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_第1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_第2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_第3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_第4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五年级共一个班36人,他们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

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

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

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

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

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

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

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

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简单机械

等;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简单机械与运动等。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

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与探究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

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

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

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中的一类。

2.了解骨骼、肌肉及其作用;了解人体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环

的过程;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意识到个人对身体健

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了解人类需要那些营养

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信息传递

方式及特点;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使人体

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

播路线;人光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知道光是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

散现象;了解光的三原色、光的合成;做调色游戏;了解光与我们生

活的关系及光的污染与防治;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区分

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能区分

乐音与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止方法。

4.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

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

的不可逆。

5.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如斜面、

杠杆、齿轮、滑轮的使用;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

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

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

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认识自

己》、《光与声》、《物质的变化》、《机械与运动》、《研究与实践》六个

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

构、机械与物体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机能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

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

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

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

中。《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

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

的多姿多彩。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

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认识自己》单

元从我们的身体切入到人体生理的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收

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体生理的奥秘,让学生了解肌肉和骨骼、

人体消化、呼吸和血液循环、神经和信息传递,懂得人体器官卫生保

健的重要性,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人

类复杂的信息传递系统和多种多样的传递方式,逐步意识到要珍惜生

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光与声》单元通过认识光源及光的传播、

阳光的分解与合成、探究彩虹的成因、阳光与颜色、声音的产生与传

播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阳光、声音有一个完整、清晰、系统的认

识。《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

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

变化。《机械与运动》单元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最常见的简单机械所

蕴含的科学道理,认识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延伸到物

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

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

析数据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研究与实践》单元选择“霉变”和“考察家乡的水域”两个研

究专题。“霉变”专题借助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

真菌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考察家乡的水域”专题以“水是生命之源”

单元为依托,主要进行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调查研究活动,从考察的

角度切入研究进程。给学生亲身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在经历实地考察

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第一手证据。使学生从考察研究活动中认识到科

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意识

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

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

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

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简单机械等;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

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简单机械与运动等。探究水平较前儿册教科书有

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

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

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

的探究项目,如根据发霉馒头的外部表象,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

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

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

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

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

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

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

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

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

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

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

八.各单元、各课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1.病毒1课时

2.细菌1课时

3.真菌1课时

第二单元:认识自已

4.我们的身体1课时

5.我们的呼吸1课时一

6.心脏和血管

7.食物到哪里去了1课时一

8.食物与营养1课时

9.脑与神经1课时

第三单元:光和声

10.奇妙的镜子1课时一

11.认识光1课时

12.彩虹的秘密1课时一

13声音的产生1课时一

14.谁能传播声音1课时

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

15.水变咸了1课时

16.蜡烛的变化1课时

17.食盐和水泥1课时一

18.铁生锈1课时

第五单元:机械与运动

19.斜面1课时

20.杠杆1课时

21滑轮1课时

22.齿轮1课时

23.静止与运动1课时

24.距离和时间1课时

研究与实践

1.霉变1课时

2.考察家乡的水域1课时

总课时:26课时

九.教学进度:

第一课病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

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3.教师讲解.

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

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细菌

教学构思:

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

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

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

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

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

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

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

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

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

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

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

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抱,芽抱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馍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

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馍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

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

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

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

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

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

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

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

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

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

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

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

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

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

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

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

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

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

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

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

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

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

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

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

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师: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不

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

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

看如何?

生:太好了。

教学反思:

本课力争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结论的得出、概念的形成作为唯

一的目标,以提出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比较得出结论等活动来关

注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尤其是要为那些羞于表达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

会,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让学生在自

身的实践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教学反思:

第三课真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

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

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

菌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

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

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知道真菌的结构,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四.教学准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真菌适于生活在

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菌丝,柄,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

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抱子的大小、

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

o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

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

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

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

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

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

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

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

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抱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

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抱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

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

成的,它们都能产生抱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

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

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抱子进行繁殖的,抱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

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抱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

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

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

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

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教学反思:

第四课我们的身体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像解暗箱一样去推测身体内部有

什么。

2、通过上述亲历活动,引起孩子们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对自己

的身体有一个总体概略地了解。

3、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习惯和能力。能运用看、摸、

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二、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四、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

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

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

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

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

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儿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

