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 医学资讯频道-好医生_第1页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 医学资讯频道-好医生_第2页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 医学资讯频道-好医生_第3页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 医学资讯频道-好医生_第4页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 医学资讯频道-好医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刖a...........................................................................................................................................................................................2

1糖尿病的现状与流行趋势......................................................................2

2糖尿病的危害性...............................................................................5

3糖尿病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自然病程.................................................7

4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10

5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12

6肥胖病.....................................................................................13

7代谢综合征.................................................................................15

8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干预............................................................17

9糖尿病的三级预防..........................................................................19

10糖尿病的管理和教育........................................................................21

11糖尿病的治疗..............................................................................24

12特殊情况下糖尿病的管理...................................................................31

1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防治...................................................................34

14糖尿病慢性合并症与伴发病.................................................................37

15糖尿病心理障碍及治疗......................................................................58

16戒烟.......................................................................................61

17糖尿病患者的旅游、婚姻、驾驶和就学、就业................................................62

刖s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

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它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慢性病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

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检出率、知晓率和控制率均较低,科学防治知识尚未普及,疾病的管

理水平与卫生服务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面对严峻的挑战,我国政府一直予以高度关注。1995年,我司组织

专家制定了<1996-2000年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即“九五纲要”),成立了“卫生部糖尿病防治咨询专

家委员会”,并开展了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大大推动了我国糖尿病防治的进程。

为了进一步规范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我司委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中国糖尿病防治

指南>>。<<指南>>以“九五纲要”为依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控制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减少并发

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为目标;以循证医学为理论基础,既参考了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近年的

临床试验成果及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又结合了我国糖尿病防治的实践,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指南>>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委员会1999年修订的国际诊断标准和分型,其中糖尿病

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2126mg/dl(7.0mmol/L)o2110mg/dl(26.Immol/L)但<126mg/dl(<7.0mmol/L=

为空腹血糖受提(IFG),其他诊断标准不变。从预防疾病出发,强调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重点关注糖尿病

高危人群的筛查,早期发现和监护;在治疗方面,制定和完善糖尿病的三级管理,特别是运用健康教育和个体

化指导的方式,使患者掌握防治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管理。本书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只进行了原则性的

描述,有关诊断和治疗的详细内容请参阅<<糖尿病临床指南>>。

本书不仅适用于各级医护、营养、糖尿病教育、卫生管理等专业人员,而且对于患者和关注健康的普通

读者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在此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相关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使之更具权威性。我们衷

心希望《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及今后不断发展的糖尿病防治实践活动,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提高

患者的生存质量,益寿延年,降低疾病负担,保障人民健康。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1糖尿病的现状与流行趋势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

病患者,可伴发各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早亡。

一、全球糖尿病的现状与流行趋势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专家组的建议,糖尿病可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

类型及妊娠糖尿病4种。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

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卫生部门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

视。

1型糖尿病患病率远低于2型糖尿病。由于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症状一般较为明显,不易漏诊,故多数

学者主张用发病率来描述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据现有资料分析,世界不同地区1型糖尿病的发病情况

差异甚大,以北欧国家最高,而东南亚国家则相对较低。近年来,世界各地1型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

势,但增高速度远不及2型糖尿病。欧洲国家1型糖尿病发病率有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1型糖尿病发病

率与季节和病毒性疾病流行相一致,这提示1型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于病毒感染有关。中国是世界上1型糖尿病

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故1型糖尿病患者的绝对例数并不少。据国内估计,目前我

过1型糖尿病患者总数在200万〜300万。表1-1显示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家1型糖尿病的发病状况。

表1-120世纪90年代1型糖尿病发病率(1/10万)

人群芬兰美国日本中国

发病率35.515.81.50.7

2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但其患病率较高。一般用患病率对2型糖尿

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研究。近年来,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有急剧增加的趋势,2型糖尿病患者激

增是造成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剧增的主要原因。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WHO报告的结果,世界各国2型糖尿

病患病率的变化有以下共同特点:1、患病率急剧增加,近三五十年内2型糖尿病急剧增加的趋势仍难以缓解。

WHO预测的结果如下:1994年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20亿,1997年为1.35亿,2000年为1.75亿,2010年为2.39

