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词全集诗集-杜甫的诗小学1到4级-杜甫代表作-杜甫生平_第1页
杜甫的诗词全集诗集-杜甫的诗小学1到4级-杜甫代表作-杜甫生平_第2页
杜甫的诗词全集诗集-杜甫的诗小学1到4级-杜甫代表作-杜甫生平_第3页
杜甫的诗词全集诗集-杜甫的诗小学1到4级-杜甫代表作-杜甫生平_第4页
杜甫的诗词全集诗集-杜甫的诗小学1到4级-杜甫代表作-杜甫生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1-2]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1]杜甫在/item/%E4%B8%AD%E5%9B%BD%E5%8F%A4%E5%85%B8%E8%AF%97%E6%AD%8C/93468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7%E5%8F%B2/3668753"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item/%E7%8B%82%E6%94%BE%E4%B8%8D%E7%BE%81/5534282"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item/%E4%BB%81%E6%94%BF/9755506"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97%A5%E6%9C%AC%E6%96%87%E5%AD%A6/11653"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个人成就编辑诗歌杜甫诗“有集六十卷”[14],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15]。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BD%BC%E5%85%B3%E5%90%8F"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item/%E5%9E%82%E8%80%81%E5%88%AB"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6]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em/%E9%A1%BE%E7%82%8E%E6%AD%A6"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后。E%8B%E7%A6%B9"王禹、王安石、苏轼、BA%AD%E5%9D%9A"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item/%E5%88%86%E7%B1%BB"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em/%E6%9D%9C%E5%B7%A5%E9%83%A8%E9%9B%86"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BC"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春望》《绝句》《望岳》等等。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E4%BB%87%E5%85%86%E9%B3%8C"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item/%E6%9D%9C%E8%AF%97%E9%95%9C%E9%93%A8"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item/%E8%90%A7%E6%B6%A4%E9%9D%9E"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94%AB%E5%B9%B4%E8%B0%B1"杜甫年谱》。[1][17]书法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记载来看杜甫书法《严公九日南山诗》拓本[18],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19-20]第四章杜甫(羅宗强撰)比較一下盛唐詩歌和中唐詩歌,我們就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巨大差別。在中唐詩歌中,盛唐詩那種濃烈的理想色彩消退了,人間的艱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的思慮送走了少年情懷。中唐詩有一種更加生活化的傾向。盛唐詩人追求的是境界的渾融;而到了中唐,我們才看到了有意識的字錘句煉。盛唐存在著審美趣味相近的不同的詩人羣落;而到中唐,我們卻看到了有相近理論主張的不同的詩歌流派。中唐詩人在盛唐那樣的藝術高峰面前,表現出拓展新的詩歌藝術領域的巨大努力。從盛唐到中唐,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杜甫就是銜接這個轉變的偉大詩人。

第一節社會動亂與詩人杜甫

自天寶中期開始的社會衰敗與安史之亂元結和《篋中集》作家杜甫坎坷的一生詩歌題材的大轉變杜詩的詩史性質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達到高度成熟

唐玄宗後期,沉溺于聲色,揮霍無度;且又沉迷于道教和密宗佛教,很少過問朝政。朝廷大權先後落入權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手中。自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到天寶十一載(752),李林甫專權16年;天寶十三載(754)之後,楊國忠又獨攬大權。李、楊累起大獄,朝政在傾軋與清洗中一塌糊塗。正直的士人無法立足朝廷;而當道奸佞之間,互相爭鬥;權相與擁兵權的邊鎮節度使之間,也矛盾激烈。政權內部,已呈分崩之勢。在上者奢侈,必加重對民間的盤剝,王公百官豪富大量兼幷土地,天寶後期,大量農民成爲失去土地的流民。在社會繁榮背後,隱藏著貧困與不公。唐代社會在經歷開元盛世的繁榮之後,正在醞釀著大的動亂,而玄宗卻一無所知{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記玄宗奔蜀,至咸陽,“有老父郭從謹進言曰: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亦有詣闕告其謀者,陛下往往誅之。......自頃以來,在廷之臣以言爲諱,惟阿諛取容,是以闕門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中華書局校點本,1956年第1版,第6792~6793頁。}。

