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_第1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_第2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_第3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_第4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知识结构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

「性状: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

生物的性状——观察与思考为性状。

1相对性状:遗传学中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I生物的性状受遗传物质的控制,但也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由于环境条件

的变化引起的,未改变遗传物质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基因控制性状一一资料分析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是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递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知识要点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

现的。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从性状开始,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2.生物的性状

(1)性状: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有些性状是可见

的,有些性状是难以观察到的。

(2)相对性状:遗传学中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3)生物的性状受遗传物质的控制,但也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的,未改变遗

传物质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3.基因控制性状

(1)转基因超级鼠的研制过程

(2)结论

①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②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是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③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递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4.转基因生物:把--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养出可表现

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

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

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基因控制性状。

课时计划1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同学熟悉的性状、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转基因作物、动物、食品等图片,转基因鼠实验

过程图示,做成PPT课件。

导学过程

一、生物的性状

1.观察活动:观察陈强和陈佩斯父子俩的合影照片,请学生分别找出他们相像和不相像之处。

2.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

3.七嘴八舌:你和你的父母之间哪些相似,哪些不相似呢?

4.性状的概念

像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即: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

或行为方式等。

5.相对性状

>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差异?

>P25《观察与思考》中的图例比较

>引出概念: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称为相对性状。

>练习巩固:出儿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对性状,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设疑:生物体的所有性状都能遗传吗?(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引出后面知识点)

二、基因控制性状

L思考:为什么父母的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父母是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了孩子,还是把别

的什么东西传了下来?

2.观看“转基因鼠的实验过程”:

3.设疑:

>这个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后代中只有转基因鼠的体量变大了,说明了什么?

>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说明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三、转基因生物

1.概念: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

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目前,己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

等。

2.屏显各种转基因物品的图片

3.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吗?你有没有怀疑过?可

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转基因引起的社会争议,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以便对转基因问题

有个深刻的认识。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关于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

疑问吗?既然我们知道了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那么你还想了解基因是怎么

传下去的吗?是通过什么传下去的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知识结构

「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基因和染色体V

JL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的。

I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知识要点

1.性状的遗传实质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

2.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令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令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令一条染色体上有一条DNA,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

因控制的。

3.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的。染色体“成对”的

含义是指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内部的成分也相似。

4.每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5.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的传递

6.无性生殖过程都不涉及性别,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参与,也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与染色体和基

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状况无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时计划:1课时

课前准备

自制教具,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视频资料,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片资料,基因

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导学过程

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

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

二、基因、DNA和染色体

1.设疑

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生殖细胞。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科学家研

究发现受精卵在进行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细胞核,而细胞核里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一一

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蛋白质和DNA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那基因在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

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带着疑问观看视频

3.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

(1)用自制教具来解释

(2)用图解的方式表达

>先想学生提供图例样板

>学生模仿图例绘出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的关系

3)用语言来表达

可选择1~2道相关的选择题进行分析、学习、巩固。

4.观察P29上图,数数染色体的个数。进而展示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表格,找出特点。

(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5.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也应该是成对的。)

再次展示教具进行解释。

6.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屏显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

定。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埋下伏笔)

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在生殖过程中,基因在亲子间传递,决定了子代的性状。那么,父母的基因是怎么传递给子女的呢?

1.以人为例,父母23对染色体,子女的体细胞中也应该是23对染色体,数目、形态不能改变。假设人的

染色体只有1对,现在我们该如何完成P31图VDT1呢?

2.学生尝试绘图,一名学生板演,师生寻找问题的切入口。

3.科学史介绍: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亨金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发现。

4.修正板图。

5.提升练习

>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别看它个小,它在遗传学的

研究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Morgen就是研究果蝇而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奖。今天我们

也来做科学,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

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8个4对,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状一

样。)

>雄果蝇产生精子,雌果蝇产生卵细胞,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果蝇有8个4对

染色体,其后代也应如此,那么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组合以后才能保证受精卵和新个

体中的染色体也是8个4对呢?果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怎样保证染色体稳定的呢?开动脑筋,自己

设计,即在果蝇的生殖细胞、受精卵中分别画出相应的染色体。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教师补充归纳:从每一对中拿出一个就组成了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受精后不仅恢复了原数,而且成

对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有什么表现?(既

像父亲又像母亲。)

四、总结

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那么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

给后代。)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进行。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

胞中基因成单,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成对。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就长出

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屏显基因传递的课件)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知识结构

