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5课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30张)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5课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30张)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5课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30张)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5课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30张)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5课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30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新课导入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定风波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苏东坡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环境:先雨后晴。★事件:遇雨。★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感觉:狼狈不觉★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诵读课文,积累感悟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诵读感知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松得胜过骑马,怕什么?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疏通文意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微寒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声音的地方,我要回去了,人生无所谓风雨和晴天。疏通文意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整体感知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讨论合作探究

自然风雨(穿林打叶)

“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超然物外泰然自若潇洒安闲人生风雨

晴“谁怕”“任平生”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泰然处之、无所畏惧、潇洒从容

“回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中无晴雨宠辱偕忘超然物外人生态度旷达洒脱乐观合作探究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合作探究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3、再次朗读本词,试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合作探究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

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

,多了几分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

,多了几分

。桀骜不逊隐忍平和

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多了几分超然达观;慷慨激昂淡定从容

拓展思考1.东坡为何不躲雨?2.下阙中的“归去”,让我们想到了谁?人生启示:

*阳光总在风雨后。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合作探究5.本词的艺术表现特点规律总结总体来说,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如下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及言在此而意在彼。在这种整体构思中,“眼前景”和“心中事”虽然一个是自然景物,一个是社会人事,但两者必须具备相似联想可以沟通的同构关系。在《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遇雨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的关系中。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看得更加清楚,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是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3.以小寓大,言外无穷一般说来,这种隐喻寄托总是以自然景物,隐喻社会人事,以对眼前事物的具体感受寄托普遍的人生态度,因而多具即景生情、情寄言外,以小寓大、言外无穷的特点。《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结雨后“也不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笑傲江湖、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透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学。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返回课堂小结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返回课堂小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返回课堂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27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故垒公瑾纶(ɡuān)巾雄资英发B.神游华发樯橹酹(lèi)江月C.狼狈何妨吟(yín)啸竹仗D.料峭斜照回首潇瑟(sè)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仗”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瑟”。

283.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小乔初嫁”是侧面描写。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