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_第1页
2024年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_第2页
2024年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_第3页
2024年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_第4页
2024年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种子发芽了3第2课幼苗长大了4第3课植物开花了5第4课植物结果了6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第5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7第6课沙漠中的植物9第7课水里的植物9第8课石头上的植物10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第9课声音的产生11第10课声音的传播12第11课不同的声音13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12课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14第13课纸15第14课金属16第15课塑料17第五单元观测天气第16课测量气温18第17课运量和雨量19第18课风向和风力19第19课天气和气候20专业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1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种子发芽了1.番茄的种子是黄色的,水滴形,表面粗糙。2.黄瓜的种子是乳白色的,橄榄形,与番茄种子相比,黄瓜种子表面平整。3.种植番茄或黄瓜。(1)选种:要挑选那些颗粒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2)播种:在花盆土中挖一个小坑,在里面放两粒种子。土壤要疏松、肥沃。(3)浇水:在种子上盖上一层薄土,浇水。4.种好番茄的注意事项。(1)种植季节:番茄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2)生长环境: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3)种子种得太深或太浅都不易发芽,深度一般在1厘米左右为宜。(4)大量的水会破坏种子的萌发,可使用喷壶来浇水,使土壤中水分分布均匀。5.栽种记录要记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种植处理等内容。6.不同植物种子的特点。植物种子的主要特点蚕豆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苹果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红松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冬瓜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枣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表面凹凸起伏大7.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第2课幼苗长大了1.观察番茄的幼苗。(1)叶子:幼苗的叶子呈不规则羽状,叶子上密布明显的茸毛,具有一种特殊的气味。(2)茎:幼苗的茎刚出土时呈紫色,逐渐生长成绿色。地下部(根)地上部(茎、叶等)地下部(根)地上部(茎、叶等)2.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4.茎的作用。(1)支撑:茎具有支撑植物的作用。(2)输送: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也能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5.植物的叶。(1)植物的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2)植物的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制造养料,并释放氧气。6.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无法利用叶制造养料维持生长,结果只能是死亡。7.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第3课植物开花了1.一朵番茄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是两性花。2.黄瓜花分为雌花和雄花,雌花中只有雌蕊,雄花中只有雄蕊,是单性花。番茄花黄瓜花3.区分黄瓜的雄花与雌花。(1)看花梗:雄花花梗纤细;雌花花梗粗壮,带着一根未来的小黄瓜。(2)看花蕊:雌蕊看起来是一些比较粗大的圆柱体,有雌蕊的就是雌花;雄蕊稍瘦小一点,有很多花粉,有雄蕊的就是雄花。4.植物的传粉方式。(1)桃、油菜的花依靠昆虫传粉。它们以鲜艳的花瓣、芬芳的气味或甜美的花蜜吸引昆虫,被称为虫媒花。常见的传粉昆虫有蜜蜂、蝴蝶等。(2)玉米、杨树的花依靠风力传粉,被称为风媒花。它们一般都很小,花粉多而轻,也没有花香和花蜜。风力越大,花粉传播的距离越远。(3)豌豆、小麦能自己给自己传粉,不需要风或昆虫的帮忙,被称为自花传粉。这些花里既有雄蕊也有雌蕊。(4)为了解决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的问题,人们常常会对一些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如黄瓜、丝瓜等。5.花粉必须落到雌蕊上才有可能结果。第4课植物结果了1.番茄和黄瓜的生长过程都经历了播种、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果实成熟等几个阶段。2.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3.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花、果实、种子都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4.我们吃的植物。(1)常见的果实有豆角、豌豆、花生、香蕉、南瓜等。(2)豆角和豌豆的果实指的是豆荚,里面的豆子是它们的种子。(3)带壳的花生是果实,吃的花生米是种子。(4)胡萝卜、红薯吃根;甘蔗吃茎;菠菜、芹菜吃茎和叶。5.植物资源的利用。长绒棉与全棉内衣贝母与化痰止咳药橡胶树与轮胎蓝靛果与印染布甘蔗与糖玉米与乙醇汽油第二单元 植物与环境第5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1.植物的特点及适宜生长的环境。(1)水瓶树①特点:高大粗壮,树干顶部枝条、树叶稀疏,形状像啤酒瓶。②生存环境:水瓶树的树干里储存水,抗干旱能力强,适宜生长在热带草原。(2)仙人柱①特点:植株高大呈柱状,有分枝。柱上长有许多锐利的棱,棱上长有尖刺。②生存环境:仙人柱喜温暖向阳环境,耐干旱,适宜生长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3)椰树①特点:树干长,笔直,没有分支。