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_第1页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_第2页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_第3页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_第4页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20**DB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J50-×××-20**DBJ50/T-×××-20**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highperformanceconcrete(征求意见稿)20**-**-发布20**-**-**实施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highperformanceconcreteDBJ50/T-xxx-20XX主编单位: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施行日期:20XX年XX月XX日前言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2016年度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第二批)的通知》(渝建[2016]378号)文件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并在广泛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本规程共分8章。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原材料;5配合比设计;6性能要求;7生产与施工;8检验、评定与验收。本标准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重庆大学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重庆市混凝土协会重庆建工建材物流有限公司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中建西部建设有限公司重庆富皇混凝土公司重庆建工住宅建设有限公司重庆建工第十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建研科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重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从学张京街邓雄军叶建雄常仕文班克成宋开伟张航付晓华焦云义石丛黎张远张意高峰黄小文钟明云李德胜刘大超任增洲曹猛本标准审查专家:

目次TOC\o"1-2"\h\z\u1总则 82术语 93基本规定 104原材料 114.1水泥 114.2矿物掺合料 124.3细骨料 134.4粗骨料 154.5化学外加剂 174.6膨胀剂 174.7纤维 184.8拌合水 185配合比设计 195.1基本要求 195.2配合比设计 195.3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配合比设计要求 236性能要求 296.1拌合物性能 296.2力学性能 316.3耐久性能 326.4其它性能 437生产与施工 447.1生产 447.2施工 467.3养护 498检验、评定与验收 528.1检验 528.2评定 588.3验收 59本规程用词说明 60引用标准名录 61ContentsTOC\o"1-2"\h\z\u1Generalprovisions 92Terms 103Basicrules 114Materials 124.1Cements 124.2Mineraladmixtures 134.3Fineaggregates 144.4Coarseaggregates 164.5Chemicaladmixtures 184.6Expansiveagents 184.7Fibers 194.8Mixingwater 195Mixdesign 205.1Basicrequirements 205.2Mixdesign 205.3Highperformanceconcretemixdesignrequirements 246Performancerequirements 306.1Mixingperformance 306.2Mechanicalproperties 326.3Durabilities 336.4Otherperformance 447Productionandconstruction 457.1Production 457.2Construction 477.3Curing 508Inspection,assessmentandacceptance 538.1Inspection 538.2Assessment 598.3Acceptance 60Theillustrationofregulationwords 61Listofnormativestandard 62TOC\o"1-2"\h\z\u1总则1.0.1为促进高性能混凝土在重庆市工程中的应用,确保工程质量,达到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目的,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施工和验收。条文说明:1.0.1~1.0.2对制定本规程的目的、适用范围作了规定。1.0.3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以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条文说明:1.0.3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和施工方法在很多方面与普通混凝土或高强混凝土基本相同,在使用本规程时应注意与相关标准的衔接。

2术语2.0.1高性能混凝土highperformanceconcrete以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和使用对混凝土性能特定要求为总体目标,选用优质常规原材料,合理掺加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采用较低水胶比并优化配合比,通过绿色预拌生产方式以及严格的施工措施,制成具有优异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混凝土。条文说明:2.0.1高性能混凝土应满足混凝土结构所要求的各项力学性能且具有高工作性、高耐久性和高体积稳定性,为获得高性能混凝土,应根据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选择优质的原材料、合理的矿物微细粉和高效减水剂。2.0.2混凝土体积稳定性volumestability混凝土凝结硬化后,抵抗收缩变形,保持原有体积稳定的能力。条文说明:2.0.2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的收缩是混凝土的固有特性,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具有优良的早期抗裂性和低水平干燥收缩,从而能更好的保持原有的体积稳定。2.0.3混凝土耐久性durabilityofconcrete混凝土抵抗环境介质作用并长期保持其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外观完整性,维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正常使用的能力。

3基本规定3.1.1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长期性能与耐久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3.1.2高性能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具备原材料、生产、运输、浇筑、检验等环节的有效监控能力。3.1.3高性能混凝土生产企业应符合《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328规定的二星级及以上等级企业要求。条文说明:3.1.3本条规定了高性能混凝土生产企业应满足绿色生产的要求。3.1.4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且耐久性设计至少应包含混凝土早期抗裂性、抗碳化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条文说明:3.1.4本条规定了重庆市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主要考虑到C30混凝土量大面广,将强度等级放宽至C30,更有利于高性能混凝土在重庆地区积累经验和推广使用;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指标包含众多,本条规定了重庆市高性能混凝土必须具备的三个耐久性指标,其他耐久性指标应根据设计文件和工程环境类别确定。3.1.5生产企业在供应高性能混凝土前应提供生产原材料性能报告及配合比设计报告,且应符合本标准技术要求。3.1.6生产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放射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有关规定。

