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自卫、霍之出,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①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②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夫部曲行阵、屯营顿舍,与夫昼夜之警严、符籍之管摄,皆所谓军之纪律。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故以守则整而不犯,以战则肃而用命。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士诚乐死之矣,然其纪律之不戒也,亦所以取败也。故曰:厚而不能令,譬如骄子,不可用也。昔者,司马穰苴卒然擢于闾伍之间而将齐军,一申令于庄贾,而三军之士莫不备争为之赴战,遂一举而摧燕、晋之师。彭越起于群盗百人之聚,其所率者皆平日之等夷,一旦号令,斩其后期,众皆莫敢仰视,遂以其兵起为侯王,卒佐高祖平一天下。二人者,岂复所谓素抚循之师者哉!以其得治军之纪律,能使夫三军之士必死于令故也。广不求诸此,乃从妄人之谈,而深自罪悔于杀已降,以为祸盖莫大于此者,亦已疏矣。(节选自何去非《李广论》)材料二: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注】①败衄:挫败损伤,多指战事失败。②不偶:这里指命运不好。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士A虽B佚C乐为之D死E敌F然敌卒G犯之H无以I禁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卫、霍,指西汉武帝时期名将卫青、霍去病,皆以武功著称,后世并称“卫霍”。B.且,指将近,与《陈情表》中“且臣少仕伪朝”的“且”意思不同。C.卒,指仓猝、突然,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相同。D.鄙,指郊野,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的“鄙”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武帝对于立功者的赏赐丰厚,被封侯的有数十上百人,李广及其手下的将士也被封侯。B.作者认为,部队的编制队形、驻扎宿营以及昼夜的警戒、符节号令和兵籍的管理等,都关乎军纪。C.李广不用军纪治理军队而想使士卒安乐而舒适,虽然得到士兵的爱戴,但程不识对此有不同看法。D.作者举司马穰苴和彭越严明军纪而取得成功的例子,与李广形成了对比,使观点更具说服力。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2)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14.两则材料都对李广进行了评价,何去非与司马迁对待李广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0.CFH11.C12.A13.(1)这就是功勋、爵禄和赏赐都没有给他,他又继而(自杀)身死的原因。(2)即使是统率一百名士卒的将领,也不能有一天废弛军纪而放松对号令的申明和军纪的约束。14.①何去非侧重于批评李广身为将军,对士兵擅自施以恩惠,统率军队不用纪律,最后导致身败无功。②司马迁主要称赞李广身行端正,为人忠实,是士兵的表率,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士卒虽然安逸,乐于为他拼死作战,但是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无法禁止(不听从命令的行为)。“士”作主语,“佚”作谓语,故应在C处断开;“虽……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但是……”,故应在F处断开;“敌卒”作主语,“犯”作谓语,“之”作宾语,故应在H处断开。故应在CFH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B.“且”,将近;/况且。句意:李广手下的将士被封侯将近几十人。/况且我年轻时做伪朝的官。C.错误。“卒”,仓猝、突然;/最终。句意:司马穰苴突然从闾伍中被提拔起来而统率齐军。/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D.正确。“鄙”,郊野;/见识浅薄。句意: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李广及其手下的将士也被封侯”错,原文是“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可见,李广没有被封候。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与”,给;“以死”,用自杀身死。(2)“虽”,即使;“率”,统率;“缓”,放松。【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概括:何去非侧重于批评李广身为将军,对士兵擅自施以恩惠,统率军队不用纪律,最后导致身败无功。