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轮复习语文练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_第1页
高中一轮复习语文练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_第2页
高中一轮复习语文练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_第3页
高中一轮复习语文练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_第4页
高中一轮复习语文练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时间:45分钟分值:5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给季弟书魏禧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课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从,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念吾弟介然不苟 介:耿直B.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 讳:忌讳C.弟与人执事 执事:做事情D.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 岸:高傲解析:选B讳:回避,顾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旬:计时单位,一旬为十天,二旬即二十天。另外也可指十岁或十二年。B.庶几:文中是“大概”之意,表示希望或推测。另还有“差不多、近似”之意。C.坐:文中是“因为”之意。“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也是此意。D.下流:文中指“鄙俗”“龌龊”。另还有“地位低贱”的意思。解析:选D文中“下流”取“地位低贱”之意。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4分)译文:(2)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4分)译文:参考答案:(1)你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友。(2)你侍奉父兄总是很恭敬谨慎的,但是和顺之貌愉悦之色怎么反而这么少见呢!4.在给弟弟的这封信中,作者认为与人相处应遵循哪几条准则?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答:解析:注意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概括进行简单的分层,然后提取关键的句子,如“每乏周详之虑”“疾恶如仇,辄形辞色”“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然后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参考答案:①虑事周详;②心胸开阔;③为人亲和;④保持刚正。(每点1分)[参考译文]辛卯年,我客居粤地已有二十来天了。常常想到弟弟你为人耿直做事谨慎,很期望你有远大的前程,圣人所说的“坚强、果敢、质朴、谨慎”,你大概都靠得上了;只是“刚”本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弟弟却在这方面变成了一个“疏”字,再变为一个“褊”字,后又慢慢变成了一个“傲”字了。过去我对你管教很严,最近五六年来,看到你所确立的志趣及操守,很有建树和气象,能看出你已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了。常想慢慢培养出你的一腔正气与傲然自立的精神,所以总不忍心过于压制你,再加上我自身常有优柔寡断、迁就纵容的缺点,你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友,大凡小的偶尔的过失,我都会宽容你,让你不会因此而有所犹豫顾忌,能正直做人而又无所顾忌。因为这两点,所以我现在管教你也还是很宽松的。但我这样做就是一种纵容,很想回去跟你畅叙一番。你和人一同做事,也是很尽职的,常常缺乏周全的考虑;遇事时你从不回避艰难险阻,却不能事先考虑清楚,总认为这样做不会损害大的原则。不关注日常事务中的细节之处,似乎并不会有大的危害,但因此而做错了事贻误他人,从而又害了自己的事是常常有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疏”啊。你恨世间恶事,视同仇敌,总是表现在言辞和脸色上;亲朋好友有了过错,你劝了他们还是不听,于是你就轻看那个人;别人不看重你,你总是很生气地远离他;别人的行为中有一点不如你所愿,你就整天心怀愤恨、郁郁寡欢。这真的是心胸狭窄,不能不改变啊。有些人属平庸之辈,你就把他当作平庸之人而轻视人家;有的人地位微贱,你就把他当地位低的人而拒绝往来;你的傲气,总是不肯因为别人而稍稍委屈一下。因此你总是不可一世,欺凌排斥他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傲视他人,(就会)逐渐招致大的过错。为人粗疏就要坏事,心胸狭小就会接近刻薄,高傲就会隔绝他人而最终被他人隔绝:这三点都是刚直之德的害处啊。但是这几点毕竟是出于刚直,如果能扬其长避其短,就能在古今之人中独自拥有一种造诣了。