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1_第1页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1_第2页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1_第3页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1_第4页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历史的变迁第四单元朗读单元序言,体会核心概念从菘泽文化开始,上海地区已有了文明的雏形。经过元明时代的设县与建城,上海初步具备了城市的框架。至清中期,上海已发展已发展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鸦片战争迫使上海开埠,西方列强的入侵形成了“国中之国”——租界。租界既是近代中国半民地社会缩影,也在客观上将上海推向世界。从清末到民国,上海的市政、城建、经济、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大变局中逐步发展。新中国的建立开始了上海展的新纪元,经济时期上海挥了全国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功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抓住浦东开发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发展层次,扩大了上海的影响力,上海的明天将更加美好上海历史的发展变迁单元导读:上海历史发展基本脉络:(1)古代上海:

崧泽文化——上海文明的雏形;

唐朝和元朝——★上海设县:

明朝——建城:初步具备城市框架

清中期——“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2)近代上海:

鸦片战争后——开埠,建立租界;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客观上将上海推向世界(3)现代上海:上海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重点和难点:将上海历史的变迁作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折射点来学习

一、开埠之前的上海(古代上海)古代上海的行政区划——设县:(1)上海地区至唐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2)元代时期,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为当时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因上海的商贸地位日趋重要——正式设置上海县

当时上海县的范围相当于现在上海市中心区的南部,就在现在属于原南市区老城厢的那个地方,一直沿袭到上海设市之后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前缘,长江的入海口,是长江口的一块冲击平原二、开埠后的上海——近代上海

1、上海的开埠:(1)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签定《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2)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2、租界的设立:

1845年,以《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具体规定了上海西人居留地的租地方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则等内容——这个章程的颁布,宣告英租界的辟设。而美、法两国也紧随英国之后相继辟设租界——租界的建立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思考:如何看待上海的开埠?被迫的开放:上海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使上海从此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经济联系空前活跃,推动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逐渐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总之,在民族的屈辱之中,上海最终走出早先与世隔绝状态3、上海租界的市政:(1)按照土地章程,租界作为西人居留地,实行华洋分处原则,即华人可以到租界里进行买卖交易,但不得入内租地、造房、租房、居住;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清政府为切断居民与小刀会联系,强令居民迁徙,迫使大批难民流入租界,造成租界内事实上的华洋杂居(2)租界的市政管理:

1854年7月,英、美、法三国领事不合法地抛开中国政府,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修改后的章程为租界建立自己的“政权”奠定了“法律基础”。同年,租界的“市政机关”(MunicipalCouncil市政委员会)正式产生。这个机关在中文中被翻译为“工部局”并长期习用工部局(英美租界)公董局(法租界)

工部局的建立最终导致了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取得了一种独立地位。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了所谓的“国中之国”由于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其中亦有不少恶行昭著的违法分子,因此上海也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

性质:殖民政权——“国中之国”

思考:如何看待租界在上海的建立?

材料一:租界作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一方面昭示了侵略者对中国主权的严重践踏;另一方面又以令人瞩目的现代市政文明在古老的中国激起层层波澜,在租界的强烈刺激和震动下,中国有识之士开始“仿租界之式”,创办自己的现代市政,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市政现代化的艰难一步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成为帝国主义的通商口岸,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加强在上海的殖民统治,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上海划分势力范围,争取特权,建立租界,公共租界的统治机构是工部局……基本上采用欧美政体制度,对租界内的行政、警备、公用、卫生、交通、财务等进行管理

材料三:自1853年起,上海已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据1934年的《上海通志馆期刊》记载“上海最初的洋商……其最主要的输入品便是鸦片,外洋出入之货,本多定税则,载入条例,独鸦片税则不定,不必纳税,于是素来禁止的鸦片,此时反得源源而来,畅销无阻。”1847年,经由上海输入的鸦片达1.65万箱,超过1830年以前的任何一年输入全中国的鸦片箱数。