实验材料:具有明显相对性状的豌豆

实验方法:人工控制的传粉杂交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研究的问题: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实验过程: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高茎X矮茎杂交高茎上自^交->高茎+矮茎

林卜近辛姑婀J近亲: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原因:可使后代患某种遗传病的几率增大

知识要点

1.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可知

(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2)杂种细胞中同时含有A和a时,能够通过性状表现出来的基因A称为显性基因,被掩盖的基因a称

为隐性基因。

(3)隐性基因a还会遗传下去。

2.禁止近亲结婚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例如:堂兄妹或(堂姐弟)、表兄妹

(或姐弟)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

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课时计划1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忆上节课的填图练习。

2.引语: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是成对的,每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3.如果有这样两对基因:AA、aa,分别控制着能卷舌和不能卷舌这一对相对性状。那么,当受精卵的基因

是Aa时,发育成的个体会是什么性状呢?

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推测。科学家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请学生交流搜集来的孟德尔生平。

2.实验简介:

自然界中有那么多生物,孟德尔为什么要选择豌豆?豌豆有许多的性状,但孟德尔所选的这7种性状

有什么特点?

实验材料:具有明显相对性状的豌豆。

>告诉学生认真观察,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方法:人工控制的传粉杂交

>研究的问题: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实验过程:

高茎X矮茎

高茎

3高茎:1矮茎

问:“高茎和矮茎杂交后为什么后代都是高的,矮的基因是不是消失了?为什么杂交第二代矮的性状又出

现了?”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2)杂种细胞中同时含有D和d时,能够通过性状表现出来的基因D称为显性基因,被掩盖的基因d称

为隐性基因。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为:dd,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为:DD或Dd。

(3)隐性基因d还会遗传下去。

3.回到“复习引入”进行小结:Aa是表现为卷舌吗?

二、禁止近亲结婚

1.解释什么是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直系血亲,是指有着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生育自己的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包括直系长

辈血亲(生育自己的)和直系晚辈血亲(自己所生育的),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

外孙子女等。

旁系血亲,是指有着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非直系血亲而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包括在

辈分上同自己相当的旁系同辈血亲、在辈分上高于自己的旁系长辈血亲以及在辈分上低于自己的旁系晚辈

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是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于三代以内的亲属。这里的三代是,从自己开始计算为一

代的三代。举例如:

(1)亲兄弟姊妹和自己同源于父母,自己是第一代,父母是第二代,所以亲兄弟姊妹之间是二代以

内旁系血亲;

(2)伯叔、姑母、堂兄弟姊妹和自己同源于祖父母,自己是第一代,父亲和伯叔、姑母是第二代,

祖父母是第三代,而这些亲属都源于第三代,所以自己与伯叔、姑母、堂兄弟姊妹之间是三代以内旁系血

亲;

(3)舅父、姨母、表兄弟姊妹和自己同源于外祖父母,自己是第一代,母亲和舅父、姨母是第二代,

外祖父母是第三代,而这些亲属都源于第三代,所以自己与舅父、姨母、表兄弟姊妹之间也是三代以内旁

系血亲。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可使后代患某种遗传病的儿率增大。

例:白化病人aa正常人AA或Aa

隐性基因是可以遗传的,基因是Aa时,表现无病,但携带隐性致病基因,在生育前一般不清楚。夫

妻两人表现为正常,但却有1/4的可能生白化病孩子。

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致病基因,其后代表现出遗传病性状的概率就会增加。

作业布置:练习册P16-I7课本P351.2.3.

课后反思: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知识结构

"体细胞:844+xy,辛44+xx

"男女染色体的差异<

L生殖细胞:精子22+x或22+y,卵细胞22+x

I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各占50%

知识要点

1.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他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基本相

同),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其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

(2)女性体细胞中那对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都是X染色体。

(3)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4)男性的精子与女性的卵细胞中,都只有1条性染色体。男性有2种精子,分别含X、Y性染色体;女

性只有一种卵细胞,含X性染色体。

2.生男生女机会相等

男性产生含X性染色体的

精子和含Y性染色体的精

子数量比是1:1,女性产

生的卵细胞仅含X性染色

体,受精时含X的精子和

含Y的精子与卵细胞的结

合是随机的,因此生男生

女的机会相等(即1:1)。

(1)人的性别决定是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

(2)一卵双胎的性别相同,双卵双胎的性别不一定相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产生的过程,学会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性别遗传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性别遗传的特点。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课时计划1课时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示两个聊天的老太太的图片,编一个老太太要去泰山为儿媳妇烧香拴一个孙子来的故事:张奶奶对李

奶奶说:听说你要抱孙子了?李奶奶说:是啊,可还不知道是孙子还是孙女呢。张奶奶说:想要孙子

吗?那还不容易,到泰山上的庙里烧一柱高香就能拴住一个孙子。李奶奶:是吗?那太好了,我明天

就去!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张奶奶说的办法可行吗?要学生分析烧香拜佛是否能决定未出生的孩子的性别,

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其实性别也是一种性状,它是可以遗传。从而引出课题。

二、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性染色体的概念

>看书上第37页的人的染色体排序图,仔细地找找男女的染色体有什么异同?