4原材料4.1水泥4.1.1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通用硅酸盐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l75的规定。。条文说明:4.1.1我国标准按水泥的用途和性能分为三类,即通用水泥、特性水泥和专用水泥,通用水泥用于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特性水泥包含用于大坝混凝土工程和要求水化热低的结构工程的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当选用其它水泥时,还需符合现行国家标准。4.1.2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生产厂家应注明水泥中的混合材品种和掺量及石膏品种和掺量。条文说明:4.1.2未选择强度等级为32.5MPa的水泥,原因是在高性能混凝土中几乎不使用强度等级32.5MPa的水泥。我国P·Ⅰ或P·Ⅱ硅酸盐水泥用量很少,大多数水泥企业的产品以P·O42.5MPa水泥为主,混凝土生产企业使用P·O水泥,在计算活性掺合料掺量时,通常不考虑所用的水泥中已经掺加了混合材料,在混凝土中就会出现超掺问题,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规定了必须明示水泥中混合材料的品种和掺量,因此建议混凝土生产企业严格控制水泥的组分,作为进场检验项目检测。4.1.3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比表面积不宜大于380m2/kg,水泥熟料中的C3A含量不宜大于8%。条文说明:4.1.3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中,对于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规定的细度是比表面积不小于300m2/kg,该标准没有对水泥细度的上限做规定。水泥比表面积过大,水泥的放热速率快,后期强度增长率小,抗裂性差,因此对高性能混凝土用水泥细度上限需要进行限制。根据编制组对重庆市目前大宗使用的约10家P.O42.5(R)水泥的调研结果,比表面积约在370~420m2/kg。其他行业如铁路、公路工程耐久性混凝土用水泥的比表面积上限限值为350m2/kg,考虑到重庆市水泥的整体状况,本条对高性能混凝土用水泥的比表面积规定不宜大于380m2/kg。4.1.4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宜采用碱含量低于0.6%的水泥。条文说明:4.1.4水泥碱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和《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有关规定。4.1.5用于生产混凝土的水泥温度不宜高于60℃。条文说明:4.1.5水泥使用温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有关规定。4.2矿物掺合料4.2.1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石灰石粉、复合掺合料等矿物掺合料。条文说明:4.2.1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应采用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矿物掺合料,主要包括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石灰石粉和复合掺合料等;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矿物掺合料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4.2.2粉煤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的规定,且应选用Ⅰ或Ⅱ级粉煤灰。4.2.3粒化高炉矿渣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规定,应选用S95级或S10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4.2.4硅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GB/T27690的规定。4.2.5石灰石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灰石粉混凝土》GB/T30190、现行行业标准《石灰石粉在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范》JGJ/T318以及现行重庆市地方标准《石灰石粉在水泥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程》DBJ50/T-179的规定。4.2.6复合掺和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中复合掺合料》JG/T486的规定。条文说明:4.2.2~4.2.6,粉煤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的有关规定,粒化高炉矿渣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有关规定,硅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GB/T27690的规定,石灰石粉应符合《石灰石粉混凝土》GB/T30190,复合掺和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中复合掺合料》JG/T486的规定。4.3细骨料4.3.1细骨料应选用混合砂或机制砂。细骨料性能指标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建设用砂》GB/T14684的规定,用于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细骨料应选用Ⅱ区中砂。条文说明:4.3.1目前,重庆市原材料市场机制砂的应用日益增多,天然砂资源日益枯竭,只要制砂设备及工艺满足一定条件,在原料来源稳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机制砂品质比天然砂更易控制,因此在天然砂较为匮乏的地区推荐采用人工机制砂。对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所用的细骨料颗粒级配做了规定,细砂和特细砂与中砂、粗砂或机制砂按适当比例混合使用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综合性能。4.3.2混合砂的使用应符合《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J50T-169的相关规定,选用混合砂配制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时,混合砂中的特细砂宜选择细度模数较大者。当天然砂的细度模数小于0.9时,须经试验验证,满足相关技术要求方可应用。条文说明:4.3.2混合砂的使用应符合《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J50T-169的相关规定。4.3.3细骨料应采用分计筛余控制颗粒级配,细骨料分计筛余百分率见表4.3.3。表4.3.3细骨料分计筛余百分率表(%)方孔筛尺寸(mm)4.752.361.180.600.300.15筛底分计筛余百分率(%)0~105~255~3015~3617~363~250~154.3.4细骨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4的规定。表4.3.4细骨料技术要求序号项目天然砂人工砂试验方法1含泥量a(按质量计)/%≤2.0——按GB/T14684进行2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5≤0.5按GB/T14684进行3石粉亚甲蓝值b——≤4.0按GB/T51003进行4石粉含量c(按质量计)/%——≤10.0按GB/T14684进行5坚固性(质量损失/%)≤8≤8按GB/T14684进行6单级最大压碎指标(%)——≤25按GB/T14684进行7表观密度(kg/m3)≥2500≥2500按GB/T14684进行8松散堆积空隙率(%)≤43.0≤43.0按GB/T14684进行9饱和面干吸水率(%)≤2.0≤2.0按GB/T14684进行10云母含量(按质量计,%)≤2.0≤2.0按GB/T14684进行11含水率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按GB/T14684进行12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1.0≤1.0按GB/T14684进行13有机物含量合格合格按GB/T14684进行14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SO3按质量计,%)≤0.5≤0.5按GB/T14684进行15氯化物d(以氯离子质量计,%)≤0.02≤0.02按GB/T14684进行a当配制C40及其以下强度等级混凝土时,天然砂含泥量可适当放宽,但不应超过3.0%。b当石粉亚甲蓝值>4.0,且石粉流动度比<100%时,石粉含量不应超过5%;当石粉亚甲蓝值>4.0,但石粉流动度比≥100%时,石粉含量不应超过10%。c当石粉亚甲蓝值≤2.5时,此指标根据使用环境和用途,经试验验证,供需双方协商可适当放宽,但不应超过15%。d当细骨料中含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杂质时,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后,方能采用。4.3.5同一批次细骨料的质量稳定性应符合表4.3.5的规定。表4.3.5细骨料质量稳定性项目允许波动范围天然砂人工砂含泥量(按质量计)/%±0.2——方筛孔2.36mm分级筛余/%±2.0——片状颗粒含量/%——±2.0石粉亚甲蓝值——±0.2方筛孔0.30mm分级筛余/%——±2.0筛底/%——±2.0条文说明:骨料质量稳定性是生产高性能混凝土的必要条件之一,骨料质量变化较大势必会引起混凝土质量的波动。规定骨料质量稳定性也有利于促进骨料生产厂家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控制。4.4粗骨料4.4.1高性能混凝土用粗骨料应选用级配良好的碎石或碎卵石。粗骨料性能指标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规定。条文说明:4.4.1高性能混凝土用普通粗骨料的级配要求与《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和《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对连续级配的要求一致。4.4.2高性能混凝土用粗骨料宜根据粗骨料粒级范围进行分级:最大公称粒级为19.0mm宜分为两级配;最大公称粒级不大于31.5mm宜分为三级配;最大公称粒级大于31.5mm宜分为四级配。供方应分级供应销售,需方应分级分仓储存。条文说明:4.4.2采用单粒级粗骨料配制高性能混凝土,会加大水泥用量,对混凝土的收缩等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尽量采用连续粒级的碎石。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时对粗骨料的要求比普通混凝土的要求更高,应根据粗骨料粒级范围分级使用。4.4.3碎石、卵石表观密度、连续级配松散堆积空隙率应符合如下规定:表观密度不小于2600kg/m3,连续级配松散堆积空隙率应符合表4.4.3的规定。表4.4.3连续级配松散堆积空隙率类别Ⅰ类Ⅱ类Ⅲ类空隙率/%≤43≤45≤474.4.4粗骨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4.4的规定。