(2)根据“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概括:司马迁主要称赞李广身行端正,为人忠实,是士兵的表率,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参考译文:材料一:过去,李广身为将军,他的才能出众、气概超群,汉代守边的将领没有比他更强的。(他)率领军队屯兵边境四十余年,一年接着一年凭借将军的身份远出边塞,经历的大小战斗有七十多次。当时汉武帝对于立功者的赏赐十分丰厚,从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征时起,(由于)杀敌立功而被封侯的有数十上百人。李广手下的将士被封侯将近几十人,而李广总是由于打了败仗而被处罚,没有建立尺寸之功来取得封侯的爵赏,最后因失去军纪而自杀来承担幕府的罪责。当时,后世的士人无不惋惜他的才能,而深切地悲伤他多舛的命运。我私下曾探究过这件事,凭李广本人的才能而最后竟然落了个这样的结局,是由于他统率军队不用纪律。这就是功勋、爵禄和赏赐都没有给他,他又继而(自杀)身死的原因。部队的编制队形、驻扎宿营,以及昼夜的警戒、符节号令和兵籍的管理,都是所说的军纪。即使是统率一百名士卒的将领。也不能有一天废弛军纪而放松对号令的申明和军纪的约束。所以用(它)防守时就能军容严整而不可侵犯。用(它)进攻时就能严阵(以待)服从命令(而拼死作战)。现在李广治理军队,只是想使士卒人人都能安乐而舒适。至于部队的编制、屯住、戒严、管理都废弛简略,以便使士卒的个人私愿得到满足而擅自施以恩惠,所说的军队的纪律,是从来就没有用过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对士兵宽容和缓不苛求,士兵都爱戴他、乐于(在他手下当兵),但程不识却说:“士卒虽然安逸,乐于为他拼死作战,但是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无法禁止(不听从命令的行为)。”这就是他只顾用恩德(笼络士卒)而不用军纪(约束士兵),而战功最终也必定难立的原因。士卒假如乐意为李广效命,拼死与敌人战斗,然而军队的纪律废弛不用,也必然失败。所以说:只对士兵施以厚恩厚德而不用法令约束他们,这些士兵就好比一味溺爱的骄子,是不能使用的。过去,司马穰苴突然从闾伍中被提拔起来而统率齐军,他立即申饬号令斩庄贾之首,三军的将士没有不奋勇争先为他去作战的,于是一举摧败燕、晋的军队。彭越是从群盗百人之中起家为首领的,他所率领的都是平日相处的同辈人,一旦他申严号令,斩了那个失约最末到的人,众人都不敢抬头看他,于是依靠那些士卒做了侯王,终于辅佐汉高祖平定统一了天下。他们二人的军队,难道是靠平素的抚慰加恩而这样的吗!这是他们有治军的纪律,从而使三军将士一定为军令而死的缘故。李广不从这方面寻求原因,竟然听从无知人的话,深深地罪悔自己杀死已降的士卒,认为灾祸没有比这更大的,这也是太不切实际了。材料二:太史公说:《传》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被将士们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山西省太原市2024年高考语文二模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秦以无道毒天下,六王皆万乘之国,相踵灭亡。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自张良狙击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陈胜出于戍卒,一旦奋发不顾,海内豪杰之士,乃始云合响应,并起而诛之。数月之间,一战失利,不幸陨命于御者之手。身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项氏之起江东,亦矫称陈王之令而渡江。且其称王之初,万事草创,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岂小小者哉!(节选自《容斋随笔·陈涉不可轻》)材料二: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周文,陈之贤人也,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遣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腊月A陈B王之C汝阴D还至E下城父F其御庄贾G杀H以降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云合响应,指如云朵般聚合,像回声般应和,形象地描写陈胜起义时获得的支持。B.博士,秦汉时的官名,充当君主参谋,兼有礼官性质,由此可知孔鲋很受重用。C.假王,指暂时代理为王,与《苏武传》中“假吏常惠”的“假”词义用法不同。D.相与,文中指共同、一齐之意,与《饮酒》中“飞鸟相与还”的“相与”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拥有雄厚军事实力的六国,被秦国攻灭之后,甘于忍受暴虐无道的统治,除了张良有过复仇之举外,再没有过敢与秦抗衡之人。B.陈胜出身卑微,但是能奋不顾身,领导反秦力量进行英勇的斗争,虽然持续时间并不长久,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C.周文自称熟习军事,受陈胜重用,却不敌章邯领导的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田臧率领精兵围攻荥阳时兵败身死。D.