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8年高考全国卷3理综生物、化学、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16-2018年高考全国卷3理综生物、化学、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16-2018年高考全国卷3理综生物、化学、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16-2018年高考全国卷3理综生物、化学、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16-2018年高考全国卷3理综生物、化学、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2018全国HI卷理综解析

2018全国HI卷理综

2017全国HI卷理综

2016全国HI卷理综

1

2018年全国卷(III)理综解析

1.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脸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脸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我国科学家完成的实脸,要求对四个实脸或事例的完成者很

清楚。

【详解】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完成的,A错误;用

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是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完成的,B错误:证明DNA是遗

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脸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完成的,C错误;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

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完成的,D正确,所以选D。

【点睛】本题要学生注意历史上经典的科学实脸的完成者。

2.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B,细胞的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中都含有磷元素

C.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细胞增殖、生物膜、细胞膜及细胞分化的有关知识。细胞

增殖都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

2

境分隔开、控制物质出入细胞及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方式有三种:通过化学

物质传递信息、通过相邻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和相邻细胞之间形成通道传递信

息;细胞分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普遍性、遗传物质不变性。

【详解】成熟个体中的细胞增殖过程中,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消耗能量,分裂期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运动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细胞的核膜、内质网和细胞膜中都属于生物

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都含有磷元素,B正确;两个相邻细跑的细胞膜直接接触,

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C正确;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属于

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D正确,所以选A。

【点睛】无论生物个体是否成熟,细胞增殖都需要消耗能量;内质网是由单层生物膜围成的

细胞器,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答案】D

【详解】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

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

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

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

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点睛】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要注意静息状态时,

3

即使钾离子外流,膜内钾离子的浓度依然高于膜外。

4.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

细胞分裂一次,前期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

离,移向两极;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

源染色体联会,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类似有

丝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

【详解】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

两极,A正确;有丝分裂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B错误: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C正确: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

染色体行为类似,前期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

正确,所以选B。

【点睛】要注意同源染色体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丝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

但不联会配对;虽然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5.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4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有关

知识。植物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产物是CO?和HzO,并释放大量能量,合成大量ATP,在

无氧时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大部分组织无氧呼吸产物是CO2和酒精,某些组织或器官是

乳酸,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主要反应是水的光解和合成

ATP;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向:呼吸散失、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除了最

高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详解】植物在黑暗中有氧时可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可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食物链上

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向:呼吸散失、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除了最高营养级)和被

分解者分解利用,B正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CO?和比0、CO?和酒精,某些

组织或器官是乳酸,C错误;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D正确,所以选C。

【点睛】光合作用虽然暗反应消耗了ATP,但光反应阶段利用光能合成了ATP:葡萄糖是细

胞呼吸的底物,不是产物。

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5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

识。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信息包括物理(声、光、电、磁等)、化学(化学物质)

和行为(特定的动作)信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逐个计数法、样方法、灯光诱捕法和标

志重捕法。趋光性昆虫的种类很多,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捕,统计种类数。

【详解】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

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

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

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所以选B。

【点睛】趋光性昆虫有很多种,用黑光灯诱捕时,能吸引附近多种昆虫向黑光灯聚集,所以

能用于探究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7.回答下列问题:

(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上,该物质主要捕

获可见光中的O

(2)植物的叶面积与产量关系密切,叶面积系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总和)与植物

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叶面积系数

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当叶面积系数

(3)通常,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量相等时所需

6

要的光照强度(填“高”或"低”)。

【答案】(1).类囊体膜(2).蓝紫光和红光(3).增加(4).群体光合速率不

变,但群体呼吸速率仍在增加,故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5).低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据题意可知,植物群体光

合速率即为总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速率即为净光合速率;据题中曲线可知;当叶面积系数

小于a时,群体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速率及呼吸速率均上升;当叶面积系数大于a,小于

b时,群体光合速率上升、干物质积累速率基本不变、呼吸速率上升:当叶面积系数大于b

时,群体光合速率不变、干物质积累速率下降、呼吸速率上升。

【详解】(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是叶绿素和类胡萝素,分布在叶绿体的

类囊体薄膜上,叶绿体上的色素主要捕获红光和蓝紫光;