>23对染色体中只有1对男女有别,所以这一对染色体应该与性别有关,把它称为性染色体。

2.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介绍科学家对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研究:1902年美国的细胞学家麦克郎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

胞中有一对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别的染色体不一样,其他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都差不多,而这一对

染色体差别很大,他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1905年,美国的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把这

对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女性的两个染色体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引导学生写出正常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男性一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一22对常染色体+XX。

3.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人产生的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是怎样的呢?讨论男性的精子有几种情况,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三、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1.模拟实验:

>性别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呢?是由妈妈一个人决定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介绍模拟实验

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完成模拟实验并对错误的实验方法进行纠正。

>每两个同学一组,一组的同学有两个信封,其中一个里面装着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另一个信封中装

着分别含有X和Y的两种精子,它们的数量一样多。请同学们模拟随机受精过程,一个同学从装有

精子的信封里随机拿出一个精子,另一个同学从装有卵细胞的信封里随机拿出一个卵细胞,放在一起

代表受精卵内含有性染色体的种类,并依此判断出男女,同时把结果记录在表中。

>完成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全班交流,进行统计,得出实验数据,算出男女比例是1:1。

2.理论分析:

带领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受精卵的种类及比例,说明生男生女取决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

合,明确人的性别决定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瞬间。

这样你是否能判断了前面的老奶奶为了得到孙子而烧香拜佛可行吗?生男生女是妈妈决定的吗?不

是,它取决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况且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取样大小的结果比较:

>请学生展示课前调查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特征:调查人数越多,范围越大,男女比例越接近1:lo

>分析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画出遗传图解,说明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

是均等的,所以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性别比例接近1:1。

>但我们国家现在男性略多于女性,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这对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启发学生分析我国男性略多于女性的社会原因。在一些人的观念里确实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

导致性别的比例发生偏差。这还需要我们加强宣传,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任何地方都

不应该存在性别歧视,以保证我们的社会能良性发展。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知识结构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探究“变异”实验i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

知识要点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1.探究一种变异现象一一“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

令提示:取样要做到随机取样。

令结论:

①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

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也有短,这主要

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影响所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

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②比较这类相对性状差异,应该比较它们数量的平均值。在相同条件下种植的大小花生,正常情况

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

引起的。

③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2.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异原因可以是遗传物质的改变,也可是环境的变化。不同种类或

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

是可以遗传的,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3.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

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

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4.通过杂交,产生高产抗倒伏小麦,是因为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

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

5.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6.我国现代育种工作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和他的超级杂交水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

查结果的能力;

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

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计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师: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准备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资料,PPT课件

导学过程

一、引语

什么是变异?变异导致不同种类的生物千差万别,同种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中国有句谚语“一

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说的就是变异现象。观看图片,得出“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不同

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会普遍存在呢?

二、探究“花生果实大小变异”的实验

1.组织:全班分为两大组,一大组每两个人有一个大花生,一大组每两个人有一个小花生。学生选择适当

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2.记录绘图:分别将每个花生的测量数据,分“大”和“小”两类报于教师记录在PPT中,转成曲线图,

找出每组的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

3.分析思考实验结果:

>看着差不多的花生为什么却有大有小?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4.小结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1)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数量差异也是相对性状。

>大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大于小花生长度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大花生里有小的,小花生里有大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环境引起的。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

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类型: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5.数量性状广泛存在,如:奶牛的泌乳量、棉花纤维的长度、水稻的产量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1.看P43—44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

>人工选育:

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

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

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人工杂交:

小麦的杂交育种把优质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人工诱变:

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2.科学家的故事: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知识结构

r研究生命起源的方法:科学的推测

过程:非生命物质转化为有机物

“原始大气到有机分子

「高温、紫外线、雷电

《生命起源的过程Y条件1原始大气:水蒸气、氨、甲烷

【原始海洋:生命诞生的摇篮

I有机分子到原始细胞

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自然发生说、化学起源说、宇生说

知识要点

1.科学的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仅凭空想往往是站不住脚的;科学推测不仅需要有严密的逻辑,还需要丰

