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9世界文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1页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9世界文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2页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9世界文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3页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9世界文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4页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9世界文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3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9世界文学考研真题

2012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9世界文学考研真题

2012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9世界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9世界文学考研真题

201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9世界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9世界文学考研真题

2010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9世界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9世界文学考研真

一、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为什么说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期的最初一位诗人?

2.结合浮士德博士一生的五个追求阶段简述《浮士德》的主题思

想。

3.谈谈存在主义哲学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影响。

二、论述题:(每小题45分,共90分)

1.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论述《复活》是如何体现“托尔斯泰主

义”的。

2.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海明威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

2012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9世界文学考研真

一、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100分)

1.联系相关作品,简述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思想艺术特

征。

2.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任选)为例,谈谈人文主义文学的

思想特色。

3.以拉斯蒂涅所受的“人生三课”为主线。简析《高老头》的社会

批判性。

4.简析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异同。

5.任选一部你所了解的当代(1945年至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

作品加以分析(思想、艺术两方面各选其一或兼顾均可)。

二、论述题:(50分)

1.为什么说“古希腊、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必须

结合你所了解的西方文学史知识来回答)

2012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9世界文学考研真

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100分)

1.联系相关作品,简述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思想艺术特

征。

答: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是反映封建社会时代形成的史诗作

品,都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为依据,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形成,大约在12

至13世纪被文人整理加工编订记录下来。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代

表作品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

《尼伯龙根之歌》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

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思想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

(1)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思想特征:护教与忠心爱国

中期晚期英雄史诗神话因素大大减少,只存在一些残留痕迹,但基

督教义的内容却大大增加,英雄的奇功伟业往往与宗教奇迹融合在一

起,甚至有的英雄人物的爱国行动表现为同异教徒的斗争。但有的史诗

也表现出反禁欲主义、反等级观念的思想,这是社会阶级矛盾或统治阶

级内部矛盾在史诗中的反映。

《罗兰之歌》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它用罗曼语写成,全诗共4002

行,记叙的事件发生在查理大帝时代,史诗情节较之史实有很大变异。

史诗的主人公罗兰是一个爱国忠君的英雄人物,把保卫法兰西、保卫祖

国的威名看成自己的天职。罗兰的爱国精神是同忠君观念结合在一起

的,这是中世纪晚期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罗兰的爱国精神中,包

含护教的成分,这是历史的局限。

(2)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的艺术特征:气势恢弘与手法丰富

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是欧洲封建制度确立后的产物,史诗表现

出封建意识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封建等级观念和基督教的宗教意识被人

们普遍接受,渗入文学之中,影响到史诗的表现和英雄人物的塑造。史

诗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歌颂了贤明的君主与果敢的民族英雄,倡导民

族统一,战争场面气度恢弘。为此采用艺术手法,颇有浪漫主义精神。

在英雄史诗《罗兰之歌》的编订中,截取7年战争过程中的一段时

间,以一个事件为中心,情节组织得十分集中、紧凑,富有戏剧性;经

常使用重叠、对比、夸张的方法,使形象鲜明、突出;史诗的结构采用

敌我双方平行描写的方法,叙事明快,有条不紊。史诗多次描写睡梦征

兆、上帝显灵、天使下凡,以及英雄人物的宗教精神,这都是基督教影

响留下的痕迹。

总之,作为中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中世纪晚期英雄史诗

主要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的英雄事迹,表现主人公忠君

爱国和笃信宗教的高尚品质。丰富了中世纪文学的文学体裁和艺术表现

方式,并成为各自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亦有深远的影响,

2.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任选)为例,谈谈人文主义文学的

思想特色。

答: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

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同时

人文主义文学注重描写现实生活,表达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文学将

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斗争武器,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和欲望要求,肯定了人的权利,传达了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以莎士比

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莱特》为例,其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文学的

思想特色主要有:

(1)表达人文主义的政治历史观

人们普遍感到“世界的末日到了”。新国王克劳狄斯为权势所诱惑,

私欲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嫂嫂,

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王子哈姆莱特于死地。克劳狄斯象征着文艺复兴

晚期以满足个人私欲为核心的“新信仰、新道德”。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

对“颠倒混乱”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描绘,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英国和欧

洲的社会现实,而且指出了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欲望对社会和

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作者在对“颠倒混乱”的社会表现出深深忧虑

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其实

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

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

(2)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

思想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体现了人文

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

乐观的人文主义者。但是,这种美好的世界在《哈姆莱特》一剧中几乎

是不存在的。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人们惶惶不可终日。

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

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严酷的现

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

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正是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最后他虽然杀死了敌

人,但仅仅是除掉了一个恶人,而不是整个人文主义者整个理想和事业

上的成功。

(3)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

在他眼里,所有的人“都是十足的坏人”。哈姆莱特对人的这种认识

是偏激和悲观的,但却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因为这实际

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

情欲带来的社会罪恶。正是对人的问题的这种思考,使得哈姆莱特的言

行越来越游离于为父复仇的宗法责任和“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越来越

脱离历史现实的轨道而直逼无意义无目的的存在本身。面对这样的本原

性思考,复仇就无足轻重了。而且,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么

他为父复仇、“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斗争对象就不只是一个克劳狄

斯,而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的人。迷惘、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和

心态,笼罩在哈姆莱特复仇的过程中,也就有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

宕,使他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可见,哈姆莱特的犹豫不

只是找不到复仇方法时产生的矛盾的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

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现,同时也是欧洲文

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哈姆莱

特所处的封建势力虽然已经腐朽但仍占统治地位,并有原始积累时期出

现的新的罪恶势力与之结合,在力量对比方面暂时还大大超过了人文主

义所代表的新生力量。

总之,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

通过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

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

与前途的深切关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3.以拉斯蒂涅所受的“人生三课”为主线,简析《高老头》的社会

批判性。

答: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代表作《高老头》中的人物,他是复辟王

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野心家的典型。他的性格发

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1)抨击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道德原则

拉斯蒂涅的第一次人生大课是他的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的指点和教

诲。这个熟谙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将她所掌握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

学”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她的远房表兄弟,教他怎样以牙还牙,怎样没心

没肺,怎样勾引女人,怎样凭借女人往上爬等,堪称拉斯蒂涅的启蒙

者。鲍赛昂子爵夫人亲自教他读“人生这部书”,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

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他人的伎俩。巴尔扎克实则批判了资产

阶级利己主义道德原则。

(2)揭露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拉斯蒂涅的第二次人生大课,是伏脱冷近乎斥骂的教诲。伏脱冷是