(2)由图可知:当叶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

速率均上升;当叶面积系数大于b时,由于群体光合速率不变,而群体呼吸速率仍在上升,

导致群体净光合速率降低,干物质积累速率下降;

(3)由于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小于阳生植物,即阴生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放出的CO2比

阳生植物少,因此阴生物光合作用吸收C02量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z量相等时所需要的光照

强度比阳生植物低。

【点睛】关键要理解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即为总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速率即为净光合速率,

因此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速率=群体光合速率一群体呼吸速率。

8.回答下列与蛋白质相关的问题:

(1)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在细胞中合成蛋白质时,肽键是在

这一细胞器上形成的。合成的蛋白质中有些是分泌蛋白,如(填“胃蛋白

酶”''逆转录酶"或''酪氨酸酶”)。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需要经过高尔基体,此

7

过程中高尔基体的功能是。

(2)通常,细胞内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需要有正确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

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可以导致蛋白质变性,通常,变性的蛋白质易被蛋白酶水解,原因是

(3)如果DNA分子发生突变,导致编码正常血红蛋白多肽链的mRNA序列中一个碱基被另一

个碱基替换,但未引起血红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其原因可能是

【答案】(1).氨基酸(2).核糖体(3).胃蛋白酶(4).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

类和包装(5).空间(6).蛋白质变性使肽键暴露,暴露的肽键易与蛋白酶接触,使

蛋白质降解(7).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

【详解】

(1)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细胞中合成蛋白质时,在核糖体上mRNA

的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胃蛋白酶是胞外酶属于分泌蛋白、

逆转录酶和酪氨酸酶属于胞内酶;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还需要内质网加工,再经

过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分类、包装,最后形成分泌小泡转运至细胞膜,通过胞吐的方式

分泌出去;

(2)细胞内的蛋白质都有特定的的氨基酸数目、种类和排列序列以及由肽链盘曲、折叠形

成的一定的空间结构;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可以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

肽键暴露,易与蛋白酶接触,使蛋白质被水解;

(3)编码正常血红蛋白多肽链的mRNA序列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改变后的密码子

翻译的氨基酸还是原来的氨基酸,这是密码子的简并性,所以不引起血红蛋白中基酸序列的

改变。

【点睛】关键要掌握密码子具有简并性这一特点,改变后的密码子翻译的氨基酸还是原来的

8

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不变,功能不变。

9.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脸,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

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

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下表:

组别杂交组合F,表现型F2表现型及个体数

红二义黄多红二450红二、160红多、150黄二、50黄多

红多X黄二红二460红二、150红多、160黄二、50黄多

圆单X长复圆单660圆单、90圆复、90长单、160长复

圆复X长单圆单510圆单、240圆复、240长单、10长复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上,

依据是: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填“一对”或“两

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

(2)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

计结果不符合的的比例。

【答案】(1).非同源染色体(2).F?中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符合9:3:

3:1(3).一对(4).F?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3:1,而两对相对

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5).1:1:1:1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用的相关知识。本题涉及四对相对性

状的遗传规律的分析,可以根据表中匕及F?的表现型及数量,推出控制四对相对性状的基

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

9

【详解】(1)因题干说明是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故杂交的品种均为纯合子,根据表中甲的

数据,可知F,的红果、二室均为显性性状,甲的两组F?的表现型之比均接近9:3:3:1,所以

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组的匕的圆果、单一花序均为显性

性状,F2中第一组:圆:长=(660+90):(90+160)=3:1、单:复=(660+90):(90+160)=3:1:

第二组:圆:长=(510+240):(240+10)=3:1、单:复=(510+240):(240+10)=3:1;但两

组的四种表现型之比均不是9:3:3:1,说明控制每一对性状的基因均遵循分离定律,控制这

两对性状的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根据表中乙组的杂交实验得到的F,均为双显性杂合子,F2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9:3:3:1,

说明E产生的四种配子不是所以用两个F,分别与“长复”双隐性个体测交,就不

会出现1:1:1:1的比例。

【点睛】本题要运用分解组合法分析两组杂交的F?的性状分离比,是否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的3:1和自由组合定律的9:3:3:1,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

10.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

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o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0「,通常植物根系对N0J的吸收是通过

10

运输完成的。

【答案】(1).有机物(2).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3).待分

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4).主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解者的有关知识。分解者是一种异养生物,将动植物遗体