材料四:上海公共租界是居民自治,掌握实权的纳税人会议和行政机构工部局,并不对英国政府负责,而是对纳税人负责。纳税人会议并不是橡皮图章,而是掌有实权……所以孙中山称之为“自治的模范”上海租界的这种特殊性质,对于上海城市发展的走向有重要影响,法律方面,处理与华人有关案件的会审公廨,适用的并不是英国法律,而是亦中亦西。文化方面,上海并不像香港那样唯英是从,而是中西混合,中西并重。社会生活方面,中西风俗并存,既过春节,也过圣诞节,经济方面…美国学者墨菲认为上海的演变发展对中国适应世界潮流,走向现代化起了关键性作用,是了解现代中国的钥匙。近代上海是在东西文化互相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西方人眼里是东方,在中国人眼里是西方

材料五:他(报业巨子史量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自恃《申报》的机构在上海租界里,国民党政府奈何不了他,所以在国民党政府有关重大政治经济举措上,常常旁敲侧击予以批评材料六: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精英在上海公共租界内创办了众多的报馆、书局及其他文化机构…与此同时,传教士及一些外国人在上海租界及其周围地区创办了一批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内的教会学校,其中有著名的徐汇公学、圣约翰书院、中西书院等补充材料:

1854年,英租界工部局成立,只有居住在租界、每年缴纳房地捐达白银500两以上或年付房屋租金1200两以上的外侨才有资格被推选为工部局董事候选人。……工部局还设有总办处、工务处、卫生处、财务处等各种管理和办事机构,另外,工部局还控制一支武装力量万国商团。

1909年上海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立,董事均由选举产生,有任期规定,下设户政、警政、工政等科,均与租界工部局组织类似。

——马长林:《近代中国租界变迁》补充材料:

“租界马路四通,城内道途狭隘;租界异常清洁,车不扬尘,居之者几以为乐土,城内虽有清道局,然城河之水,秽气触鼻,僻静之区,坑厕接踵,较之租界,几有天壤之别。”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19世纪的上海外滩

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低矮肮脏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各个入侵的殖民国争夺的肥肉,各国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纷纷在此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这里原来驻有英国的汇丰银行,当时的英国人称它是"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华贵的一幢建筑"。租界的影响(双重影响)

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1)租界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租界成为“国中之国”,这是对中国领土、司法、行政、贸易、关税等主权的侵犯,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商品输出,并镇压革命力量和进行文化侵略的据点,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其中包括一些恶性昭著的违法分子,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2)租界的辟设客观上成为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窗口”,一定程度上给上海和近代中国带来新气象:政治上为部分革命者提供政治庇护,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传播近代民主科学、宗教信仰自由等观念,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社会生活上促使上海等城市市政管理和建设现代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等,总之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刺激了中国的觉醒,加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上海—既是耻辱标志也是文明窗口,既是“国中之国”也是进步活动中心,既是经济掠夺基地也是全国经济中心,既是文化渗透的桥头堡也是西学传播的“批发部”和“中转站”既是腐败社会风气的风行地也是趋新之风的策源地,这些都与租界的影响有关这种双重影响主要是由近代西方与中国的矛盾所决定的。所谓“缝隙效应”,是指租界既是中国领土又不受中国政府直接管辖的特点,使得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出现一道缝隙。这道缝隙虽然很小,但影响很大。这道缝隙在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的统治系统中,成为一条力量薄弱地带,形成反政府力量可以利用的政治空间。所谓“示范效应”,是指通过租界展示出来的西方文明、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距,极大地刺激着上海人,推动着上海人学习西方的步伐。所谓“孤岛效应”,不是从地理上说,而是一个政治文化概念。是指上海因为有租界的存在,在将近一百年时间里,成为一个独特的政治文化空间,仿佛一个孤岛。上海租界研究的理论问题——殖民主义的双重性“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印度社会本身是停滞不前的、注定要被别人征服的。印度与其被其他落后国家征服,不如被先进的英国征服,因为英国毕竟能给印度造成一场社会革命,使它摆脱停滞状态,获得复兴的希望。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虽然极其自私、残酷,但客观上它将在印度完成"双重使命",一方面“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方面“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