富的联想和想像。

2.现在的大气成分中有氧气,而原始大气的成分中没有氧气。

3.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原始大气

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简单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

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导学过程

一、引言

地球上最初有没有生命?生命何时、何处特别是怎样起源的?这些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

的重大问题,也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可能通过亲自观察来获得,需要寻找一些

确凿的证据进行科学的推测,这需要有严密的逻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二、生命的起源

1.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主要有:

(1)神创论: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如《圣经》片段和“女娟造人”等--------在证据面前

不攻自破

(2)自然发生说-------斯巴兰让尼和巴斯德的实验否定了它

(3)宇生说--------争议较大,证据不足(资料分析3支持它)

(4)热泉生态系统-----只是部分学者认同

(5)化学起源说-------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

2.运用科学的推测,对以上学说的可靠性初步判断

三、米勒实验的分析

1.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机小分子一有机物小分子

第二阶段有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物质

第三阶段生物大分子物质一有机多分子体系

第四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一一这一阶段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

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人们却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

2.分析米勒的实验装置

四、练习册相关题目的练习巩固,特别是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

【相关资料】

L神创论资料: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

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关于这个问

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一一“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婿技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

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2.“宇宙大爆炸”的理论: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氮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

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

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

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

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

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

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

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3.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实验。一个星期后他检测

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氟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

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米勒实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

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

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喋吟、核糖和脱氧核

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吓咻”类的分子,而绿色植

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吓咻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

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4.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

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

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

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

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5.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

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

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

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

概只有250万颗。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因此我们认

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知识结构

「1.什么是化石?

「化石比较法12.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低等、简单,

「研究生物的进化方法-JL越现代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复杂。

形态解剖比较法

<细胞色素C比较法

r由简单到复杂

生物进化的历程J由水生到陆生

L由低等到高等

知识要点

1.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一一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

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2.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

3.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生物进化的

大致过程.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1)总体趋势: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2)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

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2.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始祖鸟化石复原模型

2.纸板、彩笔、剪刀

导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在大家心中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长什么样子呢?(很小,球形的,只有一个细

胞……)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为大家的推断提供了证据。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生物界,千姿百态,

纷繁复杂。这么美丽的生物又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呢?(进化来的。)有什么证据吗?(有化石!)

二、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1.资料分析

(1)化石比较法

>什么是化石?

>展示化石挖掘的场景和典型化石图片、地质年代表

根据这些化石排列的顺序,可发现越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化石越简单。由此可推论出:这些古老地层

形成的年代里,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复杂的生物,可见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2)形态解剖比较法

>展示收集到的三叶虫化石、菊石和三趾马腿骨化石图片,观察、讨论这些化石和今天的生物之间相同

和不同处。再次证明生物的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的。

>始祖鸟的化石复原图,再比较它和今天的鸟具有哪些不同特征?说明了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3)细胞色素C比较法

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其他一些学科也为证明生物的进化做出了

贡献。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也做出了同样的推断。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的线粒

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负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会也不能一下子发生巨

大的变化。

PPT提供的数据表,你能判断出在进化的历程中,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

远?(黑猩猩与人关系近,向日葵和螺旋菌与人的关系比较远。)

生物名称黑猩猩猴马鸡金枪鱼小麦链抱霉酵母菌

与人的细胞色素C有差异

的氨基酸数为()1121321354344

(4)小结拓展

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都使用了同一种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法。还有很多研究中都使用了比较

的方法,有时还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这门比较解剖学。(展示同源器官的比较解剖图)你能看出它

们的关系吗?他们的骨头顺序其实都是相同的。这些证据都说明了生物是存在进化现象的。

三、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又上什么样的呢?很多同学已经具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用拼图比赛来测验一

下。

1.填P55图VD-22。

2.制作生物进化历程拼图

提供图例,在纸板上绘制进化树,剪成十片。打散图片,各组进行拼图比赛。

3.总结生物进化的历程: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4.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设计初衷】

在教学里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对教材讲述的内容己经非常熟悉,

有的则很陌生,有的则完全不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感受是很不容易的。一般的情况

下,对知识比较渊博的部分学生,邀请他们发言可以使这部分学生能够保持关注。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

情况,因为学生的很多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他虽然知道,但讲不明白甚至有错误,反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反

感。于是我尽量把同样的知识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如本节课讲“化石年代顺序”时用的标图比赛