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吸收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分解者种类很多,有

需氧型的,和厌氧型的,有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有微生物和动物,因此利用分解者处理生

活垃圾要根据生活垃圾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解者,还要给分解者合适的生活条件。学#

【详解】(1)蚯蚓是异养生物,属于分解者,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枯枝败叶中的有

机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

素为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生活垃圾的性质以确定能分解该垃圾的分解者、选择能分解垃圾中

有机物的分解者、调整处理垃圾的理化条件(温度、湿度、pH等)以便适合分解者生活,

快速降解有机物;

(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通常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故对NO3-的吸收是通过主动

运输完成的。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利用分解者处理生活垃圾要考虑的因素,以从生活垃圾的性质成分、

分解者的种类、分解者的生活条件、分解者的分解效率、分解者分解的物质等方面去作答。

11.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回答下列与酵母菌有关的问题:

(1)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填“牛肉膏蛋白豚”“MS”或“麦芽汁琼脂”)

培养基,该培养基应采用灭菌法灭菌。若将酵母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培养一段

时间后会观察到菌落,菌落的含义是O

11

(2)酵母菌液体培养时,若通入氧气,可促进(填“菌体快速增殖”、“乙

醇产生”或“乳酸产生”);若进行厌氧培养,可促进(填"菌体快速增殖”、“乙

醇产生”或“乳酸产生

(3)制作面包时,为使面包松软通常要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酵母菌引起面包松

软的原因是。

【答案】(1).麦芽汁琼脂(2).高压蒸汽(3).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

子细胞群体(4).菌体快速增殖(5).乙醇产生(6).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会产生

C02>CO?使面包松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培养和分离的有关知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的单细

胞真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和C02,释放能量多,细胞增殖快;在无氧

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02,释放能量少,细胞增殖慢:常用的灭菌方法有:

灼烧灭菌(主要用于接种工具灭菌)、干热灭菌(用于待检灭菌的物品如金属、玻璃、陶瓷

制品)、高压蒸汽灭菌(适用于培养基灭菌);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

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就可以得

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牛肉膏蛋白脓培养基属于细

菌培养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适合培养真菌,MS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培养基。

【详解】(1)麦芽汁琼脂培养基的碳氮比较高,而且含糖量高,更适合酵母菌;该培养基应

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若将酵母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由一个

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

(2)酵母菌液体培养时,若通入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为0和CO2,释放能量多,细胞增

殖快;若进行无氧培养,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02,释放能量少,增殖慢;

(3)制作面包时,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因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

12

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面包松软多孔。

【点睛】要注意区别三种培养基的用途;要知道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02,不是乳

酸。

12.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018年《细胞》期刊报道,中国科学家率先成功地应用体细胞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克隆,

获得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回答下列问题:

(1)“中中”和“华华”的获得涉及核移植过程,核移植是指。通过核移

植方法获得的克隆猴,与核供体相比,克隆猴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填“减半”

“加倍”或“不变”)

(2)哺乳动物的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细胞核移植获得克

隆动物的难度(填“大于”或“小于”)体细胞核移植,其原因是。

(3)在哺乳动物核移植的过程中,若分别以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作为核供体,通

常,所得到的两个克隆动物体细胞的常染色体数目(填“相同''或"不相同”),

性染色体组合(填“相同”或“不相同”)»

【答案】(1).将动物的一个细胞核,移入一个已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2).不变

(3).小于(4).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全能性相对容易(5).相同(6).不同

13

2018年高考全国卷(III)理综化学试题解析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

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

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知识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判断时,应该先考

虑清楚对应化学物质的成分,再结合题目说明判断该过程的化学反应或对应物质的性质即可

解答。

详解:A.泡沫灭火器中加入的主要是碳酸氢钠和硫酸铝溶液,两者混合的时候发生双水解

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该泡沫喷出进行灭火。但是,喷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泡

沫中一定含水,形成电解质溶液,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可能导致触电或电器短路,A错误。

B.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由于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

温度较高时,会因为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所以疫苗一般应该冷藏保存,B正确。

C.油性漆是指用有机物作为溶剂或分散剂的油漆:水性漆是指用水作为溶剂或分散剂的油

漆,使用水性漆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挥发对人体健康和室内环境造成的影响,C正确。