亿,2025年将突破3亿。目前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为印度、中国、美国;2、2型糖尿病是

糖尿病人群的主体。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我国2型糖尿病所占比例也是如此;3、发病年龄年

轻化。不少国家儿童2型糖尿病已占糖尿病儿童的50%〜80%,儿童2型糖尿病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4、存在大量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他们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介

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目前糖尿病学界倾向于把这类人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glucose

regulation,IGR)者、糖调节受损者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他们的大量存在,预示着糖尿病爆发性流行的趋

势还在继续发展;5、各地发病状况差异巨大。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有很大差异,从不足0.1%直至40%o

患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太平洋岛国瑙鲁(Nauru)和美国皮玛(Pima)印地安人。发病率增加最快的是由穷到富急剧

变化着的发展中国家。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是指既非1型或2型糖尿病,又与妊娠无关的糖尿病,包括胰腺疾病或内分泌疾病

引起的糖尿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以及遗传疾病伴有的糖尿病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虽然病因复杂,但占糖

尿病患者总数不到现。其中,某些类型的糖尿病是可以随着原发疾病的治愈而缓解的。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或者发现的糖尿病。妊娠是糖尿病的高发时期,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远远

超过人们的估计,而且对母子的平安构成威胁,故虽然妊娠糖尿病的转归一般较好,还是应该对这类状况予以

足够的重视。

二、我国糖尿病的现状与流行趋势

(一)我国糖尿病发展史

关于糖尿病临床表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中国、印度、埃及、希腊、罗马等世界文明古国。但“不能说当

时记录的情况一定是现今定义的糖尿病”。由于中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故而以往糖尿病并未构成

对我国人民健康与生命的巨大威胁。近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我

国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卫生问题。据

1996年的资料,我国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患者分别占2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3.2%和4.8%,亦即血糖不正

常人口接近1亿。表1-2显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几次大型全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表1-2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患病率%)

时间(年)糖尿病(%)糖耐量受损(%)

19801.00—

19892.02*2.95

19942.51*3.20

19963.21*4.81

*均按WHO1985年诊断标准

糖尿病危害巨大,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

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可导致残废和早亡。糖尿病还能造成巨大的资金和资源上的浪费。2001年,中

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全国各省市对我国大城市24496例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

及其相关大血管疾病状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如表1-3

表1-3中国糖尿病并发疾病(患病率%)

糖尿病类型高血压脑血管病变心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眼部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

T1DM9.11.84.02.620.522.544.9

T2DM34.212.617.15.235.734.761.8

总计31.912.215.95.034.333.660.3

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有慢性并发症者相当普遍,患病率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合并有

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眼及肾病变者均占1/3左右,有神经病变者占半数以上。大血管疾病,如高血压、

脑血管和心血管病变的患病率,较前显著增多。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为低,但已经成为

我国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肾脏、眼底等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及糖尿病

神经并发症的患病率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所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

个重大社会卫生问题。

(-)近30年来糖尿病防治工作回顾

我国政府对防治糖尿病给予了高度关注。1995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专家制定了《1996〜2000年

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成立了卫生部糖尿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了1996年和2002年我国糖

尿病流行情况的调查。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推动了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近30年来,在卫生部的领导和

支持下,我国医务工作者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作了大量的具体工作。最初的糖尿病防治工作是以医院为

单位进行的,热心于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医生、护士、营养师自发地开展糖尿病的教育、预防与治疗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1985年成立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组。同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

准,糖尿病学组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名义加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991年,第四次全

国糖尿病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宣告成立,标志着我国糖

尿病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分会成立后,在全国范围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包括大量糖尿病宣教、流调、预防、治疗和科研工作,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糖尿病学分会支持全国各省市成立糖尿病学分会患者协会,现全国共有糖尿病学分

会或学组20个,患者协会8个。这些学会和协会在糖尿病宣传、教育、预防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糖尿病学分会主持了数项全国性合作研究项目。1992年起,糖尿病学分会多次主持全国或地方性世界糖