表4.4.4粗骨料技术要求序号项目卵石碎石1针、片状颗粒含量(%)≤5≤52不规则颗粒含量(%)≤10≤103表观密度(kg/m3)≥2600≥26004连续级配松散堆积空隙率a(%)≤43≤435含泥量(按质量计)/%≤1.0——6石粉含量(按质量计)/%——≤1.07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2≤0.28有机物合格合格9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b(按SO3质量计,%)≤1.0≤1.010吸水率(%)≤1.5≤1.511坚固性(质量损失/%)≤8≤812压碎指标(%)c≤15≤1513氯化物(以氯离子质量计,%)≤0.02≤0.0214含水率实测值实测值15岩石抗压强度在水饱和状态下,其抗压强度火成岩应不小于80MPa,变质岩应不小于60MPa,水成岩应不低于45MPa;用于配制低塑性混凝土(坍落度小于90mm)、干硬性混凝土的粗骨料岩石抗压强度宜高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1.3倍。a当对混凝土拌合物有特殊要求时,连续级配松散堆积空隙率可适当放宽,但不应超过45%。b当粗骨料中含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杂质时,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能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后,方能采用。当骨料中含有黄铁矿时,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按SO3质量计)不得超过0.25%。c当采用干法生产的石灰岩碎石配制C40及其以下强度等级大流态混凝土(坍落度大于180mm)时,碎石的压碎指标可放宽至20%。4.4.5同一批次粗骨料的质量稳定性应符合表4.4.5的规定。表4.4.5粗骨料质量稳定性项目允许波动范围松散堆积空隙率/%±1.0不规则颗粒含量/%±2.04.4.6粗骨料应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的规定进行碱活性检验。当骨料具有潜在碱活性时,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T50733的规定采取技术措施进行预防。当判断粗骨料存在碱活性时,不宜作高性能混凝土骨料,且不得用于配制处于盐渍土、海水和受除冰盐作用等含碱环境中的高性能混凝土。条文说明:4.4.6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骨料应进行碱活性检验,当骨料具有潜在碱活性时,应按《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T50733的规定采取技术措施进行预防,当判断粗骨料存在碱活性时,不宜作高性能混凝土骨料。 4.5化学外加剂4.5.1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高性能减水剂,减水剂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4.5.2高性能减水剂掺量应根据供方的推荐掺量、环境温度以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凝结时间、运输距离、停放时间等经试验确定;高性能减水剂使用前应检验减水剂与胶凝材料的相容性。条文说明:4.5.1~4.5.2高性能减水剂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高性能减水剂使用前应考虑减水剂与胶凝材料的相容性。4.6膨胀剂4.6.1膨胀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膨胀剂》GB/T23439的相关规定。条文说明:4.6.1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膨胀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4.6.2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膨胀剂的氧化镁含量应不大于5%,膨胀剂的细度、凝结时间、限制膨胀率及抗压强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膨胀剂》GB/T23439的相关规定。条文说明:4.6.2膨胀剂的物理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膨胀剂》GB/T23439的相关规定。4.7纤维4.7.1钢纤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纤维混凝土》JG/T472和《混凝土用钢纤维》YB/T151的相关规定。4.7.2聚丙烯纤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纤维材料聚丙烯纤维和聚丙烯腈纤维》JT/T525的相关规定。条文说明:4.7.1~4.7.2高性能混凝土用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纤维混凝土》JG/T472、《混凝土用钢纤维》YB/T151和《公路水泥混凝土纤维材料聚丙烯纤维和聚丙烯腈纤维》JT/T525的相关规定。4.8拌合水4.8.1高性能混凝土的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条文说明:4.8.1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用水包括: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混凝土企业设备洗刷水和海水等。高性能混凝土用水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4.8.2混凝土拌合用水的检验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条文说明:4.8.2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用水的检验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4.8.3高性能混凝土的拌合用水当采用经沉淀或压滤处理的混凝土生产企业生产设备洗刷水时,应经专用管道和计量装置输入搅拌机,其掺量应通过混凝土试配确定。条文说明:4.8.2混凝土企业设备洗刷水含有不溶性的水泥水化产物、矿物掺合料等悬浮微颗粒和可溶性的残留化学外加剂,主要含有Ca2+、Na+、K+、OH-和SO2-等离子,使用前掺量须经过试验验证,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方可使用。

5配合比设计5.1基本要求5.1.1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应考虑构件的结构特点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按强度和耐久性能进行设计,并能满足施工要求的工作性。条文说明:5.1.1设计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应能够满足施工要求的工作性、结构要求的力学性能以及结构在所处环境条件下要求的耐久性。5.1.2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宜采用体积法设计,并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要求。条文说明:5.1.2目前,高性能混凝土所用矿物掺合料、粗、细集料等表观密度变化较大,采用体积法进行配合比设计更准确。5.1.3耐久性设计应以混凝土结构在使用环境的劣化作用下,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劣化不超过容许劣化状态为目标,应首先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的要求。条文说明:5.1.3对混凝土结构作用的劣化作用分为一般劣化作用和特殊劣化作用。一般劣化作用包括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热及混凝土碳化等,是高性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特殊劣化作用包括冻害以及腐蚀性物质等,取决于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条件,应重点考虑混凝土的特殊耐久性能。5.1.4高性能混凝土应选用一种或多种矿物掺合料,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条文说明:5.1.4矿物掺合料可调节混凝土的工作性、耐久性和力学性能等,不同矿物掺合料复掺具有叠加效应。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应选用矿物掺合料,其种类和掺量可先根据已有经验选择,根据试配效果最终确定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5.1.5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应满足设计、国家相关规范及本规程第6章的要求。条文说明:5.1.5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应能满足相关现行规范及设计要求。5.2配合比设计5.2.1高性能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低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5.2.1-1)2.当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不低于C60时,配制强度的确定按下式计算:(5.2.1-2)式中: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可取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值(MPa);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条文说明:5.2.1实践证明,对于强度等级C60以下的混凝土,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对强度标准值取95%的保证率是合理的。对于强度等级C60及以上的混凝土,混凝土强度对用水量等因素较为敏感,为提高混凝土强度保证率将强度标准值乘以强度保证系数1.2作为配制强度。