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法学 课件全套 郑宁 第1-18章 文化法概述-文化行业的广告合规_第1页
文化法学 课件全套 郑宁 第1-18章 文化法概述-文化行业的广告合规_第2页
文化法学 课件全套 郑宁 第1-18章 文化法概述-文化行业的广告合规_第3页
文化法学 课件全套 郑宁 第1-18章 文化法概述-文化行业的广告合规_第4页
文化法学 课件全套 郑宁 第1-18章 文化法概述-文化行业的广告合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法学主编:郑宁21世纪通用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编

文化法的基本理论文化法概述第一章01第一节

文化法是调整文化行业的领域法第二节

文化法的法律渊源一、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与人类同时产生、发展。马克思认为,文化的范畴不仅包括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意识、精神的产物,还包括在这个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广义的文化应该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UniversalDeclarationonCulturalDiversity)中指出: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第一节

文化法是调整文化行业的领域法一、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多层次性(二)地域性和民族性(三)传承性(四)可变性第一节

文化法是调整文化行业的领域法二、文化行业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基于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在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精神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机构,如广播电视台、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文物保护机构、党报、公益性出版社等;而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以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如影视企业、互联网媒体、大多数报纸杂志社和出版社、民营文艺院团等。第一节

文化法是调整文化行业的领域法三、文化法的产生与发展世界上最早规定文化权利的国际性文件是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其中第27条规定,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1966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5条进一步细化规定了文化权利。我国1954年《宪法》第9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1982年《宪法》第22条和第47条进而规定了国家对文化事业的促进和对文化权利的保障的义务。为了落实宪法,保障文化权利,规范文化活动,我国通过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著作权法》《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网络安全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以及《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第一节

文化法是调整文化行业的领域法四、文化法是领域法(一)文化法是文化行业法律规范的总和(二)文化法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

文化法是调整文化行业的领域法五、文化法的三重功能(一)保障文化行业及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二)规范文化行业的市场秩序(三)促进文化行业的发展第一节

文化法是调整文化行业的领域法一、正式法律渊源(一)宪法(二)法律(三)行政法规(四)地方性法规(五)规章(六)规范性文件(七)法律解释(八)国际条约第二节

文化法的法律渊源二、非正式法律渊源(一)指导性案例(二)习惯(三)自律规范等软法第二节

文化法的法律渊源1、某网络主播在直播时表演了他人创作的歌曲,并且得到了很多粉丝的打赏。这一行为可能会违反哪些法律规范?请按照法律位阶由高到低列出名称。2、举例说明文化法与娱乐法、艺术法、传媒法、网络法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3、请查找短视频的监管涉及哪些法律渊源。第一章

讨论题文化法的基本原则第二章02第一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第二节

统筹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的原则第三节

合作治理原则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产品,既有社会属性,又有市场属性。文化法应当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彰显和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这一原则既是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准绳,又是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和文化企业经营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既是保证文化领域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又是激发文化市场活力、繁荣文化生态的前提。全面正确理解这一原则,应当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节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一、社会效益具有优先价值社会效益包括政治效益、思想文化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是确保文化安全的根本。文化行业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当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市场价值应当服从社会价值,经济效益应当服从社会效益。因此,唯票房论、唯收视率论、唯流量论都是不符合这一原则的。第一节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二、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起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是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触碰法律底线,从长远来看也会丧失经济效益。第一节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一、文化安全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处于相对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能够保障、维护和塑造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文化安全是随形势任务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的。文化安全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忽视文化安全的文化发展是存在隐患、不可持续的。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文化安全提供良好环境和坚强保障。没有文化安全,文化强国就难以实现。只有切实维护文化安全,抵制和消除各种不利因素,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第二节

统筹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的原则二、文化发展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文化发展是指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优化文化发展生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重构文化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文化发展是文化安全的保障,忽视文化发展的文化安全是基础薄弱、不能长久的。坚持统筹文化发展和文化安全,才能实现高质量文化发展和高水平文化安全的良性互动。第二节

统筹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的原则一、合作治理是多主体治理合作治理的重心从科层结构转向多中心治理网络,强调多元主体的合作与参与。政府监管部门负责设定最低标准,召集多方协商机制,支持和鼓励各方主体参与协商,提升其参与协商的能力,并进行最终的监督。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制定标准并执行,同时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公民投诉举报等机制的作用。各主体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第三节

合作治理原则二、合作治理是多手段治理合作治理要求政府的监管手段从传统的刚性手段转变为刚柔相济的手段,不仅包括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硬法机制,也包括行政指导、行政资助、行政奖励、行政调解等软法机制和非强制性监管手段,政府通过利益诱导机制引导行政相对人纠正违法行为,鼓励他们积极创新和提升守法意识。第三节

合作治理原则1、如果违反了文化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法律后果?2、请查找文化行业合作治理的典型案例。3、如何纠正“唯流量论”的不良倾向?第二章

