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重点)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难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以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重点)学习目标自主预习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4年在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1976年因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作家作品本文选自《瞭望》1999年第44期。有改动。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背景丁肇中

瞭望liào

wàng

缅怀探察

检讨

tǎo彷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字词学习zhàotànchágéwùzhìzhῑxiùshǒupángguānjiǎnpánɡhuánɡmiǎnhuáibùzhῑsuǒcuòjībiàn词语解释瞭望: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整体感知自读文章,思考下面问题。(5分钟)二二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2.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2)第三部分(13)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证,阐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论证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青年一代提出希望。4.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深入探究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在文中举了很多例子,请一一找出并分析其作用?表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们误把探察外界与探讨自己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等同起来,进而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4段)A举王阳明“格”竹苦思最终失败的例子B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第8段)C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很好,面临研究工作时却束手无策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证明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第11段)D作者本人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时恐慌的经历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而证明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第12段)2.2--12段中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1)道理论证: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3)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3.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4.作者在文中说要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读第三部分(13段),思考下列问题: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课堂小结本文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的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针对当前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学生,阐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主旨概括拓展延伸1.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不是。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2.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上从漏斗体向上吹气,这时乒乓球就悬浮于空中,使实验现象更加具有挑战性。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手实验,发挥“格物致知”精神,才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提出问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

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格物致知”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