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关系文献综述4000字】_第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关系文献综述4000字】_第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关系文献综述4000字】_第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关系文献综述4000字】_第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关系文献综述40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关系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324221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研究背景 145822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研究现状 2301082.1数据统计分析 2176662.2研究的现状 2118804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3219834.1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关注 3136191.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3215062.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4182744.2加强心理健康理论扩展的研究 4110854.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研究的系统化 4320291.充分考虑社会教育 4102142.加强社会与高校合作理论研究 415369参考文献 6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是否可以克服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挑战,这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对截至2021年底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关系的论文进行统计整理分析,总结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关系研究的现状和特征,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人际交往;文献综述1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研究背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任务。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先后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2011〕1号)等文件,旨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被各所高校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不容忽视。2014年大学生的心理普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从2013年的25.6%上升30.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人数逐年增多的趋势不容乐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对此重视起来。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2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研究现状2.1数据统计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研究呈现发文量大、研究人员多的特点。本文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用高级检索模式,以大学生心理健康and人际交往”为主题词,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2078篇论文(如表1所示)。表12016-2021年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研究论文年度分布情况年份201620172018201920202021合计篇数4756781562894901116核心3914264169162占比(%)211617.916.614.11414.5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体系、模式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仍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从无到有、由少至多、从零散到系统、从排斥到重视,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乃至繁荣的过程,研究成果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己有研究成果重复度较高,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研究方法总体呈实证和思辨两大模式,前者强调调查、数据、实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后者多以思辨、内省、解释及经验总结等人文科研方法为主。其实这是一种地分割式研究,其结果是前者缺乏人文精神,后者则少了些科学精神。2.2研究的现状2.2.1在理论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的探究在各大高校中进行心理辅导的工作团队人员通常是心理辅导人员、教育协商人员和学校社会工作者这三大类人员,他们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差异,不能混淆,我们应该掌握好他们的关系,才能使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在于其擅长利用家庭和学校等全部资源,心理辅导者更擅长对学生个人进行深度剖析,若将两者单独考虑的话,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治疗的时候难免会不全面,但是如果将这两大部分有效的而结合起来,就会相互弥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出全面而正确的分析,进而进行辅导,将产生巨大的成效。学校社会工作的建立也能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将这种问题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学校社会工作者由于其职业的敏感性,更能提前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前对其进行补救,既可以减少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也能帮助其更健康的成长。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采用“政府推动,民营运转”的模式,采取多方介入的方针。我国的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发展依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国家和政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发展社会工作,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方式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吴志钢(2006)就专门正对贫困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自我解决困难的模型,从物质、心理和思想等各个角度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让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加以引导:张大均(2007)等人明确提出了学校社会工作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方法;吴兴均(2012)针对当前学校社会工作所存在问题,从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李冬名(2010)则主要针对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引入模式以及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模式作了详细分析,得出两种模式之间的不同,以及两者的优势和不足;杨国瑜等人(2007)主要从当前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角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进行应该注重与家庭的合作;姜峰(2008)主要从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出发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两个阶段:预防阶段和治疗阶段。陈良(2008)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提出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管理模式的维度包括管理理念、管理实施与管理绩效评价等维度。葛爱荣(2008)认为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含有工作制度、服务停息和保障机制等基本维度。4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研究的问题与对策4.1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关注1.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想在使得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拥有好的心理状态。在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以学院、班级、宿舍为单位进行定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形成个人档案存档。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定期更新存档的个人资料,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防。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保护调查对象的隐私,确保信息的私密性。此外,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及情绪管控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举办相对应的活动,平时也做好宣传。2.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摇篮。自强不息、谦虚、积极向上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品质。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海报举办相关活动等途径去宣传,比如成功人士的案例等。同时也可以开展相关知识性活动。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甚至有的人还存在各方面的心理困扰,因此可以开展相应的课程供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授课老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让大学生通过这一途径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4.2加强心理健康理论扩展的研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扩展家庭教育的因素。家长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幸福家人关系平等的环境。因为父母之间关系的融洽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争吵,在遇到问题时双方能够相互给出意见和建议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友爱的成长环境,其对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拥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的形成,同时家长也应该给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在生活中孩子遇到问题时给予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高校与家庭也应建立相应的联系,在孩子遇到问题是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更加高效的解决问题。4.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研究的系统化1.充分考虑社会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受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它主要通过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媒体和所处的环境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其健康发展。社会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广告、报纸、微博、杂志等途径传递正能量的信息。宣传和普及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在大学生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通过那些方法调节,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举办相关活动增加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2.加强社会与高校合作理论研究社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创新来丰富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创新,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高校可以积极与社会媒体进行合作,在心理健康问题项目上相关媒体单位与高校大学生之间可以建立合作关系,举办相关专栏节目从而可以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收集建议和资金的支持,充分发挥社会外部条件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1]丁宇翔.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21,4(8):77-78.[2]鑫游.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20,3(4).[3]王猛.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探索[J].核农学报,2021,35(10):2.[4]刘丰林,杜睿,刘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机制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3.[5]刘霞.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4):202-203.[6]景泽凡,田乔宇,杨宗趣,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养生,2020,(3),247.[7]李明忠.美国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1):34-38.[8]吴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论:原理.方法.实务[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33.[9]张书明,李莉丽,徐法演.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