讨论题文化法的主体和客体第三章03第一节

文化法的主体第二节

文化法的客体文化法的主体是指文化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其可能是权利的享有者,也可能是义务的承担者。第一节

文化法的主体一、国家文化法的主体首先是国家。国家负有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管理文化活动以及促进文化发展的义务。《宪法》第一章“总纲”设定了国家在促进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和义务。《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同样规定了国家的义务。《宪法》赋予了国家管理文化事务的权力。第一节

文化法的主体二、民族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民族文化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作为文化法的主体,既享有文化权利,也负有文化义务。少数民族保留了鲜明的民族文化习俗,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是保护和尊重文化特殊性、多样性的体现。《宪法》第4条第4款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第119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第121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第122条第1款规定:“国家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第一节

文化法的主体三、法人与非法人组织法人与非法人组织也是文化法的主体。文化法领域的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包括从事文化创作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事业组织,从事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的文化企业单位,以及文化行业协会和文化中介服务机构等。《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13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对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一节

文化法的主体四、公民公民是文化权利的享有者。《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公民文化权利的落实有赖于国家的保障。具体来说,公民享有文化创作权、文化传播权、文化获得权、文化参与权和文化成果受保护权等文化权利。同时,公民也应当履行相应的文化义务。第一节

文化法的主体文化法的客体是文化法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所指向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五类。第二节

文化法的客体一、文化设施文化设施指的是用于提供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既有国有的,也有非国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14条所规定的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第二节

文化法的客体二、文化传播媒体文化传播媒体,就是传播各种文化信息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传媒的内涵和外延已经从传统的报刊、图书、广播、电影、电视等拓展到了互联网领域。网络传播颠覆了传统的大众传播形态:第一,自媒体时代改变了传播生产方式,降低了新闻生产门槛,传播不再只依赖专业传播机构,人人都有麦克风;第二,互联网集各种传播模式于一身,实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兼容,人们既可以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进行一对多的传播;第三,网络传播方式是交互式的,具有及时性。第二节

文化法的客体三、文化智力成果文化智力成果是人们通过智力劳动创造的文化精神财富或精神产品。知识产权是依靠智力成果产生的权利,主要包括著作权、注册商标专用权(以下简称“商标权”)和专利权。第二节

文化法的客体四、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我国制定了《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来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节

文化法的客体五、文化行为文化行为,指文化法律关系主体实现文化权利义务的作为与不作为。作为是指行为人积极从事的文化活动,包括文化的创作、经营管理、传播等;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行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如不纳税、非遗传承人不履行义务等。第二节

文化法的客体1、查找案例,思考我国的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文化行业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不同类型的文化法主体是如何利用文化传播媒体传递信息的?3、请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文化法主体都有哪些文化行为。第三章

讨论题文化权利与文化义务第四章04第一节

文化权利第二节

文化义务文化权利是指法律规定的人们可以为或不为一定文化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文化行为的权利。第一节

文化权利一、文化权利的法律依据《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规定:“(一)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二)人人对由于他所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5条第1款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甲)参加文化生活;……(丙)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之利。”这是对“文化权利”的基本认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第5条明确界定了“文化权利”的概念,其指出:文化权利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存的。我国《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第一节

文化权利二、文化权利的构成第一,文化创作权:公民享有的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作品的权利。这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基础。第二,文化传播权:公民通过特定媒介将文化传递给社会的权利。文明传承离不开传播,因此该权利也是公民的重要文化权利。第三,文化获得权:公民享有的获得和接触文化作品和表现形式的权利,以及接受文化资源的权利。这是公民平等享有文化权利的保障。第四,文化参与权:公民享有的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文化立法决策的权利。这是民主在文化领域的体现。第五,文化成果受保护权:公民开展文化创作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受到保护的权利。这是公民文化权利的落脚点。第一节

文化权利三、文化权利的限制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我国《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世界人权宣言》第29条规定了对人权的限制:“(一)人人对社会负有义务,因为只有在社会中他的个性才可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二)人人在行使他的权利和自由时,只受法律所确定的限制,确定此种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证对旁人的权利和自由给予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并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适应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当需要。(三)这些权利和自由的行使,无论在任何情形下均不得违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第一节

文化权利文化义务是指相关主体为保障文化权利的行使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第二节

文化义务一、文化义务的法律依据文化义务首先规定在宪法中。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遵纪守法的义务,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等等,这些义务都与文化权利的行使密切相关。宪法还规定了国家对于公民文化权利保障的义务。其他法律法规中也对相关主体的文化义务作了规定。第二节

文化义务二、文化义务的构成第一,尊重义务。《宪法》第33条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二,保护义务。保护义务是指应当依法对文化权利、文化活动、文化设施等予以保护。第三,促进义务。促进义务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文化行业发展。第二节

文化义务三、违反文化义务的法律责任第一,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应当承担的责任。第二,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行政法律规定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既包括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因为违法失职、滥用职权或不当行为而承担的责任,也包括行政相对人因为违反行政法的规定而承担的责任。第三,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刑法规定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二节