5.2.2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当具有近1个月~3个月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统计数据,且试件组数不小于30时,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可按下式计算:(5.2.2)式中: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fcu,i——第i组的试件强度(MPa);mfcu——n组试件的强度平均值(MPa);n——试件组数。对于强度等级不小于C30且不大于C60的混凝土,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不小于4.0MPa时,应按式(5.2.2)计算结果取值;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4.0MPa时,应取4.0MPa。2.当没有近期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统计数据时,其强度标准差σ可按表5.2.2取值;表5.2.2标准差σ值(MPa)混凝土强度标准值C35~C55≥C60σ5.06.0条文说明:5.2.2混凝土配制强度计算公式采用的标准差可来自实际生产的统计数据,按公式计算的混凝土强度具有95%的保证率。由于试配工作是在试验室进行的,而实际生产施工条件与试验室存在差距,如果这个差距较大,可应采用表5.2.2的标准差σ值。对于无规律和经验可循的生产或采用非统计评定验收等情况时,应采用表5.2.2的标准差σ值。5.2.3C35~C55强度等级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宜高于480kg/m3,C60及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宜高于600kg/m3。条文说明:5.2.3基于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单方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不能过少,但过大会加大混凝土的收缩,抗裂性能降低,因此必须控制高性能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用量。5.2.4配合比计算1.配合比宜采用体积法进行计算。配合比计算中骨料应以干燥状态为基准。2.单方混凝土用水量mw(kg)应包括液体外加剂扣除含固量后的水,并应按下式计算:mw=mB×W/B(5.2.4-1)式中:mB—单方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kg),应符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和结构耐久性设计要求;W/B—水胶比,应符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和结构耐久性设计要求。3.单方混凝土水泥用量mc(kg)应按下式计算:mc=mB×(1-βb)(5.2.4-2)式中:βb—单方混凝土矿物掺合料掺量,应符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4.单方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用量mb(kg)应按下式计算:mb=mB×βb(5.2.4-3)5.单方混凝土机制砂用量ms(kg)和粗骨料用量mg(kg)应按下列公式计算:(5.2.4-4)(5.2.4-5)式中:βs——砂率,应符合《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水泥密度(kg/m3),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密度测试方法》GB/T208测试,也可取2900kg/m3~3100kg/m3;——矿物掺合料密度(kg/m3),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密度测试方法》GB/T208测试;——粗集料表观密度(kg/m3),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测试;——细集料表观密度(kg/m3),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测试;——水的密度(kg/m3),可取1000kg/m3;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剂或引气型外加剂时可取1.5.2.5配合比的试配、调整、检验与确定1.试配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每次试配混凝土的量不应小于20L。2.配合比试配、性能调整与检验及配合比确定可按下述步骤进行:1)拌合物工作性调整在计算得出的配合比的基础上调整混凝土工作性,并应符合本规程第5.2.4条的规定,拌合物工作性能按《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测试,初步确定适宜的砂率、外加剂掺量、矿物掺合料种类和掺量等。2)配合比优化将初步确定各配制参数在合理范围内增减,每个参数的设置水平不宜少于3个,并有一定的梯度,设计一系列配合比。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按系列配合比拌制混凝土,并测试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3)基准配合比筛选对试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取混凝土工作性、28d抗压强度、耐久性指标和经济性俱佳的配合比,作为基本配合比。4)配合比校正对于基本配合比,应对每立方米原材料用量进行校正。首先校正系数应按本规程公式(5.2.5)计算,然后将配合比中每项原材料用量均乘以,作为基本配合比最终材料用量。(5.2.5)式中:——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kg/m3);——混凝土表观密度计算值(kg/m3)。5)28d抗压强度复验应对混凝土28d抗压强度进行复验:采用基本配合比配制10盘混凝土,每盘成型一组混凝土立方体试件,10组试件28d抗压强度平均值应不低于试配强度,最小值应不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6)设计要求的混凝土性能检验在进行28d抗压强度复验同时,应复测设计要求的其它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指标,试验结果应不低于设计要求。7)试生产和确定施工配合比结合搅拌站试生产,对基本配合比进行生产适应性调整,最终确定施工配合比。条文说明:5.2.5~5.2.6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主要包括计算和试配两个阶段:计算的目的是初步确定参数范围,使试配工作更为简捷、准确和减少试验量;试配才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关键,通过试验,调整确定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等,使混凝土性能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同时,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将配合比优化到最佳。5.3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配合比设计要求5.3.1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配合比设计要求1.有抗裂性能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a.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25mm,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b.细集料宜采用中砂,并满足“4.3.2”的要求。c.宜掺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等级不应低于Ⅱ级。2.有抗裂性能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应按GB/T50082进行早期抗裂试验,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5.3.1的规定。表5.3.1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的等级划分等级L-ⅠL-ⅡL-ⅢL-ⅣL-Ⅴ单位面积上的总开裂面积c(mm2/m2)c≥1000700≤c<1000400≤c<700100≤c<400c<100条文说明:5.3.1混凝土原材料对早期抗裂性能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粗、细集料级配和含泥量等因素,因此主要通过控制原材料质量来改善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此外,近年发展的部分减缩型外加剂、抗裂剂等功能型外加剂亦能改善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具体作用效果以混凝土平均开裂面积来评价。5.3.2一般环境中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1.一般环境中高性能混凝土水胶比应满足表5.3.2的要求。表5.3.2一般环境中的高性能混凝土水胶比要求环境作用等级控制项目50年100年I-CI-BI-C水胶比≤0.45≤0.45≤0.402.抗渗配合比设计基本要求a.高性能混凝土抗渗等级宜大于P12,配制有抗渗性能要求的混凝土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提高0.2MPa。b.抗渗试验结果应满足下式要求:≥(7.1.3)式中:Pt——六个试件中不少于4个未出现渗水时的最大水压值(MPa);P——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值。c.抗渗混凝土应掺引气剂或引气型外加剂,并测新拌混凝土的含气量,含气量宜控制在3.0%~5.0%。条文说明:5.3.2一般环境中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照了2015年版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组编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主要是保证混凝土抗水渗透和抗碳化性能。目前,重庆地区优质集料较为缺乏情况下,通过将水胶比控制在较低水平,提高胶凝材料用量,以有利于提高混凝土密实程度,改善混凝土抵抗水、CO2渗透的性能,但对于抗碳化性能,还取决于矿物掺合料掺量和掺量。