終于在天寶十四載(755),爆發了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安祿山於757年初爲其子安慶緒所殺,759年,祿山部將史思明又殺安慶緒。這場叛亂後期,叛軍領袖爲史思明。史稱這場叛亂爲“安史之亂”。}。這年11月,擁有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兵共15萬,反于范陽。翌年五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奔蜀。戰火所經之處,州縣殘破,萬室空虛,北半個中國瘡痍滿目。從安史之亂起,至乾元三年(760)五年間,全國人口從5288萬銳減至1699萬,可看出這場戰爭給唐代社會帶來的巨大破壞。

這場巨大的災難,給唐詩帶來了不小的轉變。還在天寶年間,一部分失意士人,就已經在詩中反映了社會的不公與人生的悲慘艱辛,他們就是元結《篋中集》中所收的作者。《篋中集》收沈千運、趙微明、孟雲卿、張彪、元季川、于逖、王季友詩24首{沈千運,生卒年不詳,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屢舉不第,約卒於至德、乾元間。孟雲卿,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代宗永泰初登進士第,授校書郎,後流寓江南。張彪,生卒年不詳,家貧,赴舉不第,奉母隱於嵩山。王季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寶應中曾爲華陰尉,廣德初,官司議郎,翌年入江西觀察使洪州刺史李勉幕,大歷二年(767)還京歸隱。于逖,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曾居大梁,終身不仕,與李白、高適、李頎均有交往。趙微明,生卒年不詳,天水(今甘肅天水)人,終生隱居。元季川,元結從弟,終身不仕。}。加上其它文集所收,這七人留下來的詩共46首。他們詩中沒有盛唐詩中那種慷慨豪雄情調,而以悲憤寫人生疾苦。“朝亦常苦饑,暮亦常苦饑。飄飄萬餘里,貧賤多是非”(孟雲卿《悲哉行》)。“徘徊宋郊上,不見平生親。獨立正傷心,悲風來孟津。大方載羣物,生死有常倫。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同上《傷時》)。“忽忽望前事,志願能相乖。衣馬久贏弊,誰信文與才。善道居貧賤,潔服蒙塵埃”(張彪《北游還酬孟雲卿》)。他們是最先感受到衰敗景象到來的一羣詩人,冷眼旁觀,走向寫實。元結把他們的詩作編在一個集子裏,給了很高的評價。他的詩歌觀念,與他們是一致的。他寫有《二風詩論》、《系樂府序》、《劉侍御月夜宴會序》,主張詩應有規諷寄托,有益政教。