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先贤们认为“内心有真情的人态度一定会平顺温和,平顺温和的人就一定会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就一定会有和顺之貌愉悦之色”。你侍奉父兄总是很恭顺谨慎的,但是和顺之貌愉悦之色怎么反而这么少见呢!难道你没有快乐,缺少关爱吗?大概是还缺少一种学问来柔化你那刚直和高傲的品性,使得你想要谦为人下而又不能谦啊。你自勉吧!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一)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节选自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二)陈豨以宾客盛,为周昌所疑。高祖使案其客,始反耳。未必素有逆谋。韩信处嫌疑之地,轻与一陈豨出口言反,此亦非人情。信以淮阴侯家居,虽赦诸徒奴,合而使之,未易部勒也。上自出,关中虽虚,未能全无备,亦不可信也,论者却未及此……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现。(节选自清·冯班《〈史记〉会注考证》)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部署已定,待豨报 报:报告B.相国绐信曰 绐:欺骗C.秦之纲绝而维弛 弛:松懈D.高祖使案其客 案:追究解析:选A报:答复。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拜: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中“任职授官”类的词语,指授予官职。在文中有“任命”的意思。指任命陈豨为钜鹿守。B.三族:指父、兄、子三族,史上最早出现在商代,而后出现了五族、七族、九族。C.山东:指崤山以东,这一说法延续至今,文中“山东”是说“山东六国”,即指除秦国之外的其他诸侯国。D.宾客:文中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多用作称他国派来的使者。解析:选C“这一说法延续至今”错,“山东”在秦汉时期指崤山以东,但后期“山”的所指有较大变化,譬如现今山东作为省级行政区,指太行山以东。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3分)译文:(2)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3分)译文:(3)虽赦诸徒奴,合而使之,未易部勒也。(3分)译文:参考答案:(1)竟然被小儿妇人欺诈,难道不是天意吗?(2)况且天下磨砺兵器、手执利刃想要做陛下所做的事情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能达到而已。(3)即使赦免了各位囚徒和奴隶,聚合一起驱使他们造反,也不容易统领约束啊。8.冯班认为“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现”,请说明选文(一)中哪些地方能看出韩信的“冤”。(3分)答:解析:作答本题,一可结合(二)中的提示,如“此亦非人情”“未易部勒”,到(一)中寻找相关内容,进行转述;二可直接用(一)中相关情节进行分析,如韩信后悔的话,高祖“且喜且怜”的心理,以及蒯通痛骂韩信的话,都可以分析出韩信谋反证据不足的内容。参考答案:①韩信与陈豨避人挈手之语,无人听闻,说明是诬告;②韩信诈诏赦诸官徒奴来攻袭吕后、太子,不合情理,表明韩信可能有冤;③韩信被斩时的后悔,说明他没有造反之心;④高祖“且喜且怜之”的心理,暗示韩信可能被冤;⑤蒯通痛骂韩信不用自己的计策导致被诛,表明韩信没有造反之意。(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参考译文](一)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和他在庭院里漫步,仰天叹息说:“您可以和我谈谈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所说:“你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答复。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的党羽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了他。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小儿妇人欺诈,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高祖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蒯通被带到,皇上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回答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才会自取灭亡。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皇上生气地说:“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皇上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崤山以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天下英雄豪杰像乌鸦一样聚集。正当这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磨砺兵器、手执利刃想要做陛下所做的事情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能达到而已。