的方式。通过同学的动手活动,使已经具有这部分知识的同学积极参加竞赛,对这部分知识比较陌生的同

学可以通过观摩来学习知识。我也经常会精心引进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如本节课的“同源器官比较”),

既保持了新鲜感,又达到了同样的教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效果。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知识结构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模拟保护色

|「创立者:达尔文

〔自然选择学说J过度繁殖

L内容J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

L适者生存

知识要点

1.保护色: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对它躲避

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2)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

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

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

选择,不断进化。

3.家养动物与同种的野生动物相比,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变异,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与自然选择相比,人

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有目的的选择可以加快生物演变的历程,缩短生物演变的时间。

4.在青霉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

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

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

教学目标

1.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阅读思考以下资料

我们知道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推动生物不断

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从18世纪后期开始有很多人探讨此

问题。首次提出系统进化学说的是19世纪初的拉马克,他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法则。半个世纪

后,即1859年,科学的生物进化论诞生了,主要代表是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的学说。最终发展成现代的

科学形态是在孟德尔的遗传学创立之后。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主要是以这三位生物学家提出的观点为依

据的。借着前人的“肩膀”,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一个实例来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前准备题

1.黑色桦尺蟾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蟆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蟆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蟆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4.了解拉马克和达尔文的故事以及他们有关进化的学说。

教师准备:彩色磁钉若干,红色和绿色2开纸各一张,PPT图片

导学过程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1.一个真实的故事

生物进化的历程十分漫长,但英国的科学家却真正目睹了曼彻斯特桦尺蛾百年的进化历程。

2.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利用保护色捕食或防御敌害的例子: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图示雷鸟、变色龙等体色随环境而变化,枯叶蝶、菜青虫、青蛙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体色对比,

3.模拟保护色形成的实验

将红纸和绿纸分别贴在铁黑板上,将各色磁钉散放在两张纸上。请两名学生模拟捕食者,同时快速取

钉,取相同的量。最后比较两组结果,发现红色纸上的磁钉多为红色,绿色纸上的磁钉多为绿色。

实验结论:和环境颜色一样的生物容易生存下来。

4.回顾曼彻斯特桦尺蛾百年的进化历程,由模拟实验推测出进化原因:

>桦尺蛾从浅色品种变成深色品种,也是一种进化。

>这种进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环境污染,树皮都熏黑了,浅色的虫子容易被天敌发现,就减少

了,黑色的不容易被发现,就存活了下来。可见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直接引发的吗?由于煤烟,一只浅色的桦尺蛾会被熏黑,变成深色的桦

尺蛾吗?不是,桦尺蛾本来就有深色和浅色两种,也就是变异造成了不同颜色的桦尺蛾。

>不同颜色的桦尺蛾在天敌面前,存活的机会是不同的。我们把桦尺蛾和天敌的斗争叫做生存斗争,而

天敌对桦尺蛾的选择就是一种自然选择。

>由此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过程就是保留适应者、淘汰不适应者的过程。

二、自然选择学说

1.尝试用我们总结的“桦尺蛾”进化的原因来解释长颈鹿的出现

2.梳理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最早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是达尔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它分析了很多生物

现象,雄辩地辨析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长颈鹿的进化。(古代长颈鹿的长颈与短

颈可以遗传。当环境发生变化,比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得以生存下来,繁衍

后代。而颈短的因为吃不到树叶,活下来的数目很少,其后代也更少,许多代以后,短颈的就被淘汰。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同学们刚才的解释与达尔文的辨析是一致的。

>现在我们能总结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吗?(必须有生存斗争;必须要有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不利

变异才能被淘汰……)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前面未提到一一过度繁殖

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如:

案例1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但是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

岁,而且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900万头。因此,按照理

论上的计算,就是繁殖不是很快的动、植物,也会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产生大量的后代而占满整个地球。

(但事实上,几万年来,象的数量也从没有增加到那样多,自然界里很多生物的繁殖能力都远远超过

了象的繁殖能力,但各种生物的数量在一定的时期内都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达尔文

因此想到了生存斗争。)

案例2一只猫一年可繁殖1胎,假如每胎4只,雌雄各半,小猫一年后性成熟又能繁殖小猫,问四

年后这只猫的后代有多少只?(假定生的小猫全部成活,并都有生育能力。)