一个想拼命爬上贵族社会的恶汉,他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但却积累了宝

贵的经验。与鲍赛昂夫人相比,他的教导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他先以

自己的复杂经历去打动拉斯蒂涅,指教拉斯蒂涅要“对什么都不服从”。

他以鹰犬一样锐利的目光透视拉斯蒂涅的心灵,劝诫他要出人头地,不

能只靠求学,要想别的办法,要有野心。他建议拉斯蒂涅与维多莉小姐

订婚,杀死她的哥哥,继承父亲的全部财产,以迅速成为百万富翁。这

种赤裸裸的资产阶级掠夺方式,虽让拉斯蒂涅感到不适应,却还是为此

心动。用赤裸裸的语言剖析社会的本质,让他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地

位。揭露了以拉斯蒂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3)批判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金钱的罪恶

拉斯蒂涅的第三次人生大课,是高老头的死。高老头是一个资产阶

级暴发户,他极度溺爱自己的女儿,把自己的全部家产都花在了她们的

身上,最后却落得临死前都未能看到女儿们来看他一眼。最后,拉斯蒂

涅为高老头送葬。从高老头的死中,他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纽带全在于金钱,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获取金钱、立足上流社会的

决心。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最后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他埋葬了高老

头,也埋掉了自己的最后一点人性,这时的他决定堕落成为向财富和权

势进攻的资产阶级野心家。批判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金钱的罪恶

总之,拉斯蒂涅通过三次人生大课的教育,一步一步走上了野心家

的道路。虽然在邪恶的诱惑面前,他有过顾虑和羞愧,但他每次斗争的

结果总是邪恶占了上风。他凭借自己的伶俐狡猾和冷静头脑,有选择地

借鉴别人的“经验”与“教训”,终于走向了资产阶级野心家罪恶深渊。考

察这个青年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创业史”,有助于我们了解整个资本主义

社会的罪恶渊源。

4.简析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异同。

答: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然后迅速流行于欧美

各国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代表剧作家有贝克特和尤内斯库等,其各

自的作品《等待戈多》和《椅子》等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剧作。荒诞派

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1)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相同点

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相同点在于它们二者都具有

其“荒诞”的精神实质。荒诞派戏剧正是作家调动各种荒诞的戏剧形式对

人类的荒诞感最直接的展现。

①原始仪式与荒诞派的相同点

荒诞派在对戏剧原始的精神实质的回归中,人重新成为了戏剧的中

心;在戏剧表现形式上,荒诞派剧作家创作出了二十世纪的精神仪式,

并使现代戏剧具有了原始交感巫术的特点,从而达到一种宣泄情绪和净

化心灵的仪式化戏剧效果。

②传统戏剧与荒诞派的相同点

同样源于原始仪式并最终成型于中世纪的西方木偶剧使荒诞派戏剧

找到了一种纯粹机制化戏剧模式的理想舞台:通过创造和木偶剧一样的

隐喻性的舞台,呈现出现实世界最本真的状态;通过塑造木偶式的符号

化人物,荒诞派戏剧将人物作为直喻的舞台形象的一部分,更加深化了

人类异化的主题。十九世纪末的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试图创作的不像戏剧

的戏剧--“淡化情节与冲突”被荒诞派剧作家所汲取,并在创作中将此

类“非戏剧”因素推向了极致。

③超现实主义戏剧与荒诞派的相同点

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戏剧通过梦幻呈现性的表现方式以及对戏剧语

言的颠覆使之成为荒诞派戏剧的先驱。而荒诞派戏剧舞台则被认为是对

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理论最好的实践。

(2)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之间的不同点

①在戏剧情境的设置上,荒诞派戏剧采取了与传统戏剧相背离的方

一般说来,传统戏剧的情境是比较具体和确定的,而荒诞派戏剧的

情境则可说很多是不确定的,特别是人物关系。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尤奈

斯库《秃头歌女》中的马丁夫妇。一般说来,传统戏剧的情境设置是合

乎理性的,荒诞派戏剧则不是这样,荒诞派戏剧的情境设置大多具有不

合情理,不合逻辑的特征。如尤奈斯库的《阿麦迪或脱身术》中,男主

人公阿麦迪想当剧作家,在屋里关了15年,就憋出了两句台词。

②在戏剧结构的安排上,荒诞派戏剧采取了与传统戏剧相背离的方

如果说传统戏剧的结构是一种有序的戏剧结构,那么,荒诞派戏剧

的结构仿佛是一种无序的结构。同时,荒诞派戏剧往往追求“形式即内

容”的直喻效果,在表现人类处境的荒诞性时,常常利用形式的荒诞

来“直喻”内容的荒诞。为此,荒诞派戏剧常常采用以下几种结构形态:

一是错位式结构形态,二是重复式结构形态,三是片断式结构形态。

③在戏剧语言的运用上,荒诞派戏剧采取了与传统戏剧相背离的方

荒诞派戏剧还对语言进行“爆破”,使其表达人物思想,表情达意,

塑造人物性格,发展戏剧冲突的功能遭到“毁坏”,通过创造一种荒诞的

语言言说方式,一种新的形式功能,在摧毁意义的同时又于无意义中显

示意义,从而揭示荒诞感和荒诞意识。

总之,荒诞派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在时间和形式甚至思想主题上有

承继关系,然而更多的表现为差异性。无论是戏剧情境的设置,还是戏

剧结构的安排或者戏剧语言的运用都与传统戏剧相背离,主张用荒诞的

手法表现荒诞的存在,强调世界的荒诞性、人生的痛苦和反抗的无意

义,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宿命论色彩。

5.任选一部你所了解的当代(1945年至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

作品加以分析(思想、艺术两方面各选其一或兼顾均可)。

答:《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并最终让他走向了1982年

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马尔克斯也因此成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

评论界称赞他的《百年孤独》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最杰出的长篇

小说之一”。《百年孤独》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到的艺术成就在世

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影响。

(1)《百年孤独》是一部意蕴丰富的史诗性作品

①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一百年的兴衰史

布恩迪亚家族来到马贡多小镇居住,七代人经历了兴起、繁荣、衰

落到彻底消失的过程,构成了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

②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对哥伦比亚的历史和现实的认识

作者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小镇

马贡多由开拓、发展到毁灭的过程,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独裁政

权的残暴、殖民主义者和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

③揭示了哥伦比亚及整个拉丁美洲屈辱历史的原因

马尔克斯在揭示原因的同时也探讨了如何摆脱与世隔绝状态的途

径。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和马贡多小镇的命运,小说对拉丁美

洲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指出民族精神的愚昧落后、保守闭

塞,才是该地区饱受无休止党派纷争、外来者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的

根本原因。同时,以布恩迪亚家族和马贡多的彻底消失,象征性地表现

了愚昧落后的可怕后果,警醒人们认清现实,挣脱愚昧、保守的精神枷

锁,真正团结起来,才能迎来民族的美好未来。

(2)《百年孤独》集中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①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