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高祖说:“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二)陈豨因为门客多,被周昌怀疑。高祖派人追究他的门客,陈豨才开始反叛。不一定素来就有背叛的图谋。韩信处在被怀疑的时候,轻易与陈豨说出谋反的话,这不合人情。韩信以淮阴侯的身份闲居在家,即使赦免了各位囚徒和奴隶,聚合一起驱使他们造反,也不容易统领约束啊。皇上领兵外出,关中即使空虚,也未必全无防备,这也不可信,历来论者却没有涉及这方面内容……史公依据汉朝廷狱里案件的文本,把它叙述到传中来,冤情明显地显露出来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8分)封大夫方君传刘大櫆封大夫方君讳祈宜,字亦桓,歙县人也。方氏自君之曾祖、祖、父皆业贾于楚中。君年十八,其祖年老家居,父不欲远离,而君之兄祈昌方入郡庠为弟子。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君于人无问智愚贤否,一皆推诚相结。人或以其易与也,而因售其欺,以至逋千万,旁观者皆为之不平。君第与校曲直而已,卒以不衔怨于中也。至无故横逆之来,尤忍人所不能忍。君家自上世以来多厚德长者,其生殖丰裕,能以惠利及人。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有子女而不能婚嫁者,均受其庇荫。乾隆辛未岁饥,于乡里倡为赈恤,又捐惠济仓谷至白金三千两。郡邑劝输修城,亦且捐至千缗。君之祖考尝建支祠而未就,君善继其志,晨夕营度,不避淫潦毒暑,勤劬过甚。祠垂成,而君遂至得疾不起。卒之岁,年五十有九。君既性纯孝,笃于友恭,而所遭多不幸。其尊府已见背,而祖母谢安人与其兄祈昌相随以没,逾年,嫂洪氏亦没。君既执嫡母程恭人及继母吴恭人之丧,过哀至毁。而有弟三人,弟妇二人,十数年间,后先殂丧。君于其间,侍汤药,治丧殡,育孤幼,延师课读,以婚以嫁,备礼尽瘁。盖君于世事尽心力而为之者多矣,而庭闱之内,荐遭闵凶,何以堪之?有姊妹四人,其适程氏者,幼年守志,一子复早夭,其后家益落,而以垂白抚孤孙,君尤痛惜之。临没时,命其子分产以济其困乏,且为其身后计甚谆且详焉。论曰:世之儒者以诵说诗书自藩饰,而伦类之间,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多内省而惭。至于方君者,既弃儒术而事机利矣,迹其平生所为,求之缙绅先生,何可易得哉?呜呼!可谓淳笃君子矣。(选自《刘大櫆集》,有删改)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第与校曲直而已 第:只,仅B.族姻之有丧而不能敛 敛:收敛C.荐遭闵凶,何以堪之 荐:屡次D.迹其平生所为 迹:考察解析:选B“敛”通“殓”,指给尸体穿衣下棺,泛指安葬死者。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封:在文中指诰封,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以皇帝的诰命赠予爵位名号。B.族姻:指族亲和姻亲。族亲指具有共同起源和血缘的亲属,而姻亲是指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属。C.祖考:既指祖先,也指已故的祖父或祖母,还可泛指父祖之辈。本文中指祖父。D.恭人:古时命妇封号之一,宋徽宗政和三年定制,中散大夫至中大夫之妻封恭人。明清两代,四品官之妻封之。解析:选C“也指已故的祖父或祖母”错,只能指“已故祖父”,“已故祖母”应称“祖妣”。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虽天资颖异,而以远业需经理甚急,不得已而之楚游。(4分)译文:(2)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4分)译文:参考答案:(1)先生虽然天资特别聪慧,但因为家中远方的生意急需经营管理,没有办法,他只好到楚地游历。(2)到了先生时,虽然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在帮助别人解决困急时常常担心自己帮助不够。12.文中第3、4两段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方君“淳笃君子”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答:解析:第3段“至于君则处己虽俭,而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为本段关键句,有领起全段内容的作用,抓住句中“处己虽俭”“周人之急”等语,可有“极节俭”“勇担责”和“乐好施”的概括。第4段有“性纯孝,笃于友恭”和照顾族人等内容,据此可以有“重孝悌,睦亲族”的概括。参考答案:极节俭,重孝悌,睦亲族,勇担责,乐好施。(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参考译文]封大夫方先生名叫祈宜,字亦桓,是歙县人。方家自先生的曾祖、祖父、父亲以来都在楚地经商。先生十八岁时,他的祖父年老在家闲居,他的父亲不想远离(祖父),而先生的兄长祈昌刚进入府学成为学生。先生虽然天资特别聪慧,但因为家中远方的生意急需经营管理,没有办法,他只好到楚地游历。先生与人交往无论(对方)聪明还是愚笨、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全都用诚心和他们结交。有人认为他容易对付,(在经商中)就趁机实行欺诈的手段,以至于拖欠债务达千万,旁观者都替先生愤愤不平。先生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