5.3.3高性能混凝土抗冻配合比设计1.有抗冻性能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胶凝材料用量及水胶比应满足表5.3.3-1的要求。表5.3.3-1冻融环境中的混凝土配合比技术要求环境作用等级控制项目50年100年II-CII-C水胶比≤0.45≤0.42胶凝材料用量(kg/m3)≥350≥3802.有抗冻性能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宜使用矿物掺合料,矿物掺合料的性能应满足“4.2”的要求,矿物掺合料类型及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满足表5.3.3-2、表5.3.3-3的要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和复合掺合料的最大掺量可增加5%。表5.3.3-2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矿物掺合料种类水胶比最大掺量(%)采用硅酸盐水泥时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时粉煤灰≤0.404535>0.404030粒化高炉矿渣粉≤0.406555>0.405545钢渣粉-3020磷渣粉-3020硅灰-1010复合掺合料≤0.406555>0.405545注:1采用其它通用硅酸盐水泥时,宜将水泥混合材掺量20%以上的混合材量计入矿物掺合料;2复合掺合料各组分的掺量不宜超过单掺时的最大掺量;3在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掺合料时,矿物掺合料总掺量应符合表中复合掺合料的规定。表5.3.3-3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矿物掺合料种类水胶比最大掺量(%)采用硅酸盐水泥时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时粉煤灰≤0.403530>0.402520粒化高炉矿渣粉≤0.405545>0.404535钢渣粉-2010磷渣粉-2010硅灰-1010复合掺合料≤0.405545>0.404535注:同表5.3.3-2注。3.掺用引气剂的高性能混凝土,引气剂掺量应根据混凝土含气量要求经试验确定,混凝土最小含气量应符合表5.3.3-4的规定,最大不宜超过7.0%。表5.3.3-4混凝土最小含气量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mm)混凝土最小含气量(%)潮湿或水位变动的寒冷和严寒环境受除冰盐作用、盐冻环境、40.04.55.025.05.05.520.05.56.0注:含气量为气体占混凝土体积的百分比。条文说明:5.3.3冻融环境中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照了2015年版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组编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重庆地区冬季冰期时间较北方地区短,气温亦较温和,因此取消了II-D、II-E环境条件下混凝土水胶比和胶凝材料用量的要求。此外,重庆为内陆地区,取消了海水冻融环境中混凝土最小含气量的要求。5.3.4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配合比设计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的配合比基本要求应满足下表5.3.4-1的要求表5.3.4-1氯化物环境中的混凝土配合比基本要求环境作用等级控制项目50年100年III-CIV-CIII-DIV-DIII-EIV-EIII-CIV-CIII-DIV-DIII-EIV-E水胶比≤0.42≤0.40≤0.36≤0.40≤0.36≤0.34矿物掺合料掺量(%)≥35≥40注:宜选用矿渣、硅灰等可相对有效降低混凝土电通量的矿物掺合料。条文说明:5.3.4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配合比设计参照了2015年版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组编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5.3.5高性能混凝土抗化学腐蚀配合比设计基本要求:1.化学腐蚀环境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基本要求应满足下表5.3.5-1的要求。表5.3.5-1化学腐蚀环境中的混凝土配合比基本要求环境作用等级控制项目50年100年Ⅴ-CⅤ-DⅤ-EⅤ-CⅤ-DⅤ-E水胶比≤0.42≤0.39≤0.36≤0.39≤0.36≤0.33矿物掺合料掺量(%)≥30≥352.高性能混凝土抗硫酸盐或镁盐侵蚀配合比基本要求应满足下表5.3.5-2的要求表5.3.5-2高性能混凝土抗硫酸盐或镁盐侵蚀配合比基本要求抗硫酸盐等级最大水胶比矿物掺合料掺量(%)KS1200.42≥30>KS1200.39≥30KS1500.36≥35>KS1500.33≥40注:①矿物掺合料掺量(%)系指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情况的掺量;②本表中的矿物掺合料主要指矿渣粉和粉煤灰,或二者复合采用。3.高性能混凝土抗其它化学腐蚀配合比基本要求应满足下表5.3.5-3的要求表5.3.5-3高性能混凝土抗其它化学腐蚀配合比基本要求环境条件腐蚀介质指标最大水胶比最小水泥用量(kg/m3)水(含酸雨等)中酸碱度(pH值)6.0~5.50.422805.5~5.00.39300<5.00.36320水中侵蚀性CO2浓度(mg/L)15~300.4228030~600.4030060~1000.38320注:①最小水泥用量系指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用量;②存在硫酸盐或镁盐同时作用时,可按表—抗硫酸盐或镁盐的配合比基本要求执行,但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80。条文说明:5.3.5高性能混凝土抗化学腐蚀能配合比设计参照了2015年版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组编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

6性能要求6.1拌合物性能6.1.1技术要求1.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等级划分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和扩展度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6.1.1-1和表6.1.1-2的规定,施工设计可根据施工要求在稠度等级中选用控制目标值(即坍落度值和扩展度值)。表6.1.1-1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等级划分(mm)等级坍落度S110~40S250~90S3100~150S4160~210S5≥220表6.1.1-2混凝土拌合物的扩展度等级划分(mm)等级扩展度F1≤340F2350~410F3420~480F4490~550F5560~620F6≥6302.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的允许偏差混凝土稠度实测值应在控制目标值的允许偏差之内。高性能混凝土稠度允许偏差应满足表6.1.1-3的要求。表6.1.1-3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和扩展度的允许偏差(mm)项目控制目标值允许偏差坍落度≤40±1050~90±20100~150±20≥160±30扩展度350~500±30≥500±403.对于具有泵送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坍落度控制目标值不宜大于210mm,坍落扩展度设计值不宜小于530mm,2h坍落度经时损失不宜大于30mm。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应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4.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应拌合均匀,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和匀质性,不得有分层、离析和泌水现象。5.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的凝结时间应满足施工要求和混凝土性能要求。6.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有关规定。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实测值应符合表6.1.1-4的要求。表6.1.1-4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水泥用量的质量百分比,%)环境条件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干燥环境0.300.06潮湿但不含氯离子的环境0.20潮湿而含有氯离子的环境、盐渍土环境0.10除冰盐等侵蚀性物质的腐蚀环境0.067.掺用引气型或引气型外加剂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的含气量宜符合表6.1.1-5的要求。表6.1.1-5高性能混凝土含气量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mm)混凝土含气量(%)20≤5.525≤5.040≤4.5注:含气量从运至施工现场的新拌混凝土中取样用含气量测定仪(气压法)测定,允许误差不应大于±1.0%。条文说明:6.1.1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扩展度的等级划分以及稠度允许偏差参照2015年版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组编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和《预拌混凝土》GB/T14902-2012的要求。混凝土的坍落度较大时,混凝土的干缩性一般较大,对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不利,混凝土容易开裂,混凝土坍落度较小时,不易泵送施工,因此,混凝土的坍落度宜根据结构的情况和施工工艺要求确定,在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宜尽可能采用较小的坍落度。