文化义务1、如果你是某地方政府的领导,你会在保障文化权利方面采取哪些措施?2、不同的文化权利之间发生冲突时,应当如何平衡?3、请检索违反文化义务承担不同类型法律责任的案例。第四章

讨论题文化法的运行第五章05第一节

文化行业的立法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第三节

文化行业的司法第四节

文化行业的守法一、文化行业的立法特点我国文化行业的立法以宪法为根本遵循,包括文化基础法、文化专门法、文化相关法等不同门类,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所构成。(一)基础法、专门法与相关法的结合(二)部门立法地位突出(三)地方立法发挥重要作用第一节

文化行业的立法二、文化行业的立法原则立法原则,是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文化行业应当遵循的立法原则很多,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文化立法方向正确的根本保证。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许多文化问题常常涉及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把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文化立法务必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需要党的全面领导和把关。文化立法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来展开,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在文化领域的基本路线和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第一节

文化行业的立法二、文化行业的立法原则(二)宪法至上宪法奠定了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是所有法律、法规、规章的总依据,是其他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来源。依宪立法是我国立法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文化立法也必须遵循宪法确立的各项原则和规定,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立法,确保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第一节

文化行业的立法二、文化行业的立法原则(三)科学原则科学立法的要义是尊重立法规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科学立法应当实事求是。科学立法要积极回应改革需求,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第一节

文化行业的立法二、文化行业的立法原则(四)民主原则民主原则是指立法应当充分吸收公众参与,尊重群众意见。立法的民主性有利于更广泛地汇集和表达民意,更有效地凝聚社会共识。文化法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文化权利的最大化。第一节

文化行业的立法三、文化行业的立法机制(一)文化立法的立法程序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在制定、认可、修改或废止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应遵循的工作方法、步骤和次序。依法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立法时必须严格遵循立法程序。立法程序由一系列环节构成,通常包括立法规划及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起草、提出、通过、公布等。第一节

文化行业的立法三、文化行业的立法机制(二)文化立法的协调机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应发挥重要的牵头和统筹作用,与国务院及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推动文化立法。中央宣传部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主管部门,在涉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产品与活动、网络信息的管理性立法时,应与各有关部门形成联席会商机制,共同研究立法的重要问题,讨论决定与此相关的重要事项。文化行业主管部门,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演出、网络信息等在内的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联合立法机制。为了更好地推进文化立法,我国应当继续完善立法协调机制,继续发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中央宣传部、国务院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形成合力,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文化立法水平。第一节

文化行业的立法一、执法原则(一)法律优先法律优先是指一切行政活动的法律依据均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如行政法规不能违反宪法和法律,部门规章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一、执法原则(二)法律保留法律保留是指特定的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授权的依据。《立法法》第11条规定了只能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的十一类事项,而且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属于绝对法律保留的范畴,只能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一、执法原则(三)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涵盖适当性、必要性及均衡性这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步骤,其要求行政权的行使应当考虑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确保手段能够实现目的,且对相对人造成的侵害最小,成本与收益之间成比例。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一、执法原则(四)程序正当原则程序正义是实现实体正义的前提和保障。在行政执法中应当完善执法程序,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和结果公开制度。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二、执法主体文化行业的执法主体是指行使文化执法职权、承担相应责任的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由于文化行业涉及的领域广泛,我国现有的执法主体也较多,按照级别不同,文化行业的国家机关可以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二、执法主体(一)中央国家机关1、文化和旅游部2、国家文物局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4、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二、执法主体(二)地方国家机关1、地方文化和旅游监管部门2、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三、执法方式(一)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行政许可必须依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作出,行政机关不会依职权主动作出行政许可。根据《行政许可法》,行政许可主要包括普通许可、特许、认可、核准与登记五种。例如,拍摄电影的制片单位要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电影上映需要获得电影公映许可证,成立旅行社要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开办娱乐场所需要取得娱乐经营许可证,网络直播平台需要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等等。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三、执法方式(二)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惩戒的行为。行政处罚在文化执法中是最为常见的监管手段,主要类型有警告、通报批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件、行政拘留、降低资质等级、限制从业等。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三、执法方式(三)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相对人的人身、财产和行为采取的强制性措施,主要包括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依其职权采取强制手段,限制特定的相对人行使某项权利或强制特定的相对人履行某项义务的处置行为,一般是在查清行为人的违法事实之前采取的一种程序上的处置,即发生在行政决定之前。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行政相对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为。与行政强制措施不同,行政强制执行发生在行政决定之后,是强制相对人履行行政决定的行为。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三、执法方式(四)行政约谈约谈是近年来行政机关广泛适用的监管手段,其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在相对人发生严重违法违规情形时,约见其相关负责人,进行警示谈话,指出问题,责令其整改纠正的行政行为。约谈和行政指导不同,前者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往往是行政处罚之前的程序。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三、执法方式(五)信用监管信用监管是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方式,是指行政主体对相对人的公共信用信息进行记录、归集、使用,并按照一定指标体系开展评价、评级、分类,进而分别采取激励或惩戒等措施,实现政府规制目的的行为。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三、执法方式(六)行政指导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基于国家的法律、政策的规定作出的,旨在引导行政相对人自愿采取一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以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一种非职权行为。行政指导具有非权力性、非强制性及可协商性等特点。行政指导的主要方式包括预警、引导、建议、协商、说服以及发布官方指导文件等。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三、执法方式(七)行政奖励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与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鼓励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奖励分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前者包括颁发奖品或者奖金,后者则是授予名誉,例如颁发荣誉证书。实施行政奖励应当坚持公正、平等原则,并遵守法定程序。华表奖和飞天奖都是我国政府设立的电影电视奖项。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三、执法方式(八)行政资助行政资助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一定的物质利益或其他权益的行为。行政资助由行政机关作出,区别于社会组织、民间团体提供的物质帮助。行政资助主要包括补贴、利息优惠贷款等积极的给付性资助和税收优惠、收费优惠等减免性资助两大种类。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三、执法方式(九)行政合同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以实施行政管理为目的,与行政相对人就有关事项经协商一致而达成的协议。其是现代行政法中合意、协商等行政民主精神的具体体现,亦可被称为行政协议。第二节