元結(719~772),字次山,天寶十三載(754)登進士第。安史亂起之後,先後避難于邑(今湖北大冶)、瀼溪(今江西瑞昌)。後曾奉詔募兵抗拒叛軍,又曾任道、容二州刺史。他最有名的詩是《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系樂府十二首》。《系樂府》中的《貧婦詞》、《去鄉悲》、《農臣怨》諸篇,寫生民疾苦。《舂陵行》以同情之心寫安史之亂以來道州一帶州縣殘破,民不聊生,而賦稅逼迫:“軍國多所需,切責在有司。有司臨郡縣,刑法競欲施。供給豈不憂,征斂又可悲。州小經亂亡,遺人實困疲。大鄉無十家,大族命單贏。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出言氣欲絕,意速行步遲。追呼尚不忍,況乃鞭撲之。”《賊退示官吏》亦寫賦稅之禍害,甚于盜賊。杜甫讀此詩後,給予很高評價:“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元結與《篋中集》的詩人們,一變盛唐詩人詩中的理想色彩,而轉向寫人生悲苦。他們的詩,有思想深度而乏藝術力量。杜甫才把寫實傾向推向了藝術的巔峰。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鞏縣,是晋朝名將杜預之後,祖父杜審言,初唐著名詩人。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傳統對他忠君戀闕、仁民愛物的思想有巨大影響。他的青年時代,是在盛唐社會中度過的,過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馬輕狂的生活。20歲南下吳越,24歲回到洛陽,舉進士不第{此從陳貽焮說,見其《杜甫評傳》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54頁。鄺健行認爲,此次應試落第,是府試而不是禮部試。見其《杜甫府試下第試論》,《唐代文學研究》第6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352~363頁。}。翌年東游齊趙。30歲時回到洛陽,築室偃師,在那裏結婚,往來偃師、洛陽間。33歲在洛陽遇到剛被“賜金放還”的李白,建立了千古傳頌的友誼,兩人同游梁、宋。遇高適,三人酣飲縱游,慷慨懷古。不久又北上齊魯,過歷下,登泰山,抒發“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望岳》)的情懷。和許多盛唐詩人一樣,他有巨大抱負,自謂能立登要路,致君堯舜。但這幻想在天寶五載(746)到長安之後,便徹底破滅了。到長安的第二年,他參加了由李林甫操縱的一次考試,落入騙局{元結《喻友》、《新唐書·李林甫傳》、《資治通鑒》卷二一五唐紀三一,對此均有記載,大略謂是年征天下有一藝者赴京就選,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對策時斥言其奸惡,遂使無一人及第,乃上表稱“野無遺賢”。}。落第之後回到偃師,後來又來到長安,獻賦上書,干謁贈詩{向來學者們認爲杜甫落第之後,即滯留長安,開始了他長達十載的生活。陳鐵民據新出土韋濟墓志,證杜甫落第之後,曾回陸渾山莊隱居,至天寶九載纔又到長安。見其《由新發現的韋濟墓志看杜甫天寶中的行止》,《文學遺產》1992年第4期,第51~54頁。杜甫在長安,曾獻《三大禮賦》,受到玄宗的重視,但最後並未授予官職;還曾贈詩韋濟、張垍諸人,希求汲引,也都落空。},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載長安,歷盡辛酸。“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獻三大禮賦表》){楊承祖認爲杜甫《上三大禮賦表》中所說的“賣藥都市,寄食友朋”,乃用韓伯休賣藥洛陽市中,口不二價典,非謂真賣藥。見《唐代研究論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1版。此可備一說。然細察《表》文之前後語意,證以杜甫此期詩文,謂“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確有其事,亦可通。}。“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潜悲辛”(《奉贈書左丞》)。這十載長安,使杜甫歷盡人生辛酸,他看到了生民疾苦,關心著國家安危。忠君戀闕,仁民愛物的情懷,在這顛沛辛酸的生活裏不惟未曾衰退,反而更加强烈了。這對于他的詩歌創作來說,是意義巨大的。就在這段時間,他寫下了《兵車行》、《前出塞九首》、《麗人行》和《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等反映天寶後期動亂行將到來的社會風貌的名作。

安史亂起之後,杜甫落入叛軍手中,被押解到陷落的長安。在陷落的長安,他寫下了那些忠君戀闕的千古名作,如《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泪,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哀江頭》: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爲誰綠。

他聽到肅宗已經即位靈武,便歷盡艱辛,奔赴鳳翔行在。他被授予左拾遺的官職。這個時期,他寫了《羌村三首》、《北征》等名作。因疏救房琯,他于乾元元年(758)被貶爲華州司功參軍。這期間,他寫了“三吏”、“三別”。乾元二年(759)秋,他終于棄官,携家入蜀,于歲末抵達成都,開始了他晚年飄泊西南的生活。

他在成都有一段時間生活相對安定。後來因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反,成都混亂,他移家梓州,來往旁縣,中間又曾在閬州小住。永泰元年(765)五月,離成都經渝州出峽,在雲安短期養病之後,于次年春末遷居夔州(今四川奉節)。大曆三年(768)春,他離夔州,飄泊江陵、公安、岳陽、潭州,大曆五年(770)冬,死于自潭州赴岳州途中舟上,年五十九{杜甫死因,有多種說法。可參閱陳貽焮《杜甫評傳》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1313~1329頁。}。杜甫暮年窮困潦倒,疾病纏身,十分凄凉。