D.电热水器内胆连接一个镁棒,就形成了原电池,因为镁棒比较活泼所以应该是原电池的

负极,从而对正极的热水器内胆(多为不锈钢或铜制)起到了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方法为:

才西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正确。

点睛:本题是一道比较传统的化学与生产生活相关的问题,需要学生能够熟悉常见化学物质

的性质和用途,同时能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某些过程。需要指出的是,选项D中

14

的病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际指的是形成原电池的保护方法。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4g镁与27g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B.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

C.1mol重水与1mol水中,中子数比为2:1

D.1mol乙烷和1moI乙烯中,化学键数相同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结构,需要先分析该物质中含有的微观粒子或组成的情况,

再结合题目说明进行计算。

详解:A.1个Mg原子中有12个质子,1个AI原子中有13个质子。24g镁和27g铝各自的

物质的量都是1mol,所以24g镁含有的质子数为12moI,27g铝含有的质子的物质的量为

13moI,选项A错误。

v

B.设氧气和臭氧的质量都是Xg,则氧气(。2)的物质的量为土mol,臭氧(。3)的物质的

32

yXXXX

量为一mol,所以两者含有的氧原子分别为一X2=—mol和——X3=—mol,即此时氧气

4832164816

和臭氧中含有的氧原子是一样多的,而每个氧原子都含有8个电子,所以同等质量的氧气和

臭氧中一定含有相同的电子数,选项B正确。

C.重水为;玄2与。,其中;区含有1个中子,与0含有8个中子,所以1个重水分子含有10

个中子,1mol重水含有10mol中子。水为;耳之》。,其中;凡没有中子,与。含有8个中子,

所以1个水分子含有8个中子,1mol水含有8moi中子。两者的中子数之比为10:8=5:4,选

项C错误。

D.乙烷(C2H6)分子中有6个C-H键和1个C—C键,所以1mol乙烷有7moi共价键。乙烯

(C2HJ分子中有4个C—H键和1jC=C,所以1mol乙烯有6moi共价键,选项D错误。

15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物质中含有的各种粒子或微观结构的问题,一般来说先计算物质基本微

粒中含有多少个需要计算的粒子或微观结构,再乘以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就可以计算出相应

结果。

3.苯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苯乙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与液澳混合后加入铁粉可发生取代反应

B.能使酸性高镒酸钾溶液褪色

C.与氯化氢反应可以生成氯代苯乙烯

D.在催化剂存在下可以制得聚苯乙烯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应该先确定物质中含有的官能团或特定结

构(苯环等非官能团),再根据以上结构判断其性质。

详解:A.苯乙烯中有苯环,液澳和铁粉作用下,澳取代苯环上的氢原子,所以选项A正确。

B.苯乙烯中有碳碳双键可以被酸性高镒酸钾溶液氧化,所以能使酸性高镒酸钾溶液褪色,

选项B正确。

C.苯乙烯与HCI应该发生加成反应,得到的是氯代苯乙烷,选项C错误。

D.乙苯乙烯中有碳碳双键,可以通过加聚反应得到聚苯乙烯,选项D正确。

点睛:本题需要注意的是选项A,题目说将苯乙烯与液澳混合,再加入铁粉,能发生取代,

这里的问题是,会不会发生加成反应。碳碳双键和液;臭是可以发生加成的,但是反应的速率

较慢,加入的铁粉与液澳反应得到淡化铁,在澳化铁催化下,发生苯环上的氢原子与澳的取

代会比较快;或者也可以认为澳过量,发生加成以后再进行取代。

4.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比时,加几滴CuS(L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16

B.用标准HCI溶液滴定NaHCOs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配为指示剂

C.用柏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馅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答案】B

0.用钠丝蘸取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进行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说明该盐溶液中一定有

Na\选项C正确。

D.蒸馅时,为保证加热的过程中液体不会从烧瓶内溢出,一般要求液体的体积不超过烧瓶

体积的三分之二,选项D正确。

点睛:本题选项B涉及的是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选择。一般来说,应该尽量选择的变色点与