陈胜称王时,过去与他一起受雇耕田的友人投靠他,受到了陈胜的礼遇,后却因言语不当而被杀,这让旧友们相继离开。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4分)(2)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4分)14.材料一中,作者就“陈涉不可轻”的观点给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3分)10.(3分)ADF11.(3分)C(“词义用法不同”错,两者均为“暂时代理”)12.(3分)C(“围攻荥阳时”错。田臧是在敖仓迎击秦军而死)13.(8分)(1)难道(诸侯王)没有孝顺的有德行的子孙后辈和遗留下的家族训示?(然而)都抱着头像老鼠一样趴在地上(任其宰割)。(“岂无”“奉”“鼠”各1分,句意1分)(2)陈胜尽管已经死去,但他所安置派遣的侯王将相最终灭了秦朝,是陈涉首先举事的缘故啊。(“所置”“竟”、判断句式各1分,句意1分)14.(3分)①出身卑微,勇气可嘉。②首事之功,影响全局。③眼界开阔,志向远大。(每点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国以暴虐无道的行为毒害天下,曾经六国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却相继被灭。难道(诸侯王)没有孝顺的有德行的子孙后辈和遗留下的家族训示?(然而)都抱着头像老鼠一样趴在地上(任其宰割)。自从张良曾经狙击过秦始皇外,就再也没有一人敢向西窥伺秦朝的锋芒了。陈胜出身于戍守的士卒,短时间内奋发不顾自己的安危,天下的英雄豪杰才开始像云一样集合,如回声般响应,共同奋起而诛灭秦朝。几个月之间,在一次战役中失利,不幸被驾车的部下杀死丧命,自身虽然已经死去,(但是)他所安置派遣的侯王将相最终推翻了秦朝。项氏一族在江东起兵,也是假称奉了陈王的命令而渡过长江的。而且陈胜在刚刚称王的时候,许多事情都是粗略的创建起来,能够听从陈余的建议,迎立孔子的孙子孔鲋为博士,甚至尊奉为太师,(他)与孔鲋商议谋划的事情,都不是平庸之辈崛起后所能想到和做到的,这种志向难道是小小的吗?材料二:陈涉于是自立为王,定国号为张楚。就以吴广为代理王,督率各将领向西进攻荥阳。周文(即周章,“文”为其字)是陈县的贤人,自称熟知用兵之道,陈王就授给他将军印,率军向西进攻秦军。秦王朝派少府章邯赦免骊山的刑徒以及奴隶所生的儿子,全部征发来攻打张楚的大军,把楚军全部打败了。将军田臧等人一起密谋说:“周文的军队已经溃散,秦国的军队早晚会到来,我们包围荥阳城久攻不下,如果秦军一到,必定会大败。不如留下少量的部队,足以守荥阳就可以了,把其余精锐的军队全部拿来迎击秦军。现在代理王吴广骄横,又不懂用兵谋略,这样的人无法和他商量议事,不诛杀他的话,我们的计划恐怕会失败。”于是他们就假传陈王的命令杀掉了吴广,把吴广的首级献给了陈王。陈王就派使者赐给田臧楚国令尹的印信,任命他担任上将军。田臧就派部将李归等人监守荥阳城,自己带了精锐的部队西进到敖仓迎战秦军。双方交战时,田臧战死,军队溃散。章邯领兵(趁机)到荥阳城下攻打李归这些人,打败了他们,李归等人战死。腊月,陈王退到了汝阴,不久又回到下城父,他的车夫庄贾杀死陈王向秦军投降。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为王之后,定都在陈地。一位过去曾经与他一起受雇耕田的同伴听说了,来到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守门令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字。陈胜听到喊声,于是下令召见,用车载他一起回宫。客人出入宫殿越来越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陈王下令斩杀了他。(从此以后)陈王的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引退离去,没有再亲近陈王的人了。陈胜尽管已经死去,但他所安置派遣的侯王将相最终灭亡了秦朝,是陈涉首先举事的缘故啊。山西省临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节选自《荀子·乐论》)材料二: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降体以礼,降心以乐。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节选自《三略·下略》)材料三:雨,吾见其所以湿万物也;日,吾见其所以燥万物也;风,吾见其所以动万物也。隐隐谹欲而谓之雷者,彼何用也?阴凝而不散,物蹙而不遂,雨之所不能湿,日之所不能燥,风之所不能动,雷一震焉而凝者散,蹙者遂。曰雨者,曰日者,曰风者,以形用;曰雷者、以神用。用莫神于声,故圣人因声以为乐。为之君臣、父子、兄弟者,礼也。礼之所不及,而乐及焉。正声入乎耳,而人皆有事君、事父、事兄之心,则礼者固吾心之所有也,而圣人之说又何从而不信乎?(节选自苏洵《乐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人不能A不乐B乐C则不能D无形E形F而不为道G则不能H无乱。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文中指引导。这与《离骚(节选)》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意思相同。B.流,文中指放纵。