树叶巨大,呈羽毛状,集中生长在树干顶端。②生存环境:椰树喜光,在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和海风吹拂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适宜生长在热带沿海。(4)松树①特点:树干较直,树枝从下至上环绕树干向外生长。树叶针状、坚硬,淡绿色或深绿色。②生存环境:松树耐阴、抗旱,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分布范围广,可生活在高山上。(5)芭蕉①特点:主干没有分枝,叶在主干顶端呈螺旋状排列。叶片长圆形,宽大。主叶脉粗厚,分支叶脉呈羽状平行分布在叶片上。②生存环境:芭蕉喜欢温暖的环境,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在24~32℃之间,耐寒性非常差,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地区。2.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3.比较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1)大叶黄杨树叶比杨树树叶厚、光滑。(2)大叶黄杨的树叶冬天落三分之一左右,总体看来树还是绿色的;杨树树叶秋天会变黄,冬天会落光。大叶黄杨树叶杨树树叶4.大叶黄杨树叶上覆盖有比较厚的蜡质,能够减少水分蒸发;树叶内储存大量养料,供给植物体利用,使大叶黄杨能够度过冬天。5.杨树树叶在冬天全部落光,来减少水分蒸发和养料消耗,使杨树能够度过冬天。6.研究大叶黄杨是否落叶的方案:冬季到大叶黄杨树下去看地上是否有落叶;或选定一根枝条,在秋冬季每天观察,看大叶黄杨在秋冬季是否落叶。第6课沙漠中的植物1.沙漠中的植物有仙人球、仙人掌、沙棘、骆驼刺、梭梭树和胡杨等。2.芦荟和石莲花也可以生长在沙漠中。3.仙人掌具有粗壮的茎,茎表面覆盖蜡质;叶退化成针状。4.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中都储存着大量的水分。5.沙漠植物的共同特点。植物的部位共同特点根根系发达,扎根很深,吸水能力强。茎或叶叶子细小,有的甚至无叶;茎或叶表面有不透水的覆盖层,减少水分蒸发。植株由于水分及营养物质的缺乏,植株都较为低矮。第7课水里的植物1.池塘里生长的植物。分类生长位置种类形态特点沉水植物水底金鱼藻茎叶轻而柔软,不易被水流中断浮水植物水面上,没有固定根水葫芦叶或茎的海绵状组织发达,有利于漂浮根在水底,叶浮在水面上睡莲、菱根部固定在水底,叶通常是扁平状,浮在水面上。挺水植物根在水中,大部分茎和叶挺在水面上香蒲、芦苇、莲叶柄和茎内气道发达,茎、叶角质层厚2.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水里的植物也需要呼吸。3.水葫芦的叶柄中下部膨大似葫芦,内部有海绵状气囊,充满空气,这种结构特点使水葫芦能漂浮在水面上。4.金鱼藻的植株较轻,不固定在水底时,能漂浮;茎柔软,在水流中不易折断。5.莲的叶柄和地下茎内有中空的管道,以保证植株的水下部分对氧气的需求。6.水里的植物有的体内中空,能通气;有的茎柔软,适应水流;有的叶柄膨大,能漂浮等。7.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的主干上会长出许多支柱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此外,红树还有许多指状的呼吸根从土中伸出地面,帮助植株吸收空气中的氧气。8.碗莲的特点:(1)碗莲的叶子是圆形的,有浮在水面上的浮叶,也有伸到水面上方的立叶。(2)碗莲的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3)碗莲的花立在水面之上,花期过后结出莲子。(4)碗莲喜光,喜热,怕干,不耐阴。第8课石头上的植物1.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南庭芥、青苔和虹如玉等。2.青苔。(1)假根:地下部分的根状物其实是假根,主要起固定作用,不能吸收水分和养料。(2)青苔依靠其表面细小的叶状结构从外界直接吸收水分和养料,从而增大吸收面积,提高了吸收效率,有利于生存。3.卷柏的耐旱力极强,一般生长在向阳山坡干旱的岩石缝中。4.卷柏通过休眠和转移生长位置来应对干旱,仙人掌通过减少水分蒸发来应对干旱。5.卷柏的耐旱本领能适应环境改变,增加生存机会。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第9课声音的产生1.通过弹、搓、拍等方法可以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2.体验物体发声时的状态。(1)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尺子上下振动,发出声音。(2)把气球挂在正在发声的音箱前方。气球随音箱发出的声音强弱而上下抖动。(3)用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喉咙在颤动,手感觉到麻。(4)试管里放些泡沫屑,吹试管口。泡沫屑在试管里跳动,试管内空气振动发出声音。(5)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敲击音钹,感觉到音钹振动,发出声音;按住音钹后,音钹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了。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发声也停止。4.敲击音叉,接近或触及水面时,水面振动,甚至激起水花,这是因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时带动水一起振动。5.水鼓表演中,鼓面振动发声,带动鼓面上的水一起振动。6.动物发出声音的方式: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7.动物发声同样是物体振动的结果。不同动物的发声器官有所不同。第10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耳朵贴在桌子上,可以听到清晰地声音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听到声音铃声减小或听不到铃声耳朵贴在桌子上,可以听到清晰地声音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听到声音铃声减小或听不到铃声2.敲小鼓,纸屏上吊着的小球会振动。敲鼓→纸屏振动→小球振动。3.耳朵的结构。4.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空气(振动)→鼓膜(振动)→听小骨及耳蜗→听神经→大脑。5.声音通过“土电话”的传播过程。声音→空气→“电话线”→空气→人耳第11课不同的声音1.不同的人嗓音不同,声音的这一特点称为音色。2.声音的强弱叫音量。3.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小皮鼓或三角铁,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用较小的力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较弱,用较大的力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较强。