滴定终点相近,高中介绍的指示剂主要是酚酿(变色范围为pH=8〜10)和甲基橙(变色范

围为pH=3.1~4.4)。本题中因为滴定终点的时候溶液一定为酸性(二氧化碳饱和溶液pH约

为5.6),所以应该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对于其他滴定,强酸强碱的滴定,两种指示剂都

可以;强酸滴定弱碱,因为滴定终点为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所以应该使用甲基橙为指

示剂:强碱滴定弱酸,因为滴定终点为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所以应该使用酚酰为指示

剂。

5.一种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所示。当电池放电时,Oz与Li*在多孔碳材料电

极处生成Li?。”.(产0或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非水电解质/高聚物隔膜

A.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负极

17

B.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多孔碳材料电极流向锂电极

0.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Li*向多孔碳材料区迂移

D.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Li?8-尸2Li+(1—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电池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应该先根据题目叙述和对应的示意图,

判断出电池的正负极,再根据正负极的反应要求进行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详解:

A.题目叙述为:放电时,Oz与Li*在多孔碳电极处反应,说明电池内,Li*向多孔碳电极移

动,因为阳离子移向正极,所以多孔碳电极为正极,选项A错误。

B.因为多孔碳电极为正极,外电路电子应该由锂电极流向多孔碳电极(由负极流向正极),

选项B错误。

0.充电和放电时电池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应该相反,放电时,Li'向多孔碳电极移动,充电时

向锂电极移动,选项C错误。

D.根据图示和上述分析,电池的正极反应应该是乌与Li,得电子转化为UzOrx,电池的负极

V

反应应该是单质U失电子转化为Li*,所以总反应为:2Li+(1——)0=LiO-x,充电

2222

X

的反应与放电的反应相反,所以为U20”=2Li+(1-—)0,选项D正确。

22

点睛:本题是比较典型的可充电电池问题。对于此类问题,还可以直接判断反应的氧化剂和

还原剂,进而判断出电池的正负极。本题明显是空气中的氧气得电子,所以通氧气的为正极,

单质锂就一定为负极。放电时的电池反应,逆向反应就是充电的电池反应,注意:放电的负

极,充电时应该为阴极;放电的正极充电时应该为阳极。

6.用0.100mol•I/'AgN03滴定50.0mL0.0500mol•L"C「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18

9

8

7

C6

Q

P5

8

T4

3

2

5101520253035404550

K(AgNO,ymL

A.根据曲线数据计算可知/C(AgCI)的数量级为1。-'°

B.曲线上各点的溶液满足关系式c(Ag*>•c(CI')=/Cp(AgCI)

C.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400mol•1/C「,反应终点c移到a

D.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00mol•LB「,反应终点c向b方向移动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应该从题目所给的图入手,寻找特定数据判断题目中的沉淀滴定的具体

过程。注意:横坐标是加入的硝酸银溶液的体积,纵坐标是氯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详解:A.选取横坐标为50mL的点,此时向50mL0.05moI/L的C「溶液中,加入了50mL0.1mol/L

的AgNOs溶液,所以计算出此时溶液中过量的Ag*浓度为0.025mol/L(按照银离子和氯离子

1:1沉淀,同时不要忘记溶液体积变为原来2倍),由国示得到此时C「约为1X1(Tmo|/L(实

际稍小),所以Ksp(AgCI)约为0.025X10-J2.5X1。-'",所以其数量级为10一'°,选项A正确。

B.由于Ksp(AgCI)极小,所以向溶液滴加硝酸银就会有沉淀析出,溶液一直是氯化银的饱和

溶液,所以c(Ag*)•c(CI')=KSP(AgCI),选项B正确o

C.滴定的过程是用硝酸银滴定氯离子,所以滴定的终点应该由原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