这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欲流之远者”的“流”意思不同。C.文,指乐曲的文词。这与《<论语>十二章》中“文质彬彬”的“文”意思相同。D.乐,指喜好、热爱。这与《归去来兮辞》中“乐琴书以消忧”的“乐”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不能没有音乐,音乐总是会表现为一定的声音或动作,人的声音、性情、技艺的变化都蕴藏在音乐之中。B.音乐具有教化的作用,所以先圣通过制订乐曲让人快乐,懂得节制,教他们明辨是非,远离邪恶污秽的习气。C.礼用来规范人的行为,而乐可以悦服人的内心,贤人和圣人的不同主政理念正是礼和乐不同教化作用的体现。D.礼不能起作用的地方就需要乐,正如当阴云凝聚不消散时,雨、风和太阳无法起作用,就需要雷霆的震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2)用莫神于声,故圣人因声以为乐。14.以上材料都是关于“乐”的论述,请概括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10.BEG11.C12.A13.(1)能让百姓快乐的君主,国家能够保持长久;只知道让自己快乐的君主,国家很快就会灭亡。(2)而有用的东西没有比声音更神奇(玄妙)的,因此圣人便凭借声音创造了音乐。14.①材料一侧重强调乐在人伦教化中的作用。②材料二侧重强调乐是让国家政务得以顺利施行的一种手段。③材料三强调乐能够弥补圣人说教中的不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不能没有表现。如果音乐表现出来的不是做人之道,国家就会混乱。“不能不乐”的主语是“人”,意思是“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句意完整,故B处断开;“不能无形”的主语是“乐”,意思是“音乐不能没有表现”,句意完整,故E处断开;“不为道”的意思是“不是做人之道”,其主语是“形”,“而”表假设,故G处断开。另外,“不能不乐”“不能无形”“不为道”“不能无乱”句式相似,结构一致。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所以制定《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人。/来吧,我愿意为你(楚怀王)在前面指引那道路(圣王之道)。B.正确。“流”,文中指放纵。/动词作名词,水流。句意:令这些乐声有足够的快乐而不放纵。/想要水流流得远。C.错误。“文”,指乐曲的文词。/华美、文采。句意:古代的圣王又令乐曲的文词足够能让人辨别是非。/文采和质朴兼备。D.正确。“乐”,指喜好、热爱。/意动,以……为乐。句意:是说人们喜爱他的家庭。/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我的忧愁。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音乐总是会表现为一定的声音或动作”错误。原文“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是说人不能没有快乐,快乐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止中体现出来。“表现为一定的声音或动作”的是人,而不是音乐。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乐”,使……快乐;“身”,自己;“亡”,灭亡。(2)“莫”,没有什么;“神于声”,状语后置,比声音更神奇(玄妙);“因”,凭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一原文“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说古代的圣王厌恶混乱,所以制订《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人,令这些乐声有足够的快乐而不放纵,古代的圣王又令乐曲的文词足够能让人辨别是非,而不会害怕恐惧,又令邪恶污秽的习气无法接触。“故乐在宗庙之中,……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荀子认为音乐可以使家族和睦、君臣和谐、万民归依,从而达到感染教化的目的。所以,主要侧重强调乐在人伦教化中的作用。材料二原文“所谓乐者,……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是说所谓乐教,……而是说人们喜爱他的家庭,喜爱他的宗族,喜爱他的职业,喜爱他的家园,拥护国家的政令,乐于遵守国家推崇的道德风俗。可知侧重强调乐是让人们喜爱家庭、宗族、职业、家园,拥护国家政令,所以主要侧重强调音乐是国家政务得以顺利施行的一种手段。材料三原文“用莫神于声,故圣人因声以为乐”“礼之所不及,而乐及焉。”是说而有用东西没有比声音更神奇(玄妙)的,因此圣人便凭借声音创造了音乐。而礼所不能起作用的地方,乐则能起作用。由此可知,强调乐能够弥补圣人说教中的不足。参考译文:材料一:音乐,就是快乐,它是人的情感一定不能避免的东西。所以人不能没有快乐,快乐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止中体现出来;而做人之道,就在于声音、动静、性情、技艺的变化,全都在音乐之中了。