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 -新闻侵权 新闻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_第1页
培训课件 -新闻侵权 新闻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_第2页
培训课件 -新闻侵权 新闻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_第3页
培训课件 -新闻侵权 新闻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_第4页
培训课件 -新闻侵权 新闻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

新闻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1、民事侵权的构成要件2、名誉权侵权的特点3、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前言: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刑事诉讼:公诉方举证。无罪推定原则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证据优势原则1、被告人行为违法2、受害人的损害事实存在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4、被告人有主观过错(故意,过失)一、民事侵权四要件二、名誉权侵权的特点名誉权侵权和一般民事侵权不同,除了侵权主体和侵权对象之外,还取决于第三方。这是由名誉权的客体————名誉(社会评价)的性质决定的。1、行为违法2、损害事实存在:行为人的行为为第三方知晓3、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行为指向特定人4、主观过错:证明被告有过错,原告无过错或者过错小于被告1、王记者与面包店店主争吵,说店主卖假货,但当时正好无人,没人知晓此事,王记者威胁要通过自己的媒体曝光。2、记者张某在采访笔记中对采访领导肆意谩骂,该笔记被小偷窃得,小偷敲诈不成,将笔记公布。3、王女士与邻居因琐事争吵,该邻居是骂架高手,尽辱骂之能事在众人围观下骂得王女士无还口能力,王女士从此觉得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郁郁寡欢。下面造成名誉权侵害的行为有:(一)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1、侮辱2、诽谤6三、新闻媒体侵犯名誉权的四要件第一种、侮辱方式侮辱就是进行人身攻击,使人蒙受耻辱的行为。从内容上看,侮辱可分为辱骂和丑化两种:————辱骂:不需要陈述事实,可能是一种情绪表达。————丑化:看起来是陈述事实,但是是通过夸张、歪曲的方式,从丑的方面表现他人形象。提问:下列言论是否属于侮辱?1、某地严打,一批强奸、抢劫、诈骗犯被定罪,并送去监狱服刑,该地报纸拍手称快,说这样的色狼、强盗、骗子终于被绳之以法了。2、某吴姓主持人在一档广播节目中谈论北大教授孔庆东骂人的现象。:“教授还是野兽,到底是教授还是野兽?”第二种、诽谤方式诽谤就是捏造和散布虚假事实,并且侵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特征:1、表达虚假事实;2、降低特定人的社会评价:一般按照“理性人”(reasonableman)标准,衡量有关虚假事实是否降低当事人社会评价10案例:老婆和闺蜜彻夜不归丈夫伪造招嫖信息报复闺蜜王某的老婆和闺蜜外出彻夜不归;王某一气之下编造了老婆的闺蜜“招嫖”的信息,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二人当街发生争执,王某老婆的闺蜜当众扇了王某十多个耳光。注意只有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才能构成诽谤。严重失实和基本内容失实不是量的概念(字数、比重、位置),而是质的概念。即失实内容足以让人对有关问题的性质,产生贬损性的定性认识。例如,失实报道一名未婚女性有私生子。案例一家报纸发表了《飞蝇聚车间、杂物堆墙角——某饮料厂昨被罚款》一文。该饮料厂向法院起诉认为,车间内只有一两只苍蝇,不足以“聚”车间,因此报道失实。法院认定,报纸的文章基本属实,驳回原告诉讼。12下列行为,属于诽谤吗?1、王编辑收到记者发来的新闻照片,一群少先队员正在认真打扫卫生,而老师却在一旁观看。于是配上文字“如此学雷锋”,对老师加以批评。校方指出实情,教师只是暂时休息。2、葛小姐在某酒店就餐。警察正好来扫黄,电视台记者随行采访,将葛摄入镜头,配以“查获卖淫女4名”的解说词,次日在当地电视台播出,引发人们误解。(二)新闻侵犯名誉权的损害事实一般名誉权侵权,受害者必须证明损害事实存在,即侵权行为至少为第三人知晓,并且导致受害人社会评价降低。但是,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是公认的。所以只要媒体发表侵权言论,就足以表明损害事实发生,无须受害者举证证明侵权言论已经为他人知晓,并且造成公众对其评价降低。———即使媒介上发表的侵权言论没有引起公众反应,也不能否定损害事实存在。注意区分损害事实与损害后果名誉权侵权的损害事实发生后,可能产生三种损害后果:1、引发社会贬损性反应2、受害人精神痛苦3、受害人财产损失这些后果虽然不影响侵权损害事实成立(也即,无论其是否发生,损害事实都会成立);但是会对确定损害程度,以及确定被告承担责任的方式和赔偿数额产生重要影响。注意:

法人与自然人在确认损害事实上不同1988年的司法解释规定,“以书面、口头等方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的,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针对法人的损害事实是“造成损害”,有别于针对自然人的“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针对法人的侵权作品发表后,法人应当证明作品确已对其造成实际上的损害。(三)新闻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后果的

因果关系在新闻侵权行为中,必须确认作品中的有关内容与特定人(自然人和法人)存在必然联系。也即,作品必须具有特定指向。新闻报道中的特定指向不一定非要指名道姓。只要他人可以辨识出当事人,即具有特定指向。(四)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18民事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由三个方面构成:过错是指行为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主观概念。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原告X√X被告X√√过错责任原则被告的过错需要由原告举证。目前,我国民事法律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只有三种情形1、地面施工2、高空坠物3、医疗纠纷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个方面区分故意与过失,有助于法院在确定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上把握尺度。也即,故意与过失是刑事犯罪与民事侵权的界限。

案例:陈永洲案

提问:故意与过失有什么区别?区别:损害结果是否与行为人的意志相违背。故意:

故意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损害结果可能发生,却希望或

放任其发生;过失:

过失则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损害结果可能发生,但出于疏忽大意,或虽已预见却轻信可以避免的心理状态,导致损害结果发生。1、新闻故意侵害名誉权(1)直接故意侵权:确认直接故意,不仅要看行为人是否有危害的“目的”,还要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是否“明知”。有偿新闻;以新闻报道为名损害他人名誉、达到自己获益之目的,等等。这些现象都是行为人存在主观直接故意。故意侵犯名誉权,有可能构成诽谤罪。(2)间接故意侵权:行为人明知某些言论的危害结果,但是不具有诋毁、中伤他人的目的,而是对危害结果放任不管,继续传播危害言论。这种情况在新闻侵权案中比较少见。新闻侵权主要是过失侵权。判定过失,主要是根据行为人的注意(审查核实)义务来确定。通常情况下,法院认为新闻媒体应当承担比普通人更高的查证义务。2、新闻过失侵害名誉权1988年最高法院提出:“报刊社对发表的稿件,应负审查核实的义务”案例:徐良案1987年,上海某报记者在参与一次研讨会时,听到有人说战斗英雄徐良到上海参加演出,索取报酬3000元。记者据此传闻写了一篇文章。徐良提出索取报酬一事根本不存在,向法院提起名誉权诉讼;上海某报辨称,会上确有此说。法院审理认为:作者将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撰文发表,报社不进行核实,即予以发表。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判决两被告均承担责任。本案表明,新闻单位不仅要对消息来源是否如实提供了某件新闻材料进行审查核实,还有义务对这些材料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进行审查核实。对不管哪一种情况的失实都负有过失责任。新闻媒体的查证义务(注意义务)应当以新闻专业规范为依据新闻单位确实应该承担比普通人更高的查证义务。因为新闻单位是专业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