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的现实意义_第1页
论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的现实意义_第2页
论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的现实意义_第3页
论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的现实意义_第4页
论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的现实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论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的现实意义摘要:逻辑实证主义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哲学流派,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中国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接受实证主义的影响,与当时中国的国情有很大关系,近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现象严重,中国先进的思想家才开始接受西方实证哲学的影响。但由于中国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中间间隔时间短,战争不断,西方的科学思想一直未真正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只是形成了一种别扭的二元基本框架的非理性的科学价值观。因而在中国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分析逻辑实证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与中国现实相对照,对中国的发展以及形成科学理性的文化传统大有裨益。关键词:逻辑实证主义;科学价值观;科学理性;中国国情逻辑实证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1]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纵然逻辑实证主义在西方衰落了下去,但其产生过程及其形成的科学理性思维都值得当今的中国借鉴。逻辑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分别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及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独立提出,他们都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太阳系的一些主要特征,并且都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物质通过万有引力等自然规律作用而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形成行星。地质“渐变论”赖尔的重要著作《地址学原理》标志着近代地质学的系统化,他提出了地质渐变论,用自然界本身的力量阐明了地壳的演化,他的学说为地质学乃至整个地球科学提供了一种重要方法。恩格斯对他的学说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只有赖尔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的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定律。这个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2]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首次使用无机物质氰酸氨(NH4CNO3,一种无机化合物,可由氯化铵和氯酸银反应制得)与硫酸铵人工合成了尿素。本来他打算合成氰酸铵,却得到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揭开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序幕。细胞学说最初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万提出的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位,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生物进化论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科学的生物进化学说,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达尔文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推翻了特创论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使生物学发生了一个革命变革。电磁场理论自人们发现电现象、磁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以来,对电、磁和电磁感应现象镭等,使人们对物质结构有了新的认识。被人们奉为绝对真理的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物理学的新发现,以牛顿力学为自然科学基础的哲学也走到了尽头。用什么样的哲学来概括、解释自然科学的新变化,马赫、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就是一种尝试。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positivism)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5]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中国国情及科学价值观明清:夷技明清之际西方科学传入中国,传播者是传教士,传教士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但在不经意间也为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的火种。西方传教士在一批有开放意识的中国士大夫的帮助下,以学术和器物为先导,向中国大量地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中国两朝政府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一些西方科学技术,比如天文学和地理学等,这些也是适应了明清之际修历、测量的需要。总之,在明清时期以学习西方技术为主。鸦片战争之后:长技“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已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闻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开始建立起联系,……”[6]方近代科学使西方世界拥有了可以远征的坚船利炮,更是利用这些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强敌压境、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的特殊遇境下,中国社会上层开始了洋务运动。然而,由于“救亡压倒了启蒙”,此时此刻中国社会的有识之士更注重科学的“制夷”和“图强”价值而忽视其他。(三)五四前后:科学救国随着大批清朝政府以各种形式派出的留学生的回归,西方近代科学和文明,包括哲学、政治、文化等进入了中国,西方科学和教育的体制也开始被移植到中国。1919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大师约翰·杜威在中国讲学时指出,“科学”游离于社会主体文化之外,是中国文化的短处所在。他说:“中国古代的学问,多偏向于人生哲学一方面,对于生物天然地体等自然科学,不甚注意,所以科学程度较浅,还够不上与政治、宗教、社会、人生发生联贯的关系。所以新思想输入,不大遭人的反对。在西方可以开几百年战争者,到了中国,社会竟不当他是革命。因为与人生日用无密切关系,所以没有抵抗,新思想的输入,不过添了几个名词,于他的真意义,依旧不能懂得……反对是最好的事体,是进步的表示。越加反对,思想便越加进步。倘大家对他没有兴趣,于人生不受影响,则科学的进步也迟缓了,范围也不能扩大了。”[7]威因此强烈地主张中国知识界把移植进的西方近代科学的观念扩大成为整个文化领域内的一场思想革命,从个人道德、人生观直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尽管在当时的中国有另一种声音,怀疑科学,以至于发生了科玄论战。自从这场论战之后,西方科学被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看作是指导人生和社会的万能武器,科学在中国社会变成了“科学神”,人们崇拜它,信奉它,“科学”成为重建中国文化普遍的价值信仰体系的新权威。“科学主义”盛行,促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体制化事业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也使中国的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开始天真的用预先设定的理性方案,来剪裁社会现实以寻找中国富强和昌盛的科学途径。科学主义的价值观能指导中国科学事业和社会文明健康发展吗?这是身处科学及其体制化全面移植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还未来得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带着自信和妄想,中国近代社会就这样匆匆忙忙地拎着科学主义的价值观迈进了通向现代社会的建设道路。(四)建国后:科技发展经济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八年抗战,三年内战,百业待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思想,沿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确立了发展科技的主导思想,制定了发展科技的理论框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直至今天虽然一直有反对的声音但仍然是以科技发展经济。正因为中国具体的国情,虽然一直重视科学,但缺乏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也就是中国缺少各个学科分门别类研究的阶段。结语:在整个20世纪,除了少数的例外,中国的意识形态不可谓不重视科学。但在科学之路上之所以差强人意,一是与科学精神相违背,太随心所欲地把科学当做自己的工具了,追求的甚至是反科学的目标;二是没有始终如一地在体制化上下功夫,致力于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现代化的科研体制、现代化的开发体制,急功近利,南辕北辙,结果无收而返。[8]现代科学的加速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在拉大西方世界和中国社会的文明差距。中国社会要想实现跨世纪的跃迁,必须借助于科学的强大推力不可。中国要想借助于科学之力来促使其社会现代化,必须面临一个新的科学价值观体系的建构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对科学的价值有客观、理性的把握,不把整个社会的科学价值观建立的科学的理性基础之上,整个社会的科学活动就难以有效地组织,科学的社会功能就可能会得到扭曲表现。

建立一个适于现代科学健康发展的科学价值观已成为中国科学事业蓬勃发展、“科教兴国”战略胜利实施的首要问题。这就是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参考文献】[1]李露亮.《科学哲学基本问题与经典文本解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009年第1版.116页[2]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36页[3]林定夷.《科学哲学》.广州L:中山大学出版社,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