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不能没有表现,如果音乐表现出来的不是做人之道,国家就会混乱。古代的圣王厌恶混乱,所以制订《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人,令这些乐声有足够的快乐而不放纵,古代的圣王又令乐曲的文词足够能让人辨别是非,而不会害怕恐惧,又令邪恶污秽的习气无法接触。音乐在宗庙之中时,君臣上下一同听音乐,就没有不和谐恭敬的:在家门之内,父子兄弟一同听音乐,就没有不和睦亲近的;乡里宗族之中,年长年少的人一同听音乐,就没有不和乐顺畅的。音乐,是审定一个主音,就可以决定其他和音,并列乐器就可以整理节奏,多种乐器合奏就可以成为文制。所以音乐足以率领统一的原则,足够用来应对各种变化。(节选自《荀子·乐论》)材料二:贤人发布的政令,在行动上使人服从;圣人发布的政令,在思想上让人心悦诚服。行动上的服从是一时的,如果从内心里服从,那就可以保持始终。使人行动上服从,可以通过礼教来实现,使人从心里顺服,就要靠乐教来实现。所谓乐教,并不是指的金石丝竹等乐器,而是说人们喜爱他的家庭,喜爱他的宗族,喜爱他的职业,喜爱他的家园,拥护国家的政令,乐于遵守国家推崇的道德风俗。像这样统治人民的君主就需要创作音乐来节制百姓,使他们的生活不失和谐。所以,有德行的君主,总是用音乐让人民快乐;没有德行的君主,用音乐让自己快乐。能让百姓快乐的君主,国家能够保持长久;只知道让自己快乐的君主,国家很快就会灭亡。(节选自《三略·下略》)材料三:我看到雨,是用来让万物润湿的;太阳,是用来让万物干燥的;风,是用来让万物流动的。发出隐隐的声响的是雷霆,它有什么作用呢?阴云凝聚在一起而不消散,万物迫在一起而不舒展,雨不能将其润湿,太阳不能将其干燥,风不能将其吹动的那些东西,雷霆一震就能让那些凝聚的东西散开,局促在一起的东西舒展开。名字为雨的,名字为太阳的,名字为风的,所起作用的都是形,而名字为雷的,所起作用的则是神。而有用的东西没有比声音更神奇(玄妙)的,因此圣人便凭借声音创造了音乐。区别君臣、父子、兄弟之别的,是礼。而礼所不能起作用的地方,乐则能起作用。醇正的声音进入了人的耳朵,人就都会兴起侍奉君王、侍奉父亲、侍奉兄长之心,礼是我心中原本就有的,这样一来对待圣人的言说,又怎么会不相信呢?(节选自苏洵《乐论》)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江介,字邦直,德兴人。少读程子书,至水清性善之说,喟然太息,视平日所不过为利禄尔,亟走谒徐逸平于常山而师之。官进贤令,以旱赈恤有劳,旁县吏多受赏,先生曰:“子饥而母乳之,何赏为!”会诏蠲民田半租,先生以为输租之弊,虽合①勺必取盈。若但蠲其半,仅有利于大户。彼输一升者,名减五合,而仍一升也。不若取贫民三升以下者悉蠲之。部使者程大昌以闻,从之。大昌喜曰:“君虽官止百里,而惠加一路。”隆兴帅守龚茂良尤重之。改兴国令,陈其邑五事,时不能用。转四川总领司主管文字。东川大饥,总领主饷,不豫民事,先生请以库之羡钱赈之,遂昌守李焘亦亟称之。通判恭州,卒。所著有《玉汝堂集》。先生诚悫敦重,有得于龟山②之传。其于逸平讳日,为不御酒食者终身。两宰县,可比古之循吏。门人以程端蒙为最。(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材料二:永乐时,皇太子过邹县,见民间灶釜不治,衣皆百结,叹曰:“民隐不上闻若此乎!”时布政石执中来迎,太子责之曰:“为民牧,而视民穷若此,亦动念否?速往督郡县,取勘饥民口数,发官粟赈之。毋惧擅发,予当自奏也。”至京,即奏之。上曰:“昔范纯仁犹举麦舟③济父之故旧,况百姓吾赤子乎!”洪熙④元年,上闻准、徐、山东民多乏食,召杨士奇等草诏免夏税。士奇曰:“可令户、工二部与闻。上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卿等姑勿言,速遣使赍行”。左右言:“地方千余里,宜有分别。”上曰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尺寸较量耶?”(节选自张岱《快园道古》)[注]①合:容量单位,一升十合,一合十勺。②龟山:宋理学家杨时的号,徐逸平曾拜其为师。③麦舟:指宋范纯仁以麦舟助父亲范仲淹故旧治丧事。④洪熙:明仁宗朱高炽年号。上文的“皇太子”即朱高炽。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上曰A恤民B宁过C厚D为天下E主F可G与民尺寸H较量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息,大声长叹,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太息”含义不同。B.母乳,文中指母亲哺乳,与现代汉语“母乳喂养”中的“母乳”含义不同。C.宰,文中作动词,主管。宰县,意为主管一县的事务,即担任县令一职。D.地方,文中指土地方圆,其中“方”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方六七十”中的“方”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介担任进贤县令时,朝廷诏令免除百姓田地一半的租税,他认为不如将交纳三升以下贫民的赋税全部免除,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B.江介性情诚朴敦厚,他的老师徐逸平去世后,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怀念,他终身不再饮酒。他两度担任县令,可以与古代的循吏相比。