尿病日(WorldDiabetesDay,WDD)活动。糖尿病学分会重视糖尿病教育工作,10年来开办了数次糖尿病

骨干医师及护士学习班。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糖尿病医师培训工作,糖尿病学分会组织全国知名糖尿病

学者共同编撰了《糖尿病基层医生培训参考教材》。1993年底,《中国糖尿病杂志》创刊,该杂志以其丰

富的内容、高质量的论文和精美的印刷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1999年,国内著名糖尿病学者编写了《糖

尿病临床指南》,发行至全国。2001年在糖尿病学分会成立10周年之际,中国糖尿病官方网站

www.eds.0建立,标志着中国糖尿病防治事业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

此外,糖尿病学分会还组织了大量的国际交流活动。从1987年开始,每2〜3年轮流在中国和日本召

开中日糖尿病学术研讨会。2002年5月首次在我国北京召开的国际糖尿病学术会议,即第五届国际糖尿

病联盟西太区大会(IDF-WPRCongress)盛况空前,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我国糖尿病的流行趋势及面临的工作

面对我国糖尿病流行的严峻现状,虽然我们已经为糖尿病防治事业做了不少工作,但在未来的二三

十年中,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1)我国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流行的趋势刚刚开始。今后30年之内,患者总数将会剧增,慢性

并发症将构成对人民的生活质量及生命的严重威胁,对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及社会经济形成巨大

的压力。

(2)我国广大民众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与糖尿病流行的趋势不相符合,急需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糖尿

病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预防糖尿病的知识和技能。

(3)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及卫生资源的调配很不平衡。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处于启蒙阶段,而

这些地区可能正是糖尿病流行的潜在地区。因此,我们应加强这些地区的卫生资源调配以及糖尿

病防治工作。

(4)我国护理界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与西方国家相比相对滞后,需要加强,以使我国广大护理人员

在糖尿病防治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糖尿病营养学几乎还是空白,绝大多数医院目前尚无糖尿病营养师。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顺待培养。

2糖尿病的危害性

糖尿病是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威胁,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疾病,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三、患病率高

糖尿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流行性疾病,其患病率日益增高,据WHO的估计,目前全球已有糖尿病患

者1.75亿左右,至2025年将达3亿。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亦在急剧增高,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

代中期增加了4〜5倍,估计现已有糖尿病患者三四千万(详见本指南第1部分)。

过去认为糖尿病是中老年的疾病。近年来发现,无论在西方或中国,随着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病的

增多,儿童及青少年的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亦迅速增多,已成为人生早期的一大健康

问题。

四、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造成组织器官毁损,具有致残致死性,危害严重

(-)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本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常见于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代谢控制不良、伴发感染、严重应

激、胰岛素治疗中断以及饮食失调等情况。2型糖尿病如代谢控制差、伴有严重应激时亦可发生。延误诊

断或治疗可致死亡。在幼龄或高龄、昏迷或低血压的患者死亡率更高。在美国有经验的医疗中心其病死率

<5%,但在我国基层医院病死率可高达10%o

2、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本综合征多见于老年患者。由于严重高血糖症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而致昏迷、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

竭。本综合征病死率极高,即使在水平高的医院死亡率仍可高达15%。

3、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合并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不高,但病死率很高。大多发生在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或伴有慢

性心肺功能不全等缺氧性疾病患者,尤其是同时服用苯乙双胭者。主要是由于体内无氧酵解的糖代谢产物

一乳酸大量堆积导致高乳酸血症,进一步出现体液PH降低,导致乳酸性酸中毒。

(二)慢性并发症

1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并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糖尿病患

者中,冠心病约占一半。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对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防治

试验的成就,西方国家普通人群中冠心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糖尿病人群则不然,其心血

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却日益增加。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年发病率比年龄及性别相同的非糖尿病人

群高2〜3倍。美国Framingham对51-59岁男性7年初级预防群体随访研究,以及芬兰冠心病事件及死亡

研究(1059例2型糖尿病和1373例非糖尿病),均表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

非糖尿病患者。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NCEP-ATP1H)指出,既往无心肌梗死的