考虑到重庆地区夏季持续时间长、气温高,混凝土入模时温度较高,坍落度不宜太小,坍落度经时损失较难控制,在2015版指南的基础上调整泵送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设计值不宜大于210mm(2015版为180),调整2h坍落度经时损失不宜大于30mm,增加坍落扩展度设计值不宜小于530mm(2015版未提要求)。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是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重要方面,在《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中规定了标准的试验方法,该标准中规定以测定经过1h的坍落度损失为标准做法。如果工程需要,也可参照此方法测定经过不同时间的坍落度损失。各类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中氯离子最大含量参照《预拌混凝土》GB/T14902-2012和《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要求。含气量规定是针对一般环境条件下混凝土而言。试验研究表明,混凝土适当引气,可显著提高其抗冻性能,因此对于抗冻要求高的混凝土,宜掺加适量的引气剂。然而,当混凝土中的含气量超过5%时,混凝土强度会到比较明显的影响,且混凝土强度离散性会增大,因此在满足抗冻性能的前提下,应控制混凝土中的含气量上限值。6.1.2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1)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的有关规定。2)坍落度经时损失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3)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测定方法应符合《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223的规定。6.2力学性能6.2.1技术要求1)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划分为C30、C35、C40、C45、C50、C55、C60。2)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强度评定按照《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执行。条文说明:6.2.1高性能混凝土包括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和普通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高性能化。采用低水胶比有利于降低混凝土孔隙率,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途径之一,因此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过低。统计数字表明,目前重庆地区工程应用中C30混凝土所占比例最大,高性能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定为C30。超过C60以上的混凝土参照现行国家相关标准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评定仍按照《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进行,该标准规定了混凝土取样、试件的制作与养护、试验、混凝土强度检验与评定。6.2.2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的有关规定。6.3耐久性能6.3.1一般要求1)混凝土耐久性能主要包括混凝土体积稳定性、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碳化性能、抗渗性能、抗冻性能等,衡量这些性能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混凝土180d收缩率、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等级、抗硫酸盐等级、氯离子迁移系数、电通量、碳化深度、抗渗等级、抗冻等级等。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应满足设计要求。2)高性能混凝土中最大碱含量不应大于3.0kg/m3。碱含量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混凝土的最大碱含量包括水泥、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及水的碱含量之和。其中,矿物掺合料的碱含量以其所含可溶性碱计算。粉煤灰的可溶性碱量取粉煤灰总碱量的1/6,矿渣粉的可溶性碱量取矿渣粉总碱量的1/2。3)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应根据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进行确定。同一结构中的不同构件或同一构件中的不同部位在所处的局部环境条件有差异时,耐久性指标应予区别对待。高性能混凝土受到多种环境类别共同作用时,应分别满足每种环境类别单独作用下的耐久性要求。4)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规定。混凝土及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按《水质硫酸盐的测定重量法》GB/T11899执行,土中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按《森林土壤水溶性盐分分析》GB7871执行。条文说明:6.3.1高体积稳定性是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特点之一,CECS207:2006《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中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性没作要求,但现有建筑结构设计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性要求较高,因此将收缩和抗裂性能增加到混凝土耐久性能中。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应满足具体工程的耐久性能要求,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指标确定需要考虑某一具体工程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部位、结构构件所处的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同一个结构物的不同结构部位(如混凝土工程结构的桩、承台、基础、梁、柱等构件)所处的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不同时,其耐久性要求也应有所差别,甚至同一构件的不同部位,如承台的下部与水接触部位和上部相对干燥部位,也会有不同的耐久性要求。耐久性设计时应充分考到这种情况。不同环境对混凝土的侵蚀作用机理不同,因此混凝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采用不同的耐久性评价指标表示,并采用相应的快速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评定。目前国内的耐久性能指标试验方法主要依据《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6.3.2混凝土耐久性能等级划分1.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抗水渗透性能和抗冻性能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6.3.2-1的规定。表6.3.2-1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抗水渗透性能和抗冻性能的等级划分抗冻等级(快冻法)抗冻标号(慢冻法)抗渗等级抗硫酸盐等级F50F250D50P4KS30F100F300D100P6KS60F150F350D150P8KS90F200F400D200P10KS120>F400>D200P12KS150>P12>KS1502.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6.3.2-2的规定。(1)当采用氯离子迁移系数(RCM法)划分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时,应符合表6.3.2-2-a的规定,且混凝土测试龄期应为84d。表6.3.2-2-a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等级划分(RCM法)等级RCM-ⅠRCM-ⅡRCM-ⅢRCM-ⅣRCM-Ⅴ氯离子迁移系数DRCM(RCM法)(×10-12m2/s)DRCM≥4.53.5≤DRCM<4.52.5≤DRCM<3.51.5≤DRCM<2.5DRCM<1.5(2)当采用电通量划分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时,应符合表6.3.2-2-b的规定,且混凝土测试龄期宜为28d。当混凝土中水泥混合材与矿物掺合料之和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50%时,测试龄期可为56d。表6.3.2-2-b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等级划分(电通量法)等级Q-ⅠQ-ⅡQ-ⅢQ-ⅣQ-Ⅴ电通量Qs(C)Qs≥40002000≤Qs<40001000≤Qs<2000500≤Qs<1000Qs<5003.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等级划分应符合表6.3.2-3的规定。表6.3.2-3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等级划分等级T-ⅠT-ⅡT-ⅢT-ⅣT-Ⅴ碳化深度d(mm)d≥3020≤d<3010≤d<200.1≤d<10d<0.14.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6.3.2-4的规定。表6.3.2-4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的等级划分等级L-ⅠL-ⅡL-ⅢL-ⅣL-Ⅴ单位面积上的总开裂面积c(mm2/m2)c≥1000700≤c<1000400≤c<700100≤c<400c<1005.