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狄浦斯情结_第1页
论俄狄浦斯情结_第2页
论俄狄浦斯情结_第3页
论俄狄浦斯情结_第4页
论俄狄浦斯情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俄狄浦斯情结摘要俄狄浦斯王,这一英雄人物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虚构出来的。该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从小被自己生父生母丢弃的孩童,阴错阳差的长大成人后,在一次偶然的争斗中毫不知情的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后娶了自己生母的故事。后来,活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神经病理学界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得提出俄狄浦斯情节。从时空跨度和虚实真伪等都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超凡智慧夹杂着自我灭亡、显赫荣誉伴随着离经叛道的命运却是相差无几的。更进一步来说,他们都甘冒性命之臾,努力摸索着人类心理的秘密,都在尝试说破由斯芬克斯之谜引出的更多人性机密。在这恋母情节的背后,我们其实都能见到虐待性父亲的形象。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中在古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王》中,较早地反映了父亲虐待儿子这一母题。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哪吒、孟君等弃子英雄故事,也有这个母题出现。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虐待性父亲原型第一章俄狄浦斯情结,通俗地讲就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节。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忒拜城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他生下来就被抛弃了,因为在他尚未出生时,阿波罗的神谕便昭示他注定会成为杀父娶母的凶手。拉伊俄斯将刚出生的婴儿(即俄狄浦斯)交给一个牧羊人,让他把婴儿弃于森林。但是牧羊人出于怜悯之心,把婴儿交给了邻国科任托斯国王的仆人,那仆人又把婴儿转交给了他的主人科任斯托国王。国王收养了婴儿并认作自己的儿子。因为婴儿有一双肿脚,取名为“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在希腊语中有肿脚的意思)。长大后,俄狄浦斯偶然得知神谕昭示他以后注定要弑父娶母。为了逃避神谕,俄狄浦斯毅然选择离开。在出走途中,他遇到了生父拉伊俄斯,双方在互相不知道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发生争执,俄狄浦斯杀死了拉伊俄斯。随后,俄狄浦斯走至忒拜城,而且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城人。因忒拜城人曾允诺说,任何人只要能够解开斯芬克斯的谜语,就可以成为国王。于是,俄狄浦斯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忒拜城的新国王,并与国王遗孀伊俄卡斯忒结了婚。他在位多年,国泰民安,受人敬仰,并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和自己的母亲伊俄卡斯忒生养了两儿两女。后来,忒拜城遭受瘟疫,神谕说只有把杀死前任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驱逐出境瘟疫才会终止。最后,真相大白,俄狄浦斯发现自己就是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为了惩罚自己的罪恶,他刺穿了自己的双目,离开了忒拜城。由此,俄狄浦斯在全然不知情的状况下,逐步完成了“弑父娶母”的神谕。对多数人而言,这种观念对于道德伦理是一种侮辱,所谓的乱论对许多人造成极大的恐吓。“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自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提出至今,仍然是文学作品的热门话题,在文艺学领域方面,它更是一直被关注。俄狄浦斯情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文艺学价值,它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分析一部文学作品,人物形象以及作品主题。对其内涵、价值的深刻理解有必要建立在对俄狄浦斯情结及其相关理论面的认知基础上,包括对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说、力必多和幼儿性欲等多方面知识体系的系统把握,弗洛伊德本人也正是通过不断建构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才使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同时,学界针对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讨论和质疑也不容忽视。针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合理性、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适性、俄狄浦斯情结的泛性色彩和俄狄浦斯情结的男权意识等方面的讨论。批评者认为,俄狄浦斯情结以生物学为基础,导致文化、环境、家庭、个人经历等因素对人类行为和心理产生的影响被忽视了。然而,尽管遭受了众多非议,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却一直是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美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难以回避的话题,在众多学科研究和拓展的过程中,俄狄浦斯情结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同时,俄狄浦斯情结对人类深层心理和童年经验的深度挖掘使之在文艺批评领域较其他文艺批评理论更具优势。在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启发下,不仅许多经典文艺作品得到了重释,相当多的新的文艺作品不断被批评家纳入这一理论的观照之下。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这部戏剧的基础是哈姆雷特在完成复仇任务时的忧郁不决。长期以来,对哈姆雷特复仇时的优柔寡断,流传着几种不同说法,如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代表了一种类型人物,这类人物的行动力量被过分发达的智力麻痹了。歌德这样评价哈姆雷特:“一个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他被要求去作不可能的事,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国学界以俄狄浦斯情结为切入点的研究著述和论文还不多见,学者大多数以精神分析美学流派为研究主线,“俄狄浦斯情结”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被谈及。导致中国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研究产生弱势局面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与在西方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不同,弗洛伊德思想在中国掀起热潮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仅有三十几年。另一方面,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俄狄浦斯情结具有的乱伦本质较难令人接受。五千年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有根深蒂固的教化作用,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中。由此,子女对父母的爱恋多被看作出于孝心,而对父母的仇恨多出于对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父为子纲”等伦理纲常的不满。而且,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从根本上抑制了父母与子女间的冲突和乱伦。因此,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俄狄浦斯式的人物较少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学者在文艺活动的创作、接受和批评过程中也较少以俄狄浦斯情结为切入点。总之,尽管学术界对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一直众说纷纭,论争不断。然而它之于文艺活动的重要效用在其作为作品主题、创作动势、情感纽带和批评武器的特殊价值中得以全方位彰显,尤其在探索文艺创作的深层动因和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方面,俄狄浦斯情结具有其他理论无可比拟的优势。相信随着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日益完善,它在中西方的学术价值将得以更广泛更全面的实现。参考文献[1][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1-8卷)[M].车文博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2][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M].廖运范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林尘、张焕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4]汪文学:《民间文学中的父子疏离现象解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7[5]朱福芳:((<俄底浦斯王>中的神话和父亲原型》,《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4.12[6]叶舒宪:《孝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分析》,《文艺研究》,1996.6[7][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M].冯川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8][美]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M].王作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9]林文钦:(‘父与子’西方文学的一个永恒母题—从“俄底浦斯之谜”谈起,《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7.12[10][美]斯蒂芬•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