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文言文实词学习情况调查报告8800字(论文)】_第1页
【初中生文言文实词学习情况调查报告8800字(论文)】_第2页
【初中生文言文实词学习情况调查报告8800字(论文)】_第3页
【初中生文言文实词学习情况调查报告8800字(论文)】_第4页
【初中生文言文实词学习情况调查报告88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生文言文实词学习情况调研分析报告摘要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涯中,笔者发现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一座望之却步的大山就是文言文,而其中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各种层出不穷、变化万千的实词,因为学生读不懂实词的意思,所以对文言文也是避而远之,很多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语文考试中直接放弃做文言文的题,见到此种情况,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非常忧心,力求能够帮助更多学生重获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所以此次研究抓住了文言实词这一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希望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文言文;实词教学;教学方法目录TOC\o"1-3"\h\u10079一、引言 17092二、文言实词的特点及作用 112709(一)文言实词的特点 121618(二)文言文实词教学的作用 1178881.文言实词是阅读文言文内容的基础 133332.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价值的途径 2108713.文言实词是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227118三、文言文实词的教学现状调查 221206初中生文言文实词学习情况调查 25672四、初中文言文实词的重点词 613889(一)通假字 611067(二)词类活用 6210371、名词活用 6314012、动词活用 6236593、形容词活用 719441(三)古今异义 729901.词义范围的扩大 7316122.词义范围的缩小 720782(四)一词多义 82614五、初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策略 829814(一)通假字的教学方法 827292(二)实词活用的教学方法 919110(三)古今异义教学方法 1032645(四)一词多义教学法 1019623结论 108691参考文献 12一、引言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词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才能顺利疏通句意,进而疏通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言文的精神内涵。《课标》中也提出要求:“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所以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见的实词,是读懂一篇文言文的基础。在实词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充分的教学经验,有不少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我国古代汉语词汇中,大部分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词,古代幼童学习文字的前提是先学会“六书”。通过学习六书,学生可以初步理解有关汉字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再教授字义的理解,学生就会对汉字形成系统的认识,再去阅读诗文,会容易许多。在现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实词,通常以教师讲授和自主背诵为主,不能对文言实词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如果我们从根源上对文言实词里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进行研究,梳理它们的使用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实词学习的系统的认识,对学生自学文言文实词、文言文,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十分有好处。二、文言实词的特点及作用(一)文言实词的特点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只起语法作用,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语法学家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写道:“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这个论断厘清了完整的语法体系,从语法角度划分了实词和虚词,指出了实词的语法特点,并使人们对实词的语法意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例如人称代词“我”“你”“他”等词,既可以做主语,放在谓语之前;也可以做宾语,放在谓语之后。而绝大部分\t"/item/%E5%AE%9E%E8%AF%8D/_blank"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例如表示语气的“吗”“吧”等词,一般放在句子的末端。实词每一类的数量是开放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词的数量在不断扩大,而虚词的数量是封闭的、有限的,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二)文言文实词教学的作用1.文言实词是阅读文言文内容的基础词是构成句子的基本要素,而句子的意思则主要通过实词的词义体现出来,所以理解词义是理解句子的基础。在文言文中亦是如此,要想理解一句文言,进而理解一篇文言,理解实词是基础。文言文形成年代较早,与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和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区别,所以理解实词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实词,掌握并理解大意,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2.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价值的途径今人之所以了解古人,是因为有文化典籍的传承,而文化典籍传承的载体,则是文字。可以说,汉字作为形音义的综合表现形式,凝聚着中华文明。