决定,将50mL0.05moi/L的C「溶液改为50mL0.04mol/L的C「溶液,此时溶液中的氯离子

的物质的量是原来的0.8倍,所以滴定终点需要加入的硝酸银的量也是原来的0.8倍,因此

19

应该由C点的25mL变为25X0.8=20mL,而a点对应的是15mL,选项C错误。

D.卤化银从氟化银到碘化银的溶解度应该逐渐减小,所以K*(AgCI)应该大于Ksp(AgBr),将

50mL0.05mol/L的C「溶液改为50mL0.05mol/L的BL溶液,这是将溶液中的氯.离子换为等

物质的量的澳离子,因为银离子和氯离子或漠离子都是1:1沉淀的,所以滴定终点的横坐标

不变,但是因为澳化银更难溶,所以终点时,浪离子的浓度应该比终点时氯离子的浓度更小,

所以有可能由a点变为b点。选项D正确。

点睛:本题虽然选择了一个学生不太熟悉的滴定过程——沉淀滴定,但是其内在原理实际和

酸碱中和滴定是一样的。这种滴定的理论终点都应该是恰好反应的点,酸碱中和滴定是酸碱

恰好中和,沉淀滴定就是恰好沉淀,这样就能判断溶液发生改变的时候,滴定终点如何变化

了。

7.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和Z同族。盐YZW与浓盐酸反

应,有黄绿色气体产生,此气体同冷烧碱溶液作用,可得到YZW的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为W<X<Y<Z

B.X的氢化物水溶液酸性强于Z的

C.丫2W2与ZWz均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D.标准状况下W的单质状态与X的相同

【答案】D

B.HCI是强酸,HF是弱酸,所以X(F)的氨化物水溶液的酸性弱于Z(CI)的。选项B错

、口

沃。

C.CI02的中心原子是CI,分子中只存在CI和0之间的极性共价键,选项C错误。

D.标准状况下,W的单质Ch或。3均为气态,X的单质F?也是气态。选项D正确。

点睛:本题相对比较简单,根据题目表述可以很容易判断出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的元素,再代

20

入四个选项判断即可。要注意选项D中,标准状况下氧气、臭氧、氟气的状态为气体。

8.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0,M=248g•mol'1)可用作定影剂、还原剂。回答下列问

题:

10

(1)已知:Ksp(BaS04)=1.1X1O',Ksp(BaS2O3)=4.1X10*%市售琉代硫酸钠中常含有琉

酸根杂质,选用下列试剂设计实脸方案进行检验:

试剂:稀盐酸、稀H2s。4、BaCL溶液、Na2c。3溶液、%。2溶液

实验步骤现象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除氧蒸馈水②固体完全溶解得无色澄清溶液

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⑤静置,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2)利用LCQO,标准溶液定量测定硫代硫酸钠的纯度。测定步骤如下:

①溶液配制:称取1.2000g某硫代硫酸钠晶体样品,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憎水在

中溶解,完全溶解后,全部转移至100mL的中,加蒸储水至o

②滴定:取0.00950mol•I/'的"CrO标准溶液20.00mL,硫酸酸化后加入过量KI,发生

+3

反应:Cr2。产+6「+14H:^=312+2Cr*+7H20。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样品溶液滴定至淡黄绿色,

发生反应:l2+2S2(V-^=S,(V-+2「。加入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继续滴定,当溶液

,即为终点。平行滴定3次,样品溶液的平均用量为24.80mL,则样品纯度为

%(保留1位小数)。

【答案】(1).③加入过量稀盐酸(2).④出现乳黄色浑浊(3).⑤(吸)取上层清

液,滴入BaCL溶液(4).⑥产生白色沉淀(5).烧杯(6).容量瓶(7).刻

度(8).蓝色褪去(9).95.0

21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实验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硫酸根离子的

检脸,一个是硫代硫酸钠的定量检测。

详解:(1)检脸样品中的硫酸根离子,应该先加入稀盐酸,再加入氯化领溶液。但是本题中,

硫代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以及锁离子都反应,所以应该排除其干扰,具体过程应该为先将样

品溶解,加入稀盐酸酸化(反应为S2(V-+2H*=SO2T+Si+H2o),静置,取上层清液中滴

加氯化钢溶液,观察到白色沉淀,证明存在硫酸根离子。所以答案为:③加入过量稀盐酸;

④有乳黄色沉淀;⑤取上层清液,滴加氯化领溶液;⑥有白色沉淀产生。学#

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应该先称量质量,在烧杯中溶解,在转移至容量瓶,最后

定容即可。所以过程为:将固体再烧杯中加入溶解,全部转移至100mL容量瓶,加蒸馈水至

刻度线。

②淡黄绿色溶液中有单质碘,加入淀粉为指示剂,溶液显蓝色,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溶液