4.音量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强;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弱。5.声音的高低叫音调。6.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1)瓶子里的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这是因为越高的水柱振动越慢。(2)铝片琴的琴键越短,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这是因为越短的琴键振动越快。(3)管子的长度越短,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这是因为越短的管子振动越快。7.噪声是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8.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9.保护我们的听力:不随便挖耳朵;不长时间戴耳机听;不制造噪声;尽量避免强噪声环境。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12课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1.造房子的材料:石子和木材是天然的,玻璃、水泥和钢筋是人造的。2.天然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3.人造材料: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等。4.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用天然材料制作的物品会越来越少,用人造材料制作的物品会越来越多。5.比较棉花与腈纶棉。比较方法棉花腈纶棉看一看白色白色揉一揉柔软、弹性好、轻拉后易断柔软、弹性好、轻拉后不易断浸一浸吸水性强吸水性弱烧一烧燃烧时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粉末状灰烬燃烧时呈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有黑色固体灰烬体验保暖性保暖性好保暖性好相似处弹性较好、蓬松性好、保暖性好、手感柔软第13课纸1.纸的用途:纸可以用来收纳、装饰、书写、印刷、包装等。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3.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生产出了轻便且价廉的纸张,让更多的人可以用上纸,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4.不同纸的吸水性不同。在不同纸的表面,滴一滴有颜色的水,水扩散得越快表示纸的吸水性越强。5.不同纸的结实程度不同,越结实的纸越不易被拉断。吸水性实验 比较纸的结实程度 6.现在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用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为了保护树木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7.节约用纸的办法。(1)节约使用练习本,不要随便扔掉白纸,要充分利用纸的空白处。(2)倡导课本循环使用。(3)拒绝使用过分包装、装饰的物品。(4)废纸集中回收再利用。第14课金属1.水壶、五金工具、首饰等都是用金属制成的。2.金属的共同性质。比较表面 比较导热性 比较延展性 比较项铜铁铝颜色紫红色银白色银白色金属光泽有有有延展性较好一般较好导热性都容易传热,铜传热最快,铁传热最慢,铝居于二者之间3.金属的共同性质:表面有金属光泽、易传热、具有延展性。4.金箔画就是把黄金锤打成超薄片制成的。5.金属的不同之处。比较硬度 比较轻重 (1)硬度关系:铁>铜>铝(采用相互刻划的方法比较硬度)。(2)轻重关系:铜>铁>铝(比较时取大小相同的三块金属)。6.制作金属物品时要综合考虑金属材料的性质和价格等因素。7.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而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从古代的青铜到如今的铝合金,各种各样的合金材料应运而生,并广泛用于各个领域。第15课塑料1.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目前,塑料制品已经被广泛用于人们的生活。2.塑料的优点:表面具有光泽,部分透明或半透明,防水性好,导热性差,大部分为良好绝缘体,质轻且坚固,有弹性,耐磨,耐腐蚀,加工容易,可塑性强,制作成本低等。3.辨别羊毛毛线和塑料绳。比较项羊毛毛线塑料绳看一看有微笑孔隙、蓬松光滑紧密拉一拉易断,不结实难拉断,结实烧一烧产生烧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无烧焦羽毛味,易结球捻一捻灰烬易碾碎灰烬不易碾碎4.塑料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易分解。它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极为有害。人们把废塑料污染环境的现象称作“白色污染”。5.塑料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及人类的健康,威胁海洋生物的安全。(2)占用大量土地,且易引起土壤的恶化、水质的污染等。6.减少“白色污染”的措施。(1)少用或不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2)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如微生物降解和光降解塑料制品等。 (3)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的塑料。(4)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加强环保意识。循环利用标志第五单元观测天气第16课测量气温1.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通常用气温计来测量。2.气温计的正确读写。(1)左侧气温计标示的温 度读作二十摄氏度,写作20℃。(2)右侧气温计标示的温度读作零下六摄氏度,写作-6℃。(3)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3.知道准确气温的作用。(1)明天降温8℃,要添加厚衣服。(2)38℃高温,要及时补充水分。(3)0℃以下有冰冻,汽车要安装防滑链。气温计(4)天热开空调要设定在26℃,节约能源。4.同时在校园的不同地方测量气温,水泥地上的气温高于草地上的气温;阳光下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高于背阴处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5.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气温计等仪器的木箱。