糖尿病患者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与既往曾患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相似,故认为糖尿病是冠心

病的等危症。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动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动脉内皮损伤,继之对血管损伤的反应提早发生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是

增加冠心病事件及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糖尿病心肌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

脏自主神经病变所致的心律失常亦为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损伤及动脉粥

样硬化的发生基础是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相伴的多种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小而密LDL-C

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C,PAI-1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即代谢综合征),以及吸烟等。作

为心血管疾病多危险因素的代谢综合征不仅于糖尿病期,而且于糖尿病前期,如糖耐量受损阶段即已存在。

因此在处理糖尿病时,并有效地进行早期的干预防治,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2糖尿病脑血管病

糖尿病脑血管病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病最为常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attack,TIA),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等。糖尿病血管病中的脑血栓形成多

发生于大脑中动脉,而腔隙性脑梗死则多见于脑内深穿支的供血区,如壳核、内囊、丘脑及脑桥基底等。

由于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甚高(20%〜60%),亦可发生出血性脑病。

我国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为高,而北方又普遍高于南方。2002年我国脑血管病为城市居

民第2位死因,在农村则居于首位。糖尿病者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者明显增高,女性尤甚。Framingham

研究结果45〜74岁糖尿病脑梗死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者男性高2.5倍,女性高3.7倍。而且,糖尿病者各

年龄段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者。

糖尿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吸烟以及慢性炎症状态

等。其中高血压尤为重要,为糖尿病缺血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77%的血压未

控制,因此降压治疗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十分重要。这也为UKPDS及其他降压治疗的临床试验,如HOPE、

HOT.LIFE等试验所证实。老年人心肌梗死亦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国外研究121432例65岁以上的急性

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出院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较无心肌梗死者高2.5倍。

3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患者眼的各部位均可出现病变,如角膜异常、虹膜新生血管、视神经病变等,糖尿病患者青光眼

和白内障的患病率高于相同年龄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各型糖

尿病的视网膜病变患病率随患病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而上升。99%的1型糖尿病和60%的2型糖尿病,病程在

20年以上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10岁以下患糖尿病的儿童则很少发生视网膜病变,青春期

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上升。

4糖尿病肾病

大约20%〜3(»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其中一部分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如未进行特别

干预,在有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80%的人于10〜15年内发展为临床肾病,此时可出

现高血压。一旦临床肾病发生,如不进行有效干预,几年之内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10年后50%,20年

后75%以上的患者将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确诊后,不少人旋即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甚至显性肾病,如无特殊干预,其中20%~

40%的患者进展为临床肾病,20年后约20%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大,因此目前在

西方国家进行透析的肾病患者中一半以上为糖尿病患者。

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早期肾病的存在,而且极大地增加心血管疾病

患病率及死亡危险性,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5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者可致足溃疡,甚至截肢。美

国1989〜1992年每年因糖尿病所致的截肢平均为1605例,足溃疡是截肢的主要因素。成年人中40%的足和

下肢截肢为糖尿病所致。英国的一项研究随访了469例既往无足溃疡的糖尿病患者,连续4年发现10.2%

的患者发生足溃疡。糖尿病男性与女性截肢率要比同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分别高10.3倍和13.8倍。我国

有关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资料尚缺乏•

6糖尿病骨关节病

糖尿病骨关节病的发生率约为0.1%〜0.4%,主要系神经病变所致,感染可加重其损伤。本病发生率虽

然不高,但可致关节脱位、畸形,严重影响关节功能,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7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糖尿病患者机体对细菌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口腔颌面部组织及口腔内的牙龈和牙周组织易发生感染,可

引起齿槽溢脓、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发生在颌面部软组织的感染,起病急,炎症扩展迅速,发病初期

就可以使全身情况突然恶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三)伴发病及感染

1、低血糖症

糖尿病肥胖者常伴有餐后高胰岛素血症,因此可出现餐后晚期低血糖症状,但程度较轻。最常见

且更为严重的低血糖与糖尿病药物治疗过量有关。其中以胰岛素及磺腺类口服降糖药最多见。后者又

以格列本胭(优降糖)为甚。老年人及儿童的严重低血糖症危害尤大。

2、代谢综合征

向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胆石症、高尿酸血症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经常与糖尿病簇聚