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

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

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

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

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

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

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

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

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

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

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

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

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

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

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

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

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

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

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

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

经怎样分布……)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

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察我们的身体:头.颈.躯干.四肢

教学反思:

第五课我们的呼吸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和阅读认识呼吸的意义。知道呼吸器官的名称

和呼吸的过程,养成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1、保鲜袋(一样大)、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瓶上要有石灰水的标签)、

气球、钟表、多媒体“人的呼吸”课件。

2、人的呼吸器官的模型、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谈话:人每天都要吃食物,是因为要从食物中获得长身体所需的营养

和获得热量。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人为什么要呼吸?呼吸是怎么回

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呼吸器官”。(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呼吸的意义。

(1)分组用保鲜袋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

①谈话:我们不停地进行呼吸,吸进去的是什么?呼出来的又是什

么?请同学们取出保鲜袋罩住口和鼻,不要留缝隙。这时你的呼吸有

什么感觉?过一会儿又有什么感觉?当你感到呼吸困难时,抓紧袋

口,不能漏气,左手把保鲜袋取下来,并扎紧袋口备用。

②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③师生小结:保鲜袋刚刚罩在口和鼻上时,呼吸还正常,过一会儿,

感觉到呼吸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保鲜袋内的空气中氧气

越来越少了,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了。

(2)推测吸进和呼出的空气成分有什么变化。

①谈话:开始时保鲜袋里是什么气体?现在保鲜袋里还有气体吗?它

的成分有没有变化?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②学生讨论。

③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开始时保鲜袋里的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

现在保鲜袋内空气中氧气可能变少了,二氧化碳可能多了。我们可将

燃烧的火柴棒放进袋中,火柴立刻熄灭了,说明缺氧;再把澄清石灰

水倒入袋中,变浑浊,说明袋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3)实验:检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①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②师生小结:实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所以燃着的

火柴会熄灭。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袋中晃动后,变浑浊了,说明袋中

的二氧化碳较多。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人在呼吸中,要吸

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人体只有连续不断地得到充足的氧气,“生

命之火”才能旺盛,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2、指导学生测量每分呼吸的次数,认识静坐时、活动后每分呼吸的

次数是不同的。

(1)测量静坐时,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①讲述: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呼吸,你知道你1分钟呼吸多少次

吗?每人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默数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作记录。

②学生活动:学生实验(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并填写测量

结果。

(2)测量做操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①谈话:我们做操以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的一样

呢?

②学生活动:做室内操。

③提问:请同学们用手摸胸部,与活动前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为什么?(学生随即测每分呼吸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填写测

量结果。

④师生小结:静坐时;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比较稳,儿童平静时的

呼吸频率在每分20〜25次左右。运动时,因为需要用力,呼吸肌加

快收缩,胸腔进一步扩大或缩小,呼吸深度急剧增加,呼吸次数同时

急剧增加。

3、指导学生认识人在呼吸中有最大的通气能力(肺活量),但各人不

同。

(1)谈话: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吹气球,轻轻吸一口气,然后全吹

进一个气球内,看看气球有多大;深深吸一口气,再全吹进气球内,

看看气球有多大,这说明什么?

(2)学生实验,汇报。

(3)师生小结:深吸气比轻吸气吹的气球大。因为深呼吸时,能使

胸腔进一步扩大,身体内气体的容量随呼吸的加深而增大。尽力吸气

后再尽力呼气是在一次呼吸活动中最大的通气能力。

(4)提问:全班同学都用最大的力气吸一口气吹气球,比一比,每

个人吹起的气球有什么不同,这又说明了什么?

(5)学生讨论。

(6)师生小结:人吹的气球有的大,有的小。说明各人的身体状况

不一样,各人身体内呼吸气体的容量就不一样。那么是哪些器官能够

容纳气体呢?现在我们一道研究人的呼吸器官。

4、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以及呼吸的过程

(1)认识人的呼吸器官。

①谈话:人时刻都在呼吸,你知道人有哪些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它

们在人体的哪个部位?它们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呼吸器官课件、挂图后再讨论、汇报。