(1)传统常用的百叶箱四壁用木片做成百叶窗式。(2)箱内外涂白漆。(3)一般都架设在草坪上。(4)箱门朝北。(5)箱底离地面1.25米。第17课云量和雨量1.天空中云的多少叫云量。如果把天空看成一个圆,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我们就可以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2.雨量器是测量雨量的装置。3.制作雨量器。(1)沿塑料瓶的肩部剪开,取下部;(2)在瓶子的侧面垂直贴上20厘米长的标尺,在上面贴一层透明胶带;(3)将剪下的瓶颈部分倒扣在瓶子上;(4)测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4.天气预报中24小时降雨量等级划分标准。5.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补给水源、灌溉农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6.降水过多易引发洪涝,降水过少易导致干旱。第18课风向和风力1.风吹来的方向叫作风向,风的强度叫作风力。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力可以用风力计来测量。2.“风级歌”。3.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传播种子、帆船航行、风力发电等。4.龙卷风的危害:拔起大树、摧毁建筑、交通中断、毁坏庄稼等。台风的危害有骤降暴雨,树木、房屋倒塌,摧毁庄稼,引发泥石流等。5.观测天气情况时,需要记录的数据有气温、云量、雨量、风向、风力等。第19课天气和气候1.天气是指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的综合状况。2.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的气候。3.描述天气的句子:昨晚一直在下雨;未来两天内有寒潮;今天可真热。4.描述气候的句子:昆明四季如春;北极全年严寒;梅雨天马上要到了。5.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差小。代表动植物有亚马孙鹦鹉、望天树、芭蕉等。6.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季、雨季分明。代表动植物有斑马、长颈鹿、水瓶树等。7.极地气候终年严寒。代表动植物有企鹅、北极熊、苔藓等。专项学习 像科学家那样……1.科学有不同的领域,科学家也有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1)物理学家研究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2)化学家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3)生物学家研究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一切有生命的物体;(4)天文学家研究天体及其运行规律,揭开宇宙的奥秘;(5)地质学家研究形成地球的物质、地球的构造以及发展历史;(6)药学家研究药物的成分和作用,研制药品对抗疾病。2.还有更多领域的科学家,如生态学家、气象学家、电磁学家等,他们都在努力揭开未知事物的秘密和规律,让科学为人类服务。3.在冰上撒盐,冰更容易融化。【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3课,给出学生熟悉的橡皮泥和铝箔两种沉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设计、制作、改进一艘可以承载一定重量的船,再次引导学生经历技术与工程相关的学习过程,感受科学与技术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本课内容承接上一课浮的材料可以造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提出研究问题“沉的材料可以造船吗”。第二部分——探索,主要由两个活动组成,体验“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技术与工程的典型的学习过程。探索活动1,用橡皮泥和铝箔做船,认识到沉的材料可以造船,摸索让沉的材料浮起来的方法;探索活动2,测试用橡皮泥和铝箔制作的船能否装载一定量的金属垫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经历反复修改、制作的过程,从而让自己所制作的船具有一定的载重量和稳定性。第三部分——研讨,学生通过回顾、反思,提炼出用沉的材料造船和实现船稳定漂浮的方法,体会到体积、形状对船只载重量和稳定性的影响。第四部分——资料,通过图片展示,感受渡船和双体帆船的稳定性与它们底部宽阔的构造有关,帮助学生理解船只的稳定性问题。【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认识到用浮的材料可以造船,但在生活中,学生见到较多的是钢铁造的轮船,因此对于沉的材料能造船理解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够依据生活经验用橡皮泥和铝箔做成船,让船浮在水面上。但是,学生一般不会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因此,学生再次体验“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的技术与工程的典型学习过程,并尝试结合学习体验来回顾总结,能够从技术层面初步感知增大船的浮力原理。此外,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还会遇到“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沉的材料可以造船。2.相同质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铝箔,做成船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3.认识到船的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4.了解其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造船技术的发展。科学探究目标1.探索用橡皮泥和铝箔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来承载一定重量。2.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分析—改进—再设计”的工程设计的典型过程。3.通过操作、阅读资料等形式来改进船的稳定性。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到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2.从船的发展历程学习中,激发创造欲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发现相同重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铝箔,做成船型后,它们受到的浮力增大,因而更容易浮在水面上。