对于表6.3.2-2-a、表6.3.2-2-b、表6.3.2-3和表6.3.2-4,当设计提出的耐久性要求为等级时,实际控制值应不大于表中等级范围的上限值,当设计提出的耐久性要求为表中等级范围中的具体指标时,实际控制值应不大于这一具体指标。条文说明:6.3.2各耐久性指标的性能等级按照《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2009和《高性能混凝土评价标准》JGJ/T385-2015要求进行划分。与Ⅰ~Ⅴ级对应的混凝土耐久性水平推荐意见见表6.3.2-5,该表定性地描述了等级代号所代表的混凝土耐久性能的高低。表6.3.2-5耐久性项目等级代号与混凝土耐久性水平推荐意见等级代号ⅠⅡⅢⅣⅤ混凝土耐久性水平推荐意见差较差较好好很好6.3.3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划分1.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阶段,应对工程及构件所处的水质、土质、气候条件等进行勘察或调查,确定环境的类别及作用等级,为确定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指标提供依据。2.重庆地区结构及构件所处环境按其对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腐蚀机理可分为4类,并应按表6.3.3-1确定。表6.3.3-1环境类别环境类别名称腐蚀机理I一般环境保护层混凝土碳化、渗水等引起钢筋锈蚀Ⅱ冻融环境反复冻融导致混凝土损伤Ⅲ氯化物环境氯盐引起钢筋锈蚀Ⅳ化学腐蚀环境硫酸盐、酸雨等化学物质对混凝土的腐蚀注:一般环境系指无冻融、氯化物和其他化学腐蚀物质作用。3.环境对配筋混凝土结构及构件的作用程度应采用环境作用等级表达,并应符合表6.3.3-2的规定。表6.3.3-2环境作用等级环境作用等级环境类别A轻微B轻度C中度D严重E非常严重F极端严重一般环境I-AI-BI-C———冻融环境——Ⅱ-C———氯化物环境——Ⅲ-CⅢ-DⅢ-E—化学腐蚀环境——Ⅳ-CⅣ-DⅣ-E—4.当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到多种环境类别共同作用时,混凝土应分别满足每种环境类别单独作用下的耐久性要求。条文说明:6.3.3工程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是确定具体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能指标的考虑因素之一,在混凝土耐久性能指标确定之前的工程勘察阶段,应对工程的水质、土质进行取样分析,并调研工程地区的历史气象资料,根据工程结构构件部位及所处的运营环境条件,确定结构的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的划分参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重庆地处内陆,冬暖夏热,无冰冻季节,因此取消了海洋氯化物环境类别和D级冻融环境作用等级。一般环境(I类)是指仅有正常的大气(二氧化碳、氧气等)和温、湿度(水分)作用,不存在冻融、氯化物和其它化学腐蚀物质的影响。一般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主要是碳化、渗水引起的钢筋锈蚀。所有混凝土结构都会受到大气和温湿度作用,所以在确定混凝土耐久性能指标时都应予以考虑。冻融环境(II类)主要会引起混凝土的冻蚀。冰冻地区与雨、水接触的露天混凝土构件应按冻融环境考虑。氯化物环境(III类)中的氯离子可从混凝土表面迁移到混凝土内部。当到达钢筋表面的氯离子积累到一定浓度(临界浓度)后,也能引发钢筋的锈蚀。氯离子引起的钢筋锈蚀程度要比一般环境(I类)下单纯由碳化引起的锈蚀严重得多,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能要求很高。化学腐蚀环境(Ⅳ类)中混凝土的劣化主要是土、水中的硫酸盐、酸等化学物质和大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等对混凝土的化学作用,同时也有盐结晶等物理作用所引起的破坏。重庆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含硫矿物较多),酸雨较多,对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要求较高。一般环境(I类)的作用是所有结构构件都会遇到和需要考虑的。当同时受到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环境作用时,通常由作用程度较高的环境类别决定或控制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要求,但对作用等级为严重的环境类别下,在混凝土原材料选择、结构构造、混凝土施工养护等方面也有特殊要求。所以当结构构件同时受到多种类别的环境作用时,原则上均应考虑,需满足各自单独作用下的耐久性能要求。6.3.4一般环境作用等级及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1.一般环境作用等级划分一般环境对配筋混凝土结构的环境作用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6.3.4-1确定。表6.3.4-1一般环境对配筋混凝土结构的环境作用等级环境作用等级环境条件结构构件示例I-A室内干燥环境常年干燥、低湿度环境中的室内构件;所有表面均永久处于静水下的构件。永久的静水浸没环境I-B非干湿交替的室内潮湿环境中、高湿度环境中的室内构件;不接触或偶尔接触雨水的室外构件;长期稳定处于湿润土体中的构件。非干湿交替的露天环境长期湿润环境I-C干湿交替环境与冷凝水、露水或与蒸汽时常接触的室内构件;地下室顶板构件;表面时常淋雨或时常与水接触的室外构件;处于水位变动区的构件。注:①环境条件系指混凝土表面的局部环境;②干燥、低湿度环境指年平均湿度低于60%,中、高湿厦环境指年半均湿度大于60%;③干湿交替指混凝土表面经常交替接触到大气和水的环境条件。配筋混凝土墙、板构件的一侧表面接触室内干燥空气、另一侧表面接触水或湿润土体时,接触空气一侧的环境作用等级宜按干湿交替环境确定。2.一般环境作用等级下的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一般环境下的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应控制在正常大气作用下混凝土碳化、渗水引起的内部钢筋锈蚀。一般环境中满足50年和100年设计使用年限的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控制要求应按表6.3.4-2确定。表6.3.4-2一般环境中的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设计使用年限环境作用等级强度等级抗渗等级碳化深度(28d),mm100年50年100年50年100年50年Ⅰ-A≥C30≥C25≥P12≥P12≤15≤20Ⅰ-B≥C35≥C35≥P12≥P12≤15≤15Ⅰ-C≥C40≥C35≥P12≥P12≤5≤15条文说明:6.3.4一般环境作用等级划分参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表6.3.4-2规定了不同设计年限和不同环境作用等级下,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28d碳化深度值和水压力抗渗等级指标。一般环境下耐久性能控制指标参照了2015年版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组编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和《高性能混凝土评价标准》JGJ/T385-2015,并在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增加或调整:(1)增加了Ⅰ-A类环境和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Ⅰ-B类环境等级的耐久性能要求;(2)提高了Ⅰ-C类环境等级碳化性能要求。28d碳化深度指标是反映混凝土在一般环境中抗碳化能力最直接的指标,受混凝土地材、施工养护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重庆地区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碳化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提高了Ⅰ-C类环境等级的碳化性能指标。6.3.5冻融环境中的环境作用等级及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1)冻融环境中的环境作用等级划分(1)长期与水体直接接触并会发生反复冻融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应考虑冻融环境的作用。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2.5℃的地区,混凝土结构可不考虑冻融环境作用。(2)冻融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环境作用等级应按表6.3.5-1确定。表6.3.5-1冻融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环境作用等级环境作用等级环境条件结构构件示例II-C微冻地区的无盐环境混凝土高度饱水微冻地区的水位变动区构件和频繁受雨淋的构件水平表面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无盐环境混凝土中度饱水严寒和寒冷地区受雨淋构件的竖向表面注:①冻融环境按当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划分为微冻地区、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其平均气温分别为:-3~25℃、8~-3℃和-8℃以下;②中度饱水指冰冻前偶受水或受潮,混凝土内饱水程度不高;高度饱水指冰冻前长期或频繁接触水或湿润上体,混凝土内高度水饱和;③无盐或有盐指冻结的水中是否含有盐类,包括氯盐、除冰盐或其他盐类。2)冻融环境作用等级下的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冻融环境中满足50年和100年设计使用年限的混凝土耐久性能控制要求应按表6.3.5-2确定。表6.3.5-2冻融环境中的混凝土耐久性要求设计使用年限环境作用等级强度等级抗冻等级100年50年100年50年Ⅱ-C≥Ca40≥Ca35≥F250≥F200注:Ca35表示强度等级为C35的引气混凝土。