《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实词作为文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了巨大作用,记录着历史发展流变和无数的人物与事迹。另外,文言实词本身的发展变化也是一部历史,浓缩着先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有很多内容至今为人们所熟悉和运用,成为今人与古人相关联的又一重要途径。3.文言实词是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实词是文言文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实词,学生可以认识到古人在词汇、句式方面的表达特点,对古人的表达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对文言实词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词汇,学生既可以感知到古人在造字时的用意,又可以体会到实词词义发展中蕴含的社会转变。学习并积累实词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乃至语文的学习、文化的学习都有着重要意义。三、文言文实词的教学现状调查初中生文言文实词学习情况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实词的现状,笔者除了在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还特意制作了一份“初中生文言文实词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并且在笔者任教的学校的初中部随机抽查了200名学生,发放问卷,并督促学生认真填写,最后收回有效问卷198份。在问卷部分,共设计了10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有单选题也有多选题。问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下问题:学生对文言实词的喜爱程度,学生对文言实词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文言实词的方法,学生的语文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喜爱的文言实词教学方法。调查问卷(详见附录)1.你对文言实词的学习感兴趣吗?A.非常感兴趣B.一般C.完全没有兴趣ABC18%26%54%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文言实词是没什么兴趣的,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反思原因,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你认为文言实词的学习重要吗?A.非常重要B.不重要AB72%28%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文言实词的学习很重要,还有少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文言实词的重要性。3.你在学习过程中,重视文言实词积累吗?A.非常重视B.比较重视C.不重视ABC31%28%41%这些数据反映出大部分学生不重视积累文言实词,可见,有的学生还没有对文言实词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好的积累习惯。4.在解释实词时,你一般采用什么方法?A.调动积累的知识并结合语境B.结合语境C.凭感觉猜ABC20%50%30%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在做题时,都是联系语境,这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如果能够调动积累的知识就更好了。还有不少的学生做题靠猜,显然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文言实词的学习方法。5.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生难实词,你会怎么应对?A.查找工具书,如果还有疑问就请教老师B.直接看文言文翻译书C.等老师正式讲解时再解决ABC15%60%25%从这项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没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只喜欢看不用思考的翻译书,还有的学生更加懒惰,直接等老师来讲,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是亟待改变的。6.你是如何复习重点实词的?A.系统地分类、归纳、整理、记忆B.按照课文顺序背诵记忆C.按时背诵并默写ABC26%54%20%此项调查是为了了解学生复习实词的习惯,有26%的学生懂得分类来记忆,也许是受其语文老师的教学启发;大部分学生是本分地按课文顺序来记忆,还有小部分学生是将背诵和默写相结合,这也是非常传统的方式。可见,学生在记忆实词的时候还没有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得不够灵活。7.你是如何处理文言文课后的练习题的?A.学完课文之后就会做课后题B.老师让做才做C.没有认真完成过,认为没有考试卷子重要ABC60%32%8%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有做文言文课后习题的习惯,这是个好的现象,但有少数学生根本不在乎课后题,这一观念是需要被改变的。8.你的语文老师平时如何讲解文言实词的?A.每个实词都详细讲解B.详细讲重点实词,不重要的略讲C.会讲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D.会归纳、整理各类实词,非常清晰ABCD26%35%40%20%从这项调查可以看出在文言实词的教学中,还有少部分老师的文言实词教学存在重点不突出的情况,而且没有归纳整理,没有教会学生推断词义的方法,这是有待改进的。9.你认为你的语文老师重视文言实词的教学吗?A.非常重视B.比较重视C.不太重视ABC35%64%1%由这项调查可以看出,非常重视文言实词教学的老师不多,语文老师对文言实词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10.你喜欢你的语文老师怎么教文言实词?A.教会我们如何推断实词词义B.能指导我们清晰地归纳整理重点实词C.让我们背诵、默写词义,并做练习巩固ABC64%60%5%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喜欢什么样的文言实词教学方法是很明确的,很少有学生选择最传统的第三种方法,前两种方法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这两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四、初中文言文实词的重点词(一)通假字“通假”在文言实词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用字现象。“通”指通用,“假”则意为借。古人在写文章时,习惯用通假字。文言文中有很多的通假字,究其原因,一是在作者写作的年代,汉字比较少,很多时候要表达的事物有音而无字,只能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二是古人在写文章时原本想要使用某个字,却恰好忘了该字怎么写,一时记不起又查不到,就写成了一个别字。