文化行业的执法一、文化行业司法的特点(一)案件不断呈现新情况和新问题(二)不断完善和创新文化行业司法保护(三)探索文化行业公益诉讼第三节

文化行业的司法二、文化行业的诉讼程序(一)起诉第一,诉需要向法院提出。第二,诉的内容是请求法院保护民事权益。第三,诉是启动诉讼程序的方式。第四,诉要具备当事人、诉讼请求及事实和理由。第三节

文化行业的司法二、文化行业的诉讼程序(二)审判当事人按照案件要求提交诉讼申请后,一般要经过立案、受理、开庭审理、裁判等程序。民事案件审理程序主要分为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第三节

文化行业的司法二、文化行业的诉讼程序(三)执行民事执行,是指国家执行机关依照债权人的申请,根据执行文书,遵循执行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债务人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裁定或其他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以实现债权人民事权利的活动。执行需要遵循合法原则、及时原则和执行标的有限原则。第三节

文化行业的司法一、文化行业的法治意识有待提高(三)执行我国文化行业的法治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仍在完善之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化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并不强。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行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一些文娱领域,也出现了“阴阳合同”、天价片酬以及偷逃税等艺人违法违规的突出问题,其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观,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文化行业需要法治建设的介入,需要不断增强法治意识。第四节

文化行业的守法二、文化行业的守法方式(一)国家层面国家层面的守法具有重要地位。各级党委应加强领导,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依法裁判、公正司法。国家层面的守法能够营造良好的守法氛围,形成示范,从而带动和促进其他主体的守法。第四节

文化行业的守法二、文化行业的守法方式(二)行业层面行业层面的守法既包括文化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守法,也包括文化行业自治组织机构通过自律守则和自律机制的自我管理。第四节

文化行业的守法二、文化行业的守法方式(三)社会与公众层面文化法治教育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年龄段的学生都应当接受守法教育,学会自觉尊重法律和维护法律。公众文化法治观念的培养至关重要。文化法治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的尊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自觉守法;二是对自身文化权利的了解、尊重和保护。公众的文化法治观念的培养是外在影响与自身教育相结合的过程。第四节

文化行业的守法1、文化立法有哪些特点?2、文化执法需要考量哪些因素?3、文化司法和其他领域的司法有何区别?4、行业协会在文化法治观念培育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第五章