小说将奇迹显现、鬼魂形象、荒诞不经的情节穿插于故事之中,展

示了一个虚实融合、人鬼混杂、现实与超自然现象并存的魔幻世界,形

象地审视了拉丁美洲与世隔绝、愚昧落后的历史,充分体现了魔幻与现

实相融合的特征。

②大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并在叙事角度上进行了

创新

小说借鉴了超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运用离奇的想象、梦幻以

及梦呓来表现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叙事上,站在未来的角度进行倒

叙,但是在故事展开中又采用了顺叙进行叙事,将再现与审视、魔幻与

真实、未来与过去和现在融合在一起,既配合了作品魔幻的特征,也很

好地展开了对史诗性题材的开掘。

③独特的象征手法

小说通过各科,富有象征性的场景以及情节,暗示了哥伦比亚的社

会历史,从而唤醒人们,走出拉美的落后困境,不仅具有魔幻色彩,而

且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总之,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

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百年孤独》风格独特,

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

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

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

品。获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

二、论述题:(50分)

1.为什么说“古希腊、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必须

结合你所了解的西方文学史知识来回答)

答:之所以说“古希腊、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原因在

于:

(1)古希腊、罗马文学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奠定了文学反映生活的

基础,是现实主义的渊源,具体表现为:

①希腊神话是原始初民对世界的理解和反映

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

创作,它真实反映了原始初民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和大自然的斗争。古

希腊神话是对远古历史生活的回忆与总结:在神的故事中,神与人同形

同性,神的模样与喜怒哀乐和凡人并无二致,而猎神、战神等神袛的设

置更是依据远古生活中狩猎与战争的现实而设立的。神话中包含了很多

生产生活的知识,比如普罗米修斯教人们造物,航海治病。

②荷马史诗再现了古希腊人的生活状况

荷马史诗更是如此,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古希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可以发现在创作中透现出来的先民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从史诗中看

到由青铜时代渐进入铁器时代,从氏族公社步入奴隶制的历史烙印:史

诗里提及各种兵器皆由青铜铸成。另外,史诗中对主要人物行为心理、

对浩大壮烈的战斗生活、对精美的盾牌,对英雄儿女的生死离别等等情

节、细节描写得也都真实可信,栩栩如生。这些都无不体现着文学反映

生活的现实主义元素。由神话与史诗垫下的文学基石,后世文学从中充

分汲取了现实主义的养分,写出了无数现实主义的巨著。

(2)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

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无不带有浓厚的浪漫

主义色彩,是人们想象创造的结果,表达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

解,为浪漫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具体表现为:

①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多神教孕育下的丰富的幻想,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对自由和情

感的追求以及不写人而写神的神化倾向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充分运

用,为浪漫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

②想象力的大量运用

古希腊人的想象力在多神教的孕育和和海水的浸泡下是如此新奇活

泼奔放,整部希腊神话和史诗充满了以小喻大,以少胜多的神奇想象。

象征、隐喻、夸张这些浪漫主义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古希腊罗马的史诗,

抒情诗、悲喜剧中已有了广泛的运用。比如隐喻,作为神话故事的一个

基本特点在神话史诗中就有精彩的表现:阿喀琉斯的后脚跟、顾影自怜

而变成了水仙的美少年那喀索斯都是很好的范例。而古希腊罗马人对自

由和个人情感的狂热追求和表现更是浪漫主义精神实质的滥觞。后世欧

洲文学从古希腊神话中看到了不描写人而表现神的神化倾向,为很多作

品蒙上了神幻浪漫的面纱。

(3)古希腊、罗马文学奠定了西方文学的文学观念

古希腊罗马人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了最初的文学观念,对于文学

的本质、分类有了积极的认识,影响了欧洲后世文学思潮、观念。

①理式论和灵感说的提出

古希腊罗马的文学的繁荣也带来了最初的文学观念的形成。柏拉图

提出了理式论和灵感说,认为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诗人创作

艺术是因为神灵附体,陷入迷狂。他还认为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柏拉

图的文学观念对中世纪神学,浪漫主义和一些现代派的文学理论影响很

大。亚里士多德则是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他在《诗学》中

提出文艺的本质在于对人的行动的模仿,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

美。这种具有辨证因素和唯物主义倾向的模仿说,为文艺复兴及其以后

的现实主义理论,尤其是典型理论奠定了基础。贺拉斯,朗加纳斯又分

别继承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文学观念,他们分别在《诗艺》和

《论崇高》中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古典主义原则和崇高理论。

②文学分为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等几大类别

在文学的分类上,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最早力图对文学作出分类的学

者,他根据模仿对象,模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的不同把当时的文学分

为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等几大类别,并对它们作了决定性的阐

述。贺拉斯恪守了这一文类程式,并作出了进一步阐述。在文学类型的

具体划分上,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更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西方学者所

接受。后来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各种文类的划分,但大多未出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

③后世的文学思潮都从古希腊罗马文学获益

欧洲中世纪以后历次文学思潮的发起与传播都直接间接的联系着古

希腊罗马文学以及从中提炼出来的文学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回到古

代”,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都是要求学习古代的文化、文学的。十八世

纪的启蒙主义也是沿着人文主义“回到古代”的路径,反神性,要理性,

创造出了启蒙主义文学的高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甚至二

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流派同样如此。

(4)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人本观念等精神对欧洲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本观念以及其中一系列二元

对立的精神贯穿了欧洲文学。蓝色的海水孕育了古希腊人张扬乐观的世

界观和人生观:崇尚知识和智慧;热爱海洋,具有大海般汹涌澎湃的性

格;信仰“动”的哲学,崇尚力量、勇敢和冒险;追求现世的欢愉,赞美

肉体的和粗犷的声色之乐。

更重要的是,这种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精神是基于古希腊人强烈

的人本意识。整个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一切从人的需要出

发,将人置于高于自然和社会的位置,主张人对自然、社会的征服和改

造。普罗泰戈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露就

是整个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此外,古希腊罗马文学中还出现了一系列

二元对立的精神,比如理性与情感,人与命运,神本与人本,人欲与禁

欲的二元对立,等等。这些对立的冲突形成了后世欧洲文学中普遍存在

的悲剧性的基调。无论作者欲图表现的是那一元的胜利,作品中体现出

来的冲突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总之,古希腊、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奠定了现实主义

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西方文学理论观念,创作思潮都受到古希

腊、罗马文学的影响。而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人本观念一直是西方文

学的精神内核,并且西方文学富有悲剧氛围也是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

所致。

201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9世界文学考研真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谈谈圣经文学的特征。

2.简述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3.简述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与荷马史诗之间的关系。