③师生小结: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鼻、

咽、喉在人的头部,气管在人的胸腔内,表面呈一环一环的,很有弹

性。气管从上往下不断分支,成为支气管和很多小支气管,像树枝一

样。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肺很有弹性,由很多很多小肺泡构

成。肺泡内是空的,可以容纳气体,与小支气管相通,表面包着很多

很细的血管。

④让学生指着自己的身体说出各个呼吸器官所在的部位。

(2)认识呼吸的过程。

①讲述:观看空气在呼吸器官中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并根据自身呼吸

的情况,说说人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②学生讨论、归纳、汇报。

③师生小结:空气首先进入鼻腔。鼻腔里有鼻毛和潮湿的黏膜,能滤

去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鼻腔还能使干冷的空气变得湿润温暖。空气

由鼻腔经喉进入气管。气管的下端分成左右两根支气管,分别进人左

肺和右肺。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吸进的氧气能从这里进人血管,

再被血液送到全身各处去;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由血液送到

肺泡里释放,再经支气管、气管、鼻腔呼出体外。

5、向学生进行呼吸的卫生教育。

(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呼吸器官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就一定

要注意保护呼吸器官,不要让它生病,否则就会影响身体健康。请你

们思考:呼吸器官容易得哪些病?得这些病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

呼吸器官的疾病?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师生小结:为了保护呼吸器官健康,必须做到:一注意呼吸卫

生,如不随地吐痰,扫地前先洒水,用湿布擦黑板。这样可以保持空

气的清洁,预防肺结核等传染病;二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加肺活量,

预防感冒和气管炎;三不要吸烟。烟不仅刺激气管,使气管发炎,还

能使人得肺癌。

课后感受: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都能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有哪些。

教学反思:

第六课心脏和血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并知

道心脏和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2、使学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懂得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猪的心脏、人的心脏模型图、干净抹布。

2、钟表、多媒体血液循环器官课件或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谈话:当我们在运动场上奔跑、做剧烈运动时一,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

还会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感到心跳明显加快。(板书:心跳)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测量心跳次数。

(1)测量静坐时,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讲述:每时每刻我们的心都在跳动,请各位同学用右手掌平伸进胸

部左侧,紧贴心脏的部位,有什么感觉?

②学生实践,分别感觉。

③汇报感觉结果。

④讲述:请同学们测一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⑤学生测量。(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

⑥学生汇报结果:每分心跳大约65次、70次、75次……

⑦小结:测得每分心跳60〜100次,都属正常的。

(2)测量一般性运动及剧烈运动后,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谈话:当我们做一般性运动和做剧烈运动后,每分心跳的次数是不

是和刚才测得一样呢?

②学生活动:

学生运动。(学生蹦跳半分、1分,由教师统一计时)测量心跳次数。

(学生随即测量每分心跳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

汇报测量结果。

③小结:剧烈运动后,测得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每分心跳的次数

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比较3次心跳数。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的实质和人的血液循环器官。

(1)了解心跳的实质是什么?

①阅读课本。

②学生汇报。

③师生小结:心跳实质上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认识心脏。

①谈话:为了使同学们对心脏有个清楚的了解,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

了一个猪的心脏,猪的心脏和人的心脏基本构造和形状差不多。

②分组观察猪心脏。(提出观察要求:i)外形像什么?ii)有多大?

iii)捏一捏心脏的肌肉,有什么感觉?)

③师生小结:心脏外形像桃子,有自己的拳头大小,心脏具有强有力

的肌肉。

(3)了解心脏跳动的原因。

①谈话:下面看心脏跳动的多媒体课件,看看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与心跳有什么关系。

②学生仔细观察。

③师生小结: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到全

身各处的血管中,舒张时又让全身血管中的血液流回心脏。心脏每收

缩、舒张一次就是我们感到的心跳一次。

(4)认识血管。

①谈话:人的血液是通过血管在体内循环流动的。我们手臂上的一根

根“青筋”就是血管。人的全身布满了血管。你能找到自己身上的血

管吗?

②学生活动:在自己身上寻找血管。

③观察人体血管多媒体课件。(借助形象的描述,使学生对人体血管

有初步了解,同时渗透血液循环的知识)

④提问:人的血管有儿种呢?