讨论题第二编

文化法的基本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法律制度第六章06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律制度概述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一、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与性质“公共文化”是在“群众文化”“社会文化”等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性文化,其强调个人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的以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服务。它涵盖了广泛的文化领域,包括艺术、文学、文化遗产、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音乐、舞蹈等。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公益性;(2)民主性;(3)可及性;(4)教育性;(5)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特性。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律制度概述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原则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原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正确的导向(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四)必须体现社会公共利益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律制度概述三、公共文化服务的立法历史1997年10月27日,我国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旨在保障和提升国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益,是“国际人权宪章”之一,也是联合国核心的国际人权公约之一。我国于2001年2月批准加入了该公约,并于2005年4月接受首次履约审议。2017年3月1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施行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有效的、可持续的、可操作的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地方立法规划,其中包括对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这为未来进一步修订《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供了方向指引与依据支持。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律制度概述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宗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宗旨是维护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律制度概述一、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的概念与范围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旨在保障公共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与便利性。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和发展遵循法治原则,保障公众的文化权利和利益。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的保障体系,涵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商品以及财政经费管理等,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过程保障;第二,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是一个包含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等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完整制度体系,而非单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这部专门法律。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一、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的概念与范围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法治保障制度体系,根据效力的不同分为五个层级(见图61)。(一)宪法(二)法律(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四)地方性法规及规章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二、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制度《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15条强调,公共文化设施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环境条件、文化特色等实际情况,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公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权益。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总的要求是布局和配置上的合理性和适应性。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二、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制度概括来说,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公益性原则。第二,参与性原则。第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第四,区域均衡原则。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管理制度(一)公共图书馆运行管理法规、规范2018年,《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运行管理法律规范的全面落地,该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公共图书馆的运行管理、保障公众的知识获取权利和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除了针对公共图书馆的专门法律法规,我国还有其他一些适用于公共图书馆活动的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档案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这些法律法规旨在确保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一些有关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性法规也相继颁布。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管理制度(二)文化馆运行管理法规、规范1981年,文化部发布了《文化馆工作试行条例》,以确保文化馆的有序运作和有效管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对文化馆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明确界定。《文化馆工作试行条例》对文化馆的职责作了清晰的划分,其职责涵盖了搜寻、保存、传播、研究等多个方面。1992年《文化部关于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发布,其旨在更好地管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的运营,促进社会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文化部于2009年发布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其主要规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功能、发展目标、建设计划以及相关的服务措施,并且对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评估、招聘及获得资金支持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管理制度(三)博物馆、纪念馆运行管理法规、规范2005年12月,文化部发布了《博物馆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规范化建设阶段。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以法规形式对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明确界定。2015年,《博物馆条例》正式生效,其明确了如何规范博物馆的建立、运营、维护、监督等,确保博物馆能够合法、有效地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福建省龙岩市在2017年颁布了《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以设区的市作为立法主体出台的保护红色文化遗存的地方性法规,也是国内首个关于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管理制度(四)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制度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制度是指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评估和监督的制度体系。其目的是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改进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参考和指导。评估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从多个角度着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评估;2、多方参与;3、持续监督;4、利益平衡。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1、请举例说明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性。2、请举例说明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有哪些种类。3、请简述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保障体系的效力层次。第六章

讨论题文化遗产法律制度第七章07第一节文化遗产法概述第二节

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文化遗产法是以文化遗产为保护对象的特殊法律部门。文化遗产(culturalheritage)通常是指某个民族、国家或群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代代相传,构成了该民族、国家或群体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或群体的重要文化特征。第一节

文化遗产法概述一、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一)文化遗产的概念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文化遗产”进行了规范,其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第一节

文化遗产法概述一、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二)我国对文化遗产的分类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有关文化遗产分类的规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1、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现行法律将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文物”。《文物保护法》将文物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第一节

文化遗产法概述一、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二)我国对文化遗产的分类2、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保存和发展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条中列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6种基本表现形式:(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节

文化遗产法概述一、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二)我国对文化遗产的分类3、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虽然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些差异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第一节

文化遗产法概述二、文化遗产的特征(一)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性。每一件文物都包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即便是同一创造者创作的两件作品,由于其流传方式和继承者的不同,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也不完全相同。这些特有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特定人群而言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文物在法律属性上属于特定物而非种类物。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不可复制性。由于文物具有不可替代性,每件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都不相同,当然也就无法复制。后人对于前人某件作品的模仿或复制,即便其技艺再高超,甚至其艺术性或科学性均高于原作,也不能等同或替代原作。第一节

文化遗产法概述二、文化遗产的特征(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传承性和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指的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传统音乐舞蹈、民俗、礼仪、节庆、传统知识和技能等都是以思想、行为等非物质的形态展现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通过人的思想、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无法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经常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第一节

文化遗产法概述三、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宪法、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法律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以及我国已经加入的相关国际条约等,都是文化遗产法的基本渊源。作为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也有部分关于民族自治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定。《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基本法,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第一节

文化遗产法概述一、可移动文物的法律保护制度(一)认定与评级1、认定:文物认定,是指文物行政部门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资源确认为文物的行政行为。2、评级:评级是指根据可移动文物的价值将其划分为不同等级,这是可移动文物收藏、展示、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文物可以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两大类,其中“珍贵文物”又分为三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二级文物;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三级文物。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第二节

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一、可移动文物的法律保护制度(二)可移动文物流转的法律规制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收藏单位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取得文物:1、购买2、接受捐赠3、依法交换4、指定保管或调拨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第二节

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二、不可移动文物的法律保护制度(一)所有权主体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分为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三类。不可移动文物中比较重要的文物大多数被纳入了国有的范畴,这是不可移动文物自身的特性所致。此外,文物还可以归属集体所有。集体可拥有一些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等类型的不可移动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私人也有权拥有一些纪念建筑物及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主要是名人故居,私人所有的古建筑主要是现在仍然私有的古民居。第二节

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二、不可移动文物的法律保护制度(二)保护制度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为具体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1、文物保护单位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考古挖掘制度第二节