答案:四年后这只猫的后代是104只。但实际上由于猫与猫之间要争夺食物,食物不足,导致猫数量

减少;猫与其他食肉动物之间也要竞争食物与领地等;猫的数量受人为影响与控制,所以受多种因素的影

响,猫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加。

第一年4只

第二年8只+4只.共@只

第三年16只+8只+4只------------

第四年32只+16只+8只+4只J

3.小结归纳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基础:遗传和变异

动力:生存斗争

结果:适者生存

4.提升拓展练习

(1)列出几道拟态、警戒色、抗药性等的习题,引导学生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

>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变异并不都有利于生物生存,由于生物的变异偶然性很大,而且是不定向的。比如,

一些毛毛虫它们体表长有毒毛。食虫鸟吃后就很“痛苦”;而又由于它们体表颜色鲜艳,斑纹明显,很容

易被食虫鸟辨认出来。吃过这种虫的鸟会告知它的邻鸟及它的后代,所以它的后代在取食时,便不再

食这种蛾类幼虫。而这些幼虫将得以生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刚开始青霉素可以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

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

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不再受其影响了。

>小结: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都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

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才能生存和繁衍。

(2)家牛与野牛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异,请解释其原因。

答案:这是因为人工选择的结果,与自然选择相比,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有目的的选择可以加快生

物演变的历程,缩短生物演变的时间。

(3)生存斗争的胜者是不是一定是“强者”呢?请看63页第3题。

答案: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海吹到海里,因而生

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少。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

后代的机会就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的昆虫就特别多。这样看来,海岛上常有大风,

所以翅膀残缺的不会飞,反而不会被风吹走,是有利变异。可见,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

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4)回顾课前思考题

1答案:黑色桦尺蟾的出现属于自然变异的结果,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突变对其后代的生存是有利的。

2答案:黑色桦尺蟆数量逐渐增加,由少数变为常见类型,主要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工厂排出的烟煤杀

死了地衣,使树皮变黑;另一方面桦尺蛾的天敌决定桦尺蛾的不同颜色的数量。

3答案:桦尺蟆体色变化是由于体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且变异的性状传给了后代;并且是在外界环

境变化及天敌的影响下,变异个体逐渐增加的结果。我认为:工厂排放出的煤烟是导致桦尺蟾颜

色改变的关键,说到底是环境污染迫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所以,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

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

三、总结:通过对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蟆的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事例分析,以及模拟保护色

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初步了解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简单地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即环境

的改变;二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即遗传与变异。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不会被淘汰,才能得以生

存与繁衍。

【备课资料】

1.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

(1)保护色

有些动物之所以不容易被发现,是因为它的体色与环境的色彩很相似。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

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保护色对于动物躲避敌害或猎捕其他动物都是有利的。具有保护色的

动物有很多。例如,大多数昆虫的体色往往与它们所处环境中的枯叶、绿叶、树皮、土壤等物体的色彩非

常相似。生活在绿色草地和池塘中的青蛙,背部是绿色的,活动在山间溪流石块上的棘胸蛙却是深褐色的,

而树蛙则随着它所栖息的树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体色。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和白熊,毛是纯白色的,

与冰天雪地的环境色彩协调一致,这有利于它们捕食动物。

有些动物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保护色。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

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有些蝗虫在夏天草木繁盛

时体色是绿色的,到了秋末则变为黄褐色。

(2)警戒色

某种蛾类幼虫的体表色彩鲜艳,有斑纹,很容易被食虫鸟类发现。那么,这会不会对它们自身不利呢?

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它们的体表长着毒毛。如果这些幼虫被鸟类吞食,这些毒毛就会刺伤鸟的口腔

黏膜,吃过这种苦头的鸟再见到这些幼虫就不敢吃它了。像蛾类幼虫这样,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

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有些毒蛇体表的斑纹,等等,都是警戒色。

警戒色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3)拟态

竹节虫的形态与树枝特别相似,几乎能以假乱真,因而很难被敌害发现。像这样,某些生物的外表形

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拟态的例子是很

多的。例如,尺蟆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停息时的模样像枯叶(翅的背面比腹面颜色鲜艳,在停息的时候

两翅合拢,现出枯叶的模样)。有的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可以诱

使采食花粉的昆虫飞近,从而将这些昆虫捕食。蜂兰的唇形花瓣常常与雌黄蜂的外表相近,可以吸引雄黄

蜂前来“交尾”。雄黄蜂从一朵蜂兰花飞向另一朵蜂兰花,就会帮助蜂兰花传粉。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都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2.染色体突变

染色体突变(chromosomalaberration)也称染色体畸变或异常。它是指染色体数目、大小和结构的改

变。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一样,也是产生遗传变异的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