发生(即代谢综合征),更增加了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

3、勃起功能障碍

十分常见,约半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之,主要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致。

4、急、慢性感染

糖尿病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减低常易伴发尿路、胆道感染、皮肤的真菌或细菌感染,以及

肺炎和肺结核等。

三、心理障碍

如前所述,糖尿病是种终身性疾病,并发症发生率很高。一旦发生并发症,不仅具有致残、致死

性,预后严重,而且还造成社会、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则为升学、就业而担忧。因

而患者本人及家属精神匕承受的压力都很大。糖尿病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及抑

郁症等,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30%~50%»有心理障碍者,其生活质量明显降低,仅为

理想水平的7成。

四、沉重的社会经济代价

1999年WHO和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共同提出世界糖尿病日的宣传口号是“糖尿病的代价”

(TheCostofDiabetes),旨在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糖尿病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也给各国政府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例如,

1997年美国用于糖尿病的花费是980亿美元,其中440亿为直接的医疗消费,540亿为间接花费。

间接的花费指的是用于糖尿病致残、致死的经济支出。糖尿病患者年人均医疗消费是10071美元,

而非糖尿病患者年人均医疗花费则为2699美元。

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费用与其血糖控制的好坏直接相关。HbAlc大于7%者中,每增加1个百分点,

医疗费用就显著增加。这种增加的费用受并发症的影响,特别是心脏病和高血压。例如,HbAlc从

6%上升到7%,对于不伴有心脏病或高血压者,每例患者需多花费378美元的医疗费用,而对于合并

心脏病、高血压者,则需多支出医疗费用1504美元。

我国糖尿病的花费根据2002年一项11城市的调查结果推算,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直接医疗

费为188.2亿元人民币,占总卫生费用的3.95%,其中有并发症的直接医疗费为152.4亿元人民币,

占81%;无并发症的医疗成本为35.8亿元人民币,占19%。另一项调查5年中糖尿病患者人均总住

院费用从1995年的2382元增长到1999年的4847元,5年内总费用、药费、检查费和床位护理费

分别增长了103.4%、82.3%、151.7%和128.4%。

3糖尿病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自然病程

一、定义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

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血糖明显升高时可出现多尿、多饮、体重减轻,

有时尚可伴多食及视物模糊。糖尿病可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为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可致器官组织损害,引起脏器功能障碍以致功能衰竭。在这些慢性并发症中,

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视力丧失;肾病变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下肢溃疡、坏疽、截肢

和关节病变的危险;自主神经病变可引起胃肠道、泌尿生殖系及心血管等症状与性功能障碍;周围血

管及心脑血管合并症明显增加,并常合并有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如不进行积极防治,将降低糖尿病

患者的生活质量,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病因也不相同。概括而言,引起各类糖尿病的病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两

大类。不同类型糖尿病中此两类因素在性质及程度上明显不同,例如,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中,以遗传因素

为主;而在化学毒物所致糖尿病中,环境因素是主要发病机制。最常见的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则是遗

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呈正性或负性参与以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图3-1)

伴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III-H

B细胞遗传缺陷I11-A

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III-B

2型糖尿病11

1型糖尿病1

非常见免疫中介型糖尿病I11-G

妊娠糖尿病IV

内分泌腺病I11-D

药物IH-E

胰外分泌病111-C

感染III-F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不足

图3-1糖尿病分型及病因机制的关系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不同病因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缺陷及(或)周围组织胰岛素作用不足。胰岛

素分泌缺陷可由于胰岛B细胞组织内兴奋胰岛素分泌及合成的信号在传递过程中的功能缺陷,亦可由于自身免

疫、感染、化学毒物等因素导致胰岛B细胞破坏,数量减少。胰岛素作用不足可由于周围组织中复杂的胰岛素

作用信号传递通道中的任何缺陷引起。胰岛素分泌及作用不足的后果是糖、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代谢紊乱。依