4.谈谈《神曲》在思想和艺术上的两重性。

5.从浮士德博士的五个追求阶段看歌德体现在《浮士德》中的人

文理想。

6.从《禁闭》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张。

二、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试比较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

作特征。

2.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谈谈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与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人道主义。

201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9世界文学考研真

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谈谈圣经文学的特征。

答:旧约和新约是圣经文学的代表,是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源头之

一。圣经文学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圣经文学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旧约文学是希伯来人的民族文学,新约文学既是初期基督教的教派

文学,也是古代后期希伯来文学的重要分支,二者都有鲜明的民族内

容、民族气质、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它们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民族历史

的宏伟画卷。圣经的作者们常用独特样式进行创作,如大型诗剧、先知

文学、启示文学和福音书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不少民族的独特性,

如诗歌中的平行体和贯顶体,散文中的启示体和异象体。圣经文学的世

界性表现为,旧约文学是上古中东文学的代表作,形成时曾从古埃及、

巴比伦、亚述、腓尼基文学中吸取精华而集其大成;新约文学则是“希

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大冲击、大交融的产物,是二希文化交流的结

晶。

(2)圣经文学体现了宗教性和理想主义的统一

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基本内容是宗教性的:

《旧约》的主线是上帝与其子民希伯来人的相互关系,《新约》意在说

明上帝如何借圣子耶稣实现其拯救世人的计划。但在较深的层次上,圣

经文学又有显见的理想主义特质。就文化意义而言,上帝可视为一个理

想主义的精神实体,他集真理、善良、完美、正义、力量、永恒、无

限、超越于一身,是古希伯来人和初期基督徒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最

高体现。《圣经》多次记载神与人的立约,一再述说神对人的应许,立

约和应许的内容,便是以神圣化的形式出现的希伯来人现实理想的本身

——从族长时期的人丁兴旺、牲畜增殖,到摩西时期的斗败法老、出走

埃及,士师时期的惩罚敌族、占领迦南,王国时期的国家强盛、王位稳

固,分国时期的弘扬公义、完善道德,直到亡国以后的民族复兴和初期

教会时期的普世博爱。圣经文学从创世之初的伊甸乐园到《启示录》末

尾的新天新地,对理想世界的憧憬纵贯始终。

(3)圣经文学具有优美的情致、崇高的风格和浓郁的抒情色彩

它的许多作品源于人民口耳相传,富于民间文学清新、质朴、优

美、健康的艺术情致。另一些作品出自文人手笔,辞章精巧,语言犀

利,论证雄辩,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文学素养。因上帝形象几乎遍布

所有作品,追求圣洁的呼声几乎响彻全书始终,圣经文学又从整体上显

示出某种崇高、神圣的美学风格。与尊重理性、表现出较多客观倾向的

希腊思潮相比,希伯来文化更尊重感情,具有更多的主观倾向。如果说

古希腊人擅长创作史诗、戏剧等叙事性作品,那么可以说,希伯来人更

长于吟诵抒情作品。他们是一个富于宗教感情的种族,惯于向神灵敞开

心扉,倾诉其心底的爱、憎、欢乐、哀伤、忧愁和期待。《诗篇》中大

量的祈祷诗、赞美诗、忏悔诗、咒诅诗、朝拜诗,《耶利米哀歌》中的

哀悼诗,《雅歌》中的爱情诗,以及福音书中的《尊主颂》、《撒迦利

亚的颂歌》等,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4)圣经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

以它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与古代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希腊文学比

肩而立,共同构成世界文学大厦的4根支柱。它吸取西亚、北非、南欧

古典文学的成果并予以改造,创造出体制庞大、观念新颖的新一代文

学;其体系一旦形成,又通过两个主要渠道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世界:

①借助基督教的传播,在中世纪与基督教神学融为一体,成为欧洲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近代又继续渗透欧、美、澳等地区的社会意

识,影响力迄今不衰。

②通过世界各地的犹太作家,为后世犹太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思想材

料和创作素材。由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经文学的影响已遍及当今世

界各大洲。它成为西方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影响了一代代艺术家和

文学家。

2.简述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答:川端康成一生的小说创作,始终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美的追

求,形成了一种风格独异的川端式的美的文学。由于早年孤独悲伤的生

活经历和他对于政治的淡漠与超然的态度,他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基本上

就是他自己的生活、与他自己直接相关的人物的生活,和他自己对于这

些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意识,这使得他的文学具有明显的孤独的主观色

彩,并且总是渗透着忧郁伤感凄凉的情绪,而这也成就了其小说充满抒

情色彩的特有之美。

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1)独特的美学追求

川端康成在文学精神上继承了日本平安文学幽雅纤细、哀愁伤感的

美学传统。他善于描写孤儿的哀愁,下层女子如艺伎的不幸,表现这些

人物内心委婉而细腻的伤痛,具有“物哀”的传统审美特点。

此外,川端康成描写自然景物,致力于表现自然与人物的统一、自

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他曾将日本美术的特色之一简洁地概括为“雪夜

花时最怀友”的诗句。“雪夜花”这三个字表现了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包

括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及人间的情感美在内。这是日

本的传统。川端康成力图继承这个民族文化传统,力图将自然与人物联

系在一起,将自然美与人情美联系在一起,以便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的境界。因此,他的作品经常以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背景,以丰富