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通过和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共六章45条,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界定了该法的调整对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第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事项作了详细规定。第三,突出保护重点,规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四,规定国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规定了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措施以及文化机构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职责。此外,该法还规定了违反该法规定的行为的相应法律责任。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一)确立代表性传承人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通过和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1、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范围:代表性传承人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范围内认定的,一方面,代表性传承人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种类繁多,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必须认定代表性传承人,是否认定视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一)确立代表性传承人制度2、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条件:第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且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第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3、代表性传承人应履行的义务:第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第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和资料。第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第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一)确立代表性传承人制度4、代表性传承人应获得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0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和传播活动。主要措施包括:第一,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第二,提供必要的经费。第三,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第一,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使用多种媒介手段,拓展传播渠道,促进传播。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第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中。第四,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一)以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并非完全一致,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范围,如果不加任何改变,直接适用知识产权制度对其进行保护,难免有失恰当。以知识产权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体不完全相同;2、保护期限不同;3、主体认定的确定性不同;4、保护目的不同。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实践经验1、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2、著作权法的保护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1、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有哪些?2、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不同特征?3、建筑公司在施工时发现了埋藏于地下的文物,应当如何处置该文物?该文物可以归建筑公司或发现人员所有吗?4、个人要获得文物,有哪些合法途径?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哪些关联?第七章

讨论题出版法律制度第八章08第一节出版法律制度概述第二节

出版管理法律制度第三节

出版物传播法律制度一、出版及相关概念出版是人类社会信息、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和基本手段。出版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参与其中的当事人自然会形成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就需要一定的规范来约束各方。出版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用于调整人们在出版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出版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其主体既有平等性,也有不平等性。第二,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从属。第三,是在出版活动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第一节

出版法律制度概述一、出版及相关概念出版法律关系包含主体、内容、客体三个要素。(一)出版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出版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出版单位、出版物印制单位、出版物发行单位、出版从业人员、作者、出版主管部门和受众等。(二)出版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出版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出版权利和承担的出版义务。(三)出版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在出版活动中,出版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出版行为和智力成果。出版行为包括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复制、发行、进出口等行为。第一节

出版法律制度概述二、出版的立法历史出版法的形式多样,既包括宪法、法律,又包括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还包括与法律有同等效力的法律解释和国际条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关于保障人民享有出版自由的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此后,全国人大通过的多部宪法都明确给予公民言论与出版自由保障。1997年,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严格禁止买卖书号、刊号、版号等问题的若干规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出版管理条例》,这是一部对出版活动进行依法有效管理的行政法规。2001年又通过了新的《出版管理条例》,该条例于2011年、2013年、2014年、2016年、2020年作了五次修订。第一节

出版法律制度概述一、出版单位的设立与管理我国法律法规所指的出版单位,包括报社、期刊社、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和网络出版服务机构等实体单位,以及报纸编辑部、期刊编辑部等法人单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鉴于出版单位传播的大多数产品内容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容易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国家对出版单位均实行严格的准入管控措施,对出版活动实行行政审批制,对出版单位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等程序规定了极为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些主要体现在《出版管理条例》以及《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之中。第二节

出版管理法律制度一、出版单位的设立与管理(一)出版单位的设立《出版管理条例》第11条明确规定了出版单位的设立条件。设立出版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第一,有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第二,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第三,有确定的业务范围;第四,有3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和固定的工作场所;第五,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的编辑出版专业人员;第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出版管理条例》第12、13条具体规定了设立出版单位的审批报请程序和申请材料的内容。同时,《出版管理条例》第14、15条针对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的受理流程和时限等作出了相应规定。第二节

出版管理法律制度一、出版单位的设立与管理(二)出版单位的变更与中止出版单位变更名称、主办单位或者其主管机关、业务范围、资本结构,合并或者分立,设立分支机构,出版新的报纸、期刊,或者报纸、期刊变更名称的,应当依照《出版管理条例》第12、13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同时,《出版管理条例》第18、19条针对出版单位中止出版活动作出了规定。第二节

出版管理法律制度一、出版单位的设立与管理(三)其他重要管理事项1、重大选题备案: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和电子出版物出版社的年度出版计划及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的重大选题,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涉及重大选题,未在出版前报备案的出版物,不得出版。2、不得出售、出租出版单位名称、刊号等:出版单位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单位的名称、书号、刊号或者版号、版面,并不得出租本单位的名称、刊号。出版单位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利用出版活动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第二节

出版管理法律制度二、出版物的内容管理(三)其他重要管理事项目前,国际上对出版内容的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即预审制和追惩制。预审制又称事先检查,是指在出版物出版发行之前,出版单位必须先将原稿或清样送经政府有关机构检查、删改和批准后方能出版发行出版物。追惩制也称事后检查,是一种事后惩治的出版制度。在出版物出版发行前,出版不受限制,政府管理机构不作任何检查。在出版物出版发行后,在有关机构审读样书或社会舆论监督发现有违法行为时,政府有关机构依照新闻出版法或其他法律对出版单位予以惩处。我国十分重视出版业的舆论宣传作用,对出版物的内容管理一向严格,颁布了大量法律法规对出版物内容进行规范。第二节