中的单质碘,滴定终点时溶液的蓝色应该褪去。根据题目的两个方程式得到如下关系式:

22

Cr207'~3l2~6S203\则配制的100mL样品溶液中硫代琉酸钠的浓度

c=0・0°-5义20/6=0.04597m。"L,含有的硫代硫酸钠为0.004597mol,所以样品纯度为

24.8

0.004597X248X1QQ%=950%

1.2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基本,其中第一问中的硫代琉酸钠样品中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在2014年的天津、山东、四川高考题中都出现过,只要注意到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就可以准

确作答。

9.KI。?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可作为食盐中的补碘剂。回答下列问题:

(1)KI0?的化学名称是。

(2)利用“KCI03氧化法”制备Kith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22

H2O

浓液

“酸化反应”所得产物有KH(I()3)2、Clz和KCI。“逐CL”采用的方法是。“滤液”

中的溶质主要是。“调pH”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

(3)Kith也可采用“电解法”制备,装置如图所示。

①写出电解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

②电解过程中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的离子主要为,其迁移方向是

③与“电解法”相比,“KCIOs氧化法”的主要不足之处有(写出一点)。

KOH+I?KOH

【答案】(1).碘酸钾(2).加热(3).KCI(4).KH(IO3)2+KOH^^2KIO3+H2O或

-

(HIO3+KOH^=KIO3+H2O)(5).2H20+2e^=20H-+H2T(6).K*(7).a到b

(8).产生CL易污染环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工业以及电化学的相关知识。应该从题目的化工流程入手,

程操作的目的,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

详解:(1)根据氯酸钾(KCIO3)可以推测KIO3为碘酸钾。

(2)将溶解在溶液中的气体排出的一般方法是将溶液加热,原因是气体的溶解度是随温度

上升而下减小。第一步反应得到的产品中氯气在“逐CL”时除去,根据图示,碘酸钾在最

23

后得到,所以过滤时KH(IO3)2应该在滤渣中,所以滤液中主要为KCI。“调pH”的主要目的

是将KH(I。3)2转化为KI。3,所以方程式为:KH(103)2+K0H=2KI03+H20O

(3)①由图示,阴极为氢氧化钾溶液,所以反应为水电离的氢离子得电子,反应为2H2O+2e

=20H+H2TO

②电解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应该向阴极迁移,明显是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钾离子迁移,方向为

由左向右,即由a到b。

③KCIO3氧化法的最大不足之处在于,生产中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氯气。

点睛:题目的电解过程,可以理解为:阳极区的单质碘和氢氧化钾反应:312+6K0H=KIO3

+5KI+3H20,生成的碘离子在阳极失电子再转化为单质碘,单质碘再与氢氧化钾反应,以

上反应反复循环最终将所有的碘都转化为碘酸钾。阴极区得到的氢氧化钾可以循环使用。

10.三氯氢硅(SiHCI3)是制备硅烷、多晶硅的重要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1)SiHCL在常温常压下为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遇潮气时发烟生成(HSiO)?。等,写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SiHCL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

-1

2SiHCl3(g)^=SiH2CI2(g)+SiCI4(g)AH,=48kJ•mol

1

3SiH2C12(g)SiH4(g)+2SiHC13(g)△H2=-30kJ,moI

则反应4SiHCl3(g)=SiHjg)+3SiCI,(g)的kJ•mol,

(3)对于反应2SiHC13(g)^=SiH2clz(g)+SiCL(g),采用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

剂,在323K和343K时SiHCL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所示。

24

0100200300400

#min

①343K时反应的平衡转化率a=%。平衡常数K3«K=(保留2位小数)。

②在343K下:要提高SiHCL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

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

③比较a、b处反应速率大小:u*八(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速率

u=u工-u迷=々正京与-k逆“SiH2c弓飞匕》k正、k迷分别为正、逆向反应速率常数,X为物

质的量分数,计算a处占(保留1位小数)。

J逆

【答案】

(1).2SiHC13+3H20^^(HSi0)20+6HCI(2).114(3).©22(4).

0.02(5).②及时移去产物(6).改进催化剂(7).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

(8).③大于(9).1.3

(3)①由图示,温度越高反应越快,达到平衡用得时间就越少,所以曲线a代表343K的反

应。从图中读出,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