赖胰岛素的周围组织(肌肉、肝及脂肪组织)的糖利用障碍以及肝糖原异生增加导致血糖升高、脂肪组织的脂

肪酸氧化分解增加、肝酮体形成增加及合成甘油三酯增加:肌肉蛋白质分解速率超过合成速率以致负氮平衡。

这些代谢紊乱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伴发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症候群和不同器官并发症及伴发病的功能障碍两方

面表现。初诊时糖尿病患者可呈现以下一种或儿种表现:

(一)慢性物质代谢紊乱

患者可因血糖生高后尿糖排出增多致渗透性利尿而引起多尿、烦渴及多饮。组织糖利用障碍致脂肪及蛋白

质分解增加而出现乏力、体重减轻,儿童尚可见生长发育受阻。组织能量供应不足可出现易饥及多食。此外,

高血糖致眼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影响屈光度而出现视物模糊。

(-)急性物质代谢紊乱

可因严重物质代谢紊乱而呈现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三)器官功能障碍

患者可因眼、肾、神经、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或伴发病导致器官功能不全等表现方始就诊而发现糖

尿病。

(四)感染

患者可因并发皮肤、外阴、泌尿道感染或肺结核就诊而发现糖尿病

(五)无糖尿病症状

患者并无任何糖尿病症状,仅在常规健康检查、手术前或妊娠常规化验中被发现。必须指出,糖尿

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至少约半数糖尿病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在检测血糖后方始确诊。

四、自然病程

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因类型而异。起病可急可缓,进展快慢不一,但一般可分为血糖调节正常、血糖

调节受损(IGR)和糖尿病的3个阶段(表3-1)

血糖正常血糖升高

病期

血糖调节血糖调节糖尿病

正常受损(IGR、不需需用胰岛素控制需用胰岛素维持

病型

IGT、IFG)用胰生命

岛素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

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表3T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此型即使发生酮症酸中毒,其后仍可恢复到血糖正常而不需继续用胰岛素治疗(即蜜月期)

**这型中少数患者(如杀鼠剂Vacor所致糖尿病)可能需要用胰岛素维持生命[DiabetesCare,1999;22(Suppl);8]

(-)糖尿病前期一糖调节受损

此阶段指个体由血糖调节正常发展为糖调节受损(IGR),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或超过诊断分割点的时期,表

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受损(1GT)(图3-2)。就常见的1型及2型糖尿病而言,此阶段的患者存

在导致糖尿病的遗传缺陷,而赋予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致使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有胰岛素分泌和

胰岛素的作用缺陷,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有自身免疫性异常。

7.811.1

负荷后2小时血糖(mmol/L)

图3-2糖调节受损

目前已有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检测手段已初步在群体中检出一些具有与糖尿病有关的遗传

及环境因素的高危人群。在此阶段采用干预措施(一级预防)可防止高危者发病,亦可防止已进入糖调节受损

期即糖尿病前期者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

(-)糖尿病

(1)糖尿病尚无并发症或伴发病:处于此阶段的患者血糖水平已超过糖尿病诊断的分割点,但尚

未出现并发症或伴发病。此时充分进行代谢控制,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就有可能预防并发

症或伴发病的发生(二级预防)。

(2)糖尿病伴并发症或伴发病:此阶段的患者已有一种或数种并发症或伴发病,但尚无明显器官

功能障碍。这时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尽可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致残、致死率(三级

预防)。

(3)糖尿病致残和致死:这是糖尿病患者的终末阶段。

4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

糖尿病的诊断由血糖水平确定,判断为正常或异常的分割点主要是依据血糖水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

人为制定的。随着就血糖水平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及认识的深化,糖尿病诊断标准中的血糖水平分割点将会

不断进行修正。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在我国人群中采用WHO(1999)诊断标准。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见表4-1及表4-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lmmol/l(200mg/dl)或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

3.OGTT试验中,2小时PG水平》11.lmmol/l(200ng/dl)

表4-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解释如下:

(1)糖尿病诊断是依据空腹、任意时间或OGTT中2小时血糖值。空腹指8-14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任

意时间指1天内任何时间,与上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无关;OGTT是指以75g无水葡萄糖为负荷量,

溶于水内口服(如为含1分子水的葡萄糖则为82.5g)。OGTT方法见附录3,

(2)表4-1内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推荐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值。如用毛细血

管及(或)全血测定葡萄糖值,其诊断分割点有所变动(表4-2)。

表4-2糖尿病及IGT/IFG的血糖诊断标准

血糖浓度[mmol/L(mg/dl)]

全血血浆静脉

静脉毛细血管

糖尿病

空腹>6.1(110)>6.1(110)>7.0(126)

或负荷后2小时>10.0(180)^11.1(200)>11,1(200)

或两者

糖耐量受损(IGT)

空腹(如行检测)<6.1(110)<6.1(110)<7.0(126)

及负荷后2小时>6.7(120)>7.8(140)>7.8(140)

-<10.1(180~<11.1(200)―<11.1(200)

空腹血糖受损(IFG)

空腹>5.6(100)♦5.6(100)>6.1(110)

~<6.1(110)~<6.1(110)-<7.0(126)

及负荷后2小时(如行检测)<6.7(120)<7.8(140)<7.8(140)

正常

空腹<5.6(100)<5.6(100)<6.1(110)

负荷后2小时<6.7(120)<7.8(140)<7.8(140)

(3)如用全血测定,采血后立即测定,或立即离心及(或)置于0〜4°保存。但后两者不能防止血细胞利

用血糖。因此,最好立即分离出血浆。

(4)糖尿病症状指急性或慢性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表现。

(5)必须注意,在无高血糖危象,即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血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状态下,一次血糖值达

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必须在另一日按表4-1内三个标准之一复测核实。如复测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则需在

随访中复查明确。再次强调,对无高血糖危象者诊断糖尿病时,绝不能依据一次血糖测定值进行诊断。

(6)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血糖升高,不能依此诊断为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

(7)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

(8)妊娠妇女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长期以来未统一,建议亦采用75gOGTT„

(9)流行病学调查时可采用空腹及(或)OGTT后2小时血糖标准。最好进行OGTT,如因任何原因不能采用

OGTT,则可单用空腹血糖进行调查。但应注意,某些个体空腹血糖水平及OGTT后2小时血糖水平的判断结果

可不一致,以致分别以此两水平调查所得的糖尿病患病率尤其在老年人中,有时可有差异。理想的调查是空腹

及OGTT后2小时血糖值并用。

二、糖调节受损一糖尿病前期

诊断标准中划出了•个处于正常与糖尿病血糖水平间的时期,此时期中血糖水平已高于正常,但尚未到

达目前划定的糖尿病诊断水平,称之为糖调节受损期QGR),此期的判断亦以空腹血糖及(或)负荷后2小时

血糖为准。以前者进行判断时,空腹静脉血糖》6.Immol/MllOmg/dD〜V7.0mmol/l(126mg/d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

(IFG);以后者判断时,负荷后2小时血糖N7.8mmol/1(140mg/dl)~<11.1mmol/1(200mg/dl)称糖耐量受损(IGT,

以往称为糖耐量减退或低减)。H前将此期看作任何类型糖尿病均可能经过的由正常人发展至糖尿病者的移行

阶段。因此可将此期称之为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此期的血糖水平及所伴其他代谢异常己使器官组织

发生损害,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变。

空腹静脉血糖<6.1廊。1/1(110噌/讥)且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值<7.8mmol/1(140mg/dl)则可视为正常者。

三、糖尿病的分型

糖尿病分型包括临床阶段及病因分型两方面。

(-)临床阶段

指无论病因类型,在糖尿病自然病程中患者的血糖控制状态可能经过以下阶段:

(1)正常血糖-正常糖耐量阶段。

(2)高血糖阶段。后一阶段中又分为:两个时期:1、糖调节受损;2、糖尿病。糖尿病进展中可经过不

需用胰岛素、为控制糖代谢而需用胰岛素及为了生存而需用胰岛素三个过程。患者可在阶段间逆

转(如经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后)、可进展或停滞于某一阶段。患者可毕生停滞于某•阶段,不一