安史之亂帶來了無數災難,也給詩歌創作帶來了變化。戰亂生活題材很自然地進入詩歌創作中。盛唐詩人還不慣于引戰爭苦難入詩。他們還沒有把眼光轉向底層。在這場災難面前,他們發抒感慨,“强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李白是盛唐詩人中寫及戰亂最多的,有《奔亡道中》、《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扶風豪士歌》、《永王東巡歌》、《南奔書懷》等等,他寫參與這場戰爭的感受、抱負、態度和不被理解的心情,還沒有轉向寫底層百姓的苦難。寫百姓苦難的,是安史亂起前後進入創作高潮的詩人們。李嘉祐寫戰後雕殘景象:“處處征胡人漸稀,山村寥落暮煙微。門臨莽蒼經年閉,身逐嫖姚幾日歸。貧妻白髮輸殘稅,餘寇黃河未解圍。”(《題靈臺縣東山村主人》)“白骨半隨河水去,黃雲猶傍郡城低。平陂戰地花容落,舊苑春田草未齊。”(《宋州東登望題武陵驛》)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這場大戰亂所造成的大破壞、大災難的,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詩,寫了這場戰爭中的許多重要事件,寫了百姓在戰爭中承受的苦難,以深廣生動、血肉飽滿的形象,展現了戰火中整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他的詩,被後人稱爲“詩史”。

他的詩被稱爲“詩史”,在于具有史的認識價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756)唐軍陳陶斜大敗,繼又敗于青阪,杜甫有《悲陳陶》、《悲青阪》;收復兩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九節度兵圍鄴城,看來勝利在即,杜甫寫了《洗兵馬》,其中提到勝利的消息接踵而至,提到回紇軍助戰、在長安受到優待的事,提到平叛諸將的功業。反映了此一事件在當時造成的普遍心理。後來九節度兵敗鄴城,爲補充兵員而沿途徵兵,杜甫有“三吏”、“三別”。宦官市舶使呂太一反于廣州,杜甫後來寫了《自平》。杜甫的有些詩,還可補史之失載,如《三絕句》中寫到的渝州、開州殺刺史的事,未見史書記載。從杜詩可見安史亂後蜀中的混亂情形。而《憶昔》則描述了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游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這是常被史學家用來說明開元盛世社會風貌的一首詩,寫時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從如此廣闊的視野幷如此頻繁地寫時事。他的詩,提供了史的事實,可以證史,可以補史之不足。

但是杜詩的“詩史”性質,主要的還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實。史實只提供事件,而杜詩則提供比事件更爲廣闊、更爲具體也更爲生動的生活畫面。史稱玄宗後期沉湎聲色,記載了不少事實,而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中,我們才真切地感受到這沉湎聲色的情景:

淩晨過驪山,禦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瑤池氣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中堂有神仙,煙霧蒙玉質。爰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裏描寫的是具體的情景,連面臨這情景時感覺到的氛圍和情思都有了。他寫戰爭帶給百姓的苦難,是從一個人、一個家庭寫起的。寫他們的遭遇,寫他們的內心的悲酸。如《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爲塵泥。賤子因敗陣,歸來尋舊蹊。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狸,竪毛向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寫到故鄉荒凉,老母病死,歸來無家,而尚得再次從軍,令人不忍卒讀。他把戰火中的人的內心世界,一一展開,令人千載之下,爲之動情。《羌村三首》、《哀王孫》、《哀江頭》、《北征》等詩,都是這種寫法。他的有些詩,雖不是直接寫時事,只寫一己的感慨,但由于他顛沛戰亂之中,與這場災難息息相關。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離時局,因之從他的感愴裏,我們可以感受到其時社會的某些心理狀態。從認識歷史的起初面貌說,這一類詩,也具有詩史的意義。