出版管理法律制度一、出版物的印刷和发行(一)出版物的印刷印刷就是复制。对于纸质出版物(图书、报刊等)来说,印刷指的是排版、制版、印刷、装订、复印、影印、打印等活动;对于电子出版物来说,印刷指的是以数字代码的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的活动。我国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文化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出版物印制行业依法进行监管。相关法规主要有《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印刷品承印管理规定》和《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等,这些法规基本涵盖了印刷复制企业经营活动的各方面。我国法律规定,国家对印刷业实行经营许可制度。第三节

出版物传播法律制度一、出版物的印刷和发行(二)出版物的发行《出版管理条例》第35条规定:“单位从事出版物批发业务的,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核许可,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从事出版物零售业务的,须经县级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审核许可,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第38条规定:“出版单位可以发行本出版单位出版的出版物,不得发行其他出版单位出版的出版物。”《出版管理条例》第36条规定:“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对申请通过网络交易平台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经营主体身份进行审查,验证其《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第三节

出版物传播法律制度二、电子出版物(一)电子出版物的概念及其出版规定电子出版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信息并使用的一种出版形式。我国法律法规中所称的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的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电子出版物制作,是指通过创作、加工、设计等方式,提供用于出版、复制、发行的电子出版物节目源的经营活动。我国目前有关电子出版物的法律规范文件主要有两个:《出版管理条例》和《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第三节

出版物传播法律制度二、电子出版物(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设立与终止《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第6条第1款规定:“设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二)有符合新闻出版总署认定条件的主管、主办单位;(三)有确定的电子出版物出版业务范围;(四)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设备和工作场所;(五)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有2人以上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第11条第1款规定:“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自登记之日起满180日未从事出版活动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登记,收回《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并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第13条规定:“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终止出版活动的,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并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将有关注销登记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第三节

出版物传播法律制度1、我国法律法规对出版物内容管理是如何规定的?2、当今媒体的融合发展对于出版行业有哪些法律挑战?3、我国关于出版物的书号有哪些法律规定?第八章

讨论题广播电视法律制度第九章09第一节

广播电视法律制度概述第二节

广播电视业务准入法律制度第三节

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管理制度第四节

广播电视涉外管理制度第五节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法律制度一、广播电视的概念和特点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播声音、图像、视频的新闻传播工具。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广播电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形象化。(2)及时性。(3)广泛性。第一节

广播电视法律制度概述二、广播电视立法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广播工作发展的方针政策进行了初步探索,发布了诸多有关广播监管的法规。1950年,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对不同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以及群众等的广播使用情况作了整体性规定。2021年,广播电视行业基本法——广播电视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22年,《广播电视法(草案)》被国务院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同年,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出台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经纪机构管理办法》,修订了《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管理办法》和《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管理办法》,体现了主管部门精准化、生态化的治理思路。第一节

广播电视法律制度概述一、广播电视机构成立及节目制作准入制度1、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终止许可2、广播电台、电视台变更台名、台标、节目设置范围或节目套数许可3、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4、电视剧制作许可5、电视节目拍摄制作备案公示6、电视剧发行许可7、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含电视动画片)业务许可8、境外人员及机构参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9、广播电视视频点播业务许可10、信息台`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第二节

广播电视业务准入法律制度二、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许可按传送范围划分,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分为省级行政区域内传送与跨省传送。前者由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核,后者由广电总局审核。按传送方式划分,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分为有线传送和无线传送。省级行政区域内的有线传送和小功率(发射机标称功率50瓦(含)以下)无线传送,由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跨省传送(包括有线传送、无线传送)及发射机标称功率50瓦以上的无线传送,由申请单位向所在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申请,经逐级审核,报广电总局审批。第二节

广播电视业务准入法律制度三、广播电视涉外活动准入制度1、以卫星传送方式进口、转播境外电视节目业务许可2、引进用于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许可3、举办国际性广播电视节目交流、交易活动许可4、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落地许可5、境外广播电视机构在华设立办事机构许可第二节

广播电视业务准入法律制度四、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设备许可1、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进口业务许可2、广播电视专用频段频率使用许可3、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不含小功率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订购许可4、小功率的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订购证明许可5、广播电视设施迁建许可6、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许可7、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安装服务许可8、设置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许可第二节

广播电视业务准入法律制度五、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资质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在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之后,向审批机关申请执业注册,获得执业资质。申请执业注册的,由省级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初审,报广电总局审批。我国建立了节目主持人、嘉宾管理制度。第二节

广播电视业务准入法律制度一、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审核制度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审核制度亦称内容禁载、禁播制度。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审核制度具体要求节目内容要经过事前审查,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管理规定》《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境外电视节目引进、播出管理规定》等对各种广播电视节目禁止的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涵盖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各方面的内容。我国对广播电视节目实行播前审查、重播重审制度,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主要负责人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第一责任人,要主动履行节目管理责任,亲自审查、严格把关,既要能够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又要防止不适应社会发展新情况的节目被重复播放,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第三节