定最终均进入需胰岛素维持生存的状态。

(-)病因分型

根据目前对糖尿病病因的认识,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

病及妊娠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又分为2个亚型,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有8个亚型,详见表4-3。

表4-3糖尿病分型

1、1型糖尿病(胰岛8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①免疫介导性

②特发性

2、2型糖尿病(从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到主要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伴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①B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

染色体12肝细胞核因子1a(HNF-1a)基因,(M0DY3)

染色体7葡萄糖激酶(GCK)基因,(M0DY2)

染色体20肝细胞核因子4a(HNF-4a)基因,(M0DY1)

染色体13胰岛素启动因子la(IPF-D基因,(M0DY4)

染色体17肝细胞核因子IB(HNFTB)基因,(MODY5)

染色体2神经原性分化因子/B细胞E-核转录激活物2(NeuroDI/Beta),(M0DY6)

线立体DNA常见为tRNA."因基因nt3243A1G突变

其他

②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

A型胰岛素抵抗,小精灵样综合征及Rovson-Mendenhall综合征:胰岛素受体基因的不同类型突变脂肪萎缩性糖尿病:

全身性及局部性脂肪萎缩,遗传性及获得性脂肪萎缩

其他

③胰腺外分泌病变:胰腺炎、创伤/胰腺切除术后、胰腺肿瘤、胰腺囊性纤维化、血色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及其他

④内分泌腺病:肢端肥大症、Cushing综合征、胰升糖素瘤、嗜倍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生长抑素瘤及其他

⑤药物或化学物诱导:Vacor(杀鼠剂)、戊烷咪、烟酸、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索、二氮嗪、8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嚷嗪类利尿剂、苯妥英钠、a干扰素及其他

⑥感染: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他

⑦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僵人”综合征、抗胰岛素受体抗体及其他

⑧伴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

Dow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Wolfram综合征、Friedreich共济失调、Huntington舞蹈病、

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Prader-Willi综合征及其他

4、妊娠糖尿病(GDM)

5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均有遗传及环境因素参与。近年糖尿病患病率剧增主要是指2型糖尿病的患

病率快速增加。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而致肥胖病(总体脂或局部体脂增多)。肥胖病是2

型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以下重点叙述肥胖病。其他1型及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见下表。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型糖尿病

•遗传易感性

•自身免疫

•病毒感染

•牛乳喂养

•药物及化学物

2型糖尿病

•遗传易感性

•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

•肥胖病(总体脂增多或腹内体脂相对或者绝对增多)

•胎儿及新生儿期营养不良

•中老年

•吸烟、药物及应激(可能)

6肥胖病

肥胖病是指体内的脂肪总含量及(或)局部脂肪含量过多,其程度已达到危害健康及(或)能量消耗量

减少导致能量正平衡,过剩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积存于体内。这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每H能量仅1%的正

平衡,在1年内就可积累lOOOOkcal的热量,使体脂增加1kg以上。

肥胖病的发病因素可分为遗传及环境两类因素,大多数肥胖病是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且相互作用

引起的的复杂疾病。

一、脂含量的测定及评估

全身及局部体脂含量测定及评估方法很多。较精确的方法有双光子吸收、核磁共振或计算机断层影

像诊断。适于流行病学调查或大样本研究的估测方法较多用的是由测量体重、身高、腰围、臀围所得的

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腰围及腰臀围比值。近年尚用生物电阻测定(bioelectricimpedance

analysis,BIA),来估算身体脂肪组织含量百分比。

简易测量及计算方法如下:

(1)BMI:直立、免冠、脱鞋并仅穿内衣情况下测体重及身高。BMI=体重kg/身高2。

(2)腰、臀围及其比值腰围(W)测定时需两足分开(距离25〜30cm)并直立。测量部位在骨性胸廓

最下缘与骼崎最上缘的中点水平面。臀围(H)测定时则并足直立,测量部位在臀部最宽处。使

用软皮尺,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