杜詩的詩史性質,決定了它寫作方法的變化。盛唐詩創造玲瓏興象以抒情,杜詩用叙事手法寫時事。詩的叙事手法起源甚早,《詩經》、樂府都用過。唐代詩人中李白的《贈張相鎬》、李頎的《別梁鍠》都用了叙述手法。李白的詩,叙自己的行藏;李頎的詩,實寫梁鍠的性格。而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體寫時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則是杜甫的創造。

杜詩叙事,既叙事件經過,又用力于細部描寫。這些細部描寫,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畫,從細微處見出真實,展開畫面,把人引入某種氛圍、某種境界。《北征》叙從鳳翔行在往鄜州省家的一路所見:“菊垂今秋花,石載古車轍。青雲動高興,幽事亦可悅。山果多瑣細,羅生雜橡栗。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我行已水濱,我仆猶木末。鴟鴞鳴黃桑,野鼠拱亂穴。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寫到家情境:“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髮。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嬌兒,顔色白勝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脚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海圖拆波濤,舊綉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羅列。瘦妻面復光,癡女頭自櫛。學母無不爲,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饑渴。問事競挽須,誰能即嗔喝?”沒有直接寫戰爭災難,而亂離與貧困一一顯現。他寫的都是不起眼的平常細事,但正是這些細小的描寫,從一個視角展現了廣闊的歷史畫面。也正是這些細小的描寫,使杜詩的叙事方式有別于前此的叙事詩。它從概括描寫走向寫具體事件的片斷,因寫細節而更少概括描寫常有的誇張,更多真實感。故事性被沖淡了,而生活色彩則得到極大的加强。《兵車行》、《羌村三首》、“三吏”、“三別”、《彭衙行》、《贈衛八處士》等詩無不如此。

杜詩叙事,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數的叙事詩,他其實是作爲抒情詩來寫的。例如《羌村三首》,記回鄜州省家事,寫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寫與家人、鄰里如何在這悲喜中相見,仍然是細部描寫,“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鄰人滿墻頭,感概亦歔欷”;“羣鶏正亂叫,客至鶏鬥爭。驅鶏上樹木,始聞扣柴荊”。但這些細部描寫要表現的,是悲喜交集的心境,是一腔蘊蓄已久、渴望渲泄的感情:悲哀、同情、無可奈何,都交錯在一起。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携,傾榼濁復清。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請爲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泪縱橫。

客觀的真實的叙述與主觀的强烈的抒情,融爲一體。他的一些詩,很難分出是抒情還是叙事。有時還雜以議論、融抒情、叙事、議論于一體。長篇如此,短篇也如此。有賦的鋪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詩的意境創造。記述的是時事,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畫面,而抒發的是一己情懷。這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詩歌表現方法的一種轉變,是杜詩異于盛唐詩的地方。

第二節杜甫的律詩

拓寬了律詩的表現範圍和表現手法以律詩寫組詩渾融的境界與出神入化的技巧

律詩在杜詩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據浦起龍《讀杜心解》統計,杜甫1458首詩中,五律626首,七律151首,五言排律117首,七言排律8首,共占杜詩總數的55﹪,如果加上絕句,則占70﹪以上。}。杜甫寫時事的詩,多是古體,因古體便于叙事。他在古體上的成就,無疑是巨大的。但他的律詩,在詩歌藝術上的成就卻更爲輝煌。

杜甫律詩的成就,首先在于擴大了律詩的表現範圍。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咏懷、羈旅、宴游,以及寫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以古體寫時事,較少受限制,杜甫多數寫時事的詩都是古體;用律詩寫時事,字數和格律都受限制,難度更大,而杜甫卻能運用自如。他這部分寫時事的律詩,較少叙述而較多抒情與議論,如《秋笛》、《即事》(“聞道花門破”)、《王命》、《征夫》等。爲擴大律詩的表現力,他以組詩的形式,表現一些較難表現、較寬泛的內容,五律和七律都有這樣的組詩。五律中的《秦州雜詩二十首》是一例。浦起龍已指出這是組詩。20首集中地表現了他在秦州時的心境。寫于客居夔州時的《洞房》、《宿昔》、《能畫》、《鬥鶏》、《歷歷》、《洛陽》、《驪山》、《提封》,雖未標出總題目,但就內容言,實是組詩。《洞房》爲八詩緣起:

洞房環珮冷,玉殿起秋風。秦地應新月,龍池滿舊宮。系舟今夜遠,清漏往時同。萬里黃山北,園陵白露中。

由系舟峽江,因秋夜景色而引發對宮掖凄凉的聯想。由今日宮掖之凄凉,而憶及往日宮中行樂之種種情形,于是有《宿昔》、《能畫》、《鬥鶏》諸篇,極寫當年宮中之行樂。第五首《歷歷》是轉折,由安史亂前轉向亂後:“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無端盜賊起,忽已歲時遷。”第六首《洛陽》寫洛陽陷落,叛軍進逼長安,玄宗出走。第七首《驪山》寫驪山已無復昔日繁華,寂寞凄凉,不勝今昔之感。第八首《提封》爲總結,反思、議論:

提封漢天下,萬國尚同心。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時征俊乂入,莫慮犬羊侵。願戒兵猶火,恩加四海深。

希望皇帝能行儉德,用賢人,戒兵火,加恩四海,則世事尚有可爲。八首詩前後照應,情思脉絡連貫,而表現的範圍是一首律詩難以表達的。

杜甫以律詩寫組詩最爲成功的,是七律,如《咏懷古迹五首》、《諸將五首》,特別是《秋興八首》,可以說是杜甫律詩中的登峰造極之作。這組詩寫于滯留夔州時期。此時安史之亂雖已結束,而外族入侵,藩鎮叛亂,戰爭仍然不斷。摯友已先後離開人世,詩人自己仍飄泊滄江,且疾病纏身。山城秋色,引發他的故園之思和對于京華歲月的懷念,回顧一生,感悟哲理。八首詩就是在這一思想脉絡上展開,一層深入一層{高友工、梅祖麟運用語言學批評的方法,從音型、節奏、句法、語法性歧義、復雜意象以及不和諧的措詞,對這一組詩作了細致的分析。見《唐詩的魅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31頁。可參閱。}。第一首:

玉露雕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江峽秋色牽動滯留夔府孤城的寂寞心緒,也牽動故園之思。由叢菊兩開引發留夔兩載的辛酸歲月的感慨,引發對于故園的思念。正沉浸于回憶與思念之中,忽又爲白帝城的四處砧聲所驚斷,于是有第二首。第二首又從現實開始,進入感慨與回憶: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泪,奉使虛隨八月槎。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從落日啼猿、孤城悵望中産生的身世飄零之感,引發對于往日曾叩近侍的回憶,又是感慨萬千。正沉浸在回憶與感慨裏,忽又被山城悲笳驚醒,回到現實中來。時光流逝,已經月上中天,嘆時光而傷淪落,于是有第三首:

千家山郭靜朝輝,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這一首從時光流逝嘆抱負落空,引發對于朝廷用非其人的不滿,于是有第四首: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震,征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這一首是對于國家命運的憂念。意謂政局變更,邊境戰火不斷,國家前途可憂,而自己窮老荒江,無法報國,空有憂思而已。後四首一次又一次地反復著憶往昔、感盛衰、傷淪落、嘆身世。這八首詩要表現的是一種深沉複雜的感情,交錯著感慨、回憶、思念與對于時局的看法。要用一首詩來把這些複雜的、低徊不盡的感情表達出來不容易做到,或者說不容易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用組詩則可以做到這一點。以律詩寫組詩,極大地擴大了律詩的表現力,這是杜甫在律詩發展史上的貢獻。