有时是由于笔误造成的,有时是为了图省事故意而为之。无论哪种原因,随着使用频次的增加,成了约定俗成的现象,人们便称其为通假字。通假字通常包含同音通假和近音通假两种,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文言文中十分普遍。同音通假如《核舟记》中“左手倚一衡木”的“衡”通“横”,指“与竖相对”。又如《与朱元思书》中“窥谷忘反”的“反”通“返”,意为“返回”。近音通假如《三峡》中“略无阅处”的“闽”通“缺”,指“缺口、中断处”。又如《愚公移山》中“河曲智雯亡以应”是“亡”通“无”。凡此平种种,不胜枚举。(二)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词会根据实际情况临时改变其原来的词性或用法,作为另一类词被使用,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情况:1、名词活用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指的是原本的名词变成了动词的词性,但活用后的意义仍同该名词的意义紧密相关。如:《爱莲说》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蔓”和“枝”原本都是名词,指的是藤蔓和枝茎。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横生藤蔓”和“旁生枝茎”。《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的“策”,本义为鞭子,在这里则活用为动词“鞭打”。2、动词活用所谓使动用法,即该词对其后所跟的宾语具有“使其怎么样”的意思。古代汉语词典的使动用法,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名词用作使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域”,“域民”即“使百姓安居下来”。动词用作使动词,表示主语并不施行该动作,而是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如《与朱元思书》中“望峰息心”的“息”,在这里意为“使……平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的“苦”意指“使……辛苦”。3、形容词活用所形容词活用,指的是该词对其后的宾语含有“认为怎么样”“以为怎么样”的意思。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和形容词可以用作意动。名词用作意动,表示将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具备的特点。如《伤仲永》中“父利其然也”的“利”,本义为利益,此处意为“认为有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特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就是这种用法,意为“认为我美”。(三)古今异义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语言也在不断发展。一些古代汉语词汇的词义被沿用至今,如“上、东、风、天、夏、山、人”等词,在现代与古代的词义完全相同。然而,更多的词汇随着历史的更替,词义上产生了变化。古今词义的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范围的扩大所谓词义范围的扩大,指的是一个词在古代所表示的意义比较单一,到了现代其内涵更加丰富,意义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了。例如“河”,在古代是黄河的专称。如《韩非子·有度》中:“燕襄王以河为境”。现在则由专名发展成了通名,于是有了“银河”“海河”“河流”等称呼。又如“红”,古代仅指浅红色,现代泛指各种的红。再如“哭”,古时候指的是发出声音的哭,没有声音的称为“泣”,到了现在则无论有没有声音都叫“哭”了。这就是词义范围的扩大。2.词义范围的缩小所谓词义范围的缩小,指的是一个词所表示的意义范围由古代的较为宽广而变得狭窄了。例如“汤”,在古代泛指热水、开水。如《论语·季氏》:“见不善如探汤”,成语“赴汤蹈火”中的“汤”也是如此。到了现代“汤”仅仅指饮用的热水,如“汤药”“羹汤”等。又如《愚公移山》中“遂率妻子荷担者三夫”的“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则单只妻子一人。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的“行李”,在古代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包裹,而在现代仅指出门所携带的旅行箱等物品。(四)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同时具有多个不同义项。多义词在古代汉语中是大量存在的。古代汉语历史悠久,加上单音节词众多,一个字往往指代多个含义,因而多义词比比皆是。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是指由文言实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所形成的一个实词包含多个义项的现象。文言文中,实词具有多个不同义项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词语甚至具有多达十几个不同的意思。如“通”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就有多个义项:①通向:“指通豫南”《愚公移山》。②通过:“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③贯通:“中通外直”《爱莲说》。④通畅,顺利:“政通人和”《岳阳楼记》。⑤通晓,精通:“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⑥整个:“通记一舟”《核舟记》。但无论有多少个义项,在一个句子中某个词的具体含义往往只能是其中确定的一个。这些不同的义项间,有时仅仅存在微小的差异,极易混淆。因此,掌握一个多义实词的不同含义并能够根据语境进行辨析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至关重要。五、初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策略(一)通假字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中生而言,通过了解实词的古音而去判断通假字是有难度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如果再让学生去了解许多实词的古音,这无疑又给学生增加了学习困扰。所以,我们认为对于通假字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积累和辨识通假字。首先是注重积累,加强训练。许多通假字并不只是出现在某一篇文言文中,如果学生能在学习了一次通假字之后,深刻地将其记住,那么,再遇到新的语段,学生也能反映出它是通假字了。比如初一上册学习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中的“有”通“又”,表示零数。在初二学习《核舟记》(初中八年级语文《核舟记》课文及教案)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一句时,就能很快判断出“有”通“又”。