难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结构来增加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水槽、防水橡皮泥、铝箔、垫圈、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船的图片,请学生说说除了用木头、竹子这些浮的材料造船,还能用哪些材料来造船。2.出示橡皮泥和铝箔,教师演示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提问:除了用浮的材料造船,我们可以用沉的材料造船吗?(引出课题:用沉的材料造船)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聚焦船的材料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用沉的材料造船的兴趣。二、探索(一)用橡皮泥、铝箔造船1.教师先将没有经过任何造型的橡皮泥放入水中,实验是否能沉入水底。让学生观察结果,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吗?学生讨论,教师可以不给出最后的结论。教师出示铝箔纸。谈话:这种纸的材料是铝箔,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铝箔和橡皮泥一样,放到水中会沉下去。我们把它做成船的形状,是否可以浮到水面上,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2.提出研究任务及要求:用橡皮泥、铝箔各造一艘简单的船。3.指导学生按照活动手册的方法记录,明确先画设计图,再按图纸造船。4.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按照图纸造船,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对设计图进行适当的修改,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5.展示各组的设计图与作品。思考:沉的材料为什么能浮起来?6.小结:把沉的材料做成船型就有可能浮起来。(二)测试用橡皮泥和铝箔制作的船能否装载一定量的金属垫圈1.提问: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让橡皮泥船和铝箔船浮起来的方法了。我们做的船载重情况如何呢?2.提出研究任务及要求:反复测试橡皮泥船和铝箔船最多装载多少个垫圈。3.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两种船各自承载最大量的垫圈数。4.学生分组活动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可以不断改进、完善小船,使船的载重量增加。5.小组汇报交流船的载重情况。设计意图:橡皮泥和铝箔是两种容易加工的材料。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工程设计的典型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认识到船要实现加大载重量,需要不断改进设计,提高制作技术。三、研讨1.通过制作小船,思考:你们用了什么方法让橡皮泥和铝箔漂浮在水面上?为什么沉的材料做成船型后就能浮在水面上?2.播放视频:体积变大,浮力增大。3.教师追问:在放垫圈的过程中,为了让船型橡皮泥和铝箔稳定地浮在水面上,我们又用了什么方法?4.小结:橡皮泥和铝箔是沉的材料,把它们做成船型,它们所占的空间体积变大了,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也增大了,也就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设计意图:探索实践之后,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归纳出让沉的材料浮起来的方法;通过量化的数据、可视的画面,明确材料做成船型后体积增大;这既是对实践过程的回顾,也是方法的提炼,更是对浮力认识的深化。四、资料出示渡船和双体帆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特点,请学生说说这样的结构特征,对船的稳定性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此环节将教材中研讨的第二个问题和资料板块相结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操作总结出结论,深入体会形状对船只稳定性的影响。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4课。教科书在前一课“用沉的材料可以造船”的基础上,提出“让铝箔船装载更多货物的同时保持船体的稳定性”,明确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了技术进步,使得船的结构和造船技术不断发展。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越来越大的船来满足交通和运输货物的需要”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技术解决问题。第二部分——探索,使用三张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铝箔来设计与制作不同体积的船,并测试每只船的载重量。第三部分——研讨,通过观察、比较和总结,学生发现船的载重量不仅与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还和船的体积大小相关;当材料相同时,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第四部分——拓展,从“弹珠会滚动,导致船容易侧翻”的问题入手,引出船舱的分格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对比有无船舱分格结构的效果,体会船舱的作用。【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体验了造船材料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知道了把材料做成中空,可以增大体积,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从本课开始,学生将根据真实船舶的需求进行设计制作,解决载重量、持续动力等技术问题。也就是说,对船的研究将从定性走向定量,即从制作材料的研究到船体大小的研究。五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如果让他们去计算生活中常见船型的体积显然是有难度的。因此,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制作的船模是方形的。这样的操作,一方面便于计算体积大小,另一方面方形船模实际指向的是船舱的雏形,可以为本课后半部分研讨船舱结构做铺垫。【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技术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推动着船的发展。2.船舱中合理放置重物有利于增加船的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