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迹。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泪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讀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全詩把一種驟然到來的狂喜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用“忽傳”、“初聞”、“卻看”、“漫捲”這些動詞,加强了突然性和隨意性色彩;用“即從”、“便下”、“穿”、“向”等詞,連接四個地名,造成風馳電掣的氣勢。表達的方式,仿佛散文一般,感情流暢,連貫性、整體感極强,毫不受律體的束縛。他在寓居夔州以後所作詩,這方面的成就,更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被楊倫稱爲“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此詩受到歷代詩評家的極高評價。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論此說,說是“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然此詩自當爲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爲唐人七言律第一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版,第95頁。},就是這樣的一首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風急、猿嘯、鳥飛、木落,伴以滾滾而來的江水,整個境界捲入到急速的流動之中。然後是一聲深深的嘆息。他用了那麽多在動作上相互連貫性極强的動詞,造成全詩的流動感和整體感,使人讀來有一氣流轉之感。但細究起來,全詩在聲律句式上,又有極精密的考究。八句皆對,首聯句中也對。嚴整的對仗被形象的流動感掩蓋起來了,嚴密變得疏暢。首聯上句第一字仄聲換成平聲,下句第一字平聲換成仄聲,一開始便用輕重的變化增加了兩個節奏。“猿嘯”處本應是二仄聲,他爲了使“天高”與猿聲連著表現一種高揚淩厲的情調,用了一個平聲字“猿”,三個平聲連續上揚,“嘯”仄下沉,兩頭均有一個急速的起伏,最後一個“哀”字,揚而不返。這首句在通過平仄的精心安排來表現聲象上,真是精彩極了。

杜甫律詩的最高成就,可以說就是在把這種體式寫得渾融流轉,無迹可尋,寫來若不經意,使人忘其爲律詩。如《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爲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以親切隨便的語氣說出,不露對仗與聲律安排的痕迹。《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潜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上四句用流水對,把春雨神韻一氣寫下,無聲無息不期然而來,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氣{此詩末聯上下句第一字平仄互調。這種末聯上下句第一字平仄互調的現象,據陸志韋統計,在杜甫的六百餘首五律中,共出現96次。這說明五律末聯第一字平仄不穩是一種實際存在的合理現象。見其《試論杜甫律詩的格律》,《文學評論》1962年第4期。}。《旅夜書懷》也是這類千古傳誦的名篇{此詩末聯作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據陸志韋《試論杜甫律詩的格律》統計,末聯的這種句式,在杜甫的五律中共53例。頸聯上句第一字平仄原本不稱,此處作平聲也是許可的。應該說,這仍是一首格律嚴格的五律。陸志韋統計,杜甫六百餘首五律,每字“合格”的衹有七首,其他詩人五律每字合格的也衹占極少數。不能用平仄每字合格來衡量其五律是否嚴格。}。

杜甫自己說:“晚節漸于詩律細。”(《遣悶呈路十九曹長》)又說:“老去詩篇渾漫與。”(《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這正是他對律詩的主要追求。“詩律細”不僅在于聲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從嚴謹中求變化,變化莫測而不離規矩。有時他爲了表達某種感情的需要而寫拗體{王嗣奭《杜臆》:“公胸中有抑鬰不平之氣,每以拗體發之。”},晚年七律拗體更多。這種拗體與七律初期出現的某些不合律現象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後的通變,表現爲變化中的完整。

杜甫律詩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煉字煉句上的成功。精于用字,刻劃細微,在他的古體中有同樣表現,而以律詩的表現最爲精彩。他煉字,用力之處在表現神情韻味。劉熙載說“少陵煉神”,就是指這一點。他的用字,常常達到一字之下,他人難以更改的地步。他善于用動詞使詩句活起來,用副詞使詩疏暢而富于轉折,特別是“自”字,他實在是用得好極了。他還善于用顔色字以强化某種情感色彩,用疊字以創造氛圍,,用雙聲疊韻以使詩的聲調更加和諧悅耳,用俗字口語使詩讀來更加親切{參見馮鍾芸《論杜詩的用字》,《杜甫研究論文集》第1輯,中華書局1962年第1版,第199~216頁;周春《杜詩雙聲疊韻譜括略》,《叢書集成》初編影藝海珠塵本;羅宗強、郝世峰主編《隋唐五代文學史》中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66~68頁。}。煉字,是他的自覺追求。他說過:“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他是用很大的精力在煉字上的。