多变的季节转换为衬托,使之与故事情节的推移、人物命运的变化和人

物感情的波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2)重视对微妙细腻心理的刻画

①长于刻画卑贱者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感受以及他们身上所

体现出来的美。

②另外,擅长描写女性形象,往往以女性为中心,以男性形象为陪

衬。

③善于灵活处理模特儿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④注重感觉,刻画细腻。

川端康成是以新感觉派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的,他的创作在一定程

度上体现了新感觉派文学的特色,即重视人物的主观感受。例如《雪

国》中注重人物纤细的感情和瞬间的感受,常常从细微处进行捕捉和表

现。

(3)结构布局方面,“单纯而自然”特点

川端的优秀短篇小说,无论是采用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方式,还

是采用正叙和倒叙、插叙,现实和梦境、联想交织起来的方式,在结构

布局上的基本特点是单纯而自然,看似信笔写来,实则匠心独运,读来

毫无斧凿之痕,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而他的长篇小说的结构

多是若干短篇的连缀,缺乏立体型,而更多的是并列性。例如,《雪

国》在整体上没有严密完整的构思,通过“短篇”连缀起来,而且各部分

之间联系松散,但从人物、主题和情节来看,各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

系。

(4)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

①明显的感觉性和浓郁的抒情性

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时期所写的作品,极其重视表现主观感觉,而

且是新的感觉,喜欢使用感觉色彩浓重的语言。川端的语言又具有浓郁

的抒情色彩,在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许多诗化的语言。

②注重色彩美

作为一个热心追求美的作家,川端康成在语言上也尽力要使其色彩

丰富和多样,并且进行配合和对比,以便增加作品的美感。因为比起使

用单一色彩来,通过多种色彩的巧妙配合和鲜明对比可以产生更加强烈

的艺术效果,可以更加生动感人地描绘出客观对象的真实面目。在所有

各种色彩的配合和对比中,他最爱用的似乎是红与白的配色、黑与白的

配色和多种颜色的配色。红与白配色主要表现的是鲜艳的美。红是带有

刺激性的颜色,而白则是洁净的象征,两者互相配合和对比便会显得分

外美。此外,川端康成还十分爱用修饰词和比拟词。

(5)创作方法上,东西结合的艺术风格

川端康成深受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影响,虽然一度亦步亦趋地模仿,

但最终完成了与日本传统表现形式的融合,将人物意识流程的描写与人

物纤细的感情以及瞬问感受的表现结合在一起。例如,《雪国》将日本

古典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自由联想和象征手

法,细致地描写人物瞬间的感触和朦胧的意识,烘托出富有日本传统美

学韵味的虚无主题。

3.简述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与荷马史诗之间的关系。

答: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与荷马史诗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1)《埃涅阿斯纪》是对荷马史诗的模仿

维吉尔在写《埃涅阿斯纪》的时候,是以荷马史诗为蓝本。其对荷

马史诗的模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结构上看,史诗的前半部分写埃涅阿斯的海上冒险,模仿《奥

德修纪》中奥德修斯海上漂泊以及回家的时问结构;后半部分写特洛伊

人与拉丁姆人之间的战争,模仿《伊利昂纪》中特洛伊战争的空间结

构。

②在情节上,二者的题材都出于同一个神话传说系统,即特洛伊战

争。埃涅阿斯也是特洛伊的一名英雄,其历险同奥德修斯的还乡有不少

相似之处。而且,与荷马史诗一样,《埃涅阿斯纪》中的神也分成两

派,参与人问的战争,以主神宙斯为主的神主宰战争的结局。此外,在

战争中起衬托作用的都是一方好友被另一方好友所杀。

③在人物上,埃涅阿斯与图尔努斯形成了对比,模仿了阿基琉斯与

赫克托耳的对应。

④在叙述手法上,《埃涅阿斯纪》与《奥德修纪》都运用了追叙的

手法,前七年的经历都由主人翁在宴会上讲述出来。此外,还有一些细

节也多类似,如主人公游地府,铁匠神应女神之请为主人公铸造甲胄,

举行葬礼竞技等等。

⑤在描写手法上,维吉尔同荷马一样,使用了大量比喻和重复的手

法。

(2)《埃涅阿斯纪》是对荷马史诗的超越

《埃涅阿斯纪》并不是对荷马史诗的简单仿作,而是有着鲜明的时

代特征和民族特征,是罗马民族的史诗。最为可贵的是,维吉尔充分发

挥了自己的风格和特长,写人物心理细致入微,应用比喻贴切优美,故

事性强、语言典雅,是欧洲第一部杰出的由一个文人独立创作出来的史

诗。

总之,《埃涅阿斯纪》更像是一首民族史诗,有着成熟的思想和更

沉重的历史感。尤其是比之于《荷马史诗》乐观勇敢的艺术风格,《埃

涅阿斯纪》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忧郁情调,是第一部“人文史诗”。史诗

中的主人公除了具有英雄人物的勇敢坚韧的性格外,更具备了敬神、爱

国,为民族的利益压抑克制自己的个人感情的优秀品质。作者在埃涅阿

斯身上寄托了一个民族英雄和理想君主的美好愿望。

4.谈谈《神曲》在思想和艺术上的两重性。

答:但丁是人文主义的先驱者,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其创作反映

了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渡时期的时代特征。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但丁

及其创作的意义,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

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

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正因如此,作为新旧交替时代诗人的但丁,他的《神曲》在思想内

容和艺术上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

(1)思想内容上的二重性

《神曲》既有鲜明的进步倾向性,又明显地打上了中世纪神学思想

的烙印。其思想内容上的二重性主要表现为:

①在世界观方面,但丁根据基督教来世主义,把现世生活看成来世

永生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对现世的强烈兴趣,热情歌颂积极

进取的精神。

②在政治主张方面,但丁一方面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渴望和

平统一,无情批判封建暴君、叛徒、卖国贼和党派纷争;另一方面又把

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身上,强调民族出路在于节欲苦

修和道德净化。

③在对待宗教态度上,他一方面揭露教会的黑暗,表达了对依仗权

势、为非作歹的教皇的仇恨,并把他们统统打入地狱之中,给予严厉的

惩罚;但是另一方面他毕竟是一位虔诚的教徒,歌颂了宗教信仰对灵魂

的指引作用,将宗教神学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④在对待人的理智和感情问题上,但丁一方面严厉地批判了中世纪

的蒙昧主义,热情赞美人的才能、智慧和自由意志,反对宗教禁欲主

义,肯定世俗的感情和爱情追求;另一方面,又从宗教观点出发,把勇

于探索、具有进取精神的奥德修斯当作一个异教徒罚入地狱的候判所,

把彼此相爱的保罗和弗朗齐丝卡,以及殉情自杀的狄多、希腊的海伦和

帕里斯等作为放纵情欲者打入地狱。

(2)艺术上的二重性

在艺术上,《神曲》保留着中世纪文学作品的神秘象征特色,又折

射出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芒,具体表现为:

①不同性质的文学特质的融合

《神曲》是新旧时代交替时期不同性质的文学的融合,体现了中世

纪文学的主观幻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真实冷峻的奇妙结

合。一方面,它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表现形式,充满象征和隐喻,带

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呈现出文

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面貌。它以幻想的三界旅行为框架,但目的

是为了探讨意大利民族的发展道路。诗篇生动地描写了意大利的政治、

社会生活,勾画了多姿多彩的具有现实性的人物形象,致使出现于诗篇

中的各种人物,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虚构人物,都读来真切自然,具有

现实的典型意义。此外,在一些具体的篇章中,但丁则以现实主义的笔

墨,展现了一幕幕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场景。

②结构上具有中世纪文学的神秘象征特征,语言采用意大利俗语

《神曲》的结构大量运用宗教具有象征色彩的数字来构思,应和其

宗教思想;在语言运用方面,诗篇大胆抛弃了中世纪的官方教会语言拉

丁语,使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革新做出了创新性尝试。

5.从浮士德博士的五个追求阶段看歌德体现在《浮士德》中的人

文理想。

答:歌德体现在《浮士德》中的人文理想:

(1)追寻真理的五个阶段

《浮士德》中的人文理想,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而浮

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

①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

人道主义者形象。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

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②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

求。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

盾。

③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

迁就退避。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败。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

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于是他

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④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

能复活于现代。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

⑤最后一个阶段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2)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作用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

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

善。而最终,绝对完美的善,却是在上帝手中,要透过上帝的恩宠才能

获得。浮士德没有忘记自己的恪守的原则和他人性的本真内在本性,使

得他有着战胜诱惑的力量,去恶向善,排除欲的干扰,最后在理想国的

实现下攀升进灵的境界,在此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

作用。他的灵魂未被梅菲斯特所带走,而是在上帝的天使带领下进入天

堂。这也就代表着善良最终仍然战胜了邪恶与丑陋。浮士德的尸体最后

是由上帝派出的天使们抬向了天国,得到了光明,使得上帝获得了胜

利,这就要归功于他的乐观向善,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人格精神,是

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理性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胜利,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从小世界到社会,理想的大世界,也是资产阶级的胜

利。

6.从《禁闭》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张。

答:《禁闭》利用荒诞的情节、独特的戏剧结构和发人深思的语

言,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张进行了完美阐释。

(1)世界是荒谬的,人的自由选择具有一定局限性

①荒谬的产生

萨特认为世界本身并不荒谬,人本身也并不荒谬,但当人与世界相

遇,人与人相遇时,荒谬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禁闭》设置的场景是

地狱,这个地狱非但没有尖桩刑具烤刑架皮革漏斗,反而是“第二帝国

时代款式的客厅”,壁炉上放着一尊青铜像,有三把不样式的椅子和永

不会熄灭的灯,以及时而管用时而失灵的按铃,还有听差带领人进去并

回答人们的问题。原来在这个地狱中,亲人朋友是不能见面的,他们被

随机分配,三人一个房间,以后的生活领域就是在那间房子里,四壁之

外的地方是走廊,走廊的尽头是其他房间,只有听差可以在楼层之间活

动。这是对原来宗教关于天堂地狱想象的否定或“恶搞”,用完全与之相

反的场景来说明人的局限性,原来接受的知识有可能是错误的,打破人

们知识和信仰的桎梏,进而开始思考世界的真实性与荒谬性。

②“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

《禁闭》中当人进入地狱他们就已经被安排好一切,不管是他们生

活的环境,还是遇见的人,甚至连原来人的基本需求也不能选择了。戏

剧一开始,听差带加尔散来到他的房间,加尔散的房间是第二帝国时代

风格的,这是监狱已经分配好的。人的一些基本生理需求在这里成了无

用,人甚至失去了选择睡觉的权利。这些看似荒诞,然而在地狱那个环

境下,像加尔散以及后来出现的伊内斯、艾斯戴尔忘记自己已经身在地

狱还觉得自己是人,反而显得荒诞可笑了。加尔散、伊内斯、艾斯戴尔

三人的相遇对他们来说也是由不得选择的。这也是萨特“存在先于本

质”的体现,人是绝对自由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无法自由选择的。

剧作中的地狱在某些方面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有着相似处,我们出生

的时代家庭、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有些并不由得我们选择。萨特认为人

类是绝对自由的,但人在自由选择时又要面临许多不可选择的困境,由

此营造出世界的荒谬感、人生的虚无感并强调人生选择和“存在先于本

质”。

(2)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在《禁闭》中主要表现的一个主题。当人与人

充满猜疑嫉妒和争斗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变得紧张起来,不需要真

正的地狱,他人就是地狱。《禁闭》的人物设置是两女一男,其中一个

女人是同性恋者,这个设置本身就具有矛盾性,于是冲突便在人与人相

遇和相处中逐渐展开并扩大。萨特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只要人

与人相遇,冲突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但同时也注意到人与人关系中相互

依存的事实。《禁闭》中“镜子”这一意象贯穿始终。人在被别人注视时

某些程度上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剧本中三人房间里的灯是永远亮着

的,没有了黑暗,人们一直处于可视中,便失去了隐私和自由。

(3)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萨特虽然强调人在绝对自由状况下选择的有限性,但并不否定人的

自由选择,相反他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

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他

认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

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但自由选择之后每

个人都要面临的还有选择所带来的后果。《禁闭》用看似荒诞的情节和

艺术手法,展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困境,现代人在自由选择

中的问题,探讨了关于人之存在状态和意义的话题,也是萨特存在主义

观点的具体阐释,对于人们理解萨特的哲学观点起到辅助作用。萨特在

《禁闭》中只是展现了人们在绝对自由状态下的“眩晕”和“焦虑”,但仍

可从中反观自身,获取关于如何自由选择,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的某些启示。另外,《禁闭》的语言深刻优美又满含哲理,对于表现人

物和阐释主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萨特《禁闭》作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其基本主题传达

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揭示世界和人存在的荒诞,肯定人的存在先于

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境况中的自南选择和精神自由,具有鲜明的哲

理化倾向。为了描绘世界的荒诞感,存在主义文学将真实性原则提到了

重要高度,并采用冷漠、客观的叙述语调。

二、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试比较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

作特征。

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思想,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等方

面,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致性。而

且,两种文学思潮在衰落和兴起的时间上相承接,并存在着复杂的联

系。但是,因为价值观和文学观的不同,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的创

作特征又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1)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特征的联系

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19世纪进行的富有创新性的写作,奠定了20世

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基础。

①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现代主义文学叙事艺术的基础

现实主义文学一直存在着重视剖析人物心理的倾向,例如斯丹达尔

的《红与黑》、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哈代的《苔丝》等作家的文学创

作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性色彩。

19世纪中期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发生转化,其中福楼拜的小说创

作追求中立、客观的叙述,讲究语言与形式的美,奠定了20世纪现代主

义文学叙事艺术的基础,并开启了追求形式美的先河。《包法利夫人》

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也是其创作主张的完美实践

②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化精神上的共同性

19世纪后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对人性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表现方

面,呈现了与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化精神上的共同性,这一文学现象突出

地反映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哈代的创作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

罚》和哈代的《还乡》都将心理真实的表现推进到人物内心的非理性层

面,更深层次地描写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个体遭遇的灵魂与精神痛

苦,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

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悲观失望情绪。

(2)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特征的区别

①在描写内容和表现主题上的不同

由于世界观和文化精神的不同,导致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

在描写内容和表现主题上呈现差异,具体表现为:

a.现实主义文学受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的影响,以客观现实为依

托,关注社会风俗和历史的变化发展,将反映现实提升到批判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的层面。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b.现代主义文学受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影响,以人的主观世