⑤师生小结:人的血管有三种。从心脏通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叫动脉

血管。动脉血管逐渐分支,越分越细,细到肉眼看不见的叫毛细血管。

从全身各处通到心脏的血管叫静脉血管。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

环器官。

3、指导学生认识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过程及其作用。

(1)认识血液循环的过程。

①谈话: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我们把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用

多媒体放出来,看看血液的流动情况,以及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的过

程。

②学生观察。

③学生参照课文图中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相互描述血液在人体中循

环的过程。

(2)认识血液循环的作用。

①谈话:人的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的。心脏不停地收缩、

舒张,血液便沿着这个过程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

呢?血液流到小肠绒毛时会怎样?血液流到肺泡时会怎样?如果心

脏停止跳动了,血液循环就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这是为什

么?

②阅读课本第72页第三节。

③师生小结: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经过小肠时携带上养料,经过肺时

携带上氧气,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处去,又把全身各处收集的二氧化

碳和各种废物运送到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如果血液循环停止了,

人体各器官就得不到氧气和养料,它们产生的废物也就不会被运走,

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在做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的养料和氧气增多,为了保证更多的养料

和氧气的供给,所以就要加快血液循.环,因而心脏的跳动也就加快了。

④师生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在剧烈运动后,测

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多。

4、指导学生认识心跳和脉搏之间的关系。

(1)认识脉搏的位置。

①提问: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71页图。这个学生在做什么?你在哪

里见过类似的情景?

②学生观察汇报。

③师生小结:这个学生在手腕上寻找跳动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找“脉

搏”,在中医院的门诊室里时常看见中医在给病人“搭脉”。

(2)什么叫脉搏?

①谈话:你也可以模仿照片上的同学找到自己手腕上的脉搏,并学会

数自己和别人的脉搏。教师示范“搭脉”。提问:是什么在动?为什

么动?什么叫脉搏?

②学生实践,汇报结果。

③师生小结:脉搏是血液通过血管时使血管产生的搏动。

(3)认识心跳和脉搏之间的关系。

①谈话:同一个人的心跳和脉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桌的同学相

互测试。即同时测试一个同学的心跳和脉搏,具体方法是:用右手按

着同学手腕上的脉搏,并把耳朵贴在那个同学的胸前听一听。也可以

一个同学测量脉博,另一个同学测量心跳,同时计时。最后汇总测量

到的数字。

②学生实践,汇报结果。(由教师统一计时)

③师生小结:在一定的时间里,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一致的。

5、指导学生认识脉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

①提问:有人说脉搏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为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

保护自己的心脏?

②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③师生小结:通过听和摸脉搏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可以进一步了解

人体健康情况,这是医生诊断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正常情况下,

少年儿童每分脉搏跳动60〜100次,如果低于60次或高于100次,

就可能有病了,例如在发烧时脉搏常会加快。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

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监视自己身体健康情况。人在运动时.,心

跳和脉搏跳动都会加快,那是正常的。

要保护好心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

体育锻炼要适量,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

很大。同学们的心脏还在发育中,特别怕烟酒的伤害,千万不能吸烟

饮酒。

教学反思:

第七课消化器官(食物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1.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和食物的消化过程,

以及人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2.学会用唾液消化淀粉的对比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每组1号2号两个试管、淀粉糊、碘酒、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它们是怎样被人体吸收的呢?

(二)学习新课

1.什么是消化?

(1)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人体把不溶解的食物变成能溶解的养料,这种变化叫做

消化。

2.认识消化器官

(1)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在人的消化器官中进行的。

人体有哪些消化消化器官?

它们分别在什么部位?

(2)学生阅读,小组讨论。

(3)小结:

口腔在人体的头部,内有牙、舌及分泌唾液的腺体开口。

食管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内,是食物的通道。

胃在左上腹,像一个大袋子。

肝在右上腹,分泌胆汁到达小肠。

胰在胃的后面,能分泌胰液。

小肠在下腹部,又细又长,长约5〜6米。

大肠在小肠周围,末端是肛门,它是粪便的出口。

3.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1)观看录像

(2)汇报小结:食物进入口腔,初步消化,经食管入胃,胃液消化

蛋白质。小肠液、胆汁、胰液消化食糜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小

肠绒毛吸收营养,入血液,运送全身。

食物残渣在大肠中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三)巩固总结

什么是消化?

人体有哪些消化器官?