第三節杜詩的藝術風格

杜詩的主要風格沉鬰頓挫杜詩風格的另一面:蕭散自然杜詩風格與杜甫處境心境的關係

杜詩的主要風格特徵是沉鬰頓挫,沉鬰頓挫風格的感情基調是悲慨。杜甫是一位繫念國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詩人。動亂的時代,個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觸,則悲慨滿懷。他的詩有一種深沉的憂思,無論是寫生民疾苦、懷友思鄉,還是寫自己的窮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闊大的。他的詩,蘊含著一種厚積的感情力量,每欲噴薄而出時,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養所形成的中和處世的心態,便把這噴薄欲出的悲愴抑制住了,使它變得緩慢、深沉,變得低回起伏。長篇如此,短章也如此。例如,《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先叙抱負之落空,仕既不成,隱又不遂,中間四句一轉,感情起伏,待到鬱勃不平之氣要爆發出來,卻又撇開個人的不平,轉入對驪山的描寫。由驪山上的奢靡生活,寫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平憤懣之情似乎又是要噴薄而出了,但是沒有,感情回旋,變成了“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的深沉嘆息。“入門聞號洮,幼子餓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爲人父,無食致夭折”。悲痛欲絕的感情看來似乎要難以自制了,但又沒有噴薄而出,“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個人的悲痛變成了對于百姓苦難的深沉憂思,留下了無窮韻味。《夢李白二首》也是這種回環反復表達感情的很好例子,夢中見其來,又疑其真來;分明他已真來,又疑其何以能逃出牢籠,定非真來;說他幷非真來,又分明見其月色下的憔悴顔色。真真幻幻,表現的是濃到如酒的情誼,深沉低回,波浪起伏。《北征》、《洗兵馬》、《壯游》、《同穀七歌》、《送鄭十八虔貶臺州司戶》,還有前面提到的《秋興八首》都是這樣的例子。沉鬰頓挫,是杜詩的主要風格。沉鬰,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

除了沉鬰頓挫之外,杜詩還有其它的風格。胡震亨說杜甫的詩“精粗巨細,巧拙新陳,險易淺深,濃淡肥瘦,靡不畢具”(《唐音癸簽》卷六)。就是說的杜詩風格的多樣性。風格的多樣正是偉大作家藝術上高度成熟的標志。在杜詩的多樣風格中,蕭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閑適情趣,安靜明秀境界,細膩的景物描寫,形成蕭散自然的特色。這類詩不少,如《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魚鳥自得其樂,在一片寧靜的氛圍裏,生一份閑適愉悅情思。“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江亭》)。“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漫成二首》其一)。“野船明細火,宿鷺起圓沙”(《遣意二首》其二)。“芹泥隨燕嘴,花蕊上蜂須”(《徐步》)。“仰蜂粘落絮,行蟻上枯梨”(《獨酌》)。這些都是蕭散心境、閑適情趣的産物。這類風格最有代表性的,是《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其五: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其七:

不是愛花即欲死,只恐花盡老相催。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這組詩把蕭散自然的情懷抒寫得從容和優雅,讓人神往。《絕句漫興九首》也是如此。

杜詩的不同風格的形成,與杜甫不同時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時期的不同心境似有關係。當他生活坎坷,顛沛流離,或處于戰亂之中時,他的家國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這時的詩,往往便表現爲沉鬰頓挫。長安困頓、陷落賊中、華州鄜州時期、隴蜀道上、夔州以後的詩,多數是這類風格。當他生活稍爲安定時,他就寫一些蕭散自然的詩。成都草堂的一段時間,就有不少這類作品。

第四節杜詩的地位與影響

集六朝、盛唐詩歌之大成對後代詩人的影響

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幷序》說:“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顔、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元稹是說杜甫兼有各家之所長。宋人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