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管理制度二、广播电视节目合理安排制度广播电视节目播放过程中还应当注意节目之间的时间安排与前后衔接等问题,保证节目安排的有序性与合理性。《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其第23条第1款规定,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在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每日8:00至23:00,以及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之外时间每日15:00至22:00,播出的节目应当适宜所有人群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第13条规定:“广播电视广告播出应当合理编排。其中,商业广告应当控制总量、均衡配置。”节目的播出方式关系到观众的观看质量与节目内容对观众的影响,各类节目之间的合理安排既是对各类节目的平等保护,又是对观众的负责。第三节

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管理制度一、境外时事类新闻节目禁止引进制度该制度是涉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服务传输安全的基础性制度。我国的新闻制作主体是固定的,广播电视时政新闻及同类专题、专栏等节目只能由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作。同时,广播电视播出、传输、制作、经营,投资新闻机构(包括但不限于通讯社),投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等业务,历来就被纳入我国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中。该类外商投资被明确禁止。出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的考虑,我国对境外时事类新闻节目实施严格管理,始终禁止其行业准入,禁止其在我国境内从事节目制作和播放。第四节

广播电视涉外管理制度二、境外节目重塑制度境外节目引进后,必须经过包装、编辑方可在境内播出。《境外电视节目引进、播出管理规定》规定,节目中不得出现境外频道台标或相关文字的画面,不得出现宣传境外媒体频道的广告等类似内容。引进节目的内容应当整体符合国家要求,同时应在不影响节目本身的前提下对其中的细节以及可能涉及的不当内容予以适当的包装、编辑,使其更符合国内观众的观看习惯,更高质量地满足国内观众对境外电视节目的观看需求,同时应避免节目内容之外的因素对国内观众造成不良影响。第四节

广播电视涉外管理制度三、国际性广播电视节目交流、交易活动举办单位的事后汇报备案制国际性广播影视节(展)及节目交流活动的举办单位应在广播影视节(展)结束后30日内,将举办广播影视节(展)情况报广电总局备案,保证交流活动健康、顺利地开展,便于国家了解行业发展与制定相关政策。第四节

广播电视涉外管理制度四、国际性广播电视节目交流、交易活动举办单位的主题遴选制度国际性广播影视节(展)的举办单位、参展单位应遴选内容健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高的影视片(剧)和其他广播影视节目参加广播影视节(展)。国际性广播电视节目交流、交易活动既是市场流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内观众接触境外广播电视节目的公众场所。举办单位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当为节目交流、交易提供健康积极的、高质量的主题保障。第四节

广播电视涉外管理制度五、境内外友好交往制度在广播电视领域的涉外交往中,应当尊重他国的法律法规,秉持互惠互利的态度,通过节目交流推动文化交往。《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落地管理办法》规定:申请落地的境外卫星电视频道所播放的内容不得违反中国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申请落地的频道应具备与中国广播电视互利互惠合作的综合实力,承诺并积极协助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在境外落地;申请落地的频道及其直接相关机构应当对中国友好,与中国有长期友好的广播电视交流和合作;等等。第四节

广播电视涉外管理制度一、利益关联避免制度《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安装服务暂行办法》规定,“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安装服务机构和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生产企业之间,除依法形成的供货关系外,不得存在其他利益关联”,“存在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利益关联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安装企业与生产企业相分离,断开了设施设备的自动供应链,避免与减少了违法违规基础设施与设备进入市场,打击了非法生产、销售、安装广播电视设施设备行为,维护了广播电视事业和节目传播的正常秩序。第五节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法律制度二、广播电视设施设备质量管理与保护制度《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保护广播电视设施的义务。《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安装服务暂行办法》规定,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安装服务机构应当确保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安装施工质量,遵循牢固稳定、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于维护的原则。考虑到基础设施设备被破坏之后可能造成的巨大危害,必须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其安全。依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规范,破坏广播电视设施不仅要承担行政责任,还要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以及相应的刑事责任。第五节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法律制度1、如何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合法合规?2、为什么要实行电视剧备案公示制度?3、如何整治收视率造假的问题?第九章

讨论题电影法律制度第十章10第一节电影法律制度概述第二节

电影筹备阶段的法律制度第三节

电影摄制、发行、放映阶段的法律制度一、电影的概念和属性(一)电影的概念根据《电影艺术词典》的解释,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而电影在法律里的概念与艺术词典所阐述的概念有所不同。《电影产业促进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电影,是指运用视听技术和艺术手段摄制、以胶片或者数字载体记录、由表达一定内容的有声或者无声的连续画面组成、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用于电影院等固定放映场所或者流动放映设备公开放映的作品。”通过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电影产业促进法》中的电影仅指院线电影,而不包含网络电影等其他视听作品。第一节

电影法律制度概述一、电影的概念和属性(二)电影的属性1、电影是一种艺术品,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是世界第七大艺术。2、电影是一种意识形态宣教工具,具有媒介属性,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在宣传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3、电影是一种商品,具有商业的属性,与资金市场紧密相关,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4、电影是一种科技产品,从发明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