又比如“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部编教材九年级(下)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和“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中的“被”都通“披”,作“穿”讲,学生如果善于积累,在学习后一篇文言文时就能够很轻松地理解句意了。多积累还能为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因为很多通假字在初中学习过之后还会出现在高中课本里,比如“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岳阳楼记(2021年初中语文人教版))中的“具”通“俱”。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通假字的学习重在积累,积累得越多,学生学习就越轻松。当然,作为老师,要主动给学生增加这样积累的机会,比如设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是否能够把课内所学的通假字灵活地运用到练习中。这样的练习又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巩固了学生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通假字的印象。(二)实词活用的教学方法首先,老师要讲清概念,为学生的迁移创造条件。实词的活用现象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会出现,老师如果每次遇到都详细地讲解,教学效率就会太低。所以,第一次出现上述的几种类型的实词活用的现象时,老师就要将概念讲解清楚,让学生形成固有的印象,帮助学生之后的知识迁移。后面又会学习“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如果老师一开始讲清楚了,学生在看到句中的“日”时就会更敏感,再结合语境就会知道此处也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每天。还有意动用法,这种用法略有难度,老师更要引起重视。“意”就是意识、心理活动,一般都会译为“感到……”“认为……”“把……看作……”等,第一次出现在初一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的“惭”,都知道是惭愧的意思,但这里不能直接译为惭愧,否则句子不通顺,而应译为:感到惭愧,这样句子才是完整的。《伤仲永》中“父异焉”的“异”也是要译为:感到奇怪。老师一开始加以强调,会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迁移。其次,老师要分析词性,教授语法。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是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的,这些成分都是由不同词性的词来充当。每一类词在句子中都有它主要的语法功能,比如名词一般作主语或宾语,动词一般作谓语,形容词作定语,用来修饰宾语。如果某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发生了变化,词性就必然发生了变化,所以老师在讲实词的活用现象时,务必要结合语法功能来讲解,这样学生学到的不是表面,而深入到了知识的内部规律。比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中的“市”,前半句表面看起来缺少谓语,而“市”本义是“集市”,名词。在此处必须要充当句子的谓语,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买”。总之,实词的活用是为了句子的完整性,也是为了句子读起来更加通顺、合理,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会更好地理解实词活用存在的意义。最后是比较教学,提升效率。老师可以把实词的正常用法和特殊用法放在一起来讲解,用比较的思维可以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实词活用与一般用法的区别,在比较中,学生渐渐也会摸清实词活用的思路。比如在《桃花源记》中“志”出现了两次,在“寻向所志”中“志”就是取本义,标志。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中“志”如果还是理解为本义,句子就不通顺。后半句缺少谓语,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做标记”,之做助语,这两句话中“志”所在的位置不同,充当的句子成分也就不同,这样比较着学习,学生能快速地掌握实词活用的用法。(三)古今异义教学方法汉字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中有的实词和文言实词的词义是不同的,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出师表》中“卑鄙”解释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而现代汉语这个词则是个贬义词;有的词义范围扩大了,如《桃花源记》中出现的“妻子”一词解释为“妻子和儿女”,不再单指“男子的配偶”;有的词义范围缩小了,如《荀子.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有的实词词义弱化了,如《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恨”弱化了“仇恨”的意思,表示“遗憾”;还有的实词古今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比如《出师表》“临表涕零”的“涕”指的是“眼泪”,现在则截然不同。这样古今异义的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广泛存在的,需要老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能正确辨别并牢牢记住这些实词的词义。(四)一词多义教学法首先是分析字形,探寻本义。因为汉字在造字之初是以形表义的,所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分析出汉字的本义,有了这一基础,才能分析出实词的其他的引申的意义。在文言文中,很多实词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在一句话中出现的同一个实词,可能都会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学(xiào)学(xué)半”《虽有佳肴》(初中语文统编版新教材《虽有嘉肴》)中两个“学”的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第一个“学”指的是“教人”,第二个才是取的本义。还有的实词出现在不同的课文、句子中,含义也不尽相同。比如“道”在“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新教材初中语文统编版《桃花源记》)中译为“说”,在“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初中八年级语文《马说》)中译为“正确的方法”,在“会天大雨,道不通”中译为“道路”。对于这类的多义实词,学生除了要结合语境来分析词义之外,还要掌握一些其他的方法来辨别词义。结论本论文从当前的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