界为依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内心隐秘的冲动与欲望等非理性

的精神活动,进而对压制人性的传统文化展开了批判。萨特的《禁闭》

表现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宣扬超越自我的人道主义伦理道

德观。

②在艺术追求上的不同

a.现实主义文学追求文学的真实性与历史价值,强调观察与分

析,重视调查研究,注重细节真实的描写,以获得真实客观的效果。还

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典型环境里的典型

人物,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

b.现代主义文学则致力于追求艺术的超功利性,致力于探求更为

本真的内心世界,强调对非理性精神活动的审视与追踪,重视创作者的

艺术创新,主张通过象征、隐喻来揭示人物内心隐秘的精神世界。卡夫

卡的《变形记》通过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小说富有创造性地表现了

现代人异化的存在状态和绝望的精神世界。

③在创作方法上的不同

a.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刻画真实的细节、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

物,获得真实客观的效果。托尔斯泰作为现实主义的大师,《战争与和

平》特别注重真是细节的刻画和人物形象在特定场景中的刻画。

b.现代主义文学则强调形式就是内容,主张求新求变,抛弃了现

实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和传统规范,打破物理时间框架,淡化情节和结

构的逻辑性、完整性,而且还创造了自由联想、意识流、蒙太奇、镶嵌

画等新的表现方法,在语言上大胆革新,表现出强烈的先锋性和精英意

识。如乔伊斯《尤利西斯》记叙了都柏林三个平凡人物一天的琐碎生

活,通过人物的身心感受,逼真、细腻地反映了都柏林人的日常生活和

精神状态,表现了他们道德和精神生活的瘫痪麻痹,以及内心难以排遣

的痛苦。意识流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总之,现代主义文学纵然是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的反叛和颠

覆,但作为现实主义这一成熟创作流派的后来者,不得不接受现实主义

对其影响,因此二者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现代主义文学伴随社

会的发展以及多种思潮的影响必然展现出独特的风貌,这也是西方文人

不断追求不断思考的进步表现。

2.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谈谈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与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人道主义。

答: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与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人道

主义浅谈:

(1)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14世纪至17世纪初掀起的反封建、

反教会的思想运动。它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过

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随后波及到欧洲各国。新兴资产阶级

打着“回到希腊罗马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已湮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

来,故称为“文艺复兴”。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复兴古希腊罗

马文化,肯定人的价值和权利,达到反抗封建统治和反对教会的目的。

它不仅是一场文学运动,而且还是思想文化体系的一次大变革,影响到

哲学、政治、世界观和教育等领域,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有深远

影响。

①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a.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

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

b.描写现实生活,表达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

内容和重要主题。人文主义文学将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斗争武器,着力描

写现世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欲望要求,肯定了人的权利,传达

了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

c.在创作方法上,为配合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追求,人文主义文

学抛弃了中世纪宗教文学寓意、象征、梦幻的创作方法,在继承民间文

学写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再现了更高的艺术真实。

d.在文学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人文主义文学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

裁领域,创立了十四行诗、流浪汉小说和悲喜混杂剧等多种文学表现形

式。

e.人文主义文学突破了拉丁语的束缚,采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

为各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②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十日谈》

人文主义文学的这些特点在薄伽丘的小说《十日谈》中表现得十分

突出。

这部作品以欧洲中世纪爆发的大瘟疫为背景,描写3名男青年和7名

女青年为避难结伴来到郊区,在居住期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互相娱

乐,10天里总共讲了100个故事,这100个故事就是《十日谈》的主要内

容。通过这些故事,薄伽丘揭露了教会的腐败堕落、僧侣的虚伪奸诈,

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塑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形

象,歌颂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描写了现实生活中的男女爱情故事,赞扬

了乎等自由的爱情,表达了个性解放、人人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

《十日谈》中的爱情描写是薄伽丘小说的一个重要贡献。《十日

谈》中100个故事中多半是描写男女爱情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薄伽

丘肯定了情欲,赞扬了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他对爱情的赞扬是基于其对

人性的独特理解,并从自然本性出发,将爱情升华为人的天性,将爱与

欲融为一体,赞扬爱情与情欲的合理性。薄伽丘将爱情与情欲等同,致

使《十日谈》中出现了一些庸俗性的描写,但是,就整体而言,其意义

仍然是非常重大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薄伽丘对爱情的不同认识和

表现,具有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积极意义,起到了解放

思想的进步作用。

(2)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人道主义

①人道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十九世纪文学经历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思潮,然而

它们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观念,如浪漫主义文学,其思想

特点可以看作是人道主义思想的写照。

a.浪漫主义文学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三一律”等

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宣扬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

b.具有民主主义精神,同情下层民众的苦难,以人道主义思想为

武器,或从资产阶级的角度抨击封建制度,或站在留恋旧制度的立场,

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

c.重视民间文学,追求异国情调,具有怀旧倾向。浪漫主义作家

喜欢挖掘中世纪民间文学的成果,借鉴中世纪文学重情感和想象的特

点。同时,他们还喜欢异国生活,沉浸于异国他乡的神奇风光中。

d.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寄情山水,着力歌颂大自然,标举卢

梭“返归自然”的主张。浪漫主义作家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借大自

然来反衬现实的丑恶。

②人道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浪漫主义作家在进行创作时都有人道主义意识。例如雪莱的《解放

的普罗米修斯》其思想内容就包含了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诗剧取材于

古希腊神话和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普罗米修斯》三部曲。通过诗人的再

创造,普罗米修斯形象获得了崭新的寓意,表达了新时代的进步思想。

诗歌虽然采用古希腊题材,但植根于l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通过普

罗米修斯反抗宙斯独裁专制的斗争,真实地揭露了英国专制统治给人民

带来的灾难与罪恶。

诗剧塑造了普罗米修斯的高大形象,并一反埃斯库罗斯悲剧中普罗

米修斯最后妥协的结局,将普罗米修斯的反叛精神进行到底,寄托了自

己的革命情怀和崇高理想,歌颂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统治的革命精神和

英雄气概。最后,展现了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诗剧最后描写反抗者推

翻了残酷的暴君,解放了所有的被压迫者,迎来了一个人人平等、幸福

快乐的美好世界,从而也肯定了暴力革命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表达了诗

人建立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之理想,以及对美好前途的乐观精神。

总之,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一直是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核,从

古希腊一直延续至今。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与十九世纪文学

主流中的人道主义是这一传统的突出显现。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进

步,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基本欲求,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一直是西方学者所研究的课题,也是他们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2010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9世界文学考研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英国湖畔派诗人

2.迷惘的一代

3.日本新感觉派

4.《吉檀迦利》

二、简答题(每小题23分,共69分)

1.简述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

2.以巴尔扎克的任一小说为例,谈谈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

说的基本特征。

3.结合小说《变形记》,简述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

三、论述题(41分)