它们分别在什么部位?

(四)布置作业

细嚼米饭,为何有甜味?

教学反思:

第八课食物与营养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

维生素、水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二、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酒精灯、火柴、碘酒、瘦肉、熟蛋白、花生、黄瓜。

2、投影片:食物中的营养。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都长有一张嘴。嘴有什么用?(说话、吃饭)

2、人每天都吃东西,一天要三次,这是为什么?(食物含有人体需

要的很多营养)

(二)学习新课

1、介绍食物的营养成分

(1)你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吗?

(学生知道几个说儿个,老师适时加以补充,板书。)

(2)出示幻灯,小结: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水、盐、脂肪、淀粉和

维生素。

讲解它们的作用。(同书)

2、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

(1)谈话:人们为了营养配餐,营养均衡,往往要知道食物中的营

养成分,你有办法吗?

(2)汇报:食物中有水可以看出来,通过尝可以知道食物中是否含

有盐。

(3)检验蛋白质。

像水、盐可以直接知道而有些必须要用实验方法,下面我们用实验的

方法检验蛋白质。

①讲要求:检验前要用碘酒消毒。用铁丝插住,直接烧。闻气味。

②提问:闻到什么了?

③小结:告诉你们,你们闻到的气味就是蛋白质烧焦的气味。用火烧

可以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你在什么地方也闻到过?这告诉我们什

么?

羊肉内也有蛋白质,烤羊肉串时能闻到这样的气味。

(补充)留下的碳状物是盐类,食物中的盐是多种的。

(4)检验脂肪。

①像刚才那样消毒。

②放在白纸上压,留下什么?

③比较油迹像水迹一样吗?

④小结:用手压,油会留花白纸上,这和水不同,用这种方法可以检

验脂肪的存在。

(5)检验淀粉。

①淀粉实验,试管内放的是淀粉,滴入碘酒,观察。

②汇报

(6)小结: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分别检验蛋白质、脂肪和淀粉,你能

再说说方法吗?

(7)综合应用。

谈话:老师在盘子中准备了很多食物,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步骤方法去

检验它们的营养成分。

学生检验。

3、营养卫生教育

(1)(出示幻灯)根据幻灯,根据你刚才的实验,告诉老师有没有一

种食物包含所有的营养成分?

(2)你能谈谈你平时吃饭的情况?

(3)另外还要注意吃饭要适量。

教学反思:

第九课脑与神经

教学目标:

1、指导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初步了解的构成及其功能。培养他们科学

用脑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进行初步人体科学的探究

活动。

教学准备:人的神经系统图,人体神经传导信息图,人脑外形图(或

人脑模型),人脑功能示意图(或使用相应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话:

1、我们已经认识了人体的哪些器官,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天气渐渐变暖了,被称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渐渐多起来,干

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你发觉被蚊子叮咬时,你会作出什么反应?

3、做一做这一反应过程,讨论一下你是怎样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这

一反应的?这一反应过程是靠人体的哪些部分来指挥和协调的?这

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人体的神经系统图。

(2)讨论:你通过阅读知道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问题?

(3)出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并根据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4)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2、指导学生认识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

(1)学生分组实践:去拿桌上的苹果(或钢笔),说一说从看到拿的

过程。[先是眼看到苹果,并把这个信息由视神经(传入神经)传入

大脑,脑决定“去拿这个苹果”,这个命令由传出神经传到手上的某

些肌肉,这些肌肉收缩,这样就伸手拿到苹果了]

(2)计算一个1.4米高的人,光脚无意踩上一燃着的烟头所作出的

反应过程要用多长时间?

(3)讨论并汇报: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一是单向传递,分传

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两种;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导学生认识脑的构造及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1)观察:课文上脑的外形图(或挂图、人脑模型)。

(2)讨论:①人脑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②大脑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汇报并归纳小结:人脑中有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分为左右

两个半球,称为左脑和右脑,大脑(对照大脑各部分机能图)中各部

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别管理书写、运动、感觉、视觉语言(阅

读)、听觉、视觉、识别等,但分工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协

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4)根据大脑各部分机能在插图上的相应位置认识大脑各部分的功

能。

4、对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1)阅读课本第25页。

(2)讨论:根据大脑的活动规律,谈一谈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用脑?