条文说明:6.3.5冻融环境中的环境作用等级划分参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冻融环境作用等级下的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参照了2015年版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组编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和《高性能混凝土评价标准》JGJ/T385-2015,并在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1)取消了Ⅱ-D、Ⅱ-E类环境等级;(2)降低了Ⅱ-C类环境等级抗冻性能要求。重庆有冰冻季节的地区少,部分微冻地区的最冷月平均气温也介于2.5℃左右,因此取消了Ⅱ-D、Ⅱ-E类环境等级,降低了Ⅱ-C类环境等级抗冻性能要求。6.3.6氯化物环境中的环境作用等级及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1)氯化物环境中的环境作用等级划分(1)接触含有氯盐的地下水、土以及频繁接触含氯盐消毒剂的配筋混凝土结构的构件,应按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确定混凝土耐久性指标。降雪地区新建的城市桥梁和停车库楼板,应按除冰盐氯化物环境作用确定混凝土耐久性指标。(2)在确定氯化物环境对配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作用等级时,不应考虑混凝土表面普通防水层对氯化物的阻隔作用。2)氯化物环境作用等级下的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氯化物环境中满足50年和100年设计使用年限的混凝土耐久性能控制要求应按表6.3.6-1确定。表6.3.6-1氯化物环境中的混凝土耐久性要求设计使用年限环境作用等级强度等级84d氯离子迁移系数(×10-12m2/s)100年50年100年50年Ⅲ-C≥C45≥C40<2.5<3.0Ⅲ-D≥C50≥C45<2.5<2.5Ⅲ-E≥C50≥C50<1.5<2.0条文说明:6.3.6氯化物环境中的环境作用等级划分参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氯化物环境作用等级下的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参照了2015年版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组编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和《高性能混凝土评价标准》JGJ/T385-2015的要求。6.3.7化学腐蚀环境中的环境作用等级划分及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1.化学腐蚀环境中的环境作用等级划分(1)受水、土中的硫酸盐和酸类物质影响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可按表6.3.7-1-a确定环境作用等级,当有多种化学物质共同作用时,应取其中最高的作用等级作为设计的环境作用等级,如其中有两种及以上化学物质的作用等级相同且可能加重化学腐蚀时,其环境作用等级应再提高一级。当混凝土结构构件处于干旱地区,其环境作用等级应按表6.3.7-1-b确定。表6.3.7-1-a水、土中硫酸盐和酸类物质环境作用等级作用因素环境作用等级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SO42-(mg/L)土中硫酸根离子浓度(水溶值)SO42-(mg/kg)水中镁离子浓度(mg/L)水中酸碱度(pH值)水中侵蚀性二氧化碳浓度(mg/L)V-C200~1000300~1500300~10006.5~5.515~30V-D1000~40001500~16001000~30005.5~4.530~60V-E4000~100006000~15000≥3000<4.560~100注:①表中与环境作用等级相应的硫酸根浓度,所对应的环境条件为非干旱地区的干湿交替环境;当无干湿交替(长期浸没于地表或地下水中)时,可按表中的作用等级降低一级,但不得低于V-C级;对于干旱地区的环境条件可按表6.3.7-1-b条确定;②当混凝土结构构件处于弱透水土体中时,土中硫酸根离子、水中镁离子、水中侵蚀性二氧化碳及水的pH值的作用等级可按相应的等级降低一级,但不低于V-C级;③对含有较高浓度氯盐的地下水、土,可不单独考虑硫酸盐的作用;④高水压条件下.应提高相应的环境作用等级;⑤表中硫酸根等含量的测定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的规定。表6.3.7-1-b干旱地区硫酸盐环境作用等级作用因素环境作用等级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SO42-(mg/L)土中硫酸根离子浓度(水溶值)SO42-(mg/kg)V-C200~500300~750V-D500~2000750~3000V-E2000~50003000~7500注:干旱区指干燥度系数大于2.0的地区。(2)污水管道、厩舍、化粪池等接触硫化氢气体或其他腐蚀性液体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可将环境作用确定为V-E级,当作用程度较轻时也可按V-D级确定。(3)大气污染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作用等级可按表6.3.7-1-c确定。表6.3.7-1-c大气污染环境作用等级环境作用等级环境条件结构构件示例V-C汽车或机车废气受废气直射的结构构件,处于封闭空间内受废气作用的车库或隧道构件V-D酸雨(雾、露)pH值≥4.5遭酸雨频繁作用的构件V-E酸雨pH值<4.5遭酸雨频繁作用的构件(4)处于含盐大气中的混凝土结构构件环境作用等级可按V-C级确定,对气候常年湿润的环境,可不考虑其环境作用。2.化学腐蚀环境作用等级下的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1)化学腐蚀环境下的混凝土不宜单独使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其原材料组成应根据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按照本规程中的原材料控制要求进行。(2)在干旱硫酸盐环境和含盐大气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宜采用引气混凝土,引气要求不宜超过5%。(3)化学腐蚀环境中满足50年和100年设计使用年限的混凝土耐久性能控制要求应按表6.3.7-2确定。表6.3.7-2化学腐蚀环境中的混凝土耐久性要求设计使用年限环境作用等级强度等级对于非地下环境,84d氯离子迁移系数(×10-12m2/s)对于地下环境,56d电通量(C)对于硫酸盐环境,抗硫酸盐等级100年50年100年50年100年50年100年50年V-C≥C45≥C40≤3.5≤4.0≤1500≤2000≥KS150≥KS120V-D≥C50≥C45≤2.0≤2.5≤1000≤1200≥KS150≥KS150V-E≥C55≥C50≤1.5≤2.0≤800≤1000≥KS150≥KS150注:①在干旱硫酸盐环境和含盐大气环境中的混凝土构件,宜采用引气混凝土。②表中84d氯离子迁移系数与56d电通量(×10-12m2/s)不具有相关性,不可相互替代。条文说明:6.3.7化学腐蚀环境中的环境作用等级划分参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本规程考虑的常见腐蚀性化学物质包括土中和地表、地下水中的硫酸盐和酸类等物质以及大气中的盐分、硫化物、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质。这些物质对混凝土的腐蚀主要是化学腐蚀,但盐类侵入混凝土也有可能产生盐结晶的物理腐蚀。本条的化学腐蚀环境不包括氯化物。化学腐蚀环境作用等级下的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参照了2015年版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组编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和《高性能混凝土评价标准》JGJ/T385-2015的要求。并在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重庆地区地下水、土中含矿物成分较多,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合物较多,因此提高了V-C、V-D类环境等级电通量要求。6.3.8预防碱骨料反应要求1)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非碱活性骨料。2)在铁路、轨道交通、桥梁、高速公路等重要结构的混凝土中不得采用碱活性骨料;对于非重要结构时,除应采取抑制骨料碱活性措施外,还应在混凝土表面采用隔离措施。3)当采用快速砂浆棒法检验结果膨胀率不小于0.10%的骨料时,应按《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T50733的规定进行抑制骨料碱-硅酸反应活性有效性试验,并验证有效。条文说明:6.3.8预防碱骨料反应要求参照了2015年版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组编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的要求。6.3.9收缩高性能混凝土180d收缩率不宜超过0.045%。条文说明:6.3.9收缩性能要求参照了2015年版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组编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的要求。收缩是引起混凝土开裂的一个关键因素,混凝土收缩是指因内部或外部湿度的变化、化学反应等因素而引起的宏观体积变形。根据《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2009,混凝土的收缩测试方法分为非接触法和接触法,非接触法主要测试混凝土的前72h的早龄期收缩,接触法主要测试硬化后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性能,测试龄期自混凝土3d龄期起。本条所规定的混凝土收缩率指标是指采用接触法测试的硬化后混凝土的长期收缩率值。对于高性能混凝土而言,宜通过掺加矿物掺合料,采用较小的水胶比减小混凝土长期收缩率,混凝土的长期收缩率不宜超过0.045%。6.3.10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不宜低于L-Ⅲ级。条文说明:6.3.10目前建筑结构设计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性要求较高,而工程实际中混凝土的早期开裂现象普遍原因复杂,混凝土的收缩率只能反映收缩对混凝土开裂趋势的影响,而《普通混凝土长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