C.朱高炽做太子时,一次经过邹县,看到百姓生活穷苦,就责备当地主管民政的官员石执中,让他赶快前去督促郡县,采取救济措施。D.身为皇帝,朱高炽非常关心民生,他对杨士奇说,救济百姓就像救援困于火灾或落入水中的人一样,应该快速将钱物送到贫民手中。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昌喜曰:“君虽官止百里,而惠加一路。”(2)见民间灶釜不治,衣皆百结,叹曰:“民隐不上闻若此乎!”14.江介、皇太子身份的朱高炽和皇帝身份的朱高炽对穷困百姓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答案】10.ADF11.A12.B13.(1)程大昌高兴地说:“先生虽然官职只是县令,却将恩惠施加给一路。”(2)(他)看到民间不整治锅灶,人们穿的衣服都打着很多补丁,感慨地说:“百姓的痛苦不能使皇上听到,到了这种程度啊!”14.①江介:请求用官库多余的钱救济百姓。

②皇太子(朱高炽):敦促地方官发放官米救济百姓。

③皇帝(朱高炽):命令杨士奇拟诏减免百姓夏季赋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上说:“救济百姓宁可过分,作为一国之君,难道和百姓计较那点钱物吗?”“曰”断句的标志,其后断句,所以A处断句;“过厚”陈述的是“恤民”,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为”作谓语,“天下主”作宾语,省略主语“上”,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单独成句,所以DF处断句。故选A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含义相同。都是“大声长叹”的意思。句意:(不禁)感慨长叹。/我长声叹息禁不住泪流满面啊。B.正确。母亲哺乳;/用母乳。句意:孩子饥饿时母亲给他喂乳。/用母乳喂养。C.正确。句意:江介两次担任县令。D.正确。句意:土地方圆一千多里。/方圆六七十里。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他终身不再饮酒”错误。由原文“其于逸平讳日,为不御酒食者终身”可知,原文说的是,徐逸平去世后,江介终生不在徐逸平的忌日饮酒。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止”,只;“百里”,指县令;“加”,施加。(2)“百结”,打着很多补丁;“民隐”,百姓的痛苦;“闻”,使……听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江介:由原文“东川大饥,总领主饷,不豫民事,先生请以库之羡钱赈之,遂昌守李焘亦亟称之”可知,请求用官库多余的钱救济百姓。皇太子(朱高炽):由原文“为民牧,而视民穷若此,亦动念否?速往督郡县,取勘饥民口数,发官粟赈之。毋惧擅发,予当自奏也”可知,敦促地方官发放官米救济百姓。皇帝(朱高炽):由原文“洪熙元年,上闻准、徐、山东民多乏食,召杨士奇等草诏免夏税”可知,命令杨士奇拟诏减免百姓夏季赋税。参考译文:材料一:江介,字邦直,是德兴县人。年少时读程颢的著作,读到“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的论述,(不禁)感慨长叹,看到平时不过是为了利禄(奔波),便急忙赶到常山拜谒徐逸平,并拜他为师。(江介)担任进贤县令,因旱灾救济百姓立有功劳,身边县吏大多受到奖赏,江先生说:“孩子饥饿时母亲给他喂乳,有什么奖赏的呢!”恰逢朝廷诏令免除百姓田地一半的租税,江先生认为交纳租税的弊端,是即使一合一勺也一定取足。如果只是免除百姓一半租税,仅仅有利于有财势的人家。他们交纳一升,表面上减免五合,但仍然(交纳)一升。不如筛选出交纳三升以下的贫民,全部免除他们的赋税。部使者程大昌把江介的建议上报皇帝,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程大昌高兴地说:“先生虽然官职只是县令,却将恩惠施加给一路。”隆兴帅守龚茂良特别器重他。江介改任兴国县令,上奏陈说县里五件事情,当时不被采用。后转任四川总领司主管文字。东川发生严重饥荒,江介担任总领主饷,对百姓的事情毫不犹豫,先生请求用官库中多余的钱救济百姓,遂昌太守李焘也极力称许他。江介担任恭州通判,去世。著述有《玉汝堂集》。先生诚朴敦厚,从杨时的传授中有所收获。江介终生不在徐逸平的忌日喝酒吃饭。江介两次担任县令,可与古代循吏相比。他的弟子中程端蒙最为优秀。(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材料二:永乐时,皇太子经过邹县,(他)看到民间不整治锅灶,人们穿的衣服都打着很多补丁,感慨地说:“百姓的痛苦不能使皇上听到,到了这种程度啊!”当时布政使石执中前来迎接,太子责备他说:“(你)作为治理百姓的长官,却看着百姓如此穷困,动心不动心呢?赶快前往督促郡县,核查饥民人数,发放官米来救济他们。不要害怕擅自发放,我会亲自上奏的。”太子回到京城,立即上奏(发放官米救济百姓的情况)。皇上说:“从前范纯仁尚且拿麦舟接济父亲的旧友,何况百姓是我的子民呢!”洪熙元年,皇上听说淮、徐、山东百姓众多,食用不足,召杨士奇等草拟诏书免除夏季租税。杨士奇说:“可以让户部、工部参与其事并了解内情。”皇上说:“救济百姓的穷困,应当如同救助困于火灾或落水的人。有关部门考虑国家经费不足,一定抱有不予解决的想法,你们姑且不说出去,赶快派使者带着钱物前往。”皇帝身边的官员说:“土地方圆一千多里,应该有所区别。”