(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

时;二是不连续很长时间做一种工作,而是要交替进行各种工作;三

是经常用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大脑反应灵活。)

课后感受:学生对脑的结构与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学反思:

第十课奇妙的镜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有聚光、放大和成像的作用,了解凸透镜的

应用。

2、学生通过对凸透镜的研究,进行定理观测,初步认识凸透镜的焦

点、焦距,学习测量它的焦距和放大倍数。

3、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是怎样成像的。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准备:

1、焦距不同的各种凸透镜,纸屏、蜡烛。

2、投影仪、幻片、凸透镜成像原理图投影片、老花眼镜、铁架台。

3、塑料尺、火柴、印有彩色图文的透明纸、照相底片、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只放大镜和一副老花眼镜)

谈话:同学们都见过爷爷的老花眼镜或者放大镜吧?说说你有哪些玩

法呢?(学生一般都玩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至少也能回答出“能

放大”“能晒着火柴头”等玩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放大镜和

老花眼镜还有哪些玩法和其中的奥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平面镜成的像左右相反

这项活动包括三点内容:

(1)把“平面镜”一词教给学生。

(2)从平时生活中使用平面镜引入平面镜成像。面对平面镜观

察自己的像,用课本对着平面镜,看镜中课本的像。描述成像的特点。

这一部分不难,低年级学生也能发现成像特点。

(3)“你怎样运用平面镜成像?”这样设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把

这一项活动和前一项活动区别开来,并由此引入下一项活动。

如果学生对这个问题不能很快做出反应,可请一个学生上台演

示,由别的学生说他怎样用平面镜成像。

.认识平面镜成的像左右相反

这项活动包括三点内容:

(1)把“平面镜”一词教给学生。

(2)从平时生活中使用平面镜引入平面镜成像。面对平面镜观

察自己的像,用课本对着平面镜,看镜中课本的像。描述成像的特点。

这一部分不难,低年级学生也能发现成像特点。

(3)“你怎样运用平面镜成像?”这样设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把

这一项活动和前一项活动区别开来,并由此引入下一项活动。

如果学生对这个问题不能很快做出反应,可请一个学生上台演

示,由别的学生说他怎样用平面镜成像。

2、认识凸透镜。

(1)学生用手摸凸透镜。

(投影——竖放的放大镜镜片)

(2)讲述: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放大镜和老花

眼镜都是凸透镜。(板书课题)

3、认识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和放大倍数。

(1)组织学生拿着凸透镜、火柴和直尺到室外阳光强的地方玩凸透

镜。(一部分学生用凸透镜自由玩,一部分学生不用凸透镜,直接将

火柴放到阳光下晒,然后再交换做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如凸透镜

面要和阳光垂直,调节镜面到火柴头的距离使光斑最小最亮,手拿放

大镜不要晃动等。也可让学生边玩边研究怎样玩才能达到以上儿个要

求。

(2)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学生一般会回答:

①火柴头被点燃了。

②蚂蚁、小虫被晒死了。

③纸被烧冒烟了,纸被烧出一个小洞。

(3)师生小结: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成一个亮点,我们把这个点叫

做焦点。焦点集中了太阳的光和热,温度很高,所以能使火柴燃烧。

因为老花眼镜也是凸透镜,因此不能用它去看太阳或其他强光源,以

防烧伤眼睛。

(4)教师示范用直尺测量凸透镜焦距,并告诉学生什么叫焦距及其

测量的方法。

(5)学生分组测量凸透镜焦距,并记录数据。

(6)师生回到室内并进行实验小结:凸透镜有聚光和放大作用。

(7)指导学生用两把相同的尺子测量凸透镜放大倍数。为了避免凸

透镜的晃动,可以用铁架台固定放大镜。

4、认识凸透镜成像作用。

(1)讲述: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凸透镜有聚光和放大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右手持凸透镜,左手拿一张白

纸进行实验。你发现有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

(5)学生填写课本第14页实验结果。

(6)用投影仪出示凸透镜成像原理图。提问:通过刚才实验,你知

道凸透镜的位置与成像大小有什么关系?