1.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谈谈“文艺复兴”中“复兴”一词所包含的两

个方面:第一,与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学、文化的联系;第二,与文艺复

兴时期欧洲社会历史状况的关联。

2010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9世界文学考研真

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英国湖畔派诗人

答:(1)英国湖畔派诗人

英国湖畔派诗人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

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

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

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在文学上,他

们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

实的城市文明。

(2)英国湖畔派诗人的理论主张

《抒情歌谣集·序言》是湖畔派诗人的理论主张。在序言里谈到:

①关于诗歌题材,主张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乡村湖畔,写

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

②关于诗歌语言,主张采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节奏

上应与口语音调一致;

③关于诗的本质,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诗人的真

情实感。

(3)英国湖畔派诗人的历史意义

湖畔派的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

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

运动的发展,因而英美评论家将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

浪漫主义的宣言。但是他们否定诗歌的社会作用,美化中世纪的田园生

活,提倡唯心主义、唯灵主义、神秘主义,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

的“天性的永恒部分”,拜伦和雪莱对此进行过激烈的批评。

2.迷惘的一代

答:(1)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年代初,

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

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

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

作家的称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迷惘的一代”在

创作形式上勇于创新,语言具有简约主义和口语化倾向。它在美国文学

史上的影响深远。

(2)迷惘的一代的作家组成

迷惘的一代由一些美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后来影响扩

展到欧洲其它国家,以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为代表。这些作家大多是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征入伍的年轻人,在战争期问饱受身心创伤,在战

争结束后失去了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找不到出路,在孤独、迷惘、彷

徨中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进行消极反抗。“迷惘的一代”的创作,真实

地反映了战后年轻人迷惘苦闷的精神状况。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样升

起》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3)迷惘的一代的创作特点

①语言上的简约主义和口语化倾向

“迷惘的一代”在战争期间深受战争宣传的欺骗之苦,对所有崇高的

字眼都弃之如敝屣,他们在文学创作时推崇文字上的简约主义。海明威

把这种简约风格推到了极致,他采用电报式的语言,通过简约的对话和

细节,用含蓄的、间接的手法暗示人物内心的戏剧性变化,而不是像传

统的作法那样通过描述来铺陈人物内心。结尾也常常是戛然而止,绝不

拖泥带水,也不煽情作秀。

②形式上勇于创新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文坛正是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汇的

时期。这些青年作家们融合了战后对传统的反叛精神,吸收了各流派的

艺术成就,并各自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特色:菲茨杰拉德浪漫精巧、海明

威朴素遒劲、多斯·帕索斯宏观大气。

3.日本新感觉派

答:(1)日本新感觉派

日本新感觉派是20世纪初日本文坛的一个以小说创作为主的文学流

派,也是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14名

作家创办同仁杂志《文艺时代》。“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文艺;

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内容。而没有新的感觉,则没有新的表

现。”这是川端康成为《文艺时代》撰写的发刊词,宣告了一个新的文

学流派——新感觉派的诞生。

(2)日本新感觉派的基本主张

日本新感觉派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从诞生之日起,便

打出“反传统”的旗号,力图从形式和技巧上,另创新路。他们反对艺术

创作注重形象塑造和环境描写,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主张不再通过

视觉进入知觉、把握客观规律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变形的主观来反映客

观世界,描写超现实的幻想和心理变态;强调艺术至上,认为现实中没

有艺术,没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虚幻的美。横光利一的《头

与腹》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

(3)新感觉派成就最高的作家——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采用纯新感觉派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

形式,如拟人法和拟声法的大量使用,不同形象和联想的突然组合,重

视色彩的对比,故意造成节奏的跳动和快速的反复等。小小说集《感情

装饰》中的许多作品便是这种倾向的产物。

从思想内容来说,这些小说一般不大重视反映客观现实,也不强调

对于客观现实作出评价,它们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浓郁的抒

情味道。从表现形式来说,这些作品特别注意色彩的对比和配合,借以

渲染气氛;经常使用种种比拟的手法,以便强化力量;有时采取罕见的

反复句式,用以加深印象。川端康成对艺术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使他成

为新感觉派成就最高的作家。

4.《吉檀迦利》

答:(1)《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最著名的一部抒情诗集。它是泰戈尔中期诗

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

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

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

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2)《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

①表达了印度教的哲学思想。诗人以诚挚而又热烈的感情表达了希

望与神合一的渴望,歌颂了神的无限的恩赐、无限的爱和无限的意志。

②通过献给神的颂歌,歌唱了生命的荣枯、现实世界的欢乐与悲

哀。

③表达了爱国主义思想和对光明、自由的追求。诗集中的神,无所

不在,既是印度教中的神,也是人类美好理想和真理的化身。

(3)《吉檀迦利》的艺术特色

《吉檀迦利》的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

①哲理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诗集将泛神论哲学思想融化在优美

的诗行之中,以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抒情色彩浓厚。

②诗歌语言和意象朴实无华,清新动人。诗歌运用口语,选取日常

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象入诗,突出这些形象可感、可触、可视的

特征,形成具体朴实、清新动人的风格。

③散文涛的韵律。诗歌吸收了格律诗所特有的重复和音节相同的原

则,结合了散文诗千变万化的特点,创作了具有内在节奏感的韵律。

《吉檀迦利》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让泰戈尔在1913年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简答题(每小题23分,共69分)

1.简述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

答:“多余人”出现在俄国历史舞台上不是刹那间的现象,它的发展

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到莱蒙托夫塑造

的“当代英雄”毕巧林,再到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再到冈察洛夫作品中

的“睡神”奥勃洛摩夫,“多余人”的形象逐渐充实鲜明起来。

(1)聪明的废物——奥涅金

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是19世

纪2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

人”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

奥涅金具有所有“多余人”的共性,即聪明,博学有才华;生活在上

流社会过着奢侈空虚的生活;厌恶自己的生活圈子却不得不依赖于它;

有理想却缺乏实干精神、坚强的毅力;精神苦闷不知所措,最终迷失自

我。他也具有自己的个性,即他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厌恶旧有的社会

体制,表现出了强烈的叛逆精神。但他没有任何实际工作能力,没有毅

力,事事不能坚持到底,内心非常痛苦,性格也更加阴郁、孤僻,被称

为“聪明的废物”。

(2)当代英雄——毕巧林

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是俄国19世纪30年代的“多

余人”形象。此时的俄国正处在农奴制最黑暗最反动的年代,统治者的

残暴让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革命的前途黑暗渺茫。与第一代的代

表奥涅金相比,除了拥有“多余人”的共性,毕巧林更狂热,更玩世不

恭,更损人利已,更具有破坏性,表现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