皇上说:“救济百姓宁可过分,作为一国之君,难道和百姓计较那点钱物吗?”(节选自张岱《快园道古》)山西省省级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_(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曛,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竞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节选自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材料二: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青,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①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节选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注】①复:免除(赋税徭役)。5.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昔唐尧A著德B巢父C洗耳D士E故有志F何至G相迫乎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文中指安置,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舍”意思不同。B.差,在文中指略微,稍微,这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字意思相同。C.绝,文中指停止、止歇,与《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绝”意思相同。D.轩冕,卿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也比喻官位爵禄,文中意思为官位爵禄。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严光年轻时就有盛名,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他就隐姓埋名,虽多次被征召都果断回绝B.司徒侯霸同严光有旧交情,派人传话希望严光天黑时来见他,严光口授回信拒绝并警告他不要趋炎附势。C.范仲淹很推崇严光,认为他淡泊名利,高风亮节,可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使懦夫变得勇敢,不愧是名教中人。D.光武帝将严光请进宫中,叙谈多日,晚上二人同床而眠,严光将脚放在光武的肚子上,光武也没有生气。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2)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9.材料二范仲淹认为,“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请从材料一中,找出范仲淹这么说的理由。【答案】5.BDF6.C7.C8.(1)侯公听说先生到来,真心想立刻就来拜访,但迫于掌管公事(的职责),因此没有如愿而来。(2)我来管理这个地方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于是为先生四家后裔免除了赋税徭役,让他们专门负责祠堂祭祀的事务。9.①严光的“不应”“不敬”衬托出光武帝的爱才、惜才和宽宏大量。②光武帝的折节下士,成就了严光鄙视富贵、坚守独立人格的朗朗风骨。【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前唐尧道德高尚(要让君位给巢父,但巢父不接受,认为这句话弄脏了他耳朵),就到河边洗耳。士人本各有志,何必要逼我呢?“唐尧著德”为完整的主谓结构,可独立成句,故应在B处断开;“巢父洗耳”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可独立成句,故应在D处断开;“何……乎”为固定句式,“何”的前面F处应断开。故选BDF。【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舍”,安置;/舍弃。句意:光武帝让严光住在北军。/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B.正确。“差”,都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句意:陛下比过去稍微胖了一点。/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C.“意思相同”错。“绝”,断;/停止、消失。句意:一味地阿谀奉承,顺从旨意,就会身首异处。/空旷的山谷传来猿鸣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D.正确。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愧是名教中人”错,原文“是大有功于名教也”的意思是这对维护礼仪教化是很有功劳的。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