(7)讨论:为什么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5、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像作用。

(1)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最后提供给学

生下面表格,让学生边实验边填写。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提问:

①凸透镜成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缩小或放大的)

②怎样做能使图像清晰?(移动蜡烛、凸透镜或纸屏)

③成像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凸透镜到纸

屏的距离大,图像就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凸透镜到纸屏的距离

小,图像就大。)

(4)小结成像的大小变化规律。

①演示“投影机”成像。

②学生参照课本第15页图制作模拟投影机。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

果,要把窗帘拉上遮光,使室内光线较暗。

③各组交流“投影机”制作方法、效果及经验。如:“怎样做成像上

的图案和文字才不会颠倒?有哪些做法可以使图像更清晰?”等等。

6、教师总结本课。

课后感受:由于凸透镜在生活中比较多见,在学生中有大部分学生都

曾玩过,因此教学本课较轻松,学生实验也较成功。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认识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利用Internet搜集并整理信息的能

力。

2、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蜡烛、激光器、带有小孔的硬纸片、吸管、装有红颜色的饮料瓶等。

三、教学地点:

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悄悄的变化着,特别是我们城市的夜景。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段我们城市的夜景。

(播放城市夜景录像)

师:看了夜景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美极了。

师:什么美?

生:城市的夜景美、灯光美、建筑美。

师:最美的是什么?

生:灯光美。

<师:是啊,我也觉得我们城市的灯光很美,正因为有了这么

多五彩斑斓的灯光,才把我们城市的夜景打扮得如此绚丽多

彩,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

生:世界将一片黑,什么也看不到。

师:是的,光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来《认识

为O

(板书课题)

(二)研究光沿直线传播:

师:有了光人们才能看见世间的物体;有了光人们才能感到温暖;

有了光植物才能生长等等,关于光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呢?小组讨论

后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学生交流想研究的问题)

生:光是怎样传播的?

哪些物体会发光?

哪些地方需要光?

光有儿种?

光的应用?

光的传播速度?

(教师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根据你已有的经验猜想一下,光有可能是怎样传播的?

生:、、、、、、

(教师播放太阳图启发)

生:(交流)光沿直线传播。

<师:无论你同意或不同意这个答案,都没关系,这只是我们

的猜想,我们还要进行实验,因为实验是解决我们科学问题的常用方

法。

<师: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材料,请各小组设计实验,

验证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填好记录表。

<(小组进行实验)

<师:看来同学们的实验结果已经出来了,我发现同学们在

实验的时候,都很注意相互合作,设计出了很多的实验方法,哪个小

组先来展示一下?

(小组汇报、交流)老师播放图片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并介绍实验步骤,提出问题)

看到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生:看到蜡烛的像

〈师:师:像有什么特点?

〈生:生:倒着的。

〈师:师:为什么是倒着的?

生:因为蜡烛的光穿过小孔后光就反过来了所以就成了倒立的像。

生:因为蜡烛很大,小孔很小所以就成了倒立的像。

生:因为蜡烛火焰上部的光穿过小孔后到了屏幕的下部,火焰

下部的光穿过小孔后到了屏幕的上部,所以就成了倒立的像。

师: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播放课件)

(三)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了解有关哪些地方需要光、光的应用、光

的传播速度等知识:

师:剩下的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好呢?

生:(答方法)

师:这些问题用上网查询的方法比较好,老师已经把有关的资

料放到我们学校的网站上了,下面就请同学们上网去查询资料寻找答

案吧。

(板书:上网查询资料)

生:学生上网查询资料。

师:同学们找到要查询的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学生交流)

师: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希望你们继续到网上遨游,

并把你们的研究成果通过电子邮箱告诉老师(教师演示:点击“与老

师联系”)

(四)课后拓展

师:我们再来做一下刚才激光灯在水中传播的实验,让激光灯离

开水杯一段距离,从对面看,激光灯发光点与水中传播的路线是不是

在一条直线上?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如果你感兴趣可以通过实验、上

网等方法来找答案。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彩虹的秘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

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

肥皂。

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

3、认识光的三原色的实验材料一每人一支手电筒,红、绿、蓝三

种颜色的透明黏胶片。

4、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

(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

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

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

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

数一数,有儿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

称吗?

(5)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色光的名称。

(6)小结:阳光照射在水中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

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

(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

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5)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

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

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

法做成彩虹?

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

(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提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