荣担任值日官和“百鸡宴”的司宴官。白天杨子荣指派着全山的匪徒把威虎山前前后后,摆了六六三百六十根松明火把,说是“山光普照”,还把大厅里里外外安上了60盏猪油灯,说这正应座山雕的六十大寿。他还说服座山雕以大庆为名,要把今年的百鸡宴全摆在厅里,以便于小分队进来一网打尽。座山雕对他的这些安排大加赞赏。天近黄昏,“百鸡宴”即将开始,从火车上乘机逃跑的小炉匠,逃回了威虎山。杨子荣震惊之余,决心随机应变,先发制人。于是,当着座山雕和“八大金刚”的面,杨子荣利用小炉匠不敢说出自己被俘经过的弱点,嘻笑怒骂,逼得小炉匠前言不搭后语,黔驴技穷。小炉匠气急败坏喊道:“你不是胡彪,你是共军”。杨子荣很想一枪打死他,与敌人同归于尽,那样他就前功尽弃了。他仍继续镇定自若地与小炉匠舌战,直追问得小炉匠破绽百出,引起了座山雕的怀疑,最终杨子荣开枪处决了小炉匠。杨子荣在“百鸡宴”上八面威风,巧施安排,匪徒们个个喝得烂醉如泥,东倒西歪。小分队及时赶到,杨子荣和战友们,一举全歼威虎山的这伙顽匪,战斗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少剑波:富有青春朝气、智慧干练的形象。《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58年,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人物:共产党员——江姐,许云峰;叛徒——甫志高;特务——徐鹏飞,郑克昌内容梗概:1948年,中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意。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忍住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行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甫志高却根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很快相继被捕。特务头子徐鹏飞得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然而,他使尽各种伎俩,都没能从许云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东西。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政治犯。他们给犯人食用霉烂的食物,而且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趁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渣滓洞集中营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江姐的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秋去冬来,转眼到了年底。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开朗的景象,国民党当局在受到沉重打击后开始放出和谈空气。阴历年三十,渣滓洞全体难友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更令人高兴的是,地下党派人与他们取得了联系。敌人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假称释放了一批政治犯,但实际上只将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刘思扬一人遣回家中软禁。在他被送回白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共产党员潜入刘家,说他受区委书记李敬原的委派,前来了解刘思扬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正当刘思扬对此人怀疑时,李敬原派人送来真实情报,揭穿了这个伪装特务郑克昌的真面目。刘思扬转移失败,又被抓起来关进另一所监狱“白公馆”。郑克昌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高邦晋打入渣滓洞。他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同时,关在地窖中的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当解放军攻入四川,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徐鹏飞等狗急跳墙,提前秘密杀害了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就在许云峰等人被害当天的晚上,渣滓洞和白公馆同时举行了暴动。刘思扬、丁长发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历史小说:最能代表历史小说成就的是陈翔鹤,他创作了《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冯至的《白发生黑丝》和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都取材于杜甫的生活,通过想象的历史景象,倾吐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冯至小说中的杜甫在老年重获新生,黄秋耘笔下的杜甫抑郁悲凉。农村题材:如何塑造干部形象举例(创业史中的梁生宝,锻炼锻炼中的杨小四,我们夫妇之间中的李克。先进方面举例,用今日眼光评价)“红色经典”——青山保林三红一创青:杨沫《青春之歌》;山:周立波《山乡巨变》;保:杜鹏程《保卫延安》;林:曲波《林海雪原》;三红:吴强《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梁斌《红旗谱》;一创:柳青《创业史》。50年代、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政治抒情诗代表人物:郭小川、贺敬之代表作品:臧克家《战斗的最强音》李季《向昆仑》贺敬之《放声歌唱》郭小川《向困难进军》《甘蔗林——青纱帐》贺敬之:其政治抒情诗主要有两类:以《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为代表的大型抒情诗;以《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为代表的片段式抒情短篇。《回延安》以民歌形式创作。公刘:西南诗群中影响较大。他50年代的诗作被称为“一朵奇异的云”闻捷:组诗《吐鲁番情歌》。1956年出版《天山牧歌》。其诗带有明显的颂歌色彩,清新流丽,活泼亲切。特点革命+劳动+爱情,写别人的爱情。青年男女的爱情,爱情错位。郭小川:原名郭恩大,河北人。1955年创作组诗《致青年公民》,楼梯式。1956至1959年,创作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抒情诗《山中》《致大海》《望星空》等。60年代,创作《甘蔗林——青纱帐》《林区三唱》等政治抒情诗。1975年写作《团泊洼的秋天》《秋歌》。《望星空》:郭小川,1959年。分裂的文本(哲学与现实,思想和艺术)否定。创作特点:内容上,多写政治抒情诗;形式上,楼梯式和新辞赋体(十四行新赋体:四四三三或八六)《甘蔗林——青纱帐》,指称。第四种剧本:1956至1957年间,戏剧界出现一些风格清新,书写人性、人情,主张人道主义精神,大胆突破“工人剧本”“农民剧本”“部队剧本”禁区、干预生活的作品,被称为“第四种剧本”。“第四种剧本”打破概念化、公式化、工农兵剧本,打破阶级人、社会人。“第四种剧本”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社会问题剧。代表作品有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岳野《同甘共苦》,赵寻《还乡记》等。《同甘共苦》以农业合作化为背景,通过一位农民出身的领导干部的婚姻家庭的聚散离合探索伦理道德与情感问题。《洞箫横吹》大胆批判官僚主义,揭露社会黑暗。《布谷鸟又叫了》具有清新自然的喜剧风格。童亚男是一个富有青春活力、热爱生活、独立自主、满怀理想的农村新女性,她像布谷鸟一样自由欢唱、不甘屈服,体现着新的思想观念,焕发出青春的生命力。50到70年代,话剧历史剧主要有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曹禺《胆剑篇》。历史剧集中出现于1960年前后,与50年代中后期文学界“干预生活”的现实精神受挫有深层联系。《茶馆》作者老舍三幕戏,三个时代(第一幕尤其重要)戏剧结构——图卷戏,卷轴戏人物群像式===曹禺的《日出》也是该形式人物反映时代独特的艺术构思: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考虑的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埋葬的三个旧时代”,揭示“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小人物的塑造——人物群像式王利发(固然委曲求全,骨子里不服输)秦仲义(傲然耿直,有维新救国的梦)常四爷(有点顽固,刚强而倔强)话剧民族化的典范。《茶馆》有三个独特形式创造。第一是“人多事繁”、散点透视的戏剧结构;第二是“非冲突化”的戏剧思维;第三是“开口就响”的戏剧语言。《茶馆》是时代葬歌、文化挽歌。有一定喜剧性的悲剧,悲是主调。《茶馆》的悲剧美在于悲剧意识、悲剧人物以及悲剧的结构与氛围。人物介绍:王利发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常四爷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松二爷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秦仲义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维新运动后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新生民族资本家。他年轻时血气方刚,态度傲慢,目空一切,甚至敢于同有权有势的庞太监作斗争。他有一个自认为很远大的理想,就是“实业救国”。他天真地认为,可以用经济竞争的手段,把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就能战胜洋人,救国救民。但他惨淡经营了几十年的“实业”却被国民党政府没收了,心如死灰的他,到老年却悟出了这样一个荒唐的“道理”:“有钱呀,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在这一人物身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既有斗争性又有软弱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